'怎麼看粉絲“刷數據”現象'

""怎麼看粉絲“刷數據”現象

表達認同感的一種方式

作為活躍於互聯網平臺上的亞文化群體,粉絲一直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頻頻登上熱搜榜。日前,北京警方破獲一起通過使用非法App“星援”為明星刷“假流量”並獲利800萬餘元的刑事案件,再次將流量明星及其粉絲推上輿論風口;而正如老戲骨王勁鬆在上海電影節期間的演講中所言“什麼時候演員成了一個背臺詞都要被表揚的職業了”,他嚴厲批評演藝圈的不正之風,引發了人們對年輕流量演員們敬業與否的討論,從而再次使偶像和粉絲們成為流量時代的反思對象。

在這一次“流量打假”風波中,擁有2604萬微博粉絲、動輒轉發評論量過億的蔡徐坤無疑是人們口誅筆伐娛樂圈畸形風氣的重點對象,於是不明粉絲圈真相的網民痛斥娛樂圈已經淪為流量當道、數據為王的怪圈。

其實,追逐流量,不只是明星和粉絲圈的事兒,而是互聯網內容生產平臺的某種共性。粉絲“刷流量”也不是這兩年才有的新現象,早在2005年“超女”李宇春的粉絲就用手機短信投票的方式讓她脫穎而出,這在當時無疑也是為偶像“做數據”的行為。如今,粉絲表達對偶像之愛的方式已經迭代更新,其方式方法日益多樣化。

如果說買偶像的唱片和海報是一種方式,去現場舉熒光棒和各種應援物是一種方式,那麼,熟練操作各種打榜軟件,自如地輾轉於各大榜單,動一動手指為偶像“一鍵打榜”,只不過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方式而已。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新一屆粉絲希望自己的愛與支持能夠讓偶像看到,因此他們刷轉發量、刷榜單、購買偶像的代言產品、為偶像創作同人作品等,這種技術賦權使粉絲真正參與到了娛樂工業中去,不再是被動的觀看者,而是粉絲經濟帝國的積極參與者,儘管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付出了時間和金錢,但在某種程度上,同時也收穫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滿足感和認同感。

被流量“綁架”孰之過

粉絲為偶像刷流量,只是表達喜愛偶像的一種方式,刷出假流量,並不是粉絲的初衷,那麼是誰在悄無聲息地用流量“綁架”粉絲甚至“綁架”明星呢?

在痛斥粉絲行為之前,我們至少應該明白什麼是“刷流量”“做數據”。大數據時代的商業環境下,偶像明星不過是娛樂圈的誘人商品,圍繞著“流量明星”,平臺方、廣告商、品牌方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利益圈,平臺根據明星流量和熱度制定KPI,廣告運營商負責推動其熱度持續升溫,品牌方視明星流量上門談合作。這種明星推廣模式最終需要粉絲刷出的漂亮數據,正是這樣的商業利益圈鼓勵了粉絲之間的競爭,只有有了好看的數據,自己喜愛的偶像才能獲得更多優質資源,粉絲“刷流量”並非是初衷,而是被網絡時代的造星生態圈裹挾。在巨大的流量經濟中,明星和粉絲都沒能逃開流量的“綁架”,沒有流量,即使有心創作出好歌曲和優秀作品,卻仍然在娛樂圈的漩渦中迫不得已地被平臺規則和廣告商挾持。

可以說,打榜、刷數據只不過是明星和粉絲在叢林般冷酷的娛樂圈生存法則中摸索出的一條倖存法則罷了。在大數據時代,有時似乎不再有人在意你的實力如何,只要你的數據好、流量足,就可以讓你來做男一號女一號,如此,作為粉絲自然會為自己的偶像狂刷收視率。可以說,雪崩的背後,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流量造假、數據當道的娛樂圈,是技術、平臺、商業、粉絲各方共同趨利的結果。

“刷數據”也能刷出正能量

為什麼流量明星、“養成系”偶像的粉絲們更願意用“刷數據”示愛呢?除了被流量經濟脅迫,偶像身上那些或許微不足道的閃光點,往往是粉絲們特別看重的,童星出身的蔡徐坤蟄伏6年終於高位出道;少年成名的王俊凱選擇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深造;家人賣烤串的徐夢潔憑藉自己的樂觀最終成為女團一員……這些少男少女身上那些努力、向上的精神氣質使粉絲產生共鳴,也很容易移情,而且現在的偶像類型越來越多元化,無論是帥氣“酷蓋”,還是少年氣十足的弟弟,可以讓粉絲們以“媽媽粉”“女友粉”“姐姐粉”等各種自己喜歡的身份參與和介入偶像的成長和塑造過程中,以參與文化創造的方式獲得情感投射歸屬感,使自己與偶像共同成長。

“刷數據”只是其中一種最為有效的表達方式,比如“刷數據”讓沒有經紀公司包裝的蔡徐坤一夜成名;讓徐夢潔在回家串烤串之外多了一種可能性……粉絲“刷數據”所帶來的行動力和影響力,正在逐漸轉移到越來越具有正向價值的事情上來,尤其是近兩年來粉絲開始主動尋求主流文化和普通大眾的認同,“正能量青年”形象成為不少粉絲打造偶像的最終目標。

為此他們不斷和商業企業展開博弈和協作,推動偶像在公共領域的活動,粉絲公益正在成為一種時尚,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公益活動中出現粉絲身影,他們通過打榜,以偶像的名義為貧困地區捐贈衣物,蔡徐坤及粉絲還獲得“社會力量參與救災先進團體”的榮譽,誰又能說粉絲“刷數據”的行為是完全毫無意義呢?

在流量經濟泥沙俱下中被動加入惡意競爭,卻又主動選擇運用流量為偶像、社會貢獻綿薄之力,並竭力為自己正名,這是不少粉絲今日所為。筆者認為,我們不應該簡單地將刷流量行為籠統地歸咎於粉絲,娛樂“垃圾場”的罵名如果成立也不該由粉絲一方來擔責,希望網絡時代能還我們一個健康的娛樂生態圈。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