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位置:

亞平寧山脈從頭到腳將意大利分為兩塊,阿爾卑斯山則將它與歐洲其他部分相分隔,這些地理特徵為意大利的歷史發展設定了特殊的限制,也決定了意大利地緣目標的複雜性和搖擺性。

整個半島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寬度最寬處僅為 240公里,南北長度約 960 公里。除北部地區外,眾多大城市均位於海邊,例如首都羅馬、那不勒斯、塔蘭託,這些城市面對襲擊時將直接成為前線。

意大利東部面對亞德里亞海,對岸的巴爾幹一側擁有破碎的海岸線以及眾多島嶼掩護,歷史上為海盜藏匿的絕佳場所。

意大利西側除了威尼斯便無險可守,亞得里亞海狹長的特徵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禦面積過於龐大。

"

地理位置:

亞平寧山脈從頭到腳將意大利分為兩塊,阿爾卑斯山則將它與歐洲其他部分相分隔,這些地理特徵為意大利的歷史發展設定了特殊的限制,也決定了意大利地緣目標的複雜性和搖擺性。

整個半島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寬度最寬處僅為 240公里,南北長度約 960 公里。除北部地區外,眾多大城市均位於海邊,例如首都羅馬、那不勒斯、塔蘭託,這些城市面對襲擊時將直接成為前線。

意大利東部面對亞德里亞海,對岸的巴爾幹一側擁有破碎的海岸線以及眾多島嶼掩護,歷史上為海盜藏匿的絕佳場所。

意大利西側除了威尼斯便無險可守,亞得里亞海狹長的特徵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禦面積過於龐大。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在亞平寧半島的西側,不遠處就是法國的土倫港和科西嘉島,戰時直接威脅意大利本土安全。

如此地形,如果沒有強大海軍的保護,基本上如同待宰的羔羊。

意大利北部的陸地邊界同樣也是危機四伏,儘管有阿爾卑斯山的天險可倚,但意大利與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山界多難於防守,鄰國擁有更高的坡度。一戰中意大利仰攻奧匈帝國,遭遇慘敗即是明例。(漢尼拔率領的非洲軍團,凱撒率領的13軍團,神聖羅馬皇帝率領的德意志騎士,拿破崙率領的意大利軍團皆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意大利。)

位於北部邊境不遠的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地區擁有平坦廣闊的土地以及豐沛的工業水源,也是全意境內少有的適宜大工業發展的地區。一旦邊境防線被突破,整個意大利便可能陷入癱瘓。

南部一側更為脆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二戰盟軍登陸意大利最先開始的就是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西西里島一破基本上意大利就可以跪了

資源匱乏:

此外,資源匱乏始終是意大利的軟肋,意大利不產煤,也不產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過分依賴進口能源,導致意大利相對德、英、法、俄等諸強工業條件處於劣勢,因此意大利二戰之前國家實力長期居於列強之末。

羅馬時期:

羅馬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邦,依靠當時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先進的制度,逐漸在中意大利崛起,成長為一個強國,此後擊敗了迦太基與馬其頓,佔領了北非、西班牙和希臘半島。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示意圖

綠色是約公元前二世紀時的版圖

黃色是其後一世紀所擴張的版圖

當羅馬擊敗迦太基

地中海便再無對手可匹敵

"

地理位置:

亞平寧山脈從頭到腳將意大利分為兩塊,阿爾卑斯山則將它與歐洲其他部分相分隔,這些地理特徵為意大利的歷史發展設定了特殊的限制,也決定了意大利地緣目標的複雜性和搖擺性。

整個半島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寬度最寬處僅為 240公里,南北長度約 960 公里。除北部地區外,眾多大城市均位於海邊,例如首都羅馬、那不勒斯、塔蘭託,這些城市面對襲擊時將直接成為前線。

意大利東部面對亞德里亞海,對岸的巴爾幹一側擁有破碎的海岸線以及眾多島嶼掩護,歷史上為海盜藏匿的絕佳場所。

意大利西側除了威尼斯便無險可守,亞得里亞海狹長的特徵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禦面積過於龐大。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在亞平寧半島的西側,不遠處就是法國的土倫港和科西嘉島,戰時直接威脅意大利本土安全。

如此地形,如果沒有強大海軍的保護,基本上如同待宰的羔羊。

意大利北部的陸地邊界同樣也是危機四伏,儘管有阿爾卑斯山的天險可倚,但意大利與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山界多難於防守,鄰國擁有更高的坡度。一戰中意大利仰攻奧匈帝國,遭遇慘敗即是明例。(漢尼拔率領的非洲軍團,凱撒率領的13軍團,神聖羅馬皇帝率領的德意志騎士,拿破崙率領的意大利軍團皆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意大利。)

位於北部邊境不遠的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地區擁有平坦廣闊的土地以及豐沛的工業水源,也是全意境內少有的適宜大工業發展的地區。一旦邊境防線被突破,整個意大利便可能陷入癱瘓。

南部一側更為脆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二戰盟軍登陸意大利最先開始的就是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西西里島一破基本上意大利就可以跪了

資源匱乏:

此外,資源匱乏始終是意大利的軟肋,意大利不產煤,也不產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過分依賴進口能源,導致意大利相對德、英、法、俄等諸強工業條件處於劣勢,因此意大利二戰之前國家實力長期居於列強之末。

羅馬時期:

羅馬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邦,依靠當時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先進的制度,逐漸在中意大利崛起,成長為一個強國,此後擊敗了迦太基與馬其頓,佔領了北非、西班牙和希臘半島。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示意圖

綠色是約公元前二世紀時的版圖

黃色是其後一世紀所擴張的版圖

當羅馬擊敗迦太基

地中海便再無對手可匹敵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共和國末年,又通過長期戰爭兼併了高盧、不列顛、小亞細亞、中東以及埃及。屋大維結束內戰時,羅馬已經成為一個超級帝國。在圖拉真皇帝時期,帝國版圖達到極盛。

圖拉真時期的帝國疆域

"

地理位置:

亞平寧山脈從頭到腳將意大利分為兩塊,阿爾卑斯山則將它與歐洲其他部分相分隔,這些地理特徵為意大利的歷史發展設定了特殊的限制,也決定了意大利地緣目標的複雜性和搖擺性。

整個半島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寬度最寬處僅為 240公里,南北長度約 960 公里。除北部地區外,眾多大城市均位於海邊,例如首都羅馬、那不勒斯、塔蘭託,這些城市面對襲擊時將直接成為前線。

意大利東部面對亞德里亞海,對岸的巴爾幹一側擁有破碎的海岸線以及眾多島嶼掩護,歷史上為海盜藏匿的絕佳場所。

意大利西側除了威尼斯便無險可守,亞得里亞海狹長的特徵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禦面積過於龐大。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在亞平寧半島的西側,不遠處就是法國的土倫港和科西嘉島,戰時直接威脅意大利本土安全。

如此地形,如果沒有強大海軍的保護,基本上如同待宰的羔羊。

意大利北部的陸地邊界同樣也是危機四伏,儘管有阿爾卑斯山的天險可倚,但意大利與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山界多難於防守,鄰國擁有更高的坡度。一戰中意大利仰攻奧匈帝國,遭遇慘敗即是明例。(漢尼拔率領的非洲軍團,凱撒率領的13軍團,神聖羅馬皇帝率領的德意志騎士,拿破崙率領的意大利軍團皆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意大利。)

位於北部邊境不遠的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地區擁有平坦廣闊的土地以及豐沛的工業水源,也是全意境內少有的適宜大工業發展的地區。一旦邊境防線被突破,整個意大利便可能陷入癱瘓。

南部一側更為脆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二戰盟軍登陸意大利最先開始的就是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西西里島一破基本上意大利就可以跪了

資源匱乏:

此外,資源匱乏始終是意大利的軟肋,意大利不產煤,也不產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過分依賴進口能源,導致意大利相對德、英、法、俄等諸強工業條件處於劣勢,因此意大利二戰之前國家實力長期居於列強之末。

羅馬時期:

羅馬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邦,依靠當時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先進的制度,逐漸在中意大利崛起,成長為一個強國,此後擊敗了迦太基與馬其頓,佔領了北非、西班牙和希臘半島。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示意圖

綠色是約公元前二世紀時的版圖

黃色是其後一世紀所擴張的版圖

當羅馬擊敗迦太基

地中海便再無對手可匹敵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共和國末年,又通過長期戰爭兼併了高盧、不列顛、小亞細亞、中東以及埃及。屋大維結束內戰時,羅馬已經成為一個超級帝國。在圖拉真皇帝時期,帝國版圖達到極盛。

圖拉真時期的帝國疆域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很多人稱我為澡堂老闆

因為我不止開疆拓土,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圖拉真宣

"

地理位置:

亞平寧山脈從頭到腳將意大利分為兩塊,阿爾卑斯山則將它與歐洲其他部分相分隔,這些地理特徵為意大利的歷史發展設定了特殊的限制,也決定了意大利地緣目標的複雜性和搖擺性。

整個半島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寬度最寬處僅為 240公里,南北長度約 960 公里。除北部地區外,眾多大城市均位於海邊,例如首都羅馬、那不勒斯、塔蘭託,這些城市面對襲擊時將直接成為前線。

意大利東部面對亞德里亞海,對岸的巴爾幹一側擁有破碎的海岸線以及眾多島嶼掩護,歷史上為海盜藏匿的絕佳場所。

意大利西側除了威尼斯便無險可守,亞得里亞海狹長的特徵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禦面積過於龐大。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在亞平寧半島的西側,不遠處就是法國的土倫港和科西嘉島,戰時直接威脅意大利本土安全。

如此地形,如果沒有強大海軍的保護,基本上如同待宰的羔羊。

意大利北部的陸地邊界同樣也是危機四伏,儘管有阿爾卑斯山的天險可倚,但意大利與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山界多難於防守,鄰國擁有更高的坡度。一戰中意大利仰攻奧匈帝國,遭遇慘敗即是明例。(漢尼拔率領的非洲軍團,凱撒率領的13軍團,神聖羅馬皇帝率領的德意志騎士,拿破崙率領的意大利軍團皆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意大利。)

位於北部邊境不遠的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地區擁有平坦廣闊的土地以及豐沛的工業水源,也是全意境內少有的適宜大工業發展的地區。一旦邊境防線被突破,整個意大利便可能陷入癱瘓。

南部一側更為脆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二戰盟軍登陸意大利最先開始的就是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西西里島一破基本上意大利就可以跪了

資源匱乏:

此外,資源匱乏始終是意大利的軟肋,意大利不產煤,也不產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過分依賴進口能源,導致意大利相對德、英、法、俄等諸強工業條件處於劣勢,因此意大利二戰之前國家實力長期居於列強之末。

羅馬時期:

羅馬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邦,依靠當時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先進的制度,逐漸在中意大利崛起,成長為一個強國,此後擊敗了迦太基與馬其頓,佔領了北非、西班牙和希臘半島。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示意圖

綠色是約公元前二世紀時的版圖

黃色是其後一世紀所擴張的版圖

當羅馬擊敗迦太基

地中海便再無對手可匹敵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共和國末年,又通過長期戰爭兼併了高盧、不列顛、小亞細亞、中東以及埃及。屋大維結束內戰時,羅馬已經成為一個超級帝國。在圖拉真皇帝時期,帝國版圖達到極盛。

圖拉真時期的帝國疆域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很多人稱我為澡堂老闆

因為我不止開疆拓土,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圖拉真宣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2世紀末,隨著禁衛軍權擴張、中央權威動搖、奴隸制經濟基礎逐漸被削弱、羅馬人數過少以及蠻族入侵等多重因素疊加,帝國陷入風雨飄搖之中。雖經戴克裡先、君士坦丁等雄主一度中興,但是最終陷於分裂。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意大利開始長達一千多年的分裂時期。

建立在羅馬帝國廢墟上的哥特人王國

"

地理位置:

亞平寧山脈從頭到腳將意大利分為兩塊,阿爾卑斯山則將它與歐洲其他部分相分隔,這些地理特徵為意大利的歷史發展設定了特殊的限制,也決定了意大利地緣目標的複雜性和搖擺性。

整個半島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寬度最寬處僅為 240公里,南北長度約 960 公里。除北部地區外,眾多大城市均位於海邊,例如首都羅馬、那不勒斯、塔蘭託,這些城市面對襲擊時將直接成為前線。

意大利東部面對亞德里亞海,對岸的巴爾幹一側擁有破碎的海岸線以及眾多島嶼掩護,歷史上為海盜藏匿的絕佳場所。

意大利西側除了威尼斯便無險可守,亞得里亞海狹長的特徵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禦面積過於龐大。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在亞平寧半島的西側,不遠處就是法國的土倫港和科西嘉島,戰時直接威脅意大利本土安全。

如此地形,如果沒有強大海軍的保護,基本上如同待宰的羔羊。

意大利北部的陸地邊界同樣也是危機四伏,儘管有阿爾卑斯山的天險可倚,但意大利與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山界多難於防守,鄰國擁有更高的坡度。一戰中意大利仰攻奧匈帝國,遭遇慘敗即是明例。(漢尼拔率領的非洲軍團,凱撒率領的13軍團,神聖羅馬皇帝率領的德意志騎士,拿破崙率領的意大利軍團皆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意大利。)

位於北部邊境不遠的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地區擁有平坦廣闊的土地以及豐沛的工業水源,也是全意境內少有的適宜大工業發展的地區。一旦邊境防線被突破,整個意大利便可能陷入癱瘓。

南部一側更為脆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二戰盟軍登陸意大利最先開始的就是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西西里島一破基本上意大利就可以跪了

資源匱乏:

此外,資源匱乏始終是意大利的軟肋,意大利不產煤,也不產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過分依賴進口能源,導致意大利相對德、英、法、俄等諸強工業條件處於劣勢,因此意大利二戰之前國家實力長期居於列強之末。

羅馬時期:

羅馬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邦,依靠當時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先進的制度,逐漸在中意大利崛起,成長為一個強國,此後擊敗了迦太基與馬其頓,佔領了北非、西班牙和希臘半島。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示意圖

綠色是約公元前二世紀時的版圖

黃色是其後一世紀所擴張的版圖

當羅馬擊敗迦太基

地中海便再無對手可匹敵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共和國末年,又通過長期戰爭兼併了高盧、不列顛、小亞細亞、中東以及埃及。屋大維結束內戰時,羅馬已經成為一個超級帝國。在圖拉真皇帝時期,帝國版圖達到極盛。

圖拉真時期的帝國疆域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很多人稱我為澡堂老闆

因為我不止開疆拓土,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圖拉真宣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2世紀末,隨著禁衛軍權擴張、中央權威動搖、奴隸制經濟基礎逐漸被削弱、羅馬人數過少以及蠻族入侵等多重因素疊加,帝國陷入風雨飄搖之中。雖經戴克裡先、君士坦丁等雄主一度中興,但是最終陷於分裂。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意大利開始長達一千多年的分裂時期。

建立在羅馬帝國廢墟上的哥特人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從羅馬擴張軌跡我們可以看出,自意大利往北一旦突破阿爾卑斯山,防禦範圍和壓力將數倍的增加。

向西要面對整個法蘭西平原,向北要面對德意志廣闊腹地,向東北要面對破碎的多瑙河谷地帶以及匈牙利大平原,整個防線地形複雜,防守難度大。

羅馬為了保障邊疆安全,不斷向北擴張,承載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直到極限。一旦支撐這個漫長邊境線的動力削弱,防線就容易出現鬆動。

事實證明,羅馬的崩潰,始於北部邊疆的崩潰。當來自亞歐大陸內部的蠻族像雪崩一樣湧向漫長的邊境線時,帝國無法阻止蠻族大量內遷,軍隊也逐漸蠻族化,最後崩潰。

入主羅馬城的本應是我

"

地理位置:

亞平寧山脈從頭到腳將意大利分為兩塊,阿爾卑斯山則將它與歐洲其他部分相分隔,這些地理特徵為意大利的歷史發展設定了特殊的限制,也決定了意大利地緣目標的複雜性和搖擺性。

整個半島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寬度最寬處僅為 240公里,南北長度約 960 公里。除北部地區外,眾多大城市均位於海邊,例如首都羅馬、那不勒斯、塔蘭託,這些城市面對襲擊時將直接成為前線。

意大利東部面對亞德里亞海,對岸的巴爾幹一側擁有破碎的海岸線以及眾多島嶼掩護,歷史上為海盜藏匿的絕佳場所。

意大利西側除了威尼斯便無險可守,亞得里亞海狹長的特徵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禦面積過於龐大。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在亞平寧半島的西側,不遠處就是法國的土倫港和科西嘉島,戰時直接威脅意大利本土安全。

如此地形,如果沒有強大海軍的保護,基本上如同待宰的羔羊。

意大利北部的陸地邊界同樣也是危機四伏,儘管有阿爾卑斯山的天險可倚,但意大利與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山界多難於防守,鄰國擁有更高的坡度。一戰中意大利仰攻奧匈帝國,遭遇慘敗即是明例。(漢尼拔率領的非洲軍團,凱撒率領的13軍團,神聖羅馬皇帝率領的德意志騎士,拿破崙率領的意大利軍團皆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意大利。)

位於北部邊境不遠的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地區擁有平坦廣闊的土地以及豐沛的工業水源,也是全意境內少有的適宜大工業發展的地區。一旦邊境防線被突破,整個意大利便可能陷入癱瘓。

南部一側更為脆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二戰盟軍登陸意大利最先開始的就是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西西里島一破基本上意大利就可以跪了

資源匱乏:

此外,資源匱乏始終是意大利的軟肋,意大利不產煤,也不產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過分依賴進口能源,導致意大利相對德、英、法、俄等諸強工業條件處於劣勢,因此意大利二戰之前國家實力長期居於列強之末。

羅馬時期:

羅馬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邦,依靠當時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先進的制度,逐漸在中意大利崛起,成長為一個強國,此後擊敗了迦太基與馬其頓,佔領了北非、西班牙和希臘半島。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示意圖

綠色是約公元前二世紀時的版圖

黃色是其後一世紀所擴張的版圖

當羅馬擊敗迦太基

地中海便再無對手可匹敵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共和國末年,又通過長期戰爭兼併了高盧、不列顛、小亞細亞、中東以及埃及。屋大維結束內戰時,羅馬已經成為一個超級帝國。在圖拉真皇帝時期,帝國版圖達到極盛。

圖拉真時期的帝國疆域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很多人稱我為澡堂老闆

因為我不止開疆拓土,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圖拉真宣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2世紀末,隨著禁衛軍權擴張、中央權威動搖、奴隸制經濟基礎逐漸被削弱、羅馬人數過少以及蠻族入侵等多重因素疊加,帝國陷入風雨飄搖之中。雖經戴克裡先、君士坦丁等雄主一度中興,但是最終陷於分裂。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意大利開始長達一千多年的分裂時期。

建立在羅馬帝國廢墟上的哥特人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從羅馬擴張軌跡我們可以看出,自意大利往北一旦突破阿爾卑斯山,防禦範圍和壓力將數倍的增加。

向西要面對整個法蘭西平原,向北要面對德意志廣闊腹地,向東北要面對破碎的多瑙河谷地帶以及匈牙利大平原,整個防線地形複雜,防守難度大。

羅馬為了保障邊疆安全,不斷向北擴張,承載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直到極限。一旦支撐這個漫長邊境線的動力削弱,防線就容易出現鬆動。

事實證明,羅馬的崩潰,始於北部邊疆的崩潰。當來自亞歐大陸內部的蠻族像雪崩一樣湧向漫長的邊境線時,帝國無法阻止蠻族大量內遷,軍隊也逐漸蠻族化,最後崩潰。

入主羅馬城的本應是我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分裂時期:

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意大利先後被東哥特王國、拜占庭帝國、倫巴第王國統治。查理曼帝國曾經將北部和中部意大利納入帝國範圍。

將意大利中北部收入囊中的查理曼帝國

"

地理位置:

亞平寧山脈從頭到腳將意大利分為兩塊,阿爾卑斯山則將它與歐洲其他部分相分隔,這些地理特徵為意大利的歷史發展設定了特殊的限制,也決定了意大利地緣目標的複雜性和搖擺性。

整個半島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寬度最寬處僅為 240公里,南北長度約 960 公里。除北部地區外,眾多大城市均位於海邊,例如首都羅馬、那不勒斯、塔蘭託,這些城市面對襲擊時將直接成為前線。

意大利東部面對亞德里亞海,對岸的巴爾幹一側擁有破碎的海岸線以及眾多島嶼掩護,歷史上為海盜藏匿的絕佳場所。

意大利西側除了威尼斯便無險可守,亞得里亞海狹長的特徵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禦面積過於龐大。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在亞平寧半島的西側,不遠處就是法國的土倫港和科西嘉島,戰時直接威脅意大利本土安全。

如此地形,如果沒有強大海軍的保護,基本上如同待宰的羔羊。

意大利北部的陸地邊界同樣也是危機四伏,儘管有阿爾卑斯山的天險可倚,但意大利與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山界多難於防守,鄰國擁有更高的坡度。一戰中意大利仰攻奧匈帝國,遭遇慘敗即是明例。(漢尼拔率領的非洲軍團,凱撒率領的13軍團,神聖羅馬皇帝率領的德意志騎士,拿破崙率領的意大利軍團皆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意大利。)

位於北部邊境不遠的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地區擁有平坦廣闊的土地以及豐沛的工業水源,也是全意境內少有的適宜大工業發展的地區。一旦邊境防線被突破,整個意大利便可能陷入癱瘓。

南部一側更為脆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二戰盟軍登陸意大利最先開始的就是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西西里島一破基本上意大利就可以跪了

資源匱乏:

此外,資源匱乏始終是意大利的軟肋,意大利不產煤,也不產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過分依賴進口能源,導致意大利相對德、英、法、俄等諸強工業條件處於劣勢,因此意大利二戰之前國家實力長期居於列強之末。

羅馬時期:

羅馬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邦,依靠當時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先進的制度,逐漸在中意大利崛起,成長為一個強國,此後擊敗了迦太基與馬其頓,佔領了北非、西班牙和希臘半島。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示意圖

綠色是約公元前二世紀時的版圖

黃色是其後一世紀所擴張的版圖

當羅馬擊敗迦太基

地中海便再無對手可匹敵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共和國末年,又通過長期戰爭兼併了高盧、不列顛、小亞細亞、中東以及埃及。屋大維結束內戰時,羅馬已經成為一個超級帝國。在圖拉真皇帝時期,帝國版圖達到極盛。

圖拉真時期的帝國疆域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很多人稱我為澡堂老闆

因為我不止開疆拓土,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圖拉真宣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2世紀末,隨著禁衛軍權擴張、中央權威動搖、奴隸制經濟基礎逐漸被削弱、羅馬人數過少以及蠻族入侵等多重因素疊加,帝國陷入風雨飄搖之中。雖經戴克裡先、君士坦丁等雄主一度中興,但是最終陷於分裂。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意大利開始長達一千多年的分裂時期。

建立在羅馬帝國廢墟上的哥特人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從羅馬擴張軌跡我們可以看出,自意大利往北一旦突破阿爾卑斯山,防禦範圍和壓力將數倍的增加。

向西要面對整個法蘭西平原,向北要面對德意志廣闊腹地,向東北要面對破碎的多瑙河谷地帶以及匈牙利大平原,整個防線地形複雜,防守難度大。

羅馬為了保障邊疆安全,不斷向北擴張,承載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直到極限。一旦支撐這個漫長邊境線的動力削弱,防線就容易出現鬆動。

事實證明,羅馬的崩潰,始於北部邊疆的崩潰。當來自亞歐大陸內部的蠻族像雪崩一樣湧向漫長的邊境線時,帝國無法阻止蠻族大量內遷,軍隊也逐漸蠻族化,最後崩潰。

入主羅馬城的本應是我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分裂時期:

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意大利先後被東哥特王國、拜占庭帝國、倫巴第王國統治。查理曼帝國曾經將北部和中部意大利納入帝國範圍。

將意大利中北部收入囊中的查理曼帝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帝國分解為三個法蘭克王國後,最終在東法蘭克王國基礎上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對意大利擁有主權。但是神羅的一體化進程本身阻力重重,逐漸淪為鬆散的聯盟。在此背景下,對意大利的控制力逐漸削弱。

雖然看著很遼闊

但其實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

隨後,北部意大利城市如威尼斯、比薩、熱那亞、米蘭、佛羅倫薩等迎來發展黃金時期,中部基本上被教廷統治,南部則被諾曼人征服,發展較北部為慢。

陷入分裂的意大利

北部諸城邦+中部教廷+南部兩西西里王國

"

地理位置:

亞平寧山脈從頭到腳將意大利分為兩塊,阿爾卑斯山則將它與歐洲其他部分相分隔,這些地理特徵為意大利的歷史發展設定了特殊的限制,也決定了意大利地緣目標的複雜性和搖擺性。

整個半島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寬度最寬處僅為 240公里,南北長度約 960 公里。除北部地區外,眾多大城市均位於海邊,例如首都羅馬、那不勒斯、塔蘭託,這些城市面對襲擊時將直接成為前線。

意大利東部面對亞德里亞海,對岸的巴爾幹一側擁有破碎的海岸線以及眾多島嶼掩護,歷史上為海盜藏匿的絕佳場所。

意大利西側除了威尼斯便無險可守,亞得里亞海狹長的特徵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禦面積過於龐大。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在亞平寧半島的西側,不遠處就是法國的土倫港和科西嘉島,戰時直接威脅意大利本土安全。

如此地形,如果沒有強大海軍的保護,基本上如同待宰的羔羊。

意大利北部的陸地邊界同樣也是危機四伏,儘管有阿爾卑斯山的天險可倚,但意大利與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山界多難於防守,鄰國擁有更高的坡度。一戰中意大利仰攻奧匈帝國,遭遇慘敗即是明例。(漢尼拔率領的非洲軍團,凱撒率領的13軍團,神聖羅馬皇帝率領的德意志騎士,拿破崙率領的意大利軍團皆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意大利。)

位於北部邊境不遠的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地區擁有平坦廣闊的土地以及豐沛的工業水源,也是全意境內少有的適宜大工業發展的地區。一旦邊境防線被突破,整個意大利便可能陷入癱瘓。

南部一側更為脆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二戰盟軍登陸意大利最先開始的就是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西西里島一破基本上意大利就可以跪了

資源匱乏:

此外,資源匱乏始終是意大利的軟肋,意大利不產煤,也不產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過分依賴進口能源,導致意大利相對德、英、法、俄等諸強工業條件處於劣勢,因此意大利二戰之前國家實力長期居於列強之末。

羅馬時期:

羅馬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邦,依靠當時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先進的制度,逐漸在中意大利崛起,成長為一個強國,此後擊敗了迦太基與馬其頓,佔領了北非、西班牙和希臘半島。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示意圖

綠色是約公元前二世紀時的版圖

黃色是其後一世紀所擴張的版圖

當羅馬擊敗迦太基

地中海便再無對手可匹敵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共和國末年,又通過長期戰爭兼併了高盧、不列顛、小亞細亞、中東以及埃及。屋大維結束內戰時,羅馬已經成為一個超級帝國。在圖拉真皇帝時期,帝國版圖達到極盛。

圖拉真時期的帝國疆域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很多人稱我為澡堂老闆

因為我不止開疆拓土,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圖拉真宣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2世紀末,隨著禁衛軍權擴張、中央權威動搖、奴隸制經濟基礎逐漸被削弱、羅馬人數過少以及蠻族入侵等多重因素疊加,帝國陷入風雨飄搖之中。雖經戴克裡先、君士坦丁等雄主一度中興,但是最終陷於分裂。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意大利開始長達一千多年的分裂時期。

建立在羅馬帝國廢墟上的哥特人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從羅馬擴張軌跡我們可以看出,自意大利往北一旦突破阿爾卑斯山,防禦範圍和壓力將數倍的增加。

向西要面對整個法蘭西平原,向北要面對德意志廣闊腹地,向東北要面對破碎的多瑙河谷地帶以及匈牙利大平原,整個防線地形複雜,防守難度大。

羅馬為了保障邊疆安全,不斷向北擴張,承載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直到極限。一旦支撐這個漫長邊境線的動力削弱,防線就容易出現鬆動。

事實證明,羅馬的崩潰,始於北部邊疆的崩潰。當來自亞歐大陸內部的蠻族像雪崩一樣湧向漫長的邊境線時,帝國無法阻止蠻族大量內遷,軍隊也逐漸蠻族化,最後崩潰。

入主羅馬城的本應是我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分裂時期:

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意大利先後被東哥特王國、拜占庭帝國、倫巴第王國統治。查理曼帝國曾經將北部和中部意大利納入帝國範圍。

將意大利中北部收入囊中的查理曼帝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帝國分解為三個法蘭克王國後,最終在東法蘭克王國基礎上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對意大利擁有主權。但是神羅的一體化進程本身阻力重重,逐漸淪為鬆散的聯盟。在此背景下,對意大利的控制力逐漸削弱。

雖然看著很遼闊

但其實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

隨後,北部意大利城市如威尼斯、比薩、熱那亞、米蘭、佛羅倫薩等迎來發展黃金時期,中部基本上被教廷統治,南部則被諾曼人征服,發展較北部為慢。

陷入分裂的意大利

北部諸城邦+中部教廷+南部兩西西里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共和國利用處於阿爾卑斯以北地區與東地中海路線的中間位置,控制了地中海的貿易,甚至摧毀了同樣信仰上帝的拜占庭帝國,藉此積累了大量財富。教廷依靠在各國抽取的捐稅以及超然的地位,也積累了不菲的財富。

即使城市國家威尼斯

也擁有著與其本土規模不成比例的勢力範圍

"

地理位置:

亞平寧山脈從頭到腳將意大利分為兩塊,阿爾卑斯山則將它與歐洲其他部分相分隔,這些地理特徵為意大利的歷史發展設定了特殊的限制,也決定了意大利地緣目標的複雜性和搖擺性。

整個半島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寬度最寬處僅為 240公里,南北長度約 960 公里。除北部地區外,眾多大城市均位於海邊,例如首都羅馬、那不勒斯、塔蘭託,這些城市面對襲擊時將直接成為前線。

意大利東部面對亞德里亞海,對岸的巴爾幹一側擁有破碎的海岸線以及眾多島嶼掩護,歷史上為海盜藏匿的絕佳場所。

意大利西側除了威尼斯便無險可守,亞得里亞海狹長的特徵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禦面積過於龐大。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在亞平寧半島的西側,不遠處就是法國的土倫港和科西嘉島,戰時直接威脅意大利本土安全。

如此地形,如果沒有強大海軍的保護,基本上如同待宰的羔羊。

意大利北部的陸地邊界同樣也是危機四伏,儘管有阿爾卑斯山的天險可倚,但意大利與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山界多難於防守,鄰國擁有更高的坡度。一戰中意大利仰攻奧匈帝國,遭遇慘敗即是明例。(漢尼拔率領的非洲軍團,凱撒率領的13軍團,神聖羅馬皇帝率領的德意志騎士,拿破崙率領的意大利軍團皆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意大利。)

位於北部邊境不遠的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地區擁有平坦廣闊的土地以及豐沛的工業水源,也是全意境內少有的適宜大工業發展的地區。一旦邊境防線被突破,整個意大利便可能陷入癱瘓。

南部一側更為脆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二戰盟軍登陸意大利最先開始的就是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西西里島一破基本上意大利就可以跪了

資源匱乏:

此外,資源匱乏始終是意大利的軟肋,意大利不產煤,也不產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過分依賴進口能源,導致意大利相對德、英、法、俄等諸強工業條件處於劣勢,因此意大利二戰之前國家實力長期居於列強之末。

羅馬時期:

羅馬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邦,依靠當時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先進的制度,逐漸在中意大利崛起,成長為一個強國,此後擊敗了迦太基與馬其頓,佔領了北非、西班牙和希臘半島。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示意圖

綠色是約公元前二世紀時的版圖

黃色是其後一世紀所擴張的版圖

當羅馬擊敗迦太基

地中海便再無對手可匹敵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共和國末年,又通過長期戰爭兼併了高盧、不列顛、小亞細亞、中東以及埃及。屋大維結束內戰時,羅馬已經成為一個超級帝國。在圖拉真皇帝時期,帝國版圖達到極盛。

圖拉真時期的帝國疆域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很多人稱我為澡堂老闆

因為我不止開疆拓土,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圖拉真宣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2世紀末,隨著禁衛軍權擴張、中央權威動搖、奴隸制經濟基礎逐漸被削弱、羅馬人數過少以及蠻族入侵等多重因素疊加,帝國陷入風雨飄搖之中。雖經戴克裡先、君士坦丁等雄主一度中興,但是最終陷於分裂。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意大利開始長達一千多年的分裂時期。

建立在羅馬帝國廢墟上的哥特人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從羅馬擴張軌跡我們可以看出,自意大利往北一旦突破阿爾卑斯山,防禦範圍和壓力將數倍的增加。

向西要面對整個法蘭西平原,向北要面對德意志廣闊腹地,向東北要面對破碎的多瑙河谷地帶以及匈牙利大平原,整個防線地形複雜,防守難度大。

羅馬為了保障邊疆安全,不斷向北擴張,承載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直到極限。一旦支撐這個漫長邊境線的動力削弱,防線就容易出現鬆動。

事實證明,羅馬的崩潰,始於北部邊疆的崩潰。當來自亞歐大陸內部的蠻族像雪崩一樣湧向漫長的邊境線時,帝國無法阻止蠻族大量內遷,軍隊也逐漸蠻族化,最後崩潰。

入主羅馬城的本應是我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分裂時期:

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意大利先後被東哥特王國、拜占庭帝國、倫巴第王國統治。查理曼帝國曾經將北部和中部意大利納入帝國範圍。

將意大利中北部收入囊中的查理曼帝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帝國分解為三個法蘭克王國後,最終在東法蘭克王國基礎上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對意大利擁有主權。但是神羅的一體化進程本身阻力重重,逐漸淪為鬆散的聯盟。在此背景下,對意大利的控制力逐漸削弱。

雖然看著很遼闊

但其實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

隨後,北部意大利城市如威尼斯、比薩、熱那亞、米蘭、佛羅倫薩等迎來發展黃金時期,中部基本上被教廷統治,南部則被諾曼人征服,發展較北部為慢。

陷入分裂的意大利

北部諸城邦+中部教廷+南部兩西西里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共和國利用處於阿爾卑斯以北地區與東地中海路線的中間位置,控制了地中海的貿易,甚至摧毀了同樣信仰上帝的拜占庭帝國,藉此積累了大量財富。教廷依靠在各國抽取的捐稅以及超然的地位,也積累了不菲的財富。

即使城市國家威尼斯

也擁有著與其本土規模不成比例的勢力範圍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資本主義的萌芽,為文藝復興培植了土壤。

此時的意大利較歐洲其他部分遠為發達,遺憾的是,這些城市共和國並沒有將意大利統一視為己任,只顧自己貪婪的積累財富,甚至彼此之間為了爭奪貿易控制權爆發戰爭。

當法蘭西、西班牙、英格蘭、哈布斯堡等強權逐步完成集權,奧斯曼帝國統治了東地中海以及北非,以及新航路開闢後,它們不僅喪失了自己的財富地位,本身也淪為法、西、哈布斯堡等列強的板上魚肉。

新航線打破了中東國家和意大利商人

對東西方貿易的壟斷

統一時期:

拿破崙戰爭後的德意志和意大利仍然處於分裂之中。奧地利控制了北意大利的絕大部分地區。此時本土有兩個相對較大的政權,一個是西北的皮埃蒙特—撒丁尼亞王國(簡稱撒丁王國),一個是南部的兩西西里王國。

但是前者較為富裕發達,後者封建落後。

興起於意大利西北部的

皮埃蒙特—撒丁尼亞王國

控制了最發達的

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

"

地理位置:

亞平寧山脈從頭到腳將意大利分為兩塊,阿爾卑斯山則將它與歐洲其他部分相分隔,這些地理特徵為意大利的歷史發展設定了特殊的限制,也決定了意大利地緣目標的複雜性和搖擺性。

整個半島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寬度最寬處僅為 240公里,南北長度約 960 公里。除北部地區外,眾多大城市均位於海邊,例如首都羅馬、那不勒斯、塔蘭託,這些城市面對襲擊時將直接成為前線。

意大利東部面對亞德里亞海,對岸的巴爾幹一側擁有破碎的海岸線以及眾多島嶼掩護,歷史上為海盜藏匿的絕佳場所。

意大利西側除了威尼斯便無險可守,亞得里亞海狹長的特徵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禦面積過於龐大。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在亞平寧半島的西側,不遠處就是法國的土倫港和科西嘉島,戰時直接威脅意大利本土安全。

如此地形,如果沒有強大海軍的保護,基本上如同待宰的羔羊。

意大利北部的陸地邊界同樣也是危機四伏,儘管有阿爾卑斯山的天險可倚,但意大利與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山界多難於防守,鄰國擁有更高的坡度。一戰中意大利仰攻奧匈帝國,遭遇慘敗即是明例。(漢尼拔率領的非洲軍團,凱撒率領的13軍團,神聖羅馬皇帝率領的德意志騎士,拿破崙率領的意大利軍團皆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意大利。)

位於北部邊境不遠的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地區擁有平坦廣闊的土地以及豐沛的工業水源,也是全意境內少有的適宜大工業發展的地區。一旦邊境防線被突破,整個意大利便可能陷入癱瘓。

南部一側更為脆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二戰盟軍登陸意大利最先開始的就是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西西里島一破基本上意大利就可以跪了

資源匱乏:

此外,資源匱乏始終是意大利的軟肋,意大利不產煤,也不產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過分依賴進口能源,導致意大利相對德、英、法、俄等諸強工業條件處於劣勢,因此意大利二戰之前國家實力長期居於列強之末。

羅馬時期:

羅馬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邦,依靠當時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先進的制度,逐漸在中意大利崛起,成長為一個強國,此後擊敗了迦太基與馬其頓,佔領了北非、西班牙和希臘半島。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示意圖

綠色是約公元前二世紀時的版圖

黃色是其後一世紀所擴張的版圖

當羅馬擊敗迦太基

地中海便再無對手可匹敵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共和國末年,又通過長期戰爭兼併了高盧、不列顛、小亞細亞、中東以及埃及。屋大維結束內戰時,羅馬已經成為一個超級帝國。在圖拉真皇帝時期,帝國版圖達到極盛。

圖拉真時期的帝國疆域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很多人稱我為澡堂老闆

因為我不止開疆拓土,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圖拉真宣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2世紀末,隨著禁衛軍權擴張、中央權威動搖、奴隸制經濟基礎逐漸被削弱、羅馬人數過少以及蠻族入侵等多重因素疊加,帝國陷入風雨飄搖之中。雖經戴克裡先、君士坦丁等雄主一度中興,但是最終陷於分裂。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意大利開始長達一千多年的分裂時期。

建立在羅馬帝國廢墟上的哥特人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從羅馬擴張軌跡我們可以看出,自意大利往北一旦突破阿爾卑斯山,防禦範圍和壓力將數倍的增加。

向西要面對整個法蘭西平原,向北要面對德意志廣闊腹地,向東北要面對破碎的多瑙河谷地帶以及匈牙利大平原,整個防線地形複雜,防守難度大。

羅馬為了保障邊疆安全,不斷向北擴張,承載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直到極限。一旦支撐這個漫長邊境線的動力削弱,防線就容易出現鬆動。

事實證明,羅馬的崩潰,始於北部邊疆的崩潰。當來自亞歐大陸內部的蠻族像雪崩一樣湧向漫長的邊境線時,帝國無法阻止蠻族大量內遷,軍隊也逐漸蠻族化,最後崩潰。

入主羅馬城的本應是我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分裂時期:

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意大利先後被東哥特王國、拜占庭帝國、倫巴第王國統治。查理曼帝國曾經將北部和中部意大利納入帝國範圍。

將意大利中北部收入囊中的查理曼帝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帝國分解為三個法蘭克王國後,最終在東法蘭克王國基礎上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對意大利擁有主權。但是神羅的一體化進程本身阻力重重,逐漸淪為鬆散的聯盟。在此背景下,對意大利的控制力逐漸削弱。

雖然看著很遼闊

但其實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

隨後,北部意大利城市如威尼斯、比薩、熱那亞、米蘭、佛羅倫薩等迎來發展黃金時期,中部基本上被教廷統治,南部則被諾曼人征服,發展較北部為慢。

陷入分裂的意大利

北部諸城邦+中部教廷+南部兩西西里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共和國利用處於阿爾卑斯以北地區與東地中海路線的中間位置,控制了地中海的貿易,甚至摧毀了同樣信仰上帝的拜占庭帝國,藉此積累了大量財富。教廷依靠在各國抽取的捐稅以及超然的地位,也積累了不菲的財富。

即使城市國家威尼斯

也擁有著與其本土規模不成比例的勢力範圍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資本主義的萌芽,為文藝復興培植了土壤。

此時的意大利較歐洲其他部分遠為發達,遺憾的是,這些城市共和國並沒有將意大利統一視為己任,只顧自己貪婪的積累財富,甚至彼此之間為了爭奪貿易控制權爆發戰爭。

當法蘭西、西班牙、英格蘭、哈布斯堡等強權逐步完成集權,奧斯曼帝國統治了東地中海以及北非,以及新航路開闢後,它們不僅喪失了自己的財富地位,本身也淪為法、西、哈布斯堡等列強的板上魚肉。

新航線打破了中東國家和意大利商人

對東西方貿易的壟斷

統一時期:

拿破崙戰爭後的德意志和意大利仍然處於分裂之中。奧地利控制了北意大利的絕大部分地區。此時本土有兩個相對較大的政權,一個是西北的皮埃蒙特—撒丁尼亞王國(簡稱撒丁王國),一個是南部的兩西西里王國。

但是前者較為富裕發達,後者封建落後。

興起於意大利西北部的

皮埃蒙特—撒丁尼亞王國

控制了最發達的

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19世紀中期歐洲風雲變幻,撒丁王國藉助法國擊敗奧利地,派加里波第從海路消滅兩西西里王國,同時巧妙藉助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機會,分別收回威尼斯和羅馬,終於在1870年完成了意大利統一。

意大利的逐步統一(動得有點慢)


"

地理位置:

亞平寧山脈從頭到腳將意大利分為兩塊,阿爾卑斯山則將它與歐洲其他部分相分隔,這些地理特徵為意大利的歷史發展設定了特殊的限制,也決定了意大利地緣目標的複雜性和搖擺性。

整個半島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寬度最寬處僅為 240公里,南北長度約 960 公里。除北部地區外,眾多大城市均位於海邊,例如首都羅馬、那不勒斯、塔蘭託,這些城市面對襲擊時將直接成為前線。

意大利東部面對亞德里亞海,對岸的巴爾幹一側擁有破碎的海岸線以及眾多島嶼掩護,歷史上為海盜藏匿的絕佳場所。

意大利西側除了威尼斯便無險可守,亞得里亞海狹長的特徵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禦面積過於龐大。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在亞平寧半島的西側,不遠處就是法國的土倫港和科西嘉島,戰時直接威脅意大利本土安全。

如此地形,如果沒有強大海軍的保護,基本上如同待宰的羔羊。

意大利北部的陸地邊界同樣也是危機四伏,儘管有阿爾卑斯山的天險可倚,但意大利與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山界多難於防守,鄰國擁有更高的坡度。一戰中意大利仰攻奧匈帝國,遭遇慘敗即是明例。(漢尼拔率領的非洲軍團,凱撒率領的13軍團,神聖羅馬皇帝率領的德意志騎士,拿破崙率領的意大利軍團皆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意大利。)

位於北部邊境不遠的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地區擁有平坦廣闊的土地以及豐沛的工業水源,也是全意境內少有的適宜大工業發展的地區。一旦邊境防線被突破,整個意大利便可能陷入癱瘓。

南部一側更為脆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二戰盟軍登陸意大利最先開始的就是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西西里島一破基本上意大利就可以跪了

資源匱乏:

此外,資源匱乏始終是意大利的軟肋,意大利不產煤,也不產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過分依賴進口能源,導致意大利相對德、英、法、俄等諸強工業條件處於劣勢,因此意大利二戰之前國家實力長期居於列強之末。

羅馬時期:

羅馬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邦,依靠當時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先進的制度,逐漸在中意大利崛起,成長為一個強國,此後擊敗了迦太基與馬其頓,佔領了北非、西班牙和希臘半島。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示意圖

綠色是約公元前二世紀時的版圖

黃色是其後一世紀所擴張的版圖

當羅馬擊敗迦太基

地中海便再無對手可匹敵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共和國末年,又通過長期戰爭兼併了高盧、不列顛、小亞細亞、中東以及埃及。屋大維結束內戰時,羅馬已經成為一個超級帝國。在圖拉真皇帝時期,帝國版圖達到極盛。

圖拉真時期的帝國疆域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很多人稱我為澡堂老闆

因為我不止開疆拓土,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圖拉真宣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2世紀末,隨著禁衛軍權擴張、中央權威動搖、奴隸制經濟基礎逐漸被削弱、羅馬人數過少以及蠻族入侵等多重因素疊加,帝國陷入風雨飄搖之中。雖經戴克裡先、君士坦丁等雄主一度中興,但是最終陷於分裂。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意大利開始長達一千多年的分裂時期。

建立在羅馬帝國廢墟上的哥特人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從羅馬擴張軌跡我們可以看出,自意大利往北一旦突破阿爾卑斯山,防禦範圍和壓力將數倍的增加。

向西要面對整個法蘭西平原,向北要面對德意志廣闊腹地,向東北要面對破碎的多瑙河谷地帶以及匈牙利大平原,整個防線地形複雜,防守難度大。

羅馬為了保障邊疆安全,不斷向北擴張,承載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直到極限。一旦支撐這個漫長邊境線的動力削弱,防線就容易出現鬆動。

事實證明,羅馬的崩潰,始於北部邊疆的崩潰。當來自亞歐大陸內部的蠻族像雪崩一樣湧向漫長的邊境線時,帝國無法阻止蠻族大量內遷,軍隊也逐漸蠻族化,最後崩潰。

入主羅馬城的本應是我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分裂時期:

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意大利先後被東哥特王國、拜占庭帝國、倫巴第王國統治。查理曼帝國曾經將北部和中部意大利納入帝國範圍。

將意大利中北部收入囊中的查理曼帝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帝國分解為三個法蘭克王國後,最終在東法蘭克王國基礎上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對意大利擁有主權。但是神羅的一體化進程本身阻力重重,逐漸淪為鬆散的聯盟。在此背景下,對意大利的控制力逐漸削弱。

雖然看著很遼闊

但其實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

隨後,北部意大利城市如威尼斯、比薩、熱那亞、米蘭、佛羅倫薩等迎來發展黃金時期,中部基本上被教廷統治,南部則被諾曼人征服,發展較北部為慢。

陷入分裂的意大利

北部諸城邦+中部教廷+南部兩西西里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共和國利用處於阿爾卑斯以北地區與東地中海路線的中間位置,控制了地中海的貿易,甚至摧毀了同樣信仰上帝的拜占庭帝國,藉此積累了大量財富。教廷依靠在各國抽取的捐稅以及超然的地位,也積累了不菲的財富。

即使城市國家威尼斯

也擁有著與其本土規模不成比例的勢力範圍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資本主義的萌芽,為文藝復興培植了土壤。

此時的意大利較歐洲其他部分遠為發達,遺憾的是,這些城市共和國並沒有將意大利統一視為己任,只顧自己貪婪的積累財富,甚至彼此之間為了爭奪貿易控制權爆發戰爭。

當法蘭西、西班牙、英格蘭、哈布斯堡等強權逐步完成集權,奧斯曼帝國統治了東地中海以及北非,以及新航路開闢後,它們不僅喪失了自己的財富地位,本身也淪為法、西、哈布斯堡等列強的板上魚肉。

新航線打破了中東國家和意大利商人

對東西方貿易的壟斷

統一時期:

拿破崙戰爭後的德意志和意大利仍然處於分裂之中。奧地利控制了北意大利的絕大部分地區。此時本土有兩個相對較大的政權,一個是西北的皮埃蒙特—撒丁尼亞王國(簡稱撒丁王國),一個是南部的兩西西里王國。

但是前者較為富裕發達,後者封建落後。

興起於意大利西北部的

皮埃蒙特—撒丁尼亞王國

控制了最發達的

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19世紀中期歐洲風雲變幻,撒丁王國藉助法國擊敗奧利地,派加里波第從海路消滅兩西西里王國,同時巧妙藉助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機會,分別收回威尼斯和羅馬,終於在1870年完成了意大利統一。

意大利的逐步統一(動得有點慢)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其後意大利連續參加一戰、二戰,直到1943年戰敗投降。

意大利的統一過程藉助大國力量嚐到甜頭,統一後仍然在列強之間充當砝碼站隊。不幸的是,意大利的戰略目標與其自身實力相差過大,以至於與法國爭奪突尼斯失敗,殖民埃塞俄比亞失敗。

連我都打不過,居然還自稱殖民帝國

埃塞皇帝海爾塞拉西宣

"

地理位置:

亞平寧山脈從頭到腳將意大利分為兩塊,阿爾卑斯山則將它與歐洲其他部分相分隔,這些地理特徵為意大利的歷史發展設定了特殊的限制,也決定了意大利地緣目標的複雜性和搖擺性。

整個半島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寬度最寬處僅為 240公里,南北長度約 960 公里。除北部地區外,眾多大城市均位於海邊,例如首都羅馬、那不勒斯、塔蘭託,這些城市面對襲擊時將直接成為前線。

意大利東部面對亞德里亞海,對岸的巴爾幹一側擁有破碎的海岸線以及眾多島嶼掩護,歷史上為海盜藏匿的絕佳場所。

意大利西側除了威尼斯便無險可守,亞得里亞海狹長的特徵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禦面積過於龐大。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在亞平寧半島的西側,不遠處就是法國的土倫港和科西嘉島,戰時直接威脅意大利本土安全。

如此地形,如果沒有強大海軍的保護,基本上如同待宰的羔羊。

意大利北部的陸地邊界同樣也是危機四伏,儘管有阿爾卑斯山的天險可倚,但意大利與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山界多難於防守,鄰國擁有更高的坡度。一戰中意大利仰攻奧匈帝國,遭遇慘敗即是明例。(漢尼拔率領的非洲軍團,凱撒率領的13軍團,神聖羅馬皇帝率領的德意志騎士,拿破崙率領的意大利軍團皆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意大利。)

位於北部邊境不遠的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地區擁有平坦廣闊的土地以及豐沛的工業水源,也是全意境內少有的適宜大工業發展的地區。一旦邊境防線被突破,整個意大利便可能陷入癱瘓。

南部一側更為脆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二戰盟軍登陸意大利最先開始的就是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西西里島一破基本上意大利就可以跪了

資源匱乏:

此外,資源匱乏始終是意大利的軟肋,意大利不產煤,也不產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過分依賴進口能源,導致意大利相對德、英、法、俄等諸強工業條件處於劣勢,因此意大利二戰之前國家實力長期居於列強之末。

羅馬時期:

羅馬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邦,依靠當時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先進的制度,逐漸在中意大利崛起,成長為一個強國,此後擊敗了迦太基與馬其頓,佔領了北非、西班牙和希臘半島。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示意圖

綠色是約公元前二世紀時的版圖

黃色是其後一世紀所擴張的版圖

當羅馬擊敗迦太基

地中海便再無對手可匹敵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共和國末年,又通過長期戰爭兼併了高盧、不列顛、小亞細亞、中東以及埃及。屋大維結束內戰時,羅馬已經成為一個超級帝國。在圖拉真皇帝時期,帝國版圖達到極盛。

圖拉真時期的帝國疆域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很多人稱我為澡堂老闆

因為我不止開疆拓土,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圖拉真宣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2世紀末,隨著禁衛軍權擴張、中央權威動搖、奴隸制經濟基礎逐漸被削弱、羅馬人數過少以及蠻族入侵等多重因素疊加,帝國陷入風雨飄搖之中。雖經戴克裡先、君士坦丁等雄主一度中興,但是最終陷於分裂。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意大利開始長達一千多年的分裂時期。

建立在羅馬帝國廢墟上的哥特人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從羅馬擴張軌跡我們可以看出,自意大利往北一旦突破阿爾卑斯山,防禦範圍和壓力將數倍的增加。

向西要面對整個法蘭西平原,向北要面對德意志廣闊腹地,向東北要面對破碎的多瑙河谷地帶以及匈牙利大平原,整個防線地形複雜,防守難度大。

羅馬為了保障邊疆安全,不斷向北擴張,承載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直到極限。一旦支撐這個漫長邊境線的動力削弱,防線就容易出現鬆動。

事實證明,羅馬的崩潰,始於北部邊疆的崩潰。當來自亞歐大陸內部的蠻族像雪崩一樣湧向漫長的邊境線時,帝國無法阻止蠻族大量內遷,軍隊也逐漸蠻族化,最後崩潰。

入主羅馬城的本應是我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分裂時期:

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意大利先後被東哥特王國、拜占庭帝國、倫巴第王國統治。查理曼帝國曾經將北部和中部意大利納入帝國範圍。

將意大利中北部收入囊中的查理曼帝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帝國分解為三個法蘭克王國後,最終在東法蘭克王國基礎上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對意大利擁有主權。但是神羅的一體化進程本身阻力重重,逐漸淪為鬆散的聯盟。在此背景下,對意大利的控制力逐漸削弱。

雖然看著很遼闊

但其實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

隨後,北部意大利城市如威尼斯、比薩、熱那亞、米蘭、佛羅倫薩等迎來發展黃金時期,中部基本上被教廷統治,南部則被諾曼人征服,發展較北部為慢。

陷入分裂的意大利

北部諸城邦+中部教廷+南部兩西西里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共和國利用處於阿爾卑斯以北地區與東地中海路線的中間位置,控制了地中海的貿易,甚至摧毀了同樣信仰上帝的拜占庭帝國,藉此積累了大量財富。教廷依靠在各國抽取的捐稅以及超然的地位,也積累了不菲的財富。

即使城市國家威尼斯

也擁有著與其本土規模不成比例的勢力範圍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資本主義的萌芽,為文藝復興培植了土壤。

此時的意大利較歐洲其他部分遠為發達,遺憾的是,這些城市共和國並沒有將意大利統一視為己任,只顧自己貪婪的積累財富,甚至彼此之間為了爭奪貿易控制權爆發戰爭。

當法蘭西、西班牙、英格蘭、哈布斯堡等強權逐步完成集權,奧斯曼帝國統治了東地中海以及北非,以及新航路開闢後,它們不僅喪失了自己的財富地位,本身也淪為法、西、哈布斯堡等列強的板上魚肉。

新航線打破了中東國家和意大利商人

對東西方貿易的壟斷

統一時期:

拿破崙戰爭後的德意志和意大利仍然處於分裂之中。奧地利控制了北意大利的絕大部分地區。此時本土有兩個相對較大的政權,一個是西北的皮埃蒙特—撒丁尼亞王國(簡稱撒丁王國),一個是南部的兩西西里王國。

但是前者較為富裕發達,後者封建落後。

興起於意大利西北部的

皮埃蒙特—撒丁尼亞王國

控制了最發達的

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19世紀中期歐洲風雲變幻,撒丁王國藉助法國擊敗奧利地,派加里波第從海路消滅兩西西里王國,同時巧妙藉助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機會,分別收回威尼斯和羅馬,終於在1870年完成了意大利統一。

意大利的逐步統一(動得有點慢)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其後意大利連續參加一戰、二戰,直到1943年戰敗投降。

意大利的統一過程藉助大國力量嚐到甜頭,統一後仍然在列強之間充當砝碼站隊。不幸的是,意大利的戰略目標與其自身實力相差過大,以至於與法國爭奪突尼斯失敗,殖民埃塞俄比亞失敗。

連我都打不過,居然還自稱殖民帝國

埃塞皇帝海爾塞拉西宣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一戰中意大利轉換門庭倒向協約國陣營,攻打孱弱的奧匈卻連番大敗。二戰中意大利不自量力,進攻法國而不勝,進攻弱小的希臘在德國幫助下才險勝,在北非戰役中則遭遇大敗,逼得德國不得不進入北非。

意大利戰績如此之糟糕,一方面在於其較弱的工業實力,另一方面也在於中央政府的權威與執行力不高,軍隊的徵兵、動員效率低下。

意大利的“羅馬情節”受制於其孱弱的國力、易攻難守的地形以及對進口資源的極度依賴,使得其打算投機大國之間角逐,以少量投入換取鉅額收益的算盤徹底打空。

一方面是工業能力堪憂

一方面也有我的戰略失誤

以至於分散了意大利的力量

新羅馬帝國這個目標還是不太現實

"

地理位置:

亞平寧山脈從頭到腳將意大利分為兩塊,阿爾卑斯山則將它與歐洲其他部分相分隔,這些地理特徵為意大利的歷史發展設定了特殊的限制,也決定了意大利地緣目標的複雜性和搖擺性。

整個半島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寬度最寬處僅為 240公里,南北長度約 960 公里。除北部地區外,眾多大城市均位於海邊,例如首都羅馬、那不勒斯、塔蘭託,這些城市面對襲擊時將直接成為前線。

意大利東部面對亞德里亞海,對岸的巴爾幹一側擁有破碎的海岸線以及眾多島嶼掩護,歷史上為海盜藏匿的絕佳場所。

意大利西側除了威尼斯便無險可守,亞得里亞海狹長的特徵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禦面積過於龐大。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在亞平寧半島的西側,不遠處就是法國的土倫港和科西嘉島,戰時直接威脅意大利本土安全。

如此地形,如果沒有強大海軍的保護,基本上如同待宰的羔羊。

意大利北部的陸地邊界同樣也是危機四伏,儘管有阿爾卑斯山的天險可倚,但意大利與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山界多難於防守,鄰國擁有更高的坡度。一戰中意大利仰攻奧匈帝國,遭遇慘敗即是明例。(漢尼拔率領的非洲軍團,凱撒率領的13軍團,神聖羅馬皇帝率領的德意志騎士,拿破崙率領的意大利軍團皆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意大利。)

位於北部邊境不遠的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地區擁有平坦廣闊的土地以及豐沛的工業水源,也是全意境內少有的適宜大工業發展的地區。一旦邊境防線被突破,整個意大利便可能陷入癱瘓。

南部一側更為脆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二戰盟軍登陸意大利最先開始的就是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西西里島一破基本上意大利就可以跪了

資源匱乏:

此外,資源匱乏始終是意大利的軟肋,意大利不產煤,也不產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過分依賴進口能源,導致意大利相對德、英、法、俄等諸強工業條件處於劣勢,因此意大利二戰之前國家實力長期居於列強之末。

羅馬時期:

羅馬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邦,依靠當時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先進的制度,逐漸在中意大利崛起,成長為一個強國,此後擊敗了迦太基與馬其頓,佔領了北非、西班牙和希臘半島。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示意圖

綠色是約公元前二世紀時的版圖

黃色是其後一世紀所擴張的版圖

當羅馬擊敗迦太基

地中海便再無對手可匹敵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共和國末年,又通過長期戰爭兼併了高盧、不列顛、小亞細亞、中東以及埃及。屋大維結束內戰時,羅馬已經成為一個超級帝國。在圖拉真皇帝時期,帝國版圖達到極盛。

圖拉真時期的帝國疆域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很多人稱我為澡堂老闆

因為我不止開疆拓土,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圖拉真宣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2世紀末,隨著禁衛軍權擴張、中央權威動搖、奴隸制經濟基礎逐漸被削弱、羅馬人數過少以及蠻族入侵等多重因素疊加,帝國陷入風雨飄搖之中。雖經戴克裡先、君士坦丁等雄主一度中興,但是最終陷於分裂。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意大利開始長達一千多年的分裂時期。

建立在羅馬帝國廢墟上的哥特人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從羅馬擴張軌跡我們可以看出,自意大利往北一旦突破阿爾卑斯山,防禦範圍和壓力將數倍的增加。

向西要面對整個法蘭西平原,向北要面對德意志廣闊腹地,向東北要面對破碎的多瑙河谷地帶以及匈牙利大平原,整個防線地形複雜,防守難度大。

羅馬為了保障邊疆安全,不斷向北擴張,承載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直到極限。一旦支撐這個漫長邊境線的動力削弱,防線就容易出現鬆動。

事實證明,羅馬的崩潰,始於北部邊疆的崩潰。當來自亞歐大陸內部的蠻族像雪崩一樣湧向漫長的邊境線時,帝國無法阻止蠻族大量內遷,軍隊也逐漸蠻族化,最後崩潰。

入主羅馬城的本應是我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分裂時期:

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意大利先後被東哥特王國、拜占庭帝國、倫巴第王國統治。查理曼帝國曾經將北部和中部意大利納入帝國範圍。

將意大利中北部收入囊中的查理曼帝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帝國分解為三個法蘭克王國後,最終在東法蘭克王國基礎上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對意大利擁有主權。但是神羅的一體化進程本身阻力重重,逐漸淪為鬆散的聯盟。在此背景下,對意大利的控制力逐漸削弱。

雖然看著很遼闊

但其實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

隨後,北部意大利城市如威尼斯、比薩、熱那亞、米蘭、佛羅倫薩等迎來發展黃金時期,中部基本上被教廷統治,南部則被諾曼人征服,發展較北部為慢。

陷入分裂的意大利

北部諸城邦+中部教廷+南部兩西西里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共和國利用處於阿爾卑斯以北地區與東地中海路線的中間位置,控制了地中海的貿易,甚至摧毀了同樣信仰上帝的拜占庭帝國,藉此積累了大量財富。教廷依靠在各國抽取的捐稅以及超然的地位,也積累了不菲的財富。

即使城市國家威尼斯

也擁有著與其本土規模不成比例的勢力範圍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資本主義的萌芽,為文藝復興培植了土壤。

此時的意大利較歐洲其他部分遠為發達,遺憾的是,這些城市共和國並沒有將意大利統一視為己任,只顧自己貪婪的積累財富,甚至彼此之間為了爭奪貿易控制權爆發戰爭。

當法蘭西、西班牙、英格蘭、哈布斯堡等強權逐步完成集權,奧斯曼帝國統治了東地中海以及北非,以及新航路開闢後,它們不僅喪失了自己的財富地位,本身也淪為法、西、哈布斯堡等列強的板上魚肉。

新航線打破了中東國家和意大利商人

對東西方貿易的壟斷

統一時期:

拿破崙戰爭後的德意志和意大利仍然處於分裂之中。奧地利控制了北意大利的絕大部分地區。此時本土有兩個相對較大的政權,一個是西北的皮埃蒙特—撒丁尼亞王國(簡稱撒丁王國),一個是南部的兩西西里王國。

但是前者較為富裕發達,後者封建落後。

興起於意大利西北部的

皮埃蒙特—撒丁尼亞王國

控制了最發達的

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19世紀中期歐洲風雲變幻,撒丁王國藉助法國擊敗奧利地,派加里波第從海路消滅兩西西里王國,同時巧妙藉助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機會,分別收回威尼斯和羅馬,終於在1870年完成了意大利統一。

意大利的逐步統一(動得有點慢)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其後意大利連續參加一戰、二戰,直到1943年戰敗投降。

意大利的統一過程藉助大國力量嚐到甜頭,統一後仍然在列強之間充當砝碼站隊。不幸的是,意大利的戰略目標與其自身實力相差過大,以至於與法國爭奪突尼斯失敗,殖民埃塞俄比亞失敗。

連我都打不過,居然還自稱殖民帝國

埃塞皇帝海爾塞拉西宣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一戰中意大利轉換門庭倒向協約國陣營,攻打孱弱的奧匈卻連番大敗。二戰中意大利不自量力,進攻法國而不勝,進攻弱小的希臘在德國幫助下才險勝,在北非戰役中則遭遇大敗,逼得德國不得不進入北非。

意大利戰績如此之糟糕,一方面在於其較弱的工業實力,另一方面也在於中央政府的權威與執行力不高,軍隊的徵兵、動員效率低下。

意大利的“羅馬情節”受制於其孱弱的國力、易攻難守的地形以及對進口資源的極度依賴,使得其打算投機大國之間角逐,以少量投入換取鉅額收益的算盤徹底打空。

一方面是工業能力堪憂

一方面也有我的戰略失誤

以至於分散了意大利的力量

新羅馬帝國這個目標還是不太現實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國際關係的決定性因素是實力,國家的行為若是脫離了實力的考量,終究是不現實的,意大利的國家實力決定了它沒有承擔這種代價的能力。

戰後時期

二戰後,意大利成為美蘇對峙的前沿。蘇聯控制了意大利的鄰國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並且與諸大國分割佔領奧地利。在蘇聯支持下,意大利共產黨勢力迅速壯大,引起美國等的嚴重不安。

南斯拉夫的政策獨立

以及奧地利的迴歸西方

以及意大利加入北約

遏制了蘇聯在南歐方向的勢力擴張

"

地理位置:

亞平寧山脈從頭到腳將意大利分為兩塊,阿爾卑斯山則將它與歐洲其他部分相分隔,這些地理特徵為意大利的歷史發展設定了特殊的限制,也決定了意大利地緣目標的複雜性和搖擺性。

整個半島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寬度最寬處僅為 240公里,南北長度約 960 公里。除北部地區外,眾多大城市均位於海邊,例如首都羅馬、那不勒斯、塔蘭託,這些城市面對襲擊時將直接成為前線。

意大利東部面對亞德里亞海,對岸的巴爾幹一側擁有破碎的海岸線以及眾多島嶼掩護,歷史上為海盜藏匿的絕佳場所。

意大利西側除了威尼斯便無險可守,亞得里亞海狹長的特徵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禦面積過於龐大。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在亞平寧半島的西側,不遠處就是法國的土倫港和科西嘉島,戰時直接威脅意大利本土安全。

如此地形,如果沒有強大海軍的保護,基本上如同待宰的羔羊。

意大利北部的陸地邊界同樣也是危機四伏,儘管有阿爾卑斯山的天險可倚,但意大利與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山界多難於防守,鄰國擁有更高的坡度。一戰中意大利仰攻奧匈帝國,遭遇慘敗即是明例。(漢尼拔率領的非洲軍團,凱撒率領的13軍團,神聖羅馬皇帝率領的德意志騎士,拿破崙率領的意大利軍團皆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意大利。)

位於北部邊境不遠的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地區擁有平坦廣闊的土地以及豐沛的工業水源,也是全意境內少有的適宜大工業發展的地區。一旦邊境防線被突破,整個意大利便可能陷入癱瘓。

南部一側更為脆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二戰盟軍登陸意大利最先開始的就是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西西里島一破基本上意大利就可以跪了

資源匱乏:

此外,資源匱乏始終是意大利的軟肋,意大利不產煤,也不產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過分依賴進口能源,導致意大利相對德、英、法、俄等諸強工業條件處於劣勢,因此意大利二戰之前國家實力長期居於列強之末。

羅馬時期:

羅馬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邦,依靠當時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先進的制度,逐漸在中意大利崛起,成長為一個強國,此後擊敗了迦太基與馬其頓,佔領了北非、西班牙和希臘半島。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示意圖

綠色是約公元前二世紀時的版圖

黃色是其後一世紀所擴張的版圖

當羅馬擊敗迦太基

地中海便再無對手可匹敵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共和國末年,又通過長期戰爭兼併了高盧、不列顛、小亞細亞、中東以及埃及。屋大維結束內戰時,羅馬已經成為一個超級帝國。在圖拉真皇帝時期,帝國版圖達到極盛。

圖拉真時期的帝國疆域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很多人稱我為澡堂老闆

因為我不止開疆拓土,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圖拉真宣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2世紀末,隨著禁衛軍權擴張、中央權威動搖、奴隸制經濟基礎逐漸被削弱、羅馬人數過少以及蠻族入侵等多重因素疊加,帝國陷入風雨飄搖之中。雖經戴克裡先、君士坦丁等雄主一度中興,但是最終陷於分裂。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意大利開始長達一千多年的分裂時期。

建立在羅馬帝國廢墟上的哥特人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從羅馬擴張軌跡我們可以看出,自意大利往北一旦突破阿爾卑斯山,防禦範圍和壓力將數倍的增加。

向西要面對整個法蘭西平原,向北要面對德意志廣闊腹地,向東北要面對破碎的多瑙河谷地帶以及匈牙利大平原,整個防線地形複雜,防守難度大。

羅馬為了保障邊疆安全,不斷向北擴張,承載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直到極限。一旦支撐這個漫長邊境線的動力削弱,防線就容易出現鬆動。

事實證明,羅馬的崩潰,始於北部邊疆的崩潰。當來自亞歐大陸內部的蠻族像雪崩一樣湧向漫長的邊境線時,帝國無法阻止蠻族大量內遷,軍隊也逐漸蠻族化,最後崩潰。

入主羅馬城的本應是我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分裂時期:

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意大利先後被東哥特王國、拜占庭帝國、倫巴第王國統治。查理曼帝國曾經將北部和中部意大利納入帝國範圍。

將意大利中北部收入囊中的查理曼帝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帝國分解為三個法蘭克王國後,最終在東法蘭克王國基礎上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對意大利擁有主權。但是神羅的一體化進程本身阻力重重,逐漸淪為鬆散的聯盟。在此背景下,對意大利的控制力逐漸削弱。

雖然看著很遼闊

但其實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

隨後,北部意大利城市如威尼斯、比薩、熱那亞、米蘭、佛羅倫薩等迎來發展黃金時期,中部基本上被教廷統治,南部則被諾曼人征服,發展較北部為慢。

陷入分裂的意大利

北部諸城邦+中部教廷+南部兩西西里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共和國利用處於阿爾卑斯以北地區與東地中海路線的中間位置,控制了地中海的貿易,甚至摧毀了同樣信仰上帝的拜占庭帝國,藉此積累了大量財富。教廷依靠在各國抽取的捐稅以及超然的地位,也積累了不菲的財富。

即使城市國家威尼斯

也擁有著與其本土規模不成比例的勢力範圍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資本主義的萌芽,為文藝復興培植了土壤。

此時的意大利較歐洲其他部分遠為發達,遺憾的是,這些城市共和國並沒有將意大利統一視為己任,只顧自己貪婪的積累財富,甚至彼此之間為了爭奪貿易控制權爆發戰爭。

當法蘭西、西班牙、英格蘭、哈布斯堡等強權逐步完成集權,奧斯曼帝國統治了東地中海以及北非,以及新航路開闢後,它們不僅喪失了自己的財富地位,本身也淪為法、西、哈布斯堡等列強的板上魚肉。

新航線打破了中東國家和意大利商人

對東西方貿易的壟斷

統一時期:

拿破崙戰爭後的德意志和意大利仍然處於分裂之中。奧地利控制了北意大利的絕大部分地區。此時本土有兩個相對較大的政權,一個是西北的皮埃蒙特—撒丁尼亞王國(簡稱撒丁王國),一個是南部的兩西西里王國。

但是前者較為富裕發達,後者封建落後。

興起於意大利西北部的

皮埃蒙特—撒丁尼亞王國

控制了最發達的

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19世紀中期歐洲風雲變幻,撒丁王國藉助法國擊敗奧利地,派加里波第從海路消滅兩西西里王國,同時巧妙藉助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機會,分別收回威尼斯和羅馬,終於在1870年完成了意大利統一。

意大利的逐步統一(動得有點慢)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其後意大利連續參加一戰、二戰,直到1943年戰敗投降。

意大利的統一過程藉助大國力量嚐到甜頭,統一後仍然在列強之間充當砝碼站隊。不幸的是,意大利的戰略目標與其自身實力相差過大,以至於與法國爭奪突尼斯失敗,殖民埃塞俄比亞失敗。

連我都打不過,居然還自稱殖民帝國

埃塞皇帝海爾塞拉西宣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一戰中意大利轉換門庭倒向協約國陣營,攻打孱弱的奧匈卻連番大敗。二戰中意大利不自量力,進攻法國而不勝,進攻弱小的希臘在德國幫助下才險勝,在北非戰役中則遭遇大敗,逼得德國不得不進入北非。

意大利戰績如此之糟糕,一方面在於其較弱的工業實力,另一方面也在於中央政府的權威與執行力不高,軍隊的徵兵、動員效率低下。

意大利的“羅馬情節”受制於其孱弱的國力、易攻難守的地形以及對進口資源的極度依賴,使得其打算投機大國之間角逐,以少量投入換取鉅額收益的算盤徹底打空。

一方面是工業能力堪憂

一方面也有我的戰略失誤

以至於分散了意大利的力量

新羅馬帝國這個目標還是不太現實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國際關係的決定性因素是實力,國家的行為若是脫離了實力的考量,終究是不現實的,意大利的國家實力決定了它沒有承擔這種代價的能力。

戰後時期

二戰後,意大利成為美蘇對峙的前沿。蘇聯控制了意大利的鄰國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並且與諸大國分割佔領奧地利。在蘇聯支持下,意大利共產黨勢力迅速壯大,引起美國等的嚴重不安。

南斯拉夫的政策獨立

以及奧地利的迴歸西方

以及意大利加入北約

遏制了蘇聯在南歐方向的勢力擴張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美國認為,意大利落人意共之手“將對整個西歐、地中海和中東產生一種挫敗影響,將大大便利共產黨滲透到法國、西班牙和北非。蘇聯使用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的基地也對地中海交通安全構成直接威脅”。

出於此種考慮,美國通過各種手段,支持天民黨獲得1948年大選勝利。

戰後的意大利奉行“親美聯歐”戰略,軍事上加入北約,政治和經濟上積極融入歐洲,是歐洲一體化的堅定支持者,也是歐共體六個創始國之一。

一副宣傳馬歇爾計劃的海報

"

地理位置:

亞平寧山脈從頭到腳將意大利分為兩塊,阿爾卑斯山則將它與歐洲其他部分相分隔,這些地理特徵為意大利的歷史發展設定了特殊的限制,也決定了意大利地緣目標的複雜性和搖擺性。

整個半島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寬度最寬處僅為 240公里,南北長度約 960 公里。除北部地區外,眾多大城市均位於海邊,例如首都羅馬、那不勒斯、塔蘭託,這些城市面對襲擊時將直接成為前線。

意大利東部面對亞德里亞海,對岸的巴爾幹一側擁有破碎的海岸線以及眾多島嶼掩護,歷史上為海盜藏匿的絕佳場所。

意大利西側除了威尼斯便無險可守,亞得里亞海狹長的特徵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禦面積過於龐大。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在亞平寧半島的西側,不遠處就是法國的土倫港和科西嘉島,戰時直接威脅意大利本土安全。

如此地形,如果沒有強大海軍的保護,基本上如同待宰的羔羊。

意大利北部的陸地邊界同樣也是危機四伏,儘管有阿爾卑斯山的天險可倚,但意大利與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山界多難於防守,鄰國擁有更高的坡度。一戰中意大利仰攻奧匈帝國,遭遇慘敗即是明例。(漢尼拔率領的非洲軍團,凱撒率領的13軍團,神聖羅馬皇帝率領的德意志騎士,拿破崙率領的意大利軍團皆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意大利。)

位於北部邊境不遠的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地區擁有平坦廣闊的土地以及豐沛的工業水源,也是全意境內少有的適宜大工業發展的地區。一旦邊境防線被突破,整個意大利便可能陷入癱瘓。

南部一側更為脆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二戰盟軍登陸意大利最先開始的就是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西西里島一破基本上意大利就可以跪了

資源匱乏:

此外,資源匱乏始終是意大利的軟肋,意大利不產煤,也不產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過分依賴進口能源,導致意大利相對德、英、法、俄等諸強工業條件處於劣勢,因此意大利二戰之前國家實力長期居於列強之末。

羅馬時期:

羅馬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城邦,依靠當時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先進的制度,逐漸在中意大利崛起,成長為一個強國,此後擊敗了迦太基與馬其頓,佔領了北非、西班牙和希臘半島。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示意圖

綠色是約公元前二世紀時的版圖

黃色是其後一世紀所擴張的版圖

當羅馬擊敗迦太基

地中海便再無對手可匹敵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共和國末年,又通過長期戰爭兼併了高盧、不列顛、小亞細亞、中東以及埃及。屋大維結束內戰時,羅馬已經成為一個超級帝國。在圖拉真皇帝時期,帝國版圖達到極盛。

圖拉真時期的帝國疆域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很多人稱我為澡堂老闆

因為我不止開疆拓土,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圖拉真宣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2世紀末,隨著禁衛軍權擴張、中央權威動搖、奴隸制經濟基礎逐漸被削弱、羅馬人數過少以及蠻族入侵等多重因素疊加,帝國陷入風雨飄搖之中。雖經戴克裡先、君士坦丁等雄主一度中興,但是最終陷於分裂。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意大利開始長達一千多年的分裂時期。

建立在羅馬帝國廢墟上的哥特人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從羅馬擴張軌跡我們可以看出,自意大利往北一旦突破阿爾卑斯山,防禦範圍和壓力將數倍的增加。

向西要面對整個法蘭西平原,向北要面對德意志廣闊腹地,向東北要面對破碎的多瑙河谷地帶以及匈牙利大平原,整個防線地形複雜,防守難度大。

羅馬為了保障邊疆安全,不斷向北擴張,承載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直到極限。一旦支撐這個漫長邊境線的動力削弱,防線就容易出現鬆動。

事實證明,羅馬的崩潰,始於北部邊疆的崩潰。當來自亞歐大陸內部的蠻族像雪崩一樣湧向漫長的邊境線時,帝國無法阻止蠻族大量內遷,軍隊也逐漸蠻族化,最後崩潰。

入主羅馬城的本應是我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分裂時期:

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意大利先後被東哥特王國、拜占庭帝國、倫巴第王國統治。查理曼帝國曾經將北部和中部意大利納入帝國範圍。

將意大利中北部收入囊中的查理曼帝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帝國分解為三個法蘭克王國後,最終在東法蘭克王國基礎上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對意大利擁有主權。但是神羅的一體化進程本身阻力重重,逐漸淪為鬆散的聯盟。在此背景下,對意大利的控制力逐漸削弱。

雖然看著很遼闊

但其實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

隨後,北部意大利城市如威尼斯、比薩、熱那亞、米蘭、佛羅倫薩等迎來發展黃金時期,中部基本上被教廷統治,南部則被諾曼人征服,發展較北部為慢。

陷入分裂的意大利

北部諸城邦+中部教廷+南部兩西西里王國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共和國利用處於阿爾卑斯以北地區與東地中海路線的中間位置,控制了地中海的貿易,甚至摧毀了同樣信仰上帝的拜占庭帝國,藉此積累了大量財富。教廷依靠在各國抽取的捐稅以及超然的地位,也積累了不菲的財富。

即使城市國家威尼斯

也擁有著與其本土規模不成比例的勢力範圍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資本主義的萌芽,為文藝復興培植了土壤。

此時的意大利較歐洲其他部分遠為發達,遺憾的是,這些城市共和國並沒有將意大利統一視為己任,只顧自己貪婪的積累財富,甚至彼此之間為了爭奪貿易控制權爆發戰爭。

當法蘭西、西班牙、英格蘭、哈布斯堡等強權逐步完成集權,奧斯曼帝國統治了東地中海以及北非,以及新航路開闢後,它們不僅喪失了自己的財富地位,本身也淪為法、西、哈布斯堡等列強的板上魚肉。

新航線打破了中東國家和意大利商人

對東西方貿易的壟斷

統一時期:

拿破崙戰爭後的德意志和意大利仍然處於分裂之中。奧地利控制了北意大利的絕大部分地區。此時本土有兩個相對較大的政權,一個是西北的皮埃蒙特—撒丁尼亞王國(簡稱撒丁王國),一個是南部的兩西西里王國。

但是前者較為富裕發達,後者封建落後。

興起於意大利西北部的

皮埃蒙特—撒丁尼亞王國

控制了最發達的

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19世紀中期歐洲風雲變幻,撒丁王國藉助法國擊敗奧利地,派加里波第從海路消滅兩西西里王國,同時巧妙藉助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機會,分別收回威尼斯和羅馬,終於在1870年完成了意大利統一。

意大利的逐步統一(動得有點慢)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其後意大利連續參加一戰、二戰,直到1943年戰敗投降。

意大利的統一過程藉助大國力量嚐到甜頭,統一後仍然在列強之間充當砝碼站隊。不幸的是,意大利的戰略目標與其自身實力相差過大,以至於與法國爭奪突尼斯失敗,殖民埃塞俄比亞失敗。

連我都打不過,居然還自稱殖民帝國

埃塞皇帝海爾塞拉西宣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一戰中意大利轉換門庭倒向協約國陣營,攻打孱弱的奧匈卻連番大敗。二戰中意大利不自量力,進攻法國而不勝,進攻弱小的希臘在德國幫助下才險勝,在北非戰役中則遭遇大敗,逼得德國不得不進入北非。

意大利戰績如此之糟糕,一方面在於其較弱的工業實力,另一方面也在於中央政府的權威與執行力不高,軍隊的徵兵、動員效率低下。

意大利的“羅馬情節”受制於其孱弱的國力、易攻難守的地形以及對進口資源的極度依賴,使得其打算投機大國之間角逐,以少量投入換取鉅額收益的算盤徹底打空。

一方面是工業能力堪憂

一方面也有我的戰略失誤

以至於分散了意大利的力量

新羅馬帝國這個目標還是不太現實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國際關係的決定性因素是實力,國家的行為若是脫離了實力的考量,終究是不現實的,意大利的國家實力決定了它沒有承擔這種代價的能力。

戰後時期

二戰後,意大利成為美蘇對峙的前沿。蘇聯控制了意大利的鄰國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並且與諸大國分割佔領奧地利。在蘇聯支持下,意大利共產黨勢力迅速壯大,引起美國等的嚴重不安。

南斯拉夫的政策獨立

以及奧地利的迴歸西方

以及意大利加入北約

遏制了蘇聯在南歐方向的勢力擴張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美國認為,意大利落人意共之手“將對整個西歐、地中海和中東產生一種挫敗影響,將大大便利共產黨滲透到法國、西班牙和北非。蘇聯使用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的基地也對地中海交通安全構成直接威脅”。

出於此種考慮,美國通過各種手段,支持天民黨獲得1948年大選勝利。

戰後的意大利奉行“親美聯歐”戰略,軍事上加入北約,政治和經濟上積極融入歐洲,是歐洲一體化的堅定支持者,也是歐共體六個創始國之一。

一副宣傳馬歇爾計劃的海報

意大利為何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

以上戰略,使得意大利成為形式上的大國,在1951—1973年間,意大利國民生產總值(GNP)增長212%,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71%。

冷戰以後的意大利,對外政策在左與右之間搖擺(歐美之間)。左派執政,政策傾向於與歐盟保持多邊互動。右派上臺,則擁抱美國,冷淡歐盟。

綜上所述,我們會發現一個國家的崛起與地理位置間的關係有多麼的密切,羅馬的崛起因為地理位置,衰弱也因為地理位置,意大利的一蹶不振與地理位置也有很大關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