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心理:生存與繁衍是永恆的主線'

"

【前言】很多朋友由於進化缺乏心理學基礎,所以不能很好的理解本人的文章。因此我特作此文,幫助朋友們瞭解進化論和進化心理學的基礎知識,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兩性思維和行為的差異。未接受過高等教育或生活閱歷較淺者可能難以理解,不建議閱讀。全文閱讀將耗時4分鐘。

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達爾文認為一切生命形式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包括變異、遺傳和選擇三個要素。生物體以各種方式進行變異,其中有一部分是可以遺傳的,另外一部分則無法遺傳。那些擁有良好遺傳特徵的生物體會產生更多的後代。因此所有的生物都是進化的產物。

​達爾文也發現雄性動物和雌性動物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因此他提出了性選擇理論。性選擇理論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同性競爭。即相同性別個體之間的競爭目標是獲得與異性交配的機會。同性之間勝利者獲得交配和繁衍的機會,失敗者就沒有這種機會,沒有辦法繁衍後代。另一方面是異性選擇或者稱之為擇偶偏好。某一性別的成員會認為異性的某些特徵正是其所需要的。只有滿足了異性偏好的那些特徵的個體才有機會繁衍後代。所以人類存在的一切特徵,一方面是適應環境的。另外一方面是適應繁衍的需求的。這是理解男女擇偶行為和思維差異的基礎,也是理解同性衝突的前提。關於同性競爭和兩性之間的擇偶偏好,我以前寫過一些,也會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相互討論。

"

【前言】很多朋友由於進化缺乏心理學基礎,所以不能很好的理解本人的文章。因此我特作此文,幫助朋友們瞭解進化論和進化心理學的基礎知識,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兩性思維和行為的差異。未接受過高等教育或生活閱歷較淺者可能難以理解,不建議閱讀。全文閱讀將耗時4分鐘。

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達爾文認為一切生命形式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包括變異、遺傳和選擇三個要素。生物體以各種方式進行變異,其中有一部分是可以遺傳的,另外一部分則無法遺傳。那些擁有良好遺傳特徵的生物體會產生更多的後代。因此所有的生物都是進化的產物。

​達爾文也發現雄性動物和雌性動物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因此他提出了性選擇理論。性選擇理論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同性競爭。即相同性別個體之間的競爭目標是獲得與異性交配的機會。同性之間勝利者獲得交配和繁衍的機會,失敗者就沒有這種機會,沒有辦法繁衍後代。另一方面是異性選擇或者稱之為擇偶偏好。某一性別的成員會認為異性的某些特徵正是其所需要的。只有滿足了異性偏好的那些特徵的個體才有機會繁衍後代。所以人類存在的一切特徵,一方面是適應環境的。另外一方面是適應繁衍的需求的。這是理解男女擇偶行為和思維差異的基礎,也是理解同性衝突的前提。關於同性競爭和兩性之間的擇偶偏好,我以前寫過一些,也會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相互討論。

兩性心理:生存與繁衍是永恆的主線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認為所有的物種都源於同一個古老的祖先。而現在的基因研究發現人類和黑猩猩有98%的相同基因,人類和黑猩猩600萬年前有共同的祖先,並且人類的基因與一種蠕蟲的基因非常接近,人類有可能和線蟲都是由同一個祖先進化過來的。達爾文的理論指出了,人類和任何物種的出現都是盲目的、緩慢的、無計劃的選擇和時代積累的結果。

20世紀60年代美國人漢密爾頓提出了廣義適合度理論。認為自然選擇將傾向於保留那些有助於個體基因得以遺傳的物質。即使是個體無法直接繁衍自己的後代,也會努力幫助那些和自己基因近似的個體繁衍後代(血緣較近的),從而保留自己的基因。這種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人類的各種行為,那些看起來非理性的行為。因為這個理論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1.必須保持宿主的生存(我們自己必須活著)

2.必須促使宿主繁殖(我們自己必須傳宗接代)

3.努力幫助攜帶自己部分基因拷貝的其它個體的生存和繁衍(我們會努力幫助我們的親人或者那些血緣更近的人活著或者傳宗接代)。

只有滿足了這3條,物種才可以延續,人類才可以繁衍。這種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人性中的自私、貪婪、重男輕女、扶弟魔等。這種理論也可以很好的解釋利他行為。如果獲得幫助的人與提供幫助的人在基因上較為近似,利他行為就可以得到鞏固(說白了就是優先站在和自己血緣較近的人一方)。比如說。父母會犧牲自己去拯救孩子,兄弟之間相互捐獻器官。只要親屬間所獲得的收益要大於利他者付出的代價,那麼這種行為就會得到強化(舉個小小的例子:如果我捐了一個腎能救我哥哥的一條命,一條命的價值大於一個腎,那麼這種行為就是值得的;如果拿我的命換我哥哥的命,我犧牲自己可以讓哥哥生存,那麼這種代價就未必合算,必須重新權衡。再比如說,有些人違法犯事了,會讓親戚代替他坐牢。為啥呢?違法犯事的人通常更有錢或者權力,可以為家庭和家族帶來更大的利益。所以可以犧牲那些對家庭、家族或組織貢獻較小的人去保護那些有價值的人。而這些人也會心甘情願)。

"

【前言】很多朋友由於進化缺乏心理學基礎,所以不能很好的理解本人的文章。因此我特作此文,幫助朋友們瞭解進化論和進化心理學的基礎知識,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兩性思維和行為的差異。未接受過高等教育或生活閱歷較淺者可能難以理解,不建議閱讀。全文閱讀將耗時4分鐘。

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達爾文認為一切生命形式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包括變異、遺傳和選擇三個要素。生物體以各種方式進行變異,其中有一部分是可以遺傳的,另外一部分則無法遺傳。那些擁有良好遺傳特徵的生物體會產生更多的後代。因此所有的生物都是進化的產物。

​達爾文也發現雄性動物和雌性動物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因此他提出了性選擇理論。性選擇理論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同性競爭。即相同性別個體之間的競爭目標是獲得與異性交配的機會。同性之間勝利者獲得交配和繁衍的機會,失敗者就沒有這種機會,沒有辦法繁衍後代。另一方面是異性選擇或者稱之為擇偶偏好。某一性別的成員會認為異性的某些特徵正是其所需要的。只有滿足了異性偏好的那些特徵的個體才有機會繁衍後代。所以人類存在的一切特徵,一方面是適應環境的。另外一方面是適應繁衍的需求的。這是理解男女擇偶行為和思維差異的基礎,也是理解同性衝突的前提。關於同性競爭和兩性之間的擇偶偏好,我以前寫過一些,也會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相互討論。

兩性心理:生存與繁衍是永恆的主線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認為所有的物種都源於同一個古老的祖先。而現在的基因研究發現人類和黑猩猩有98%的相同基因,人類和黑猩猩600萬年前有共同的祖先,並且人類的基因與一種蠕蟲的基因非常接近,人類有可能和線蟲都是由同一個祖先進化過來的。達爾文的理論指出了,人類和任何物種的出現都是盲目的、緩慢的、無計劃的選擇和時代積累的結果。

20世紀60年代美國人漢密爾頓提出了廣義適合度理論。認為自然選擇將傾向於保留那些有助於個體基因得以遺傳的物質。即使是個體無法直接繁衍自己的後代,也會努力幫助那些和自己基因近似的個體繁衍後代(血緣較近的),從而保留自己的基因。這種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人類的各種行為,那些看起來非理性的行為。因為這個理論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1.必須保持宿主的生存(我們自己必須活著)

2.必須促使宿主繁殖(我們自己必須傳宗接代)

3.努力幫助攜帶自己部分基因拷貝的其它個體的生存和繁衍(我們會努力幫助我們的親人或者那些血緣更近的人活著或者傳宗接代)。

只有滿足了這3條,物種才可以延續,人類才可以繁衍。這種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人性中的自私、貪婪、重男輕女、扶弟魔等。這種理論也可以很好的解釋利他行為。如果獲得幫助的人與提供幫助的人在基因上較為近似,利他行為就可以得到鞏固(說白了就是優先站在和自己血緣較近的人一方)。比如說。父母會犧牲自己去拯救孩子,兄弟之間相互捐獻器官。只要親屬間所獲得的收益要大於利他者付出的代價,那麼這種行為就會得到強化(舉個小小的例子:如果我捐了一個腎能救我哥哥的一條命,一條命的價值大於一個腎,那麼這種行為就是值得的;如果拿我的命換我哥哥的命,我犧牲自己可以讓哥哥生存,那麼這種代價就未必合算,必須重新權衡。再比如說,有些人違法犯事了,會讓親戚代替他坐牢。為啥呢?違法犯事的人通常更有錢或者權力,可以為家庭和家族帶來更大的利益。所以可以犧牲那些對家庭、家族或組織貢獻較小的人去保護那些有價值的人。而這些人也會心甘情願)。

兩性心理:生存與繁衍是永恆的主線

羅伯特弗斯再次完善了進化論的相關理論。他提出了非親屬之間互惠式利他行為的理論;提出了性選擇在兩種性別上都有可能發生(同性之戀對人類發展也具有意義,關注我,以後我會詳細闡述),也提出了親子衝突理論,即父母和子女之間也會有衝突(因為父母和孩子的利益未必一致,且父母和孩子之間只有50%的基因是一樣的)。再舉個直白一點的例子:對於一個孩子而言,父母把所有的都給他是最有利於他的成長的。但對於父母而言,與其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不如把雞蛋放到更多的籃子裡,同時照顧幾個孩子,把資源分配給幾個孩子是更有利的選擇,東方不亮西方亮,這樣可以更容易的傳遞自己的基因(“多子多福”之類的觀點就是其思想的真實寫照)。在這種情況下,兄弟姐妹之間就發生了衝突。所以說基因和血緣越近共同的利益就越多。阿拉伯有句笑話:我和我的堂兄弟們一起消滅那些外人,然後我和我的親兄弟們一起消滅我的那些堂兄弟們,最後我和我的孩子們一起消滅我的那些親兄弟們。

理解了進化論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人類的各種心理與行為。在以後的文章裡,我想和大家一起討論分析兩性擇偶策略、兩性衝突、家庭各類矛盾之後深刻的心理根源。

相關閱讀:

男人暴戾,女人出軌,究竟誰之過?

進化心理學:男人房事越快越好

進化心理學:兩性吸引與異性緣(1)

進化心理學:兩性吸引與異性緣(3)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