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玩具 不完美媽媽 讓·皮亞傑 心理學 鑫媽育兒計劃 2019-09-18
"

原創優質作者-鑫媽育兒計劃:關注孩子成長,分享育兒心得

表姐家的孩子樂樂,三歲的時候媽媽給她買了一隻玩具熊,樂樂特別喜歡,走到哪都要抱著它。可最近,樂樂媽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對勁兒”了。

樂樂把玩具熊當成人一樣,不僅跟它一起玩積木,一起看電視,竟然還總是跟玩具熊有說有笑的。樂樂媽有時候忍不住問她在跟熊說什麼,樂樂還神祕兮兮地不告訴她,說什麼這是她和小熊之間的祕密。

這幾天,樂樂竟然在飯桌上還給玩具熊喂起飯了,樂樂媽阻止時,樂樂還哭著說,小熊很餓要吃飯!這可嚇壞了樂樂媽,她害怕孩子不是“中邪”了吧!

"

原創優質作者-鑫媽育兒計劃:關注孩子成長,分享育兒心得

表姐家的孩子樂樂,三歲的時候媽媽給她買了一隻玩具熊,樂樂特別喜歡,走到哪都要抱著它。可最近,樂樂媽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對勁兒”了。

樂樂把玩具熊當成人一樣,不僅跟它一起玩積木,一起看電視,竟然還總是跟玩具熊有說有笑的。樂樂媽有時候忍不住問她在跟熊說什麼,樂樂還神祕兮兮地不告訴她,說什麼這是她和小熊之間的祕密。

這幾天,樂樂竟然在飯桌上還給玩具熊喂起飯了,樂樂媽阻止時,樂樂還哭著說,小熊很餓要吃飯!這可嚇壞了樂樂媽,她害怕孩子不是“中邪”了吧!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孩子跟玩具說話,不是看見“不乾淨的東西”,是“泛靈心理”在作怪

其實,孩子跟其他事物交流並不是稀罕事。很多父母都發現,自己家的寶貝會自己邊玩邊說話,彷彿身邊還坐著一個人;或者是跟玩具聊得熱火朝天,讓寶爸寶媽看得又好笑又擔心。

不少家長都認為孩子可能是看見了什麼“不乾淨的東西”,甚至用所謂的“偏方”給孩子“驅邪”,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

原創優質作者-鑫媽育兒計劃:關注孩子成長,分享育兒心得

表姐家的孩子樂樂,三歲的時候媽媽給她買了一隻玩具熊,樂樂特別喜歡,走到哪都要抱著它。可最近,樂樂媽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對勁兒”了。

樂樂把玩具熊當成人一樣,不僅跟它一起玩積木,一起看電視,竟然還總是跟玩具熊有說有笑的。樂樂媽有時候忍不住問她在跟熊說什麼,樂樂還神祕兮兮地不告訴她,說什麼這是她和小熊之間的祕密。

這幾天,樂樂竟然在飯桌上還給玩具熊喂起飯了,樂樂媽阻止時,樂樂還哭著說,小熊很餓要吃飯!這可嚇壞了樂樂媽,她害怕孩子不是“中邪”了吧!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孩子跟玩具說話,不是看見“不乾淨的東西”,是“泛靈心理”在作怪

其實,孩子跟其他事物交流並不是稀罕事。很多父母都發現,自己家的寶貝會自己邊玩邊說話,彷彿身邊還坐著一個人;或者是跟玩具聊得熱火朝天,讓寶爸寶媽看得又好笑又擔心。

不少家長都認為孩子可能是看見了什麼“不乾淨的東西”,甚至用所謂的“偏方”給孩子“驅邪”,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其實,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有一種叫法為“泛靈心理”。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發現,幼年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特別的心理——泛靈心理。

皮亞傑在研究孩子的思維過程時,發現孩子的心理髮展到某一個階段時,會喜歡把所有的事物都當成是有生命的、有意識的東西,就像人一樣。

正因如此,所以孩子會以平等的視角,將對方放在同等的位置進行交流溝通,在他們眼中,自己的體驗就是對方的體驗,自己的話當然對方也能聽懂。

"

原創優質作者-鑫媽育兒計劃:關注孩子成長,分享育兒心得

表姐家的孩子樂樂,三歲的時候媽媽給她買了一隻玩具熊,樂樂特別喜歡,走到哪都要抱著它。可最近,樂樂媽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對勁兒”了。

樂樂把玩具熊當成人一樣,不僅跟它一起玩積木,一起看電視,竟然還總是跟玩具熊有說有笑的。樂樂媽有時候忍不住問她在跟熊說什麼,樂樂還神祕兮兮地不告訴她,說什麼這是她和小熊之間的祕密。

這幾天,樂樂竟然在飯桌上還給玩具熊喂起飯了,樂樂媽阻止時,樂樂還哭著說,小熊很餓要吃飯!這可嚇壞了樂樂媽,她害怕孩子不是“中邪”了吧!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孩子跟玩具說話,不是看見“不乾淨的東西”,是“泛靈心理”在作怪

其實,孩子跟其他事物交流並不是稀罕事。很多父母都發現,自己家的寶貝會自己邊玩邊說話,彷彿身邊還坐著一個人;或者是跟玩具聊得熱火朝天,讓寶爸寶媽看得又好笑又擔心。

不少家長都認為孩子可能是看見了什麼“不乾淨的東西”,甚至用所謂的“偏方”給孩子“驅邪”,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其實,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有一種叫法為“泛靈心理”。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發現,幼年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特別的心理——泛靈心理。

皮亞傑在研究孩子的思維過程時,發現孩子的心理髮展到某一個階段時,會喜歡把所有的事物都當成是有生命的、有意識的東西,就像人一樣。

正因如此,所以孩子會以平等的視角,將對方放在同等的位置進行交流溝通,在他們眼中,自己的體驗就是對方的體驗,自己的話當然對方也能聽懂。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父母要重視並引導兒童“泛靈心理”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種現象,父母也不必著急害怕,要認識到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普遍的現象,父母要重視並學會引導孩子,利用好了“泛靈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會起著很積極的作用。

當孩子認知這個世界時,理解能力還處於初級階段,對於複雜一點的詞語或現象不能很好地 理解。這時,家長不防用擬人化的解釋來向孩子做說明。

比如,小樹為什麼會長樹皮?家長完全可以解釋為:樹皮就象是人的皮膚一樣,是對身體的保護,破了會流血,會疼。這樣孩子就明白了樹皮的概念,也就會小心對待了。

"

原創優質作者-鑫媽育兒計劃:關注孩子成長,分享育兒心得

表姐家的孩子樂樂,三歲的時候媽媽給她買了一隻玩具熊,樂樂特別喜歡,走到哪都要抱著它。可最近,樂樂媽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對勁兒”了。

樂樂把玩具熊當成人一樣,不僅跟它一起玩積木,一起看電視,竟然還總是跟玩具熊有說有笑的。樂樂媽有時候忍不住問她在跟熊說什麼,樂樂還神祕兮兮地不告訴她,說什麼這是她和小熊之間的祕密。

這幾天,樂樂竟然在飯桌上還給玩具熊喂起飯了,樂樂媽阻止時,樂樂還哭著說,小熊很餓要吃飯!這可嚇壞了樂樂媽,她害怕孩子不是“中邪”了吧!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孩子跟玩具說話,不是看見“不乾淨的東西”,是“泛靈心理”在作怪

其實,孩子跟其他事物交流並不是稀罕事。很多父母都發現,自己家的寶貝會自己邊玩邊說話,彷彿身邊還坐著一個人;或者是跟玩具聊得熱火朝天,讓寶爸寶媽看得又好笑又擔心。

不少家長都認為孩子可能是看見了什麼“不乾淨的東西”,甚至用所謂的“偏方”給孩子“驅邪”,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其實,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有一種叫法為“泛靈心理”。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發現,幼年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特別的心理——泛靈心理。

皮亞傑在研究孩子的思維過程時,發現孩子的心理髮展到某一個階段時,會喜歡把所有的事物都當成是有生命的、有意識的東西,就像人一樣。

正因如此,所以孩子會以平等的視角,將對方放在同等的位置進行交流溝通,在他們眼中,自己的體驗就是對方的體驗,自己的話當然對方也能聽懂。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父母要重視並引導兒童“泛靈心理”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種現象,父母也不必著急害怕,要認識到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普遍的現象,父母要重視並學會引導孩子,利用好了“泛靈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會起著很積極的作用。

當孩子認知這個世界時,理解能力還處於初級階段,對於複雜一點的詞語或現象不能很好地 理解。這時,家長不防用擬人化的解釋來向孩子做說明。

比如,小樹為什麼會長樹皮?家長完全可以解釋為:樹皮就象是人的皮膚一樣,是對身體的保護,破了會流血,會疼。這樣孩子就明白了樹皮的概念,也就會小心對待了。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利用“泛靈心理”適時培養孩子同理心

著名香港實業家李嘉誠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念的同理心,有無可量度的威力,我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值得投資的“儲備貨幣”,它的規模,它的流通,它的價值,在人心之中是實在、全面和絕對的。”

真正的成功是做人和同理心的成功,因此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能對這個世界感同身受,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將大有益處。

"

原創優質作者-鑫媽育兒計劃:關注孩子成長,分享育兒心得

表姐家的孩子樂樂,三歲的時候媽媽給她買了一隻玩具熊,樂樂特別喜歡,走到哪都要抱著它。可最近,樂樂媽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對勁兒”了。

樂樂把玩具熊當成人一樣,不僅跟它一起玩積木,一起看電視,竟然還總是跟玩具熊有說有笑的。樂樂媽有時候忍不住問她在跟熊說什麼,樂樂還神祕兮兮地不告訴她,說什麼這是她和小熊之間的祕密。

這幾天,樂樂竟然在飯桌上還給玩具熊喂起飯了,樂樂媽阻止時,樂樂還哭著說,小熊很餓要吃飯!這可嚇壞了樂樂媽,她害怕孩子不是“中邪”了吧!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孩子跟玩具說話,不是看見“不乾淨的東西”,是“泛靈心理”在作怪

其實,孩子跟其他事物交流並不是稀罕事。很多父母都發現,自己家的寶貝會自己邊玩邊說話,彷彿身邊還坐著一個人;或者是跟玩具聊得熱火朝天,讓寶爸寶媽看得又好笑又擔心。

不少家長都認為孩子可能是看見了什麼“不乾淨的東西”,甚至用所謂的“偏方”給孩子“驅邪”,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其實,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有一種叫法為“泛靈心理”。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發現,幼年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特別的心理——泛靈心理。

皮亞傑在研究孩子的思維過程時,發現孩子的心理髮展到某一個階段時,會喜歡把所有的事物都當成是有生命的、有意識的東西,就像人一樣。

正因如此,所以孩子會以平等的視角,將對方放在同等的位置進行交流溝通,在他們眼中,自己的體驗就是對方的體驗,自己的話當然對方也能聽懂。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父母要重視並引導兒童“泛靈心理”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種現象,父母也不必著急害怕,要認識到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普遍的現象,父母要重視並學會引導孩子,利用好了“泛靈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會起著很積極的作用。

當孩子認知這個世界時,理解能力還處於初級階段,對於複雜一點的詞語或現象不能很好地 理解。這時,家長不防用擬人化的解釋來向孩子做說明。

比如,小樹為什麼會長樹皮?家長完全可以解釋為:樹皮就象是人的皮膚一樣,是對身體的保護,破了會流血,會疼。這樣孩子就明白了樹皮的概念,也就會小心對待了。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利用“泛靈心理”適時培養孩子同理心

著名香港實業家李嘉誠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念的同理心,有無可量度的威力,我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值得投資的“儲備貨幣”,它的規模,它的流通,它的價值,在人心之中是實在、全面和絕對的。”

真正的成功是做人和同理心的成功,因此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能對這個世界感同身受,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將大有益處。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那麼,父母們應該從哪裡著手呢?

  • 首先,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國學實踐應用專家翟鴻燊認為,同理心是懂得認同別人,站在別人的立場。溝通上沒有對與錯,只是立場不同而已。

小孩子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上來脾氣就往往會不講道理,亂扔東西,更有甚者,還會打人哭鬧。這時候,父母不要急於責罵,不妨試試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比如,孩子將玩具扔到地上不肯撿起來,父母可以教育他:小孩子摔倒會疼得哇哇大哭,玩具摔了也會疼,只不過它不會說話,所以人們聽不到它們的聲音而已。所以,小孩子不能亂扔東西。

有了同理心,學會了換位思考,孩子再做事的時候就會規矩很多。

"

原創優質作者-鑫媽育兒計劃:關注孩子成長,分享育兒心得

表姐家的孩子樂樂,三歲的時候媽媽給她買了一隻玩具熊,樂樂特別喜歡,走到哪都要抱著它。可最近,樂樂媽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對勁兒”了。

樂樂把玩具熊當成人一樣,不僅跟它一起玩積木,一起看電視,竟然還總是跟玩具熊有說有笑的。樂樂媽有時候忍不住問她在跟熊說什麼,樂樂還神祕兮兮地不告訴她,說什麼這是她和小熊之間的祕密。

這幾天,樂樂竟然在飯桌上還給玩具熊喂起飯了,樂樂媽阻止時,樂樂還哭著說,小熊很餓要吃飯!這可嚇壞了樂樂媽,她害怕孩子不是“中邪”了吧!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孩子跟玩具說話,不是看見“不乾淨的東西”,是“泛靈心理”在作怪

其實,孩子跟其他事物交流並不是稀罕事。很多父母都發現,自己家的寶貝會自己邊玩邊說話,彷彿身邊還坐著一個人;或者是跟玩具聊得熱火朝天,讓寶爸寶媽看得又好笑又擔心。

不少家長都認為孩子可能是看見了什麼“不乾淨的東西”,甚至用所謂的“偏方”給孩子“驅邪”,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其實,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有一種叫法為“泛靈心理”。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發現,幼年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特別的心理——泛靈心理。

皮亞傑在研究孩子的思維過程時,發現孩子的心理髮展到某一個階段時,會喜歡把所有的事物都當成是有生命的、有意識的東西,就像人一樣。

正因如此,所以孩子會以平等的視角,將對方放在同等的位置進行交流溝通,在他們眼中,自己的體驗就是對方的體驗,自己的話當然對方也能聽懂。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父母要重視並引導兒童“泛靈心理”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種現象,父母也不必著急害怕,要認識到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普遍的現象,父母要重視並學會引導孩子,利用好了“泛靈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會起著很積極的作用。

當孩子認知這個世界時,理解能力還處於初級階段,對於複雜一點的詞語或現象不能很好地 理解。這時,家長不防用擬人化的解釋來向孩子做說明。

比如,小樹為什麼會長樹皮?家長完全可以解釋為:樹皮就象是人的皮膚一樣,是對身體的保護,破了會流血,會疼。這樣孩子就明白了樹皮的概念,也就會小心對待了。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利用“泛靈心理”適時培養孩子同理心

著名香港實業家李嘉誠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念的同理心,有無可量度的威力,我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值得投資的“儲備貨幣”,它的規模,它的流通,它的價值,在人心之中是實在、全面和絕對的。”

真正的成功是做人和同理心的成功,因此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能對這個世界感同身受,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將大有益處。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那麼,父母們應該從哪裡著手呢?

  • 首先,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國學實踐應用專家翟鴻燊認為,同理心是懂得認同別人,站在別人的立場。溝通上沒有對與錯,只是立場不同而已。

小孩子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上來脾氣就往往會不講道理,亂扔東西,更有甚者,還會打人哭鬧。這時候,父母不要急於責罵,不妨試試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比如,孩子將玩具扔到地上不肯撿起來,父母可以教育他:小孩子摔倒會疼得哇哇大哭,玩具摔了也會疼,只不過它不會說話,所以人們聽不到它們的聲音而已。所以,小孩子不能亂扔東西。

有了同理心,學會了換位思考,孩子再做事的時候就會規矩很多。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 其次,培養孩子的愛心及同情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鄰居家的小男孩就是一個特別有愛心的孩子,曾有一次他看見一隻小奶狗上不去臺階,於是趕緊跑過去,抱著小狗的後腿將它扶了上去,然後孩子就開心的跑開了。小區周圍的居民紛紛讚揚孩子是個很有愛心的小暖男。

可同樣的事情,有的孩子卻給出了完全不同的做法。一個孩子看見一隻流浪狗在路邊翻吃的,竟然不由分說,上去一腳把小狗踢飛了。這個殘忍的畫面讓人禁不住猜測,為什麼孩子會這麼殘忍,難道家長平時都不教育嗎?

"

原創優質作者-鑫媽育兒計劃:關注孩子成長,分享育兒心得

表姐家的孩子樂樂,三歲的時候媽媽給她買了一隻玩具熊,樂樂特別喜歡,走到哪都要抱著它。可最近,樂樂媽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對勁兒”了。

樂樂把玩具熊當成人一樣,不僅跟它一起玩積木,一起看電視,竟然還總是跟玩具熊有說有笑的。樂樂媽有時候忍不住問她在跟熊說什麼,樂樂還神祕兮兮地不告訴她,說什麼這是她和小熊之間的祕密。

這幾天,樂樂竟然在飯桌上還給玩具熊喂起飯了,樂樂媽阻止時,樂樂還哭著說,小熊很餓要吃飯!這可嚇壞了樂樂媽,她害怕孩子不是“中邪”了吧!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孩子跟玩具說話,不是看見“不乾淨的東西”,是“泛靈心理”在作怪

其實,孩子跟其他事物交流並不是稀罕事。很多父母都發現,自己家的寶貝會自己邊玩邊說話,彷彿身邊還坐著一個人;或者是跟玩具聊得熱火朝天,讓寶爸寶媽看得又好笑又擔心。

不少家長都認為孩子可能是看見了什麼“不乾淨的東西”,甚至用所謂的“偏方”給孩子“驅邪”,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其實,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有一種叫法為“泛靈心理”。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發現,幼年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特別的心理——泛靈心理。

皮亞傑在研究孩子的思維過程時,發現孩子的心理髮展到某一個階段時,會喜歡把所有的事物都當成是有生命的、有意識的東西,就像人一樣。

正因如此,所以孩子會以平等的視角,將對方放在同等的位置進行交流溝通,在他們眼中,自己的體驗就是對方的體驗,自己的話當然對方也能聽懂。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父母要重視並引導兒童“泛靈心理”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種現象,父母也不必著急害怕,要認識到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普遍的現象,父母要重視並學會引導孩子,利用好了“泛靈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會起著很積極的作用。

當孩子認知這個世界時,理解能力還處於初級階段,對於複雜一點的詞語或現象不能很好地 理解。這時,家長不防用擬人化的解釋來向孩子做說明。

比如,小樹為什麼會長樹皮?家長完全可以解釋為:樹皮就象是人的皮膚一樣,是對身體的保護,破了會流血,會疼。這樣孩子就明白了樹皮的概念,也就會小心對待了。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利用“泛靈心理”適時培養孩子同理心

著名香港實業家李嘉誠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念的同理心,有無可量度的威力,我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值得投資的“儲備貨幣”,它的規模,它的流通,它的價值,在人心之中是實在、全面和絕對的。”

真正的成功是做人和同理心的成功,因此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能對這個世界感同身受,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將大有益處。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那麼,父母們應該從哪裡著手呢?

  • 首先,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國學實踐應用專家翟鴻燊認為,同理心是懂得認同別人,站在別人的立場。溝通上沒有對與錯,只是立場不同而已。

小孩子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上來脾氣就往往會不講道理,亂扔東西,更有甚者,還會打人哭鬧。這時候,父母不要急於責罵,不妨試試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比如,孩子將玩具扔到地上不肯撿起來,父母可以教育他:小孩子摔倒會疼得哇哇大哭,玩具摔了也會疼,只不過它不會說話,所以人們聽不到它們的聲音而已。所以,小孩子不能亂扔東西。

有了同理心,學會了換位思考,孩子再做事的時候就會規矩很多。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 其次,培養孩子的愛心及同情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鄰居家的小男孩就是一個特別有愛心的孩子,曾有一次他看見一隻小奶狗上不去臺階,於是趕緊跑過去,抱著小狗的後腿將它扶了上去,然後孩子就開心的跑開了。小區周圍的居民紛紛讚揚孩子是個很有愛心的小暖男。

可同樣的事情,有的孩子卻給出了完全不同的做法。一個孩子看見一隻流浪狗在路邊翻吃的,竟然不由分說,上去一腳把小狗踢飛了。這個殘忍的畫面讓人禁不住猜測,為什麼孩子會這麼殘忍,難道家長平時都不教育嗎?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長為第一個孩子那樣的人,正確的做法就是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利用“泛靈心理”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

比如,到公園玩,要告訴孩子不要踩踏草地,攀折花枝,因為它們也會痛,也會流淚。如果孩子能夠感同心受,就會知道正確的做法是愛護草地樹木,並由此愛屋及烏,同樣會對其他事物產生愛與同情。

"

原創優質作者-鑫媽育兒計劃:關注孩子成長,分享育兒心得

表姐家的孩子樂樂,三歲的時候媽媽給她買了一隻玩具熊,樂樂特別喜歡,走到哪都要抱著它。可最近,樂樂媽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對勁兒”了。

樂樂把玩具熊當成人一樣,不僅跟它一起玩積木,一起看電視,竟然還總是跟玩具熊有說有笑的。樂樂媽有時候忍不住問她在跟熊說什麼,樂樂還神祕兮兮地不告訴她,說什麼這是她和小熊之間的祕密。

這幾天,樂樂竟然在飯桌上還給玩具熊喂起飯了,樂樂媽阻止時,樂樂還哭著說,小熊很餓要吃飯!這可嚇壞了樂樂媽,她害怕孩子不是“中邪”了吧!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孩子跟玩具說話,不是看見“不乾淨的東西”,是“泛靈心理”在作怪

其實,孩子跟其他事物交流並不是稀罕事。很多父母都發現,自己家的寶貝會自己邊玩邊說話,彷彿身邊還坐著一個人;或者是跟玩具聊得熱火朝天,讓寶爸寶媽看得又好笑又擔心。

不少家長都認為孩子可能是看見了什麼“不乾淨的東西”,甚至用所謂的“偏方”給孩子“驅邪”,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其實,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有一種叫法為“泛靈心理”。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發現,幼年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特別的心理——泛靈心理。

皮亞傑在研究孩子的思維過程時,發現孩子的心理髮展到某一個階段時,會喜歡把所有的事物都當成是有生命的、有意識的東西,就像人一樣。

正因如此,所以孩子會以平等的視角,將對方放在同等的位置進行交流溝通,在他們眼中,自己的體驗就是對方的體驗,自己的話當然對方也能聽懂。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父母要重視並引導兒童“泛靈心理”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種現象,父母也不必著急害怕,要認識到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普遍的現象,父母要重視並學會引導孩子,利用好了“泛靈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會起著很積極的作用。

當孩子認知這個世界時,理解能力還處於初級階段,對於複雜一點的詞語或現象不能很好地 理解。這時,家長不防用擬人化的解釋來向孩子做說明。

比如,小樹為什麼會長樹皮?家長完全可以解釋為:樹皮就象是人的皮膚一樣,是對身體的保護,破了會流血,會疼。這樣孩子就明白了樹皮的概念,也就會小心對待了。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利用“泛靈心理”適時培養孩子同理心

著名香港實業家李嘉誠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念的同理心,有無可量度的威力,我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值得投資的“儲備貨幣”,它的規模,它的流通,它的價值,在人心之中是實在、全面和絕對的。”

真正的成功是做人和同理心的成功,因此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能對這個世界感同身受,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將大有益處。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那麼,父母們應該從哪裡著手呢?

  • 首先,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國學實踐應用專家翟鴻燊認為,同理心是懂得認同別人,站在別人的立場。溝通上沒有對與錯,只是立場不同而已。

小孩子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上來脾氣就往往會不講道理,亂扔東西,更有甚者,還會打人哭鬧。這時候,父母不要急於責罵,不妨試試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比如,孩子將玩具扔到地上不肯撿起來,父母可以教育他:小孩子摔倒會疼得哇哇大哭,玩具摔了也會疼,只不過它不會說話,所以人們聽不到它們的聲音而已。所以,小孩子不能亂扔東西。

有了同理心,學會了換位思考,孩子再做事的時候就會規矩很多。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 其次,培養孩子的愛心及同情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鄰居家的小男孩就是一個特別有愛心的孩子,曾有一次他看見一隻小奶狗上不去臺階,於是趕緊跑過去,抱著小狗的後腿將它扶了上去,然後孩子就開心的跑開了。小區周圍的居民紛紛讚揚孩子是個很有愛心的小暖男。

可同樣的事情,有的孩子卻給出了完全不同的做法。一個孩子看見一隻流浪狗在路邊翻吃的,竟然不由分說,上去一腳把小狗踢飛了。這個殘忍的畫面讓人禁不住猜測,為什麼孩子會這麼殘忍,難道家長平時都不教育嗎?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長為第一個孩子那樣的人,正確的做法就是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利用“泛靈心理”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

比如,到公園玩,要告訴孩子不要踩踏草地,攀折花枝,因為它們也會痛,也會流淚。如果孩子能夠感同心受,就會知道正確的做法是愛護草地樹木,並由此愛屋及烏,同樣會對其他事物產生愛與同情。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 再有,父母也可以藉此讓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孩子小的時候如果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長大後獨立能力也會更強,因此父母不防在孩子有著普遍“泛靈心理”的時候培養他這方面的行為和生活習慣。

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就隨處丟在一邊,父母就可以跟孩子說:看小熊一個人躺在客廳多孤單呀,還是把它和別的娃娃放在一起吧,不然晚上會怕黑的。

這時候,孩子往往就會遵從父母的建議,把玩具都收拾到一起。每次玩完玩具後,父母再進行提醒,孩子就會養成愛護物品、愛護環境衛生的良好習慣

當然,“泛靈心理”並不是萬能的,如果用法不當也會導致孩子推卸責任,不敢承擔後果的逃避心理,所以父母一定要會用,善用。

"

原創優質作者-鑫媽育兒計劃:關注孩子成長,分享育兒心得

表姐家的孩子樂樂,三歲的時候媽媽給她買了一隻玩具熊,樂樂特別喜歡,走到哪都要抱著它。可最近,樂樂媽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對勁兒”了。

樂樂把玩具熊當成人一樣,不僅跟它一起玩積木,一起看電視,竟然還總是跟玩具熊有說有笑的。樂樂媽有時候忍不住問她在跟熊說什麼,樂樂還神祕兮兮地不告訴她,說什麼這是她和小熊之間的祕密。

這幾天,樂樂竟然在飯桌上還給玩具熊喂起飯了,樂樂媽阻止時,樂樂還哭著說,小熊很餓要吃飯!這可嚇壞了樂樂媽,她害怕孩子不是“中邪”了吧!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孩子跟玩具說話,不是看見“不乾淨的東西”,是“泛靈心理”在作怪

其實,孩子跟其他事物交流並不是稀罕事。很多父母都發現,自己家的寶貝會自己邊玩邊說話,彷彿身邊還坐著一個人;或者是跟玩具聊得熱火朝天,讓寶爸寶媽看得又好笑又擔心。

不少家長都認為孩子可能是看見了什麼“不乾淨的東西”,甚至用所謂的“偏方”給孩子“驅邪”,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其實,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有一種叫法為“泛靈心理”。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發現,幼年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特別的心理——泛靈心理。

皮亞傑在研究孩子的思維過程時,發現孩子的心理髮展到某一個階段時,會喜歡把所有的事物都當成是有生命的、有意識的東西,就像人一樣。

正因如此,所以孩子會以平等的視角,將對方放在同等的位置進行交流溝通,在他們眼中,自己的體驗就是對方的體驗,自己的話當然對方也能聽懂。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父母要重視並引導兒童“泛靈心理”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種現象,父母也不必著急害怕,要認識到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普遍的現象,父母要重視並學會引導孩子,利用好了“泛靈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會起著很積極的作用。

當孩子認知這個世界時,理解能力還處於初級階段,對於複雜一點的詞語或現象不能很好地 理解。這時,家長不防用擬人化的解釋來向孩子做說明。

比如,小樹為什麼會長樹皮?家長完全可以解釋為:樹皮就象是人的皮膚一樣,是對身體的保護,破了會流血,會疼。這樣孩子就明白了樹皮的概念,也就會小心對待了。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利用“泛靈心理”適時培養孩子同理心

著名香港實業家李嘉誠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念的同理心,有無可量度的威力,我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值得投資的“儲備貨幣”,它的規模,它的流通,它的價值,在人心之中是實在、全面和絕對的。”

真正的成功是做人和同理心的成功,因此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能對這個世界感同身受,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將大有益處。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那麼,父母們應該從哪裡著手呢?

  • 首先,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國學實踐應用專家翟鴻燊認為,同理心是懂得認同別人,站在別人的立場。溝通上沒有對與錯,只是立場不同而已。

小孩子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上來脾氣就往往會不講道理,亂扔東西,更有甚者,還會打人哭鬧。這時候,父母不要急於責罵,不妨試試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比如,孩子將玩具扔到地上不肯撿起來,父母可以教育他:小孩子摔倒會疼得哇哇大哭,玩具摔了也會疼,只不過它不會說話,所以人們聽不到它們的聲音而已。所以,小孩子不能亂扔東西。

有了同理心,學會了換位思考,孩子再做事的時候就會規矩很多。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 其次,培養孩子的愛心及同情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鄰居家的小男孩就是一個特別有愛心的孩子,曾有一次他看見一隻小奶狗上不去臺階,於是趕緊跑過去,抱著小狗的後腿將它扶了上去,然後孩子就開心的跑開了。小區周圍的居民紛紛讚揚孩子是個很有愛心的小暖男。

可同樣的事情,有的孩子卻給出了完全不同的做法。一個孩子看見一隻流浪狗在路邊翻吃的,竟然不由分說,上去一腳把小狗踢飛了。這個殘忍的畫面讓人禁不住猜測,為什麼孩子會這麼殘忍,難道家長平時都不教育嗎?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長為第一個孩子那樣的人,正確的做法就是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利用“泛靈心理”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

比如,到公園玩,要告訴孩子不要踩踏草地,攀折花枝,因為它們也會痛,也會流淚。如果孩子能夠感同心受,就會知道正確的做法是愛護草地樹木,並由此愛屋及烏,同樣會對其他事物產生愛與同情。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 再有,父母也可以藉此讓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孩子小的時候如果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長大後獨立能力也會更強,因此父母不防在孩子有著普遍“泛靈心理”的時候培養他這方面的行為和生活習慣。

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就隨處丟在一邊,父母就可以跟孩子說:看小熊一個人躺在客廳多孤單呀,還是把它和別的娃娃放在一起吧,不然晚上會怕黑的。

這時候,孩子往往就會遵從父母的建議,把玩具都收拾到一起。每次玩完玩具後,父母再進行提醒,孩子就會養成愛護物品、愛護環境衛生的良好習慣

當然,“泛靈心理”並不是萬能的,如果用法不當也會導致孩子推卸責任,不敢承擔後果的逃避心理,所以父母一定要會用,善用。

孩子突然和自己的玩具說話,家長別害怕,可能出現了“泛靈心理”

談談你在跟孩子相處過程中是如何利用“泛靈心理”的,將更好更實用的方法分享給寶爸寶媽們吧!


我是鑫媽,一個3歲女寶的媽媽,同時也是一位高級育兒師,孩子成長是父母的“必修課”,讓我們一起學習吧,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關注我,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