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

黃評:一、非常值得一讀!把一本書壓縮成一篇文章,信息量太大,沒能看到深入細緻的分析。二、丹麥飯館兒的服務生沒美國的熱情,原來小費已硬性包括了;英國請中國的中小學教師去教課,原來……三、希望看到英文原著,把parenting(養育)翻譯為“孩子”,值得商榷!因為主要是談“養育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孩子”的不同。當然,也很想知道“權威型”和“專斷型”,以及“放任型”和“忽視型”的英文翻譯……。另外,約50%的美國父母選擇獨立性,不要到1/3的美國家長選擇想象力,感覺有蹊蹺……讀了原著,再發言!

美國留學那點事

文/齊利博蒂教授

來源:小花生網


耶魯大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出版的書《愛、金錢和孩子(Love, Money & Parenting)》,是一本“育兒經濟學”著作,用經濟學解釋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育兒現象。

這本書的主題很新,觀點也很有趣。各國各民族育兒方式的不同,傳統上被認為是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而在本書中,作者的觀點是:父母的養育風格,其實和社會經濟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影響因素,是收入不平等(income inequality)和教育回報(return on education)

換句話說,收入差距越大的社會,父母越傾向於“雞娃”;教育回報率越高,父母也會越傾向於“雞娃”。文中縱覽了世界各國的情況,可以看出,美國、英國和咱們中國,“雞娃”的傾向最強。

我們會從經濟因素出發,解釋為什麼養育子女在各國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各國在諸如政治歷史、種族多樣性和文化等許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每一個方面都可能在養育子女方面發揮作用。當涉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時,我們似乎很自然地認為當地代代相傳的文化和傳統在其中起著核心作用。相比之下,經濟因素究竟有多重要?

育兒經濟學實際上非常成功地預測了全球不同國家的父母的行為方式。我們發現,許多父母的選擇最初看起來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最終還是歸結於經濟條件。經濟不平等程度再次成為焦點。

根據我們的經濟激勵理論,在更加平均的社會中,比如北歐國家,父母應該表現得更加放任。與之相對的,“虎爸”“虎媽”和“直升機父母”應該在高度不平等國家更為常見。育兒經濟學也預測了它們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在不平等程度上升較快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密集型(特別是權威型);在收入分佈變得更為平均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放任型。如果所有社會都變得更加不平等那麼在不平等增長更快的社會中,密集型教養方式應該會更快得到普及。我們將看到實證證據與這些預測十分吻合。

01.不同國家的育兒價值觀: 想象力、獨立性以及勤奮

我們使用了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的數據檢驗了教養方式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世界價值觀調查是斯德哥爾摩的一些社會學家用於研究文化價值觀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影響的一項調查。世界價值觀調查覆蓋了一系列關於家長認為對於撫養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價值觀問題。)

調查問卷詢問了人們認為最重要的孩子在家中需要學的態度或價值觀。受訪者可以從菜單中最多選擇5個值,包括獨立性、勤奮、責任感、想象力、對他人的寬容和尊重、節儉、決心和毅力、宗教信仰、無私和服從。本文中,我們關注的是想象力獨立性和勤奮,其中勤奮與密集型教養方式(更具體地說是權威型教養方式)有關,而注重想象力和獨立性是放任型教養方式的特徵。

"

黃評:一、非常值得一讀!把一本書壓縮成一篇文章,信息量太大,沒能看到深入細緻的分析。二、丹麥飯館兒的服務生沒美國的熱情,原來小費已硬性包括了;英國請中國的中小學教師去教課,原來……三、希望看到英文原著,把parenting(養育)翻譯為“孩子”,值得商榷!因為主要是談“養育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孩子”的不同。當然,也很想知道“權威型”和“專斷型”,以及“放任型”和“忽視型”的英文翻譯……。另外,約50%的美國父母選擇獨立性,不要到1/3的美國家長選擇想象力,感覺有蹊蹺……讀了原著,再發言!

美國留學那點事

文/齊利博蒂教授

來源:小花生網


耶魯大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出版的書《愛、金錢和孩子(Love, Money & Parenting)》,是一本“育兒經濟學”著作,用經濟學解釋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育兒現象。

這本書的主題很新,觀點也很有趣。各國各民族育兒方式的不同,傳統上被認為是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而在本書中,作者的觀點是:父母的養育風格,其實和社會經濟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影響因素,是收入不平等(income inequality)和教育回報(return on education)

換句話說,收入差距越大的社會,父母越傾向於“雞娃”;教育回報率越高,父母也會越傾向於“雞娃”。文中縱覽了世界各國的情況,可以看出,美國、英國和咱們中國,“雞娃”的傾向最強。

我們會從經濟因素出發,解釋為什麼養育子女在各國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各國在諸如政治歷史、種族多樣性和文化等許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每一個方面都可能在養育子女方面發揮作用。當涉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時,我們似乎很自然地認為當地代代相傳的文化和傳統在其中起著核心作用。相比之下,經濟因素究竟有多重要?

育兒經濟學實際上非常成功地預測了全球不同國家的父母的行為方式。我們發現,許多父母的選擇最初看起來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最終還是歸結於經濟條件。經濟不平等程度再次成為焦點。

根據我們的經濟激勵理論,在更加平均的社會中,比如北歐國家,父母應該表現得更加放任。與之相對的,“虎爸”“虎媽”和“直升機父母”應該在高度不平等國家更為常見。育兒經濟學也預測了它們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在不平等程度上升較快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密集型(特別是權威型);在收入分佈變得更為平均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放任型。如果所有社會都變得更加不平等那麼在不平等增長更快的社會中,密集型教養方式應該會更快得到普及。我們將看到實證證據與這些預測十分吻合。

01.不同國家的育兒價值觀: 想象力、獨立性以及勤奮

我們使用了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的數據檢驗了教養方式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世界價值觀調查是斯德哥爾摩的一些社會學家用於研究文化價值觀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影響的一項調查。世界價值觀調查覆蓋了一系列關於家長認為對於撫養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價值觀問題。)

調查問卷詢問了人們認為最重要的孩子在家中需要學的態度或價值觀。受訪者可以從菜單中最多選擇5個值,包括獨立性、勤奮、責任感、想象力、對他人的寬容和尊重、節儉、決心和毅力、宗教信仰、無私和服從。本文中,我們關注的是想象力獨立性和勤奮,其中勤奮與密集型教養方式(更具體地說是權威型教養方式)有關,而注重想象力和獨立性是放任型教養方式的特徵。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表1 根據父母響應程度和對孩子選擇的干預程度,對不同教養方式的分解

通過觀察這些育兒價值觀如何隨著國家的不平等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可以檢驗我們的預測是否正確,即在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密集型教養方式應該更受歡迎。表2根據基尼係數分別列出了每個國家中選擇了想象力、獨立性和勤奮的受訪者比例。基尼係數是收入不平等的標準度量方式,基尼係數越高表明不平等程度越高。

表2展示的規律是驚人的。在高不平等國家,許多父母會強調勤奮是孩子需要具備的重要價值觀,而在低不平等國家,父母則更重視獨立性和想象力。

我們首先來看對於勤奮的選擇情況。65%的美國人認為勤奮是一種重要的美德,而在北歐國家這一比例可以低至11%-17%。同樣,低於30%的德國父母們讚賞勤奮的價值觀。這與我們認為德國人努力勤勉的刻板印象(馬賽厄斯認為被誇張了)不符,但是和德國很低的不平等水平是相一致的。

在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國家,比如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父母對於培養勤奮的孩子的熱情不如美國的父母,但比德國和北歐國家要多。有少數幾個國家不完全和一般規律相符比如,法國和西班牙的孩子普遍被灌輸勤奮的觀念,儘管這兩個國家的不平等程度都是中等。我們將在之後回到這些例外情況。然而,主要的規律是強烈的正向關聯:一個國家越收入不平等,父母越認為孩子應該具備勤奮的美德。

"

黃評:一、非常值得一讀!把一本書壓縮成一篇文章,信息量太大,沒能看到深入細緻的分析。二、丹麥飯館兒的服務生沒美國的熱情,原來小費已硬性包括了;英國請中國的中小學教師去教課,原來……三、希望看到英文原著,把parenting(養育)翻譯為“孩子”,值得商榷!因為主要是談“養育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孩子”的不同。當然,也很想知道“權威型”和“專斷型”,以及“放任型”和“忽視型”的英文翻譯……。另外,約50%的美國父母選擇獨立性,不要到1/3的美國家長選擇想象力,感覺有蹊蹺……讀了原著,再發言!

美國留學那點事

文/齊利博蒂教授

來源:小花生網


耶魯大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出版的書《愛、金錢和孩子(Love, Money & Parenting)》,是一本“育兒經濟學”著作,用經濟學解釋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育兒現象。

這本書的主題很新,觀點也很有趣。各國各民族育兒方式的不同,傳統上被認為是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而在本書中,作者的觀點是:父母的養育風格,其實和社會經濟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影響因素,是收入不平等(income inequality)和教育回報(return on education)

換句話說,收入差距越大的社會,父母越傾向於“雞娃”;教育回報率越高,父母也會越傾向於“雞娃”。文中縱覽了世界各國的情況,可以看出,美國、英國和咱們中國,“雞娃”的傾向最強。

我們會從經濟因素出發,解釋為什麼養育子女在各國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各國在諸如政治歷史、種族多樣性和文化等許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每一個方面都可能在養育子女方面發揮作用。當涉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時,我們似乎很自然地認為當地代代相傳的文化和傳統在其中起著核心作用。相比之下,經濟因素究竟有多重要?

育兒經濟學實際上非常成功地預測了全球不同國家的父母的行為方式。我們發現,許多父母的選擇最初看起來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最終還是歸結於經濟條件。經濟不平等程度再次成為焦點。

根據我們的經濟激勵理論,在更加平均的社會中,比如北歐國家,父母應該表現得更加放任。與之相對的,“虎爸”“虎媽”和“直升機父母”應該在高度不平等國家更為常見。育兒經濟學也預測了它們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在不平等程度上升較快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密集型(特別是權威型);在收入分佈變得更為平均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放任型。如果所有社會都變得更加不平等那麼在不平等增長更快的社會中,密集型教養方式應該會更快得到普及。我們將看到實證證據與這些預測十分吻合。

01.不同國家的育兒價值觀: 想象力、獨立性以及勤奮

我們使用了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的數據檢驗了教養方式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世界價值觀調查是斯德哥爾摩的一些社會學家用於研究文化價值觀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影響的一項調查。世界價值觀調查覆蓋了一系列關於家長認為對於撫養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價值觀問題。)

調查問卷詢問了人們認為最重要的孩子在家中需要學的態度或價值觀。受訪者可以從菜單中最多選擇5個值,包括獨立性、勤奮、責任感、想象力、對他人的寬容和尊重、節儉、決心和毅力、宗教信仰、無私和服從。本文中,我們關注的是想象力獨立性和勤奮,其中勤奮與密集型教養方式(更具體地說是權威型教養方式)有關,而注重想象力和獨立性是放任型教養方式的特徵。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表1 根據父母響應程度和對孩子選擇的干預程度,對不同教養方式的分解

通過觀察這些育兒價值觀如何隨著國家的不平等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可以檢驗我們的預測是否正確,即在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密集型教養方式應該更受歡迎。表2根據基尼係數分別列出了每個國家中選擇了想象力、獨立性和勤奮的受訪者比例。基尼係數是收入不平等的標準度量方式,基尼係數越高表明不平等程度越高。

表2展示的規律是驚人的。在高不平等國家,許多父母會強調勤奮是孩子需要具備的重要價值觀,而在低不平等國家,父母則更重視獨立性和想象力。

我們首先來看對於勤奮的選擇情況。65%的美國人認為勤奮是一種重要的美德,而在北歐國家這一比例可以低至11%-17%。同樣,低於30%的德國父母們讚賞勤奮的價值觀。這與我們認為德國人努力勤勉的刻板印象(馬賽厄斯認為被誇張了)不符,但是和德國很低的不平等水平是相一致的。

在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國家,比如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父母對於培養勤奮的孩子的熱情不如美國的父母,但比德國和北歐國家要多。有少數幾個國家不完全和一般規律相符比如,法國和西班牙的孩子普遍被灌輸勤奮的觀念,儘管這兩個國家的不平等程度都是中等。我們將在之後回到這些例外情況。然而,主要的規律是強烈的正向關聯:一個國家越收入不平等,父母越認為孩子應該具備勤奮的美德。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表2 收入不平等(基尼係數)與不同國家(以及中國和俄羅斯)中選擇了想象力(a)、獨立性(b)和勤奮(c)的父母的比例

相反的規律出現在對於獨立性的選擇中。北歐的父母認為培養獨立的孩子非常重要,特別是挪威人,93%的挪威父母將其視為排名前五的價值觀。中歐的父母也重視獨立性,而只有一半的美國的父母將其列為五個最重要的價值觀之一。父母高度重視獨立性的另一個國家是日本。這對於東亞父母來說似乎是特別的,我們稍後會講到這一現象。

與獨立性相似,大部分北歐父母都高度重視想象力。相比之下,在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選擇想象力的父母要少得多。例如,不到1/3的美國的父母將其單獨列出。土耳其也是如此,它也是一個高度不平等的國家。意大利是這些國家中想象力受到讚賞最少的國家,儘管意大利歷史上充滿了偉大的詩人發明家和藝術家。

中國和俄羅斯在經濟轉型後,它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變高了。在這兩個國家,父母的態度都符合我們的假設:90%的中國和俄羅斯受訪者稱頌勤奮,而只有15%的俄羅斯人(比意大利得分低)和23%的中國人青睞想象力。

總之,世界價值觀調查數據給出了一個強有力的結果,即經濟不平等確實是各國選擇更寬鬆或更密集的教養方式的關鍵決定因素。在不平等程度較低的國家(如德國、荷蘭和北歐國家),父母們明顯更重視孩子獨立性和想象力,我們將其與放任型教養方式聯繫起來。勤奮在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很受歡迎。

02.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人們不應該將寬鬆的教養方式與忽視的教養方式混為一談。我們的論點並不是美國或中國的父母比歐洲父母更好或更糟。不同的教養方式有利有弊,其適用性因經濟環境而異。

可以說,寬容但有愛心的父母最終可能會有更快樂和更獨立的孩子,儘管他們可能不太願意面對全球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對各國兒童福利進行的一項研究將荷蘭兒童列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兒童。(在我們世界價值觀調查樣本中的國家之中)緊跟在荷蘭後面的分別為挪威、芬蘭、瑞典、德國、瑞士和丹麥。這些都是不平等水平較低的國家,這些國家的父母重視獨立性和想象力,並且不太執著於對孩子灌輸嚴格的職業規劃。

03.荷蘭:正常點,已經夠瘋狂了

在荷蘭,“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的父母鼓勵孩子們獨立。例如,孩子們從小就被要求自行準備午餐並學騎自行車。與世界價值觀調查中對勤奮的重視程度較低相一致,人們很少聽到荷蘭的父母敦促孩子小小年紀就要取得成就或對他們的孩子是神童表示興奮。與“虎媽”的精神相比,在“正常點,已經夠瘋狂了(doe maar gewoon,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的信條下,他們相信腳踏實地、安於當下的價值觀。

寬鬆的標準全面適用於親子關係。荷蘭父母不會時刻監視孩子。遊樂場通常位於咖啡館或餐廳旁邊,父母在那裡聚會和聊天,而他們的小孩則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一起玩耍。父母甚至容忍一些冒險的行為。只有不到30%的荷蘭兒童在城市騎行時戴頭盔,這遠遠低於歐洲的平均水平。

"

黃評:一、非常值得一讀!把一本書壓縮成一篇文章,信息量太大,沒能看到深入細緻的分析。二、丹麥飯館兒的服務生沒美國的熱情,原來小費已硬性包括了;英國請中國的中小學教師去教課,原來……三、希望看到英文原著,把parenting(養育)翻譯為“孩子”,值得商榷!因為主要是談“養育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孩子”的不同。當然,也很想知道“權威型”和“專斷型”,以及“放任型”和“忽視型”的英文翻譯……。另外,約50%的美國父母選擇獨立性,不要到1/3的美國家長選擇想象力,感覺有蹊蹺……讀了原著,再發言!

美國留學那點事

文/齊利博蒂教授

來源:小花生網


耶魯大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出版的書《愛、金錢和孩子(Love, Money & Parenting)》,是一本“育兒經濟學”著作,用經濟學解釋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育兒現象。

這本書的主題很新,觀點也很有趣。各國各民族育兒方式的不同,傳統上被認為是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而在本書中,作者的觀點是:父母的養育風格,其實和社會經濟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影響因素,是收入不平等(income inequality)和教育回報(return on education)

換句話說,收入差距越大的社會,父母越傾向於“雞娃”;教育回報率越高,父母也會越傾向於“雞娃”。文中縱覽了世界各國的情況,可以看出,美國、英國和咱們中國,“雞娃”的傾向最強。

我們會從經濟因素出發,解釋為什麼養育子女在各國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各國在諸如政治歷史、種族多樣性和文化等許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每一個方面都可能在養育子女方面發揮作用。當涉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時,我們似乎很自然地認為當地代代相傳的文化和傳統在其中起著核心作用。相比之下,經濟因素究竟有多重要?

育兒經濟學實際上非常成功地預測了全球不同國家的父母的行為方式。我們發現,許多父母的選擇最初看起來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最終還是歸結於經濟條件。經濟不平等程度再次成為焦點。

根據我們的經濟激勵理論,在更加平均的社會中,比如北歐國家,父母應該表現得更加放任。與之相對的,“虎爸”“虎媽”和“直升機父母”應該在高度不平等國家更為常見。育兒經濟學也預測了它們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在不平等程度上升較快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密集型(特別是權威型);在收入分佈變得更為平均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放任型。如果所有社會都變得更加不平等那麼在不平等增長更快的社會中,密集型教養方式應該會更快得到普及。我們將看到實證證據與這些預測十分吻合。

01.不同國家的育兒價值觀: 想象力、獨立性以及勤奮

我們使用了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的數據檢驗了教養方式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世界價值觀調查是斯德哥爾摩的一些社會學家用於研究文化價值觀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影響的一項調查。世界價值觀調查覆蓋了一系列關於家長認為對於撫養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價值觀問題。)

調查問卷詢問了人們認為最重要的孩子在家中需要學的態度或價值觀。受訪者可以從菜單中最多選擇5個值,包括獨立性、勤奮、責任感、想象力、對他人的寬容和尊重、節儉、決心和毅力、宗教信仰、無私和服從。本文中,我們關注的是想象力獨立性和勤奮,其中勤奮與密集型教養方式(更具體地說是權威型教養方式)有關,而注重想象力和獨立性是放任型教養方式的特徵。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表1 根據父母響應程度和對孩子選擇的干預程度,對不同教養方式的分解

通過觀察這些育兒價值觀如何隨著國家的不平等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可以檢驗我們的預測是否正確,即在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密集型教養方式應該更受歡迎。表2根據基尼係數分別列出了每個國家中選擇了想象力、獨立性和勤奮的受訪者比例。基尼係數是收入不平等的標準度量方式,基尼係數越高表明不平等程度越高。

表2展示的規律是驚人的。在高不平等國家,許多父母會強調勤奮是孩子需要具備的重要價值觀,而在低不平等國家,父母則更重視獨立性和想象力。

我們首先來看對於勤奮的選擇情況。65%的美國人認為勤奮是一種重要的美德,而在北歐國家這一比例可以低至11%-17%。同樣,低於30%的德國父母們讚賞勤奮的價值觀。這與我們認為德國人努力勤勉的刻板印象(馬賽厄斯認為被誇張了)不符,但是和德國很低的不平等水平是相一致的。

在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國家,比如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父母對於培養勤奮的孩子的熱情不如美國的父母,但比德國和北歐國家要多。有少數幾個國家不完全和一般規律相符比如,法國和西班牙的孩子普遍被灌輸勤奮的觀念,儘管這兩個國家的不平等程度都是中等。我們將在之後回到這些例外情況。然而,主要的規律是強烈的正向關聯:一個國家越收入不平等,父母越認為孩子應該具備勤奮的美德。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表2 收入不平等(基尼係數)與不同國家(以及中國和俄羅斯)中選擇了想象力(a)、獨立性(b)和勤奮(c)的父母的比例

相反的規律出現在對於獨立性的選擇中。北歐的父母認為培養獨立的孩子非常重要,特別是挪威人,93%的挪威父母將其視為排名前五的價值觀。中歐的父母也重視獨立性,而只有一半的美國的父母將其列為五個最重要的價值觀之一。父母高度重視獨立性的另一個國家是日本。這對於東亞父母來說似乎是特別的,我們稍後會講到這一現象。

與獨立性相似,大部分北歐父母都高度重視想象力。相比之下,在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選擇想象力的父母要少得多。例如,不到1/3的美國的父母將其單獨列出。土耳其也是如此,它也是一個高度不平等的國家。意大利是這些國家中想象力受到讚賞最少的國家,儘管意大利歷史上充滿了偉大的詩人發明家和藝術家。

中國和俄羅斯在經濟轉型後,它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變高了。在這兩個國家,父母的態度都符合我們的假設:90%的中國和俄羅斯受訪者稱頌勤奮,而只有15%的俄羅斯人(比意大利得分低)和23%的中國人青睞想象力。

總之,世界價值觀調查數據給出了一個強有力的結果,即經濟不平等確實是各國選擇更寬鬆或更密集的教養方式的關鍵決定因素。在不平等程度較低的國家(如德國、荷蘭和北歐國家),父母們明顯更重視孩子獨立性和想象力,我們將其與放任型教養方式聯繫起來。勤奮在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很受歡迎。

02.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人們不應該將寬鬆的教養方式與忽視的教養方式混為一談。我們的論點並不是美國或中國的父母比歐洲父母更好或更糟。不同的教養方式有利有弊,其適用性因經濟環境而異。

可以說,寬容但有愛心的父母最終可能會有更快樂和更獨立的孩子,儘管他們可能不太願意面對全球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對各國兒童福利進行的一項研究將荷蘭兒童列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兒童。(在我們世界價值觀調查樣本中的國家之中)緊跟在荷蘭後面的分別為挪威、芬蘭、瑞典、德國、瑞士和丹麥。這些都是不平等水平較低的國家,這些國家的父母重視獨立性和想象力,並且不太執著於對孩子灌輸嚴格的職業規劃。

03.荷蘭:正常點,已經夠瘋狂了

在荷蘭,“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的父母鼓勵孩子們獨立。例如,孩子們從小就被要求自行準備午餐並學騎自行車。與世界價值觀調查中對勤奮的重視程度較低相一致,人們很少聽到荷蘭的父母敦促孩子小小年紀就要取得成就或對他們的孩子是神童表示興奮。與“虎媽”的精神相比,在“正常點,已經夠瘋狂了(doe maar gewoon,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的信條下,他們相信腳踏實地、安於當下的價值觀。

寬鬆的標準全面適用於親子關係。荷蘭父母不會時刻監視孩子。遊樂場通常位於咖啡館或餐廳旁邊,父母在那裡聚會和聊天,而他們的小孩則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一起玩耍。父母甚至容忍一些冒險的行為。只有不到30%的荷蘭兒童在城市騎行時戴頭盔,這遠遠低於歐洲的平均水平。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學校的規章也反映了這種寬鬆的育兒文化。在荷蘭,10歲以下的兒童沒有作業。在低年級中,學生之間幾乎沒有競爭,而不及格也十分少見。這種閒散的教學方式似乎並不妨礙他們取得好的學業成就。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2015中,荷蘭學生是歐洲表現最好的學生之一。在數學考試中,他們的成績僅次於瑞士,在歐洲排名第二。在數學和科學考試中,荷蘭的低分學生的比例始終小於美國

參加PISA的所有國家中,荷蘭的小學生報告的生活滿意度最高,與韓國、日本和中國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國家孩子的成績強於荷蘭,但報告的幸福水平更低。

04.瑞典:戶外小憩,讓孩子們成為孩子

像荷蘭人一樣,瑞典人也一心關注孩子的福利。瑞典父母不是獨自戰鬥,換言之,他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父母有權享受共16個月的帶薪育兒假(父親假或母親假),但規定一方不能休假13個月以上,這一措施旨在促使父母雙方(特別是父親)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父親假或母親假的權利一直可以延續到孩子七歲。許多父母在他們的法定權利之外還選擇休無薪假期。這種慷慨的育兒假政策鼓勵年輕人生孩子。毫無疑問,瑞典是整個歐洲生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休假只是支持家庭的眾多社會政策之一,政府還大量補貼日託班和幼兒園——事實上這些機構幾乎是免費的。超過80%的適齡兒童就讀於學前機構。

除了體育運動之外,有組織的課外活動在瑞典很少見。來自意大利的權威型的瑪麗亞和法布里齊奧把諾拉半強迫地送到了一位嚴格的東歐職業教師那裡上鋼琴課。來上課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國家背景,而其中的大多數來自亞洲。諾拉的成就讓她的父母感動、自豪。然而,瑞典朋友們常常會對這樣高壓的父母皺起眉頭,而非對他們的小神童表示羨慕。

在瑞典,大多數家長不逼迫孩子去上音樂課,或者給他們報名為“小數學家們”準備的課程。同樣,幼兒園明確不會提供正式的教學,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孩子7歲前不被強制上學(像其他北歐國家一樣),儘管如此,人們總是聽到父母對他們的8歲的小寶貝被迫進入正式入學階段表示極大的擔憂,有些父母甚至要求更晚開始上學。這些父母都是杞人憂天:甚至在正式入學階段,瑞典的課堂也完全不能說是正式的。孩子們經常休息,經常可以自己決定是坐在桌子旁還是在教室裡閒逛。而在意大利人眼中,把這樣的課堂描述為“受控制的混亂”也不為過。

"

黃評:一、非常值得一讀!把一本書壓縮成一篇文章,信息量太大,沒能看到深入細緻的分析。二、丹麥飯館兒的服務生沒美國的熱情,原來小費已硬性包括了;英國請中國的中小學教師去教課,原來……三、希望看到英文原著,把parenting(養育)翻譯為“孩子”,值得商榷!因為主要是談“養育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孩子”的不同。當然,也很想知道“權威型”和“專斷型”,以及“放任型”和“忽視型”的英文翻譯……。另外,約50%的美國父母選擇獨立性,不要到1/3的美國家長選擇想象力,感覺有蹊蹺……讀了原著,再發言!

美國留學那點事

文/齊利博蒂教授

來源:小花生網


耶魯大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出版的書《愛、金錢和孩子(Love, Money & Parenting)》,是一本“育兒經濟學”著作,用經濟學解釋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育兒現象。

這本書的主題很新,觀點也很有趣。各國各民族育兒方式的不同,傳統上被認為是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而在本書中,作者的觀點是:父母的養育風格,其實和社會經濟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影響因素,是收入不平等(income inequality)和教育回報(return on education)

換句話說,收入差距越大的社會,父母越傾向於“雞娃”;教育回報率越高,父母也會越傾向於“雞娃”。文中縱覽了世界各國的情況,可以看出,美國、英國和咱們中國,“雞娃”的傾向最強。

我們會從經濟因素出發,解釋為什麼養育子女在各國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各國在諸如政治歷史、種族多樣性和文化等許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每一個方面都可能在養育子女方面發揮作用。當涉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時,我們似乎很自然地認為當地代代相傳的文化和傳統在其中起著核心作用。相比之下,經濟因素究竟有多重要?

育兒經濟學實際上非常成功地預測了全球不同國家的父母的行為方式。我們發現,許多父母的選擇最初看起來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最終還是歸結於經濟條件。經濟不平等程度再次成為焦點。

根據我們的經濟激勵理論,在更加平均的社會中,比如北歐國家,父母應該表現得更加放任。與之相對的,“虎爸”“虎媽”和“直升機父母”應該在高度不平等國家更為常見。育兒經濟學也預測了它們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在不平等程度上升較快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密集型(特別是權威型);在收入分佈變得更為平均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放任型。如果所有社會都變得更加不平等那麼在不平等增長更快的社會中,密集型教養方式應該會更快得到普及。我們將看到實證證據與這些預測十分吻合。

01.不同國家的育兒價值觀: 想象力、獨立性以及勤奮

我們使用了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的數據檢驗了教養方式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世界價值觀調查是斯德哥爾摩的一些社會學家用於研究文化價值觀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影響的一項調查。世界價值觀調查覆蓋了一系列關於家長認為對於撫養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價值觀問題。)

調查問卷詢問了人們認為最重要的孩子在家中需要學的態度或價值觀。受訪者可以從菜單中最多選擇5個值,包括獨立性、勤奮、責任感、想象力、對他人的寬容和尊重、節儉、決心和毅力、宗教信仰、無私和服從。本文中,我們關注的是想象力獨立性和勤奮,其中勤奮與密集型教養方式(更具體地說是權威型教養方式)有關,而注重想象力和獨立性是放任型教養方式的特徵。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表1 根據父母響應程度和對孩子選擇的干預程度,對不同教養方式的分解

通過觀察這些育兒價值觀如何隨著國家的不平等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可以檢驗我們的預測是否正確,即在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密集型教養方式應該更受歡迎。表2根據基尼係數分別列出了每個國家中選擇了想象力、獨立性和勤奮的受訪者比例。基尼係數是收入不平等的標準度量方式,基尼係數越高表明不平等程度越高。

表2展示的規律是驚人的。在高不平等國家,許多父母會強調勤奮是孩子需要具備的重要價值觀,而在低不平等國家,父母則更重視獨立性和想象力。

我們首先來看對於勤奮的選擇情況。65%的美國人認為勤奮是一種重要的美德,而在北歐國家這一比例可以低至11%-17%。同樣,低於30%的德國父母們讚賞勤奮的價值觀。這與我們認為德國人努力勤勉的刻板印象(馬賽厄斯認為被誇張了)不符,但是和德國很低的不平等水平是相一致的。

在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國家,比如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父母對於培養勤奮的孩子的熱情不如美國的父母,但比德國和北歐國家要多。有少數幾個國家不完全和一般規律相符比如,法國和西班牙的孩子普遍被灌輸勤奮的觀念,儘管這兩個國家的不平等程度都是中等。我們將在之後回到這些例外情況。然而,主要的規律是強烈的正向關聯:一個國家越收入不平等,父母越認為孩子應該具備勤奮的美德。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表2 收入不平等(基尼係數)與不同國家(以及中國和俄羅斯)中選擇了想象力(a)、獨立性(b)和勤奮(c)的父母的比例

相反的規律出現在對於獨立性的選擇中。北歐的父母認為培養獨立的孩子非常重要,特別是挪威人,93%的挪威父母將其視為排名前五的價值觀。中歐的父母也重視獨立性,而只有一半的美國的父母將其列為五個最重要的價值觀之一。父母高度重視獨立性的另一個國家是日本。這對於東亞父母來說似乎是特別的,我們稍後會講到這一現象。

與獨立性相似,大部分北歐父母都高度重視想象力。相比之下,在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選擇想象力的父母要少得多。例如,不到1/3的美國的父母將其單獨列出。土耳其也是如此,它也是一個高度不平等的國家。意大利是這些國家中想象力受到讚賞最少的國家,儘管意大利歷史上充滿了偉大的詩人發明家和藝術家。

中國和俄羅斯在經濟轉型後,它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變高了。在這兩個國家,父母的態度都符合我們的假設:90%的中國和俄羅斯受訪者稱頌勤奮,而只有15%的俄羅斯人(比意大利得分低)和23%的中國人青睞想象力。

總之,世界價值觀調查數據給出了一個強有力的結果,即經濟不平等確實是各國選擇更寬鬆或更密集的教養方式的關鍵決定因素。在不平等程度較低的國家(如德國、荷蘭和北歐國家),父母們明顯更重視孩子獨立性和想象力,我們將其與放任型教養方式聯繫起來。勤奮在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很受歡迎。

02.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人們不應該將寬鬆的教養方式與忽視的教養方式混為一談。我們的論點並不是美國或中國的父母比歐洲父母更好或更糟。不同的教養方式有利有弊,其適用性因經濟環境而異。

可以說,寬容但有愛心的父母最終可能會有更快樂和更獨立的孩子,儘管他們可能不太願意面對全球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對各國兒童福利進行的一項研究將荷蘭兒童列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兒童。(在我們世界價值觀調查樣本中的國家之中)緊跟在荷蘭後面的分別為挪威、芬蘭、瑞典、德國、瑞士和丹麥。這些都是不平等水平較低的國家,這些國家的父母重視獨立性和想象力,並且不太執著於對孩子灌輸嚴格的職業規劃。

03.荷蘭:正常點,已經夠瘋狂了

在荷蘭,“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的父母鼓勵孩子們獨立。例如,孩子們從小就被要求自行準備午餐並學騎自行車。與世界價值觀調查中對勤奮的重視程度較低相一致,人們很少聽到荷蘭的父母敦促孩子小小年紀就要取得成就或對他們的孩子是神童表示興奮。與“虎媽”的精神相比,在“正常點,已經夠瘋狂了(doe maar gewoon,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的信條下,他們相信腳踏實地、安於當下的價值觀。

寬鬆的標準全面適用於親子關係。荷蘭父母不會時刻監視孩子。遊樂場通常位於咖啡館或餐廳旁邊,父母在那裡聚會和聊天,而他們的小孩則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一起玩耍。父母甚至容忍一些冒險的行為。只有不到30%的荷蘭兒童在城市騎行時戴頭盔,這遠遠低於歐洲的平均水平。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學校的規章也反映了這種寬鬆的育兒文化。在荷蘭,10歲以下的兒童沒有作業。在低年級中,學生之間幾乎沒有競爭,而不及格也十分少見。這種閒散的教學方式似乎並不妨礙他們取得好的學業成就。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2015中,荷蘭學生是歐洲表現最好的學生之一。在數學考試中,他們的成績僅次於瑞士,在歐洲排名第二。在數學和科學考試中,荷蘭的低分學生的比例始終小於美國

參加PISA的所有國家中,荷蘭的小學生報告的生活滿意度最高,與韓國、日本和中國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國家孩子的成績強於荷蘭,但報告的幸福水平更低。

04.瑞典:戶外小憩,讓孩子們成為孩子

像荷蘭人一樣,瑞典人也一心關注孩子的福利。瑞典父母不是獨自戰鬥,換言之,他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父母有權享受共16個月的帶薪育兒假(父親假或母親假),但規定一方不能休假13個月以上,這一措施旨在促使父母雙方(特別是父親)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父親假或母親假的權利一直可以延續到孩子七歲。許多父母在他們的法定權利之外還選擇休無薪假期。這種慷慨的育兒假政策鼓勵年輕人生孩子。毫無疑問,瑞典是整個歐洲生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休假只是支持家庭的眾多社會政策之一,政府還大量補貼日託班和幼兒園——事實上這些機構幾乎是免費的。超過80%的適齡兒童就讀於學前機構。

除了體育運動之外,有組織的課外活動在瑞典很少見。來自意大利的權威型的瑪麗亞和法布里齊奧把諾拉半強迫地送到了一位嚴格的東歐職業教師那裡上鋼琴課。來上課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國家背景,而其中的大多數來自亞洲。諾拉的成就讓她的父母感動、自豪。然而,瑞典朋友們常常會對這樣高壓的父母皺起眉頭,而非對他們的小神童表示羨慕。

在瑞典,大多數家長不逼迫孩子去上音樂課,或者給他們報名為“小數學家們”準備的課程。同樣,幼兒園明確不會提供正式的教學,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孩子7歲前不被強制上學(像其他北歐國家一樣),儘管如此,人們總是聽到父母對他們的8歲的小寶貝被迫進入正式入學階段表示極大的擔憂,有些父母甚至要求更晚開始上學。這些父母都是杞人憂天:甚至在正式入學階段,瑞典的課堂也完全不能說是正式的。孩子們經常休息,經常可以自己決定是坐在桌子旁還是在教室裡閒逛。而在意大利人眼中,把這樣的課堂描述為“受控制的混亂”也不為過。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在瑞典,孩子們在小時候經常參與戶外活動。這可能聽起來不可思議,因為瑞典的天氣不是很宜人。在寒冷的冬天,穿著暖和的嬰兒喜歡在外面打盹並且很容易適應寒冷。瑞典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畢竟,瑞典的兒童死亡率是世界上最低的。

瑪麗亞和法布里齊奧無法接受所有的瑞典風俗。例如,他們的一些朋友為孩子報名了森林幼兒園,那裡的孩子一年四季都在戶外玩耍,只有當天氣條件變得惡劣時才有基本的庇護所。當他們熱心的朋友解釋說,在這些學校上學的小孩子會接觸到更少的細菌並且不那麼經常生病時,瑪麗亞和法布里齊奧禮貌地點頭,但仍然選擇了更傳統的室內學校。

05.德國和瑞士:(某種程度上)寬鬆的父母

北歐人的觀點當然比較誇張。德國父母可能某種程度上比北歐父母要嚴格,但是對於教養方式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育兒習俗。美國人看待德國人的教養方式可能完全不同。

文化衝擊不止於此。美國媽媽驚訝地意識到,德國的幼兒園不注重學業,德國父母也不敦促他們的學齡前兒童讀書和寫字。最大的衝擊是學校裡各個年級的孩子都在無人護送的情況下步行上學,並在社區裡到處閒逛。

瑞士的教養方式也相對寬鬆。當地文化中並沒有過度育兒的概念。在2015年5月,《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標題富有暗示性的文章,《在瑞士,父母旁觀;在美國,父母監視》。一位住在美國的瑞士母親在自助餐廳裡目擊了自己的女兒和一位年紀更小的男孩發生了衝突。像一位典型的瑞士母親一樣,她認為沒有任何理由去幹預這樣不起眼的“小插曲”,並傾向於讓孩子獨立尋找解決衝突的方式。隨之而來的是男孩“控制狂”母親的驚駭反應,指責她事不關己的態度並且要求向她和她的兒子鄭重道歉。

“獨立性”在瑞士的育兒文化中排名很高。上小學的孩子們在沒有大人監護的情況下與其他孩子一起步行上學,甚至幼兒園的孩子也是如此。瑞士政府也努力確保道路安全,道上到處都是標誌警告司機學校就在附近。駕駛方式被要求遷就教養方式(對魯莽駕駛的懲罰是十分嚴厲的)!

"

黃評:一、非常值得一讀!把一本書壓縮成一篇文章,信息量太大,沒能看到深入細緻的分析。二、丹麥飯館兒的服務生沒美國的熱情,原來小費已硬性包括了;英國請中國的中小學教師去教課,原來……三、希望看到英文原著,把parenting(養育)翻譯為“孩子”,值得商榷!因為主要是談“養育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孩子”的不同。當然,也很想知道“權威型”和“專斷型”,以及“放任型”和“忽視型”的英文翻譯……。另外,約50%的美國父母選擇獨立性,不要到1/3的美國家長選擇想象力,感覺有蹊蹺……讀了原著,再發言!

美國留學那點事

文/齊利博蒂教授

來源:小花生網


耶魯大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出版的書《愛、金錢和孩子(Love, Money & Parenting)》,是一本“育兒經濟學”著作,用經濟學解釋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育兒現象。

這本書的主題很新,觀點也很有趣。各國各民族育兒方式的不同,傳統上被認為是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而在本書中,作者的觀點是:父母的養育風格,其實和社會經濟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影響因素,是收入不平等(income inequality)和教育回報(return on education)

換句話說,收入差距越大的社會,父母越傾向於“雞娃”;教育回報率越高,父母也會越傾向於“雞娃”。文中縱覽了世界各國的情況,可以看出,美國、英國和咱們中國,“雞娃”的傾向最強。

我們會從經濟因素出發,解釋為什麼養育子女在各國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各國在諸如政治歷史、種族多樣性和文化等許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每一個方面都可能在養育子女方面發揮作用。當涉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時,我們似乎很自然地認為當地代代相傳的文化和傳統在其中起著核心作用。相比之下,經濟因素究竟有多重要?

育兒經濟學實際上非常成功地預測了全球不同國家的父母的行為方式。我們發現,許多父母的選擇最初看起來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最終還是歸結於經濟條件。經濟不平等程度再次成為焦點。

根據我們的經濟激勵理論,在更加平均的社會中,比如北歐國家,父母應該表現得更加放任。與之相對的,“虎爸”“虎媽”和“直升機父母”應該在高度不平等國家更為常見。育兒經濟學也預測了它們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在不平等程度上升較快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密集型(特別是權威型);在收入分佈變得更為平均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放任型。如果所有社會都變得更加不平等那麼在不平等增長更快的社會中,密集型教養方式應該會更快得到普及。我們將看到實證證據與這些預測十分吻合。

01.不同國家的育兒價值觀: 想象力、獨立性以及勤奮

我們使用了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的數據檢驗了教養方式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世界價值觀調查是斯德哥爾摩的一些社會學家用於研究文化價值觀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影響的一項調查。世界價值觀調查覆蓋了一系列關於家長認為對於撫養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價值觀問題。)

調查問卷詢問了人們認為最重要的孩子在家中需要學的態度或價值觀。受訪者可以從菜單中最多選擇5個值,包括獨立性、勤奮、責任感、想象力、對他人的寬容和尊重、節儉、決心和毅力、宗教信仰、無私和服從。本文中,我們關注的是想象力獨立性和勤奮,其中勤奮與密集型教養方式(更具體地說是權威型教養方式)有關,而注重想象力和獨立性是放任型教養方式的特徵。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表1 根據父母響應程度和對孩子選擇的干預程度,對不同教養方式的分解

通過觀察這些育兒價值觀如何隨著國家的不平等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可以檢驗我們的預測是否正確,即在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密集型教養方式應該更受歡迎。表2根據基尼係數分別列出了每個國家中選擇了想象力、獨立性和勤奮的受訪者比例。基尼係數是收入不平等的標準度量方式,基尼係數越高表明不平等程度越高。

表2展示的規律是驚人的。在高不平等國家,許多父母會強調勤奮是孩子需要具備的重要價值觀,而在低不平等國家,父母則更重視獨立性和想象力。

我們首先來看對於勤奮的選擇情況。65%的美國人認為勤奮是一種重要的美德,而在北歐國家這一比例可以低至11%-17%。同樣,低於30%的德國父母們讚賞勤奮的價值觀。這與我們認為德國人努力勤勉的刻板印象(馬賽厄斯認為被誇張了)不符,但是和德國很低的不平等水平是相一致的。

在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國家,比如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父母對於培養勤奮的孩子的熱情不如美國的父母,但比德國和北歐國家要多。有少數幾個國家不完全和一般規律相符比如,法國和西班牙的孩子普遍被灌輸勤奮的觀念,儘管這兩個國家的不平等程度都是中等。我們將在之後回到這些例外情況。然而,主要的規律是強烈的正向關聯:一個國家越收入不平等,父母越認為孩子應該具備勤奮的美德。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表2 收入不平等(基尼係數)與不同國家(以及中國和俄羅斯)中選擇了想象力(a)、獨立性(b)和勤奮(c)的父母的比例

相反的規律出現在對於獨立性的選擇中。北歐的父母認為培養獨立的孩子非常重要,特別是挪威人,93%的挪威父母將其視為排名前五的價值觀。中歐的父母也重視獨立性,而只有一半的美國的父母將其列為五個最重要的價值觀之一。父母高度重視獨立性的另一個國家是日本。這對於東亞父母來說似乎是特別的,我們稍後會講到這一現象。

與獨立性相似,大部分北歐父母都高度重視想象力。相比之下,在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選擇想象力的父母要少得多。例如,不到1/3的美國的父母將其單獨列出。土耳其也是如此,它也是一個高度不平等的國家。意大利是這些國家中想象力受到讚賞最少的國家,儘管意大利歷史上充滿了偉大的詩人發明家和藝術家。

中國和俄羅斯在經濟轉型後,它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變高了。在這兩個國家,父母的態度都符合我們的假設:90%的中國和俄羅斯受訪者稱頌勤奮,而只有15%的俄羅斯人(比意大利得分低)和23%的中國人青睞想象力。

總之,世界價值觀調查數據給出了一個強有力的結果,即經濟不平等確實是各國選擇更寬鬆或更密集的教養方式的關鍵決定因素。在不平等程度較低的國家(如德國、荷蘭和北歐國家),父母們明顯更重視孩子獨立性和想象力,我們將其與放任型教養方式聯繫起來。勤奮在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很受歡迎。

02.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人們不應該將寬鬆的教養方式與忽視的教養方式混為一談。我們的論點並不是美國或中國的父母比歐洲父母更好或更糟。不同的教養方式有利有弊,其適用性因經濟環境而異。

可以說,寬容但有愛心的父母最終可能會有更快樂和更獨立的孩子,儘管他們可能不太願意面對全球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對各國兒童福利進行的一項研究將荷蘭兒童列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兒童。(在我們世界價值觀調查樣本中的國家之中)緊跟在荷蘭後面的分別為挪威、芬蘭、瑞典、德國、瑞士和丹麥。這些都是不平等水平較低的國家,這些國家的父母重視獨立性和想象力,並且不太執著於對孩子灌輸嚴格的職業規劃。

03.荷蘭:正常點,已經夠瘋狂了

在荷蘭,“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的父母鼓勵孩子們獨立。例如,孩子們從小就被要求自行準備午餐並學騎自行車。與世界價值觀調查中對勤奮的重視程度較低相一致,人們很少聽到荷蘭的父母敦促孩子小小年紀就要取得成就或對他們的孩子是神童表示興奮。與“虎媽”的精神相比,在“正常點,已經夠瘋狂了(doe maar gewoon,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的信條下,他們相信腳踏實地、安於當下的價值觀。

寬鬆的標準全面適用於親子關係。荷蘭父母不會時刻監視孩子。遊樂場通常位於咖啡館或餐廳旁邊,父母在那裡聚會和聊天,而他們的小孩則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一起玩耍。父母甚至容忍一些冒險的行為。只有不到30%的荷蘭兒童在城市騎行時戴頭盔,這遠遠低於歐洲的平均水平。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學校的規章也反映了這種寬鬆的育兒文化。在荷蘭,10歲以下的兒童沒有作業。在低年級中,學生之間幾乎沒有競爭,而不及格也十分少見。這種閒散的教學方式似乎並不妨礙他們取得好的學業成就。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2015中,荷蘭學生是歐洲表現最好的學生之一。在數學考試中,他們的成績僅次於瑞士,在歐洲排名第二。在數學和科學考試中,荷蘭的低分學生的比例始終小於美國

參加PISA的所有國家中,荷蘭的小學生報告的生活滿意度最高,與韓國、日本和中國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國家孩子的成績強於荷蘭,但報告的幸福水平更低。

04.瑞典:戶外小憩,讓孩子們成為孩子

像荷蘭人一樣,瑞典人也一心關注孩子的福利。瑞典父母不是獨自戰鬥,換言之,他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父母有權享受共16個月的帶薪育兒假(父親假或母親假),但規定一方不能休假13個月以上,這一措施旨在促使父母雙方(特別是父親)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父親假或母親假的權利一直可以延續到孩子七歲。許多父母在他們的法定權利之外還選擇休無薪假期。這種慷慨的育兒假政策鼓勵年輕人生孩子。毫無疑問,瑞典是整個歐洲生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休假只是支持家庭的眾多社會政策之一,政府還大量補貼日託班和幼兒園——事實上這些機構幾乎是免費的。超過80%的適齡兒童就讀於學前機構。

除了體育運動之外,有組織的課外活動在瑞典很少見。來自意大利的權威型的瑪麗亞和法布里齊奧把諾拉半強迫地送到了一位嚴格的東歐職業教師那裡上鋼琴課。來上課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國家背景,而其中的大多數來自亞洲。諾拉的成就讓她的父母感動、自豪。然而,瑞典朋友們常常會對這樣高壓的父母皺起眉頭,而非對他們的小神童表示羨慕。

在瑞典,大多數家長不逼迫孩子去上音樂課,或者給他們報名為“小數學家們”準備的課程。同樣,幼兒園明確不會提供正式的教學,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孩子7歲前不被強制上學(像其他北歐國家一樣),儘管如此,人們總是聽到父母對他們的8歲的小寶貝被迫進入正式入學階段表示極大的擔憂,有些父母甚至要求更晚開始上學。這些父母都是杞人憂天:甚至在正式入學階段,瑞典的課堂也完全不能說是正式的。孩子們經常休息,經常可以自己決定是坐在桌子旁還是在教室裡閒逛。而在意大利人眼中,把這樣的課堂描述為“受控制的混亂”也不為過。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在瑞典,孩子們在小時候經常參與戶外活動。這可能聽起來不可思議,因為瑞典的天氣不是很宜人。在寒冷的冬天,穿著暖和的嬰兒喜歡在外面打盹並且很容易適應寒冷。瑞典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畢竟,瑞典的兒童死亡率是世界上最低的。

瑪麗亞和法布里齊奧無法接受所有的瑞典風俗。例如,他們的一些朋友為孩子報名了森林幼兒園,那裡的孩子一年四季都在戶外玩耍,只有當天氣條件變得惡劣時才有基本的庇護所。當他們熱心的朋友解釋說,在這些學校上學的小孩子會接觸到更少的細菌並且不那麼經常生病時,瑪麗亞和法布里齊奧禮貌地點頭,但仍然選擇了更傳統的室內學校。

05.德國和瑞士:(某種程度上)寬鬆的父母

北歐人的觀點當然比較誇張。德國父母可能某種程度上比北歐父母要嚴格,但是對於教養方式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育兒習俗。美國人看待德國人的教養方式可能完全不同。

文化衝擊不止於此。美國媽媽驚訝地意識到,德國的幼兒園不注重學業,德國父母也不敦促他們的學齡前兒童讀書和寫字。最大的衝擊是學校裡各個年級的孩子都在無人護送的情況下步行上學,並在社區裡到處閒逛。

瑞士的教養方式也相對寬鬆。當地文化中並沒有過度育兒的概念。在2015年5月,《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標題富有暗示性的文章,《在瑞士,父母旁觀;在美國,父母監視》。一位住在美國的瑞士母親在自助餐廳裡目擊了自己的女兒和一位年紀更小的男孩發生了衝突。像一位典型的瑞士母親一樣,她認為沒有任何理由去幹預這樣不起眼的“小插曲”,並傾向於讓孩子獨立尋找解決衝突的方式。隨之而來的是男孩“控制狂”母親的驚駭反應,指責她事不關己的態度並且要求向她和她的兒子鄭重道歉。

“獨立性”在瑞士的育兒文化中排名很高。上小學的孩子們在沒有大人監護的情況下與其他孩子一起步行上學,甚至幼兒園的孩子也是如此。瑞士政府也努力確保道路安全,道上到處都是標誌警告司機學校就在附近。駕駛方式被要求遷就教養方式(對魯莽駕駛的懲罰是十分嚴厲的)!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儘管瑞士的孩子一直到小學低齡階段都可以享受輕鬆的童年,隨著他們升入高年級,壓力水平也會上升。正如我們曾經提到過的,在瑞士孩子們需參加高中入學考試,這一考試會將學生分配到學術型或職業型的高中。這場考試是一個轉折點,也是瑞士家庭的主要壓力來源。

在蘇黎世地區,考試在六年級,即孩子12歲時舉行。許多家長給孩子報名參加高難度的預備課程,並花大量時間輔導他們讀書。高中入學考試的那一天也極具戲劇性。一群備受煎熬的家長在考試地點等待著,試圖從走出考場的孩子的表情中讀出成功或失敗。這一例子表明,除了經濟不平等之外,制度特徵,比如教育體系的設計也會影響教養方式的選擇。

06.在英國人氣不斷增長的過度育兒

主流教養方式的差異並不僅僅反映了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文化分流。不是所有的歐洲人相信寬鬆的教養方式可以培養獨立性和想象力。

在2016年1月,在卡梅倫政府由於脫歐公投倒臺的幾個月前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於倫敦北部伊斯靈頓向一群父母致辭。在致辭中,他呼籲父母和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們採取“虎媽”的教育觀念,並且不惜一切代價向孩子灌輸勤奮的美德。公立學校應該傳達蔡美兒“不斷努力,相信自己,屢敗屢戰”( try hard, believe you can succeed, get up and try again)的信念,而非一種“所有人都應獲得獎勵”的文化。用他的話來說“堅毅是成功的核心,…無論你多聰明,如果你不相信持續的努力和專注,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從失敗中站起來,你將無法發揮你的潛能。”

他關於道德價值觀的富有激情的演講沒有觸及錄取條件苛刻的精英私立學校,比如卡梅倫先生自己就讀的希瑟塘預備學校( Heatherdown Preparatory School)和伊頓公學(Eton College),在成功中扮演的重要性。

儘管沒有展示故事的全貌,卡梅倫先生也可能不過是多此一舉。英國人的教養方式,特別是在那些教育程度更高的階級,比德國人和北歐人都要更為密集。在英國,“直升機育兒”的人氣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高速增長。就像許多美國家長所做的那樣,越來越多的英國父母在孩子的大學選擇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並陪他們去參觀校園。

這一新興潮流發展如此深遠,以至於現在大學的訪問日面向潛在學生的家長的程度和麵向學生的程度一樣多。在訪問日,家長越來越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了對抗這種趨勢,大學通常會同時為家長和學生安排單獨的宣講,以避免家長“擅自參加”學生的宣講活動。曾經有過這樣的趣聞,不期而至的母親們出現在為碩士生準備的聚會中,以期和教授們討論她們二十多歲的孩子的進展。

有趣的是,英國父母育兒態度似乎是1998年通過《教學和高等教育法案》(Teach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Bill)時開始發生轉變的,這一法案提高了學費,並廢除了學生的助學金,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經濟狀況調查貸款制度( means-tested loans)。從此以後,高等教育每年的費用從1000英鎊增加到9000英鎊,並且頂尖學校的競爭也愈演愈烈。

"

黃評:一、非常值得一讀!把一本書壓縮成一篇文章,信息量太大,沒能看到深入細緻的分析。二、丹麥飯館兒的服務生沒美國的熱情,原來小費已硬性包括了;英國請中國的中小學教師去教課,原來……三、希望看到英文原著,把parenting(養育)翻譯為“孩子”,值得商榷!因為主要是談“養育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孩子”的不同。當然,也很想知道“權威型”和“專斷型”,以及“放任型”和“忽視型”的英文翻譯……。另外,約50%的美國父母選擇獨立性,不要到1/3的美國家長選擇想象力,感覺有蹊蹺……讀了原著,再發言!

美國留學那點事

文/齊利博蒂教授

來源:小花生網


耶魯大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出版的書《愛、金錢和孩子(Love, Money & Parenting)》,是一本“育兒經濟學”著作,用經濟學解釋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育兒現象。

這本書的主題很新,觀點也很有趣。各國各民族育兒方式的不同,傳統上被認為是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而在本書中,作者的觀點是:父母的養育風格,其實和社會經濟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影響因素,是收入不平等(income inequality)和教育回報(return on education)

換句話說,收入差距越大的社會,父母越傾向於“雞娃”;教育回報率越高,父母也會越傾向於“雞娃”。文中縱覽了世界各國的情況,可以看出,美國、英國和咱們中國,“雞娃”的傾向最強。

我們會從經濟因素出發,解釋為什麼養育子女在各國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各國在諸如政治歷史、種族多樣性和文化等許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每一個方面都可能在養育子女方面發揮作用。當涉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時,我們似乎很自然地認為當地代代相傳的文化和傳統在其中起著核心作用。相比之下,經濟因素究竟有多重要?

育兒經濟學實際上非常成功地預測了全球不同國家的父母的行為方式。我們發現,許多父母的選擇最初看起來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最終還是歸結於經濟條件。經濟不平等程度再次成為焦點。

根據我們的經濟激勵理論,在更加平均的社會中,比如北歐國家,父母應該表現得更加放任。與之相對的,“虎爸”“虎媽”和“直升機父母”應該在高度不平等國家更為常見。育兒經濟學也預測了它們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在不平等程度上升較快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密集型(特別是權威型);在收入分佈變得更為平均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放任型。如果所有社會都變得更加不平等那麼在不平等增長更快的社會中,密集型教養方式應該會更快得到普及。我們將看到實證證據與這些預測十分吻合。

01.不同國家的育兒價值觀: 想象力、獨立性以及勤奮

我們使用了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的數據檢驗了教養方式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世界價值觀調查是斯德哥爾摩的一些社會學家用於研究文化價值觀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影響的一項調查。世界價值觀調查覆蓋了一系列關於家長認為對於撫養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價值觀問題。)

調查問卷詢問了人們認為最重要的孩子在家中需要學的態度或價值觀。受訪者可以從菜單中最多選擇5個值,包括獨立性、勤奮、責任感、想象力、對他人的寬容和尊重、節儉、決心和毅力、宗教信仰、無私和服從。本文中,我們關注的是想象力獨立性和勤奮,其中勤奮與密集型教養方式(更具體地說是權威型教養方式)有關,而注重想象力和獨立性是放任型教養方式的特徵。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表1 根據父母響應程度和對孩子選擇的干預程度,對不同教養方式的分解

通過觀察這些育兒價值觀如何隨著國家的不平等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可以檢驗我們的預測是否正確,即在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密集型教養方式應該更受歡迎。表2根據基尼係數分別列出了每個國家中選擇了想象力、獨立性和勤奮的受訪者比例。基尼係數是收入不平等的標準度量方式,基尼係數越高表明不平等程度越高。

表2展示的規律是驚人的。在高不平等國家,許多父母會強調勤奮是孩子需要具備的重要價值觀,而在低不平等國家,父母則更重視獨立性和想象力。

我們首先來看對於勤奮的選擇情況。65%的美國人認為勤奮是一種重要的美德,而在北歐國家這一比例可以低至11%-17%。同樣,低於30%的德國父母們讚賞勤奮的價值觀。這與我們認為德國人努力勤勉的刻板印象(馬賽厄斯認為被誇張了)不符,但是和德國很低的不平等水平是相一致的。

在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國家,比如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父母對於培養勤奮的孩子的熱情不如美國的父母,但比德國和北歐國家要多。有少數幾個國家不完全和一般規律相符比如,法國和西班牙的孩子普遍被灌輸勤奮的觀念,儘管這兩個國家的不平等程度都是中等。我們將在之後回到這些例外情況。然而,主要的規律是強烈的正向關聯:一個國家越收入不平等,父母越認為孩子應該具備勤奮的美德。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表2 收入不平等(基尼係數)與不同國家(以及中國和俄羅斯)中選擇了想象力(a)、獨立性(b)和勤奮(c)的父母的比例

相反的規律出現在對於獨立性的選擇中。北歐的父母認為培養獨立的孩子非常重要,特別是挪威人,93%的挪威父母將其視為排名前五的價值觀。中歐的父母也重視獨立性,而只有一半的美國的父母將其列為五個最重要的價值觀之一。父母高度重視獨立性的另一個國家是日本。這對於東亞父母來說似乎是特別的,我們稍後會講到這一現象。

與獨立性相似,大部分北歐父母都高度重視想象力。相比之下,在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選擇想象力的父母要少得多。例如,不到1/3的美國的父母將其單獨列出。土耳其也是如此,它也是一個高度不平等的國家。意大利是這些國家中想象力受到讚賞最少的國家,儘管意大利歷史上充滿了偉大的詩人發明家和藝術家。

中國和俄羅斯在經濟轉型後,它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變高了。在這兩個國家,父母的態度都符合我們的假設:90%的中國和俄羅斯受訪者稱頌勤奮,而只有15%的俄羅斯人(比意大利得分低)和23%的中國人青睞想象力。

總之,世界價值觀調查數據給出了一個強有力的結果,即經濟不平等確實是各國選擇更寬鬆或更密集的教養方式的關鍵決定因素。在不平等程度較低的國家(如德國、荷蘭和北歐國家),父母們明顯更重視孩子獨立性和想象力,我們將其與放任型教養方式聯繫起來。勤奮在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很受歡迎。

02.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人們不應該將寬鬆的教養方式與忽視的教養方式混為一談。我們的論點並不是美國或中國的父母比歐洲父母更好或更糟。不同的教養方式有利有弊,其適用性因經濟環境而異。

可以說,寬容但有愛心的父母最終可能會有更快樂和更獨立的孩子,儘管他們可能不太願意面對全球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對各國兒童福利進行的一項研究將荷蘭兒童列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兒童。(在我們世界價值觀調查樣本中的國家之中)緊跟在荷蘭後面的分別為挪威、芬蘭、瑞典、德國、瑞士和丹麥。這些都是不平等水平較低的國家,這些國家的父母重視獨立性和想象力,並且不太執著於對孩子灌輸嚴格的職業規劃。

03.荷蘭:正常點,已經夠瘋狂了

在荷蘭,“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的父母鼓勵孩子們獨立。例如,孩子們從小就被要求自行準備午餐並學騎自行車。與世界價值觀調查中對勤奮的重視程度較低相一致,人們很少聽到荷蘭的父母敦促孩子小小年紀就要取得成就或對他們的孩子是神童表示興奮。與“虎媽”的精神相比,在“正常點,已經夠瘋狂了(doe maar gewoon,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的信條下,他們相信腳踏實地、安於當下的價值觀。

寬鬆的標準全面適用於親子關係。荷蘭父母不會時刻監視孩子。遊樂場通常位於咖啡館或餐廳旁邊,父母在那裡聚會和聊天,而他們的小孩則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一起玩耍。父母甚至容忍一些冒險的行為。只有不到30%的荷蘭兒童在城市騎行時戴頭盔,這遠遠低於歐洲的平均水平。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學校的規章也反映了這種寬鬆的育兒文化。在荷蘭,10歲以下的兒童沒有作業。在低年級中,學生之間幾乎沒有競爭,而不及格也十分少見。這種閒散的教學方式似乎並不妨礙他們取得好的學業成就。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2015中,荷蘭學生是歐洲表現最好的學生之一。在數學考試中,他們的成績僅次於瑞士,在歐洲排名第二。在數學和科學考試中,荷蘭的低分學生的比例始終小於美國

參加PISA的所有國家中,荷蘭的小學生報告的生活滿意度最高,與韓國、日本和中國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國家孩子的成績強於荷蘭,但報告的幸福水平更低。

04.瑞典:戶外小憩,讓孩子們成為孩子

像荷蘭人一樣,瑞典人也一心關注孩子的福利。瑞典父母不是獨自戰鬥,換言之,他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父母有權享受共16個月的帶薪育兒假(父親假或母親假),但規定一方不能休假13個月以上,這一措施旨在促使父母雙方(特別是父親)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父親假或母親假的權利一直可以延續到孩子七歲。許多父母在他們的法定權利之外還選擇休無薪假期。這種慷慨的育兒假政策鼓勵年輕人生孩子。毫無疑問,瑞典是整個歐洲生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休假只是支持家庭的眾多社會政策之一,政府還大量補貼日託班和幼兒園——事實上這些機構幾乎是免費的。超過80%的適齡兒童就讀於學前機構。

除了體育運動之外,有組織的課外活動在瑞典很少見。來自意大利的權威型的瑪麗亞和法布里齊奧把諾拉半強迫地送到了一位嚴格的東歐職業教師那裡上鋼琴課。來上課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國家背景,而其中的大多數來自亞洲。諾拉的成就讓她的父母感動、自豪。然而,瑞典朋友們常常會對這樣高壓的父母皺起眉頭,而非對他們的小神童表示羨慕。

在瑞典,大多數家長不逼迫孩子去上音樂課,或者給他們報名為“小數學家們”準備的課程。同樣,幼兒園明確不會提供正式的教學,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孩子7歲前不被強制上學(像其他北歐國家一樣),儘管如此,人們總是聽到父母對他們的8歲的小寶貝被迫進入正式入學階段表示極大的擔憂,有些父母甚至要求更晚開始上學。這些父母都是杞人憂天:甚至在正式入學階段,瑞典的課堂也完全不能說是正式的。孩子們經常休息,經常可以自己決定是坐在桌子旁還是在教室裡閒逛。而在意大利人眼中,把這樣的課堂描述為“受控制的混亂”也不為過。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在瑞典,孩子們在小時候經常參與戶外活動。這可能聽起來不可思議,因為瑞典的天氣不是很宜人。在寒冷的冬天,穿著暖和的嬰兒喜歡在外面打盹並且很容易適應寒冷。瑞典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畢竟,瑞典的兒童死亡率是世界上最低的。

瑪麗亞和法布里齊奧無法接受所有的瑞典風俗。例如,他們的一些朋友為孩子報名了森林幼兒園,那裡的孩子一年四季都在戶外玩耍,只有當天氣條件變得惡劣時才有基本的庇護所。當他們熱心的朋友解釋說,在這些學校上學的小孩子會接觸到更少的細菌並且不那麼經常生病時,瑪麗亞和法布里齊奧禮貌地點頭,但仍然選擇了更傳統的室內學校。

05.德國和瑞士:(某種程度上)寬鬆的父母

北歐人的觀點當然比較誇張。德國父母可能某種程度上比北歐父母要嚴格,但是對於教養方式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育兒習俗。美國人看待德國人的教養方式可能完全不同。

文化衝擊不止於此。美國媽媽驚訝地意識到,德國的幼兒園不注重學業,德國父母也不敦促他們的學齡前兒童讀書和寫字。最大的衝擊是學校裡各個年級的孩子都在無人護送的情況下步行上學,並在社區裡到處閒逛。

瑞士的教養方式也相對寬鬆。當地文化中並沒有過度育兒的概念。在2015年5月,《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標題富有暗示性的文章,《在瑞士,父母旁觀;在美國,父母監視》。一位住在美國的瑞士母親在自助餐廳裡目擊了自己的女兒和一位年紀更小的男孩發生了衝突。像一位典型的瑞士母親一樣,她認為沒有任何理由去幹預這樣不起眼的“小插曲”,並傾向於讓孩子獨立尋找解決衝突的方式。隨之而來的是男孩“控制狂”母親的驚駭反應,指責她事不關己的態度並且要求向她和她的兒子鄭重道歉。

“獨立性”在瑞士的育兒文化中排名很高。上小學的孩子們在沒有大人監護的情況下與其他孩子一起步行上學,甚至幼兒園的孩子也是如此。瑞士政府也努力確保道路安全,道上到處都是標誌警告司機學校就在附近。駕駛方式被要求遷就教養方式(對魯莽駕駛的懲罰是十分嚴厲的)!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儘管瑞士的孩子一直到小學低齡階段都可以享受輕鬆的童年,隨著他們升入高年級,壓力水平也會上升。正如我們曾經提到過的,在瑞士孩子們需參加高中入學考試,這一考試會將學生分配到學術型或職業型的高中。這場考試是一個轉折點,也是瑞士家庭的主要壓力來源。

在蘇黎世地區,考試在六年級,即孩子12歲時舉行。許多家長給孩子報名參加高難度的預備課程,並花大量時間輔導他們讀書。高中入學考試的那一天也極具戲劇性。一群備受煎熬的家長在考試地點等待著,試圖從走出考場的孩子的表情中讀出成功或失敗。這一例子表明,除了經濟不平等之外,制度特徵,比如教育體系的設計也會影響教養方式的選擇。

06.在英國人氣不斷增長的過度育兒

主流教養方式的差異並不僅僅反映了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文化分流。不是所有的歐洲人相信寬鬆的教養方式可以培養獨立性和想象力。

在2016年1月,在卡梅倫政府由於脫歐公投倒臺的幾個月前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於倫敦北部伊斯靈頓向一群父母致辭。在致辭中,他呼籲父母和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們採取“虎媽”的教育觀念,並且不惜一切代價向孩子灌輸勤奮的美德。公立學校應該傳達蔡美兒“不斷努力,相信自己,屢敗屢戰”( try hard, believe you can succeed, get up and try again)的信念,而非一種“所有人都應獲得獎勵”的文化。用他的話來說“堅毅是成功的核心,…無論你多聰明,如果你不相信持續的努力和專注,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從失敗中站起來,你將無法發揮你的潛能。”

他關於道德價值觀的富有激情的演講沒有觸及錄取條件苛刻的精英私立學校,比如卡梅倫先生自己就讀的希瑟塘預備學校( Heatherdown Preparatory School)和伊頓公學(Eton College),在成功中扮演的重要性。

儘管沒有展示故事的全貌,卡梅倫先生也可能不過是多此一舉。英國人的教養方式,特別是在那些教育程度更高的階級,比德國人和北歐人都要更為密集。在英國,“直升機育兒”的人氣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高速增長。就像許多美國家長所做的那樣,越來越多的英國父母在孩子的大學選擇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並陪他們去參觀校園。

這一新興潮流發展如此深遠,以至於現在大學的訪問日面向潛在學生的家長的程度和麵向學生的程度一樣多。在訪問日,家長越來越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了對抗這種趨勢,大學通常會同時為家長和學生安排單獨的宣講,以避免家長“擅自參加”學生的宣講活動。曾經有過這樣的趣聞,不期而至的母親們出現在為碩士生準備的聚會中,以期和教授們討論她們二十多歲的孩子的進展。

有趣的是,英國父母育兒態度似乎是1998年通過《教學和高等教育法案》(Teach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Bill)時開始發生轉變的,這一法案提高了學費,並廢除了學生的助學金,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經濟狀況調查貸款制度( means-tested loans)。從此以後,高等教育每年的費用從1000英鎊增加到9000英鎊,並且頂尖學校的競爭也愈演愈烈。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在改革之前,一般大部分學生能獲得助學金(比如,大學講師的工資水平就足以讓她的孩子滿足接受助學金的條件)。相比之下,在新制度下,許多中下階層的父母根本無力承擔讓孩子放棄學業或在幾年後改專業或轉大學的費用。他們也不能讓孩子選擇不太可能帶來相對高薪而穩定的工作的專業。換言之,改革後經濟因素更重要了,在教育方面這些因素重要性的上升與“直升機育兒”的大行其道是並行的。

07.中國:我知道什麼對他們最好

如果你在尋找一個將密集型教養方式常態化的國家,那就是中國。在美國,蔡美兒相信來自中國的父母比西方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學業成就:“中國家長大約每天花十倍的時間對孩子進行學業訓練。相比之下,西方的孩子更有可能去參加運動隊。”

來自世界價值觀調查的數據印證了這種嚴格的中式育兒文化的傳統印象(見表2)。90%的中國受訪者肯定了勤奮的價值(美國為65%,瑞典僅為11%)。

根據《中國日報》一項調查,蔡美兒推崇的嚴格育兒方式在中國很受歡迎。“在1795個受訪者中,94.9%的受訪者認識那些是嚴格母親的女性,55.1的人讚賞蔡美兒的教養方式”,只有“18%的人說‘虎媽’剝奪了孩子的童年樂趣”。在這篇文章的報道中,一位北京大學教育學教授表明,這種教養方式的優點使得孩子更聰明,他們為未來的激烈競爭做了更充分的準備。

在中國,“虎媽”的神話是如此受歡迎,以至於成為了一部電視連續劇的主題。這部電視劇由著名演員趙薇和佟大為主演。三位主人公分別為畢勝男(“虎媽”)、羅素(丈夫)和茜茜(他們五歲的女兒)。畢勝男(在漢語中意思是“比男性還出色”)是一家成功企業的高管。她意志堅定、嚴格,並準備付出巨大的努力來引導女兒走向成功。相比之下,羅素是一個更放任的爸爸。這個喜劇性的故事圍繞著兩位家長之間的糾紛展開。

勝男決定出售他們居住的複式公寓,購買一套每平方米9萬元(14000美元)的老破小學區房。當羅素和他的家人試圖阻止她進行200萬元的抵押貸款,因為這將使他們的生活陷入困境時,勝男講述了她的故事:她的父親很窮,但他把大部分錢花在了她的教育上。多虧了這一點,她可以去最好的學校,並最終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儘管她的家庭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茜茜仍然沒能夠進入夢寐以求的學校,由於錄取規則的變化,只有來自學區並居住兩年以上家庭的孩子才可以被優先錄取。勝男沒有放棄,她沒有把女兒送到普通小學,而是讓女兒推遲一年入學。然而,在中斷期間讓茜茜放任自流是決不可能的。勝男辭去了她的工作,並強迫女兒接受超高強度的家庭教育以及日常體育鍛煉,還給她報名了繪畫和音樂課。勝男從未猶豫:“我們的事業可以被犧牲,但女兒的未來不能。我們活著是為了女兒。”

勝男是全心全意的傳統中國母親形象的縮影,她認為勤奮是成功的途徑。—這一信念反映在中國父母對世界價值觀調查的回答中。勝男在教育上可以做到毫不留情。有一天,茜茜沒有完成作業,因為奶奶帶她出去了一整天。當勝男晚上回家時,她把女兒從床上拉下來,逼迫她完成家庭作業。

這僅僅是一個虛構的電視劇的誇張手法嗎?不完全是。有一天,法布里齊奧充滿欽佩地向一位中國朋友問起他的鋼琴天才女兒,“所有這些天賦從何而來?”這位朋友認真地回答說,他相信他的女兒不比她的許多同學更有音樂天賦;她只是願意比其他人花更多的時間練習。許多中國父母都同意那句據稱來自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中國父母的教育方式支持我們的育兒經濟學理論。由於不平等程度在今天的中國相對較高,而教育在父母的眼中也非常重要。

最後,正如勝男對自己生活經歷的描述一樣,勤奮是跨越階層的有效手段。對國內的學生而言,成功之門是高考,這是一場至關重要的考試,每年有900多萬考生參加高考以進入高等學府。在高考中的優異表現能夠讓學生進入頂尖大學,而糟糕的成績則可能讓孩子失去任何就學機會。

這與美國相反。在美國,精英學校的錄取不僅僅與平時成績和測試成績掛鉤,還取決於其他因素,比如課外活動和社會經濟背景。

我們是否可以斷言,經濟迅速發展和教育的高度重要性能夠完全解釋中國式的教養方式呢?雖然我們認為這些因素非常重要,但我們認為中國式育兒在某種程度上植根於古老的文化傳統,而非當前的經濟條件。比如,傳統對權威和等級的尊重可以解釋中國式育兒向專斷型教養方式的偏向,這種偏向將中國式的密集型父母與類似經濟社會狀況的西方國家的父母區分開來。用蔡美兒的話來說:“中國父母相信他們知道什麼對孩子最有利,因此會忽視孩子的慾望和偏好。”

08.日本:讓可愛的孩子踏上旅途吧

日本的育兒文化與中國相映成趣。儘管中國和日本如今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國家,但它們歷史上有許多共同的文化特徵。比如,教育和學業成就在中國和日本都受到極高的尊重。對於父母和老人的尊敬也是兩國共同的重要傳統價值觀。因此,如果我們相信傳統文化因素是決定教養方式的主要因素,那麼我們在兩個國家應當看到相似的育兒行為。

然而,當下日本的經濟情況與中國很不同。首先,儘管中國在過去20年間經濟增速比日本要快得多,日本卻更為富裕(日本的人均GDP比中國高2.5倍)。更重要的是,收入不平等在日本比在中國要低。日本的基尼係數也比美國低,介於德國和英國之間。與這些經濟差異一致的是中日之間育兒價值觀的差異。在世界價值觀調查中,日本的父母強調勤奮的程度遠低於中國父母。相比中國的90%,只有1/3的日本受訪者把勤奮作為育兒中最重要的價值觀。相反,日本父母把想象力放在了更高的位置。因此,中日的分歧與我們經濟學理論的預測完全一致。

然而,當我們談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的重要性時,中日育兒文化達成了共識。獨立性被76%的中國受訪者以及超過80%的日本受訪者列為非常重要的價值觀,遠高於美國,在美國這一比例是56%。

對於獨立性的強調可以用一句日本諺語來概括:“子旅ㄝ上”,翻譯成中文就是“讓可愛的孩子踏上旅途吧”,或者更直白但準確地說“讓親愛的孩子獨自旅行”,這一日本諺語描繪了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的重要性。日本的孩子很小就在沒有大人監護的情況下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為父母跑腿,比如去雜貨店買東西。

日本育兒文化中撫養獨立孩子的重要性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日本有一個名為《我家寶貝大冒險》(打加)的電視節目專門拍攝小孩子們的第一份差事(比如,哥哥和妹妹第一次出門買菜)。這一真人秀在日本的電視臺播了25年多。為什麼獨立性在日本父母中這麼受歡迎?或許是因為日本文化中存在極強的社會信任和社區意識。此外,日本的犯罪率非常低,孩子們很早就被教導,他們可以在需要幫助時依靠其他社區成員。

"

黃評:一、非常值得一讀!把一本書壓縮成一篇文章,信息量太大,沒能看到深入細緻的分析。二、丹麥飯館兒的服務生沒美國的熱情,原來小費已硬性包括了;英國請中國的中小學教師去教課,原來……三、希望看到英文原著,把parenting(養育)翻譯為“孩子”,值得商榷!因為主要是談“養育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孩子”的不同。當然,也很想知道“權威型”和“專斷型”,以及“放任型”和“忽視型”的英文翻譯……。另外,約50%的美國父母選擇獨立性,不要到1/3的美國家長選擇想象力,感覺有蹊蹺……讀了原著,再發言!

美國留學那點事

文/齊利博蒂教授

來源:小花生網


耶魯大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出版的書《愛、金錢和孩子(Love, Money & Parenting)》,是一本“育兒經濟學”著作,用經濟學解釋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育兒現象。

這本書的主題很新,觀點也很有趣。各國各民族育兒方式的不同,傳統上被認為是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而在本書中,作者的觀點是:父母的養育風格,其實和社會經濟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影響因素,是收入不平等(income inequality)和教育回報(return on education)

換句話說,收入差距越大的社會,父母越傾向於“雞娃”;教育回報率越高,父母也會越傾向於“雞娃”。文中縱覽了世界各國的情況,可以看出,美國、英國和咱們中國,“雞娃”的傾向最強。

我們會從經濟因素出發,解釋為什麼養育子女在各國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各國在諸如政治歷史、種族多樣性和文化等許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每一個方面都可能在養育子女方面發揮作用。當涉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時,我們似乎很自然地認為當地代代相傳的文化和傳統在其中起著核心作用。相比之下,經濟因素究竟有多重要?

育兒經濟學實際上非常成功地預測了全球不同國家的父母的行為方式。我們發現,許多父母的選擇最初看起來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最終還是歸結於經濟條件。經濟不平等程度再次成為焦點。

根據我們的經濟激勵理論,在更加平均的社會中,比如北歐國家,父母應該表現得更加放任。與之相對的,“虎爸”“虎媽”和“直升機父母”應該在高度不平等國家更為常見。育兒經濟學也預測了它們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在不平等程度上升較快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密集型(特別是權威型);在收入分佈變得更為平均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放任型。如果所有社會都變得更加不平等那麼在不平等增長更快的社會中,密集型教養方式應該會更快得到普及。我們將看到實證證據與這些預測十分吻合。

01.不同國家的育兒價值觀: 想象力、獨立性以及勤奮

我們使用了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的數據檢驗了教養方式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世界價值觀調查是斯德哥爾摩的一些社會學家用於研究文化價值觀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影響的一項調查。世界價值觀調查覆蓋了一系列關於家長認為對於撫養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價值觀問題。)

調查問卷詢問了人們認為最重要的孩子在家中需要學的態度或價值觀。受訪者可以從菜單中最多選擇5個值,包括獨立性、勤奮、責任感、想象力、對他人的寬容和尊重、節儉、決心和毅力、宗教信仰、無私和服從。本文中,我們關注的是想象力獨立性和勤奮,其中勤奮與密集型教養方式(更具體地說是權威型教養方式)有關,而注重想象力和獨立性是放任型教養方式的特徵。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表1 根據父母響應程度和對孩子選擇的干預程度,對不同教養方式的分解

通過觀察這些育兒價值觀如何隨著國家的不平等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可以檢驗我們的預測是否正確,即在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密集型教養方式應該更受歡迎。表2根據基尼係數分別列出了每個國家中選擇了想象力、獨立性和勤奮的受訪者比例。基尼係數是收入不平等的標準度量方式,基尼係數越高表明不平等程度越高。

表2展示的規律是驚人的。在高不平等國家,許多父母會強調勤奮是孩子需要具備的重要價值觀,而在低不平等國家,父母則更重視獨立性和想象力。

我們首先來看對於勤奮的選擇情況。65%的美國人認為勤奮是一種重要的美德,而在北歐國家這一比例可以低至11%-17%。同樣,低於30%的德國父母們讚賞勤奮的價值觀。這與我們認為德國人努力勤勉的刻板印象(馬賽厄斯認為被誇張了)不符,但是和德國很低的不平等水平是相一致的。

在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國家,比如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父母對於培養勤奮的孩子的熱情不如美國的父母,但比德國和北歐國家要多。有少數幾個國家不完全和一般規律相符比如,法國和西班牙的孩子普遍被灌輸勤奮的觀念,儘管這兩個國家的不平等程度都是中等。我們將在之後回到這些例外情況。然而,主要的規律是強烈的正向關聯:一個國家越收入不平等,父母越認為孩子應該具備勤奮的美德。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表2 收入不平等(基尼係數)與不同國家(以及中國和俄羅斯)中選擇了想象力(a)、獨立性(b)和勤奮(c)的父母的比例

相反的規律出現在對於獨立性的選擇中。北歐的父母認為培養獨立的孩子非常重要,特別是挪威人,93%的挪威父母將其視為排名前五的價值觀。中歐的父母也重視獨立性,而只有一半的美國的父母將其列為五個最重要的價值觀之一。父母高度重視獨立性的另一個國家是日本。這對於東亞父母來說似乎是特別的,我們稍後會講到這一現象。

與獨立性相似,大部分北歐父母都高度重視想象力。相比之下,在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選擇想象力的父母要少得多。例如,不到1/3的美國的父母將其單獨列出。土耳其也是如此,它也是一個高度不平等的國家。意大利是這些國家中想象力受到讚賞最少的國家,儘管意大利歷史上充滿了偉大的詩人發明家和藝術家。

中國和俄羅斯在經濟轉型後,它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變高了。在這兩個國家,父母的態度都符合我們的假設:90%的中國和俄羅斯受訪者稱頌勤奮,而只有15%的俄羅斯人(比意大利得分低)和23%的中國人青睞想象力。

總之,世界價值觀調查數據給出了一個強有力的結果,即經濟不平等確實是各國選擇更寬鬆或更密集的教養方式的關鍵決定因素。在不平等程度較低的國家(如德國、荷蘭和北歐國家),父母們明顯更重視孩子獨立性和想象力,我們將其與放任型教養方式聯繫起來。勤奮在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很受歡迎。

02.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人們不應該將寬鬆的教養方式與忽視的教養方式混為一談。我們的論點並不是美國或中國的父母比歐洲父母更好或更糟。不同的教養方式有利有弊,其適用性因經濟環境而異。

可以說,寬容但有愛心的父母最終可能會有更快樂和更獨立的孩子,儘管他們可能不太願意面對全球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對各國兒童福利進行的一項研究將荷蘭兒童列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兒童。(在我們世界價值觀調查樣本中的國家之中)緊跟在荷蘭後面的分別為挪威、芬蘭、瑞典、德國、瑞士和丹麥。這些都是不平等水平較低的國家,這些國家的父母重視獨立性和想象力,並且不太執著於對孩子灌輸嚴格的職業規劃。

03.荷蘭:正常點,已經夠瘋狂了

在荷蘭,“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的父母鼓勵孩子們獨立。例如,孩子們從小就被要求自行準備午餐並學騎自行車。與世界價值觀調查中對勤奮的重視程度較低相一致,人們很少聽到荷蘭的父母敦促孩子小小年紀就要取得成就或對他們的孩子是神童表示興奮。與“虎媽”的精神相比,在“正常點,已經夠瘋狂了(doe maar gewoon,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的信條下,他們相信腳踏實地、安於當下的價值觀。

寬鬆的標準全面適用於親子關係。荷蘭父母不會時刻監視孩子。遊樂場通常位於咖啡館或餐廳旁邊,父母在那裡聚會和聊天,而他們的小孩則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一起玩耍。父母甚至容忍一些冒險的行為。只有不到30%的荷蘭兒童在城市騎行時戴頭盔,這遠遠低於歐洲的平均水平。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學校的規章也反映了這種寬鬆的育兒文化。在荷蘭,10歲以下的兒童沒有作業。在低年級中,學生之間幾乎沒有競爭,而不及格也十分少見。這種閒散的教學方式似乎並不妨礙他們取得好的學業成就。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2015中,荷蘭學生是歐洲表現最好的學生之一。在數學考試中,他們的成績僅次於瑞士,在歐洲排名第二。在數學和科學考試中,荷蘭的低分學生的比例始終小於美國

參加PISA的所有國家中,荷蘭的小學生報告的生活滿意度最高,與韓國、日本和中國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國家孩子的成績強於荷蘭,但報告的幸福水平更低。

04.瑞典:戶外小憩,讓孩子們成為孩子

像荷蘭人一樣,瑞典人也一心關注孩子的福利。瑞典父母不是獨自戰鬥,換言之,他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父母有權享受共16個月的帶薪育兒假(父親假或母親假),但規定一方不能休假13個月以上,這一措施旨在促使父母雙方(特別是父親)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父親假或母親假的權利一直可以延續到孩子七歲。許多父母在他們的法定權利之外還選擇休無薪假期。這種慷慨的育兒假政策鼓勵年輕人生孩子。毫無疑問,瑞典是整個歐洲生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休假只是支持家庭的眾多社會政策之一,政府還大量補貼日託班和幼兒園——事實上這些機構幾乎是免費的。超過80%的適齡兒童就讀於學前機構。

除了體育運動之外,有組織的課外活動在瑞典很少見。來自意大利的權威型的瑪麗亞和法布里齊奧把諾拉半強迫地送到了一位嚴格的東歐職業教師那裡上鋼琴課。來上課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國家背景,而其中的大多數來自亞洲。諾拉的成就讓她的父母感動、自豪。然而,瑞典朋友們常常會對這樣高壓的父母皺起眉頭,而非對他們的小神童表示羨慕。

在瑞典,大多數家長不逼迫孩子去上音樂課,或者給他們報名為“小數學家們”準備的課程。同樣,幼兒園明確不會提供正式的教學,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孩子7歲前不被強制上學(像其他北歐國家一樣),儘管如此,人們總是聽到父母對他們的8歲的小寶貝被迫進入正式入學階段表示極大的擔憂,有些父母甚至要求更晚開始上學。這些父母都是杞人憂天:甚至在正式入學階段,瑞典的課堂也完全不能說是正式的。孩子們經常休息,經常可以自己決定是坐在桌子旁還是在教室裡閒逛。而在意大利人眼中,把這樣的課堂描述為“受控制的混亂”也不為過。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在瑞典,孩子們在小時候經常參與戶外活動。這可能聽起來不可思議,因為瑞典的天氣不是很宜人。在寒冷的冬天,穿著暖和的嬰兒喜歡在外面打盹並且很容易適應寒冷。瑞典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畢竟,瑞典的兒童死亡率是世界上最低的。

瑪麗亞和法布里齊奧無法接受所有的瑞典風俗。例如,他們的一些朋友為孩子報名了森林幼兒園,那裡的孩子一年四季都在戶外玩耍,只有當天氣條件變得惡劣時才有基本的庇護所。當他們熱心的朋友解釋說,在這些學校上學的小孩子會接觸到更少的細菌並且不那麼經常生病時,瑪麗亞和法布里齊奧禮貌地點頭,但仍然選擇了更傳統的室內學校。

05.德國和瑞士:(某種程度上)寬鬆的父母

北歐人的觀點當然比較誇張。德國父母可能某種程度上比北歐父母要嚴格,但是對於教養方式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育兒習俗。美國人看待德國人的教養方式可能完全不同。

文化衝擊不止於此。美國媽媽驚訝地意識到,德國的幼兒園不注重學業,德國父母也不敦促他們的學齡前兒童讀書和寫字。最大的衝擊是學校裡各個年級的孩子都在無人護送的情況下步行上學,並在社區裡到處閒逛。

瑞士的教養方式也相對寬鬆。當地文化中並沒有過度育兒的概念。在2015年5月,《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標題富有暗示性的文章,《在瑞士,父母旁觀;在美國,父母監視》。一位住在美國的瑞士母親在自助餐廳裡目擊了自己的女兒和一位年紀更小的男孩發生了衝突。像一位典型的瑞士母親一樣,她認為沒有任何理由去幹預這樣不起眼的“小插曲”,並傾向於讓孩子獨立尋找解決衝突的方式。隨之而來的是男孩“控制狂”母親的驚駭反應,指責她事不關己的態度並且要求向她和她的兒子鄭重道歉。

“獨立性”在瑞士的育兒文化中排名很高。上小學的孩子們在沒有大人監護的情況下與其他孩子一起步行上學,甚至幼兒園的孩子也是如此。瑞士政府也努力確保道路安全,道上到處都是標誌警告司機學校就在附近。駕駛方式被要求遷就教養方式(對魯莽駕駛的懲罰是十分嚴厲的)!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儘管瑞士的孩子一直到小學低齡階段都可以享受輕鬆的童年,隨著他們升入高年級,壓力水平也會上升。正如我們曾經提到過的,在瑞士孩子們需參加高中入學考試,這一考試會將學生分配到學術型或職業型的高中。這場考試是一個轉折點,也是瑞士家庭的主要壓力來源。

在蘇黎世地區,考試在六年級,即孩子12歲時舉行。許多家長給孩子報名參加高難度的預備課程,並花大量時間輔導他們讀書。高中入學考試的那一天也極具戲劇性。一群備受煎熬的家長在考試地點等待著,試圖從走出考場的孩子的表情中讀出成功或失敗。這一例子表明,除了經濟不平等之外,制度特徵,比如教育體系的設計也會影響教養方式的選擇。

06.在英國人氣不斷增長的過度育兒

主流教養方式的差異並不僅僅反映了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文化分流。不是所有的歐洲人相信寬鬆的教養方式可以培養獨立性和想象力。

在2016年1月,在卡梅倫政府由於脫歐公投倒臺的幾個月前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於倫敦北部伊斯靈頓向一群父母致辭。在致辭中,他呼籲父母和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們採取“虎媽”的教育觀念,並且不惜一切代價向孩子灌輸勤奮的美德。公立學校應該傳達蔡美兒“不斷努力,相信自己,屢敗屢戰”( try hard, believe you can succeed, get up and try again)的信念,而非一種“所有人都應獲得獎勵”的文化。用他的話來說“堅毅是成功的核心,…無論你多聰明,如果你不相信持續的努力和專注,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從失敗中站起來,你將無法發揮你的潛能。”

他關於道德價值觀的富有激情的演講沒有觸及錄取條件苛刻的精英私立學校,比如卡梅倫先生自己就讀的希瑟塘預備學校( Heatherdown Preparatory School)和伊頓公學(Eton College),在成功中扮演的重要性。

儘管沒有展示故事的全貌,卡梅倫先生也可能不過是多此一舉。英國人的教養方式,特別是在那些教育程度更高的階級,比德國人和北歐人都要更為密集。在英國,“直升機育兒”的人氣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高速增長。就像許多美國家長所做的那樣,越來越多的英國父母在孩子的大學選擇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並陪他們去參觀校園。

這一新興潮流發展如此深遠,以至於現在大學的訪問日面向潛在學生的家長的程度和麵向學生的程度一樣多。在訪問日,家長越來越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了對抗這種趨勢,大學通常會同時為家長和學生安排單獨的宣講,以避免家長“擅自參加”學生的宣講活動。曾經有過這樣的趣聞,不期而至的母親們出現在為碩士生準備的聚會中,以期和教授們討論她們二十多歲的孩子的進展。

有趣的是,英國父母育兒態度似乎是1998年通過《教學和高等教育法案》(Teach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Bill)時開始發生轉變的,這一法案提高了學費,並廢除了學生的助學金,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經濟狀況調查貸款制度( means-tested loans)。從此以後,高等教育每年的費用從1000英鎊增加到9000英鎊,並且頂尖學校的競爭也愈演愈烈。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在改革之前,一般大部分學生能獲得助學金(比如,大學講師的工資水平就足以讓她的孩子滿足接受助學金的條件)。相比之下,在新制度下,許多中下階層的父母根本無力承擔讓孩子放棄學業或在幾年後改專業或轉大學的費用。他們也不能讓孩子選擇不太可能帶來相對高薪而穩定的工作的專業。換言之,改革後經濟因素更重要了,在教育方面這些因素重要性的上升與“直升機育兒”的大行其道是並行的。

07.中國:我知道什麼對他們最好

如果你在尋找一個將密集型教養方式常態化的國家,那就是中國。在美國,蔡美兒相信來自中國的父母比西方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學業成就:“中國家長大約每天花十倍的時間對孩子進行學業訓練。相比之下,西方的孩子更有可能去參加運動隊。”

來自世界價值觀調查的數據印證了這種嚴格的中式育兒文化的傳統印象(見表2)。90%的中國受訪者肯定了勤奮的價值(美國為65%,瑞典僅為11%)。

根據《中國日報》一項調查,蔡美兒推崇的嚴格育兒方式在中國很受歡迎。“在1795個受訪者中,94.9%的受訪者認識那些是嚴格母親的女性,55.1的人讚賞蔡美兒的教養方式”,只有“18%的人說‘虎媽’剝奪了孩子的童年樂趣”。在這篇文章的報道中,一位北京大學教育學教授表明,這種教養方式的優點使得孩子更聰明,他們為未來的激烈競爭做了更充分的準備。

在中國,“虎媽”的神話是如此受歡迎,以至於成為了一部電視連續劇的主題。這部電視劇由著名演員趙薇和佟大為主演。三位主人公分別為畢勝男(“虎媽”)、羅素(丈夫)和茜茜(他們五歲的女兒)。畢勝男(在漢語中意思是“比男性還出色”)是一家成功企業的高管。她意志堅定、嚴格,並準備付出巨大的努力來引導女兒走向成功。相比之下,羅素是一個更放任的爸爸。這個喜劇性的故事圍繞著兩位家長之間的糾紛展開。

勝男決定出售他們居住的複式公寓,購買一套每平方米9萬元(14000美元)的老破小學區房。當羅素和他的家人試圖阻止她進行200萬元的抵押貸款,因為這將使他們的生活陷入困境時,勝男講述了她的故事:她的父親很窮,但他把大部分錢花在了她的教育上。多虧了這一點,她可以去最好的學校,並最終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儘管她的家庭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茜茜仍然沒能夠進入夢寐以求的學校,由於錄取規則的變化,只有來自學區並居住兩年以上家庭的孩子才可以被優先錄取。勝男沒有放棄,她沒有把女兒送到普通小學,而是讓女兒推遲一年入學。然而,在中斷期間讓茜茜放任自流是決不可能的。勝男辭去了她的工作,並強迫女兒接受超高強度的家庭教育以及日常體育鍛煉,還給她報名了繪畫和音樂課。勝男從未猶豫:“我們的事業可以被犧牲,但女兒的未來不能。我們活著是為了女兒。”

勝男是全心全意的傳統中國母親形象的縮影,她認為勤奮是成功的途徑。—這一信念反映在中國父母對世界價值觀調查的回答中。勝男在教育上可以做到毫不留情。有一天,茜茜沒有完成作業,因為奶奶帶她出去了一整天。當勝男晚上回家時,她把女兒從床上拉下來,逼迫她完成家庭作業。

這僅僅是一個虛構的電視劇的誇張手法嗎?不完全是。有一天,法布里齊奧充滿欽佩地向一位中國朋友問起他的鋼琴天才女兒,“所有這些天賦從何而來?”這位朋友認真地回答說,他相信他的女兒不比她的許多同學更有音樂天賦;她只是願意比其他人花更多的時間練習。許多中國父母都同意那句據稱來自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中國父母的教育方式支持我們的育兒經濟學理論。由於不平等程度在今天的中國相對較高,而教育在父母的眼中也非常重要。

最後,正如勝男對自己生活經歷的描述一樣,勤奮是跨越階層的有效手段。對國內的學生而言,成功之門是高考,這是一場至關重要的考試,每年有900多萬考生參加高考以進入高等學府。在高考中的優異表現能夠讓學生進入頂尖大學,而糟糕的成績則可能讓孩子失去任何就學機會。

這與美國相反。在美國,精英學校的錄取不僅僅與平時成績和測試成績掛鉤,還取決於其他因素,比如課外活動和社會經濟背景。

我們是否可以斷言,經濟迅速發展和教育的高度重要性能夠完全解釋中國式的教養方式呢?雖然我們認為這些因素非常重要,但我們認為中國式育兒在某種程度上植根於古老的文化傳統,而非當前的經濟條件。比如,傳統對權威和等級的尊重可以解釋中國式育兒向專斷型教養方式的偏向,這種偏向將中國式的密集型父母與類似經濟社會狀況的西方國家的父母區分開來。用蔡美兒的話來說:“中國父母相信他們知道什麼對孩子最有利,因此會忽視孩子的慾望和偏好。”

08.日本:讓可愛的孩子踏上旅途吧

日本的育兒文化與中國相映成趣。儘管中國和日本如今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國家,但它們歷史上有許多共同的文化特徵。比如,教育和學業成就在中國和日本都受到極高的尊重。對於父母和老人的尊敬也是兩國共同的重要傳統價值觀。因此,如果我們相信傳統文化因素是決定教養方式的主要因素,那麼我們在兩個國家應當看到相似的育兒行為。

然而,當下日本的經濟情況與中國很不同。首先,儘管中國在過去20年間經濟增速比日本要快得多,日本卻更為富裕(日本的人均GDP比中國高2.5倍)。更重要的是,收入不平等在日本比在中國要低。日本的基尼係數也比美國低,介於德國和英國之間。與這些經濟差異一致的是中日之間育兒價值觀的差異。在世界價值觀調查中,日本的父母強調勤奮的程度遠低於中國父母。相比中國的90%,只有1/3的日本受訪者把勤奮作為育兒中最重要的價值觀。相反,日本父母把想象力放在了更高的位置。因此,中日的分歧與我們經濟學理論的預測完全一致。

然而,當我們談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的重要性時,中日育兒文化達成了共識。獨立性被76%的中國受訪者以及超過80%的日本受訪者列為非常重要的價值觀,遠高於美國,在美國這一比例是56%。

對於獨立性的強調可以用一句日本諺語來概括:“子旅ㄝ上”,翻譯成中文就是“讓可愛的孩子踏上旅途吧”,或者更直白但準確地說“讓親愛的孩子獨自旅行”,這一日本諺語描繪了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的重要性。日本的孩子很小就在沒有大人監護的情況下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為父母跑腿,比如去雜貨店買東西。

日本育兒文化中撫養獨立孩子的重要性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日本有一個名為《我家寶貝大冒險》(打加)的電視節目專門拍攝小孩子們的第一份差事(比如,哥哥和妹妹第一次出門買菜)。這一真人秀在日本的電視臺播了25年多。為什麼獨立性在日本父母中這麼受歡迎?或許是因為日本文化中存在極強的社會信任和社區意識。此外,日本的犯罪率非常低,孩子們很早就被教導,他們可以在需要幫助時依靠其他社區成員。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儘管日本的父母不像中國的父母那樣執著於努力可以獲得回報的信念,密集型教養方式仍然在擴張,特別是對於支持孩子的教育上。日本人長期以來很關心教育。母親負責確保孩子的進展,“說教媽媽”(教育ママ)一詞多年來被用於指代這一角色。一個研 究團隊研究了日本的母親和孩子的學齡前老師以及小學老師的關係,並得出結論,20世紀60年代傳統的比較內斂並支持學校的目標和教學方式的“說教媽媽”們,到今天逐漸演變為在各方面干預孩子生活的“魔鬼父母”。“魔鬼父母”們常常和學校老師發生衝突,他們責怪老師的教學無法達到家長的預期。

09.教育回報率的影響

可以說,不同教養方式產生的最重要的影響是孩子的教育成就。由於我們的論點是父母教養方式的選擇取決於孩子的經濟前景,我們應該看到父母干預的強度會隨著教育的經濟利益的增大而增加。特別是,我們預期看到父母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國家中不那麼放任,尤其是在教育回報率高的國家中,更傾向權威型。

教育的回報率與一個國家的不平等程度相關,但不盡然相同。如果教育回報率很高,即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勞動者比其他人獲得的回報要多得多,將會導致不平等。與此同時,還有其他不平等的來源(例如財富的初次分配)對育兒的直接影響則較小。因此,通過觀察教育回報,而不僅僅是寬泛的不平等水平,我們或許能夠更清楚地聚焦於育兒行為背後的激勵機制。

不幸的是,比較各國的教育回報率比人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經濟學家計算教育回報率的標準方法,是將受過大學教育的勞動者的收入,與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者的收入進行比較,或者通過觀察增加一年的教育對收入的影響來進行比較。

但是,如果想要捕捉各國教育的經濟利益的差異,這兩項措施都有侷限性。在一些國家(例如瑞士),職業培訓很重要。接受不同類型的職業培訓的工人之間存在相當大的不平等,並且不同專業的錄取是競爭性的,這並不反映在教育年限的迴歸中。

同樣,在像美國這樣的國家,與排名低的大學相比,就讀於精英大學的人有很高的收入溢價。被排名高的大學錄取的額外收益沒有被包括在教育回報的標準度量中,然而這很重要,因為在其他國家(如德國),不同大學之間的差異要小得多。

儘管存在這些侷限性,跨國分析中教育回報率與教養方式之間的關係仍然與我們的理論相吻合。我們使用了世界銀行最近一項研究中收集的教育回報數據。表3顯示,在教育回報率較高的國家,父母更傾向於權威型和專斷型,而在教育回報率較低的國家,父母更多為放任型。

"

黃評:一、非常值得一讀!把一本書壓縮成一篇文章,信息量太大,沒能看到深入細緻的分析。二、丹麥飯館兒的服務生沒美國的熱情,原來小費已硬性包括了;英國請中國的中小學教師去教課,原來……三、希望看到英文原著,把parenting(養育)翻譯為“孩子”,值得商榷!因為主要是談“養育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孩子”的不同。當然,也很想知道“權威型”和“專斷型”,以及“放任型”和“忽視型”的英文翻譯……。另外,約50%的美國父母選擇獨立性,不要到1/3的美國家長選擇想象力,感覺有蹊蹺……讀了原著,再發言!

美國留學那點事

文/齊利博蒂教授

來源:小花生網


耶魯大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出版的書《愛、金錢和孩子(Love, Money & Parenting)》,是一本“育兒經濟學”著作,用經濟學解釋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育兒現象。

這本書的主題很新,觀點也很有趣。各國各民族育兒方式的不同,傳統上被認為是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而在本書中,作者的觀點是:父母的養育風格,其實和社會經濟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影響因素,是收入不平等(income inequality)和教育回報(return on education)

換句話說,收入差距越大的社會,父母越傾向於“雞娃”;教育回報率越高,父母也會越傾向於“雞娃”。文中縱覽了世界各國的情況,可以看出,美國、英國和咱們中國,“雞娃”的傾向最強。

我們會從經濟因素出發,解釋為什麼養育子女在各國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各國在諸如政治歷史、種族多樣性和文化等許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每一個方面都可能在養育子女方面發揮作用。當涉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時,我們似乎很自然地認為當地代代相傳的文化和傳統在其中起著核心作用。相比之下,經濟因素究竟有多重要?

育兒經濟學實際上非常成功地預測了全球不同國家的父母的行為方式。我們發現,許多父母的選擇最初看起來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最終還是歸結於經濟條件。經濟不平等程度再次成為焦點。

根據我們的經濟激勵理論,在更加平均的社會中,比如北歐國家,父母應該表現得更加放任。與之相對的,“虎爸”“虎媽”和“直升機父母”應該在高度不平等國家更為常見。育兒經濟學也預測了它們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在不平等程度上升較快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密集型(特別是權威型);在收入分佈變得更為平均的社會,父母應該更傾向於放任型。如果所有社會都變得更加不平等那麼在不平等增長更快的社會中,密集型教養方式應該會更快得到普及。我們將看到實證證據與這些預測十分吻合。

01.不同國家的育兒價值觀: 想象力、獨立性以及勤奮

我們使用了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的數據檢驗了教養方式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世界價值觀調查是斯德哥爾摩的一些社會學家用於研究文化價值觀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影響的一項調查。世界價值觀調查覆蓋了一系列關於家長認為對於撫養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價值觀問題。)

調查問卷詢問了人們認為最重要的孩子在家中需要學的態度或價值觀。受訪者可以從菜單中最多選擇5個值,包括獨立性、勤奮、責任感、想象力、對他人的寬容和尊重、節儉、決心和毅力、宗教信仰、無私和服從。本文中,我們關注的是想象力獨立性和勤奮,其中勤奮與密集型教養方式(更具體地說是權威型教養方式)有關,而注重想象力和獨立性是放任型教養方式的特徵。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表1 根據父母響應程度和對孩子選擇的干預程度,對不同教養方式的分解

通過觀察這些育兒價值觀如何隨著國家的不平等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可以檢驗我們的預測是否正確,即在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密集型教養方式應該更受歡迎。表2根據基尼係數分別列出了每個國家中選擇了想象力、獨立性和勤奮的受訪者比例。基尼係數是收入不平等的標準度量方式,基尼係數越高表明不平等程度越高。

表2展示的規律是驚人的。在高不平等國家,許多父母會強調勤奮是孩子需要具備的重要價值觀,而在低不平等國家,父母則更重視獨立性和想象力。

我們首先來看對於勤奮的選擇情況。65%的美國人認為勤奮是一種重要的美德,而在北歐國家這一比例可以低至11%-17%。同樣,低於30%的德國父母們讚賞勤奮的價值觀。這與我們認為德國人努力勤勉的刻板印象(馬賽厄斯認為被誇張了)不符,但是和德國很低的不平等水平是相一致的。

在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國家,比如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父母對於培養勤奮的孩子的熱情不如美國的父母,但比德國和北歐國家要多。有少數幾個國家不完全和一般規律相符比如,法國和西班牙的孩子普遍被灌輸勤奮的觀念,儘管這兩個國家的不平等程度都是中等。我們將在之後回到這些例外情況。然而,主要的規律是強烈的正向關聯:一個國家越收入不平等,父母越認為孩子應該具備勤奮的美德。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表2 收入不平等(基尼係數)與不同國家(以及中國和俄羅斯)中選擇了想象力(a)、獨立性(b)和勤奮(c)的父母的比例

相反的規律出現在對於獨立性的選擇中。北歐的父母認為培養獨立的孩子非常重要,特別是挪威人,93%的挪威父母將其視為排名前五的價值觀。中歐的父母也重視獨立性,而只有一半的美國的父母將其列為五個最重要的價值觀之一。父母高度重視獨立性的另一個國家是日本。這對於東亞父母來說似乎是特別的,我們稍後會講到這一現象。

與獨立性相似,大部分北歐父母都高度重視想象力。相比之下,在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選擇想象力的父母要少得多。例如,不到1/3的美國的父母將其單獨列出。土耳其也是如此,它也是一個高度不平等的國家。意大利是這些國家中想象力受到讚賞最少的國家,儘管意大利歷史上充滿了偉大的詩人發明家和藝術家。

中國和俄羅斯在經濟轉型後,它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變高了。在這兩個國家,父母的態度都符合我們的假設:90%的中國和俄羅斯受訪者稱頌勤奮,而只有15%的俄羅斯人(比意大利得分低)和23%的中國人青睞想象力。

總之,世界價值觀調查數據給出了一個強有力的結果,即經濟不平等確實是各國選擇更寬鬆或更密集的教養方式的關鍵決定因素。在不平等程度較低的國家(如德國、荷蘭和北歐國家),父母們明顯更重視孩子獨立性和想象力,我們將其與放任型教養方式聯繫起來。勤奮在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國家很受歡迎。

02.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人們不應該將寬鬆的教養方式與忽視的教養方式混為一談。我們的論點並不是美國或中國的父母比歐洲父母更好或更糟。不同的教養方式有利有弊,其適用性因經濟環境而異。

可以說,寬容但有愛心的父母最終可能會有更快樂和更獨立的孩子,儘管他們可能不太願意面對全球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對各國兒童福利進行的一項研究將荷蘭兒童列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兒童。(在我們世界價值觀調查樣本中的國家之中)緊跟在荷蘭後面的分別為挪威、芬蘭、瑞典、德國、瑞士和丹麥。這些都是不平等水平較低的國家,這些國家的父母重視獨立性和想象力,並且不太執著於對孩子灌輸嚴格的職業規劃。

03.荷蘭:正常點,已經夠瘋狂了

在荷蘭,“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的父母鼓勵孩子們獨立。例如,孩子們從小就被要求自行準備午餐並學騎自行車。與世界價值觀調查中對勤奮的重視程度較低相一致,人們很少聽到荷蘭的父母敦促孩子小小年紀就要取得成就或對他們的孩子是神童表示興奮。與“虎媽”的精神相比,在“正常點,已經夠瘋狂了(doe maar gewoon,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的信條下,他們相信腳踏實地、安於當下的價值觀。

寬鬆的標準全面適用於親子關係。荷蘭父母不會時刻監視孩子。遊樂場通常位於咖啡館或餐廳旁邊,父母在那裡聚會和聊天,而他們的小孩則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一起玩耍。父母甚至容忍一些冒險的行為。只有不到30%的荷蘭兒童在城市騎行時戴頭盔,這遠遠低於歐洲的平均水平。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學校的規章也反映了這種寬鬆的育兒文化。在荷蘭,10歲以下的兒童沒有作業。在低年級中,學生之間幾乎沒有競爭,而不及格也十分少見。這種閒散的教學方式似乎並不妨礙他們取得好的學業成就。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2015中,荷蘭學生是歐洲表現最好的學生之一。在數學考試中,他們的成績僅次於瑞士,在歐洲排名第二。在數學和科學考試中,荷蘭的低分學生的比例始終小於美國

參加PISA的所有國家中,荷蘭的小學生報告的生活滿意度最高,與韓國、日本和中國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國家孩子的成績強於荷蘭,但報告的幸福水平更低。

04.瑞典:戶外小憩,讓孩子們成為孩子

像荷蘭人一樣,瑞典人也一心關注孩子的福利。瑞典父母不是獨自戰鬥,換言之,他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父母有權享受共16個月的帶薪育兒假(父親假或母親假),但規定一方不能休假13個月以上,這一措施旨在促使父母雙方(特別是父親)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父親假或母親假的權利一直可以延續到孩子七歲。許多父母在他們的法定權利之外還選擇休無薪假期。這種慷慨的育兒假政策鼓勵年輕人生孩子。毫無疑問,瑞典是整個歐洲生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休假只是支持家庭的眾多社會政策之一,政府還大量補貼日託班和幼兒園——事實上這些機構幾乎是免費的。超過80%的適齡兒童就讀於學前機構。

除了體育運動之外,有組織的課外活動在瑞典很少見。來自意大利的權威型的瑪麗亞和法布里齊奧把諾拉半強迫地送到了一位嚴格的東歐職業教師那裡上鋼琴課。來上課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國家背景,而其中的大多數來自亞洲。諾拉的成就讓她的父母感動、自豪。然而,瑞典朋友們常常會對這樣高壓的父母皺起眉頭,而非對他們的小神童表示羨慕。

在瑞典,大多數家長不逼迫孩子去上音樂課,或者給他們報名為“小數學家們”準備的課程。同樣,幼兒園明確不會提供正式的教學,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孩子7歲前不被強制上學(像其他北歐國家一樣),儘管如此,人們總是聽到父母對他們的8歲的小寶貝被迫進入正式入學階段表示極大的擔憂,有些父母甚至要求更晚開始上學。這些父母都是杞人憂天:甚至在正式入學階段,瑞典的課堂也完全不能說是正式的。孩子們經常休息,經常可以自己決定是坐在桌子旁還是在教室裡閒逛。而在意大利人眼中,把這樣的課堂描述為“受控制的混亂”也不為過。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在瑞典,孩子們在小時候經常參與戶外活動。這可能聽起來不可思議,因為瑞典的天氣不是很宜人。在寒冷的冬天,穿著暖和的嬰兒喜歡在外面打盹並且很容易適應寒冷。瑞典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畢竟,瑞典的兒童死亡率是世界上最低的。

瑪麗亞和法布里齊奧無法接受所有的瑞典風俗。例如,他們的一些朋友為孩子報名了森林幼兒園,那裡的孩子一年四季都在戶外玩耍,只有當天氣條件變得惡劣時才有基本的庇護所。當他們熱心的朋友解釋說,在這些學校上學的小孩子會接觸到更少的細菌並且不那麼經常生病時,瑪麗亞和法布里齊奧禮貌地點頭,但仍然選擇了更傳統的室內學校。

05.德國和瑞士:(某種程度上)寬鬆的父母

北歐人的觀點當然比較誇張。德國父母可能某種程度上比北歐父母要嚴格,但是對於教養方式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育兒習俗。美國人看待德國人的教養方式可能完全不同。

文化衝擊不止於此。美國媽媽驚訝地意識到,德國的幼兒園不注重學業,德國父母也不敦促他們的學齡前兒童讀書和寫字。最大的衝擊是學校裡各個年級的孩子都在無人護送的情況下步行上學,並在社區裡到處閒逛。

瑞士的教養方式也相對寬鬆。當地文化中並沒有過度育兒的概念。在2015年5月,《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標題富有暗示性的文章,《在瑞士,父母旁觀;在美國,父母監視》。一位住在美國的瑞士母親在自助餐廳裡目擊了自己的女兒和一位年紀更小的男孩發生了衝突。像一位典型的瑞士母親一樣,她認為沒有任何理由去幹預這樣不起眼的“小插曲”,並傾向於讓孩子獨立尋找解決衝突的方式。隨之而來的是男孩“控制狂”母親的驚駭反應,指責她事不關己的態度並且要求向她和她的兒子鄭重道歉。

“獨立性”在瑞士的育兒文化中排名很高。上小學的孩子們在沒有大人監護的情況下與其他孩子一起步行上學,甚至幼兒園的孩子也是如此。瑞士政府也努力確保道路安全,道上到處都是標誌警告司機學校就在附近。駕駛方式被要求遷就教養方式(對魯莽駕駛的懲罰是十分嚴厲的)!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儘管瑞士的孩子一直到小學低齡階段都可以享受輕鬆的童年,隨著他們升入高年級,壓力水平也會上升。正如我們曾經提到過的,在瑞士孩子們需參加高中入學考試,這一考試會將學生分配到學術型或職業型的高中。這場考試是一個轉折點,也是瑞士家庭的主要壓力來源。

在蘇黎世地區,考試在六年級,即孩子12歲時舉行。許多家長給孩子報名參加高難度的預備課程,並花大量時間輔導他們讀書。高中入學考試的那一天也極具戲劇性。一群備受煎熬的家長在考試地點等待著,試圖從走出考場的孩子的表情中讀出成功或失敗。這一例子表明,除了經濟不平等之外,制度特徵,比如教育體系的設計也會影響教養方式的選擇。

06.在英國人氣不斷增長的過度育兒

主流教養方式的差異並不僅僅反映了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文化分流。不是所有的歐洲人相信寬鬆的教養方式可以培養獨立性和想象力。

在2016年1月,在卡梅倫政府由於脫歐公投倒臺的幾個月前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於倫敦北部伊斯靈頓向一群父母致辭。在致辭中,他呼籲父母和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們採取“虎媽”的教育觀念,並且不惜一切代價向孩子灌輸勤奮的美德。公立學校應該傳達蔡美兒“不斷努力,相信自己,屢敗屢戰”( try hard, believe you can succeed, get up and try again)的信念,而非一種“所有人都應獲得獎勵”的文化。用他的話來說“堅毅是成功的核心,…無論你多聰明,如果你不相信持續的努力和專注,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從失敗中站起來,你將無法發揮你的潛能。”

他關於道德價值觀的富有激情的演講沒有觸及錄取條件苛刻的精英私立學校,比如卡梅倫先生自己就讀的希瑟塘預備學校( Heatherdown Preparatory School)和伊頓公學(Eton College),在成功中扮演的重要性。

儘管沒有展示故事的全貌,卡梅倫先生也可能不過是多此一舉。英國人的教養方式,特別是在那些教育程度更高的階級,比德國人和北歐人都要更為密集。在英國,“直升機育兒”的人氣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高速增長。就像許多美國家長所做的那樣,越來越多的英國父母在孩子的大學選擇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並陪他們去參觀校園。

這一新興潮流發展如此深遠,以至於現在大學的訪問日面向潛在學生的家長的程度和麵向學生的程度一樣多。在訪問日,家長越來越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了對抗這種趨勢,大學通常會同時為家長和學生安排單獨的宣講,以避免家長“擅自參加”學生的宣講活動。曾經有過這樣的趣聞,不期而至的母親們出現在為碩士生準備的聚會中,以期和教授們討論她們二十多歲的孩子的進展。

有趣的是,英國父母育兒態度似乎是1998年通過《教學和高等教育法案》(Teach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Bill)時開始發生轉變的,這一法案提高了學費,並廢除了學生的助學金,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經濟狀況調查貸款制度( means-tested loans)。從此以後,高等教育每年的費用從1000英鎊增加到9000英鎊,並且頂尖學校的競爭也愈演愈烈。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在改革之前,一般大部分學生能獲得助學金(比如,大學講師的工資水平就足以讓她的孩子滿足接受助學金的條件)。相比之下,在新制度下,許多中下階層的父母根本無力承擔讓孩子放棄學業或在幾年後改專業或轉大學的費用。他們也不能讓孩子選擇不太可能帶來相對高薪而穩定的工作的專業。換言之,改革後經濟因素更重要了,在教育方面這些因素重要性的上升與“直升機育兒”的大行其道是並行的。

07.中國:我知道什麼對他們最好

如果你在尋找一個將密集型教養方式常態化的國家,那就是中國。在美國,蔡美兒相信來自中國的父母比西方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學業成就:“中國家長大約每天花十倍的時間對孩子進行學業訓練。相比之下,西方的孩子更有可能去參加運動隊。”

來自世界價值觀調查的數據印證了這種嚴格的中式育兒文化的傳統印象(見表2)。90%的中國受訪者肯定了勤奮的價值(美國為65%,瑞典僅為11%)。

根據《中國日報》一項調查,蔡美兒推崇的嚴格育兒方式在中國很受歡迎。“在1795個受訪者中,94.9%的受訪者認識那些是嚴格母親的女性,55.1的人讚賞蔡美兒的教養方式”,只有“18%的人說‘虎媽’剝奪了孩子的童年樂趣”。在這篇文章的報道中,一位北京大學教育學教授表明,這種教養方式的優點使得孩子更聰明,他們為未來的激烈競爭做了更充分的準備。

在中國,“虎媽”的神話是如此受歡迎,以至於成為了一部電視連續劇的主題。這部電視劇由著名演員趙薇和佟大為主演。三位主人公分別為畢勝男(“虎媽”)、羅素(丈夫)和茜茜(他們五歲的女兒)。畢勝男(在漢語中意思是“比男性還出色”)是一家成功企業的高管。她意志堅定、嚴格,並準備付出巨大的努力來引導女兒走向成功。相比之下,羅素是一個更放任的爸爸。這個喜劇性的故事圍繞著兩位家長之間的糾紛展開。

勝男決定出售他們居住的複式公寓,購買一套每平方米9萬元(14000美元)的老破小學區房。當羅素和他的家人試圖阻止她進行200萬元的抵押貸款,因為這將使他們的生活陷入困境時,勝男講述了她的故事:她的父親很窮,但他把大部分錢花在了她的教育上。多虧了這一點,她可以去最好的學校,並最終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儘管她的家庭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茜茜仍然沒能夠進入夢寐以求的學校,由於錄取規則的變化,只有來自學區並居住兩年以上家庭的孩子才可以被優先錄取。勝男沒有放棄,她沒有把女兒送到普通小學,而是讓女兒推遲一年入學。然而,在中斷期間讓茜茜放任自流是決不可能的。勝男辭去了她的工作,並強迫女兒接受超高強度的家庭教育以及日常體育鍛煉,還給她報名了繪畫和音樂課。勝男從未猶豫:“我們的事業可以被犧牲,但女兒的未來不能。我們活著是為了女兒。”

勝男是全心全意的傳統中國母親形象的縮影,她認為勤奮是成功的途徑。—這一信念反映在中國父母對世界價值觀調查的回答中。勝男在教育上可以做到毫不留情。有一天,茜茜沒有完成作業,因為奶奶帶她出去了一整天。當勝男晚上回家時,她把女兒從床上拉下來,逼迫她完成家庭作業。

這僅僅是一個虛構的電視劇的誇張手法嗎?不完全是。有一天,法布里齊奧充滿欽佩地向一位中國朋友問起他的鋼琴天才女兒,“所有這些天賦從何而來?”這位朋友認真地回答說,他相信他的女兒不比她的許多同學更有音樂天賦;她只是願意比其他人花更多的時間練習。許多中國父母都同意那句據稱來自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中國父母的教育方式支持我們的育兒經濟學理論。由於不平等程度在今天的中國相對較高,而教育在父母的眼中也非常重要。

最後,正如勝男對自己生活經歷的描述一樣,勤奮是跨越階層的有效手段。對國內的學生而言,成功之門是高考,這是一場至關重要的考試,每年有900多萬考生參加高考以進入高等學府。在高考中的優異表現能夠讓學生進入頂尖大學,而糟糕的成績則可能讓孩子失去任何就學機會。

這與美國相反。在美國,精英學校的錄取不僅僅與平時成績和測試成績掛鉤,還取決於其他因素,比如課外活動和社會經濟背景。

我們是否可以斷言,經濟迅速發展和教育的高度重要性能夠完全解釋中國式的教養方式呢?雖然我們認為這些因素非常重要,但我們認為中國式育兒在某種程度上植根於古老的文化傳統,而非當前的經濟條件。比如,傳統對權威和等級的尊重可以解釋中國式育兒向專斷型教養方式的偏向,這種偏向將中國式的密集型父母與類似經濟社會狀況的西方國家的父母區分開來。用蔡美兒的話來說:“中國父母相信他們知道什麼對孩子最有利,因此會忽視孩子的慾望和偏好。”

08.日本:讓可愛的孩子踏上旅途吧

日本的育兒文化與中國相映成趣。儘管中國和日本如今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國家,但它們歷史上有許多共同的文化特徵。比如,教育和學業成就在中國和日本都受到極高的尊重。對於父母和老人的尊敬也是兩國共同的重要傳統價值觀。因此,如果我們相信傳統文化因素是決定教養方式的主要因素,那麼我們在兩個國家應當看到相似的育兒行為。

然而,當下日本的經濟情況與中國很不同。首先,儘管中國在過去20年間經濟增速比日本要快得多,日本卻更為富裕(日本的人均GDP比中國高2.5倍)。更重要的是,收入不平等在日本比在中國要低。日本的基尼係數也比美國低,介於德國和英國之間。與這些經濟差異一致的是中日之間育兒價值觀的差異。在世界價值觀調查中,日本的父母強調勤奮的程度遠低於中國父母。相比中國的90%,只有1/3的日本受訪者把勤奮作為育兒中最重要的價值觀。相反,日本父母把想象力放在了更高的位置。因此,中日的分歧與我們經濟學理論的預測完全一致。

然而,當我們談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的重要性時,中日育兒文化達成了共識。獨立性被76%的中國受訪者以及超過80%的日本受訪者列為非常重要的價值觀,遠高於美國,在美國這一比例是56%。

對於獨立性的強調可以用一句日本諺語來概括:“子旅ㄝ上”,翻譯成中文就是“讓可愛的孩子踏上旅途吧”,或者更直白但準確地說“讓親愛的孩子獨自旅行”,這一日本諺語描繪了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的重要性。日本的孩子很小就在沒有大人監護的情況下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為父母跑腿,比如去雜貨店買東西。

日本育兒文化中撫養獨立孩子的重要性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日本有一個名為《我家寶貝大冒險》(打加)的電視節目專門拍攝小孩子們的第一份差事(比如,哥哥和妹妹第一次出門買菜)。這一真人秀在日本的電視臺播了25年多。為什麼獨立性在日本父母中這麼受歡迎?或許是因為日本文化中存在極強的社會信任和社區意識。此外,日本的犯罪率非常低,孩子們很早就被教導,他們可以在需要幫助時依靠其他社區成員。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儘管日本的父母不像中國的父母那樣執著於努力可以獲得回報的信念,密集型教養方式仍然在擴張,特別是對於支持孩子的教育上。日本人長期以來很關心教育。母親負責確保孩子的進展,“說教媽媽”(教育ママ)一詞多年來被用於指代這一角色。一個研 究團隊研究了日本的母親和孩子的學齡前老師以及小學老師的關係,並得出結論,20世紀60年代傳統的比較內斂並支持學校的目標和教學方式的“說教媽媽”們,到今天逐漸演變為在各方面干預孩子生活的“魔鬼父母”。“魔鬼父母”們常常和學校老師發生衝突,他們責怪老師的教學無法達到家長的預期。

09.教育回報率的影響

可以說,不同教養方式產生的最重要的影響是孩子的教育成就。由於我們的論點是父母教養方式的選擇取決於孩子的經濟前景,我們應該看到父母干預的強度會隨著教育的經濟利益的增大而增加。特別是,我們預期看到父母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國家中不那麼放任,尤其是在教育回報率高的國家中,更傾向權威型。

教育的回報率與一個國家的不平等程度相關,但不盡然相同。如果教育回報率很高,即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勞動者比其他人獲得的回報要多得多,將會導致不平等。與此同時,還有其他不平等的來源(例如財富的初次分配)對育兒的直接影響則較小。因此,通過觀察教育回報,而不僅僅是寬泛的不平等水平,我們或許能夠更清楚地聚焦於育兒行為背後的激勵機制。

不幸的是,比較各國的教育回報率比人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經濟學家計算教育回報率的標準方法,是將受過大學教育的勞動者的收入,與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者的收入進行比較,或者通過觀察增加一年的教育對收入的影響來進行比較。

但是,如果想要捕捉各國教育的經濟利益的差異,這兩項措施都有侷限性。在一些國家(例如瑞士),職業培訓很重要。接受不同類型的職業培訓的工人之間存在相當大的不平等,並且不同專業的錄取是競爭性的,這並不反映在教育年限的迴歸中。

同樣,在像美國這樣的國家,與排名低的大學相比,就讀於精英大學的人有很高的收入溢價。被排名高的大學錄取的額外收益沒有被包括在教育回報的標準度量中,然而這很重要,因為在其他國家(如德國),不同大學之間的差異要小得多。

儘管存在這些侷限性,跨國分析中教育回報率與教養方式之間的關係仍然與我們的理論相吻合。我們使用了世界銀行最近一項研究中收集的教育回報數據。表3顯示,在教育回報率較高的國家,父母更傾向於權威型和專斷型,而在教育回報率較低的國家,父母更多為放任型。

耶魯教授 : 為什麼美國、英國和中國父母最 '雞娃'?


表3 大學與研究生教育的回報率與各國家採取不同教養方式的父母的比例

有趣的是,教育回報率可以幫助我們解釋為什麼在法國和西班牙這麼少的父母是放任型的。如前所述,這一現象令人費解,因為這兩個國家都不存在非常高的不平等。在這裡,我們看到法國和西班牙的教育回報率是歐洲最高的。教育回報率可能是法國和西班牙父母比其他歐洲國家的父母更為咄咄逼人的原因之一。其他歐洲國家的教育回報率相對較低,例如北歐國家,或與法國和西班牙在文化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的意大利。

我們再次強調,我們不持有任何價值判斷。勤奮可能對經濟增長有價值。然而,教育的高度重要性和密集型教養方式可能通過限制自發性、創造性,以及整體上降低了孩子的福利,而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有趣的是,瑞士和瑞典這兩個擁有強有力的制度和民權保護、盛行放任型教養方式的國家,在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中名列前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