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丨我想把真正的吟誦留下'

"

最近有讀者提了問題,說:“漢語之所以偉大,主要在於書寫方式的統一,而不在於讀音如何,一味強調讀音的重要性是否捨本求末?”

“漢語之所以偉大,主要在於書寫的方式的統一”,就是我們現在看古人的書法,還可以認識。所以,大部分人雖然贊同我對古詩吟誦讀唸的推廣,但是一些讀者就覺得,為什麼我們要讀出那麼奇怪的、跟我們講話不一樣的聲音,把一些字不按照普通話的聲音來讀呢?



這其實是一個很基本也很重要的問題。我實在要說,中國的詩詞從南北朝以來,我們形成了一個格律,比如說絕句或者律詩: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它有一個聲調之美,而這個聲調裡邊的有一些字,在中國古代是入聲字。入聲字廣東現在還保留了一些,比如說我姓“葉”,廣東人念yip,加了一個短促的閉口音,是一個入聲的字。那我們中國的古人是有這個入聲的音。

他們以為我讀的是古音,其實我讀的不是古音。我只是作為一個北京人,在沒有入聲聲調的情況下,當我讀有平仄入聲的格律詩的時候,我要儘量把它讀得合乎格律。


"

最近有讀者提了問題,說:“漢語之所以偉大,主要在於書寫方式的統一,而不在於讀音如何,一味強調讀音的重要性是否捨本求末?”

“漢語之所以偉大,主要在於書寫的方式的統一”,就是我們現在看古人的書法,還可以認識。所以,大部分人雖然贊同我對古詩吟誦讀唸的推廣,但是一些讀者就覺得,為什麼我們要讀出那麼奇怪的、跟我們講話不一樣的聲音,把一些字不按照普通話的聲音來讀呢?



這其實是一個很基本也很重要的問題。我實在要說,中國的詩詞從南北朝以來,我們形成了一個格律,比如說絕句或者律詩: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它有一個聲調之美,而這個聲調裡邊的有一些字,在中國古代是入聲字。入聲字廣東現在還保留了一些,比如說我姓“葉”,廣東人念yip,加了一個短促的閉口音,是一個入聲的字。那我們中國的古人是有這個入聲的音。

他們以為我讀的是古音,其實我讀的不是古音。我只是作為一個北京人,在沒有入聲聲調的情況下,當我讀有平仄入聲的格律詩的時候,我要儘量把它讀得合乎格律。


葉嘉瑩丨我想把真正的吟誦留下



減去聲調,等於抽空了詩歌一半的生命


我們簡單地舉兩個例子來看:

杜甫有一首詩叫《春夜喜雨》。春天的夜晚我們很歡喜,因為下了雨了。我們說“春雨貴如油”,所以春雨是很貴重的。

《春夜喜雨》杜 甫好雨知時節 (jie四聲),當春乃發 (fa四聲) 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 (he四聲),江船火獨 (du四聲) 明。曉看紅溼 (shi四聲) 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說“好雨知時節(jie四聲)”,不能念“好雨知時節(jie二聲)”,平仄就不對了,這個“節”字是一個入聲字。我現在讀的不是古音,我只是作為一個北京人,要把有入聲的古詩的聲調讀出來。

“當春乃發(fa四聲)生”,“發”是入聲字。我讀的不是古音,我是作為北京人,儘量把它讀成短促的仄聲字。

“隨風潛入夜”,隨著春天的和暖的風輕輕悄悄地在夜晚降下來了。“潤物細無聲”,它滋潤了萬物,使萬物萌發生長,但是它是那樣地安靜,不知不覺地就滋潤了萬物。

“野徑雲俱黑(he四聲)”。“徑”是指小路,在山野之間,人行的小路上。“野徑”,山野的路徑,“黑”不讀“黑(hei一聲)”,讀“he(四聲)”,是個入聲字。

“火獨(du四聲)明”,江水中捕魚的船,這時候燈還亮著,因為有的魚晚上出來,別處都黑暗了,只有江船上的火它獨獨還是亮的,“獨”是入聲字。

“曉看紅溼(shi四聲)處”,明天破曉,你看一看,那個雨滴在紅色的花朵上,“溼”是帶著滋潤的雨點,“溼”我們普通話讀“shi(一聲)”,但這裡是入聲字,所以我讀“shi(四聲)”。

“花重錦官城”,杜甫在四川,四川是錦城、錦官城,說四川有一條江叫錦江,說錦江的水只要你把錦緞在裡邊一洗,它的顏色就越加鮮麗了。


"

最近有讀者提了問題,說:“漢語之所以偉大,主要在於書寫方式的統一,而不在於讀音如何,一味強調讀音的重要性是否捨本求末?”

“漢語之所以偉大,主要在於書寫的方式的統一”,就是我們現在看古人的書法,還可以認識。所以,大部分人雖然贊同我對古詩吟誦讀唸的推廣,但是一些讀者就覺得,為什麼我們要讀出那麼奇怪的、跟我們講話不一樣的聲音,把一些字不按照普通話的聲音來讀呢?



這其實是一個很基本也很重要的問題。我實在要說,中國的詩詞從南北朝以來,我們形成了一個格律,比如說絕句或者律詩: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它有一個聲調之美,而這個聲調裡邊的有一些字,在中國古代是入聲字。入聲字廣東現在還保留了一些,比如說我姓“葉”,廣東人念yip,加了一個短促的閉口音,是一個入聲的字。那我們中國的古人是有這個入聲的音。

他們以為我讀的是古音,其實我讀的不是古音。我只是作為一個北京人,在沒有入聲聲調的情況下,當我讀有平仄入聲的格律詩的時候,我要儘量把它讀得合乎格律。


葉嘉瑩丨我想把真正的吟誦留下



減去聲調,等於抽空了詩歌一半的生命


我們簡單地舉兩個例子來看:

杜甫有一首詩叫《春夜喜雨》。春天的夜晚我們很歡喜,因為下了雨了。我們說“春雨貴如油”,所以春雨是很貴重的。

《春夜喜雨》杜 甫好雨知時節 (jie四聲),當春乃發 (fa四聲) 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 (he四聲),江船火獨 (du四聲) 明。曉看紅溼 (shi四聲) 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說“好雨知時節(jie四聲)”,不能念“好雨知時節(jie二聲)”,平仄就不對了,這個“節”字是一個入聲字。我現在讀的不是古音,我只是作為一個北京人,要把有入聲的古詩的聲調讀出來。

“當春乃發(fa四聲)生”,“發”是入聲字。我讀的不是古音,我是作為北京人,儘量把它讀成短促的仄聲字。

“隨風潛入夜”,隨著春天的和暖的風輕輕悄悄地在夜晚降下來了。“潤物細無聲”,它滋潤了萬物,使萬物萌發生長,但是它是那樣地安靜,不知不覺地就滋潤了萬物。

“野徑雲俱黑(he四聲)”。“徑”是指小路,在山野之間,人行的小路上。“野徑”,山野的路徑,“黑”不讀“黑(hei一聲)”,讀“he(四聲)”,是個入聲字。

“火獨(du四聲)明”,江水中捕魚的船,這時候燈還亮著,因為有的魚晚上出來,別處都黑暗了,只有江船上的火它獨獨還是亮的,“獨”是入聲字。

“曉看紅溼(shi四聲)處”,明天破曉,你看一看,那個雨滴在紅色的花朵上,“溼”是帶著滋潤的雨點,“溼”我們普通話讀“shi(一聲)”,但這裡是入聲字,所以我讀“shi(四聲)”。

“花重錦官城”,杜甫在四川,四川是錦城、錦官城,說四川有一條江叫錦江,說錦江的水只要你把錦緞在裡邊一洗,它的顏色就越加鮮麗了。


葉嘉瑩丨我想把真正的吟誦留下


這首詩你如果不按照平仄念,就不好聽。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他是按照平仄的聲音寫的,念出平仄聲,才能把這首詩的美感傳達出來。一首完整的詩,它有字形、字音、字意三方面的美,你不能把它(任)一種美感的特質去除。

我們再舉一個例證,有一首小詞,傳說是李白寫的,這個詞的牌調叫《憶秦娥》。你要知道,詩是有題目的,比如剛才的詩叫《春夜喜雨》,但是詞的“憶秦娥”並不是題目,詞是牌調,它是一個曲調的名字。所謂詞,是歌詞,是給一個音樂的曲調填上歌詞,是fit in a musical tone,把一個音樂的曲調填上歌詞,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知識,但是基本的知識在大禮堂上不能講,別人說你浪費時間,但是這是基本功,我們要知道。李白這首《憶秦娥》非常有名:

《憶秦娥》李 白簫聲咽(yè),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bie四聲)。樂遊原上清秋節 (jie四聲),咸陽古道音塵絕 (jue四聲)。音塵絕 (jue四聲),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que四聲)。


“簫聲咽(yè)”,這個“咽”不能念成“咽喉”的“咽”,得念ye (四聲),是個入聲字。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有一個秦地的女子,她在一個小樓上,因為她懷念一個人,她晚上夢醒了就懷念這個人。“咽”就是嗚咽的聲音,吹簫的聲音。“秦樓月”,這個在格律上是要重複的。“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每一年楊柳綠的時候,我就想到我在灞陵送走的那個我所愛的人,我們在灞橋上送別。

樂遊原是唐朝長安城南的一個高原,很多人說登上樂遊原可以看見整個長安城。杜牧和李商隱都寫過《登樂遊原》。“樂遊原上清秋節(jie四聲)”,樂遊原上那個悽清的秋天的節氣又到了,“咸陽古道音塵絕(jue四聲)”,可是我送走的那個人,從咸陽古道上走的那個人,消息斷絕了。“音”沒有音信,“塵”沒有蹤跡。“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這是牌調規定要重複,也表現你的感情的悲哀更深一層。

現在只剩下什麼呢?走的人沒有回來,我思念的那個人不見了,“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只剩下在秋風之中,落日的斜陽照在長安城的城樓上。我們說漢唐都建都在長安,所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一首詞,無論如何是一首絕妙好詞,而且這首詞所寫的,不止是男女之間的相思懷念,從這首詞整個的內容情感來看,它寫的很可能是“安史之亂”以後,整個國家破亡的悲哀,唐玄宗出奔到四川,新皇帝登基在靈武,長安城淪陷了。如果只是男女的悲哀,它不會寫“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我們曾經的古都現在淪陷在胡人的手中了,我們逃到四川的皇帝,遠在靈武的皇帝,什麼信息都沒有。

這絕對是唐代的一首絕妙好詞,但是這首詞押的是入聲韻,你一定要讀出入聲來,才能傳達它的悲哀,才能夠傳達詞調的美感。

大家要知道,為什麼我在讀詞讀詩的時候,要把它讀成合乎詩詞格律的聲調?因為你把它的聲調減去了,就等於把這首詩一半的生命給它抽空了,所以我一定要提倡讀詩詞要合乎平仄。


"

最近有讀者提了問題,說:“漢語之所以偉大,主要在於書寫方式的統一,而不在於讀音如何,一味強調讀音的重要性是否捨本求末?”

“漢語之所以偉大,主要在於書寫的方式的統一”,就是我們現在看古人的書法,還可以認識。所以,大部分人雖然贊同我對古詩吟誦讀唸的推廣,但是一些讀者就覺得,為什麼我們要讀出那麼奇怪的、跟我們講話不一樣的聲音,把一些字不按照普通話的聲音來讀呢?



這其實是一個很基本也很重要的問題。我實在要說,中國的詩詞從南北朝以來,我們形成了一個格律,比如說絕句或者律詩: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它有一個聲調之美,而這個聲調裡邊的有一些字,在中國古代是入聲字。入聲字廣東現在還保留了一些,比如說我姓“葉”,廣東人念yip,加了一個短促的閉口音,是一個入聲的字。那我們中國的古人是有這個入聲的音。

他們以為我讀的是古音,其實我讀的不是古音。我只是作為一個北京人,在沒有入聲聲調的情況下,當我讀有平仄入聲的格律詩的時候,我要儘量把它讀得合乎格律。


葉嘉瑩丨我想把真正的吟誦留下



減去聲調,等於抽空了詩歌一半的生命


我們簡單地舉兩個例子來看:

杜甫有一首詩叫《春夜喜雨》。春天的夜晚我們很歡喜,因為下了雨了。我們說“春雨貴如油”,所以春雨是很貴重的。

《春夜喜雨》杜 甫好雨知時節 (jie四聲),當春乃發 (fa四聲) 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 (he四聲),江船火獨 (du四聲) 明。曉看紅溼 (shi四聲) 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說“好雨知時節(jie四聲)”,不能念“好雨知時節(jie二聲)”,平仄就不對了,這個“節”字是一個入聲字。我現在讀的不是古音,我只是作為一個北京人,要把有入聲的古詩的聲調讀出來。

“當春乃發(fa四聲)生”,“發”是入聲字。我讀的不是古音,我是作為北京人,儘量把它讀成短促的仄聲字。

“隨風潛入夜”,隨著春天的和暖的風輕輕悄悄地在夜晚降下來了。“潤物細無聲”,它滋潤了萬物,使萬物萌發生長,但是它是那樣地安靜,不知不覺地就滋潤了萬物。

“野徑雲俱黑(he四聲)”。“徑”是指小路,在山野之間,人行的小路上。“野徑”,山野的路徑,“黑”不讀“黑(hei一聲)”,讀“he(四聲)”,是個入聲字。

“火獨(du四聲)明”,江水中捕魚的船,這時候燈還亮著,因為有的魚晚上出來,別處都黑暗了,只有江船上的火它獨獨還是亮的,“獨”是入聲字。

“曉看紅溼(shi四聲)處”,明天破曉,你看一看,那個雨滴在紅色的花朵上,“溼”是帶著滋潤的雨點,“溼”我們普通話讀“shi(一聲)”,但這裡是入聲字,所以我讀“shi(四聲)”。

“花重錦官城”,杜甫在四川,四川是錦城、錦官城,說四川有一條江叫錦江,說錦江的水只要你把錦緞在裡邊一洗,它的顏色就越加鮮麗了。


葉嘉瑩丨我想把真正的吟誦留下


這首詩你如果不按照平仄念,就不好聽。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他是按照平仄的聲音寫的,念出平仄聲,才能把這首詩的美感傳達出來。一首完整的詩,它有字形、字音、字意三方面的美,你不能把它(任)一種美感的特質去除。

我們再舉一個例證,有一首小詞,傳說是李白寫的,這個詞的牌調叫《憶秦娥》。你要知道,詩是有題目的,比如剛才的詩叫《春夜喜雨》,但是詞的“憶秦娥”並不是題目,詞是牌調,它是一個曲調的名字。所謂詞,是歌詞,是給一個音樂的曲調填上歌詞,是fit in a musical tone,把一個音樂的曲調填上歌詞,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知識,但是基本的知識在大禮堂上不能講,別人說你浪費時間,但是這是基本功,我們要知道。李白這首《憶秦娥》非常有名:

《憶秦娥》李 白簫聲咽(yè),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bie四聲)。樂遊原上清秋節 (jie四聲),咸陽古道音塵絕 (jue四聲)。音塵絕 (jue四聲),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que四聲)。


“簫聲咽(yè)”,這個“咽”不能念成“咽喉”的“咽”,得念ye (四聲),是個入聲字。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有一個秦地的女子,她在一個小樓上,因為她懷念一個人,她晚上夢醒了就懷念這個人。“咽”就是嗚咽的聲音,吹簫的聲音。“秦樓月”,這個在格律上是要重複的。“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每一年楊柳綠的時候,我就想到我在灞陵送走的那個我所愛的人,我們在灞橋上送別。

樂遊原是唐朝長安城南的一個高原,很多人說登上樂遊原可以看見整個長安城。杜牧和李商隱都寫過《登樂遊原》。“樂遊原上清秋節(jie四聲)”,樂遊原上那個悽清的秋天的節氣又到了,“咸陽古道音塵絕(jue四聲)”,可是我送走的那個人,從咸陽古道上走的那個人,消息斷絕了。“音”沒有音信,“塵”沒有蹤跡。“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這是牌調規定要重複,也表現你的感情的悲哀更深一層。

現在只剩下什麼呢?走的人沒有回來,我思念的那個人不見了,“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只剩下在秋風之中,落日的斜陽照在長安城的城樓上。我們說漢唐都建都在長安,所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一首詞,無論如何是一首絕妙好詞,而且這首詞所寫的,不止是男女之間的相思懷念,從這首詞整個的內容情感來看,它寫的很可能是“安史之亂”以後,整個國家破亡的悲哀,唐玄宗出奔到四川,新皇帝登基在靈武,長安城淪陷了。如果只是男女的悲哀,它不會寫“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我們曾經的古都現在淪陷在胡人的手中了,我們逃到四川的皇帝,遠在靈武的皇帝,什麼信息都沒有。

這絕對是唐代的一首絕妙好詞,但是這首詞押的是入聲韻,你一定要讀出入聲來,才能傳達它的悲哀,才能夠傳達詞調的美感。

大家要知道,為什麼我在讀詞讀詩的時候,要把它讀成合乎詩詞格律的聲調?因為你把它的聲調減去了,就等於把這首詩一半的生命給它抽空了,所以我一定要提倡讀詩詞要合乎平仄。


葉嘉瑩丨我想把真正的吟誦留下


葉嘉瑩先生輔仁大學畢業證


我讀的不是古音


《給孩子的古詩詞》出版以後,很多人就提出來,說我讀的是古音,說我們現在說話就是普通話,為什麼要讀古音。我說了,我讀的不是古音,中國的古音,從《詩經》《楚辭》,那個真的是古音,有專門的書講,比如《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都是有很多講究的。

我不是古人的讀法,我只是因為詩詞本身有它一個平仄的格律,我們應該尊重這個作者他原來給這首詩的聲音。因為感情一定是跟聲音結合在一起的,你不把它的聲音讀正確了,你就把這首詩的感情、感動的力量減少了。

我們讀一首詩,不是說要回去讀古人的聲音,不是這個意思。只是說古詩的生命裡邊有聲音的一部分,我們要把作者借聲音傳達出來的情意,我們用聲音也能夠表達出來。我所讀的只是我所體會的古人的詩歌從它的格律裡邊它所傳達出來的情意。比如《憶秦娥》,就是要在聲音裡邊把作者的情意傳達出來。

讀者給我提的意見還有一點,說:

從中國歷史來看,所謂古音是隨時代而變化的,葉先生認定的標準是怎樣的?

我讀的不是古音,唐朝有唐朝的音,宋朝有宋朝的音,周朝有周朝的音,我沒有按照它們的音來讀,我只是按照字本身的平仄的調子來讀。因為古人作詩的時候,有一個平仄的格律,我們要用聲音,把他們掌握的聲音的美傳達出來,但是我讀的不一定是杜甫當時的聲音,也不一定是李白當時的聲音,而是它們從格律上傳達出來了這樣一種感情,我們要用正確的平仄的聲音來把它讀出來。


"

最近有讀者提了問題,說:“漢語之所以偉大,主要在於書寫方式的統一,而不在於讀音如何,一味強調讀音的重要性是否捨本求末?”

“漢語之所以偉大,主要在於書寫的方式的統一”,就是我們現在看古人的書法,還可以認識。所以,大部分人雖然贊同我對古詩吟誦讀唸的推廣,但是一些讀者就覺得,為什麼我們要讀出那麼奇怪的、跟我們講話不一樣的聲音,把一些字不按照普通話的聲音來讀呢?



這其實是一個很基本也很重要的問題。我實在要說,中國的詩詞從南北朝以來,我們形成了一個格律,比如說絕句或者律詩: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它有一個聲調之美,而這個聲調裡邊的有一些字,在中國古代是入聲字。入聲字廣東現在還保留了一些,比如說我姓“葉”,廣東人念yip,加了一個短促的閉口音,是一個入聲的字。那我們中國的古人是有這個入聲的音。

他們以為我讀的是古音,其實我讀的不是古音。我只是作為一個北京人,在沒有入聲聲調的情況下,當我讀有平仄入聲的格律詩的時候,我要儘量把它讀得合乎格律。


葉嘉瑩丨我想把真正的吟誦留下



減去聲調,等於抽空了詩歌一半的生命


我們簡單地舉兩個例子來看:

杜甫有一首詩叫《春夜喜雨》。春天的夜晚我們很歡喜,因為下了雨了。我們說“春雨貴如油”,所以春雨是很貴重的。

《春夜喜雨》杜 甫好雨知時節 (jie四聲),當春乃發 (fa四聲) 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 (he四聲),江船火獨 (du四聲) 明。曉看紅溼 (shi四聲) 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說“好雨知時節(jie四聲)”,不能念“好雨知時節(jie二聲)”,平仄就不對了,這個“節”字是一個入聲字。我現在讀的不是古音,我只是作為一個北京人,要把有入聲的古詩的聲調讀出來。

“當春乃發(fa四聲)生”,“發”是入聲字。我讀的不是古音,我是作為北京人,儘量把它讀成短促的仄聲字。

“隨風潛入夜”,隨著春天的和暖的風輕輕悄悄地在夜晚降下來了。“潤物細無聲”,它滋潤了萬物,使萬物萌發生長,但是它是那樣地安靜,不知不覺地就滋潤了萬物。

“野徑雲俱黑(he四聲)”。“徑”是指小路,在山野之間,人行的小路上。“野徑”,山野的路徑,“黑”不讀“黑(hei一聲)”,讀“he(四聲)”,是個入聲字。

“火獨(du四聲)明”,江水中捕魚的船,這時候燈還亮著,因為有的魚晚上出來,別處都黑暗了,只有江船上的火它獨獨還是亮的,“獨”是入聲字。

“曉看紅溼(shi四聲)處”,明天破曉,你看一看,那個雨滴在紅色的花朵上,“溼”是帶著滋潤的雨點,“溼”我們普通話讀“shi(一聲)”,但這裡是入聲字,所以我讀“shi(四聲)”。

“花重錦官城”,杜甫在四川,四川是錦城、錦官城,說四川有一條江叫錦江,說錦江的水只要你把錦緞在裡邊一洗,它的顏色就越加鮮麗了。


葉嘉瑩丨我想把真正的吟誦留下


這首詩你如果不按照平仄念,就不好聽。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他是按照平仄的聲音寫的,念出平仄聲,才能把這首詩的美感傳達出來。一首完整的詩,它有字形、字音、字意三方面的美,你不能把它(任)一種美感的特質去除。

我們再舉一個例證,有一首小詞,傳說是李白寫的,這個詞的牌調叫《憶秦娥》。你要知道,詩是有題目的,比如剛才的詩叫《春夜喜雨》,但是詞的“憶秦娥”並不是題目,詞是牌調,它是一個曲調的名字。所謂詞,是歌詞,是給一個音樂的曲調填上歌詞,是fit in a musical tone,把一個音樂的曲調填上歌詞,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知識,但是基本的知識在大禮堂上不能講,別人說你浪費時間,但是這是基本功,我們要知道。李白這首《憶秦娥》非常有名:

《憶秦娥》李 白簫聲咽(yè),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bie四聲)。樂遊原上清秋節 (jie四聲),咸陽古道音塵絕 (jue四聲)。音塵絕 (jue四聲),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que四聲)。


“簫聲咽(yè)”,這個“咽”不能念成“咽喉”的“咽”,得念ye (四聲),是個入聲字。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有一個秦地的女子,她在一個小樓上,因為她懷念一個人,她晚上夢醒了就懷念這個人。“咽”就是嗚咽的聲音,吹簫的聲音。“秦樓月”,這個在格律上是要重複的。“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每一年楊柳綠的時候,我就想到我在灞陵送走的那個我所愛的人,我們在灞橋上送別。

樂遊原是唐朝長安城南的一個高原,很多人說登上樂遊原可以看見整個長安城。杜牧和李商隱都寫過《登樂遊原》。“樂遊原上清秋節(jie四聲)”,樂遊原上那個悽清的秋天的節氣又到了,“咸陽古道音塵絕(jue四聲)”,可是我送走的那個人,從咸陽古道上走的那個人,消息斷絕了。“音”沒有音信,“塵”沒有蹤跡。“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這是牌調規定要重複,也表現你的感情的悲哀更深一層。

現在只剩下什麼呢?走的人沒有回來,我思念的那個人不見了,“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只剩下在秋風之中,落日的斜陽照在長安城的城樓上。我們說漢唐都建都在長安,所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一首詞,無論如何是一首絕妙好詞,而且這首詞所寫的,不止是男女之間的相思懷念,從這首詞整個的內容情感來看,它寫的很可能是“安史之亂”以後,整個國家破亡的悲哀,唐玄宗出奔到四川,新皇帝登基在靈武,長安城淪陷了。如果只是男女的悲哀,它不會寫“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我們曾經的古都現在淪陷在胡人的手中了,我們逃到四川的皇帝,遠在靈武的皇帝,什麼信息都沒有。

這絕對是唐代的一首絕妙好詞,但是這首詞押的是入聲韻,你一定要讀出入聲來,才能傳達它的悲哀,才能夠傳達詞調的美感。

大家要知道,為什麼我在讀詞讀詩的時候,要把它讀成合乎詩詞格律的聲調?因為你把它的聲調減去了,就等於把這首詩一半的生命給它抽空了,所以我一定要提倡讀詩詞要合乎平仄。


葉嘉瑩丨我想把真正的吟誦留下


葉嘉瑩先生輔仁大學畢業證


我讀的不是古音


《給孩子的古詩詞》出版以後,很多人就提出來,說我讀的是古音,說我們現在說話就是普通話,為什麼要讀古音。我說了,我讀的不是古音,中國的古音,從《詩經》《楚辭》,那個真的是古音,有專門的書講,比如《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都是有很多講究的。

我不是古人的讀法,我只是因為詩詞本身有它一個平仄的格律,我們應該尊重這個作者他原來給這首詩的聲音。因為感情一定是跟聲音結合在一起的,你不把它的聲音讀正確了,你就把這首詩的感情、感動的力量減少了。

我們讀一首詩,不是說要回去讀古人的聲音,不是這個意思。只是說古詩的生命裡邊有聲音的一部分,我們要把作者借聲音傳達出來的情意,我們用聲音也能夠表達出來。我所讀的只是我所體會的古人的詩歌從它的格律裡邊它所傳達出來的情意。比如《憶秦娥》,就是要在聲音裡邊把作者的情意傳達出來。

讀者給我提的意見還有一點,說:

從中國歷史來看,所謂古音是隨時代而變化的,葉先生認定的標準是怎樣的?

我讀的不是古音,唐朝有唐朝的音,宋朝有宋朝的音,周朝有周朝的音,我沒有按照它們的音來讀,我只是按照字本身的平仄的調子來讀。因為古人作詩的時候,有一個平仄的格律,我們要用聲音,把他們掌握的聲音的美傳達出來,但是我讀的不一定是杜甫當時的聲音,也不一定是李白當時的聲音,而是它們從格律上傳達出來了這樣一種感情,我們要用正確的平仄的聲音來把它讀出來。


葉嘉瑩丨我想把真正的吟誦留下



吟誦從幼稚園就可以開始


提問的人還說了,用古音來讀誦,是不是需要對於古詩詞有比較深入的瞭解才可以的,對於初學古詩的人,是不是不是如此呢?

我在溫哥華教過幼稚園的小孩子,我就告訴他們,詩有一個調子,我們要用這個調子來讀,這些小孩子就都用這個調子來讀。為什麼我們現在的學校培養不出能夠寫作古詩的人,就是因為他們丟掉了這些調子。

現在的學校只是訓練一些能夠應付考試的人,給你一個標準答案、標準讀音,根本不管詩裡邊的感情,根本不管音調的美跟詩歌的情意有什麼關係,根本不管。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訓練一批應付考試的人,研究所就是訓練一批會寫論文的人,應該怎樣查資料啊,現在反正也有電腦……

不是真正叫你像古人一樣地吟詩讀詩,你所體會的是真正古人的情意,你就自然會作詩了。儘管中小學課本選了很多詩,考試的時候也會默寫,可是學生對於詩完全沒有體會,完全沒有了解,而且這個責任不完全在學生,是在於老師。所以我在很多年以前來到南開的時候,我們曾經開了一個班,是年輕教師的培訓班。張靜知道,我曾經到揚州的“親近母語”做過一次講演,聽講的也都是老師。應該從老師開始瞭解詩應該怎麼教,不然我說這麼讀,老師說不對,我們就是按照普通話來讀的,所以老師也永遠不會作詩,他教出的學生也永遠不會作詩。

先不用說作詩,沒有能夠真正體會詩歌裡面的感情和生命,所以中學就是訓練一批能夠應付考試的學生,大學就是能夠用參考資料搭出論文的架子就好了,你真正研究了什麼學問,你對於學問對於詩歌有什麼真正的體會,那不管……這是我們教育應該反省的一個問題。所以古詩詞吟誦不是說要多大才能學,我從幼稚園小朋友就教他們這樣地讀誦,我也教他們吟唱,所以這個要從老師培養起來。


"

最近有讀者提了問題,說:“漢語之所以偉大,主要在於書寫方式的統一,而不在於讀音如何,一味強調讀音的重要性是否捨本求末?”

“漢語之所以偉大,主要在於書寫的方式的統一”,就是我們現在看古人的書法,還可以認識。所以,大部分人雖然贊同我對古詩吟誦讀唸的推廣,但是一些讀者就覺得,為什麼我們要讀出那麼奇怪的、跟我們講話不一樣的聲音,把一些字不按照普通話的聲音來讀呢?



這其實是一個很基本也很重要的問題。我實在要說,中國的詩詞從南北朝以來,我們形成了一個格律,比如說絕句或者律詩: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它有一個聲調之美,而這個聲調裡邊的有一些字,在中國古代是入聲字。入聲字廣東現在還保留了一些,比如說我姓“葉”,廣東人念yip,加了一個短促的閉口音,是一個入聲的字。那我們中國的古人是有這個入聲的音。

他們以為我讀的是古音,其實我讀的不是古音。我只是作為一個北京人,在沒有入聲聲調的情況下,當我讀有平仄入聲的格律詩的時候,我要儘量把它讀得合乎格律。


葉嘉瑩丨我想把真正的吟誦留下



減去聲調,等於抽空了詩歌一半的生命


我們簡單地舉兩個例子來看:

杜甫有一首詩叫《春夜喜雨》。春天的夜晚我們很歡喜,因為下了雨了。我們說“春雨貴如油”,所以春雨是很貴重的。

《春夜喜雨》杜 甫好雨知時節 (jie四聲),當春乃發 (fa四聲) 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 (he四聲),江船火獨 (du四聲) 明。曉看紅溼 (shi四聲) 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說“好雨知時節(jie四聲)”,不能念“好雨知時節(jie二聲)”,平仄就不對了,這個“節”字是一個入聲字。我現在讀的不是古音,我只是作為一個北京人,要把有入聲的古詩的聲調讀出來。

“當春乃發(fa四聲)生”,“發”是入聲字。我讀的不是古音,我是作為北京人,儘量把它讀成短促的仄聲字。

“隨風潛入夜”,隨著春天的和暖的風輕輕悄悄地在夜晚降下來了。“潤物細無聲”,它滋潤了萬物,使萬物萌發生長,但是它是那樣地安靜,不知不覺地就滋潤了萬物。

“野徑雲俱黑(he四聲)”。“徑”是指小路,在山野之間,人行的小路上。“野徑”,山野的路徑,“黑”不讀“黑(hei一聲)”,讀“he(四聲)”,是個入聲字。

“火獨(du四聲)明”,江水中捕魚的船,這時候燈還亮著,因為有的魚晚上出來,別處都黑暗了,只有江船上的火它獨獨還是亮的,“獨”是入聲字。

“曉看紅溼(shi四聲)處”,明天破曉,你看一看,那個雨滴在紅色的花朵上,“溼”是帶著滋潤的雨點,“溼”我們普通話讀“shi(一聲)”,但這裡是入聲字,所以我讀“shi(四聲)”。

“花重錦官城”,杜甫在四川,四川是錦城、錦官城,說四川有一條江叫錦江,說錦江的水只要你把錦緞在裡邊一洗,它的顏色就越加鮮麗了。


葉嘉瑩丨我想把真正的吟誦留下


這首詩你如果不按照平仄念,就不好聽。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他是按照平仄的聲音寫的,念出平仄聲,才能把這首詩的美感傳達出來。一首完整的詩,它有字形、字音、字意三方面的美,你不能把它(任)一種美感的特質去除。

我們再舉一個例證,有一首小詞,傳說是李白寫的,這個詞的牌調叫《憶秦娥》。你要知道,詩是有題目的,比如剛才的詩叫《春夜喜雨》,但是詞的“憶秦娥”並不是題目,詞是牌調,它是一個曲調的名字。所謂詞,是歌詞,是給一個音樂的曲調填上歌詞,是fit in a musical tone,把一個音樂的曲調填上歌詞,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知識,但是基本的知識在大禮堂上不能講,別人說你浪費時間,但是這是基本功,我們要知道。李白這首《憶秦娥》非常有名:

《憶秦娥》李 白簫聲咽(yè),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bie四聲)。樂遊原上清秋節 (jie四聲),咸陽古道音塵絕 (jue四聲)。音塵絕 (jue四聲),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que四聲)。


“簫聲咽(yè)”,這個“咽”不能念成“咽喉”的“咽”,得念ye (四聲),是個入聲字。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有一個秦地的女子,她在一個小樓上,因為她懷念一個人,她晚上夢醒了就懷念這個人。“咽”就是嗚咽的聲音,吹簫的聲音。“秦樓月”,這個在格律上是要重複的。“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每一年楊柳綠的時候,我就想到我在灞陵送走的那個我所愛的人,我們在灞橋上送別。

樂遊原是唐朝長安城南的一個高原,很多人說登上樂遊原可以看見整個長安城。杜牧和李商隱都寫過《登樂遊原》。“樂遊原上清秋節(jie四聲)”,樂遊原上那個悽清的秋天的節氣又到了,“咸陽古道音塵絕(jue四聲)”,可是我送走的那個人,從咸陽古道上走的那個人,消息斷絕了。“音”沒有音信,“塵”沒有蹤跡。“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這是牌調規定要重複,也表現你的感情的悲哀更深一層。

現在只剩下什麼呢?走的人沒有回來,我思念的那個人不見了,“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只剩下在秋風之中,落日的斜陽照在長安城的城樓上。我們說漢唐都建都在長安,所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一首詞,無論如何是一首絕妙好詞,而且這首詞所寫的,不止是男女之間的相思懷念,從這首詞整個的內容情感來看,它寫的很可能是“安史之亂”以後,整個國家破亡的悲哀,唐玄宗出奔到四川,新皇帝登基在靈武,長安城淪陷了。如果只是男女的悲哀,它不會寫“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我們曾經的古都現在淪陷在胡人的手中了,我們逃到四川的皇帝,遠在靈武的皇帝,什麼信息都沒有。

這絕對是唐代的一首絕妙好詞,但是這首詞押的是入聲韻,你一定要讀出入聲來,才能傳達它的悲哀,才能夠傳達詞調的美感。

大家要知道,為什麼我在讀詞讀詩的時候,要把它讀成合乎詩詞格律的聲調?因為你把它的聲調減去了,就等於把這首詩一半的生命給它抽空了,所以我一定要提倡讀詩詞要合乎平仄。


葉嘉瑩丨我想把真正的吟誦留下


葉嘉瑩先生輔仁大學畢業證


我讀的不是古音


《給孩子的古詩詞》出版以後,很多人就提出來,說我讀的是古音,說我們現在說話就是普通話,為什麼要讀古音。我說了,我讀的不是古音,中國的古音,從《詩經》《楚辭》,那個真的是古音,有專門的書講,比如《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都是有很多講究的。

我不是古人的讀法,我只是因為詩詞本身有它一個平仄的格律,我們應該尊重這個作者他原來給這首詩的聲音。因為感情一定是跟聲音結合在一起的,你不把它的聲音讀正確了,你就把這首詩的感情、感動的力量減少了。

我們讀一首詩,不是說要回去讀古人的聲音,不是這個意思。只是說古詩的生命裡邊有聲音的一部分,我們要把作者借聲音傳達出來的情意,我們用聲音也能夠表達出來。我所讀的只是我所體會的古人的詩歌從它的格律裡邊它所傳達出來的情意。比如《憶秦娥》,就是要在聲音裡邊把作者的情意傳達出來。

讀者給我提的意見還有一點,說:

從中國歷史來看,所謂古音是隨時代而變化的,葉先生認定的標準是怎樣的?

我讀的不是古音,唐朝有唐朝的音,宋朝有宋朝的音,周朝有周朝的音,我沒有按照它們的音來讀,我只是按照字本身的平仄的調子來讀。因為古人作詩的時候,有一個平仄的格律,我們要用聲音,把他們掌握的聲音的美傳達出來,但是我讀的不一定是杜甫當時的聲音,也不一定是李白當時的聲音,而是它們從格律上傳達出來了這樣一種感情,我們要用正確的平仄的聲音來把它讀出來。


葉嘉瑩丨我想把真正的吟誦留下



吟誦從幼稚園就可以開始


提問的人還說了,用古音來讀誦,是不是需要對於古詩詞有比較深入的瞭解才可以的,對於初學古詩的人,是不是不是如此呢?

我在溫哥華教過幼稚園的小孩子,我就告訴他們,詩有一個調子,我們要用這個調子來讀,這些小孩子就都用這個調子來讀。為什麼我們現在的學校培養不出能夠寫作古詩的人,就是因為他們丟掉了這些調子。

現在的學校只是訓練一些能夠應付考試的人,給你一個標準答案、標準讀音,根本不管詩裡邊的感情,根本不管音調的美跟詩歌的情意有什麼關係,根本不管。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訓練一批應付考試的人,研究所就是訓練一批會寫論文的人,應該怎樣查資料啊,現在反正也有電腦……

不是真正叫你像古人一樣地吟詩讀詩,你所體會的是真正古人的情意,你就自然會作詩了。儘管中小學課本選了很多詩,考試的時候也會默寫,可是學生對於詩完全沒有體會,完全沒有了解,而且這個責任不完全在學生,是在於老師。所以我在很多年以前來到南開的時候,我們曾經開了一個班,是年輕教師的培訓班。張靜知道,我曾經到揚州的“親近母語”做過一次講演,聽講的也都是老師。應該從老師開始瞭解詩應該怎麼教,不然我說這麼讀,老師說不對,我們就是按照普通話來讀的,所以老師也永遠不會作詩,他教出的學生也永遠不會作詩。

先不用說作詩,沒有能夠真正體會詩歌裡面的感情和生命,所以中學就是訓練一批能夠應付考試的學生,大學就是能夠用參考資料搭出論文的架子就好了,你真正研究了什麼學問,你對於學問對於詩歌有什麼真正的體會,那不管……這是我們教育應該反省的一個問題。所以古詩詞吟誦不是說要多大才能學,我從幼稚園小朋友就教他們這樣地讀誦,我也教他們吟唱,所以這個要從老師培養起來。


葉嘉瑩丨我想把真正的吟誦留下


要培養詩人,而不是隻會考試的學生


讀者還說,在現在的中小學教育考試體系中,用普通話講授誦唸古詩詞是絕對的主流,那就是說現在的中小學的教育考試裡邊是有考古詩詞的,如果推行葉先生的吟誦體系,會引起評判標準的混亂。

就是說,都說“清秋節(jie二聲)”,你說“清秋節(jie四聲)”,這個就引起了一個標準的混亂了,如果考試讓你注音,你注第幾聲?所以這個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你要學真正的詩歌的吟誦,還是為了一個考試的標準?

其實這個只要你從小孩子,跟他說明白了,如果你從小就這麼讀,他自然就會了。而且不但他會讀了,他讀誦久了,你再教給他吟唱,他們將來就會出現很多詩人。

我說的是舊詩的詩人,我可以順便講一講新詩。本來胡適之先生倡導白話詩,可是你要知道有的時候你用大白話說起來,它就沒有詩歌的意思,你完全說一個白話,比如說今天天氣很好,這朵荷花很美麗,它就沒有很多詩的感覺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新詩也並不是大白話來說,他們用很朦朧、很模糊、很顛倒的句法來說,因為你說成大白話,就沒有了詩的感覺。所以臺灣寫新詩的詩人像瘂弦先生、洛夫先生,他們的詩可以去看一看,都不是大白話,因為你完全變成大白話,就沒有詩歌的感覺。

還有我說我到南開來,是李霽野先生請我來的,李霽野先生是外文系的主任,他以前在輔仁大學教書我認識他,還有他的好朋友臺靜農先生,是我在臺大教書的時候中文系的系主任,他們倆都是魯迅的學生。臺先生跟李先生親自告訴我說,他們當年反對舊詩,都寫白話詩,但是老年以後,李先生、臺先生沒有一首詩是白話詩,他們留下來很多詩都是古典詩歌。臺先生留下的古典詩歌,我給他寫的序言,有幾首非常好的詩,那種意境,不是大白話能夠寫出來的,而是隻有古詩才能夠表現的。

我是希望我們如果真能保持一個詩歌吟誦的傳統,那我們將來就能培養出來很多的詩人,而不是一些只會考試的學生。


文 | 葉嘉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