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是全球化新的動力源

亞洲投資銀行 經濟 自然辯證法 國內宏觀 中國經濟時報 2017-05-09
“一帶一路”是全球化新的動力源

王南

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是自然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之一。在工業革命、世界統一市場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數百年之後,一股保守主義、民粹主義、孤立主義的逆流在歐洲和北美大陸游蕩。但“形勢比人強”,貿易自由化和競爭使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人類生活品質改善的引力是無法消除的。人們也期待新的領導者登上歷史舞臺,“一帶一路”就正在成為全球化新的動力源泉。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已經獲得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2016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達到145億美元,中國企業已經在沿線20多個國家建立了56個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增加了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相關研究表明,2013-2015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GDP平均增長5.3%,高於同期世界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GDP總額佔世界的比重從29.1%上升至30.3%;2015年,沿線國家GDP平均增長5.2%,明顯高於世界平均3.2%的水平,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日趨明顯。

“一帶一路”基礎設施投資,仍有巨大空間。印尼雅萬高鐵、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瓜達爾港等重大項目有序推進或建成投產,已經讓人感受大推動的力量。但沿線國家約有5億人無法用電,接近半數人口享受不到互聯網服務,數以億計的人缺乏安全飲用水。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14-2015)》,在有競爭力數據的54個沿線國家中,有40個國家的綜合基礎競爭力指數低於5分(相當於百分制的70分),有50個國家的基礎設施競爭力指數低於綜合基礎競爭力指數。這表明在包括制度、基礎設施、宏觀經濟環境、健康和初等教育等系列基礎能力中,基礎設施是短板中的短板。據亞洲開發銀行最新預測數據,亞洲發展中國家2016年到2030年基礎設施建設需投資26萬億美元,即每年1.7萬億美元。可以預期的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等機構,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一帶一路”建設引導制度創新和改善全球治理體系,仍有巨大空間。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正以自身高水平開放推動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積極貢獻中國智慧、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更加公正合理。中國既是國際規則的遵循者、受益者,也是建設者和推進者。“一帶一路”建設開展3年多來,成為向心力越來越強的國際合作平臺、受歡迎度越來越高的全球公共產品。無論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還是構建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都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極大豐富了全球治理理念。

“一帶一路”推動技術進步,仍有巨大空間。包括高鐵、核電、電商“網上絲路”在內的“中國名片”,“小荷才露尖尖角”。通過“一帶一路”沿線佈局,主要瞄準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需求,更是一片無可限量的“藍海”。“一帶一路”的技術合作是雙向的,既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在技術引入方面,中國企業積極探尋國外技術融合發展新模式,從國外引進好技術並進行成果轉化,也一定會產生更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