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洞悉世事的本質

亞瑟·叔本華 歷史 讀書 良知修行人 2019-05-26
叔本華:洞悉世事的本質

來源:世界名著每日讀

選自《叔本華的頓悟口訣》

第8章 洞悉世事的本質

快樂總是低於我們的期望,而痛苦則永遠超出我們對它的想象。

不要期望過高

快樂總是低於我們的期望,而痛苦則永遠超出我們對它的想象。

世界不是完美的

總的說來,將世界視為由一個全知全能和慈祥的生物所創造出的完美作品的觀點,一方面與這世界各個角落所充斥的苦難十分矛盾,另一方面也與這世界最完美的現象(即人)仍帶有的明顯的不完美甚至帶有可笑的扭曲也不相協調。

辨清生活的方位

要想握好羅盤以隨時辨清生活的方位,要想正確理解生活而不誤入歧途,只要讓自己習慣於將世界視為一個贖罪之地,就能夠輕鬆地做到。

警惕犯錯

在這一世上,無論是誰,都得為自己的錯誤遭受懲罰,至於懲罰的方式,因人而異。

承認自己的無知

如果我們知道一些事情的同時,又承認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那麼我們的所知就有了雙倍的分量和價值。這樣一來,我們知道的東西便不會招致別人的懷疑。但如果我們非要稱我們不知道的東西為知道,那麼就會招來別人的嘲笑。

真理永不過時

只有真理才是永遠不過時的,哪怕這一真理曾在某一時間內遭到誤解或扼殺。原因非常簡單,只要從人的內心生髮出一點點光明,從外在吹進一點點自由的空氣,那就會有人站出來宣揚或保衛這一真理,真理不是某些人所特有,具有頭腦和思想的人隨時會站出來宣揚和維護真理。

真理就像是磁石,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始終指向某一確切的、絕對的方向,而謬誤的理論學說就好像是指路牌子——它的任務是指示另一塊指路牌的方向,一旦缺失了後者,那麼這一塊指路牌也就會失去它的一切意義。

不要忘記自身所具有的普遍人性

幾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定義成這種或者那種類型的人,由此可以推論出人具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素質,大家卻很少想到自己根本就是普遍意義上的人,有著普遍人性。

沒有人能在任何時刻都保持理智

“沒有人能夠總是理智的”。這彷彿告訴我們:我們的腦液有其特定的潮汐時間,或者說,腦纖維也有其張弛之時。

但是,正當腦液漲潮之時,如果一些新奇、深刻的見解不期而至,那麼我們一定要將這些見解牢牢記住,這樣就可以提高我們想法和念頭的活躍度。

不要逃離現實世界

我們不要作太多的閱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證自己的頭腦不被其他人的頭腦所代替,不荒廢我們對事物的認識能力。

換句話說,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重蹈覆轍、蹈襲前人,才不會因為跟隨別人的思路而疏遠、偏離原本屬於自己的思維方式。

另外,我們絕對不能單純為了閱讀而徹底逃離現實世界,因為當我們觀賞現實世界時,我們會發現許多引發自己獨立思維的外在機會,並且適宜思考的情緒也會比在閱讀時產生的更快、更多。

經驗不能代替思考

純粹的經驗同閱讀一樣,不能取代思考。純粹的經驗與思考之間的關係就像進食與消化吸收。當經驗吹噓只能通過自己的發現才可以促使人類知識的發展時,那麼無異於嘴巴吹牛說:“整個身體的生存都是嘴巴的功勞。”

培養直截了當的氣質

真正的思想傢俱有一種特殊的標記,那就是他們在做出判斷時所表現出的直截了當、絕不含糊。所有他們要表達的東西都是經過自己思考的,甚至連他們表達自己見解的方式也可以顯示出這一點。

所以,這些思想家在思想的王國裡具有一種王者般直截了當的特點,而其他人則是迂迴拐彎、顧左右而言他。

必須要懂點歷史

一個人只有通過認識歷史才能對自己的民族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因此,歷史就可以被稱作人類的理性自我意識;歷史對於人類就相當於以理性機能作為條件的協調統一、回顧反省的意識作用於個人。

作為一個智者,懂點歷史是必須的。

如何成為一個出色的觀察者

一個人要想成為一個出色的觀察者,他必須做到:第一,具有把自己的內在表現於外的天賦才能;第二,擁有足夠豐富的想象力,想象出生動的虛擬場景和事件,以便把自己的內在本性更有力地刺激、召喚出來;第三,具備足夠的理解能力、經驗和修養,用以恰當地理解人的性格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聯。

怎樣消除沉悶與倦怠

一連串的純粹和諧的和絃令人膩煩、厭倦和空虛,就像所有的願望在得到滿足以後常常會產生的那種沉悶與倦怠。雖然不和諧音擾亂人心、使人不安,甚至讓人感到痛苦,但我們不得不引入這些不和諧音,其目的就是經過一番折騰之後,讓這些不和諧音重新化為和諧音。同時,將倦怠與沉悶消除於無形。

小心把自己讀蠢了

如果一個人幾乎每一整天都在進行大量的閱讀,空閒的時候只是稍作不動腦筋的娛樂消遣,長此以往會逐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好比一個總是騎馬的人最終很可能會失去行走的能力一樣。許多學究遭遇到了這種情形:其實,他們是把自己讀蠢了。

這是因為他們一有空閒就馬上進行持續的閱讀,這種行為對精神思想的傷害似乎更甚於持續的手工勞作,畢竟在從事手工勞作時,我們還有機會處於自己的思想之中。

正如彈簧受到持續重壓最終失去彈性一樣,我們的思想會由於別人思想的持續入侵和壓力而失去其應有的彈性。正如吃下太多的食物會損壞我們的腸胃甚至損害了整個身體,同樣,太多的精神食物也會令我們的頭腦堵塞和窒息。

劣書是毀壞人們精神的毒藥

劣質的書無論如何少讀也總嫌太多,而優秀的作品無論怎樣多讀也總嫌太少。閱讀更多好書的前提條件之一便是不要讀壞書,因為生命短暫,時間和精力也是極其有限的。

複習的重要性

“複習是學習之母。”凡是重要書籍,都必須一氣呵成連續讀上兩遍才行。其中一個原因是在進行第二遍閱讀的時候,我們會更好、更充分地理解書中所講內容之間的整體關聯,而且只理解了書的結尾才能明白書的開頭;另一個原因就是再次閱讀的時候,我們所處的心境、情緒已經與第一次閱讀時有所不同。

揮霍是一種罪過

這樣的揮霍行為或許只是為了填滿那空洞、愚蠢的孤芳自賞和得意傲慢,以及博得路人對其豪華陣容的驚歎和豔羨。黏附在他身旁的寄生蟲表面上對他一副點頭哈腰、鞠躬盡瘁的模樣,但私下裡,從他身上得益的狐朋狗友對他除了譏諷嘲笑以外,實無其他。

因此,對這樣的人我們應像躲避瘟疫病人一樣的與之隔絕。一旦發現這種人的劣性,我們就應該迅速和他們保持應有的距離,避免與其接觸。

節儉的原則

吝嗇節儉所依據的正確原則就是:一切的快感逸樂所產生出的作用都只是否定的;所以,這種快感積聚的幸福只是一組幻滅的景象而已;而苦痛淒涼卻是肯定和真實存在的。所以,慳吝之人拋棄了快感享受,就是為了更能安然地避免苦痛。

金錢本身沒有價值

金錢屬於消費物品,它們是那些有用、真正的物品的代表,並非這些物品本身。其實,錢幣是假的,它們本身沒有價值,其代表之物才有價值。

生活就是一場化妝舞會

認識到生活就是一場化裝舞會——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瞭解這一點,我們就無法弄清楚其他事情,甚至會茫然失措。

在這場化裝舞會上,蘋果是用蠟製成的,鮮花、金魚都是由絲綢和紙板做成的,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不值錢的玩意兒,所有的笑談都不能當真。我們還應提醒他們:當看到兩個人非常認真地討論某樣事情時,其中一個人一定是在出售假貨,而另外一個則是在支付偽幣。

上好發條的鐘表

有些人就如同是鐘錶樣的機器,只要上好了發條就走,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走。

沉溺於賭牌是思想破產的象徵

如今社交界最主要的職務是玩牌,我覺得玩牌不但毫無價值,而且還是思想破產的象徵。因在玩牌的時候,人們不事思考,而一心想去贏別人手裡的錢。這是多麼愚蠢的人啊!

有人以為玩牌可以作為進入社會和商界的事前準備工作,因為人們可以從玩牌過程中學到:如何巧妙地運用一些偶然形成但又不可逆轉的情況(例如玩家手中分到的牌),並且如何取得最好的效果;如何假裝,比如在情況惡劣時要擺出一副笑臉,這些都是人在步入社會時的必要手腕。

但是,我認為,正因牌戲是教人如何利用伎倆與陰謀去贏取別人的東西,所以它是道德敗壞、不予提倡的。這種從牌桌上學來的東西,一旦紮下根,便會滲入到現實生活中,將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關係和平日所發生的事都視為牌戲,只要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每個人都會無所不用其極。

只貪圖個人安逸的人,毫無深度可言

那些只圖個人安逸的人生就如同一幕拙劣的戲劇一樣,雖然有廣度,但卻無深度可言。

通過自身的思考才能充實自己

討論和比較別人曾說過的東西對我們獲得對事物的洞察不會有特別的幫助,對豐富我們的知識也不會有怎樣的影響,因為這樣做不過是把水從一個容器注入到另一個容器罷了。

只有通過自身對事物的思考才能真正意義上充實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洞察,因為只有事物本身才是近在眼前、能夠隨時為我們提供認知的活源泉。

消除先入為主的偏見

對我們發現真理有妨礙的不是事物引誘人犯錯的虛假外表,也不是我們悟性不足所致,而是由於我們那些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偏見——那些虛假的先驗之物——與真理相對抗。

它們就像是逆風把船隻吹向與陸地相反的方向——對此,船櫓和風帆都是無能為力的。因此,我們必須要消除先入為主的偏見。

從直觀上把握事物

有一些人在談論事情的時候甚至連概念都不需要,他們只需搬弄字詞,例如用一些學來的專業或技術用語,就足夠應付了。相比較而言,想要真正明白某樣東西,我們就必須先從直觀上把握它,然後在頭腦中獲得一幅清晰的圖像。

多讀社會這本無字書

很多人還沒有對這些說法作一番深思就相互間鸚鵡學舌,因為這些說法乍一聽起來好像很有見地。

如果誰要是有幸與書為伴的時間比與人為伴的時間更長,那他就會以為知識、思想的交流很輕鬆、很容易,彼此心靈間的傳達、迴應很迅速。這樣,他很容易就會忘記其實在現實的世俗人群當中的情形完全是另一種樣子。

因此,智者不會長期呆在書齋裡,而是會盡可能地多讀社會這本無字書。

虛名是靠不住的

虛名是很靠不住的,並且,只需稍微仔細思考一下就能發現:虛名其實也沒多大的價值。

積蓄金錢,抵禦災禍

如果一個人有一筆頗能自足的財富,他便應該將此作為抵禦他可能遭遇的災禍與不幸的保障;而不應當把它當成在世間尋歡作樂的許可證,或以為錢就應當如此用。

那些白手起家的人,常認為致富的才能是他們的本錢,所賺取的金錢只相當於利潤,因而他們盡數花去所賺的錢,卻不懂得把一部分存起來當成固定資本。這類人大多數會再度陷入窮困境地:或收入減少,或完全沒有進項,這一切緣於他們才能的枯竭,或是時境變遷,使他們的才能沒了用武之地。

不要盲從權威

真正獨立、自主思考的人與王國中的王侯毫無差別:

他在表達上單刀直入,從不躲閃、畏懼;他在判斷上如同君王簽發的命令,不僅是發自自身充足的力量,而且同樣是直截了當的。

這是因為,這樣的人從來都不會乖乖地採納那些所謂權威的看法,就像君王從不接受命令一樣;相反的,他僅僅承認經過自己證實了的東西。

人事的發展不會盡如人意

在生活中,人事的發展並不會隨意向某一個確定的方向走去,而在戲劇裡,一個好的結局應該是自然而然、理所當然的,它容不得半點牽強附會。

財富好比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

財富好比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名聲也同此理。

除了第一次陣痛外,喪失財富並不會使人的習慣氣質發生改變;如果人無法擺脫財產減少的命運,他將會自動減少自己的權利。當噩運降臨,減少權利的確非常痛苦,可一旦做了,這種痛苦便會漸漸減小,終究沒有了感覺,如同痊癒的舊傷一般。

相反的情況是,好運來到,權利越來越多,沒有約束。這種擴展感令人快樂,卻也是短暫的,當擴展完成,快樂也隨之消失,習慣了權利增長的人們,便漸漸不再關心滿足他們的財富數量。

不要試圖用金錢來跳脫煩悶

金錢雖使他免於貧困,卻使他陷入另一種人類痛苦的深淵——煩悶。這種煩悶的痛苦,令他寧可忍受貧窮——倘若這能使他有事可做的話。也因為煩悶,讓他更傾向於浪費,最終致使他失掉這種自以為不值得去佔的便宜。

很多人都是這樣:當他們有錢時,就用錢來購得暫時的解放,以便讓自己逃離煩悶感的壓迫,而最終的結果是,自己又歸於貧困。

人生的大夢

生活在人生的大夢裡的絕大多數人其實與動物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如果有不同,也就只在於這些人和動物相比多了對未來幾年的預見以及籌謀而已。

人類的處境的確是困難並且尷尬的!在短暫的生活時間裡,不乏操勞和困頓、恐懼和苦痛,然而我們卻一點兒不知道究竟是何來、何往、何為。

此外,人與人的相見、相交就好像是面具與面具的周旋;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就如面具甚至都不瞭解其自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