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戰鬥之後幾萬幾萬的受傷士兵是怎麼處理的

漢字的“疾"字中有“矢”,“矢”就是箭鏃,可見古代的醫學起源就與戰爭關係密切,古代軍隊是以肉搏戰鬥為主,每次戰鬥之後除了陣亡的士兵之外還會有大量士兵受傷,隨著戰爭規模的日益擴大、兵器種類的日益增多和殺傷力日益增大,戰爭中傷病員日益大量湧現,一場戰役下來會有幾萬幾萬的傷兵,就算到了現代,救治傷兵都是一件困難的事,何況在古代醫療水平低下的情況下,治療疾病尚且困難,更別說救治傷兵,古羅馬軍隊只能以葡萄酒擦洗傷口,中世紀的西方治療傷口的唯一辦法是用燒紅的烙鐵或灼熱的沸油直接對傷口燒灼,那古代中國如何處理傷兵的呢?,這要從三個方面說起,救人的醫生,醫治的方法,醫治的體系。

中國古代戰鬥之後幾萬幾萬的受傷士兵是怎麼處理的

古代軍醫的來源:

先秦時代的軍醫其實就是巫師兼任,在《墨子·迎敵桐》有“舉巫師、卜,有所長,具藥,官養之”的句子,就是講巫師經常準備藥以迎敵之用,外傷治療往往多是採用刮、鋸、鑿、拔等比較簡單而且痛苦較大的方式。在戰國時的兵書《六韜·虎韜·王翼》也有“方士三人,主百藥,以治金瘡,以痊百病”的記載,秦漢之後巫醫才分開,三國時期的華佗是世界上最早用麻醉藥做外科大手術的人,那時的軍醫都是臨時客串,有戰事就是軍醫,沒戰事就是民醫,到了隋代軍中才專門設置有“尚醫軍主”。攜帶外科手術器械(解剖刀等)、其它醫藥設備、藥品、油、繃帶或紗布等。還負責安排傷員的食物和飲水

中國古代戰鬥之後幾萬幾萬的受傷士兵是怎麼處理的

唐代沿襲了隋軍的做法,軍中設置了專職軍醫“檢校病兒官”,平時到軍營巡行檢查士兵飯食、勞累程度、醫藥和治療生病士兵,而軍隊的醫療機構是太常寺的太醫署,太醫暑有令、丞、府、史、主藥、藥童等,外有醫監、醫正、藥園師、藥園生等二百餘人,隨同醫藥博士的實習生多達一百五六十人,為確保醫療質量,這些人經過考核後才能被錄用,太醫暑和現代醫院一樣還根據不同的病分科,每科都編有醫博士、鍼灸博士、按摩博士、咒禁博士等。為確保藥源供應及藥師的培養,還特拔良田為藥園,以十六人以上為藥園生,通過實習,學成為師,而其他藥材則來自全國各地,地方州府裡也有一名負責採藥的採藥師,全國送來的藥材都存太醫署的生藥庫,以御醫二員與大使一員辨別驗收。

中國古代戰鬥之後幾萬幾萬的受傷士兵是怎麼處理的

宋代之後的軍醫己成體系,軍醫的配備是和全軍人數成比例,在宋金戰爭中在磁州(今河北磁縣)設立了類似今天的醫院式的機構“醫藥院”。可使傷病員能得到長時間的、穩定的治療,磁州知州起將之還建議各州縣都能設立這種野戰醫院似的“醫藥院”,使傷員“逐州醫治,俟平愈日,逐施結隊發遣”,明代的國家醫療每年都要輪流派出醫師到邊關擔任軍醫的任務,

中國古代戰鬥之後幾萬幾萬的受傷士兵是怎麼處理的

古代軍醫的醫術:

古代軍隊傷員中箭傷最多,如果箭頭斷在骨內,常用內服藥加外敷藥,據說可以使箭頭自行離骨而出。如《虎鈐經》卷十中就列有“出骨中箭頭方”,《武備志》卷一三中,講到了古代軍隊醫治的重點及醫治方法:“軍中之疾,莫過於金瘡,故首之;次則其中毒者也,又次則墜馬、馬咬者也,此四者,非軍不傷,故先之。古代軍隊救治注重止血、去瘀、復位等,南北朝時就發明了用桑樹皮捻成線縫合傷的技術,很快在軍中得到推廣。《虎鈐經》就記載若皮肉斷裂,取新桑白皮作縫線縫之

中國古代戰鬥之後幾萬幾萬的受傷士兵是怎麼處理的

在治療骨折方面,晉代已經會使用竹片做夾板固定斷骨,如《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就記載一種治療骨折的“擦血在腹內方”,而《肘後方》記載,對懷疑骨折的地方用竹片夾住,要用柔軟舊布包好,不能太鬆不能太緊,這樣可以不妨礙血液運行,軍醫已能用繩帶對戰傷止血,切開肌肉取出箭頭,能使刀傷、箭傷昏厥的人立即甦醒。其醫療法簡言之就是服用止血藥,洗滌傷口,必要時縫合,塗上藥膏,骨折接骨,腸脫送回腹內等。應當說是相當科學的了。

中國古代戰鬥之後幾萬幾萬的受傷士兵是怎麼處理的

針對士兵作戰和百姓亂離時期又不容易找到藥物,或買不起藥,軍醫還創建鍼灸以節省藥物,除了刀,槍、箭之類的創傷之外,還有凍傷、燒傷等外傷,以及其他內科疾病,古代軍隊中都有眾多的治療辦法,各少數民族也有各種奇奇怪怪的治療法,如《元史·布智兒傳》就記載了元太祖命人把身中數箭,已經昏迷的布智兒整個放入剛殺的牛肚子裡,布智兒浸在熱牛血中,很快甦醒,轉危為安,不過是否真有效,難以確定

中國古代戰鬥之後幾萬幾萬的受傷士兵是怎麼處理的

古代軍隊對傷兵治療體系:

古代軍隊出征時,軍醫也會隨隊出征,遇有戰士受傷有病,便通過軍醫巡營予以治療,如果有幾萬幾萬的這種大量傷員的情況,則在後方設立傷員收容營,徵調民工負責將傷員運往後方,如果傷員無法行走,會配給一頭牲畜,如果是重傷員會配給兩頭牲畜,縛在一齊運載傷員,通常給的是驢,在傷員後送路線上設接力及茶水站,傷員隨到隨送,每隔一段時間換藥,食宿炊事人員負責供應傷員飲食及住宿,戰事頻繁時在各交通要地設立了類似醫院的“安樂堂”,這種為過往軍人設置的“安樂堂”的職能是醫治傷病者,救治飢餓者,掩埋犧性者,其費用由政府負責,

中國古代戰鬥之後幾萬幾萬的受傷士兵是怎麼處理的

不過由於古代房屋狹窄,所以只有重傷士兵才準送入,不是本隊軍人是概不準收治的,住院士兵的食米由本營送過來,傷員養病補充營養的肉菜則由醫院負責供給,通常數名傷兵配一個勞役服侍,傷兵治病的款項由上級按月撥給。

在刑罰上,如果軍醫遺棄傷病員要受到處罰,如果有未死的傷病人員被活埋,有關軍醫要受到死刑的制裁,如果屬下的士兵受傷或有病,其上司沒有為他請醫生救治的話其上司會被打四十大板,

總的來說雖然這些時期有了軍隊醫療保障,但醫學理論不夠系統,技術水平比較低下,機構的設置尚沒有制度化,醫護人員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所以古代還是有很多傷兵因救冶不力死亡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