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官吏退休後,都怎麼養老?退休以後,皇帝會發養老金嗎?

相信不少朋友看電視劇也好,看書也罷,經常能看到一些古代大臣說:

臣告老還鄉,臣請辭離任。

諸如此類的說辭,無外乎都是在表達安享晚年的願景,當然這些還都是主動,有很多大臣也是因爭權奪勢而被動辭職,那就另當別論,今天咱們只說,如果是主動離職,在退休後能享受到怎樣的待遇?

中國古代官吏退休後,都怎麼養老?退休以後,皇帝會發養老金嗎?

許多人都說,古代大臣並沒有“養老金”,其實此言差矣,早在漢景帝時期,就已經明文規定退休大臣的養老標準,上大夫品級以上的官員,在退休回家後,可享受每月“一百斛”的退休待遇。

按照漢朝時的度量標準“1斛=1石=10鬥”來推算,可見這一百斛足有1000鬥糧食,而1鬥等於現在的2000毫升,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4斤左右。

【m(質量)=p(密度)V (體積)=1×2000=2000g=2千克=4斤】

由此可知,既然一斗等於現在的4斤,那麼10鬥則為40斤,而10鬥又等於1斛,也就是說每個上大夫品級以上的退休官員,可領月俸“一百斛”,即為“4000斤米”。

中國古代官吏退休後,都怎麼養老?退休以後,皇帝會發養老金嗎?

漢景帝·劉啟

但我要特別解釋一點,由於各朝代通貨膨脹與糧食市價,以及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因此我上面所計算的價格僅供參考,這並非絕對嚴謹的推算方式,也只是便於讀者朋友大概瞭解,如果要具體到每月多少錢,那幾乎就是一道非常複雜的數學題。

《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

漢代1石=2市鬥,1市鬥=13.5斤,1石=27市斤粟。漢代1石為20000毫升,1鬥為2000毫升,即秦漢時期1鬥禾重2.7斤,這也是以實物測量所得數據。

當然有的朋友可能會說,什麼樣的大臣能每個月吃完4000斤米?

這就要聊一聊漢代時期的上大夫,具體是一個怎樣的官職?

簡單來說,大夫分三種,為“上、中、下”大夫,自周朝伊始,上大夫的職責相當於現在所說的“監察”,有大臣犯錯,他則以奏摺參人,諫言皇帝,而如果皇帝犯錯,上大夫也可上奏皇帝,直言皇帝的錯誤,所以通俗的說,上大夫的品級很高,相當於皇帝身邊的近臣,掌監察諫言一事,所以權力很大,自然享受的待遇也很高。

(注:秦漢時上大夫為朝中重臣,依皇帝詔命行事,秩比二千石,掌國議。)

中國古代官吏退休後,都怎麼養老?退休以後,皇帝會發養老金嗎?

藺相如·曾官至趙國上大夫

所以月俸一百斛,結合上大夫本身的品級來說,倒也不算多,再結合現在的米價,算一道不那麼嚴謹的數學題,以比較普通的米價2.5元一斤來看,4000斤米也不過10000元,大抵相當於如今國企一線職工退休後的養老金水平,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發展力水平與經濟環境來說,只會比現在的數額更少,而絕對不會多。

比如漢景帝時期官至上大夫的石奮,便是以上大夫的退休待遇告老還鄉:

《卷一百三·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孝景帝季年,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於家,以歲時為朝臣。

萬石君說的正是石奮,由於他和他的四個兒子都做官做到了“二千石”,因此被尊稱為“萬石君”。

如此看來,漢朝時期的官員,退休之後還可享有類似於“養老金”的待遇,那麼問題來了,是否每一個官員都能享受這種待遇呢?

換句話說,這是否一種普遍政策,還是隻針對個別官員的特殊待遇呢?

答案很遺憾,這確實屬於針對個別官員的特殊待遇,但這種待遇,卻不具備廣泛性。

我個人認為,原因大概有兩個:

第一,在古代並未具備完整的養老退休制度,“養老金”的形式,大多是來自皇帝的一次性賞賜。

這屬於一種殊榮。

通常適用於勞苦功高,任勞任怨的實幹型官員,首先是皇帝都看在眼裡,認為你為國家鞠躬盡瘁,做了一輩子貢獻,臨到退休了,便以賞賜的形式,賜予一筆黃金,好讓其安度晚年。

同時也是一種鼓勵手段,鼓勵新入朝的年輕官員,告訴他們大家如果也如此任勞任怨,到時候照樣能獲得封賞,當然此舉也能體現出帝王的開明與仁德,不忘有功之臣,終歸是一件慷慨之舉。

中國古代官吏退休後,都怎麼養老?退休以後,皇帝會發養老金嗎?

韋賢

如漢宣帝時期的韋賢,當了一輩子官兒,後來官至丞相,八十歲了才退休,漢宣帝一看這架勢,不賞都不行,為表彰韋賢一生貢獻,於是大手一揮,“賜黃金百斤”,足夠他頤養天年,甚至子子孫孫花不清。

《漢書·韋賢傳》:時,賢七十餘,為相。五歲,地節三年以老病乞骸骨,賜黃金百斤,罷歸,加賜第一區。

比如明朝洪武年間,為了勉勵各級官員,同時皇帝也覺得理應搞一個簡單的賞賜辦法,乾脆就直接指定出規章,下詔讓官員們到了退休的年紀,就直接去領,即使是領的形式,當然也是皇帝准許的賞賜。

《明實錄·太祖實錄》:賜在京致仕武官都督米一百五十石,鈔七十五錠。指揮米一百石,鈔五十錠;千戶、衛鎮撫米九十石,鈔四十錠。百戶、所鎮撫米八十石,鈔三十錠。

當然這條賞賜制度,也有個先決條件,即“在京”,算是一種暫行辦法,且規定範圍,得是京城任職才能享受,其他地區應該並不適用。

第二,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導致養老政策在古代並非人人皆可享有的待遇。

眾所周知,即使是現代,養老金仍舊是國家大計之一,單從個人角度來看,可能每個月的養老金並不多,但如果站在統治階級的視角來看,這就屬於財政問題,從這兒層面來說,由於古代王朝更替等一系列複雜原因影響,導致財政並不是始終充沛,而養老制度一是需要繁榮的經濟基礎,二就是需要時間來逐步完善。

但這兩點,在古代頻繁交替政權的局勢下,很難,或者說基本無法達成。

比如最典型的五代十國,常常今年還在發展民生,明年就又開始打仗,即使國家有心針對本國人口制定養老政策,但缺乏具體實施的時間,可能今年剛下令,明年打仗連皇帝都跑了。

中國古代官吏退休後,都怎麼養老?退休以後,皇帝會發養老金嗎?

而且受封建思想影響,古代社會屬於皇權至上,民生的基本解決,往往取決於百姓日常是否能吃得飽,穿的暖,只要百姓都能吃上飯,鮮有哪位皇帝會再考慮百姓的養老問題,這屬於歷史侷限,也是由於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

再加上農業社會時期,大多數百姓都能務農,靠著幾畝地吃一輩子是正常現象,現代社會由於工業革命之後,伴隨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科技發展等因素,農業生產更為高效,不再需要人人種地,同時社會整體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日漸現代化,以及物質條件趨於完善的同時,人們的選擇也更加豐富,不再侷限於農業社會時的“不種地就捱餓”。

同時由於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後,誕生出許多新的行業與工種,人們的就業選擇更加多元,為了能提高生活水平,都逐漸放棄了種地這種低效的生產方式,開始適應新社會,通過現代化的勞動生產方式,能夠創造出更多財富,所以在我們現代人的認知裡,只有工作,才能生存,但由於單位或企業,以及法律規定,普通人只能工作到一定年齡,到了年齡必須得退休,因此養老問題才在種種因素下,成為了現代社會體系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我們就能得出一個結論,養老金的概念,是建立在“工作”的基礎上,而工作在現代社會屬於一種必須的生存方式,但工作在客觀角度,有年齡限制,因此在超過年齡限制以後,將在一定意義上失去工作,而失去工作,也就意味著失去經濟來源,所以養老金的出現,就是為了在不能工作之後,仍舊能獲取維持生活的資金收入。

中國古代官吏退休後,都怎麼養老?退休以後,皇帝會發養老金嗎?

反觀古代,有田地可種的百姓,就不會過多考慮,只要不是出現戰亂或天災,一般祖祖輩輩吃幾畝地也屬於正常操作,而從商或有一技之長的人,則靠自己的本領與經驗持續創造收益,但這種工作性質,在古人眼裡是沒有年齡上限的,除非老到走不動,無法再繼續工作,但還有子孫來接班,繼續創造收益,以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轉,再加上教育體系的不同,一般的家庭,很難有改變階級的機會,上層與底層之間的階級上升通道,也被貴族階級所壟斷,比如一家是地主,很可能世世代代都是地主,而一家是貴族,那麼世世代代也是貴族,唯一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只有科舉考試,因此在教育體系也不完善的情況下,大多數百姓,只能通過現有的生存方式,比如祖輩傳下來的耕地或生意來維持生存。

因此在人們沒有養老金意識萌發的階段,每月領“養老金”,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幾乎沒有具體“概念”,換句話說,在絕大多數古人的認知裡,只要有地,有手藝,還能幹的動,就有飯吃。

但古代官員不同,官員為朝廷效力,屬於“工作”性質,在職期間領取國家俸祿,由國家負擔薪資醫療等各方面,所以在職期間只要不違法謀叛犯大錯誤,就不會失去工作,誠然不會失去工作,也就能始終維持收入。

因此在達到年齡限制,無法工作,乃至退休以後,養老問題就成為官員所要直面的問題,而一般除了在職期間通過種種方式積攢下來的財富,可以安枕晚年外,如果是一生清廉,安安分分的幹一輩子,很可能會在退休前陷入清貧或者拮据的狀態,如此皇帝就會根據他所做的貢獻,賞賜一筆可觀的財富,謂之養老。

中國古代官吏退休後,都怎麼養老?退休以後,皇帝會發養老金嗎?

當然,古代以皇權至上,賞罰賜免皆由皇帝一人說了算,也有恩寵某位大臣,而在其退休後通過賞賜進行表彰的現象,這是由皇帝主觀決定,而不具備客觀性,因此也不具備普遍性,比如皇帝今天信任某個大臣,明天賞賜一筆“養老金”,後天如果厭惡,則由可能將其貶職,或乾脆抄家,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今天所探討的官員養老問題,實際上並不是一種制度,而是在皇權社會中的一種獨有現象,並不適用於每個大臣,即使皇帝樂於賞賜,也不具備社會普遍性,因為針對的只是某一區域內,或某一類官員,比如前文所說的明朝洪武年間,退休領賞,只適用於“在京”官員。

中國古代官吏退休後,都怎麼養老?退休以後,皇帝會發養老金嗎?

綜上所述,從古代官員退休問題中,也能看出封建社會中的制度不完善,取決於當時的社會整體生產力與經濟發展水平,根本沒有養老金的完善制度,即使是執掌國事的朝中大臣,想要獲得養老金,也不是人人可得,反而還得看皇帝的好惡程度,這既體現出封建社會體系的不完善,也從側面反映出現代社會,尤其是我國極為重視養老金制度完善的先進舉措,如今的養老制度,已經日漸規範合理且合法化,對每個人的養老問題國家都給予足夠的重視,並將養老問題當做一項基本國策來實施,我相信,在國家不斷完善養老制度,大力發展經濟,改善各種不平衡現象的努力下,我們未來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終有一天能做到每個人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

關注作者:錢品聚,瞭解更多歷史與文化趣聞,帶您發現更大的世界~

中國古代官吏退休後,都怎麼養老?退休以後,皇帝會發養老金嗎?

——————

參考文獻:

《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

漢代1石=2市鬥,1市鬥=13.5斤,1石=27市斤粟。漢代1石為20000毫升,1鬥為2000毫升,即秦漢時期1鬥禾重2.7斤,這也是以實物測量所得數據。

《卷一百三·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孝景帝季年,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於家,以歲時為朝臣。

《漢書·韋賢傳》:時,賢七十餘,為相。五歲,地節三年以老病乞骸骨,賜黃金百斤,罷歸,加賜第一區。

《明實錄·太祖實錄》:賜在京致仕武官都督米一百五十石,鈔七十五錠。指揮米一百石,鈔五十錠;千戶、衛鎮撫米九十石,鈔四十錠。百戶、所鎮撫米八十石,鈔三十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