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愛與恨(10)——老樹發新花'

藥品 心血管 心臟病 中國醫學論壇報 2019-07-16
"

血小板在血液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對於神經內科醫生,治療患者腦血管病更要時時關注患者血小板情況,然而對耳熟能詳的血小板,你真的很瞭解嗎?

壹生大學神經學院特別開闢專欄,邀請東部戰區總醫院神經內科劉銳博士解讀血小板的前世今生,如果你對抗凝抗栓有興趣,但對於不同患者的給藥方案還有很多疑問和困惑,不妨跟隨劉博一起重新認識血小板這個朋友。

前文一覽↓

血小板愛與恨(1)——血小板前傳之成“軍”三部曲

血小板愛與恨(2)——無患難,不兄弟

血小板愛與恨(3)——江湖地位,論資排輩(一)

血小板愛與恨(4)——江湖地位,論資排輩(二)

血小板愛與恨(5——凝血風雲

血小板愛與恨(6)——殊途同歸

血小板愛與恨(7)——凝方唱罷,抗凝登場

血小板愛與恨(8)——血小板“黑化之路”

血小板愛與恨(9)——圍堵血小板

阿司匹林的前世今生

假如身處荒島,需要隨身攜帶一種良藥的話,你會選擇什麼?一位醫學院的教授給出的答案就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藥物名是乙酰水楊酸。王安石有詩云“春風兩岸水楊柳,昔日青青今在否”。水楊和柳樹本屬於一個科屬,早在古埃及時期,人們就已經知道乾的柳樹葉子的止痛功效。我國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載道:“用清明柳葉煎湯代茶,以愈為度”。當然,人們對這古老的治療方法的興趣不止於此,1828年,藥學家成功地從柳樹皮裡分離提純出了活性成分水楊苷。因為它的酸味,人們通常稱它水楊酸。然而水楊酸真的是良藥苦口,而且對胃的刺激很大。1897年,德國拜耳公司的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又給水楊酸分子加了一個乙酰基,也就是乙酰水楊酸。這大大改善了其口感,而且不影響藥物效果,這就是現在的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作為鎮痛消炎的藥物算下來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然而直到1971年,人們發現了阿司匹林的新功能,那就是預防血小板的凝結,減少血栓的形成。發現這一功能的John Vame本人也因此獲得198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

重新回顧一下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作用機制:首先是抑制了血小板中的花生四烯酸環氧化酶-1(COX-1)絲氨酸-530。這個成分是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原料。TXA2合成的減少,抑制了血小板釋放ADP和血小板聚集。因為血小板無細胞核,無法造成新的COX-1,所以COX-1對於血小板來說是一次性用品,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作用也是永久性的。

但有時,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也會打折扣,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藥物劑量不足。阿司匹林的藥物劑量不足,可以導致TXB2生成和血小板聚集不能被完全抑制,從而產生了阿司匹林抵抗;二是COX-2的過量表達。COX在人體中有多種形式,最為常見的是COX-1和COX-2。COX-1存在血小板中,後者存在於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等中,半衰期也相對較短,其被阿司匹林抑制的程度僅為COX-1的1/170。血小板中COX-2表達程度在患者中存在很大變異,其過量表達使血小板不能有效被阿司匹林抑制, 也可能是缺血性心臟病患者產生抵抗的原因;三是COX-1基因本身的多態性和突變,但是這種可能尚未得到研究證實;四是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基因的多態性,雖然這個糖蛋白主要影響著血小板與纖維蛋白之間的聯絡,但其突變型也對阿司匹林的反應有差異;另外紅細胞表面也具有凝血和增加血小板活性的作用,且這種作用不能被阿司匹林所阻斷。

那麼如何才能助阿司匹林一臂之力呢?有這麼幾種方案:一是增加阿司匹林的劑量,然而也不能隨意地增加劑量。阿司匹林的高劑量組(650-1300 mg)比低劑量(81-325 mg)帶來的風險更高,所以要在監測血小板活性的基礎上,增加藥物劑量;二是改用其他藥物如ADP受體阻滯劑-氯吡格雷等;三是聯合用藥,將阿司匹林與ADP阻滯劑聯合使用,雙劍合璧,從而更好地來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四是啟用GPIIb/IIIa受體阻滯劑,這類藥物讓血小板失去了和纖維蛋白連接的機會,從而降低了血栓發生的風險。

"

血小板在血液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對於神經內科醫生,治療患者腦血管病更要時時關注患者血小板情況,然而對耳熟能詳的血小板,你真的很瞭解嗎?

壹生大學神經學院特別開闢專欄,邀請東部戰區總醫院神經內科劉銳博士解讀血小板的前世今生,如果你對抗凝抗栓有興趣,但對於不同患者的給藥方案還有很多疑問和困惑,不妨跟隨劉博一起重新認識血小板這個朋友。

前文一覽↓

血小板愛與恨(1)——血小板前傳之成“軍”三部曲

血小板愛與恨(2)——無患難,不兄弟

血小板愛與恨(3)——江湖地位,論資排輩(一)

血小板愛與恨(4)——江湖地位,論資排輩(二)

血小板愛與恨(5——凝血風雲

血小板愛與恨(6)——殊途同歸

血小板愛與恨(7)——凝方唱罷,抗凝登場

血小板愛與恨(8)——血小板“黑化之路”

血小板愛與恨(9)——圍堵血小板

阿司匹林的前世今生

假如身處荒島,需要隨身攜帶一種良藥的話,你會選擇什麼?一位醫學院的教授給出的答案就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藥物名是乙酰水楊酸。王安石有詩云“春風兩岸水楊柳,昔日青青今在否”。水楊和柳樹本屬於一個科屬,早在古埃及時期,人們就已經知道乾的柳樹葉子的止痛功效。我國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載道:“用清明柳葉煎湯代茶,以愈為度”。當然,人們對這古老的治療方法的興趣不止於此,1828年,藥學家成功地從柳樹皮裡分離提純出了活性成分水楊苷。因為它的酸味,人們通常稱它水楊酸。然而水楊酸真的是良藥苦口,而且對胃的刺激很大。1897年,德國拜耳公司的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又給水楊酸分子加了一個乙酰基,也就是乙酰水楊酸。這大大改善了其口感,而且不影響藥物效果,這就是現在的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作為鎮痛消炎的藥物算下來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然而直到1971年,人們發現了阿司匹林的新功能,那就是預防血小板的凝結,減少血栓的形成。發現這一功能的John Vame本人也因此獲得198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

重新回顧一下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作用機制:首先是抑制了血小板中的花生四烯酸環氧化酶-1(COX-1)絲氨酸-530。這個成分是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原料。TXA2合成的減少,抑制了血小板釋放ADP和血小板聚集。因為血小板無細胞核,無法造成新的COX-1,所以COX-1對於血小板來說是一次性用品,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作用也是永久性的。

但有時,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也會打折扣,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藥物劑量不足。阿司匹林的藥物劑量不足,可以導致TXB2生成和血小板聚集不能被完全抑制,從而產生了阿司匹林抵抗;二是COX-2的過量表達。COX在人體中有多種形式,最為常見的是COX-1和COX-2。COX-1存在血小板中,後者存在於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等中,半衰期也相對較短,其被阿司匹林抑制的程度僅為COX-1的1/170。血小板中COX-2表達程度在患者中存在很大變異,其過量表達使血小板不能有效被阿司匹林抑制, 也可能是缺血性心臟病患者產生抵抗的原因;三是COX-1基因本身的多態性和突變,但是這種可能尚未得到研究證實;四是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基因的多態性,雖然這個糖蛋白主要影響著血小板與纖維蛋白之間的聯絡,但其突變型也對阿司匹林的反應有差異;另外紅細胞表面也具有凝血和增加血小板活性的作用,且這種作用不能被阿司匹林所阻斷。

那麼如何才能助阿司匹林一臂之力呢?有這麼幾種方案:一是增加阿司匹林的劑量,然而也不能隨意地增加劑量。阿司匹林的高劑量組(650-1300 mg)比低劑量(81-325 mg)帶來的風險更高,所以要在監測血小板活性的基礎上,增加藥物劑量;二是改用其他藥物如ADP受體阻滯劑-氯吡格雷等;三是聯合用藥,將阿司匹林與ADP阻滯劑聯合使用,雙劍合璧,從而更好地來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四是啟用GPIIb/IIIa受體阻滯劑,這類藥物讓血小板失去了和纖維蛋白連接的機會,從而降低了血栓發生的風險。

血小板愛與恨(10)——老樹發新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