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對於顏體書法,歷來爭議頗多。如黃簡老師指出,“顏體是重要流派,但他的方法是反王羲之之道而用之。李煜和米芾反對顏,也正因為如此。”今日摘編此文,看撰者如何條分縷析,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

顏體:'醜書',還是'帝王氣'? | 觀點


顏真卿的楷書,人稱“顏字”、“顏體”。以書家姓氏冠名其書法,這是古代大書家享受的徽號。儘管每個時代都有一批進入書法史的大書家,卻只有極少數書家能夠獲得這樣的徽號。顏真卿之前,有鍾繇、王羲之、歐陽詢、褚遂良,之後有柳公權,蘇、黃、米3家,還有趙孟。他們的字跡作為字帖進入尋常百姓家,被一代又一代的書家引為楷範,家喻戶曉,才能獲得這樣的徽號。

顏真卿楷書的普及程度,猶有其他書家所不及的地方:他書寫的《幹祿字書》是唐朝科舉士子必備的工具書,也是字帖;宋代人又將他的楷書做成橫細豎粗的印刷體。當然,歐體、柳體也曾做過印刷體,但是他們缺乏顏真卿的昭昭事功、浩然氣節,還有慘遭殺害的悲壯。

顏體:'醜書',還是'帝王氣'? | 觀點


顏真卿33歲書寫的《王琳墓誌》

顏氏詩禮傳家,也是擅長文字學的書法世家

顏真卿生於長安,祖籍琅琊,此地也是王羲之祖籍,但王氏遷居琅琊在東漢時期,而顏氏在先秦時期就定居於此。《顏氏家廟碑》追述祖先,提到“孔門達者七十二人,顏氏有八”,顏回是孔門最賢的一位,孔子誇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顏真卿六世祖顏協善草隸,南朝的樑代,荊楚一帶的碑碣大多出自他的手筆。五世祖顏之推通字學,工書法,其《顏氏家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家訓著作。從曾祖顏師古註釋《漢書》而為史家稱道。伯父顏元孫編訂《幹祿字書》,分別正體、通行體、俗體3種寫法,盛行於唐朝。顏真卿祖父顏昭甫、伯父顏元孫、二兄允南皆工書法。所以顏真卿在《草篆帖》裡自豪地說:“自南朝以來,上祖多以草隸、篆籀為當代所稱。”

顏真卿承繼家學,《新唐書·顏真卿傳》說他“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但他也能篆隸,《郭虛己墓誌》志蓋上的篆書、《東方朔畫贊碑》的隸書碑額,乃其手筆。

唐朝時,顏氏數代通婚的陳郡殷氏也是書法世家,高宗、武后兩朝,殷令名、殷仲容擅長大字題榜,為天下所宗。顏真卿寫的楷書碑刻字形比一般唐碑上的字大一些,而且能寫摩崖大字,估計他兼得殷家榜書之法

不得不承認,書家貴重“顏字”,自有顏真卿人格魅力、人格力量的感召。顏真卿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動盪年代,一生飽經憂患。幼年喪父,母親殷氏“躬加訓導”,“伯父顏允南親自教誨”。顏真卿在《顏氏家廟碑》中自述的官履是“舉進士,歷校書,舉醴泉尉”,轉“長安尉,三院御史,四為大夫,六為尚書,再為採訪節度,充禮儀使,光祿大夫、魯郡公”。其中,縣尉、御史、尚書屬於本官,採訪節度使和禮儀使屬於中央外派的差遣官,大夫之類是顯示品級身份的散官,魯郡公為爵位封號。

其實,顏真卿省略了自39歲調入中央任監察御史以後多次被貶外放的經歷。最早一次在玄宗朝,楊貴妃兄楊國忠“怒其不附己,出為平原太守”。他在平原太守任上首舉義旗,奮力抗擊“安史之亂”,又被朝廷調回重用。但他不改耿介正直的脾氣,弄權的宰相元載、楊炎、盧杞“忌之”,專權的宦官李輔國“惡之”。肅宗、代宗兩朝,他3次在(憲部、刑部)尚書職位上被逐出中央,2次奪其實權,改任太子少傅、太子太師,所謂“外示優崇,實去其權”。

一般官僚得了一次教訓,就會知趣賣乖、三緘其口,顏真卿卻始終恪守人臣“忠義”之道,知無不言、不黨不阿。77歲那一年,軍閥李希烈叛亂,盧杞派顏真卿前往汝州(河南臨汝)勸降,欲置之死地。此前顏真卿對盧杞表示,“今已羸老”,不願出京充當“方面之任”,但他依然奉詔前往,終遭殺害。

顏體:'醜書',還是'帝王氣'? | 觀點


顏真卿42歲書寫的《郭虛己墓誌》

顏真卿“守其正,全其節”的氣節,備受後世推崇,人見其書,往往聯想他的人品。歐陽修說:“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即使對顏真卿楷書有些微詞的米芾,也感到顏字具有一種“昂然不可犯之色”。

中國的書法品評,公元6世紀即有以人喻書的例子,樑朝袁昂《古今書評》說,“衛恆書如插花美女,舞笑鏡臺”;“王右軍書法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爽爽有一種風氣”。借他人姿態風度比興,人們對顏字也有類似的品評,所謂“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宋朝書家品評顏字,意識到顏真卿書品與人品的統一,故有“書如其人”的品評。此種鑑賞書法的模式,固然是宋朝書家的發明,而對象則自顏字始。

學顏字的風尚也始於宋朝,歐陽修、蔡襄、蘇軾、米芾都學過顏字。但是宋朝書家說,“公權之學,出於顏真卿,加以盤結遒勁,為時所重”,從柳字的形態看,確實如此。宋朝以後學顏而成名家者,明朝有董其昌,清朝有張照、劉墉、錢灃、何紹基,民國有譚延闓。

劉恆《中國書法史·清朝卷》指出:清朝中期,道光皇帝也學過顏字,舉世效仿,“顏體幾為帝王家學”。當時官僚、文人、舉子學習楷書大都從唐碑入手,飾以趙孟的圓潤勻稱,所以館閣體不外“顏底趙面”或者“歐底趙面”兩大類型。

自那時以來,人們學習楷書的範本,形成了“歐、顏、柳、趙”4家系統。196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柳溥慶編的一套標準習字帖,供全國中小學生練習楷書使用,選的是唐楷3家,《歐體九成宮標準習字帖》、《顏體多寶塔標準習字帖》、《柳體玄祕塔標準習字帖》,上世紀80年代又補足了《趙體壽春堂標準習字帖》。

顏體:'醜書',還是'帝王氣'? | 觀點


顏真卿44歲書寫的《多寶塔碑》

有人統計過顏真卿的楷書碑刻,把失傳的那一部分算上,多達40餘種,現在還能見到的碑刻拓本約有16種。過去所見最早的顏字碑刻是他44歲寫的《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俗稱《多寶塔碑》,碑石現存西安碑林。董其昌學顏字得力此碑,所以明朝時“世人最喜”,學童學顏字,大多臨仿《多寶塔碑》。有學者曾經在上世紀70年代撰文,聲稱顏真卿早年學過民間的寫經體,依據就是《多寶塔碑》。如果我們瞭解顏真卿的家世和家學,瞭解古代社會精英書家與民間書手“上行下效”的單向傳導關係這一事實,而且不是以近現代社會的變局簡單套用古代,就不會發生這樣的誤解。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比《多寶塔碑》更早的顏體楷書,1997年、2003年河南省偃師市出土了兩方顏真卿楷書墓誌,先出土的《郭虛己墓誌》是顏真卿42歲的筆跡,後出土的《王琳墓誌》更早,寫於33歲。這兩方墓誌上的楷書還帶有些許虞字、褚字的痕跡,根本不類寫經體。由這3種顏體楷書,我們可以看到顏真卿早期書法的遞進關係:

用筆,由平順轉為頓挫;筆畫,由單細轉向厚重;結構,從平正變為欹側。


顏體:'醜書',還是'帝王氣'? | 觀點


顏真卿72歲書寫的《顏家廟碑》

顏真卿楷書碑刻大部分寫於50歲之後,50歲到60歲之間寫有《謁金天王神祠題記》、《臧懷恪碑》、《郭家廟碑》。60歲之後尤多:《大唐中興頌》、《麻姑仙壇記》、《元結碑》、《宋璟碑》、《八關齋記》、《李元靖碑》、《顏勤禮碑》、《顏家廟碑》,佔了平生所寫碑刻的半數以上。

顏真卿後期的楷書,筆畫圓勁渾厚、筆力沉著,“勁節之氣隱隱筆畫間”。結構上,他採用了“外實內虛”的手法架構字形,像篆隸書那樣正面取勢、穩重端莊。尤其是顏真卿72歲“撰並書”的《顏家廟碑》,氣勢雄強、洗盡鉛華。後人稱顏字“有若篆籀者”,所謂“折釵股、屋漏痕者”,所謂“得右軍之筋”,可以說,只能在他50歲以後的楷書中看到。

顏體楷書,存世數量多,時間跨度大,演變軌跡明顯,是難得的書法“個案”。如果我們比觀早期的《王琳墓誌》、《多寶塔碑》和晚年的《顏家廟碑》,書法風格和技法的變化應驗了唐朝書法理論家孫過庭結字三境界的論述:“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書法史上,顏真卿的貢獻和意義,在於他用篆籀古法變革“二王”以來的楷書,成功地示範了新的楷書技法。我們知道,採用“二王”的筆法寫楷書,字形一大,形散神離,頓失氣勢。而顏字超越了這一侷限,堂堂正正、大氣磅礴。

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蘇軾這兩句詩,是對顏真卿書法最經典的概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