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

書法藝術的現代性問題是個偽命題。作為華夏文化精粹的集中體現,中國書法最根本的特性是傳統性,書寫者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書法作品的創作過程,就是書寫者精神內涵自然流露的過程。一筆一劃,字裡行間,將書寫者全部的品學修養淋淋盡致的展現出來,或雅或俗,一目瞭然。“書如其人”,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書法藝術的群眾基礎是最廣泛的,只要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都能或深或淺的欣賞書法藝術之美。

書法不是行為藝術,不適合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莊子》中有一篇寓言,宋元君命人作畫,畫師一個個濡筆調墨,看上去陣仗很大。有一人後到,舒閒從容,行禮已畢即返回自己的住所。宋元君派人去看,只見他解衣盤礴,撩起袖子信筆揮灑。宋元君感慨說“這才是真正的大畫師”。故事中宋元君的話,描述了一個“真畫者”的狀態。書畫同源,其理一也。成為一名書法家並非易事,需要長時間的學習、積累與沉澱,任何急功近利的行為,終究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那些故弄玄虛以各種所謂“特技”進行“書法表演”的人,“多數都是沒有書法功底或者天賦不高,難以通過正當途徑被大家認可又急於出名的人”。

"

書法藝術的現代性問題是個偽命題。作為華夏文化精粹的集中體現,中國書法最根本的特性是傳統性,書寫者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書法作品的創作過程,就是書寫者精神內涵自然流露的過程。一筆一劃,字裡行間,將書寫者全部的品學修養淋淋盡致的展現出來,或雅或俗,一目瞭然。“書如其人”,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書法藝術的群眾基礎是最廣泛的,只要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都能或深或淺的欣賞書法藝術之美。

書法不是行為藝術,不適合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莊子》中有一篇寓言,宋元君命人作畫,畫師一個個濡筆調墨,看上去陣仗很大。有一人後到,舒閒從容,行禮已畢即返回自己的住所。宋元君派人去看,只見他解衣盤礴,撩起袖子信筆揮灑。宋元君感慨說“這才是真正的大畫師”。故事中宋元君的話,描述了一個“真畫者”的狀態。書畫同源,其理一也。成為一名書法家並非易事,需要長時間的學習、積累與沉澱,任何急功近利的行為,終究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那些故弄玄虛以各種所謂“特技”進行“書法表演”的人,“多數都是沒有書法功底或者天賦不高,難以通過正當途徑被大家認可又急於出名的人”。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譁眾取寵、欺世盜名,博眾人眼球,都是市井江湖的伎倆。書法藝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富礦,自然可以為其他藝術形式提供借鑑,也可以衍生出新的藝術形式。但作為藝術本身,是神聖的、高尚的。經典變成了惡搞,不僅是藝術的悲哀,也與時代精神背道而馳。作為文化工作者,有責任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展示中國文化的自信。

北京大學王嶽川教授提出“文化書法”這個概念,我並不完全認同。書法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書法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精神是客觀存在的,不是將文化思想資源注入書法藝術領域,書法本身就是中國文化思想呈現的一種方式。古人說“書者,小道”,寫一手好字是讀書人的必備基本技能,“善書”是大學問家的風雅所及。當代書法創作的問題,不在於文化超越性,而是創作者文化根基不深。書法是一種文化思考和精神探索,必須始終堅持中國書法的根本品格。目擊道存,文化是書法的本體依據,書法是中國文化的審美呈現,書法的本質屬性是文化,不是唯技術主義的程式化製作。

"

書法藝術的現代性問題是個偽命題。作為華夏文化精粹的集中體現,中國書法最根本的特性是傳統性,書寫者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書法作品的創作過程,就是書寫者精神內涵自然流露的過程。一筆一劃,字裡行間,將書寫者全部的品學修養淋淋盡致的展現出來,或雅或俗,一目瞭然。“書如其人”,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書法藝術的群眾基礎是最廣泛的,只要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都能或深或淺的欣賞書法藝術之美。

書法不是行為藝術,不適合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莊子》中有一篇寓言,宋元君命人作畫,畫師一個個濡筆調墨,看上去陣仗很大。有一人後到,舒閒從容,行禮已畢即返回自己的住所。宋元君派人去看,只見他解衣盤礴,撩起袖子信筆揮灑。宋元君感慨說“這才是真正的大畫師”。故事中宋元君的話,描述了一個“真畫者”的狀態。書畫同源,其理一也。成為一名書法家並非易事,需要長時間的學習、積累與沉澱,任何急功近利的行為,終究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那些故弄玄虛以各種所謂“特技”進行“書法表演”的人,“多數都是沒有書法功底或者天賦不高,難以通過正當途徑被大家認可又急於出名的人”。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譁眾取寵、欺世盜名,博眾人眼球,都是市井江湖的伎倆。書法藝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富礦,自然可以為其他藝術形式提供借鑑,也可以衍生出新的藝術形式。但作為藝術本身,是神聖的、高尚的。經典變成了惡搞,不僅是藝術的悲哀,也與時代精神背道而馳。作為文化工作者,有責任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展示中國文化的自信。

北京大學王嶽川教授提出“文化書法”這個概念,我並不完全認同。書法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書法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精神是客觀存在的,不是將文化思想資源注入書法藝術領域,書法本身就是中國文化思想呈現的一種方式。古人說“書者,小道”,寫一手好字是讀書人的必備基本技能,“善書”是大學問家的風雅所及。當代書法創作的問題,不在於文化超越性,而是創作者文化根基不深。書法是一種文化思考和精神探索,必須始終堅持中國書法的根本品格。目擊道存,文化是書法的本體依據,書法是中國文化的審美呈現,書法的本質屬性是文化,不是唯技術主義的程式化製作。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書法的內涵體現的是文化品味和人文追求,創作者的文化、思想濃縮在筆墨線條之中。發掘書法之美,要回歸傳統、迴歸經典。形質格調簡淨淡遠,筆墨意趣蕭疏儒雅,是書法的審美準則,也是中國文化傳統規定性的要求。只有具備較高的學識修養,筆底才能有意蘊。饒宗頤先生說:“書法就是文化,這個問題根本不需要討論。書法本身就是一種學問,是有很高的文化含量的”。書法藝術的不朽魅力和獨特性格在於,通過簡單的線條、形態、筆墨、留白等的抽象造型,表現出力、勢、骨、氣、趣的深層美感和豐富內涵。

心靈的感觸與現實世界的體會往往形成對立的矛盾,矛盾的激化造成人社會生活的緊張狀態。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書法藝術的形式、氣韻、境界,滲透於人的心靈深處。人格修為,哲學之思與書法相互貫通,線條形態的長短、曲直、大小、方圓、正斜、燥潤、輕重、剛柔、粗細、強弱、抑揚、進退、疾徐、動靜、聚散、疏密、虛實、離合、巧拙等,深刻反映主體性的靈魂律動。李澤厚所說的書法藝術審美的體驗性“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三個層次,正是傳統文化強調的人與自然、主體與對象、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和諧統一的精神所在。書法的內容、境界,蘊藏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審美觀念。唐代孫過庭雲:“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既是形式的和諧,又直指人的心靈世界。具有恆久的魅力,不因時空的變幻而改易。

"

書法藝術的現代性問題是個偽命題。作為華夏文化精粹的集中體現,中國書法最根本的特性是傳統性,書寫者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書法作品的創作過程,就是書寫者精神內涵自然流露的過程。一筆一劃,字裡行間,將書寫者全部的品學修養淋淋盡致的展現出來,或雅或俗,一目瞭然。“書如其人”,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書法藝術的群眾基礎是最廣泛的,只要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都能或深或淺的欣賞書法藝術之美。

書法不是行為藝術,不適合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莊子》中有一篇寓言,宋元君命人作畫,畫師一個個濡筆調墨,看上去陣仗很大。有一人後到,舒閒從容,行禮已畢即返回自己的住所。宋元君派人去看,只見他解衣盤礴,撩起袖子信筆揮灑。宋元君感慨說“這才是真正的大畫師”。故事中宋元君的話,描述了一個“真畫者”的狀態。書畫同源,其理一也。成為一名書法家並非易事,需要長時間的學習、積累與沉澱,任何急功近利的行為,終究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那些故弄玄虛以各種所謂“特技”進行“書法表演”的人,“多數都是沒有書法功底或者天賦不高,難以通過正當途徑被大家認可又急於出名的人”。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譁眾取寵、欺世盜名,博眾人眼球,都是市井江湖的伎倆。書法藝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富礦,自然可以為其他藝術形式提供借鑑,也可以衍生出新的藝術形式。但作為藝術本身,是神聖的、高尚的。經典變成了惡搞,不僅是藝術的悲哀,也與時代精神背道而馳。作為文化工作者,有責任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展示中國文化的自信。

北京大學王嶽川教授提出“文化書法”這個概念,我並不完全認同。書法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書法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精神是客觀存在的,不是將文化思想資源注入書法藝術領域,書法本身就是中國文化思想呈現的一種方式。古人說“書者,小道”,寫一手好字是讀書人的必備基本技能,“善書”是大學問家的風雅所及。當代書法創作的問題,不在於文化超越性,而是創作者文化根基不深。書法是一種文化思考和精神探索,必須始終堅持中國書法的根本品格。目擊道存,文化是書法的本體依據,書法是中國文化的審美呈現,書法的本質屬性是文化,不是唯技術主義的程式化製作。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書法的內涵體現的是文化品味和人文追求,創作者的文化、思想濃縮在筆墨線條之中。發掘書法之美,要回歸傳統、迴歸經典。形質格調簡淨淡遠,筆墨意趣蕭疏儒雅,是書法的審美準則,也是中國文化傳統規定性的要求。只有具備較高的學識修養,筆底才能有意蘊。饒宗頤先生說:“書法就是文化,這個問題根本不需要討論。書法本身就是一種學問,是有很高的文化含量的”。書法藝術的不朽魅力和獨特性格在於,通過簡單的線條、形態、筆墨、留白等的抽象造型,表現出力、勢、骨、氣、趣的深層美感和豐富內涵。

心靈的感觸與現實世界的體會往往形成對立的矛盾,矛盾的激化造成人社會生活的緊張狀態。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書法藝術的形式、氣韻、境界,滲透於人的心靈深處。人格修為,哲學之思與書法相互貫通,線條形態的長短、曲直、大小、方圓、正斜、燥潤、輕重、剛柔、粗細、強弱、抑揚、進退、疾徐、動靜、聚散、疏密、虛實、離合、巧拙等,深刻反映主體性的靈魂律動。李澤厚所說的書法藝術審美的體驗性“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三個層次,正是傳統文化強調的人與自然、主體與對象、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和諧統一的精神所在。書法的內容、境界,蘊藏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審美觀念。唐代孫過庭雲:“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既是形式的和諧,又直指人的心靈世界。具有恆久的魅力,不因時空的變幻而改易。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當今時代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浮躁年代,一些人以書法的現代性為名,大興“醜書”之風,只看今朝,不顧來日;無視傳統,與社會主流觀念和意識背道而行。所謂的創新與變通,不過是在皮毛和外形,與書法的藝術精神相去甚遠。

我曾公開表示,要旗幟鮮明的反對醜書。有人說“醜得精彩而不能欣賞”,那是大眾的審美太幼稚了。“中國古代對所有的風格都很包容,並不論美醜,只論格調”。這是什麼邏輯?這種觀點有什麼歷史依據?幾千年來,書法藝術深入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多少人為之痴迷,為之傾倒,窮盡畢生心血,追求藝術的至善至美。當今書壇極盡狂怪的醜書,完全背離了書法藝術規律。有些所謂的書法家,胸無點墨,實則是文化騙子,貽笑大方,更貽害大方。

有人以言論自由、文化包容為由為醜書遮羞辯解,製造出很多奇談怪論,諸如“愈醜愈美”說、“書寫性情”說等等。加上一些人的推波助瀾,讓醜書發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學術討論固然不能打棍子、扣帽子,對不同觀點、不同流派、不同風格,應該理解包容。但是這絕不表示沒有是非,放棄立場。《論語•陽貨》:"子曰:'鄉原,德之賊也。'"沒有原則,看似忠厚實際只知道媚俗趨時的人,不但混淆視聽,也嚴重傷害了學術生態。對此,我們要態度鮮明的予以迴應。

"

書法藝術的現代性問題是個偽命題。作為華夏文化精粹的集中體現,中國書法最根本的特性是傳統性,書寫者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書法作品的創作過程,就是書寫者精神內涵自然流露的過程。一筆一劃,字裡行間,將書寫者全部的品學修養淋淋盡致的展現出來,或雅或俗,一目瞭然。“書如其人”,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書法藝術的群眾基礎是最廣泛的,只要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都能或深或淺的欣賞書法藝術之美。

書法不是行為藝術,不適合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莊子》中有一篇寓言,宋元君命人作畫,畫師一個個濡筆調墨,看上去陣仗很大。有一人後到,舒閒從容,行禮已畢即返回自己的住所。宋元君派人去看,只見他解衣盤礴,撩起袖子信筆揮灑。宋元君感慨說“這才是真正的大畫師”。故事中宋元君的話,描述了一個“真畫者”的狀態。書畫同源,其理一也。成為一名書法家並非易事,需要長時間的學習、積累與沉澱,任何急功近利的行為,終究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那些故弄玄虛以各種所謂“特技”進行“書法表演”的人,“多數都是沒有書法功底或者天賦不高,難以通過正當途徑被大家認可又急於出名的人”。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譁眾取寵、欺世盜名,博眾人眼球,都是市井江湖的伎倆。書法藝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富礦,自然可以為其他藝術形式提供借鑑,也可以衍生出新的藝術形式。但作為藝術本身,是神聖的、高尚的。經典變成了惡搞,不僅是藝術的悲哀,也與時代精神背道而馳。作為文化工作者,有責任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展示中國文化的自信。

北京大學王嶽川教授提出“文化書法”這個概念,我並不完全認同。書法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書法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精神是客觀存在的,不是將文化思想資源注入書法藝術領域,書法本身就是中國文化思想呈現的一種方式。古人說“書者,小道”,寫一手好字是讀書人的必備基本技能,“善書”是大學問家的風雅所及。當代書法創作的問題,不在於文化超越性,而是創作者文化根基不深。書法是一種文化思考和精神探索,必須始終堅持中國書法的根本品格。目擊道存,文化是書法的本體依據,書法是中國文化的審美呈現,書法的本質屬性是文化,不是唯技術主義的程式化製作。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書法的內涵體現的是文化品味和人文追求,創作者的文化、思想濃縮在筆墨線條之中。發掘書法之美,要回歸傳統、迴歸經典。形質格調簡淨淡遠,筆墨意趣蕭疏儒雅,是書法的審美準則,也是中國文化傳統規定性的要求。只有具備較高的學識修養,筆底才能有意蘊。饒宗頤先生說:“書法就是文化,這個問題根本不需要討論。書法本身就是一種學問,是有很高的文化含量的”。書法藝術的不朽魅力和獨特性格在於,通過簡單的線條、形態、筆墨、留白等的抽象造型,表現出力、勢、骨、氣、趣的深層美感和豐富內涵。

心靈的感觸與現實世界的體會往往形成對立的矛盾,矛盾的激化造成人社會生活的緊張狀態。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書法藝術的形式、氣韻、境界,滲透於人的心靈深處。人格修為,哲學之思與書法相互貫通,線條形態的長短、曲直、大小、方圓、正斜、燥潤、輕重、剛柔、粗細、強弱、抑揚、進退、疾徐、動靜、聚散、疏密、虛實、離合、巧拙等,深刻反映主體性的靈魂律動。李澤厚所說的書法藝術審美的體驗性“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三個層次,正是傳統文化強調的人與自然、主體與對象、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和諧統一的精神所在。書法的內容、境界,蘊藏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審美觀念。唐代孫過庭雲:“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既是形式的和諧,又直指人的心靈世界。具有恆久的魅力,不因時空的變幻而改易。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當今時代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浮躁年代,一些人以書法的現代性為名,大興“醜書”之風,只看今朝,不顧來日;無視傳統,與社會主流觀念和意識背道而行。所謂的創新與變通,不過是在皮毛和外形,與書法的藝術精神相去甚遠。

我曾公開表示,要旗幟鮮明的反對醜書。有人說“醜得精彩而不能欣賞”,那是大眾的審美太幼稚了。“中國古代對所有的風格都很包容,並不論美醜,只論格調”。這是什麼邏輯?這種觀點有什麼歷史依據?幾千年來,書法藝術深入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多少人為之痴迷,為之傾倒,窮盡畢生心血,追求藝術的至善至美。當今書壇極盡狂怪的醜書,完全背離了書法藝術規律。有些所謂的書法家,胸無點墨,實則是文化騙子,貽笑大方,更貽害大方。

有人以言論自由、文化包容為由為醜書遮羞辯解,製造出很多奇談怪論,諸如“愈醜愈美”說、“書寫性情”說等等。加上一些人的推波助瀾,讓醜書發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學術討論固然不能打棍子、扣帽子,對不同觀點、不同流派、不同風格,應該理解包容。但是這絕不表示沒有是非,放棄立場。《論語•陽貨》:"子曰:'鄉原,德之賊也。'"沒有原則,看似忠厚實際只知道媚俗趨時的人,不但混淆視聽,也嚴重傷害了學術生態。對此,我們要態度鮮明的予以迴應。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很多人以傅山的“四寧四勿”來論證醜書的合理性,實際上傅山所說的“寧”和“勿”,既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也有退而求其次的無奈選擇,在醜和媚之間,寧可偏醜。媚的含義古今有別,並不是單純的指有魅力。媚,從女,眉聲,表示以目示人,有逢迎之意。《史記•佞幸傳》:“非獨女以色媚,士宦亦有之。”在古人看來,媚比醜更可惡。對於藝術創作而言,媚固然不足取,但也不表示醜就有價值。當代書法的大問題在於但求轟動效果,不但醜,很多甚至“醜”得沒有道理。格調低俗,背離了書法藝術的基本規律,扭捏狀態,令人作嘔。書法作為一種藝術,首先要給人以美的享受,如果人們連看都不願多看,望而生厭,這種創新,是沒有出路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歪歪斜斜,既醜且怪,表面繁榮的背後,掛羊頭賣狗肉,不過是鑽文化的空子。

對於當代書法而言,關鍵的問題不在於現代性的轉換,而是全面、徹底的迴歸傳統,匡正名實,以全面、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提升創作的思想內涵。“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書法是厚重的中國文化的代表,無論時事怎樣變幻,書法研究者都應保持定力,書法創作者當以深厚的學養、功力和開闊的胸懷,實現超越與突破。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砥礪品學,固本強基,書法才有未來。

傳統文人有兩種特質:一是學識胸懷,二是風骨情操。既不崇敬學問,也不敬畏古人,頑固傲氣,從心所欲,不知自警自惕。我看到一些鼓吹現代書法的先生後生們,連書法創作最基礎的文字關都不及格,下筆錯漏百出,謬種流傳。不僅無臨帖之功,刻意求怪,自詡為藝術,冠之以“現代派”,說白了就是盲求捷徑。沒有高深的文化造詣,不可能成為名冠古今的大家。名為現代派,實為“江湖體”“野狐禪”,不要說窺得宮室之美,根本就是沒入門,更不要說入流了。當下書法界呵祖罵佛,離經叛道者比比皆是。“風骨”缺失,“情操”掃地,值得反思。

“古不乖時,今不同弊”,“不薄今人愛古人”。藝術創作,在守成中有突破,在突破中蘊傳承。單純憑技術的高低很難深人中國書法的內核,不能使書法走向美術化、工藝化的窮途末路。

"

書法藝術的現代性問題是個偽命題。作為華夏文化精粹的集中體現,中國書法最根本的特性是傳統性,書寫者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書法作品的創作過程,就是書寫者精神內涵自然流露的過程。一筆一劃,字裡行間,將書寫者全部的品學修養淋淋盡致的展現出來,或雅或俗,一目瞭然。“書如其人”,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書法藝術的群眾基礎是最廣泛的,只要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都能或深或淺的欣賞書法藝術之美。

書法不是行為藝術,不適合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莊子》中有一篇寓言,宋元君命人作畫,畫師一個個濡筆調墨,看上去陣仗很大。有一人後到,舒閒從容,行禮已畢即返回自己的住所。宋元君派人去看,只見他解衣盤礴,撩起袖子信筆揮灑。宋元君感慨說“這才是真正的大畫師”。故事中宋元君的話,描述了一個“真畫者”的狀態。書畫同源,其理一也。成為一名書法家並非易事,需要長時間的學習、積累與沉澱,任何急功近利的行為,終究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那些故弄玄虛以各種所謂“特技”進行“書法表演”的人,“多數都是沒有書法功底或者天賦不高,難以通過正當途徑被大家認可又急於出名的人”。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譁眾取寵、欺世盜名,博眾人眼球,都是市井江湖的伎倆。書法藝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富礦,自然可以為其他藝術形式提供借鑑,也可以衍生出新的藝術形式。但作為藝術本身,是神聖的、高尚的。經典變成了惡搞,不僅是藝術的悲哀,也與時代精神背道而馳。作為文化工作者,有責任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展示中國文化的自信。

北京大學王嶽川教授提出“文化書法”這個概念,我並不完全認同。書法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書法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精神是客觀存在的,不是將文化思想資源注入書法藝術領域,書法本身就是中國文化思想呈現的一種方式。古人說“書者,小道”,寫一手好字是讀書人的必備基本技能,“善書”是大學問家的風雅所及。當代書法創作的問題,不在於文化超越性,而是創作者文化根基不深。書法是一種文化思考和精神探索,必須始終堅持中國書法的根本品格。目擊道存,文化是書法的本體依據,書法是中國文化的審美呈現,書法的本質屬性是文化,不是唯技術主義的程式化製作。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書法的內涵體現的是文化品味和人文追求,創作者的文化、思想濃縮在筆墨線條之中。發掘書法之美,要回歸傳統、迴歸經典。形質格調簡淨淡遠,筆墨意趣蕭疏儒雅,是書法的審美準則,也是中國文化傳統規定性的要求。只有具備較高的學識修養,筆底才能有意蘊。饒宗頤先生說:“書法就是文化,這個問題根本不需要討論。書法本身就是一種學問,是有很高的文化含量的”。書法藝術的不朽魅力和獨特性格在於,通過簡單的線條、形態、筆墨、留白等的抽象造型,表現出力、勢、骨、氣、趣的深層美感和豐富內涵。

心靈的感觸與現實世界的體會往往形成對立的矛盾,矛盾的激化造成人社會生活的緊張狀態。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書法藝術的形式、氣韻、境界,滲透於人的心靈深處。人格修為,哲學之思與書法相互貫通,線條形態的長短、曲直、大小、方圓、正斜、燥潤、輕重、剛柔、粗細、強弱、抑揚、進退、疾徐、動靜、聚散、疏密、虛實、離合、巧拙等,深刻反映主體性的靈魂律動。李澤厚所說的書法藝術審美的體驗性“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三個層次,正是傳統文化強調的人與自然、主體與對象、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和諧統一的精神所在。書法的內容、境界,蘊藏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審美觀念。唐代孫過庭雲:“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既是形式的和諧,又直指人的心靈世界。具有恆久的魅力,不因時空的變幻而改易。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當今時代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浮躁年代,一些人以書法的現代性為名,大興“醜書”之風,只看今朝,不顧來日;無視傳統,與社會主流觀念和意識背道而行。所謂的創新與變通,不過是在皮毛和外形,與書法的藝術精神相去甚遠。

我曾公開表示,要旗幟鮮明的反對醜書。有人說“醜得精彩而不能欣賞”,那是大眾的審美太幼稚了。“中國古代對所有的風格都很包容,並不論美醜,只論格調”。這是什麼邏輯?這種觀點有什麼歷史依據?幾千年來,書法藝術深入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多少人為之痴迷,為之傾倒,窮盡畢生心血,追求藝術的至善至美。當今書壇極盡狂怪的醜書,完全背離了書法藝術規律。有些所謂的書法家,胸無點墨,實則是文化騙子,貽笑大方,更貽害大方。

有人以言論自由、文化包容為由為醜書遮羞辯解,製造出很多奇談怪論,諸如“愈醜愈美”說、“書寫性情”說等等。加上一些人的推波助瀾,讓醜書發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學術討論固然不能打棍子、扣帽子,對不同觀點、不同流派、不同風格,應該理解包容。但是這絕不表示沒有是非,放棄立場。《論語•陽貨》:"子曰:'鄉原,德之賊也。'"沒有原則,看似忠厚實際只知道媚俗趨時的人,不但混淆視聽,也嚴重傷害了學術生態。對此,我們要態度鮮明的予以迴應。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很多人以傅山的“四寧四勿”來論證醜書的合理性,實際上傅山所說的“寧”和“勿”,既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也有退而求其次的無奈選擇,在醜和媚之間,寧可偏醜。媚的含義古今有別,並不是單純的指有魅力。媚,從女,眉聲,表示以目示人,有逢迎之意。《史記•佞幸傳》:“非獨女以色媚,士宦亦有之。”在古人看來,媚比醜更可惡。對於藝術創作而言,媚固然不足取,但也不表示醜就有價值。當代書法的大問題在於但求轟動效果,不但醜,很多甚至“醜”得沒有道理。格調低俗,背離了書法藝術的基本規律,扭捏狀態,令人作嘔。書法作為一種藝術,首先要給人以美的享受,如果人們連看都不願多看,望而生厭,這種創新,是沒有出路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歪歪斜斜,既醜且怪,表面繁榮的背後,掛羊頭賣狗肉,不過是鑽文化的空子。

對於當代書法而言,關鍵的問題不在於現代性的轉換,而是全面、徹底的迴歸傳統,匡正名實,以全面、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提升創作的思想內涵。“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書法是厚重的中國文化的代表,無論時事怎樣變幻,書法研究者都應保持定力,書法創作者當以深厚的學養、功力和開闊的胸懷,實現超越與突破。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砥礪品學,固本強基,書法才有未來。

傳統文人有兩種特質:一是學識胸懷,二是風骨情操。既不崇敬學問,也不敬畏古人,頑固傲氣,從心所欲,不知自警自惕。我看到一些鼓吹現代書法的先生後生們,連書法創作最基礎的文字關都不及格,下筆錯漏百出,謬種流傳。不僅無臨帖之功,刻意求怪,自詡為藝術,冠之以“現代派”,說白了就是盲求捷徑。沒有高深的文化造詣,不可能成為名冠古今的大家。名為現代派,實為“江湖體”“野狐禪”,不要說窺得宮室之美,根本就是沒入門,更不要說入流了。當下書法界呵祖罵佛,離經叛道者比比皆是。“風骨”缺失,“情操”掃地,值得反思。

“古不乖時,今不同弊”,“不薄今人愛古人”。藝術創作,在守成中有突破,在突破中蘊傳承。單純憑技術的高低很難深人中國書法的內核,不能使書法走向美術化、工藝化的窮途末路。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道聽途說,德之棄也。有人說元代楊維楨的書法也是“醜書”。這種“醜”實際上是一種古雅之美,與當代醜書有本質區別,不可同日而語。楊維楨是著名的詩人、文學家,為人曠達,有晉人遺風。楊維楨書法的價值,有特定時代的因素。有元一代的書法創作幾乎都籠罩在趙孟頫的書風之下,很多人甚至放棄追古,而直接學習趙孟頫,時弊積重難返。元代末期,社會動盪不安,很多文人選擇歸隱避世。楊維楨書法的粗頭亂服,點畫狼藉,不計工拙,正是這種時代背景的反映,是內心苦悶情緒和困亂時局的折射,並非刻意的求新求變。乍看之下給人一種偏離正統的怪異之感,“細細品味之後則感覺狂而不亂,雖縱橫交錯卻渾然一體”。楊維楨的這種“醜書”,在當時的書壇反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是“入古”基礎上的“出新”,師承古法,毫無熟媚綽約的“賤態”(傅山語)。

楊維楨的書法,尚屬正脈。取法魏晉,蓋自《蘭亭》稍變而至此,又融入歐陽詢的險絕風格,用筆方整厚重,骨力洞達。行筆多以中鋒,結字之舒密多繼承傳統,非主觀臆造。章法縈帶生動,結字體勢恢弘,線條如棉裹鐵,性情高逸,自然天成。充滿高古奇崛之趣,是當時書壇的一股清流。

南北朝虞龢的《論書表》雲:“夫古質而今妍,數之常也;愛妍而薄質,人之情也。”書法以“質”為上,應以古為師。知本末,好行藏,彬彬文質,有根有源。對於書法創作來說,技巧是基礎,不是全部。妍美只是一種表象,不能長久。技術的精益求精是重要內容,不是主要內容。書法的文化意義,在於教會我們敬畏經典、崇尚經典。藝術有一般性的規律,神乎其技,技進乎道。當代書法,或者說現代性書法的唯技術化傾向,並不是正確的方向。把書法拉低、停留在形而下之的境界。任何只重形式的低級趣味,都不可能行之久遠。

"

書法藝術的現代性問題是個偽命題。作為華夏文化精粹的集中體現,中國書法最根本的特性是傳統性,書寫者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書法作品的創作過程,就是書寫者精神內涵自然流露的過程。一筆一劃,字裡行間,將書寫者全部的品學修養淋淋盡致的展現出來,或雅或俗,一目瞭然。“書如其人”,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書法藝術的群眾基礎是最廣泛的,只要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都能或深或淺的欣賞書法藝術之美。

書法不是行為藝術,不適合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莊子》中有一篇寓言,宋元君命人作畫,畫師一個個濡筆調墨,看上去陣仗很大。有一人後到,舒閒從容,行禮已畢即返回自己的住所。宋元君派人去看,只見他解衣盤礴,撩起袖子信筆揮灑。宋元君感慨說“這才是真正的大畫師”。故事中宋元君的話,描述了一個“真畫者”的狀態。書畫同源,其理一也。成為一名書法家並非易事,需要長時間的學習、積累與沉澱,任何急功近利的行為,終究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那些故弄玄虛以各種所謂“特技”進行“書法表演”的人,“多數都是沒有書法功底或者天賦不高,難以通過正當途徑被大家認可又急於出名的人”。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譁眾取寵、欺世盜名,博眾人眼球,都是市井江湖的伎倆。書法藝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富礦,自然可以為其他藝術形式提供借鑑,也可以衍生出新的藝術形式。但作為藝術本身,是神聖的、高尚的。經典變成了惡搞,不僅是藝術的悲哀,也與時代精神背道而馳。作為文化工作者,有責任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展示中國文化的自信。

北京大學王嶽川教授提出“文化書法”這個概念,我並不完全認同。書法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書法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精神是客觀存在的,不是將文化思想資源注入書法藝術領域,書法本身就是中國文化思想呈現的一種方式。古人說“書者,小道”,寫一手好字是讀書人的必備基本技能,“善書”是大學問家的風雅所及。當代書法創作的問題,不在於文化超越性,而是創作者文化根基不深。書法是一種文化思考和精神探索,必須始終堅持中國書法的根本品格。目擊道存,文化是書法的本體依據,書法是中國文化的審美呈現,書法的本質屬性是文化,不是唯技術主義的程式化製作。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書法的內涵體現的是文化品味和人文追求,創作者的文化、思想濃縮在筆墨線條之中。發掘書法之美,要回歸傳統、迴歸經典。形質格調簡淨淡遠,筆墨意趣蕭疏儒雅,是書法的審美準則,也是中國文化傳統規定性的要求。只有具備較高的學識修養,筆底才能有意蘊。饒宗頤先生說:“書法就是文化,這個問題根本不需要討論。書法本身就是一種學問,是有很高的文化含量的”。書法藝術的不朽魅力和獨特性格在於,通過簡單的線條、形態、筆墨、留白等的抽象造型,表現出力、勢、骨、氣、趣的深層美感和豐富內涵。

心靈的感觸與現實世界的體會往往形成對立的矛盾,矛盾的激化造成人社會生活的緊張狀態。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書法藝術的形式、氣韻、境界,滲透於人的心靈深處。人格修為,哲學之思與書法相互貫通,線條形態的長短、曲直、大小、方圓、正斜、燥潤、輕重、剛柔、粗細、強弱、抑揚、進退、疾徐、動靜、聚散、疏密、虛實、離合、巧拙等,深刻反映主體性的靈魂律動。李澤厚所說的書法藝術審美的體驗性“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三個層次,正是傳統文化強調的人與自然、主體與對象、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和諧統一的精神所在。書法的內容、境界,蘊藏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審美觀念。唐代孫過庭雲:“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既是形式的和諧,又直指人的心靈世界。具有恆久的魅力,不因時空的變幻而改易。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當今時代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浮躁年代,一些人以書法的現代性為名,大興“醜書”之風,只看今朝,不顧來日;無視傳統,與社會主流觀念和意識背道而行。所謂的創新與變通,不過是在皮毛和外形,與書法的藝術精神相去甚遠。

我曾公開表示,要旗幟鮮明的反對醜書。有人說“醜得精彩而不能欣賞”,那是大眾的審美太幼稚了。“中國古代對所有的風格都很包容,並不論美醜,只論格調”。這是什麼邏輯?這種觀點有什麼歷史依據?幾千年來,書法藝術深入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多少人為之痴迷,為之傾倒,窮盡畢生心血,追求藝術的至善至美。當今書壇極盡狂怪的醜書,完全背離了書法藝術規律。有些所謂的書法家,胸無點墨,實則是文化騙子,貽笑大方,更貽害大方。

有人以言論自由、文化包容為由為醜書遮羞辯解,製造出很多奇談怪論,諸如“愈醜愈美”說、“書寫性情”說等等。加上一些人的推波助瀾,讓醜書發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學術討論固然不能打棍子、扣帽子,對不同觀點、不同流派、不同風格,應該理解包容。但是這絕不表示沒有是非,放棄立場。《論語•陽貨》:"子曰:'鄉原,德之賊也。'"沒有原則,看似忠厚實際只知道媚俗趨時的人,不但混淆視聽,也嚴重傷害了學術生態。對此,我們要態度鮮明的予以迴應。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很多人以傅山的“四寧四勿”來論證醜書的合理性,實際上傅山所說的“寧”和“勿”,既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也有退而求其次的無奈選擇,在醜和媚之間,寧可偏醜。媚的含義古今有別,並不是單純的指有魅力。媚,從女,眉聲,表示以目示人,有逢迎之意。《史記•佞幸傳》:“非獨女以色媚,士宦亦有之。”在古人看來,媚比醜更可惡。對於藝術創作而言,媚固然不足取,但也不表示醜就有價值。當代書法的大問題在於但求轟動效果,不但醜,很多甚至“醜”得沒有道理。格調低俗,背離了書法藝術的基本規律,扭捏狀態,令人作嘔。書法作為一種藝術,首先要給人以美的享受,如果人們連看都不願多看,望而生厭,這種創新,是沒有出路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歪歪斜斜,既醜且怪,表面繁榮的背後,掛羊頭賣狗肉,不過是鑽文化的空子。

對於當代書法而言,關鍵的問題不在於現代性的轉換,而是全面、徹底的迴歸傳統,匡正名實,以全面、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提升創作的思想內涵。“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書法是厚重的中國文化的代表,無論時事怎樣變幻,書法研究者都應保持定力,書法創作者當以深厚的學養、功力和開闊的胸懷,實現超越與突破。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砥礪品學,固本強基,書法才有未來。

傳統文人有兩種特質:一是學識胸懷,二是風骨情操。既不崇敬學問,也不敬畏古人,頑固傲氣,從心所欲,不知自警自惕。我看到一些鼓吹現代書法的先生後生們,連書法創作最基礎的文字關都不及格,下筆錯漏百出,謬種流傳。不僅無臨帖之功,刻意求怪,自詡為藝術,冠之以“現代派”,說白了就是盲求捷徑。沒有高深的文化造詣,不可能成為名冠古今的大家。名為現代派,實為“江湖體”“野狐禪”,不要說窺得宮室之美,根本就是沒入門,更不要說入流了。當下書法界呵祖罵佛,離經叛道者比比皆是。“風骨”缺失,“情操”掃地,值得反思。

“古不乖時,今不同弊”,“不薄今人愛古人”。藝術創作,在守成中有突破,在突破中蘊傳承。單純憑技術的高低很難深人中國書法的內核,不能使書法走向美術化、工藝化的窮途末路。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道聽途說,德之棄也。有人說元代楊維楨的書法也是“醜書”。這種“醜”實際上是一種古雅之美,與當代醜書有本質區別,不可同日而語。楊維楨是著名的詩人、文學家,為人曠達,有晉人遺風。楊維楨書法的價值,有特定時代的因素。有元一代的書法創作幾乎都籠罩在趙孟頫的書風之下,很多人甚至放棄追古,而直接學習趙孟頫,時弊積重難返。元代末期,社會動盪不安,很多文人選擇歸隱避世。楊維楨書法的粗頭亂服,點畫狼藉,不計工拙,正是這種時代背景的反映,是內心苦悶情緒和困亂時局的折射,並非刻意的求新求變。乍看之下給人一種偏離正統的怪異之感,“細細品味之後則感覺狂而不亂,雖縱橫交錯卻渾然一體”。楊維楨的這種“醜書”,在當時的書壇反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是“入古”基礎上的“出新”,師承古法,毫無熟媚綽約的“賤態”(傅山語)。

楊維楨的書法,尚屬正脈。取法魏晉,蓋自《蘭亭》稍變而至此,又融入歐陽詢的險絕風格,用筆方整厚重,骨力洞達。行筆多以中鋒,結字之舒密多繼承傳統,非主觀臆造。章法縈帶生動,結字體勢恢弘,線條如棉裹鐵,性情高逸,自然天成。充滿高古奇崛之趣,是當時書壇的一股清流。

南北朝虞龢的《論書表》雲:“夫古質而今妍,數之常也;愛妍而薄質,人之情也。”書法以“質”為上,應以古為師。知本末,好行藏,彬彬文質,有根有源。對於書法創作來說,技巧是基礎,不是全部。妍美只是一種表象,不能長久。技術的精益求精是重要內容,不是主要內容。書法的文化意義,在於教會我們敬畏經典、崇尚經典。藝術有一般性的規律,神乎其技,技進乎道。當代書法,或者說現代性書法的唯技術化傾向,並不是正確的方向。把書法拉低、停留在形而下之的境界。任何只重形式的低級趣味,都不可能行之久遠。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啟功先生曾說“學業之餘,則以學書,勝博奕飲酒,得身心之娛”。一直以來,書法都是文人雅士業餘修養身心的“小道”。但小道也是“道”,有成法、有規矩、有標準。商承祚先生有言曰:“書法遵大道,思緒莫歧途。”八法薪火相傳,硯田耕耘揮毫篆籀,須追摹前哲,方能駕鍾王而讓後賢。每個時代都會產生新的藝術觀念,流行新的藝術思潮,形成時代風貌。御今執古,承舊開新,書法作為一門民族的、獨特的傳統藝術,當然要發展。但是應該明確,“新的”未必一定是“好的”;鼓勵創新,也不表示不能對創新的成果進行批判。文化多元,也不是書法審美格調低俗的理由。尊重藝術創造的獨立性,尊重藝術家的個性,保障各種藝術探索的基本權利,固然沒錯,但要守住底線,不能脫離民族文化的品格。必須堅持和尊重藝術規律。審美觀與形式風格的多樣性,不是評斷書法作品藝術水平的依據,個性與美之間並無必然聯繫。

有些人認為,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按照辯證法原理,美與醜總是相對的,藝術審美中的美與醜也是可以轉化的。但不是說美即是醜,醜也是美。常識是美就是美,醜就是醜,無論以什麼樣的理論來辯解,也不能混淆美與醜的邊界。藝術家的天職是發現美,拓展傳統的審美界域,以優秀的藝術作品提高大眾對審美從廣度到深度的認知水平。因此,重重迷霧之中,就有廓清的必要。如果美醜不辨,就沒有深入討論的基礎,對書法藝術和民族文化復興也是極大的傷害。

我一再強調,書法不是單純的視覺藝術,她有著濃重的文化屬性。現代書法、流行書風、醜書等,其根本問題不是把字寫得歪斜變形,怪誕誇張。把字寫得端正整齊,也不是評價書法藝術高低的終極標準。中國書法史上,一種書體的出現,一個時代書風的形成,一個書家風格的確立,不唯形變而已,不是靠簡單的形態變化。書法審美,是形、氣、韻、神、境各個要素的相互作用。可視、可感,還要可品、可思、可悟。傳統不是枷鎖,不同時代在審美觀念上的巨大差異,本不足為奇。我之所以反對現代書法,不是針對某個人,而是針對這一現象背後的弊端。當代“主流”的書法創作,所謂的張揚個性和主體意識,為創新而創新,以粗疏代替豐富,以膚淺置換深刻,“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重形式輕內涵,裝飾意識的引入,注重視覺效應和求新求異,逐漸消弭著書法藝術的固有精神,使當代書法創作陷入形式主義的困境。

宋代蔡襄曰:“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書法審美貼近現實,貼近大眾,其美醜、優劣是很難造假的,包裝消費可以行得一時,但絕不可長久。現代書法的探索,希望打破書法的傳統藝術樣式,在現代抽象圖式上尋求可能,發展到今天,出現了將裝飾風潮奉為圭臬的趨勢。有人說:“人們不懂的,才是藝術,才是美。”這種論調需要警惕。脫離傳統的現代書法,或挾洋自重,或以現代思潮、現代審美自許,捨本逐末,少真而多惡俗,全無筆法,又談何書法?“學書之難,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便到古人。”這是很高的要求。對於書法來說,神采附麗於筆墨,筆墨情致,是需要長期的學習領悟出來的。書法可以有創新,但沒有現代派。醜書或者現代書法作品讓人看不懂,很多所謂“書法家”“書法大師”,其實是“正道難進”而走“歪門邪道”以“謀求名利”。一直以來就沒有被正名過的所謂“現代派”,“中國從來就沒有過靠花樣成功的大師”(陳傳席語)。“現代派”書法只是一塊自欺欺人的遮羞布,是一個偽命題,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拉大旗作虎皮”的手段。

"

書法藝術的現代性問題是個偽命題。作為華夏文化精粹的集中體現,中國書法最根本的特性是傳統性,書寫者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書法作品的創作過程,就是書寫者精神內涵自然流露的過程。一筆一劃,字裡行間,將書寫者全部的品學修養淋淋盡致的展現出來,或雅或俗,一目瞭然。“書如其人”,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書法藝術的群眾基礎是最廣泛的,只要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都能或深或淺的欣賞書法藝術之美。

書法不是行為藝術,不適合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莊子》中有一篇寓言,宋元君命人作畫,畫師一個個濡筆調墨,看上去陣仗很大。有一人後到,舒閒從容,行禮已畢即返回自己的住所。宋元君派人去看,只見他解衣盤礴,撩起袖子信筆揮灑。宋元君感慨說“這才是真正的大畫師”。故事中宋元君的話,描述了一個“真畫者”的狀態。書畫同源,其理一也。成為一名書法家並非易事,需要長時間的學習、積累與沉澱,任何急功近利的行為,終究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那些故弄玄虛以各種所謂“特技”進行“書法表演”的人,“多數都是沒有書法功底或者天賦不高,難以通過正當途徑被大家認可又急於出名的人”。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譁眾取寵、欺世盜名,博眾人眼球,都是市井江湖的伎倆。書法藝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富礦,自然可以為其他藝術形式提供借鑑,也可以衍生出新的藝術形式。但作為藝術本身,是神聖的、高尚的。經典變成了惡搞,不僅是藝術的悲哀,也與時代精神背道而馳。作為文化工作者,有責任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展示中國文化的自信。

北京大學王嶽川教授提出“文化書法”這個概念,我並不完全認同。書法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書法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精神是客觀存在的,不是將文化思想資源注入書法藝術領域,書法本身就是中國文化思想呈現的一種方式。古人說“書者,小道”,寫一手好字是讀書人的必備基本技能,“善書”是大學問家的風雅所及。當代書法創作的問題,不在於文化超越性,而是創作者文化根基不深。書法是一種文化思考和精神探索,必須始終堅持中國書法的根本品格。目擊道存,文化是書法的本體依據,書法是中國文化的審美呈現,書法的本質屬性是文化,不是唯技術主義的程式化製作。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書法的內涵體現的是文化品味和人文追求,創作者的文化、思想濃縮在筆墨線條之中。發掘書法之美,要回歸傳統、迴歸經典。形質格調簡淨淡遠,筆墨意趣蕭疏儒雅,是書法的審美準則,也是中國文化傳統規定性的要求。只有具備較高的學識修養,筆底才能有意蘊。饒宗頤先生說:“書法就是文化,這個問題根本不需要討論。書法本身就是一種學問,是有很高的文化含量的”。書法藝術的不朽魅力和獨特性格在於,通過簡單的線條、形態、筆墨、留白等的抽象造型,表現出力、勢、骨、氣、趣的深層美感和豐富內涵。

心靈的感觸與現實世界的體會往往形成對立的矛盾,矛盾的激化造成人社會生活的緊張狀態。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書法藝術的形式、氣韻、境界,滲透於人的心靈深處。人格修為,哲學之思與書法相互貫通,線條形態的長短、曲直、大小、方圓、正斜、燥潤、輕重、剛柔、粗細、強弱、抑揚、進退、疾徐、動靜、聚散、疏密、虛實、離合、巧拙等,深刻反映主體性的靈魂律動。李澤厚所說的書法藝術審美的體驗性“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三個層次,正是傳統文化強調的人與自然、主體與對象、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和諧統一的精神所在。書法的內容、境界,蘊藏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審美觀念。唐代孫過庭雲:“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既是形式的和諧,又直指人的心靈世界。具有恆久的魅力,不因時空的變幻而改易。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當今時代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浮躁年代,一些人以書法的現代性為名,大興“醜書”之風,只看今朝,不顧來日;無視傳統,與社會主流觀念和意識背道而行。所謂的創新與變通,不過是在皮毛和外形,與書法的藝術精神相去甚遠。

我曾公開表示,要旗幟鮮明的反對醜書。有人說“醜得精彩而不能欣賞”,那是大眾的審美太幼稚了。“中國古代對所有的風格都很包容,並不論美醜,只論格調”。這是什麼邏輯?這種觀點有什麼歷史依據?幾千年來,書法藝術深入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多少人為之痴迷,為之傾倒,窮盡畢生心血,追求藝術的至善至美。當今書壇極盡狂怪的醜書,完全背離了書法藝術規律。有些所謂的書法家,胸無點墨,實則是文化騙子,貽笑大方,更貽害大方。

有人以言論自由、文化包容為由為醜書遮羞辯解,製造出很多奇談怪論,諸如“愈醜愈美”說、“書寫性情”說等等。加上一些人的推波助瀾,讓醜書發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學術討論固然不能打棍子、扣帽子,對不同觀點、不同流派、不同風格,應該理解包容。但是這絕不表示沒有是非,放棄立場。《論語•陽貨》:"子曰:'鄉原,德之賊也。'"沒有原則,看似忠厚實際只知道媚俗趨時的人,不但混淆視聽,也嚴重傷害了學術生態。對此,我們要態度鮮明的予以迴應。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很多人以傅山的“四寧四勿”來論證醜書的合理性,實際上傅山所說的“寧”和“勿”,既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也有退而求其次的無奈選擇,在醜和媚之間,寧可偏醜。媚的含義古今有別,並不是單純的指有魅力。媚,從女,眉聲,表示以目示人,有逢迎之意。《史記•佞幸傳》:“非獨女以色媚,士宦亦有之。”在古人看來,媚比醜更可惡。對於藝術創作而言,媚固然不足取,但也不表示醜就有價值。當代書法的大問題在於但求轟動效果,不但醜,很多甚至“醜”得沒有道理。格調低俗,背離了書法藝術的基本規律,扭捏狀態,令人作嘔。書法作為一種藝術,首先要給人以美的享受,如果人們連看都不願多看,望而生厭,這種創新,是沒有出路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歪歪斜斜,既醜且怪,表面繁榮的背後,掛羊頭賣狗肉,不過是鑽文化的空子。

對於當代書法而言,關鍵的問題不在於現代性的轉換,而是全面、徹底的迴歸傳統,匡正名實,以全面、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提升創作的思想內涵。“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書法是厚重的中國文化的代表,無論時事怎樣變幻,書法研究者都應保持定力,書法創作者當以深厚的學養、功力和開闊的胸懷,實現超越與突破。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砥礪品學,固本強基,書法才有未來。

傳統文人有兩種特質:一是學識胸懷,二是風骨情操。既不崇敬學問,也不敬畏古人,頑固傲氣,從心所欲,不知自警自惕。我看到一些鼓吹現代書法的先生後生們,連書法創作最基礎的文字關都不及格,下筆錯漏百出,謬種流傳。不僅無臨帖之功,刻意求怪,自詡為藝術,冠之以“現代派”,說白了就是盲求捷徑。沒有高深的文化造詣,不可能成為名冠古今的大家。名為現代派,實為“江湖體”“野狐禪”,不要說窺得宮室之美,根本就是沒入門,更不要說入流了。當下書法界呵祖罵佛,離經叛道者比比皆是。“風骨”缺失,“情操”掃地,值得反思。

“古不乖時,今不同弊”,“不薄今人愛古人”。藝術創作,在守成中有突破,在突破中蘊傳承。單純憑技術的高低很難深人中國書法的內核,不能使書法走向美術化、工藝化的窮途末路。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道聽途說,德之棄也。有人說元代楊維楨的書法也是“醜書”。這種“醜”實際上是一種古雅之美,與當代醜書有本質區別,不可同日而語。楊維楨是著名的詩人、文學家,為人曠達,有晉人遺風。楊維楨書法的價值,有特定時代的因素。有元一代的書法創作幾乎都籠罩在趙孟頫的書風之下,很多人甚至放棄追古,而直接學習趙孟頫,時弊積重難返。元代末期,社會動盪不安,很多文人選擇歸隱避世。楊維楨書法的粗頭亂服,點畫狼藉,不計工拙,正是這種時代背景的反映,是內心苦悶情緒和困亂時局的折射,並非刻意的求新求變。乍看之下給人一種偏離正統的怪異之感,“細細品味之後則感覺狂而不亂,雖縱橫交錯卻渾然一體”。楊維楨的這種“醜書”,在當時的書壇反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是“入古”基礎上的“出新”,師承古法,毫無熟媚綽約的“賤態”(傅山語)。

楊維楨的書法,尚屬正脈。取法魏晉,蓋自《蘭亭》稍變而至此,又融入歐陽詢的險絕風格,用筆方整厚重,骨力洞達。行筆多以中鋒,結字之舒密多繼承傳統,非主觀臆造。章法縈帶生動,結字體勢恢弘,線條如棉裹鐵,性情高逸,自然天成。充滿高古奇崛之趣,是當時書壇的一股清流。

南北朝虞龢的《論書表》雲:“夫古質而今妍,數之常也;愛妍而薄質,人之情也。”書法以“質”為上,應以古為師。知本末,好行藏,彬彬文質,有根有源。對於書法創作來說,技巧是基礎,不是全部。妍美只是一種表象,不能長久。技術的精益求精是重要內容,不是主要內容。書法的文化意義,在於教會我們敬畏經典、崇尚經典。藝術有一般性的規律,神乎其技,技進乎道。當代書法,或者說現代性書法的唯技術化傾向,並不是正確的方向。把書法拉低、停留在形而下之的境界。任何只重形式的低級趣味,都不可能行之久遠。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啟功先生曾說“學業之餘,則以學書,勝博奕飲酒,得身心之娛”。一直以來,書法都是文人雅士業餘修養身心的“小道”。但小道也是“道”,有成法、有規矩、有標準。商承祚先生有言曰:“書法遵大道,思緒莫歧途。”八法薪火相傳,硯田耕耘揮毫篆籀,須追摹前哲,方能駕鍾王而讓後賢。每個時代都會產生新的藝術觀念,流行新的藝術思潮,形成時代風貌。御今執古,承舊開新,書法作為一門民族的、獨特的傳統藝術,當然要發展。但是應該明確,“新的”未必一定是“好的”;鼓勵創新,也不表示不能對創新的成果進行批判。文化多元,也不是書法審美格調低俗的理由。尊重藝術創造的獨立性,尊重藝術家的個性,保障各種藝術探索的基本權利,固然沒錯,但要守住底線,不能脫離民族文化的品格。必須堅持和尊重藝術規律。審美觀與形式風格的多樣性,不是評斷書法作品藝術水平的依據,個性與美之間並無必然聯繫。

有些人認為,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按照辯證法原理,美與醜總是相對的,藝術審美中的美與醜也是可以轉化的。但不是說美即是醜,醜也是美。常識是美就是美,醜就是醜,無論以什麼樣的理論來辯解,也不能混淆美與醜的邊界。藝術家的天職是發現美,拓展傳統的審美界域,以優秀的藝術作品提高大眾對審美從廣度到深度的認知水平。因此,重重迷霧之中,就有廓清的必要。如果美醜不辨,就沒有深入討論的基礎,對書法藝術和民族文化復興也是極大的傷害。

我一再強調,書法不是單純的視覺藝術,她有著濃重的文化屬性。現代書法、流行書風、醜書等,其根本問題不是把字寫得歪斜變形,怪誕誇張。把字寫得端正整齊,也不是評價書法藝術高低的終極標準。中國書法史上,一種書體的出現,一個時代書風的形成,一個書家風格的確立,不唯形變而已,不是靠簡單的形態變化。書法審美,是形、氣、韻、神、境各個要素的相互作用。可視、可感,還要可品、可思、可悟。傳統不是枷鎖,不同時代在審美觀念上的巨大差異,本不足為奇。我之所以反對現代書法,不是針對某個人,而是針對這一現象背後的弊端。當代“主流”的書法創作,所謂的張揚個性和主體意識,為創新而創新,以粗疏代替豐富,以膚淺置換深刻,“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重形式輕內涵,裝飾意識的引入,注重視覺效應和求新求異,逐漸消弭著書法藝術的固有精神,使當代書法創作陷入形式主義的困境。

宋代蔡襄曰:“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書法審美貼近現實,貼近大眾,其美醜、優劣是很難造假的,包裝消費可以行得一時,但絕不可長久。現代書法的探索,希望打破書法的傳統藝術樣式,在現代抽象圖式上尋求可能,發展到今天,出現了將裝飾風潮奉為圭臬的趨勢。有人說:“人們不懂的,才是藝術,才是美。”這種論調需要警惕。脫離傳統的現代書法,或挾洋自重,或以現代思潮、現代審美自許,捨本逐末,少真而多惡俗,全無筆法,又談何書法?“學書之難,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便到古人。”這是很高的要求。對於書法來說,神采附麗於筆墨,筆墨情致,是需要長期的學習領悟出來的。書法可以有創新,但沒有現代派。醜書或者現代書法作品讓人看不懂,很多所謂“書法家”“書法大師”,其實是“正道難進”而走“歪門邪道”以“謀求名利”。一直以來就沒有被正名過的所謂“現代派”,“中國從來就沒有過靠花樣成功的大師”(陳傳席語)。“現代派”書法只是一塊自欺欺人的遮羞布,是一個偽命題,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拉大旗作虎皮”的手段。

批判現代書法、指斥醜書,是不懂美學?還是大眾審美太幼稚?

思想浮躁了,社會整體都會浮躁起來。“現代派”書法看似繁榮的背後,其實是一種文化的虛無與墮落!不僅與傳統背道而馳,造作媚俗,筆觸突兀,外無金玉,敗絮其內,傳達的是壓抑、扭曲、畸變的窘困惶惑,鮮有尋找人類精神家園的深度與情思。

書法的技巧很平易,不要用概念忽悠人。無論是做學問還是藝術創作,都要不失風骨,有一點志氣,努力擺脫流行的綺靡之風。書法流於技術化、裝置化、形式化、表面化甚至文盲化,至為可悲。有人說醜書也是美,醜書從美學的角度看是美的,這是狡辯之詞、強盜邏輯。美學歸根到底還是要以美為最終的判定標準,離開了這個標準,就是謬論。美醜與否不是靠一些故弄玄虛的概念包裝出來的,醜書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醜的。漫漫歷史長河,任憑百家爭鳴,大眾與歷史是評判書法美醜的唯一標準,大浪淘沙,所有愚弄大眾時代行為終將淹沒於歷史的洪流之中。“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書法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現代書法背離了中國傳統文化這個本質屬性,使書法走向極端化道路,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正道滄桑,必須正本清源,對那些俗不可耐、旁門左道的所謂書法藝術,旗幟鮮明地予以批判。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匤正書法藝術的審美情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