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鄉鎮養豬戶100家到現在的1家,不為人知的經歷,值得看看

養殖業確實是不容易的行業,特別是養豬和養雞,所面臨的風險很大,主要原因就是豬和雞,都容易發生瘟疫極其他流行病害,一旦感染上,對養殖戶就是毀滅性的打擊。但豬和雞又是消費市場需求最大的食品,所以一般說到到農村搞養殖,首先聯想到的就是養雞和養豬,事實上在農村養雞和豬的專業戶很普遍,特別是在南方地區,你很少見到養羊、牛或其他特色養殖,養雞和豬就成了農村養殖業的主流。

一個鄉鎮養豬戶100家到現在的1家,不為人知的經歷,值得看看

在2006年,生豬感染藍耳病之前,農村養豬可以說用遍地開花來形容,記得當時筆者所在的鄉鎮轄區內,一個總人口1.4萬的小鄉鎮,養豬專業戶大大小小共100戶之多,其中不泛有3家年產3000頭生豬的大戶,其餘大多年出欄幾百頭,那段時間鎮上的“豬經濟”十分火爆,大批的勞動力都投身於養豬,田間地頭到處都是豬舍,公路上忙碌的是運豬的農用車輛,農民之間談論的話題都離不開養豬,一時間弄得熱火朝天。但是好景不長,一場致命的藍耳病席捲而來,一時風生水起的養豬業瞬間被洗劫,幾戶無一養豬戶倖免於難。

一個鄉鎮養豬戶100家到現在的1家,不為人知的經歷,值得看看

很多養豬戶就此含淚告別養豬事業,但過半養殖戶沒有放棄,藍耳病之後雖然有過一度復甦,也有很多人賺到了錢,但是慢慢隨著生豬市場供大於求,豬價一路下跌,很多人把辛苦賺來的錢又賠了進去。養豬人才知道,養豬想賺錢不僅要把豬養大,還不能跟風,大家都去養那麼多豬誰吃得了?吃不了就要虧本拋出;更重要的是豬瘟疫情的毀滅性巨大,防控也是養豬的重要工作,但對那時候風險意識不高的農民來說,這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並且慣以傳統方式養豬的農民來說,就只知道用飼料餵豬比用五穀雜糧餵養長得快,對防控、如何節約成本,如何分析市場一無所知。

一個鄉鎮養豬戶100家到現在的1家,不為人知的經歷,值得看看

慢慢地很多人意識到養豬比較難,於是有五分之三的人退養,與其說是退養不如說是被淘汰出局,只有五分之二的堅定信念的養豬人,在藍耳病之後的幾年中執著於養豬,但技術和控制成本是市場競爭力的核心,顯然各方面處於劣勢的小養殖又在市場競爭潮流中被掩沒,先後退出養豬,特別是近年環保條件的限制,最後為數不多的幾家養豬戶也拆掉了豬舍。時至今日,筆者所在的鄉鎮,就只剩下一家養豬專業戶,勉強支撐著局面。

一個鄉鎮養豬戶100家到現在的1家,不為人知的經歷,值得看看

一個鄉鎮養豬戶的前世今生,從10多年前100多家到現在的1家,從火爆到全盤退養,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民養豬戶在行業發展中不能與時俱進,對市場信息及技術撐握不夠,也就是說不能跟上時代潮流終將會被淘汰。一個鄉鎮的養豬戶100多家到現在的1家,不為人知的經歷,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值得看看。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同意見請留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