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就“初唐四傑”來說,這楊炯怕是知名度最低的,王勃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滕王閣序》;駱賓王有“鵝鵝鵝”和《討武曌檄》,盧照鄰有《長安古意》,有《行路難》,那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傾羨了後世多少人。

算來楊炯身上的標籤有兩個,一個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再有一個就是“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了,從這“恥於王后”來看,他對王勃很是有些看起,而對我們現在的人而言,楊炯同王勃應該不在一個層次上,無論才情或留傳下來的作品,王勃都比楊炯要高一個檔次,而“愧在盧前”也有些茫然,他同盧照鄰應該差不多,無所謂誰前誰後,所以,他這句話真不是所云何來。

但當時的宰相張說對楊炯的評價倒是很高,據唐劉肅在《大唐新語》中記載:“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就“初唐四傑”來說,這楊炯怕是知名度最低的,王勃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滕王閣序》;駱賓王有“鵝鵝鵝”和《討武曌檄》,盧照鄰有《長安古意》,有《行路難》,那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傾羨了後世多少人。

算來楊炯身上的標籤有兩個,一個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再有一個就是“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了,從這“恥於王后”來看,他對王勃很是有些看起,而對我們現在的人而言,楊炯同王勃應該不在一個層次上,無論才情或留傳下來的作品,王勃都比楊炯要高一個檔次,而“愧在盧前”也有些茫然,他同盧照鄰應該差不多,無所謂誰前誰後,所以,他這句話真不是所云何來。

但當時的宰相張說對楊炯的評價倒是很高,據唐劉肅在《大唐新語》中記載:“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既生瑜,何生亮”,自古文人相輕,楊炯和王勃同為一時之俊傑,年齡相當,都是恃才傲物之人,有點這樣的看法也很正常。但說這話也許是他在前期說的,而後來對王勃看法的轉變卻很少有人知道;當王勃死後,楊炯為其文集作序,對他也是美溢有加,也許是對王勃早逝的一種惋惜,為此後無人與其爭一時之長短的一聲嘆息吧。

楊炯,弘農華陰人,即今陝西華陰人,初唐詩人,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又因故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則天除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

這弘農楊氏可是望族,如果往上算,漢丞相楊敞,大學者楊震,還有那讓曹操恨得咬牙的楊修等等,都是曾經的驕傲,只是到了唐時,家族中拿得出手的人似乎少了些,但基因是強大的,所以,在楊炯身上智慧的潛力那是多多。

"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就“初唐四傑”來說,這楊炯怕是知名度最低的,王勃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滕王閣序》;駱賓王有“鵝鵝鵝”和《討武曌檄》,盧照鄰有《長安古意》,有《行路難》,那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傾羨了後世多少人。

算來楊炯身上的標籤有兩個,一個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再有一個就是“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了,從這“恥於王后”來看,他對王勃很是有些看起,而對我們現在的人而言,楊炯同王勃應該不在一個層次上,無論才情或留傳下來的作品,王勃都比楊炯要高一個檔次,而“愧在盧前”也有些茫然,他同盧照鄰應該差不多,無所謂誰前誰後,所以,他這句話真不是所云何來。

但當時的宰相張說對楊炯的評價倒是很高,據唐劉肅在《大唐新語》中記載:“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既生瑜,何生亮”,自古文人相輕,楊炯和王勃同為一時之俊傑,年齡相當,都是恃才傲物之人,有點這樣的看法也很正常。但說這話也許是他在前期說的,而後來對王勃看法的轉變卻很少有人知道;當王勃死後,楊炯為其文集作序,對他也是美溢有加,也許是對王勃早逝的一種惋惜,為此後無人與其爭一時之長短的一聲嘆息吧。

楊炯,弘農華陰人,即今陝西華陰人,初唐詩人,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又因故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則天除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

這弘農楊氏可是望族,如果往上算,漢丞相楊敞,大學者楊震,還有那讓曹操恨得咬牙的楊修等等,都是曾經的驕傲,只是到了唐時,家族中拿得出手的人似乎少了些,但基因是強大的,所以,在楊炯身上智慧的潛力那是多多。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是神童一枚,而他這神童之名可是考來的,當時有一種選拔叫“弟子舉”,是由各地政府舉薦天才少年,再由朝廷進行考核入編,以備將來任用,楊炯是十歲應弟子舉及第,侍制弘文館,也就算半個公務員了,每天除了看書就是學習,還有銀兩進帳,真是羨煞人也。

這弘文館為唐太宗李世民始創,猶如而今的作家協會一般,彙集了當時天下名士,這楊炯小小年紀便入選其中,可見其才能了得;而這侍制其實就是等待詔命之意,由這幫入選協會的文人輪值,隨時聽候皇帝的諮詢和差遣。

他同王勃的年齡相當,應該是同年生人,此時的王勃在家讀《漢書》,正在寫《漢書指瑕》一書,可見二人都是天才之人,所以楊炯也才將王勃視為競爭對手,

可不幸的是,他雖幼舉入仕,卻空侯多年,這樣看似閒適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六年,也沒有一個進階的機會,人生能有幾個十幾年了,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就“初唐四傑”來說,這楊炯怕是知名度最低的,王勃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滕王閣序》;駱賓王有“鵝鵝鵝”和《討武曌檄》,盧照鄰有《長安古意》,有《行路難》,那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傾羨了後世多少人。

算來楊炯身上的標籤有兩個,一個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再有一個就是“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了,從這“恥於王后”來看,他對王勃很是有些看起,而對我們現在的人而言,楊炯同王勃應該不在一個層次上,無論才情或留傳下來的作品,王勃都比楊炯要高一個檔次,而“愧在盧前”也有些茫然,他同盧照鄰應該差不多,無所謂誰前誰後,所以,他這句話真不是所云何來。

但當時的宰相張說對楊炯的評價倒是很高,據唐劉肅在《大唐新語》中記載:“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既生瑜,何生亮”,自古文人相輕,楊炯和王勃同為一時之俊傑,年齡相當,都是恃才傲物之人,有點這樣的看法也很正常。但說這話也許是他在前期說的,而後來對王勃看法的轉變卻很少有人知道;當王勃死後,楊炯為其文集作序,對他也是美溢有加,也許是對王勃早逝的一種惋惜,為此後無人與其爭一時之長短的一聲嘆息吧。

楊炯,弘農華陰人,即今陝西華陰人,初唐詩人,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又因故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則天除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

這弘農楊氏可是望族,如果往上算,漢丞相楊敞,大學者楊震,還有那讓曹操恨得咬牙的楊修等等,都是曾經的驕傲,只是到了唐時,家族中拿得出手的人似乎少了些,但基因是強大的,所以,在楊炯身上智慧的潛力那是多多。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是神童一枚,而他這神童之名可是考來的,當時有一種選拔叫“弟子舉”,是由各地政府舉薦天才少年,再由朝廷進行考核入編,以備將來任用,楊炯是十歲應弟子舉及第,侍制弘文館,也就算半個公務員了,每天除了看書就是學習,還有銀兩進帳,真是羨煞人也。

這弘文館為唐太宗李世民始創,猶如而今的作家協會一般,彙集了當時天下名士,這楊炯小小年紀便入選其中,可見其才能了得;而這侍制其實就是等待詔命之意,由這幫入選協會的文人輪值,隨時聽候皇帝的諮詢和差遣。

他同王勃的年齡相當,應該是同年生人,此時的王勃在家讀《漢書》,正在寫《漢書指瑕》一書,可見二人都是天才之人,所以楊炯也才將王勃視為競爭對手,

可不幸的是,他雖幼舉入仕,卻空侯多年,這樣看似閒適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六年,也沒有一個進階的機會,人生能有幾個十幾年了,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苦熬了十幾年,楊炯參加了“應制舉”,也就是皇帝主持的一種臨時性考試,這次他考上了,被授了個校書郎官職,這是個微不足道的九品小官,也就是在弘文館做一些編輯和校對之類的工作,這讓他心何以堪,從此懷才不遇的鬱悶心情是一直伴隨著他。

也就是在這寂寞之時,邊境上的突厥和吐蕃等異族侵邊,烽燧告急,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裴行儉不僅是楊炯的知音,也是四傑的知音,此時的楊炯恨不能隨軍建功立業,於是,在悲憤中寫下了千古名篇《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詩中借一從軍士子之口,通過從辭京出師到對邊塞環境的渲染,聲色相加,各臻其妙,表達了自己不願意老死書齋,亦想為保衛國家而戰的決心。此詩節奏明快,一氣呵成,動感十足,有很強烈的畫面感;其中所體現出的那一往無前的精神面貌,以書生的一聲吶喊,喚醒了一個豪邁邊塞詩歌的盛唐。

"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就“初唐四傑”來說,這楊炯怕是知名度最低的,王勃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滕王閣序》;駱賓王有“鵝鵝鵝”和《討武曌檄》,盧照鄰有《長安古意》,有《行路難》,那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傾羨了後世多少人。

算來楊炯身上的標籤有兩個,一個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再有一個就是“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了,從這“恥於王后”來看,他對王勃很是有些看起,而對我們現在的人而言,楊炯同王勃應該不在一個層次上,無論才情或留傳下來的作品,王勃都比楊炯要高一個檔次,而“愧在盧前”也有些茫然,他同盧照鄰應該差不多,無所謂誰前誰後,所以,他這句話真不是所云何來。

但當時的宰相張說對楊炯的評價倒是很高,據唐劉肅在《大唐新語》中記載:“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既生瑜,何生亮”,自古文人相輕,楊炯和王勃同為一時之俊傑,年齡相當,都是恃才傲物之人,有點這樣的看法也很正常。但說這話也許是他在前期說的,而後來對王勃看法的轉變卻很少有人知道;當王勃死後,楊炯為其文集作序,對他也是美溢有加,也許是對王勃早逝的一種惋惜,為此後無人與其爭一時之長短的一聲嘆息吧。

楊炯,弘農華陰人,即今陝西華陰人,初唐詩人,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又因故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則天除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

這弘農楊氏可是望族,如果往上算,漢丞相楊敞,大學者楊震,還有那讓曹操恨得咬牙的楊修等等,都是曾經的驕傲,只是到了唐時,家族中拿得出手的人似乎少了些,但基因是強大的,所以,在楊炯身上智慧的潛力那是多多。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是神童一枚,而他這神童之名可是考來的,當時有一種選拔叫“弟子舉”,是由各地政府舉薦天才少年,再由朝廷進行考核入編,以備將來任用,楊炯是十歲應弟子舉及第,侍制弘文館,也就算半個公務員了,每天除了看書就是學習,還有銀兩進帳,真是羨煞人也。

這弘文館為唐太宗李世民始創,猶如而今的作家協會一般,彙集了當時天下名士,這楊炯小小年紀便入選其中,可見其才能了得;而這侍制其實就是等待詔命之意,由這幫入選協會的文人輪值,隨時聽候皇帝的諮詢和差遣。

他同王勃的年齡相當,應該是同年生人,此時的王勃在家讀《漢書》,正在寫《漢書指瑕》一書,可見二人都是天才之人,所以楊炯也才將王勃視為競爭對手,

可不幸的是,他雖幼舉入仕,卻空侯多年,這樣看似閒適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六年,也沒有一個進階的機會,人生能有幾個十幾年了,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苦熬了十幾年,楊炯參加了“應制舉”,也就是皇帝主持的一種臨時性考試,這次他考上了,被授了個校書郎官職,這是個微不足道的九品小官,也就是在弘文館做一些編輯和校對之類的工作,這讓他心何以堪,從此懷才不遇的鬱悶心情是一直伴隨著他。

也就是在這寂寞之時,邊境上的突厥和吐蕃等異族侵邊,烽燧告急,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裴行儉不僅是楊炯的知音,也是四傑的知音,此時的楊炯恨不能隨軍建功立業,於是,在悲憤中寫下了千古名篇《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詩中借一從軍士子之口,通過從辭京出師到對邊塞環境的渲染,聲色相加,各臻其妙,表達了自己不願意老死書齋,亦想為保衛國家而戰的決心。此詩節奏明快,一氣呵成,動感十足,有很強烈的畫面感;其中所體現出的那一往無前的精神面貌,以書生的一聲吶喊,喚醒了一個豪邁邊塞詩歌的盛唐。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然而這一切都是楊炯的想象,現實的殘酷依然故我,生活還得一天天地過下去;楊炯由於出道太早,對自己的仕途一直是信心滿滿,心比天高,他一貫地恃才傲物且言語尖刻,雖然前程一直不順,卻也看不起那些高官得做,駿馬得騎之人,他譏諷那些人是“麒麟楦”,引致無論是朝堂之上還是在野學子,都對他很是不滿。

何謂“麒麟楦”,就是當時演戲時,將畫成麒麟樣的布,披在驢子身上拖出來走過場的道具,楊炯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那些大臣們就是一幫看似麒麟的驢,這讓這些掌握著楊炯命運的高官情何以堪,此話一出,楊炯瞬間成為整個官僚陣線的公敵,前程一片暗淡。

好在沉鬱的日子不算太長,當時的太子李顯,也就是後來的唐中宗看中楊炯的才能,將他擢為詹事司直,推薦他進了崇文館,並讓他當了東宮庶務,也就是太子的管家,一躍兩級,成為正七品。

"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就“初唐四傑”來說,這楊炯怕是知名度最低的,王勃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滕王閣序》;駱賓王有“鵝鵝鵝”和《討武曌檄》,盧照鄰有《長安古意》,有《行路難》,那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傾羨了後世多少人。

算來楊炯身上的標籤有兩個,一個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再有一個就是“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了,從這“恥於王后”來看,他對王勃很是有些看起,而對我們現在的人而言,楊炯同王勃應該不在一個層次上,無論才情或留傳下來的作品,王勃都比楊炯要高一個檔次,而“愧在盧前”也有些茫然,他同盧照鄰應該差不多,無所謂誰前誰後,所以,他這句話真不是所云何來。

但當時的宰相張說對楊炯的評價倒是很高,據唐劉肅在《大唐新語》中記載:“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既生瑜,何生亮”,自古文人相輕,楊炯和王勃同為一時之俊傑,年齡相當,都是恃才傲物之人,有點這樣的看法也很正常。但說這話也許是他在前期說的,而後來對王勃看法的轉變卻很少有人知道;當王勃死後,楊炯為其文集作序,對他也是美溢有加,也許是對王勃早逝的一種惋惜,為此後無人與其爭一時之長短的一聲嘆息吧。

楊炯,弘農華陰人,即今陝西華陰人,初唐詩人,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又因故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則天除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

這弘農楊氏可是望族,如果往上算,漢丞相楊敞,大學者楊震,還有那讓曹操恨得咬牙的楊修等等,都是曾經的驕傲,只是到了唐時,家族中拿得出手的人似乎少了些,但基因是強大的,所以,在楊炯身上智慧的潛力那是多多。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是神童一枚,而他這神童之名可是考來的,當時有一種選拔叫“弟子舉”,是由各地政府舉薦天才少年,再由朝廷進行考核入編,以備將來任用,楊炯是十歲應弟子舉及第,侍制弘文館,也就算半個公務員了,每天除了看書就是學習,還有銀兩進帳,真是羨煞人也。

這弘文館為唐太宗李世民始創,猶如而今的作家協會一般,彙集了當時天下名士,這楊炯小小年紀便入選其中,可見其才能了得;而這侍制其實就是等待詔命之意,由這幫入選協會的文人輪值,隨時聽候皇帝的諮詢和差遣。

他同王勃的年齡相當,應該是同年生人,此時的王勃在家讀《漢書》,正在寫《漢書指瑕》一書,可見二人都是天才之人,所以楊炯也才將王勃視為競爭對手,

可不幸的是,他雖幼舉入仕,卻空侯多年,這樣看似閒適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六年,也沒有一個進階的機會,人生能有幾個十幾年了,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苦熬了十幾年,楊炯參加了“應制舉”,也就是皇帝主持的一種臨時性考試,這次他考上了,被授了個校書郎官職,這是個微不足道的九品小官,也就是在弘文館做一些編輯和校對之類的工作,這讓他心何以堪,從此懷才不遇的鬱悶心情是一直伴隨著他。

也就是在這寂寞之時,邊境上的突厥和吐蕃等異族侵邊,烽燧告急,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裴行儉不僅是楊炯的知音,也是四傑的知音,此時的楊炯恨不能隨軍建功立業,於是,在悲憤中寫下了千古名篇《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詩中借一從軍士子之口,通過從辭京出師到對邊塞環境的渲染,聲色相加,各臻其妙,表達了自己不願意老死書齋,亦想為保衛國家而戰的決心。此詩節奏明快,一氣呵成,動感十足,有很強烈的畫面感;其中所體現出的那一往無前的精神面貌,以書生的一聲吶喊,喚醒了一個豪邁邊塞詩歌的盛唐。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然而這一切都是楊炯的想象,現實的殘酷依然故我,生活還得一天天地過下去;楊炯由於出道太早,對自己的仕途一直是信心滿滿,心比天高,他一貫地恃才傲物且言語尖刻,雖然前程一直不順,卻也看不起那些高官得做,駿馬得騎之人,他譏諷那些人是“麒麟楦”,引致無論是朝堂之上還是在野學子,都對他很是不滿。

何謂“麒麟楦”,就是當時演戲時,將畫成麒麟樣的布,披在驢子身上拖出來走過場的道具,楊炯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那些大臣們就是一幫看似麒麟的驢,這讓這些掌握著楊炯命運的高官情何以堪,此話一出,楊炯瞬間成為整個官僚陣線的公敵,前程一片暗淡。

好在沉鬱的日子不算太長,當時的太子李顯,也就是後來的唐中宗看中楊炯的才能,將他擢為詹事司直,推薦他進了崇文館,並讓他當了東宮庶務,也就是太子的管家,一躍兩級,成為正七品。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詹事司直官職雖不高,但這個位置潛在的光明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太子如果沒出啥意外的話,那是要當皇帝的,這也意味著楊炯隨時有可能青雲直上,可是,太子沒出意外,這楊炯倒意外了。

武則天當政,權傾天下,這被很多正統之人看作是“牝雞司晨”,於是很多人紛紛在地方組織反武,最著名的便是那駱賓王寫《討武曌檄》的徐敬業部,悲催的是楊炯的堂弟也參與其中,討武失敗後,這楊炯也跟著受到了牽連,被貶去了四川的梓州,也就是現在四川三臺縣當了個小小的司法參軍,結束了他在京城長達26年歲月靜好的安定生活。

三峽七百里,惟言巫峽長,重巖窅不極,疊嶂凌蒼蒼。

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徒自芳。山空夜猿嘯,徵客淚沾裳。

"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就“初唐四傑”來說,這楊炯怕是知名度最低的,王勃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滕王閣序》;駱賓王有“鵝鵝鵝”和《討武曌檄》,盧照鄰有《長安古意》,有《行路難》,那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傾羨了後世多少人。

算來楊炯身上的標籤有兩個,一個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再有一個就是“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了,從這“恥於王后”來看,他對王勃很是有些看起,而對我們現在的人而言,楊炯同王勃應該不在一個層次上,無論才情或留傳下來的作品,王勃都比楊炯要高一個檔次,而“愧在盧前”也有些茫然,他同盧照鄰應該差不多,無所謂誰前誰後,所以,他這句話真不是所云何來。

但當時的宰相張說對楊炯的評價倒是很高,據唐劉肅在《大唐新語》中記載:“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既生瑜,何生亮”,自古文人相輕,楊炯和王勃同為一時之俊傑,年齡相當,都是恃才傲物之人,有點這樣的看法也很正常。但說這話也許是他在前期說的,而後來對王勃看法的轉變卻很少有人知道;當王勃死後,楊炯為其文集作序,對他也是美溢有加,也許是對王勃早逝的一種惋惜,為此後無人與其爭一時之長短的一聲嘆息吧。

楊炯,弘農華陰人,即今陝西華陰人,初唐詩人,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又因故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則天除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

這弘農楊氏可是望族,如果往上算,漢丞相楊敞,大學者楊震,還有那讓曹操恨得咬牙的楊修等等,都是曾經的驕傲,只是到了唐時,家族中拿得出手的人似乎少了些,但基因是強大的,所以,在楊炯身上智慧的潛力那是多多。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是神童一枚,而他這神童之名可是考來的,當時有一種選拔叫“弟子舉”,是由各地政府舉薦天才少年,再由朝廷進行考核入編,以備將來任用,楊炯是十歲應弟子舉及第,侍制弘文館,也就算半個公務員了,每天除了看書就是學習,還有銀兩進帳,真是羨煞人也。

這弘文館為唐太宗李世民始創,猶如而今的作家協會一般,彙集了當時天下名士,這楊炯小小年紀便入選其中,可見其才能了得;而這侍制其實就是等待詔命之意,由這幫入選協會的文人輪值,隨時聽候皇帝的諮詢和差遣。

他同王勃的年齡相當,應該是同年生人,此時的王勃在家讀《漢書》,正在寫《漢書指瑕》一書,可見二人都是天才之人,所以楊炯也才將王勃視為競爭對手,

可不幸的是,他雖幼舉入仕,卻空侯多年,這樣看似閒適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六年,也沒有一個進階的機會,人生能有幾個十幾年了,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苦熬了十幾年,楊炯參加了“應制舉”,也就是皇帝主持的一種臨時性考試,這次他考上了,被授了個校書郎官職,這是個微不足道的九品小官,也就是在弘文館做一些編輯和校對之類的工作,這讓他心何以堪,從此懷才不遇的鬱悶心情是一直伴隨著他。

也就是在這寂寞之時,邊境上的突厥和吐蕃等異族侵邊,烽燧告急,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裴行儉不僅是楊炯的知音,也是四傑的知音,此時的楊炯恨不能隨軍建功立業,於是,在悲憤中寫下了千古名篇《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詩中借一從軍士子之口,通過從辭京出師到對邊塞環境的渲染,聲色相加,各臻其妙,表達了自己不願意老死書齋,亦想為保衛國家而戰的決心。此詩節奏明快,一氣呵成,動感十足,有很強烈的畫面感;其中所體現出的那一往無前的精神面貌,以書生的一聲吶喊,喚醒了一個豪邁邊塞詩歌的盛唐。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然而這一切都是楊炯的想象,現實的殘酷依然故我,生活還得一天天地過下去;楊炯由於出道太早,對自己的仕途一直是信心滿滿,心比天高,他一貫地恃才傲物且言語尖刻,雖然前程一直不順,卻也看不起那些高官得做,駿馬得騎之人,他譏諷那些人是“麒麟楦”,引致無論是朝堂之上還是在野學子,都對他很是不滿。

何謂“麒麟楦”,就是當時演戲時,將畫成麒麟樣的布,披在驢子身上拖出來走過場的道具,楊炯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那些大臣們就是一幫看似麒麟的驢,這讓這些掌握著楊炯命運的高官情何以堪,此話一出,楊炯瞬間成為整個官僚陣線的公敵,前程一片暗淡。

好在沉鬱的日子不算太長,當時的太子李顯,也就是後來的唐中宗看中楊炯的才能,將他擢為詹事司直,推薦他進了崇文館,並讓他當了東宮庶務,也就是太子的管家,一躍兩級,成為正七品。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詹事司直官職雖不高,但這個位置潛在的光明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太子如果沒出啥意外的話,那是要當皇帝的,這也意味著楊炯隨時有可能青雲直上,可是,太子沒出意外,這楊炯倒意外了。

武則天當政,權傾天下,這被很多正統之人看作是“牝雞司晨”,於是很多人紛紛在地方組織反武,最著名的便是那駱賓王寫《討武曌檄》的徐敬業部,悲催的是楊炯的堂弟也參與其中,討武失敗後,這楊炯也跟著受到了牽連,被貶去了四川的梓州,也就是現在四川三臺縣當了個小小的司法參軍,結束了他在京城長達26年歲月靜好的安定生活。

三峽七百里,惟言巫峽長,重巖窅不極,疊嶂凌蒼蒼。

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徒自芳。山空夜猿嘯,徵客淚沾裳。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時的楊炯可以說是跌落到了谷底,也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時光,大好的前程從此斷送,那心中叫個灰暗,我們從他上面這首《巫峽》詩中也可以看出,空有美人絕世卻無人欣賞,那寂寞同誰語?唯有山猿啼澗,客淚沾裳。

任職期滿後他回到了洛陽,武則天只是讓他擔任了洛陽宮中習藝館中的宮廷教習,就是教宮女和宦官們讀書寫字一類的職務,這同他的志向相去甚遠,但卻也無可奈何,而他從長年的埋沒中也悟出道理,既然不能改變環境,不如去順應環境,此時的楊炯早已是鋒芒不在,變為一個沉穩之人。

此時的武則天正進行在向皇位的進擊中,楊炯不失時宜地獻上了《老人星賦》《盂蘭盆賦》等辭賦,他不吝溢美之詞,大行歌功頌德之事,希望武則天能“周命惟新”,成為新一代的“神聖皇帝”,這時的楊炯其實已淪為詩奴,希冀以他的詞賦為武器,開闢出一條新仕途。

"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就“初唐四傑”來說,這楊炯怕是知名度最低的,王勃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滕王閣序》;駱賓王有“鵝鵝鵝”和《討武曌檄》,盧照鄰有《長安古意》,有《行路難》,那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傾羨了後世多少人。

算來楊炯身上的標籤有兩個,一個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再有一個就是“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了,從這“恥於王后”來看,他對王勃很是有些看起,而對我們現在的人而言,楊炯同王勃應該不在一個層次上,無論才情或留傳下來的作品,王勃都比楊炯要高一個檔次,而“愧在盧前”也有些茫然,他同盧照鄰應該差不多,無所謂誰前誰後,所以,他這句話真不是所云何來。

但當時的宰相張說對楊炯的評價倒是很高,據唐劉肅在《大唐新語》中記載:“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既生瑜,何生亮”,自古文人相輕,楊炯和王勃同為一時之俊傑,年齡相當,都是恃才傲物之人,有點這樣的看法也很正常。但說這話也許是他在前期說的,而後來對王勃看法的轉變卻很少有人知道;當王勃死後,楊炯為其文集作序,對他也是美溢有加,也許是對王勃早逝的一種惋惜,為此後無人與其爭一時之長短的一聲嘆息吧。

楊炯,弘農華陰人,即今陝西華陰人,初唐詩人,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又因故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則天除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

這弘農楊氏可是望族,如果往上算,漢丞相楊敞,大學者楊震,還有那讓曹操恨得咬牙的楊修等等,都是曾經的驕傲,只是到了唐時,家族中拿得出手的人似乎少了些,但基因是強大的,所以,在楊炯身上智慧的潛力那是多多。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是神童一枚,而他這神童之名可是考來的,當時有一種選拔叫“弟子舉”,是由各地政府舉薦天才少年,再由朝廷進行考核入編,以備將來任用,楊炯是十歲應弟子舉及第,侍制弘文館,也就算半個公務員了,每天除了看書就是學習,還有銀兩進帳,真是羨煞人也。

這弘文館為唐太宗李世民始創,猶如而今的作家協會一般,彙集了當時天下名士,這楊炯小小年紀便入選其中,可見其才能了得;而這侍制其實就是等待詔命之意,由這幫入選協會的文人輪值,隨時聽候皇帝的諮詢和差遣。

他同王勃的年齡相當,應該是同年生人,此時的王勃在家讀《漢書》,正在寫《漢書指瑕》一書,可見二人都是天才之人,所以楊炯也才將王勃視為競爭對手,

可不幸的是,他雖幼舉入仕,卻空侯多年,這樣看似閒適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六年,也沒有一個進階的機會,人生能有幾個十幾年了,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苦熬了十幾年,楊炯參加了“應制舉”,也就是皇帝主持的一種臨時性考試,這次他考上了,被授了個校書郎官職,這是個微不足道的九品小官,也就是在弘文館做一些編輯和校對之類的工作,這讓他心何以堪,從此懷才不遇的鬱悶心情是一直伴隨著他。

也就是在這寂寞之時,邊境上的突厥和吐蕃等異族侵邊,烽燧告急,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裴行儉不僅是楊炯的知音,也是四傑的知音,此時的楊炯恨不能隨軍建功立業,於是,在悲憤中寫下了千古名篇《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詩中借一從軍士子之口,通過從辭京出師到對邊塞環境的渲染,聲色相加,各臻其妙,表達了自己不願意老死書齋,亦想為保衛國家而戰的決心。此詩節奏明快,一氣呵成,動感十足,有很強烈的畫面感;其中所體現出的那一往無前的精神面貌,以書生的一聲吶喊,喚醒了一個豪邁邊塞詩歌的盛唐。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然而這一切都是楊炯的想象,現實的殘酷依然故我,生活還得一天天地過下去;楊炯由於出道太早,對自己的仕途一直是信心滿滿,心比天高,他一貫地恃才傲物且言語尖刻,雖然前程一直不順,卻也看不起那些高官得做,駿馬得騎之人,他譏諷那些人是“麒麟楦”,引致無論是朝堂之上還是在野學子,都對他很是不滿。

何謂“麒麟楦”,就是當時演戲時,將畫成麒麟樣的布,披在驢子身上拖出來走過場的道具,楊炯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那些大臣們就是一幫看似麒麟的驢,這讓這些掌握著楊炯命運的高官情何以堪,此話一出,楊炯瞬間成為整個官僚陣線的公敵,前程一片暗淡。

好在沉鬱的日子不算太長,當時的太子李顯,也就是後來的唐中宗看中楊炯的才能,將他擢為詹事司直,推薦他進了崇文館,並讓他當了東宮庶務,也就是太子的管家,一躍兩級,成為正七品。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詹事司直官職雖不高,但這個位置潛在的光明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太子如果沒出啥意外的話,那是要當皇帝的,這也意味著楊炯隨時有可能青雲直上,可是,太子沒出意外,這楊炯倒意外了。

武則天當政,權傾天下,這被很多正統之人看作是“牝雞司晨”,於是很多人紛紛在地方組織反武,最著名的便是那駱賓王寫《討武曌檄》的徐敬業部,悲催的是楊炯的堂弟也參與其中,討武失敗後,這楊炯也跟著受到了牽連,被貶去了四川的梓州,也就是現在四川三臺縣當了個小小的司法參軍,結束了他在京城長達26年歲月靜好的安定生活。

三峽七百里,惟言巫峽長,重巖窅不極,疊嶂凌蒼蒼。

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徒自芳。山空夜猿嘯,徵客淚沾裳。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時的楊炯可以說是跌落到了谷底,也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時光,大好的前程從此斷送,那心中叫個灰暗,我們從他上面這首《巫峽》詩中也可以看出,空有美人絕世卻無人欣賞,那寂寞同誰語?唯有山猿啼澗,客淚沾裳。

任職期滿後他回到了洛陽,武則天只是讓他擔任了洛陽宮中習藝館中的宮廷教習,就是教宮女和宦官們讀書寫字一類的職務,這同他的志向相去甚遠,但卻也無可奈何,而他從長年的埋沒中也悟出道理,既然不能改變環境,不如去順應環境,此時的楊炯早已是鋒芒不在,變為一個沉穩之人。

此時的武則天正進行在向皇位的進擊中,楊炯不失時宜地獻上了《老人星賦》《盂蘭盆賦》等辭賦,他不吝溢美之詞,大行歌功頌德之事,希望武則天能“周命惟新”,成為新一代的“神聖皇帝”,這時的楊炯其實已淪為詩奴,希冀以他的詞賦為武器,開闢出一條新仕途。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果然,這一通的讚美讓武則天很是受用,不但對他進行了賞賜,還馬上讓他出任江南道衢州的盈川縣令,雖然官品不高,但好歹也是個有實權的職位,這對沉淪一生的楊炯來說,也足以自慰了。

臨上任之際,他的知音宰相張說特地寫了一首題為《贈別楊盈川炯箴》的詩贈與他,中有“君居百里,風化之源,才勿驕恡,政勿苛煩”句,但據《舊唐書》載,楊炯為政苛酷,所謂“炯至官,為政殘酷,人吏動不如意,輒榜撻之。又所居府舍,多進士亭臺,皆書榜額,為之美名,大為遠近所笑。”

然而於野史便有了另外一種截然相反的說法,說楊炯是親政愛民的好官,在當地曾有一楊公祠就供奉著楊炯的塑像,中堂有楹聯:“當年遺手澤,盈川城外五棵青松;世代感賢令,潑水江旁千秋俎豆。”既然是賢令,當然是好官,是吧。

"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就“初唐四傑”來說,這楊炯怕是知名度最低的,王勃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滕王閣序》;駱賓王有“鵝鵝鵝”和《討武曌檄》,盧照鄰有《長安古意》,有《行路難》,那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傾羨了後世多少人。

算來楊炯身上的標籤有兩個,一個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再有一個就是“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了,從這“恥於王后”來看,他對王勃很是有些看起,而對我們現在的人而言,楊炯同王勃應該不在一個層次上,無論才情或留傳下來的作品,王勃都比楊炯要高一個檔次,而“愧在盧前”也有些茫然,他同盧照鄰應該差不多,無所謂誰前誰後,所以,他這句話真不是所云何來。

但當時的宰相張說對楊炯的評價倒是很高,據唐劉肅在《大唐新語》中記載:“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既生瑜,何生亮”,自古文人相輕,楊炯和王勃同為一時之俊傑,年齡相當,都是恃才傲物之人,有點這樣的看法也很正常。但說這話也許是他在前期說的,而後來對王勃看法的轉變卻很少有人知道;當王勃死後,楊炯為其文集作序,對他也是美溢有加,也許是對王勃早逝的一種惋惜,為此後無人與其爭一時之長短的一聲嘆息吧。

楊炯,弘農華陰人,即今陝西華陰人,初唐詩人,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又因故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則天除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

這弘農楊氏可是望族,如果往上算,漢丞相楊敞,大學者楊震,還有那讓曹操恨得咬牙的楊修等等,都是曾經的驕傲,只是到了唐時,家族中拿得出手的人似乎少了些,但基因是強大的,所以,在楊炯身上智慧的潛力那是多多。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是神童一枚,而他這神童之名可是考來的,當時有一種選拔叫“弟子舉”,是由各地政府舉薦天才少年,再由朝廷進行考核入編,以備將來任用,楊炯是十歲應弟子舉及第,侍制弘文館,也就算半個公務員了,每天除了看書就是學習,還有銀兩進帳,真是羨煞人也。

這弘文館為唐太宗李世民始創,猶如而今的作家協會一般,彙集了當時天下名士,這楊炯小小年紀便入選其中,可見其才能了得;而這侍制其實就是等待詔命之意,由這幫入選協會的文人輪值,隨時聽候皇帝的諮詢和差遣。

他同王勃的年齡相當,應該是同年生人,此時的王勃在家讀《漢書》,正在寫《漢書指瑕》一書,可見二人都是天才之人,所以楊炯也才將王勃視為競爭對手,

可不幸的是,他雖幼舉入仕,卻空侯多年,這樣看似閒適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六年,也沒有一個進階的機會,人生能有幾個十幾年了,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苦熬了十幾年,楊炯參加了“應制舉”,也就是皇帝主持的一種臨時性考試,這次他考上了,被授了個校書郎官職,這是個微不足道的九品小官,也就是在弘文館做一些編輯和校對之類的工作,這讓他心何以堪,從此懷才不遇的鬱悶心情是一直伴隨著他。

也就是在這寂寞之時,邊境上的突厥和吐蕃等異族侵邊,烽燧告急,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裴行儉不僅是楊炯的知音,也是四傑的知音,此時的楊炯恨不能隨軍建功立業,於是,在悲憤中寫下了千古名篇《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詩中借一從軍士子之口,通過從辭京出師到對邊塞環境的渲染,聲色相加,各臻其妙,表達了自己不願意老死書齋,亦想為保衛國家而戰的決心。此詩節奏明快,一氣呵成,動感十足,有很強烈的畫面感;其中所體現出的那一往無前的精神面貌,以書生的一聲吶喊,喚醒了一個豪邁邊塞詩歌的盛唐。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然而這一切都是楊炯的想象,現實的殘酷依然故我,生活還得一天天地過下去;楊炯由於出道太早,對自己的仕途一直是信心滿滿,心比天高,他一貫地恃才傲物且言語尖刻,雖然前程一直不順,卻也看不起那些高官得做,駿馬得騎之人,他譏諷那些人是“麒麟楦”,引致無論是朝堂之上還是在野學子,都對他很是不滿。

何謂“麒麟楦”,就是當時演戲時,將畫成麒麟樣的布,披在驢子身上拖出來走過場的道具,楊炯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那些大臣們就是一幫看似麒麟的驢,這讓這些掌握著楊炯命運的高官情何以堪,此話一出,楊炯瞬間成為整個官僚陣線的公敵,前程一片暗淡。

好在沉鬱的日子不算太長,當時的太子李顯,也就是後來的唐中宗看中楊炯的才能,將他擢為詹事司直,推薦他進了崇文館,並讓他當了東宮庶務,也就是太子的管家,一躍兩級,成為正七品。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詹事司直官職雖不高,但這個位置潛在的光明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太子如果沒出啥意外的話,那是要當皇帝的,這也意味著楊炯隨時有可能青雲直上,可是,太子沒出意外,這楊炯倒意外了。

武則天當政,權傾天下,這被很多正統之人看作是“牝雞司晨”,於是很多人紛紛在地方組織反武,最著名的便是那駱賓王寫《討武曌檄》的徐敬業部,悲催的是楊炯的堂弟也參與其中,討武失敗後,這楊炯也跟著受到了牽連,被貶去了四川的梓州,也就是現在四川三臺縣當了個小小的司法參軍,結束了他在京城長達26年歲月靜好的安定生活。

三峽七百里,惟言巫峽長,重巖窅不極,疊嶂凌蒼蒼。

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徒自芳。山空夜猿嘯,徵客淚沾裳。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時的楊炯可以說是跌落到了谷底,也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時光,大好的前程從此斷送,那心中叫個灰暗,我們從他上面這首《巫峽》詩中也可以看出,空有美人絕世卻無人欣賞,那寂寞同誰語?唯有山猿啼澗,客淚沾裳。

任職期滿後他回到了洛陽,武則天只是讓他擔任了洛陽宮中習藝館中的宮廷教習,就是教宮女和宦官們讀書寫字一類的職務,這同他的志向相去甚遠,但卻也無可奈何,而他從長年的埋沒中也悟出道理,既然不能改變環境,不如去順應環境,此時的楊炯早已是鋒芒不在,變為一個沉穩之人。

此時的武則天正進行在向皇位的進擊中,楊炯不失時宜地獻上了《老人星賦》《盂蘭盆賦》等辭賦,他不吝溢美之詞,大行歌功頌德之事,希望武則天能“周命惟新”,成為新一代的“神聖皇帝”,這時的楊炯其實已淪為詩奴,希冀以他的詞賦為武器,開闢出一條新仕途。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果然,這一通的讚美讓武則天很是受用,不但對他進行了賞賜,還馬上讓他出任江南道衢州的盈川縣令,雖然官品不高,但好歹也是個有實權的職位,這對沉淪一生的楊炯來說,也足以自慰了。

臨上任之際,他的知音宰相張說特地寫了一首題為《贈別楊盈川炯箴》的詩贈與他,中有“君居百里,風化之源,才勿驕恡,政勿苛煩”句,但據《舊唐書》載,楊炯為政苛酷,所謂“炯至官,為政殘酷,人吏動不如意,輒榜撻之。又所居府舍,多進士亭臺,皆書榜額,為之美名,大為遠近所笑。”

然而於野史便有了另外一種截然相反的說法,說楊炯是親政愛民的好官,在當地曾有一楊公祠就供奉著楊炯的塑像,中堂有楹聯:“當年遺手澤,盈川城外五棵青松;世代感賢令,潑水江旁千秋俎豆。”既然是賢令,當然是好官,是吧。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更有甚者,對楊炯的死更有一種讓人震撼的描述,說時值盈川大旱,田地龜裂,莊稼焦枯,求神拜雨終無果,於是楊炯仰天長嘆,“吾無力救盈川百姓於水火,枉哉焉!”遂為求甘霖,縱身跳入盈川潭,以身殉職,繼而大雨傾下,地面為澤,百姓感其恩,遂建祠塑像,尊為城隍,長年祭拜。

楊炯苛政是見於正史,但上面沒有任何記載舉例說明其如何苛酷,所以不知依據從何來,於是就有人懷疑是根據張說的這首詩臆測之,真相如何不得而知;但民間說他是好官,且這種說法一直世代相傳,現在盈川還有楊炯文化節,孰是孰非,我們也一切雲霧中了。

楊炯走了,他是死在盈川任上,年僅42歲,正值壯年的大好時光,是什麼原因不得而知,一代文星倏忽而逝。

"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就“初唐四傑”來說,這楊炯怕是知名度最低的,王勃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滕王閣序》;駱賓王有“鵝鵝鵝”和《討武曌檄》,盧照鄰有《長安古意》,有《行路難》,那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傾羨了後世多少人。

算來楊炯身上的標籤有兩個,一個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再有一個就是“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了,從這“恥於王后”來看,他對王勃很是有些看起,而對我們現在的人而言,楊炯同王勃應該不在一個層次上,無論才情或留傳下來的作品,王勃都比楊炯要高一個檔次,而“愧在盧前”也有些茫然,他同盧照鄰應該差不多,無所謂誰前誰後,所以,他這句話真不是所云何來。

但當時的宰相張說對楊炯的評價倒是很高,據唐劉肅在《大唐新語》中記載:“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既生瑜,何生亮”,自古文人相輕,楊炯和王勃同為一時之俊傑,年齡相當,都是恃才傲物之人,有點這樣的看法也很正常。但說這話也許是他在前期說的,而後來對王勃看法的轉變卻很少有人知道;當王勃死後,楊炯為其文集作序,對他也是美溢有加,也許是對王勃早逝的一種惋惜,為此後無人與其爭一時之長短的一聲嘆息吧。

楊炯,弘農華陰人,即今陝西華陰人,初唐詩人,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又因故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則天除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

這弘農楊氏可是望族,如果往上算,漢丞相楊敞,大學者楊震,還有那讓曹操恨得咬牙的楊修等等,都是曾經的驕傲,只是到了唐時,家族中拿得出手的人似乎少了些,但基因是強大的,所以,在楊炯身上智慧的潛力那是多多。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是神童一枚,而他這神童之名可是考來的,當時有一種選拔叫“弟子舉”,是由各地政府舉薦天才少年,再由朝廷進行考核入編,以備將來任用,楊炯是十歲應弟子舉及第,侍制弘文館,也就算半個公務員了,每天除了看書就是學習,還有銀兩進帳,真是羨煞人也。

這弘文館為唐太宗李世民始創,猶如而今的作家協會一般,彙集了當時天下名士,這楊炯小小年紀便入選其中,可見其才能了得;而這侍制其實就是等待詔命之意,由這幫入選協會的文人輪值,隨時聽候皇帝的諮詢和差遣。

他同王勃的年齡相當,應該是同年生人,此時的王勃在家讀《漢書》,正在寫《漢書指瑕》一書,可見二人都是天才之人,所以楊炯也才將王勃視為競爭對手,

可不幸的是,他雖幼舉入仕,卻空侯多年,這樣看似閒適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六年,也沒有一個進階的機會,人生能有幾個十幾年了,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苦熬了十幾年,楊炯參加了“應制舉”,也就是皇帝主持的一種臨時性考試,這次他考上了,被授了個校書郎官職,這是個微不足道的九品小官,也就是在弘文館做一些編輯和校對之類的工作,這讓他心何以堪,從此懷才不遇的鬱悶心情是一直伴隨著他。

也就是在這寂寞之時,邊境上的突厥和吐蕃等異族侵邊,烽燧告急,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裴行儉不僅是楊炯的知音,也是四傑的知音,此時的楊炯恨不能隨軍建功立業,於是,在悲憤中寫下了千古名篇《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詩中借一從軍士子之口,通過從辭京出師到對邊塞環境的渲染,聲色相加,各臻其妙,表達了自己不願意老死書齋,亦想為保衛國家而戰的決心。此詩節奏明快,一氣呵成,動感十足,有很強烈的畫面感;其中所體現出的那一往無前的精神面貌,以書生的一聲吶喊,喚醒了一個豪邁邊塞詩歌的盛唐。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然而這一切都是楊炯的想象,現實的殘酷依然故我,生活還得一天天地過下去;楊炯由於出道太早,對自己的仕途一直是信心滿滿,心比天高,他一貫地恃才傲物且言語尖刻,雖然前程一直不順,卻也看不起那些高官得做,駿馬得騎之人,他譏諷那些人是“麒麟楦”,引致無論是朝堂之上還是在野學子,都對他很是不滿。

何謂“麒麟楦”,就是當時演戲時,將畫成麒麟樣的布,披在驢子身上拖出來走過場的道具,楊炯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那些大臣們就是一幫看似麒麟的驢,這讓這些掌握著楊炯命運的高官情何以堪,此話一出,楊炯瞬間成為整個官僚陣線的公敵,前程一片暗淡。

好在沉鬱的日子不算太長,當時的太子李顯,也就是後來的唐中宗看中楊炯的才能,將他擢為詹事司直,推薦他進了崇文館,並讓他當了東宮庶務,也就是太子的管家,一躍兩級,成為正七品。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詹事司直官職雖不高,但這個位置潛在的光明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太子如果沒出啥意外的話,那是要當皇帝的,這也意味著楊炯隨時有可能青雲直上,可是,太子沒出意外,這楊炯倒意外了。

武則天當政,權傾天下,這被很多正統之人看作是“牝雞司晨”,於是很多人紛紛在地方組織反武,最著名的便是那駱賓王寫《討武曌檄》的徐敬業部,悲催的是楊炯的堂弟也參與其中,討武失敗後,這楊炯也跟著受到了牽連,被貶去了四川的梓州,也就是現在四川三臺縣當了個小小的司法參軍,結束了他在京城長達26年歲月靜好的安定生活。

三峽七百里,惟言巫峽長,重巖窅不極,疊嶂凌蒼蒼。

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徒自芳。山空夜猿嘯,徵客淚沾裳。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時的楊炯可以說是跌落到了谷底,也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時光,大好的前程從此斷送,那心中叫個灰暗,我們從他上面這首《巫峽》詩中也可以看出,空有美人絕世卻無人欣賞,那寂寞同誰語?唯有山猿啼澗,客淚沾裳。

任職期滿後他回到了洛陽,武則天只是讓他擔任了洛陽宮中習藝館中的宮廷教習,就是教宮女和宦官們讀書寫字一類的職務,這同他的志向相去甚遠,但卻也無可奈何,而他從長年的埋沒中也悟出道理,既然不能改變環境,不如去順應環境,此時的楊炯早已是鋒芒不在,變為一個沉穩之人。

此時的武則天正進行在向皇位的進擊中,楊炯不失時宜地獻上了《老人星賦》《盂蘭盆賦》等辭賦,他不吝溢美之詞,大行歌功頌德之事,希望武則天能“周命惟新”,成為新一代的“神聖皇帝”,這時的楊炯其實已淪為詩奴,希冀以他的詞賦為武器,開闢出一條新仕途。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果然,這一通的讚美讓武則天很是受用,不但對他進行了賞賜,還馬上讓他出任江南道衢州的盈川縣令,雖然官品不高,但好歹也是個有實權的職位,這對沉淪一生的楊炯來說,也足以自慰了。

臨上任之際,他的知音宰相張說特地寫了一首題為《贈別楊盈川炯箴》的詩贈與他,中有“君居百里,風化之源,才勿驕恡,政勿苛煩”句,但據《舊唐書》載,楊炯為政苛酷,所謂“炯至官,為政殘酷,人吏動不如意,輒榜撻之。又所居府舍,多進士亭臺,皆書榜額,為之美名,大為遠近所笑。”

然而於野史便有了另外一種截然相反的說法,說楊炯是親政愛民的好官,在當地曾有一楊公祠就供奉著楊炯的塑像,中堂有楹聯:“當年遺手澤,盈川城外五棵青松;世代感賢令,潑水江旁千秋俎豆。”既然是賢令,當然是好官,是吧。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更有甚者,對楊炯的死更有一種讓人震撼的描述,說時值盈川大旱,田地龜裂,莊稼焦枯,求神拜雨終無果,於是楊炯仰天長嘆,“吾無力救盈川百姓於水火,枉哉焉!”遂為求甘霖,縱身跳入盈川潭,以身殉職,繼而大雨傾下,地面為澤,百姓感其恩,遂建祠塑像,尊為城隍,長年祭拜。

楊炯苛政是見於正史,但上面沒有任何記載舉例說明其如何苛酷,所以不知依據從何來,於是就有人懷疑是根據張說的這首詩臆測之,真相如何不得而知;但民間說他是好官,且這種說法一直世代相傳,現在盈川還有楊炯文化節,孰是孰非,我們也一切雲霧中了。

楊炯走了,他是死在盈川任上,年僅42歲,正值壯年的大好時光,是什麼原因不得而知,一代文星倏忽而逝。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我們說楊炯是英年早逝,甚為可惜,可他在初唐四傑中怕是最幸運的,這裡面有個駱賓王不知終的變數,王勃南海死溺,照鄰痛沉穎水,都是在青壯年時期逝世,都是橫死不得善終。

說來有件很詭異的事,就是上面所說帶兵去征伐突厥的名將裴行儉,他對當時在社會上頗有名氣的“初唐四傑”有個評價說:“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如勃等,雖有才,而浮躁炫露,豈享爵祿者哉?炯頗沉默,可至令長,餘皆不得其死。”

此事記載於《唐詩記事》,結果一語成讖,事實還真如裴行儉所預言,是巧合還是天妒英才,這初唐的一代天驕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流星般迅疾地在夜空中劃過,想來唯一聲嘆息耳。

"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就“初唐四傑”來說,這楊炯怕是知名度最低的,王勃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滕王閣序》;駱賓王有“鵝鵝鵝”和《討武曌檄》,盧照鄰有《長安古意》,有《行路難》,那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傾羨了後世多少人。

算來楊炯身上的標籤有兩個,一個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再有一個就是“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了,從這“恥於王后”來看,他對王勃很是有些看起,而對我們現在的人而言,楊炯同王勃應該不在一個層次上,無論才情或留傳下來的作品,王勃都比楊炯要高一個檔次,而“愧在盧前”也有些茫然,他同盧照鄰應該差不多,無所謂誰前誰後,所以,他這句話真不是所云何來。

但當時的宰相張說對楊炯的評價倒是很高,據唐劉肅在《大唐新語》中記載:“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既生瑜,何生亮”,自古文人相輕,楊炯和王勃同為一時之俊傑,年齡相當,都是恃才傲物之人,有點這樣的看法也很正常。但說這話也許是他在前期說的,而後來對王勃看法的轉變卻很少有人知道;當王勃死後,楊炯為其文集作序,對他也是美溢有加,也許是對王勃早逝的一種惋惜,為此後無人與其爭一時之長短的一聲嘆息吧。

楊炯,弘農華陰人,即今陝西華陰人,初唐詩人,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又因故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則天除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

這弘農楊氏可是望族,如果往上算,漢丞相楊敞,大學者楊震,還有那讓曹操恨得咬牙的楊修等等,都是曾經的驕傲,只是到了唐時,家族中拿得出手的人似乎少了些,但基因是強大的,所以,在楊炯身上智慧的潛力那是多多。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是神童一枚,而他這神童之名可是考來的,當時有一種選拔叫“弟子舉”,是由各地政府舉薦天才少年,再由朝廷進行考核入編,以備將來任用,楊炯是十歲應弟子舉及第,侍制弘文館,也就算半個公務員了,每天除了看書就是學習,還有銀兩進帳,真是羨煞人也。

這弘文館為唐太宗李世民始創,猶如而今的作家協會一般,彙集了當時天下名士,這楊炯小小年紀便入選其中,可見其才能了得;而這侍制其實就是等待詔命之意,由這幫入選協會的文人輪值,隨時聽候皇帝的諮詢和差遣。

他同王勃的年齡相當,應該是同年生人,此時的王勃在家讀《漢書》,正在寫《漢書指瑕》一書,可見二人都是天才之人,所以楊炯也才將王勃視為競爭對手,

可不幸的是,他雖幼舉入仕,卻空侯多年,這樣看似閒適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六年,也沒有一個進階的機會,人生能有幾個十幾年了,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苦熬了十幾年,楊炯參加了“應制舉”,也就是皇帝主持的一種臨時性考試,這次他考上了,被授了個校書郎官職,這是個微不足道的九品小官,也就是在弘文館做一些編輯和校對之類的工作,這讓他心何以堪,從此懷才不遇的鬱悶心情是一直伴隨著他。

也就是在這寂寞之時,邊境上的突厥和吐蕃等異族侵邊,烽燧告急,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裴行儉不僅是楊炯的知音,也是四傑的知音,此時的楊炯恨不能隨軍建功立業,於是,在悲憤中寫下了千古名篇《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詩中借一從軍士子之口,通過從辭京出師到對邊塞環境的渲染,聲色相加,各臻其妙,表達了自己不願意老死書齋,亦想為保衛國家而戰的決心。此詩節奏明快,一氣呵成,動感十足,有很強烈的畫面感;其中所體現出的那一往無前的精神面貌,以書生的一聲吶喊,喚醒了一個豪邁邊塞詩歌的盛唐。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然而這一切都是楊炯的想象,現實的殘酷依然故我,生活還得一天天地過下去;楊炯由於出道太早,對自己的仕途一直是信心滿滿,心比天高,他一貫地恃才傲物且言語尖刻,雖然前程一直不順,卻也看不起那些高官得做,駿馬得騎之人,他譏諷那些人是“麒麟楦”,引致無論是朝堂之上還是在野學子,都對他很是不滿。

何謂“麒麟楦”,就是當時演戲時,將畫成麒麟樣的布,披在驢子身上拖出來走過場的道具,楊炯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那些大臣們就是一幫看似麒麟的驢,這讓這些掌握著楊炯命運的高官情何以堪,此話一出,楊炯瞬間成為整個官僚陣線的公敵,前程一片暗淡。

好在沉鬱的日子不算太長,當時的太子李顯,也就是後來的唐中宗看中楊炯的才能,將他擢為詹事司直,推薦他進了崇文館,並讓他當了東宮庶務,也就是太子的管家,一躍兩級,成為正七品。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詹事司直官職雖不高,但這個位置潛在的光明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太子如果沒出啥意外的話,那是要當皇帝的,這也意味著楊炯隨時有可能青雲直上,可是,太子沒出意外,這楊炯倒意外了。

武則天當政,權傾天下,這被很多正統之人看作是“牝雞司晨”,於是很多人紛紛在地方組織反武,最著名的便是那駱賓王寫《討武曌檄》的徐敬業部,悲催的是楊炯的堂弟也參與其中,討武失敗後,這楊炯也跟著受到了牽連,被貶去了四川的梓州,也就是現在四川三臺縣當了個小小的司法參軍,結束了他在京城長達26年歲月靜好的安定生活。

三峽七百里,惟言巫峽長,重巖窅不極,疊嶂凌蒼蒼。

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徒自芳。山空夜猿嘯,徵客淚沾裳。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時的楊炯可以說是跌落到了谷底,也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時光,大好的前程從此斷送,那心中叫個灰暗,我們從他上面這首《巫峽》詩中也可以看出,空有美人絕世卻無人欣賞,那寂寞同誰語?唯有山猿啼澗,客淚沾裳。

任職期滿後他回到了洛陽,武則天只是讓他擔任了洛陽宮中習藝館中的宮廷教習,就是教宮女和宦官們讀書寫字一類的職務,這同他的志向相去甚遠,但卻也無可奈何,而他從長年的埋沒中也悟出道理,既然不能改變環境,不如去順應環境,此時的楊炯早已是鋒芒不在,變為一個沉穩之人。

此時的武則天正進行在向皇位的進擊中,楊炯不失時宜地獻上了《老人星賦》《盂蘭盆賦》等辭賦,他不吝溢美之詞,大行歌功頌德之事,希望武則天能“周命惟新”,成為新一代的“神聖皇帝”,這時的楊炯其實已淪為詩奴,希冀以他的詞賦為武器,開闢出一條新仕途。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果然,這一通的讚美讓武則天很是受用,不但對他進行了賞賜,還馬上讓他出任江南道衢州的盈川縣令,雖然官品不高,但好歹也是個有實權的職位,這對沉淪一生的楊炯來說,也足以自慰了。

臨上任之際,他的知音宰相張說特地寫了一首題為《贈別楊盈川炯箴》的詩贈與他,中有“君居百里,風化之源,才勿驕恡,政勿苛煩”句,但據《舊唐書》載,楊炯為政苛酷,所謂“炯至官,為政殘酷,人吏動不如意,輒榜撻之。又所居府舍,多進士亭臺,皆書榜額,為之美名,大為遠近所笑。”

然而於野史便有了另外一種截然相反的說法,說楊炯是親政愛民的好官,在當地曾有一楊公祠就供奉著楊炯的塑像,中堂有楹聯:“當年遺手澤,盈川城外五棵青松;世代感賢令,潑水江旁千秋俎豆。”既然是賢令,當然是好官,是吧。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更有甚者,對楊炯的死更有一種讓人震撼的描述,說時值盈川大旱,田地龜裂,莊稼焦枯,求神拜雨終無果,於是楊炯仰天長嘆,“吾無力救盈川百姓於水火,枉哉焉!”遂為求甘霖,縱身跳入盈川潭,以身殉職,繼而大雨傾下,地面為澤,百姓感其恩,遂建祠塑像,尊為城隍,長年祭拜。

楊炯苛政是見於正史,但上面沒有任何記載舉例說明其如何苛酷,所以不知依據從何來,於是就有人懷疑是根據張說的這首詩臆測之,真相如何不得而知;但民間說他是好官,且這種說法一直世代相傳,現在盈川還有楊炯文化節,孰是孰非,我們也一切雲霧中了。

楊炯走了,他是死在盈川任上,年僅42歲,正值壯年的大好時光,是什麼原因不得而知,一代文星倏忽而逝。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我們說楊炯是英年早逝,甚為可惜,可他在初唐四傑中怕是最幸運的,這裡面有個駱賓王不知終的變數,王勃南海死溺,照鄰痛沉穎水,都是在青壯年時期逝世,都是橫死不得善終。

說來有件很詭異的事,就是上面所說帶兵去征伐突厥的名將裴行儉,他對當時在社會上頗有名氣的“初唐四傑”有個評價說:“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如勃等,雖有才,而浮躁炫露,豈享爵祿者哉?炯頗沉默,可至令長,餘皆不得其死。”

此事記載於《唐詩記事》,結果一語成讖,事實還真如裴行儉所預言,是巧合還是天妒英才,這初唐的一代天驕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流星般迅疾地在夜空中劃過,想來唯一聲嘆息耳。

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