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再試圖將孩子培養成我們自己最好的版本了'

"

「好的教育才是未來,壞的教育沒有未來。」

中國教育界的權威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老師做客明白直播間,一開場就如是說。

家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一箇中國兒童,從一出生就已經被設計好了要去什麼小學,如何考重點中學、重點高中,接下來則是大學本科、碩士或者留學。

先集中精力考上名校,到了學校再去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是大部分家長的「美好願望」,所以很多家長為了孩子順利升學,早早開始加入學區房爭奪戰;好不容易入學,學生又得面臨沉重的課業負擔,在學校接受教育,基本只為應試......

"

「好的教育才是未來,壞的教育沒有未來。」

中國教育界的權威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老師做客明白直播間,一開場就如是說。

家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一箇中國兒童,從一出生就已經被設計好了要去什麼小學,如何考重點中學、重點高中,接下來則是大學本科、碩士或者留學。

先集中精力考上名校,到了學校再去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是大部分家長的「美好願望」,所以很多家長為了孩子順利升學,早早開始加入學區房爭奪戰;好不容易入學,學生又得面臨沉重的課業負擔,在學校接受教育,基本只為應試......

我們不能再試圖將孩子培養成我們自己最好的版本了

▲被稱為「高考工廠」的衡水中學

應試教育雖然一直都在逐漸改善,但是不管學習技術怎麼提高,還是以考試結果為最後標準,當應試教育還在考計算能力、背誦能力的時候,計算機、人工智能和搜索引擎已經早已超過了人類的這些能力。所以,現在的孩子就需要培養出比機器人更有價值的地方。

回頭看20世紀50年代,很多國家的學校也主要是專斷、代工型的教學模式。比如說我們現在感覺英國的教學方式好像很自由化,可是據喬治·奧威爾的回憶,他受到的英國中小學教育中也充斥著以死記硬背知識點應對考試的做法。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其實就和60年前英國的教育體系類似,但是問題只有一個:現在的孩子需要面向未來的教育。

生活在當下的孩子,很可能就是5年、10年之後就要面臨自己的職業生涯,那時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父母要如何塑造孩子的價值觀和行為意識,替孩子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為他們應對未來的挑戰做好萬全準備呢?

"

「好的教育才是未來,壞的教育沒有未來。」

中國教育界的權威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老師做客明白直播間,一開場就如是說。

家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一箇中國兒童,從一出生就已經被設計好了要去什麼小學,如何考重點中學、重點高中,接下來則是大學本科、碩士或者留學。

先集中精力考上名校,到了學校再去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是大部分家長的「美好願望」,所以很多家長為了孩子順利升學,早早開始加入學區房爭奪戰;好不容易入學,學生又得面臨沉重的課業負擔,在學校接受教育,基本只為應試......

我們不能再試圖將孩子培養成我們自己最好的版本了

▲被稱為「高考工廠」的衡水中學

應試教育雖然一直都在逐漸改善,但是不管學習技術怎麼提高,還是以考試結果為最後標準,當應試教育還在考計算能力、背誦能力的時候,計算機、人工智能和搜索引擎已經早已超過了人類的這些能力。所以,現在的孩子就需要培養出比機器人更有價值的地方。

回頭看20世紀50年代,很多國家的學校也主要是專斷、代工型的教學模式。比如說我們現在感覺英國的教學方式好像很自由化,可是據喬治·奧威爾的回憶,他受到的英國中小學教育中也充斥著以死記硬背知識點應對考試的做法。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其實就和60年前英國的教育體系類似,但是問題只有一個:現在的孩子需要面向未來的教育。

生活在當下的孩子,很可能就是5年、10年之後就要面臨自己的職業生涯,那時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父母要如何塑造孩子的價值觀和行為意識,替孩子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為他們應對未來的挑戰做好萬全準備呢?

我們不能再試圖將孩子培養成我們自己最好的版本了

▲楊東平老師在明白直播間

楊東平老師談到,我們越來越認識到綜合素養、核心素養、非認知能力是同一個東西。也即是一個人的專注、堅韌、合作精神、閱讀的習慣等等。正是這些非智力因素,才決定人能夠走多遠。

培養考試機器,或者說,大規模培養人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想要培養出符合21世紀價值的人才,憑藉按部就班地考試和死讀書,已經遠遠不能應付。

人類正處在一個新技術顛覆一切行業的過程中,教育行業、醫療行業等都不會有例外。只這幾年的知識付費行業發展,就已經能讓普通人,僅僅通過互聯網,就可以聽到、看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學課程,接觸到最新鮮、專業的知識。

在這種時代大浪潮面前,不用抱有幻想:學校教育只能順流而上,改革教育內容及方法,別無退路。

教育本該如此,本該不壓抑人性,而是釋放人性以及創造力。

正如楊東平老師在直播期間,解答明白知識圈學友疑問時說:

「(人)是一顆種子,當他來到人世的時候,他內在的品性實際上已經形成了。我比較贊成教育的功能是輔助他,幫助他成長,做最好的自我,做最好的白菜,做最好的蘿蔔,而不是說每一個蘿蔔都要成為大樹。」

楊東平老師說得深刻。

的確。教育,不是讓所有的蘿蔔、白菜都統統變成大樹。學生如果是一顆白菜、一根蘿蔔,那就幫他做最好的白菜、最好的蘿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