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清晰的太陽提綱——劉渡舟老先生

穴位 中醫 張仲景 傷寒 華醫世界 華醫世界 2017-10-27

史上最清晰的太陽提綱——劉渡舟老先生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這一條是太陽病的提綱,也是表病的總綱“太陽之為病”,

從提法上來看,就反映了張仲景六經分證是依據臟腑經絡的,不僅僅是一個病名。

有了太陽才有“太陽之為病”。

所以,首先就應當先向大家交代一下什麼叫太陽,什麼叫太陽病,什麼是太陽的脈證,脈證的特點反映了什麼。

太陽,就是太陽經,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腑是相連的,太陽之腑居於下焦,

但是它的氣是通過太陽之經外行於體表,溫暖肌膚,抗禦外邪,保護體表。

因為有這樣的生理功能,因此就把它叫做衛氣。

不要把衛氣和太陽之氣分開。

衛氣是中醫特色性的概念,古代的醫學家對於營氣、衛氣是非常重視的。

衛氣在人體的運行有一個規律

白天和夜晚加在一起,衛氣在人體運行五十週,就是五十圈。

這五十週裡,衛氣在白天行於陽二十五週,夜晚行於陰二十五週,然後天就亮了,就到了“平旦”了,

人就醒了,眼睛就張開了,所以說“開目為陽,閉目為陰”。

陽氣一活動,衛氣就上頭循項而下於太陽,就是說衛氣這時候就要交於太陽經了。

這時候由陰轉陽,衛氣行於陽道,就先從足太陽開始。

這些內容在《內經》和《難經》上都有,大家可以看一看。

為什麼講臟腑經絡?

為什麼講營衛氣血和津液?

這是人身上一些生理物質的運動,不講這個中醫就空了。

太陽之氣也就是衛氣。

太陽之氣總六經而統營衛,溫分肉,肥腠理,司開合,衛外而為固也,實際上就是和衛陽之氣分不開。

因為太陽之氣有這麼重要的作用,所以叫做巨陽或太陽。

太者,大也,太陽就是很大的一個陽氣。

周身體表的陽氣都受太陽之氣所管轄。

關於太陽主表

《靈樞經·營衛生會》說“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外就是表。

《靈樞經·本髒》說“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

腎為陰陽之根,所以人的陰陽不和之病,窮必及腎。

腎既合於三焦,又合於膀胱。膀胱叫做水府;“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焦又叫做水的道路。

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因此腎陽之氣通過三焦和膀胱而外應於腠理毫毛

“腠理毫毛其應”,是說人體腠理毫毛中的陽氣就是通過膀胱和三焦輸布來的腎陽之氣。

應是外應,外應於腠理毫毛,是氣和水根於內,應於外的意思。

因為膀胱、三焦都是帶有津液的,所以到腠理毫毛的氣不是單純的氣,裡面還有水分。

外感風寒之邪一旦閉塞了陽氣,就意味著腠理毫毛裡的水液也閉鬱住了,因此要發汗才能把風寒之邪去掉。

日本的醫學家就認為麻黃湯發汗解水毒

人是一個整體,臟腑的功能是互相協助的。

《靈樞經·本輸》說:“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髒”,

這也是說腎往上屬於肺,合於膀胱,經過三焦的上下溝通,“故將兩髒”,所以說太陽主表和少陰陽氣的支援是分不開的。

為什麼太陽要和少陰相表裡?

不達成陰陽表裡,太陽主表就很困難了,它沒有那麼大的力量。

只有藉助於少陰腎氣,先天的元陽之氣,才有那樣一個大陽之氣。

另外,我們再看一看《靈柩經·決氣》講關於氣的問題。

何謂氣?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薰膚充身澤毛,若露露之溉,是謂氣”。

我們剛才介紹過,太陽之氣要通過三焦,得到腎的支援,才能主表。

但是,只有先天的腎氣,沒有後天的水谷之氣、呼吸之氣也是不行的。

《靈樞經·決氣》篇就指出“上焦開發,宣五穀味”,

人只有呼吸了天陽之氣,天陽之氣和水谷之氣結合在一起,變成能量,然後才能“薰膚充身澤毛,若雰露之溉,是謂氣”。

因此,太陽的溫分肉、肥腠理、司開合、衛外而為固的陽氣,既包含有先天腎氣,也包含有水谷之氣、呼吸之氣。

按照以前的說法,

有天氣就是呼吸之氣,

有地氣就是水谷之氣,

有人氣就是先天稟賦的腎氣,

這是天、地、人三氣會合的協同作用。

因此沒有肺的宜發、胃的滋養,太陽之氣就沒有來源和接續,就不能發揮作用。

為什麼在太陽病表證裡有喘?

因為太陽之氣裡包含有肺氣,邪氣影響了肺氣的宜降,導致肺氣不利。

為什麼在太陽病裡有乾嘔,有嘔逆?

因為太陽之氣裡包含有胃氣,邪氣影響了口氣的通降,導致胃氣不利。

為什麼在太陽病裡有“發熱而反脈沉

者”?

因為太陽之氣裡包含有少陰腎氣。

因此,我們要有一個整體觀念,人體在生理功能方面是有聯繫的。

太陽主表和肺主皮毛、三焦溫分肉都是一致的,

不要看成各自為政、互不相關的。

我們再講講太陽經的問題:

根據中醫的理論,經絡在人體是客觀存在的。

鍼灸家是按經取穴的,針刺這個穴就治這經的病。

我以前在漢沽農場(西七分場)搞教育革命,

天天到貧下中農家去給人看病,

一個姓陳的孩子,十四歲,高燒。

我去的時候沒有帶藥,就仿照《傷寒》的方法,給他刺了風池、風府,還有大椎、曲池。

出乎我意料之外,扎完以後腦門就出汗了燒就退了。

怎麼能說太陽主表和經沒有關係?

張仲景說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期門,都是有道理的,是要講臟腑經絡的。

太陽之經是陽經之長,少陽和陽明都不如它。

因為太陽之經行於陽道,人體前為陰,後為陽,而太陽之經就是行於背後。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一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它不僅行於後背,而且還是最長的一條經,穴道也最多,另外,太陽經和督脈並行,督脈為陽經之總督。

因此,只有太陽經能勝任通行陽氣、主表的作用。

同時,膀胱又是水之腑,水能化氣,氣能行水,因此它才能夠主表。

太陽之經是不是就這一條線的問題?

現在有一些人對於《傷寒論》中的六經依據的是經絡學說是持反對意見的,

他們會說“哪有這個道理?太陽經的病就那麼一條線有病啦?”

其實,那一條線是它的主幹,譬就像鐵路線的幹線。

大者為經,小者為絡,絡中還有孫絡,網維於周身呢。

因此,太陽分而言之有三,叫體之太陽、經之太陽、腑之太陽。

體之太陽就是主表的太陽,表面的都是太陽經之太陽;

就是說它的經脈,頭項強痛就是它的經脈不利腑之太陽就是膀胱氣化功能的問題。

體之太陽、經之太陽、腑之太陽,概括起來就叫太陽。

從各個注家的解釋來看,有的時候是從腑之太陽提,有的時候從經之太陽提,實際上是整體的東西。

《醫宗金鑑》為了使《傷寒論》容易懂一些,提出了體之太陽、經之太陽、腑之太陽的概念。

正因為有腑之太陽,所以經邪可以傳到腑,因為經腑相連,像樹根和樹枝,是一個整體。

因為太陽是主表的,所以外來的邪氣要客人體表的時候,先從太陽開始。

正氣抗邪氣於體表,病位就在體表。

這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就叫做表證。

表證的第一個證就是“脈浮”。

把脈象擺在頭項強痛、惡寒、脈浮這三個證的第一位,說明了它的重要性。

為什麼脈浮?

因為正氣抗邪於表,營衛氣血就向外,所以脈就浮。

這一個“浮”字有好幾個意思。

其一,是從脈象來說的。浮脈如水飄木,“浮脈惟從肉上行”。

其二,是從病理來說的。為什麼脈浮啊?在這裡反映的就是太陽表證。

由於邪氣初客於體表,正氣開始抵抗,氣血向外,所以脈浮。

也就是我們經常強調的“有一分浮脈就有一分表證”?

無論病的時間有多長,只要還是浮脈,就反映氣血向外,也就意味著邪氣在表還沒有解,

“浮脈為陽表病居”,就不能用承氣湯之類瀉下啦。

史上最清晰的太陽提綱——劉渡舟老先生

如何判斷是浮脈?

切脈之法有舉,有按,有尋。

人體的層次從表到裡分為皮肉脈筋骨,叫做五體。

輕手叫舉法,也就是浮而取之,再往下按到肌肉,再按到筋,再按到骨,叫舉按尋。

應該先用舉法。

“脈有其真,曰浮中沉,上竟下竟,左右推循”,必須按著規矩來。表證的第二個證就是主證。

其二是頭痛項強,頭痛和項強是有機聯繫的兩個證候。

頭為諸陽之會,是陽經都會於頭,

但是每一個經有它的側重,陽明在頭額,少陽在頭角,太陽在頭頂。

頭為三陽之通位,而頭項則為太陽之專位。

雖然三陽經病都可以出現頭痛,但是隻有頭痛項強屬於太陽所專有的,這是它的二個特殊性。

這個項強(jàng),念項強(qiàng)也可以。

什麼叫強?

就是說太陽之經脈不利了。

因為經脈有疏通的作用,所以叫經輸,《靈柩經·本髒》有這麼幾句話“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經脈是行血氣的是濡筋骨而利關節的,以流通為宜。

因為太陽表受邪,必然影響它的經受邪,所以太陽表證也叫太陽經證。

太陽經一受邪,主要的反映部位就是項,再往下就是背,再往下就是腰。

太陽經輸不利了,後項就有一些發強,

就是說活動、顧盼、俯仰有些不自如了,覺得發緊。

有的注家認為“強者,強直也”,那就錯了,就成了痙病啦。

其二是“而惡寒”,

這個“而”字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連接詞,

不僅把上面的證候都連接在一起了,而且還有強調的意思。

凡是張仲景描寫“而”字以後的這些症狀,諸如“不汗出而煩躁者”,“無汗而喘者”,都有一定的重要意義。

為什麼會惡寒?因為邪氣傷了太陽之氣,衛氣不能正常地溫煦肌表,所以才惡寒。

《傷寒論》表證的提綱沒提到發熱,只提到了惡寒。

表證也應該發熱,因為陽氣被鬱。

太陽之氣被邪氣所傷,陽氣要抗邪於表,開合不利,陽氣閉鬱,應該有發熱的證候。

為什麼《傷寒論》提綱這一條沒說發熱?

邪氣傷人的時候先傷衛陽,因此惡寒是一定會出現的。

從自覺症狀來說,惡寒一定出現在發熱之前。

表陽被傷以後,人身上的陽氣、營衛、氣血要積極地抗邪於體表,發生了陽氣鬱遏以後,就會出現發燒。

但是,臨床也有惡寒的同時就已經發燒了。

古代沒有體溫表,只能根據患者的主訴來記載,所以強調惡寒。

因此,表證除了惡寒以外,應當有發熱。

這就是太陽病的提綱,也是表證的提綱。

以後凡是提到太陽病,無論是在太陽篇也好,還是在其他的篇章也好,

就應該具備表證的主脈、主證,也就是脈浮,頭痛,項強,惡寒,發熱。

(此文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