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

我是76年生的,可以這麼說70後基本上沒有受過饑饉之苦,但是生活經歷卻要比80後、90後要豐富的多。尤其是關於“吃”的一些經歷尤其讓人記憶深刻。

"

我是76年生的,可以這麼說70後基本上沒有受過饑饉之苦,但是生活經歷卻要比80後、90後要豐富的多。尤其是關於“吃”的一些經歷尤其讓人記憶深刻。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漫畫“小貨郎”

在我剛記事起,偶爾能吃到的零食就是“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就是用鹽水和茴香煮的大豆,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用來下酒的茴香豆。糖人是用紅薯熬得糖稀吹出來的。“滷大豆”和“糖人”這樣的小吃是由貨郎帶到村裡的。貨郎挑個挑子或者拉個架子車遊走於各個鄉村,他們會搖一種巴郎鼓的響器,清脆的“咚咚”之聲能傳出很遠,孩子們聽到響聲就會出來圍觀。貨郎帶來的針頭線腦、皮筋、玻璃球等小玩意對我們那時候的小孩子而言就是謎一樣的存在。不過小孩子最剛興趣的還是能解饞的“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用個小罈子裝著,一分錢一小湯勺,放在五六歲小孩的手裡有滿滿的“一手窩”。握著一手的“滷大豆”心中充滿了幸福,放一顆在嘴裡細嚼慢嚥,鹹、香鮮美的味道在嘴裡擴散開來直衝腦門。記憶中我買一分錢的“滷大豆”能吃上小半天,吃完了還要把手上的鹹味舔一舔,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滿足。

"

我是76年生的,可以這麼說70後基本上沒有受過饑饉之苦,但是生活經歷卻要比80後、90後要豐富的多。尤其是關於“吃”的一些經歷尤其讓人記憶深刻。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漫畫“小貨郎”

在我剛記事起,偶爾能吃到的零食就是“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就是用鹽水和茴香煮的大豆,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用來下酒的茴香豆。糖人是用紅薯熬得糖稀吹出來的。“滷大豆”和“糖人”這樣的小吃是由貨郎帶到村裡的。貨郎挑個挑子或者拉個架子車遊走於各個鄉村,他們會搖一種巴郎鼓的響器,清脆的“咚咚”之聲能傳出很遠,孩子們聽到響聲就會出來圍觀。貨郎帶來的針頭線腦、皮筋、玻璃球等小玩意對我們那時候的小孩子而言就是謎一樣的存在。不過小孩子最剛興趣的還是能解饞的“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用個小罈子裝著,一分錢一小湯勺,放在五六歲小孩的手裡有滿滿的“一手窩”。握著一手的“滷大豆”心中充滿了幸福,放一顆在嘴裡細嚼慢嚥,鹹、香鮮美的味道在嘴裡擴散開來直衝腦門。記憶中我買一分錢的“滷大豆”能吃上小半天,吃完了還要把手上的鹹味舔一舔,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滿足。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糖人

“滷大豆”和“糖人”相比我那時候更喜歡“滷大豆”,因為我覺得“糖人”的味道不是很好,有種淡淡的焦苦味,再者吃完糖人手裡黏黏的,不是很舒服。不過我倒是很喜歡看貨郎吹糖人,感覺吹糖人就像變戲法。貨郎用木片從冒著煙的大馬勺裡挑起一團糖稀,貨郎用手揪下來一些,糖稀還拉著長長的絲,貨郎快速的用雙手把糖稀團成一團,然後用食指在中間按個窩窩,再然後用雙手輕輕一搓就搓成了短柱狀,緊接著用手迅速在有出口的一端一拉就拉成了細管狀,嘴巴在最細的地方咬斷,嘴裡仍然噙著細管就開始吹了,多餘的那一點糖稀又丟在了盛糖稀的大馬勺裡,小團的糖稀很快就變軟和大馬勺裡的糖稀融為一體了。

"

我是76年生的,可以這麼說70後基本上沒有受過饑饉之苦,但是生活經歷卻要比80後、90後要豐富的多。尤其是關於“吃”的一些經歷尤其讓人記憶深刻。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漫畫“小貨郎”

在我剛記事起,偶爾能吃到的零食就是“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就是用鹽水和茴香煮的大豆,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用來下酒的茴香豆。糖人是用紅薯熬得糖稀吹出來的。“滷大豆”和“糖人”這樣的小吃是由貨郎帶到村裡的。貨郎挑個挑子或者拉個架子車遊走於各個鄉村,他們會搖一種巴郎鼓的響器,清脆的“咚咚”之聲能傳出很遠,孩子們聽到響聲就會出來圍觀。貨郎帶來的針頭線腦、皮筋、玻璃球等小玩意對我們那時候的小孩子而言就是謎一樣的存在。不過小孩子最剛興趣的還是能解饞的“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用個小罈子裝著,一分錢一小湯勺,放在五六歲小孩的手裡有滿滿的“一手窩”。握著一手的“滷大豆”心中充滿了幸福,放一顆在嘴裡細嚼慢嚥,鹹、香鮮美的味道在嘴裡擴散開來直衝腦門。記憶中我買一分錢的“滷大豆”能吃上小半天,吃完了還要把手上的鹹味舔一舔,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滿足。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糖人

“滷大豆”和“糖人”相比我那時候更喜歡“滷大豆”,因為我覺得“糖人”的味道不是很好,有種淡淡的焦苦味,再者吃完糖人手裡黏黏的,不是很舒服。不過我倒是很喜歡看貨郎吹糖人,感覺吹糖人就像變戲法。貨郎用木片從冒著煙的大馬勺裡挑起一團糖稀,貨郎用手揪下來一些,糖稀還拉著長長的絲,貨郎快速的用雙手把糖稀團成一團,然後用食指在中間按個窩窩,再然後用雙手輕輕一搓就搓成了短柱狀,緊接著用手迅速在有出口的一端一拉就拉成了細管狀,嘴巴在最細的地方咬斷,嘴裡仍然噙著細管就開始吹了,多餘的那一點糖稀又丟在了盛糖稀的大馬勺裡,小團的糖稀很快就變軟和大馬勺裡的糖稀融為一體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買冰棍的照片

吹糖人的時候糖稀應該是很燙的得,因為貨郎在開始吹糖人以前的準備工作時嘴裡一直在“吸溜”。貨郎鼓著嘴緩緩地吹氣,手裡的糖稀就變得胖起來,糖稀球在貨郎的手裡一捏、扯幾下就會變成各種造型,有像雞的、有像狗的,看起來惟妙惟肖、活靈活現,最後粘在竹籤上,一個糖人就完成了。

"

我是76年生的,可以這麼說70後基本上沒有受過饑饉之苦,但是生活經歷卻要比80後、90後要豐富的多。尤其是關於“吃”的一些經歷尤其讓人記憶深刻。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漫畫“小貨郎”

在我剛記事起,偶爾能吃到的零食就是“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就是用鹽水和茴香煮的大豆,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用來下酒的茴香豆。糖人是用紅薯熬得糖稀吹出來的。“滷大豆”和“糖人”這樣的小吃是由貨郎帶到村裡的。貨郎挑個挑子或者拉個架子車遊走於各個鄉村,他們會搖一種巴郎鼓的響器,清脆的“咚咚”之聲能傳出很遠,孩子們聽到響聲就會出來圍觀。貨郎帶來的針頭線腦、皮筋、玻璃球等小玩意對我們那時候的小孩子而言就是謎一樣的存在。不過小孩子最剛興趣的還是能解饞的“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用個小罈子裝著,一分錢一小湯勺,放在五六歲小孩的手裡有滿滿的“一手窩”。握著一手的“滷大豆”心中充滿了幸福,放一顆在嘴裡細嚼慢嚥,鹹、香鮮美的味道在嘴裡擴散開來直衝腦門。記憶中我買一分錢的“滷大豆”能吃上小半天,吃完了還要把手上的鹹味舔一舔,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滿足。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糖人

“滷大豆”和“糖人”相比我那時候更喜歡“滷大豆”,因為我覺得“糖人”的味道不是很好,有種淡淡的焦苦味,再者吃完糖人手裡黏黏的,不是很舒服。不過我倒是很喜歡看貨郎吹糖人,感覺吹糖人就像變戲法。貨郎用木片從冒著煙的大馬勺裡挑起一團糖稀,貨郎用手揪下來一些,糖稀還拉著長長的絲,貨郎快速的用雙手把糖稀團成一團,然後用食指在中間按個窩窩,再然後用雙手輕輕一搓就搓成了短柱狀,緊接著用手迅速在有出口的一端一拉就拉成了細管狀,嘴巴在最細的地方咬斷,嘴裡仍然噙著細管就開始吹了,多餘的那一點糖稀又丟在了盛糖稀的大馬勺裡,小團的糖稀很快就變軟和大馬勺裡的糖稀融為一體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買冰棍的照片

吹糖人的時候糖稀應該是很燙的得,因為貨郎在開始吹糖人以前的準備工作時嘴裡一直在“吸溜”。貨郎鼓著嘴緩緩地吹氣,手裡的糖稀就變得胖起來,糖稀球在貨郎的手裡一捏、扯幾下就會變成各種造型,有像雞的、有像狗的,看起來惟妙惟肖、活靈活現,最後粘在竹籤上,一個糖人就完成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馬蜂窩

那個年代令人難忘的還有夏天騎著28加重自行車賣冰棍的,二分錢一支白冰棍,五分錢一支帶奶味的雪糕,這些都是孩子們的最愛。鄉下賣冰棍的在八十年代才開始出現。那時候錢非常難掙,一般的家庭是不會給小孩零花錢的,但是小販允許孩子們用雞蛋、糧食兌換,這樣實際上小販賺得更多。千防萬防家賊難防,我和哥哥、妹妹偶爾會從家裡偷些雞蛋糧食來換些零食和一些小玩具,比如“滷大豆”、“糖人”、“蜂蜜膏”、冰棍、塑料槍等。

"

我是76年生的,可以這麼說70後基本上沒有受過饑饉之苦,但是生活經歷卻要比80後、90後要豐富的多。尤其是關於“吃”的一些經歷尤其讓人記憶深刻。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漫畫“小貨郎”

在我剛記事起,偶爾能吃到的零食就是“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就是用鹽水和茴香煮的大豆,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用來下酒的茴香豆。糖人是用紅薯熬得糖稀吹出來的。“滷大豆”和“糖人”這樣的小吃是由貨郎帶到村裡的。貨郎挑個挑子或者拉個架子車遊走於各個鄉村,他們會搖一種巴郎鼓的響器,清脆的“咚咚”之聲能傳出很遠,孩子們聽到響聲就會出來圍觀。貨郎帶來的針頭線腦、皮筋、玻璃球等小玩意對我們那時候的小孩子而言就是謎一樣的存在。不過小孩子最剛興趣的還是能解饞的“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用個小罈子裝著,一分錢一小湯勺,放在五六歲小孩的手裡有滿滿的“一手窩”。握著一手的“滷大豆”心中充滿了幸福,放一顆在嘴裡細嚼慢嚥,鹹、香鮮美的味道在嘴裡擴散開來直衝腦門。記憶中我買一分錢的“滷大豆”能吃上小半天,吃完了還要把手上的鹹味舔一舔,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滿足。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糖人

“滷大豆”和“糖人”相比我那時候更喜歡“滷大豆”,因為我覺得“糖人”的味道不是很好,有種淡淡的焦苦味,再者吃完糖人手裡黏黏的,不是很舒服。不過我倒是很喜歡看貨郎吹糖人,感覺吹糖人就像變戲法。貨郎用木片從冒著煙的大馬勺裡挑起一團糖稀,貨郎用手揪下來一些,糖稀還拉著長長的絲,貨郎快速的用雙手把糖稀團成一團,然後用食指在中間按個窩窩,再然後用雙手輕輕一搓就搓成了短柱狀,緊接著用手迅速在有出口的一端一拉就拉成了細管狀,嘴巴在最細的地方咬斷,嘴裡仍然噙著細管就開始吹了,多餘的那一點糖稀又丟在了盛糖稀的大馬勺裡,小團的糖稀很快就變軟和大馬勺裡的糖稀融為一體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買冰棍的照片

吹糖人的時候糖稀應該是很燙的得,因為貨郎在開始吹糖人以前的準備工作時嘴裡一直在“吸溜”。貨郎鼓著嘴緩緩地吹氣,手裡的糖稀就變得胖起來,糖稀球在貨郎的手裡一捏、扯幾下就會變成各種造型,有像雞的、有像狗的,看起來惟妙惟肖、活靈活現,最後粘在竹籤上,一個糖人就完成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馬蜂窩

那個年代令人難忘的還有夏天騎著28加重自行車賣冰棍的,二分錢一支白冰棍,五分錢一支帶奶味的雪糕,這些都是孩子們的最愛。鄉下賣冰棍的在八十年代才開始出現。那時候錢非常難掙,一般的家庭是不會給小孩零花錢的,但是小販允許孩子們用雞蛋、糧食兌換,這樣實際上小販賺得更多。千防萬防家賊難防,我和哥哥、妹妹偶爾會從家裡偷些雞蛋糧食來換些零食和一些小玩具,比如“滷大豆”、“糖人”、“蜂蜜膏”、冰棍、塑料槍等。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猴皮筋

我記得我一直不捨得花五分錢買一支雪糕,上一年級的那個夏天,我第一次吃到了帶奶味的雪糕,雪糕的滋味一直留在我的記憶深處。記得是下午第一節課下課後,哥哥來找我,手裡拿了一個小塑料袋,裡面有一點冰水,哥哥讓我趕快喝掉。我問是什麼,哥哥說是雪糕,看我不相信就解釋說,雪糕是上課前買的,沒來得及給我送來就化成水了。冰水只有兩小口,還沒有喝就完了,涼涼的、甜甜的、帶有奶香味的感覺卻留在我的記憶深處,後來再吃任何雪糕都覺得沒有了那兩小口冰水的味道。

"

我是76年生的,可以這麼說70後基本上沒有受過饑饉之苦,但是生活經歷卻要比80後、90後要豐富的多。尤其是關於“吃”的一些經歷尤其讓人記憶深刻。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漫畫“小貨郎”

在我剛記事起,偶爾能吃到的零食就是“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就是用鹽水和茴香煮的大豆,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用來下酒的茴香豆。糖人是用紅薯熬得糖稀吹出來的。“滷大豆”和“糖人”這樣的小吃是由貨郎帶到村裡的。貨郎挑個挑子或者拉個架子車遊走於各個鄉村,他們會搖一種巴郎鼓的響器,清脆的“咚咚”之聲能傳出很遠,孩子們聽到響聲就會出來圍觀。貨郎帶來的針頭線腦、皮筋、玻璃球等小玩意對我們那時候的小孩子而言就是謎一樣的存在。不過小孩子最剛興趣的還是能解饞的“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用個小罈子裝著,一分錢一小湯勺,放在五六歲小孩的手裡有滿滿的“一手窩”。握著一手的“滷大豆”心中充滿了幸福,放一顆在嘴裡細嚼慢嚥,鹹、香鮮美的味道在嘴裡擴散開來直衝腦門。記憶中我買一分錢的“滷大豆”能吃上小半天,吃完了還要把手上的鹹味舔一舔,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滿足。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糖人

“滷大豆”和“糖人”相比我那時候更喜歡“滷大豆”,因為我覺得“糖人”的味道不是很好,有種淡淡的焦苦味,再者吃完糖人手裡黏黏的,不是很舒服。不過我倒是很喜歡看貨郎吹糖人,感覺吹糖人就像變戲法。貨郎用木片從冒著煙的大馬勺裡挑起一團糖稀,貨郎用手揪下來一些,糖稀還拉著長長的絲,貨郎快速的用雙手把糖稀團成一團,然後用食指在中間按個窩窩,再然後用雙手輕輕一搓就搓成了短柱狀,緊接著用手迅速在有出口的一端一拉就拉成了細管狀,嘴巴在最細的地方咬斷,嘴裡仍然噙著細管就開始吹了,多餘的那一點糖稀又丟在了盛糖稀的大馬勺裡,小團的糖稀很快就變軟和大馬勺裡的糖稀融為一體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買冰棍的照片

吹糖人的時候糖稀應該是很燙的得,因為貨郎在開始吹糖人以前的準備工作時嘴裡一直在“吸溜”。貨郎鼓著嘴緩緩地吹氣,手裡的糖稀就變得胖起來,糖稀球在貨郎的手裡一捏、扯幾下就會變成各種造型,有像雞的、有像狗的,看起來惟妙惟肖、活靈活現,最後粘在竹籤上,一個糖人就完成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馬蜂窩

那個年代令人難忘的還有夏天騎著28加重自行車賣冰棍的,二分錢一支白冰棍,五分錢一支帶奶味的雪糕,這些都是孩子們的最愛。鄉下賣冰棍的在八十年代才開始出現。那時候錢非常難掙,一般的家庭是不會給小孩零花錢的,但是小販允許孩子們用雞蛋、糧食兌換,這樣實際上小販賺得更多。千防萬防家賊難防,我和哥哥、妹妹偶爾會從家裡偷些雞蛋糧食來換些零食和一些小玩具,比如“滷大豆”、“糖人”、“蜂蜜膏”、冰棍、塑料槍等。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猴皮筋

我記得我一直不捨得花五分錢買一支雪糕,上一年級的那個夏天,我第一次吃到了帶奶味的雪糕,雪糕的滋味一直留在我的記憶深處。記得是下午第一節課下課後,哥哥來找我,手裡拿了一個小塑料袋,裡面有一點冰水,哥哥讓我趕快喝掉。我問是什麼,哥哥說是雪糕,看我不相信就解釋說,雪糕是上課前買的,沒來得及給我送來就化成水了。冰水只有兩小口,還沒有喝就完了,涼涼的、甜甜的、帶有奶香味的感覺卻留在我的記憶深處,後來再吃任何雪糕都覺得沒有了那兩小口冰水的味道。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滾鐵環

記得一個賣賣冰棍的小販收蠍子,一隻大蠍子一毛錢,小蠍子三分、五分不等,這個消息對我們來說簡直是福音,因為我們可以抓蠍子換冰棍吃了。中午驕陽似火,我們不午休偷跑到野外去捉蠍子,野地裡的石頭堆和田地間的石壠都被我們翻了個遍。買冰棍的時候看見其他小夥伴羨慕的眼神,感覺自己就像獲勝的將軍,心裡得意極了。

"

我是76年生的,可以這麼說70後基本上沒有受過饑饉之苦,但是生活經歷卻要比80後、90後要豐富的多。尤其是關於“吃”的一些經歷尤其讓人記憶深刻。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漫畫“小貨郎”

在我剛記事起,偶爾能吃到的零食就是“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就是用鹽水和茴香煮的大豆,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用來下酒的茴香豆。糖人是用紅薯熬得糖稀吹出來的。“滷大豆”和“糖人”這樣的小吃是由貨郎帶到村裡的。貨郎挑個挑子或者拉個架子車遊走於各個鄉村,他們會搖一種巴郎鼓的響器,清脆的“咚咚”之聲能傳出很遠,孩子們聽到響聲就會出來圍觀。貨郎帶來的針頭線腦、皮筋、玻璃球等小玩意對我們那時候的小孩子而言就是謎一樣的存在。不過小孩子最剛興趣的還是能解饞的“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用個小罈子裝著,一分錢一小湯勺,放在五六歲小孩的手裡有滿滿的“一手窩”。握著一手的“滷大豆”心中充滿了幸福,放一顆在嘴裡細嚼慢嚥,鹹、香鮮美的味道在嘴裡擴散開來直衝腦門。記憶中我買一分錢的“滷大豆”能吃上小半天,吃完了還要把手上的鹹味舔一舔,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滿足。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糖人

“滷大豆”和“糖人”相比我那時候更喜歡“滷大豆”,因為我覺得“糖人”的味道不是很好,有種淡淡的焦苦味,再者吃完糖人手裡黏黏的,不是很舒服。不過我倒是很喜歡看貨郎吹糖人,感覺吹糖人就像變戲法。貨郎用木片從冒著煙的大馬勺裡挑起一團糖稀,貨郎用手揪下來一些,糖稀還拉著長長的絲,貨郎快速的用雙手把糖稀團成一團,然後用食指在中間按個窩窩,再然後用雙手輕輕一搓就搓成了短柱狀,緊接著用手迅速在有出口的一端一拉就拉成了細管狀,嘴巴在最細的地方咬斷,嘴裡仍然噙著細管就開始吹了,多餘的那一點糖稀又丟在了盛糖稀的大馬勺裡,小團的糖稀很快就變軟和大馬勺裡的糖稀融為一體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買冰棍的照片

吹糖人的時候糖稀應該是很燙的得,因為貨郎在開始吹糖人以前的準備工作時嘴裡一直在“吸溜”。貨郎鼓著嘴緩緩地吹氣,手裡的糖稀就變得胖起來,糖稀球在貨郎的手裡一捏、扯幾下就會變成各種造型,有像雞的、有像狗的,看起來惟妙惟肖、活靈活現,最後粘在竹籤上,一個糖人就完成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馬蜂窩

那個年代令人難忘的還有夏天騎著28加重自行車賣冰棍的,二分錢一支白冰棍,五分錢一支帶奶味的雪糕,這些都是孩子們的最愛。鄉下賣冰棍的在八十年代才開始出現。那時候錢非常難掙,一般的家庭是不會給小孩零花錢的,但是小販允許孩子們用雞蛋、糧食兌換,這樣實際上小販賺得更多。千防萬防家賊難防,我和哥哥、妹妹偶爾會從家裡偷些雞蛋糧食來換些零食和一些小玩具,比如“滷大豆”、“糖人”、“蜂蜜膏”、冰棍、塑料槍等。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猴皮筋

我記得我一直不捨得花五分錢買一支雪糕,上一年級的那個夏天,我第一次吃到了帶奶味的雪糕,雪糕的滋味一直留在我的記憶深處。記得是下午第一節課下課後,哥哥來找我,手裡拿了一個小塑料袋,裡面有一點冰水,哥哥讓我趕快喝掉。我問是什麼,哥哥說是雪糕,看我不相信就解釋說,雪糕是上課前買的,沒來得及給我送來就化成水了。冰水只有兩小口,還沒有喝就完了,涼涼的、甜甜的、帶有奶香味的感覺卻留在我的記憶深處,後來再吃任何雪糕都覺得沒有了那兩小口冰水的味道。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滾鐵環

記得一個賣賣冰棍的小販收蠍子,一隻大蠍子一毛錢,小蠍子三分、五分不等,這個消息對我們來說簡直是福音,因為我們可以抓蠍子換冰棍吃了。中午驕陽似火,我們不午休偷跑到野外去捉蠍子,野地裡的石頭堆和田地間的石壠都被我們翻了個遍。買冰棍的時候看見其他小夥伴羨慕的眼神,感覺自己就像獲勝的將軍,心裡得意極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玻璃球

記憶中那時候夏天吃的菜只是辣椒、茄子、南瓜、仁漢菜,幾乎沒有西紅柿、和黃瓜,後來才明白這兩種蔬菜要經常澆水才行,水源不豐盛的地方不宜種植。我喜歡吃辣椒和南瓜,因為辣椒夠味,南瓜沒有放點鹽煮煮也好吃。九十年代以前,我家一年也吃不了幾回肉,我們小孩饞肉卻不敢大口吃肉,因為肉太香了受不了,當然更不敢吃肥肉了。1987年,記得我大舅結婚的時候,因為吃的飯油水大了些,我拉肚子拉了三天,拉的脫水渾身沒有一點勁。

"

我是76年生的,可以這麼說70後基本上沒有受過饑饉之苦,但是生活經歷卻要比80後、90後要豐富的多。尤其是關於“吃”的一些經歷尤其讓人記憶深刻。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漫畫“小貨郎”

在我剛記事起,偶爾能吃到的零食就是“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就是用鹽水和茴香煮的大豆,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用來下酒的茴香豆。糖人是用紅薯熬得糖稀吹出來的。“滷大豆”和“糖人”這樣的小吃是由貨郎帶到村裡的。貨郎挑個挑子或者拉個架子車遊走於各個鄉村,他們會搖一種巴郎鼓的響器,清脆的“咚咚”之聲能傳出很遠,孩子們聽到響聲就會出來圍觀。貨郎帶來的針頭線腦、皮筋、玻璃球等小玩意對我們那時候的小孩子而言就是謎一樣的存在。不過小孩子最剛興趣的還是能解饞的“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用個小罈子裝著,一分錢一小湯勺,放在五六歲小孩的手裡有滿滿的“一手窩”。握著一手的“滷大豆”心中充滿了幸福,放一顆在嘴裡細嚼慢嚥,鹹、香鮮美的味道在嘴裡擴散開來直衝腦門。記憶中我買一分錢的“滷大豆”能吃上小半天,吃完了還要把手上的鹹味舔一舔,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滿足。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糖人

“滷大豆”和“糖人”相比我那時候更喜歡“滷大豆”,因為我覺得“糖人”的味道不是很好,有種淡淡的焦苦味,再者吃完糖人手裡黏黏的,不是很舒服。不過我倒是很喜歡看貨郎吹糖人,感覺吹糖人就像變戲法。貨郎用木片從冒著煙的大馬勺裡挑起一團糖稀,貨郎用手揪下來一些,糖稀還拉著長長的絲,貨郎快速的用雙手把糖稀團成一團,然後用食指在中間按個窩窩,再然後用雙手輕輕一搓就搓成了短柱狀,緊接著用手迅速在有出口的一端一拉就拉成了細管狀,嘴巴在最細的地方咬斷,嘴裡仍然噙著細管就開始吹了,多餘的那一點糖稀又丟在了盛糖稀的大馬勺裡,小團的糖稀很快就變軟和大馬勺裡的糖稀融為一體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買冰棍的照片

吹糖人的時候糖稀應該是很燙的得,因為貨郎在開始吹糖人以前的準備工作時嘴裡一直在“吸溜”。貨郎鼓著嘴緩緩地吹氣,手裡的糖稀就變得胖起來,糖稀球在貨郎的手裡一捏、扯幾下就會變成各種造型,有像雞的、有像狗的,看起來惟妙惟肖、活靈活現,最後粘在竹籤上,一個糖人就完成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馬蜂窩

那個年代令人難忘的還有夏天騎著28加重自行車賣冰棍的,二分錢一支白冰棍,五分錢一支帶奶味的雪糕,這些都是孩子們的最愛。鄉下賣冰棍的在八十年代才開始出現。那時候錢非常難掙,一般的家庭是不會給小孩零花錢的,但是小販允許孩子們用雞蛋、糧食兌換,這樣實際上小販賺得更多。千防萬防家賊難防,我和哥哥、妹妹偶爾會從家裡偷些雞蛋糧食來換些零食和一些小玩具,比如“滷大豆”、“糖人”、“蜂蜜膏”、冰棍、塑料槍等。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猴皮筋

我記得我一直不捨得花五分錢買一支雪糕,上一年級的那個夏天,我第一次吃到了帶奶味的雪糕,雪糕的滋味一直留在我的記憶深處。記得是下午第一節課下課後,哥哥來找我,手裡拿了一個小塑料袋,裡面有一點冰水,哥哥讓我趕快喝掉。我問是什麼,哥哥說是雪糕,看我不相信就解釋說,雪糕是上課前買的,沒來得及給我送來就化成水了。冰水只有兩小口,還沒有喝就完了,涼涼的、甜甜的、帶有奶香味的感覺卻留在我的記憶深處,後來再吃任何雪糕都覺得沒有了那兩小口冰水的味道。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滾鐵環

記得一個賣賣冰棍的小販收蠍子,一隻大蠍子一毛錢,小蠍子三分、五分不等,這個消息對我們來說簡直是福音,因為我們可以抓蠍子換冰棍吃了。中午驕陽似火,我們不午休偷跑到野外去捉蠍子,野地裡的石頭堆和田地間的石壠都被我們翻了個遍。買冰棍的時候看見其他小夥伴羨慕的眼神,感覺自己就像獲勝的將軍,心裡得意極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玻璃球

記憶中那時候夏天吃的菜只是辣椒、茄子、南瓜、仁漢菜,幾乎沒有西紅柿、和黃瓜,後來才明白這兩種蔬菜要經常澆水才行,水源不豐盛的地方不宜種植。我喜歡吃辣椒和南瓜,因為辣椒夠味,南瓜沒有放點鹽煮煮也好吃。九十年代以前,我家一年也吃不了幾回肉,我們小孩饞肉卻不敢大口吃肉,因為肉太香了受不了,當然更不敢吃肥肉了。1987年,記得我大舅結婚的時候,因為吃的飯油水大了些,我拉肚子拉了三天,拉的脫水渾身沒有一點勁。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火柴槍

對於那時我們70後孩子們而言,最具有誘惑力的莫過於美味了。我記事起已經能夠吃飽,只是吃的飯菜比較粗糙而已,飯菜的油水很小,飯菜的花樣老是饃菜湯和麵條,加上在長身體,肚子裡像長了“饞蟲”一樣,胃口出奇的好,吃嘛嘛香,整天饞“好吃的”。那時候空氣有種土腥味,不過環境是真的好,天只要不是陰雨天就是藍天白雲,再小的小河溝都有魚蝦。那時候家家餵豬和牛,豬是家裡主要的經濟來源,牛是家裡的主要勞力。孩子們下午放學後不是回家寫家庭作業,而是挎上籃子、背上簍子去割草用來餵豬、喂牛。割草的人太,草是不好割的,大一點的孩子或大人會跑的離家很遠去割草,因為去得人少草就會茂盛一些。我們小孩子就在近處割草,我一般喜歡到有水源的地方去割草,因為水草會長得茂盛一些,因為豬、牛都不太喜歡吃水草,割水草的人比較少。

"

我是76年生的,可以這麼說70後基本上沒有受過饑饉之苦,但是生活經歷卻要比80後、90後要豐富的多。尤其是關於“吃”的一些經歷尤其讓人記憶深刻。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漫畫“小貨郎”

在我剛記事起,偶爾能吃到的零食就是“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就是用鹽水和茴香煮的大豆,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用來下酒的茴香豆。糖人是用紅薯熬得糖稀吹出來的。“滷大豆”和“糖人”這樣的小吃是由貨郎帶到村裡的。貨郎挑個挑子或者拉個架子車遊走於各個鄉村,他們會搖一種巴郎鼓的響器,清脆的“咚咚”之聲能傳出很遠,孩子們聽到響聲就會出來圍觀。貨郎帶來的針頭線腦、皮筋、玻璃球等小玩意對我們那時候的小孩子而言就是謎一樣的存在。不過小孩子最剛興趣的還是能解饞的“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用個小罈子裝著,一分錢一小湯勺,放在五六歲小孩的手裡有滿滿的“一手窩”。握著一手的“滷大豆”心中充滿了幸福,放一顆在嘴裡細嚼慢嚥,鹹、香鮮美的味道在嘴裡擴散開來直衝腦門。記憶中我買一分錢的“滷大豆”能吃上小半天,吃完了還要把手上的鹹味舔一舔,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滿足。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糖人

“滷大豆”和“糖人”相比我那時候更喜歡“滷大豆”,因為我覺得“糖人”的味道不是很好,有種淡淡的焦苦味,再者吃完糖人手裡黏黏的,不是很舒服。不過我倒是很喜歡看貨郎吹糖人,感覺吹糖人就像變戲法。貨郎用木片從冒著煙的大馬勺裡挑起一團糖稀,貨郎用手揪下來一些,糖稀還拉著長長的絲,貨郎快速的用雙手把糖稀團成一團,然後用食指在中間按個窩窩,再然後用雙手輕輕一搓就搓成了短柱狀,緊接著用手迅速在有出口的一端一拉就拉成了細管狀,嘴巴在最細的地方咬斷,嘴裡仍然噙著細管就開始吹了,多餘的那一點糖稀又丟在了盛糖稀的大馬勺裡,小團的糖稀很快就變軟和大馬勺裡的糖稀融為一體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買冰棍的照片

吹糖人的時候糖稀應該是很燙的得,因為貨郎在開始吹糖人以前的準備工作時嘴裡一直在“吸溜”。貨郎鼓著嘴緩緩地吹氣,手裡的糖稀就變得胖起來,糖稀球在貨郎的手裡一捏、扯幾下就會變成各種造型,有像雞的、有像狗的,看起來惟妙惟肖、活靈活現,最後粘在竹籤上,一個糖人就完成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馬蜂窩

那個年代令人難忘的還有夏天騎著28加重自行車賣冰棍的,二分錢一支白冰棍,五分錢一支帶奶味的雪糕,這些都是孩子們的最愛。鄉下賣冰棍的在八十年代才開始出現。那時候錢非常難掙,一般的家庭是不會給小孩零花錢的,但是小販允許孩子們用雞蛋、糧食兌換,這樣實際上小販賺得更多。千防萬防家賊難防,我和哥哥、妹妹偶爾會從家裡偷些雞蛋糧食來換些零食和一些小玩具,比如“滷大豆”、“糖人”、“蜂蜜膏”、冰棍、塑料槍等。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猴皮筋

我記得我一直不捨得花五分錢買一支雪糕,上一年級的那個夏天,我第一次吃到了帶奶味的雪糕,雪糕的滋味一直留在我的記憶深處。記得是下午第一節課下課後,哥哥來找我,手裡拿了一個小塑料袋,裡面有一點冰水,哥哥讓我趕快喝掉。我問是什麼,哥哥說是雪糕,看我不相信就解釋說,雪糕是上課前買的,沒來得及給我送來就化成水了。冰水只有兩小口,還沒有喝就完了,涼涼的、甜甜的、帶有奶香味的感覺卻留在我的記憶深處,後來再吃任何雪糕都覺得沒有了那兩小口冰水的味道。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滾鐵環

記得一個賣賣冰棍的小販收蠍子,一隻大蠍子一毛錢,小蠍子三分、五分不等,這個消息對我們來說簡直是福音,因為我們可以抓蠍子換冰棍吃了。中午驕陽似火,我們不午休偷跑到野外去捉蠍子,野地裡的石頭堆和田地間的石壠都被我們翻了個遍。買冰棍的時候看見其他小夥伴羨慕的眼神,感覺自己就像獲勝的將軍,心裡得意極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玻璃球

記憶中那時候夏天吃的菜只是辣椒、茄子、南瓜、仁漢菜,幾乎沒有西紅柿、和黃瓜,後來才明白這兩種蔬菜要經常澆水才行,水源不豐盛的地方不宜種植。我喜歡吃辣椒和南瓜,因為辣椒夠味,南瓜沒有放點鹽煮煮也好吃。九十年代以前,我家一年也吃不了幾回肉,我們小孩饞肉卻不敢大口吃肉,因為肉太香了受不了,當然更不敢吃肥肉了。1987年,記得我大舅結婚的時候,因為吃的飯油水大了些,我拉肚子拉了三天,拉的脫水渾身沒有一點勁。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火柴槍

對於那時我們70後孩子們而言,最具有誘惑力的莫過於美味了。我記事起已經能夠吃飽,只是吃的飯菜比較粗糙而已,飯菜的油水很小,飯菜的花樣老是饃菜湯和麵條,加上在長身體,肚子裡像長了“饞蟲”一樣,胃口出奇的好,吃嘛嘛香,整天饞“好吃的”。那時候空氣有種土腥味,不過環境是真的好,天只要不是陰雨天就是藍天白雲,再小的小河溝都有魚蝦。那時候家家餵豬和牛,豬是家裡主要的經濟來源,牛是家裡的主要勞力。孩子們下午放學後不是回家寫家庭作業,而是挎上籃子、背上簍子去割草用來餵豬、喂牛。割草的人太,草是不好割的,大一點的孩子或大人會跑的離家很遠去割草,因為去得人少草就會茂盛一些。我們小孩子就在近處割草,我一般喜歡到有水源的地方去割草,因為水草會長得茂盛一些,因為豬、牛都不太喜歡吃水草,割水草的人比較少。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八十年代青年最喜歡的綠軍裝

割水草的時候容易碰到蛇和青蛙,小時候疾惡如仇總覺得蛇是壞東西,見到了就追著打。長大了一些才知道蛇不僅吃蛤蟆還吃老鼠。割水草的時候有時腳會踩到魚或者泥鰍,有時就會放下鐮刀順手抓了放在籃子底。對我來說,我還是喜歡抓螃蟹,因為螃蟹好玩,還可以解個“小饞”:螃蟹的腿可以生吃,有種腥鹹的味道。當然河蟹用來炒著吃是一種美味,但是大人們都不支持孩子們的這種行為,大人們怕孩子們越吃越饞以至於養成好吃懶做的壞習慣。有時捉了螃蟹放在籃子底,回家的時候就忘了,把草倒出來餵豬,豬有時會被螃蟹夾住了鼻子嗷嗷的叫,我會覺得有趣而高興的大笑。

"

我是76年生的,可以這麼說70後基本上沒有受過饑饉之苦,但是生活經歷卻要比80後、90後要豐富的多。尤其是關於“吃”的一些經歷尤其讓人記憶深刻。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漫畫“小貨郎”

在我剛記事起,偶爾能吃到的零食就是“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就是用鹽水和茴香煮的大豆,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用來下酒的茴香豆。糖人是用紅薯熬得糖稀吹出來的。“滷大豆”和“糖人”這樣的小吃是由貨郎帶到村裡的。貨郎挑個挑子或者拉個架子車遊走於各個鄉村,他們會搖一種巴郎鼓的響器,清脆的“咚咚”之聲能傳出很遠,孩子們聽到響聲就會出來圍觀。貨郎帶來的針頭線腦、皮筋、玻璃球等小玩意對我們那時候的小孩子而言就是謎一樣的存在。不過小孩子最剛興趣的還是能解饞的“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用個小罈子裝著,一分錢一小湯勺,放在五六歲小孩的手裡有滿滿的“一手窩”。握著一手的“滷大豆”心中充滿了幸福,放一顆在嘴裡細嚼慢嚥,鹹、香鮮美的味道在嘴裡擴散開來直衝腦門。記憶中我買一分錢的“滷大豆”能吃上小半天,吃完了還要把手上的鹹味舔一舔,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滿足。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糖人

“滷大豆”和“糖人”相比我那時候更喜歡“滷大豆”,因為我覺得“糖人”的味道不是很好,有種淡淡的焦苦味,再者吃完糖人手裡黏黏的,不是很舒服。不過我倒是很喜歡看貨郎吹糖人,感覺吹糖人就像變戲法。貨郎用木片從冒著煙的大馬勺裡挑起一團糖稀,貨郎用手揪下來一些,糖稀還拉著長長的絲,貨郎快速的用雙手把糖稀團成一團,然後用食指在中間按個窩窩,再然後用雙手輕輕一搓就搓成了短柱狀,緊接著用手迅速在有出口的一端一拉就拉成了細管狀,嘴巴在最細的地方咬斷,嘴裡仍然噙著細管就開始吹了,多餘的那一點糖稀又丟在了盛糖稀的大馬勺裡,小團的糖稀很快就變軟和大馬勺裡的糖稀融為一體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買冰棍的照片

吹糖人的時候糖稀應該是很燙的得,因為貨郎在開始吹糖人以前的準備工作時嘴裡一直在“吸溜”。貨郎鼓著嘴緩緩地吹氣,手裡的糖稀就變得胖起來,糖稀球在貨郎的手裡一捏、扯幾下就會變成各種造型,有像雞的、有像狗的,看起來惟妙惟肖、活靈活現,最後粘在竹籤上,一個糖人就完成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馬蜂窩

那個年代令人難忘的還有夏天騎著28加重自行車賣冰棍的,二分錢一支白冰棍,五分錢一支帶奶味的雪糕,這些都是孩子們的最愛。鄉下賣冰棍的在八十年代才開始出現。那時候錢非常難掙,一般的家庭是不會給小孩零花錢的,但是小販允許孩子們用雞蛋、糧食兌換,這樣實際上小販賺得更多。千防萬防家賊難防,我和哥哥、妹妹偶爾會從家裡偷些雞蛋糧食來換些零食和一些小玩具,比如“滷大豆”、“糖人”、“蜂蜜膏”、冰棍、塑料槍等。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猴皮筋

我記得我一直不捨得花五分錢買一支雪糕,上一年級的那個夏天,我第一次吃到了帶奶味的雪糕,雪糕的滋味一直留在我的記憶深處。記得是下午第一節課下課後,哥哥來找我,手裡拿了一個小塑料袋,裡面有一點冰水,哥哥讓我趕快喝掉。我問是什麼,哥哥說是雪糕,看我不相信就解釋說,雪糕是上課前買的,沒來得及給我送來就化成水了。冰水只有兩小口,還沒有喝就完了,涼涼的、甜甜的、帶有奶香味的感覺卻留在我的記憶深處,後來再吃任何雪糕都覺得沒有了那兩小口冰水的味道。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滾鐵環

記得一個賣賣冰棍的小販收蠍子,一隻大蠍子一毛錢,小蠍子三分、五分不等,這個消息對我們來說簡直是福音,因為我們可以抓蠍子換冰棍吃了。中午驕陽似火,我們不午休偷跑到野外去捉蠍子,野地裡的石頭堆和田地間的石壠都被我們翻了個遍。買冰棍的時候看見其他小夥伴羨慕的眼神,感覺自己就像獲勝的將軍,心裡得意極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玻璃球

記憶中那時候夏天吃的菜只是辣椒、茄子、南瓜、仁漢菜,幾乎沒有西紅柿、和黃瓜,後來才明白這兩種蔬菜要經常澆水才行,水源不豐盛的地方不宜種植。我喜歡吃辣椒和南瓜,因為辣椒夠味,南瓜沒有放點鹽煮煮也好吃。九十年代以前,我家一年也吃不了幾回肉,我們小孩饞肉卻不敢大口吃肉,因為肉太香了受不了,當然更不敢吃肥肉了。1987年,記得我大舅結婚的時候,因為吃的飯油水大了些,我拉肚子拉了三天,拉的脫水渾身沒有一點勁。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火柴槍

對於那時我們70後孩子們而言,最具有誘惑力的莫過於美味了。我記事起已經能夠吃飽,只是吃的飯菜比較粗糙而已,飯菜的油水很小,飯菜的花樣老是饃菜湯和麵條,加上在長身體,肚子裡像長了“饞蟲”一樣,胃口出奇的好,吃嘛嘛香,整天饞“好吃的”。那時候空氣有種土腥味,不過環境是真的好,天只要不是陰雨天就是藍天白雲,再小的小河溝都有魚蝦。那時候家家餵豬和牛,豬是家裡主要的經濟來源,牛是家裡的主要勞力。孩子們下午放學後不是回家寫家庭作業,而是挎上籃子、背上簍子去割草用來餵豬、喂牛。割草的人太,草是不好割的,大一點的孩子或大人會跑的離家很遠去割草,因為去得人少草就會茂盛一些。我們小孩子就在近處割草,我一般喜歡到有水源的地方去割草,因為水草會長得茂盛一些,因為豬、牛都不太喜歡吃水草,割水草的人比較少。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八十年代青年最喜歡的綠軍裝

割水草的時候容易碰到蛇和青蛙,小時候疾惡如仇總覺得蛇是壞東西,見到了就追著打。長大了一些才知道蛇不僅吃蛤蟆還吃老鼠。割水草的時候有時腳會踩到魚或者泥鰍,有時就會放下鐮刀順手抓了放在籃子底。對我來說,我還是喜歡抓螃蟹,因為螃蟹好玩,還可以解個“小饞”:螃蟹的腿可以生吃,有種腥鹹的味道。當然河蟹用來炒著吃是一種美味,但是大人們都不支持孩子們的這種行為,大人們怕孩子們越吃越饞以至於養成好吃懶做的壞習慣。有時捉了螃蟹放在籃子底,回家的時候就忘了,把草倒出來餵豬,豬有時會被螃蟹夾住了鼻子嗷嗷的叫,我會覺得有趣而高興的大笑。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紅薯葉菜糕

70年代、80年代的小孩特別喜歡過年,因為過年的時候有好吃的:肉、包子、油饃、點心、糖果等,最重要的是有肉肉吃。那時候的豬都是用雜糧和青草餵養的,一頭豬至少養上一年以上,也有養到兩年的,豬是那種大肚子的黑豬,肥膘特別厚、肉特別香。這種豬肉特別耐煮,得煮兩個鐘頭才能煮爛。過年煮肉,肉被切割成方塊,洗淨碼在大鍋裡,放入幾枚大茴香香、一小把花椒、一小把紅辣椒、一把蒜、幾大塊薑片,在放入一堆紅、白蘿蔔條,放入鹽巴,倒入清水,清水淹過肉塊即可。大火開煮,水開後小火煮一個鐘頭以上肉就熟了。煮肉的過程對於小孩來說是漫長的,特別是對守著鍋頭燒火的小孩來說,當鍋裡飄出肉香味,還要等到一個鐘頭才能吃到一點點的肉,這一個鐘頭裡不知吞嚥了多少口水。煮熟的方塊肉是不讓吃的,因為要燒成紅燒肉過年的時候待客用。能吃到的是骨頭和豬下水,豬下水自殺豬才有,因此我們小的時候最希望家裡殺豬。

"

我是76年生的,可以這麼說70後基本上沒有受過饑饉之苦,但是生活經歷卻要比80後、90後要豐富的多。尤其是關於“吃”的一些經歷尤其讓人記憶深刻。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漫畫“小貨郎”

在我剛記事起,偶爾能吃到的零食就是“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就是用鹽水和茴香煮的大豆,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用來下酒的茴香豆。糖人是用紅薯熬得糖稀吹出來的。“滷大豆”和“糖人”這樣的小吃是由貨郎帶到村裡的。貨郎挑個挑子或者拉個架子車遊走於各個鄉村,他們會搖一種巴郎鼓的響器,清脆的“咚咚”之聲能傳出很遠,孩子們聽到響聲就會出來圍觀。貨郎帶來的針頭線腦、皮筋、玻璃球等小玩意對我們那時候的小孩子而言就是謎一樣的存在。不過小孩子最剛興趣的還是能解饞的“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用個小罈子裝著,一分錢一小湯勺,放在五六歲小孩的手裡有滿滿的“一手窩”。握著一手的“滷大豆”心中充滿了幸福,放一顆在嘴裡細嚼慢嚥,鹹、香鮮美的味道在嘴裡擴散開來直衝腦門。記憶中我買一分錢的“滷大豆”能吃上小半天,吃完了還要把手上的鹹味舔一舔,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滿足。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糖人

“滷大豆”和“糖人”相比我那時候更喜歡“滷大豆”,因為我覺得“糖人”的味道不是很好,有種淡淡的焦苦味,再者吃完糖人手裡黏黏的,不是很舒服。不過我倒是很喜歡看貨郎吹糖人,感覺吹糖人就像變戲法。貨郎用木片從冒著煙的大馬勺裡挑起一團糖稀,貨郎用手揪下來一些,糖稀還拉著長長的絲,貨郎快速的用雙手把糖稀團成一團,然後用食指在中間按個窩窩,再然後用雙手輕輕一搓就搓成了短柱狀,緊接著用手迅速在有出口的一端一拉就拉成了細管狀,嘴巴在最細的地方咬斷,嘴裡仍然噙著細管就開始吹了,多餘的那一點糖稀又丟在了盛糖稀的大馬勺裡,小團的糖稀很快就變軟和大馬勺裡的糖稀融為一體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買冰棍的照片

吹糖人的時候糖稀應該是很燙的得,因為貨郎在開始吹糖人以前的準備工作時嘴裡一直在“吸溜”。貨郎鼓著嘴緩緩地吹氣,手裡的糖稀就變得胖起來,糖稀球在貨郎的手裡一捏、扯幾下就會變成各種造型,有像雞的、有像狗的,看起來惟妙惟肖、活靈活現,最後粘在竹籤上,一個糖人就完成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馬蜂窩

那個年代令人難忘的還有夏天騎著28加重自行車賣冰棍的,二分錢一支白冰棍,五分錢一支帶奶味的雪糕,這些都是孩子們的最愛。鄉下賣冰棍的在八十年代才開始出現。那時候錢非常難掙,一般的家庭是不會給小孩零花錢的,但是小販允許孩子們用雞蛋、糧食兌換,這樣實際上小販賺得更多。千防萬防家賊難防,我和哥哥、妹妹偶爾會從家裡偷些雞蛋糧食來換些零食和一些小玩具,比如“滷大豆”、“糖人”、“蜂蜜膏”、冰棍、塑料槍等。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猴皮筋

我記得我一直不捨得花五分錢買一支雪糕,上一年級的那個夏天,我第一次吃到了帶奶味的雪糕,雪糕的滋味一直留在我的記憶深處。記得是下午第一節課下課後,哥哥來找我,手裡拿了一個小塑料袋,裡面有一點冰水,哥哥讓我趕快喝掉。我問是什麼,哥哥說是雪糕,看我不相信就解釋說,雪糕是上課前買的,沒來得及給我送來就化成水了。冰水只有兩小口,還沒有喝就完了,涼涼的、甜甜的、帶有奶香味的感覺卻留在我的記憶深處,後來再吃任何雪糕都覺得沒有了那兩小口冰水的味道。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滾鐵環

記得一個賣賣冰棍的小販收蠍子,一隻大蠍子一毛錢,小蠍子三分、五分不等,這個消息對我們來說簡直是福音,因為我們可以抓蠍子換冰棍吃了。中午驕陽似火,我們不午休偷跑到野外去捉蠍子,野地裡的石頭堆和田地間的石壠都被我們翻了個遍。買冰棍的時候看見其他小夥伴羨慕的眼神,感覺自己就像獲勝的將軍,心裡得意極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玻璃球

記憶中那時候夏天吃的菜只是辣椒、茄子、南瓜、仁漢菜,幾乎沒有西紅柿、和黃瓜,後來才明白這兩種蔬菜要經常澆水才行,水源不豐盛的地方不宜種植。我喜歡吃辣椒和南瓜,因為辣椒夠味,南瓜沒有放點鹽煮煮也好吃。九十年代以前,我家一年也吃不了幾回肉,我們小孩饞肉卻不敢大口吃肉,因為肉太香了受不了,當然更不敢吃肥肉了。1987年,記得我大舅結婚的時候,因為吃的飯油水大了些,我拉肚子拉了三天,拉的脫水渾身沒有一點勁。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火柴槍

對於那時我們70後孩子們而言,最具有誘惑力的莫過於美味了。我記事起已經能夠吃飽,只是吃的飯菜比較粗糙而已,飯菜的油水很小,飯菜的花樣老是饃菜湯和麵條,加上在長身體,肚子裡像長了“饞蟲”一樣,胃口出奇的好,吃嘛嘛香,整天饞“好吃的”。那時候空氣有種土腥味,不過環境是真的好,天只要不是陰雨天就是藍天白雲,再小的小河溝都有魚蝦。那時候家家餵豬和牛,豬是家裡主要的經濟來源,牛是家裡的主要勞力。孩子們下午放學後不是回家寫家庭作業,而是挎上籃子、背上簍子去割草用來餵豬、喂牛。割草的人太,草是不好割的,大一點的孩子或大人會跑的離家很遠去割草,因為去得人少草就會茂盛一些。我們小孩子就在近處割草,我一般喜歡到有水源的地方去割草,因為水草會長得茂盛一些,因為豬、牛都不太喜歡吃水草,割水草的人比較少。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八十年代青年最喜歡的綠軍裝

割水草的時候容易碰到蛇和青蛙,小時候疾惡如仇總覺得蛇是壞東西,見到了就追著打。長大了一些才知道蛇不僅吃蛤蟆還吃老鼠。割水草的時候有時腳會踩到魚或者泥鰍,有時就會放下鐮刀順手抓了放在籃子底。對我來說,我還是喜歡抓螃蟹,因為螃蟹好玩,還可以解個“小饞”:螃蟹的腿可以生吃,有種腥鹹的味道。當然河蟹用來炒著吃是一種美味,但是大人們都不支持孩子們的這種行為,大人們怕孩子們越吃越饞以至於養成好吃懶做的壞習慣。有時捉了螃蟹放在籃子底,回家的時候就忘了,把草倒出來餵豬,豬有時會被螃蟹夾住了鼻子嗷嗷的叫,我會覺得有趣而高興的大笑。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紅薯葉菜糕

70年代、80年代的小孩特別喜歡過年,因為過年的時候有好吃的:肉、包子、油饃、點心、糖果等,最重要的是有肉肉吃。那時候的豬都是用雜糧和青草餵養的,一頭豬至少養上一年以上,也有養到兩年的,豬是那種大肚子的黑豬,肥膘特別厚、肉特別香。這種豬肉特別耐煮,得煮兩個鐘頭才能煮爛。過年煮肉,肉被切割成方塊,洗淨碼在大鍋裡,放入幾枚大茴香香、一小把花椒、一小把紅辣椒、一把蒜、幾大塊薑片,在放入一堆紅、白蘿蔔條,放入鹽巴,倒入清水,清水淹過肉塊即可。大火開煮,水開後小火煮一個鐘頭以上肉就熟了。煮肉的過程對於小孩來說是漫長的,特別是對守著鍋頭燒火的小孩來說,當鍋裡飄出肉香味,還要等到一個鐘頭才能吃到一點點的肉,這一個鐘頭裡不知吞嚥了多少口水。煮熟的方塊肉是不讓吃的,因為要燒成紅燒肉過年的時候待客用。能吃到的是骨頭和豬下水,豬下水自殺豬才有,因此我們小的時候最希望家裡殺豬。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油炸知了猴

有些事情讓我現在想來仍然有一些惋惜,小的時候其實是由好多機會解饞的,那時候的魚蝦特別好捉,但是家裡人不會收拾,也可能不想給我們收拾,我和哥哥捉回來魚和螃蟹幾乎都餵豬和雞了。不過小時候還是有一些野味可以解饞的,大人有時也會把這些東西捉回來給小孩子吃,比如螞蚱、馬蜂蛹、知了猴、“天水牛”等,這些都可以用火烤了吃。當然油炸更香,但是需要的數量要多,還要捨得用油。知了猴和“天水牛”最好吃,但是都比較難得,尤其是“天水牛”只有在立秋後的半月內下雨天才有,“天水牛”是從地底下鑽出來的。秋後的第一場雨“天水牛”尤其多。雨一停,大人小孩都會到田野地裡去撿“天水牛”,有時能撿一臉盆。剪去翅膀在鍋了油炸,出鍋時放點鹽就行,吃起來酥脆焦香。現在的小孩什麼都吃過,卻沒有了這樣的“口服”,因為現在荒地少了加上農藥的頻繁使用,“天水牛”這樣的東西很少見了。

"

我是76年生的,可以這麼說70後基本上沒有受過饑饉之苦,但是生活經歷卻要比80後、90後要豐富的多。尤其是關於“吃”的一些經歷尤其讓人記憶深刻。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漫畫“小貨郎”

在我剛記事起,偶爾能吃到的零食就是“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就是用鹽水和茴香煮的大豆,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用來下酒的茴香豆。糖人是用紅薯熬得糖稀吹出來的。“滷大豆”和“糖人”這樣的小吃是由貨郎帶到村裡的。貨郎挑個挑子或者拉個架子車遊走於各個鄉村,他們會搖一種巴郎鼓的響器,清脆的“咚咚”之聲能傳出很遠,孩子們聽到響聲就會出來圍觀。貨郎帶來的針頭線腦、皮筋、玻璃球等小玩意對我們那時候的小孩子而言就是謎一樣的存在。不過小孩子最剛興趣的還是能解饞的“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用個小罈子裝著,一分錢一小湯勺,放在五六歲小孩的手裡有滿滿的“一手窩”。握著一手的“滷大豆”心中充滿了幸福,放一顆在嘴裡細嚼慢嚥,鹹、香鮮美的味道在嘴裡擴散開來直衝腦門。記憶中我買一分錢的“滷大豆”能吃上小半天,吃完了還要把手上的鹹味舔一舔,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滿足。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糖人

“滷大豆”和“糖人”相比我那時候更喜歡“滷大豆”,因為我覺得“糖人”的味道不是很好,有種淡淡的焦苦味,再者吃完糖人手裡黏黏的,不是很舒服。不過我倒是很喜歡看貨郎吹糖人,感覺吹糖人就像變戲法。貨郎用木片從冒著煙的大馬勺裡挑起一團糖稀,貨郎用手揪下來一些,糖稀還拉著長長的絲,貨郎快速的用雙手把糖稀團成一團,然後用食指在中間按個窩窩,再然後用雙手輕輕一搓就搓成了短柱狀,緊接著用手迅速在有出口的一端一拉就拉成了細管狀,嘴巴在最細的地方咬斷,嘴裡仍然噙著細管就開始吹了,多餘的那一點糖稀又丟在了盛糖稀的大馬勺裡,小團的糖稀很快就變軟和大馬勺裡的糖稀融為一體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買冰棍的照片

吹糖人的時候糖稀應該是很燙的得,因為貨郎在開始吹糖人以前的準備工作時嘴裡一直在“吸溜”。貨郎鼓著嘴緩緩地吹氣,手裡的糖稀就變得胖起來,糖稀球在貨郎的手裡一捏、扯幾下就會變成各種造型,有像雞的、有像狗的,看起來惟妙惟肖、活靈活現,最後粘在竹籤上,一個糖人就完成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馬蜂窩

那個年代令人難忘的還有夏天騎著28加重自行車賣冰棍的,二分錢一支白冰棍,五分錢一支帶奶味的雪糕,這些都是孩子們的最愛。鄉下賣冰棍的在八十年代才開始出現。那時候錢非常難掙,一般的家庭是不會給小孩零花錢的,但是小販允許孩子們用雞蛋、糧食兌換,這樣實際上小販賺得更多。千防萬防家賊難防,我和哥哥、妹妹偶爾會從家裡偷些雞蛋糧食來換些零食和一些小玩具,比如“滷大豆”、“糖人”、“蜂蜜膏”、冰棍、塑料槍等。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猴皮筋

我記得我一直不捨得花五分錢買一支雪糕,上一年級的那個夏天,我第一次吃到了帶奶味的雪糕,雪糕的滋味一直留在我的記憶深處。記得是下午第一節課下課後,哥哥來找我,手裡拿了一個小塑料袋,裡面有一點冰水,哥哥讓我趕快喝掉。我問是什麼,哥哥說是雪糕,看我不相信就解釋說,雪糕是上課前買的,沒來得及給我送來就化成水了。冰水只有兩小口,還沒有喝就完了,涼涼的、甜甜的、帶有奶香味的感覺卻留在我的記憶深處,後來再吃任何雪糕都覺得沒有了那兩小口冰水的味道。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滾鐵環

記得一個賣賣冰棍的小販收蠍子,一隻大蠍子一毛錢,小蠍子三分、五分不等,這個消息對我們來說簡直是福音,因為我們可以抓蠍子換冰棍吃了。中午驕陽似火,我們不午休偷跑到野外去捉蠍子,野地裡的石頭堆和田地間的石壠都被我們翻了個遍。買冰棍的時候看見其他小夥伴羨慕的眼神,感覺自己就像獲勝的將軍,心裡得意極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玻璃球

記憶中那時候夏天吃的菜只是辣椒、茄子、南瓜、仁漢菜,幾乎沒有西紅柿、和黃瓜,後來才明白這兩種蔬菜要經常澆水才行,水源不豐盛的地方不宜種植。我喜歡吃辣椒和南瓜,因為辣椒夠味,南瓜沒有放點鹽煮煮也好吃。九十年代以前,我家一年也吃不了幾回肉,我們小孩饞肉卻不敢大口吃肉,因為肉太香了受不了,當然更不敢吃肥肉了。1987年,記得我大舅結婚的時候,因為吃的飯油水大了些,我拉肚子拉了三天,拉的脫水渾身沒有一點勁。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火柴槍

對於那時我們70後孩子們而言,最具有誘惑力的莫過於美味了。我記事起已經能夠吃飽,只是吃的飯菜比較粗糙而已,飯菜的油水很小,飯菜的花樣老是饃菜湯和麵條,加上在長身體,肚子裡像長了“饞蟲”一樣,胃口出奇的好,吃嘛嘛香,整天饞“好吃的”。那時候空氣有種土腥味,不過環境是真的好,天只要不是陰雨天就是藍天白雲,再小的小河溝都有魚蝦。那時候家家餵豬和牛,豬是家裡主要的經濟來源,牛是家裡的主要勞力。孩子們下午放學後不是回家寫家庭作業,而是挎上籃子、背上簍子去割草用來餵豬、喂牛。割草的人太,草是不好割的,大一點的孩子或大人會跑的離家很遠去割草,因為去得人少草就會茂盛一些。我們小孩子就在近處割草,我一般喜歡到有水源的地方去割草,因為水草會長得茂盛一些,因為豬、牛都不太喜歡吃水草,割水草的人比較少。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八十年代青年最喜歡的綠軍裝

割水草的時候容易碰到蛇和青蛙,小時候疾惡如仇總覺得蛇是壞東西,見到了就追著打。長大了一些才知道蛇不僅吃蛤蟆還吃老鼠。割水草的時候有時腳會踩到魚或者泥鰍,有時就會放下鐮刀順手抓了放在籃子底。對我來說,我還是喜歡抓螃蟹,因為螃蟹好玩,還可以解個“小饞”:螃蟹的腿可以生吃,有種腥鹹的味道。當然河蟹用來炒著吃是一種美味,但是大人們都不支持孩子們的這種行為,大人們怕孩子們越吃越饞以至於養成好吃懶做的壞習慣。有時捉了螃蟹放在籃子底,回家的時候就忘了,把草倒出來餵豬,豬有時會被螃蟹夾住了鼻子嗷嗷的叫,我會覺得有趣而高興的大笑。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紅薯葉菜糕

70年代、80年代的小孩特別喜歡過年,因為過年的時候有好吃的:肉、包子、油饃、點心、糖果等,最重要的是有肉肉吃。那時候的豬都是用雜糧和青草餵養的,一頭豬至少養上一年以上,也有養到兩年的,豬是那種大肚子的黑豬,肥膘特別厚、肉特別香。這種豬肉特別耐煮,得煮兩個鐘頭才能煮爛。過年煮肉,肉被切割成方塊,洗淨碼在大鍋裡,放入幾枚大茴香香、一小把花椒、一小把紅辣椒、一把蒜、幾大塊薑片,在放入一堆紅、白蘿蔔條,放入鹽巴,倒入清水,清水淹過肉塊即可。大火開煮,水開後小火煮一個鐘頭以上肉就熟了。煮肉的過程對於小孩來說是漫長的,特別是對守著鍋頭燒火的小孩來說,當鍋裡飄出肉香味,還要等到一個鐘頭才能吃到一點點的肉,這一個鐘頭裡不知吞嚥了多少口水。煮熟的方塊肉是不讓吃的,因為要燒成紅燒肉過年的時候待客用。能吃到的是骨頭和豬下水,豬下水自殺豬才有,因此我們小的時候最希望家裡殺豬。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油炸知了猴

有些事情讓我現在想來仍然有一些惋惜,小的時候其實是由好多機會解饞的,那時候的魚蝦特別好捉,但是家裡人不會收拾,也可能不想給我們收拾,我和哥哥捉回來魚和螃蟹幾乎都餵豬和雞了。不過小時候還是有一些野味可以解饞的,大人有時也會把這些東西捉回來給小孩子吃,比如螞蚱、馬蜂蛹、知了猴、“天水牛”等,這些都可以用火烤了吃。當然油炸更香,但是需要的數量要多,還要捨得用油。知了猴和“天水牛”最好吃,但是都比較難得,尤其是“天水牛”只有在立秋後的半月內下雨天才有,“天水牛”是從地底下鑽出來的。秋後的第一場雨“天水牛”尤其多。雨一停,大人小孩都會到田野地裡去撿“天水牛”,有時能撿一臉盆。剪去翅膀在鍋了油炸,出鍋時放點鹽就行,吃起來酥脆焦香。現在的小孩什麼都吃過,卻沒有了這樣的“口服”,因為現在荒地少了加上農藥的頻繁使用,“天水牛”這樣的東西很少見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天水牛

70後見證了祖國發展最快的三十年,住的房子由土胚房變成磚瓦房最後變成現在的樓房,出行由步行變成自行車再變成摩托車變成一部分的小轎車,餐桌上有鹹菜變成蔬菜再變成有葷有素,70後的人也由懵懂的小孩變成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作為70後的我感觸良多,社會發展的太快了,祖國變得日益強大,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雖然70後的人壓力很大,但是再也不為想吃點什麼而發愁了,70後也品嚐到了很多來自天南地北的“美味”,我作為70後的人從內心感謝政府的好政策,用時祝願我國一直繁榮富強下去。

"

我是76年生的,可以這麼說70後基本上沒有受過饑饉之苦,但是生活經歷卻要比80後、90後要豐富的多。尤其是關於“吃”的一些經歷尤其讓人記憶深刻。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漫畫“小貨郎”

在我剛記事起,偶爾能吃到的零食就是“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就是用鹽水和茴香煮的大豆,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用來下酒的茴香豆。糖人是用紅薯熬得糖稀吹出來的。“滷大豆”和“糖人”這樣的小吃是由貨郎帶到村裡的。貨郎挑個挑子或者拉個架子車遊走於各個鄉村,他們會搖一種巴郎鼓的響器,清脆的“咚咚”之聲能傳出很遠,孩子們聽到響聲就會出來圍觀。貨郎帶來的針頭線腦、皮筋、玻璃球等小玩意對我們那時候的小孩子而言就是謎一樣的存在。不過小孩子最剛興趣的還是能解饞的“滷大豆”和“糖人”。滷大豆用個小罈子裝著,一分錢一小湯勺,放在五六歲小孩的手裡有滿滿的“一手窩”。握著一手的“滷大豆”心中充滿了幸福,放一顆在嘴裡細嚼慢嚥,鹹、香鮮美的味道在嘴裡擴散開來直衝腦門。記憶中我買一分錢的“滷大豆”能吃上小半天,吃完了還要把手上的鹹味舔一舔,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滿足。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糖人

“滷大豆”和“糖人”相比我那時候更喜歡“滷大豆”,因為我覺得“糖人”的味道不是很好,有種淡淡的焦苦味,再者吃完糖人手裡黏黏的,不是很舒服。不過我倒是很喜歡看貨郎吹糖人,感覺吹糖人就像變戲法。貨郎用木片從冒著煙的大馬勺裡挑起一團糖稀,貨郎用手揪下來一些,糖稀還拉著長長的絲,貨郎快速的用雙手把糖稀團成一團,然後用食指在中間按個窩窩,再然後用雙手輕輕一搓就搓成了短柱狀,緊接著用手迅速在有出口的一端一拉就拉成了細管狀,嘴巴在最細的地方咬斷,嘴裡仍然噙著細管就開始吹了,多餘的那一點糖稀又丟在了盛糖稀的大馬勺裡,小團的糖稀很快就變軟和大馬勺裡的糖稀融為一體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買冰棍的照片

吹糖人的時候糖稀應該是很燙的得,因為貨郎在開始吹糖人以前的準備工作時嘴裡一直在“吸溜”。貨郎鼓著嘴緩緩地吹氣,手裡的糖稀就變得胖起來,糖稀球在貨郎的手裡一捏、扯幾下就會變成各種造型,有像雞的、有像狗的,看起來惟妙惟肖、活靈活現,最後粘在竹籤上,一個糖人就完成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馬蜂窩

那個年代令人難忘的還有夏天騎著28加重自行車賣冰棍的,二分錢一支白冰棍,五分錢一支帶奶味的雪糕,這些都是孩子們的最愛。鄉下賣冰棍的在八十年代才開始出現。那時候錢非常難掙,一般的家庭是不會給小孩零花錢的,但是小販允許孩子們用雞蛋、糧食兌換,這樣實際上小販賺得更多。千防萬防家賊難防,我和哥哥、妹妹偶爾會從家裡偷些雞蛋糧食來換些零食和一些小玩具,比如“滷大豆”、“糖人”、“蜂蜜膏”、冰棍、塑料槍等。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猴皮筋

我記得我一直不捨得花五分錢買一支雪糕,上一年級的那個夏天,我第一次吃到了帶奶味的雪糕,雪糕的滋味一直留在我的記憶深處。記得是下午第一節課下課後,哥哥來找我,手裡拿了一個小塑料袋,裡面有一點冰水,哥哥讓我趕快喝掉。我問是什麼,哥哥說是雪糕,看我不相信就解釋說,雪糕是上課前買的,沒來得及給我送來就化成水了。冰水只有兩小口,還沒有喝就完了,涼涼的、甜甜的、帶有奶香味的感覺卻留在我的記憶深處,後來再吃任何雪糕都覺得沒有了那兩小口冰水的味道。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滾鐵環

記得一個賣賣冰棍的小販收蠍子,一隻大蠍子一毛錢,小蠍子三分、五分不等,這個消息對我們來說簡直是福音,因為我們可以抓蠍子換冰棍吃了。中午驕陽似火,我們不午休偷跑到野外去捉蠍子,野地裡的石頭堆和田地間的石壠都被我們翻了個遍。買冰棍的時候看見其他小夥伴羨慕的眼神,感覺自己就像獲勝的將軍,心裡得意極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玻璃球

記憶中那時候夏天吃的菜只是辣椒、茄子、南瓜、仁漢菜,幾乎沒有西紅柿、和黃瓜,後來才明白這兩種蔬菜要經常澆水才行,水源不豐盛的地方不宜種植。我喜歡吃辣椒和南瓜,因為辣椒夠味,南瓜沒有放點鹽煮煮也好吃。九十年代以前,我家一年也吃不了幾回肉,我們小孩饞肉卻不敢大口吃肉,因為肉太香了受不了,當然更不敢吃肥肉了。1987年,記得我大舅結婚的時候,因為吃的飯油水大了些,我拉肚子拉了三天,拉的脫水渾身沒有一點勁。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70後的玩具火柴槍

對於那時我們70後孩子們而言,最具有誘惑力的莫過於美味了。我記事起已經能夠吃飽,只是吃的飯菜比較粗糙而已,飯菜的油水很小,飯菜的花樣老是饃菜湯和麵條,加上在長身體,肚子裡像長了“饞蟲”一樣,胃口出奇的好,吃嘛嘛香,整天饞“好吃的”。那時候空氣有種土腥味,不過環境是真的好,天只要不是陰雨天就是藍天白雲,再小的小河溝都有魚蝦。那時候家家餵豬和牛,豬是家裡主要的經濟來源,牛是家裡的主要勞力。孩子們下午放學後不是回家寫家庭作業,而是挎上籃子、背上簍子去割草用來餵豬、喂牛。割草的人太,草是不好割的,大一點的孩子或大人會跑的離家很遠去割草,因為去得人少草就會茂盛一些。我們小孩子就在近處割草,我一般喜歡到有水源的地方去割草,因為水草會長得茂盛一些,因為豬、牛都不太喜歡吃水草,割水草的人比較少。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八十年代青年最喜歡的綠軍裝

割水草的時候容易碰到蛇和青蛙,小時候疾惡如仇總覺得蛇是壞東西,見到了就追著打。長大了一些才知道蛇不僅吃蛤蟆還吃老鼠。割水草的時候有時腳會踩到魚或者泥鰍,有時就會放下鐮刀順手抓了放在籃子底。對我來說,我還是喜歡抓螃蟹,因為螃蟹好玩,還可以解個“小饞”:螃蟹的腿可以生吃,有種腥鹹的味道。當然河蟹用來炒著吃是一種美味,但是大人們都不支持孩子們的這種行為,大人們怕孩子們越吃越饞以至於養成好吃懶做的壞習慣。有時捉了螃蟹放在籃子底,回家的時候就忘了,把草倒出來餵豬,豬有時會被螃蟹夾住了鼻子嗷嗷的叫,我會覺得有趣而高興的大笑。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紅薯葉菜糕

70年代、80年代的小孩特別喜歡過年,因為過年的時候有好吃的:肉、包子、油饃、點心、糖果等,最重要的是有肉肉吃。那時候的豬都是用雜糧和青草餵養的,一頭豬至少養上一年以上,也有養到兩年的,豬是那種大肚子的黑豬,肥膘特別厚、肉特別香。這種豬肉特別耐煮,得煮兩個鐘頭才能煮爛。過年煮肉,肉被切割成方塊,洗淨碼在大鍋裡,放入幾枚大茴香香、一小把花椒、一小把紅辣椒、一把蒜、幾大塊薑片,在放入一堆紅、白蘿蔔條,放入鹽巴,倒入清水,清水淹過肉塊即可。大火開煮,水開後小火煮一個鐘頭以上肉就熟了。煮肉的過程對於小孩來說是漫長的,特別是對守著鍋頭燒火的小孩來說,當鍋裡飄出肉香味,還要等到一個鐘頭才能吃到一點點的肉,這一個鐘頭裡不知吞嚥了多少口水。煮熟的方塊肉是不讓吃的,因為要燒成紅燒肉過年的時候待客用。能吃到的是骨頭和豬下水,豬下水自殺豬才有,因此我們小的時候最希望家裡殺豬。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油炸知了猴

有些事情讓我現在想來仍然有一些惋惜,小的時候其實是由好多機會解饞的,那時候的魚蝦特別好捉,但是家裡人不會收拾,也可能不想給我們收拾,我和哥哥捉回來魚和螃蟹幾乎都餵豬和雞了。不過小時候還是有一些野味可以解饞的,大人有時也會把這些東西捉回來給小孩子吃,比如螞蚱、馬蜂蛹、知了猴、“天水牛”等,這些都可以用火烤了吃。當然油炸更香,但是需要的數量要多,還要捨得用油。知了猴和“天水牛”最好吃,但是都比較難得,尤其是“天水牛”只有在立秋後的半月內下雨天才有,“天水牛”是從地底下鑽出來的。秋後的第一場雨“天水牛”尤其多。雨一停,大人小孩都會到田野地裡去撿“天水牛”,有時能撿一臉盆。剪去翅膀在鍋了油炸,出鍋時放點鹽就行,吃起來酥脆焦香。現在的小孩什麼都吃過,卻沒有了這樣的“口服”,因為現在荒地少了加上農藥的頻繁使用,“天水牛”這樣的東西很少見了。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天水牛

70後見證了祖國發展最快的三十年,住的房子由土胚房變成磚瓦房最後變成現在的樓房,出行由步行變成自行車再變成摩托車變成一部分的小轎車,餐桌上有鹹菜變成蔬菜再變成有葷有素,70後的人也由懵懂的小孩變成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作為70後的我感觸良多,社會發展的太快了,祖國變得日益強大,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雖然70後的人壓力很大,但是再也不為想吃點什麼而發愁了,70後也品嚐到了很多來自天南地北的“美味”,我作為70後的人從內心感謝政府的好政策,用時祝願我國一直繁榮富強下去。

70後農村娃記憶中的“美味”

漿水魚魚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當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