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劇藝術節京劇傳承與創新發展研討會舉辦

戲曲 京劇 藝術 文學 中國文化傳媒網 2017-06-08

創造性轉化“點睛”京劇傳承發展

——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京劇傳承與創新發展研討會綜述

5月29日,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精彩落幕,關於京劇創作、傳承、發展的話題在藝術節期間受到熱議,將京劇未來傳承發展的思考引向深入。

本屆中國京劇藝術節期間,在“一劇一評”之外,還特地舉辦了京劇傳承與創新發展研討會,旨在進一步推動京劇傳承和創新發展,發揮藝術評論對京劇創作的引領作用,為京劇創作實踐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論指導。

創造性轉化“點睛”

本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參演的29臺劇目中,京劇現代戲有17臺,佔比過半。武漢京劇院演出的現代戲《美麗人生》由小說改編而來,合唱、伴唱、人偶以及富有現代感的群舞等呈現於京劇舞臺,有專家認為,該劇可以稱為京劇歌舞劇,豐富了京劇的樣式。

“很高興看到一些劇目以繼承為基礎、以轉化為路徑、以創新為關鍵、以發展為目的的創作走向,這種走向非常值得肯定。創造性轉化,就是要對包括京劇藝術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理念、內容、形式上實現現代化轉型,要把當中有價值的內涵、有生命力的表現形式改造轉化,賦予新的時代特質和現代表現形式。”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說,本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上,創造性轉化的點睛之作不僅限於《美麗人生》,比如南京市京劇團演出的《大明城牆》,其“探水”橋段讓人想起京劇《楊門女將》中的“探谷”,載歌載舞,既有技藝的展現,又有故事、人物、情感的書寫。

成功的作品為京劇創新發展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提供了借鑑。江蘇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汪人元表示,京劇不僅能改編文學作品,改編其他藝術種類也有很多成功先例。比如京劇《楊門女將》,即由揚劇《百歲掛帥》改編而來,改編後行當齊全、文武兼備,人物感情豐富、形象立體,充分發揮了京劇藝術的優長。汪人元表示:“改編時一定要注意題材的適應性,不能認為京劇無所不能,如果題材選擇不當,很容易出現被詬病的‘話劇+唱’的現象。”

高水平傳承,人才是核心

“高水平傳承是創新、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談到京劇傳承和發展,天津市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副會長李少波表示,與地方戲相比,京劇藝術不僅要有功夫,還要格外講究。演員一上臺,腳下什麼樣的臺步,手勢是單指還是雙指,不同地位、身份、性格的人物,服裝怎麼穿、扮相怎麼扮,都有講究。“京劇需要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該講究的地方一定要講究,才能最大化保持劇種優勢和特色。”李少波說。

藝術傳承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賡續,京劇也不例外。上海京昆藝術發展諮詢委員會主任馬博敏認為,京劇人才建設是當今京劇界面臨的重要課題。“有的劇團人才缺乏、行當不全,有的劇團人才集中、一個行當就拿得出好幾位優秀演員。可以考慮通過借調等方式,讓人才流動起來,解決有些劇團人才不足的問題,同時加強不同地域京劇人才的交流合作。”馬博敏表示,相對於表演人才,創作人才短缺的問題更加突出,一定要引起重視。

抓住一劇之“本”

劇本創作之於京劇,至關重要。所謂“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好的劇本要讓人物在其中動起來。”汪人元說。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薛若琳認為,京劇首先要講好戲劇故事,只有故事精彩了,主旨思想和人物形象才能立得住。“編好戲劇故事,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慣性,二是節點。”薛若琳表示,慣性就是戲劇情節與矛盾開端、發展、高潮、收束的一般規律,這是劇本創作所必須遵循的;所謂節點,指的是在完整、順暢講述故事的基礎上,應有精彩的關節、細節,令故事搖曳生姿,展現獨特個性。

好的故事除了有精彩的情節、生動的人物,還應表達一定的思想。對於如何表達思想,汪人元說:“思想要‘藏’在藝術的後面,藝術創作要體現‘思想的表情’,而不是直接羅列思想,這一點也是創作者需要把握的。”

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評章建議創作者要多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從傳統、經典中汲取營養,謹防創作思想深度的下滑。(本報記者 羅 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