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風不在 ------京劇淨行的發展與現狀

梨園界素有“十旦九生一淨難”之說,意為花臉人才難得。不僅是現在,似乎從有京劇就存在這種局面,從最早的公認名家圖------“清同光十三絕”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苗頭。十三人中,老生4人,旦角4人,丑角2人,武生1人,小生1人,老旦1人。

淨行大花臉在哪?沒有。

其實與“十三絕”中譚鑫培同時代的花臉名家有很多位,如何桂山、穆鳳山、黃潤甫等,要說這三位不論是自身的藝術水平,還是對後世的影響,可算是京劇淨行的奠基者,但相比起“十三絕”來,按當時來看,似乎還是略遜一籌。

雄風不在 ------京劇淨行的發展與現狀

(何桂山)

畢竟長期以來,夠資格組社挑班的頭牌演員非生即旦,花臉不論是演員還是劇中人物,始終二路甚至配角地位。直至今日,以花臉為主角的劇目仍然遠遠少於生、旦為主的劇目。在唱腔板式上,淨行的相比生、旦也要少些,如花臉基本沒有“反西皮”板式,“反二黃”也是自裘盛戎、方榮翔後才偶有運用,遠不如老生、旦角那般常見。

雄風不在 ------京劇淨行的發展與現狀

(郝壽臣馬富祿《李七長亭》)劇照

與其他行當相比,淨行知名演員相對較少些。旦行有“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坤伶”,老生有前後“四大鬚生”,甚至“小花臉”的醜行還有“四大名醜”之說。而花臉很奇怪的是一般只有三個能比肩其名的演員。上述何桂山、穆鳳山、黃潤甫之後,金少山、郝壽臣、侯喜瑞呈三足鼎立之勢,再晚些則以裘盛戎、王泉奎、袁世海最為有名。其他說法如王泉奎、婁振奎、趙文奎的“金派三奎”;同出自“榮春社”的方榮翔、景榮慶、李榮威的“三榮”;天津鄧沐瑋、康萬生、孟廣祿的“三大花臉”。

雄風不在 ------京劇淨行的發展與現狀

(侯喜瑞雷喜福《打嚴嵩》劇照)

想如其他行當那般湊齊四位有影響力花臉名家一直很難實現。

真的是“一淨難求”啊。

從這個京劇花臉演員傳承脈絡,我們大致可以看出以代表人物為主要標誌的淨行發展的幾個階段:早期何桂山、穆鳳山、黃潤甫,包括稍晚一些的金秀山,是淨行表演藝術的奠基者,唱腔風格以高門大嗓、實大聲洪為特點。至金、郝、侯,則在前輩的基礎上加以充分的完善,架子花、銅錘花臉分工明確,這種分工不僅是演員的專業側重分工,而且從演出劇目、劇中人物、表演手法上的全面劃分。

銅錘花臉金少山扮演的包公,郝壽臣扮演的曹操,“黑金白郝”,就是對這種分工細化的一種肯定和固化。

雄風不在 ------京劇淨行的發展與現狀

(裘桂仙裘盛戎父子)

隨金、郝、侯之後,銅錘、架子花的代表人物當屬裘盛戎、袁世海。這一時期的淨行其實已達有史以來的最高峰。銅錘花臉代表人物裘盛戎之外有“三奎”,以及金少臣等;架子花袁世海之外,劉連榮、周和桐、張洪祥等,久隨譚富英先生飾演二牌花臉的張洪祥先生絕對是藝術水平被低估的一位花臉名家。

如果說何、穆、黃完成了淨行表演藝術的創立與奠基的話,則金、郝、侯實現了將淨行表演藝術由“創立”到“完善”的提升,而裘、袁為主要代表的這一時期,則是完成了淨行表演藝術由“完善”到“完美”的昇華。

雄風不在 ------京劇淨行的發展與現狀

(袁世海飾演的曹操)

從金少山到袁世海,應該是京劇花臉的巔峰期。袁先生之後再無淨行大師。

巔峰之後必然是低谷,自此京劇淨行可稱是一路向下,勢不可擋,直至今日,“老生花臉”、“娘們花臉”盛行,甚至女的唱花臉的比男的還多。

按金少山的標準,裘盛戎的嗓音條件就屬於“不夠料”,但現實是從方榮翔到孟廣祿再到方旭,裘盛戎的嗓音標準已屬可望不可及了。

想當初學戲的多是窮人家的孩子,缺吃少穿食不果腹,卻有那麼多人有一條好嗓子,到如今人們每日裡大魚大肉生猛海鮮的,卻難覓“中國好聲音”。

很納悶!

明揚51,個人淺見,歡迎指正,期待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