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派傳人談京劇傳承:重老戲,亦當開新路

題:譚派傳人談京劇傳承:重老戲,亦當開新路

中新社記者 高凱

重演多年消跡於舞臺的老戲《硃砂痣》《摘英會》,亦積極推動京劇參與綜藝時尚跨界,以京劇名家譚孝曾為首的譚派傳人認為,京劇傳承應當不拘一格。

被尊為京劇界鼻祖的譚鑫培,所創唱法世稱“譚派”,行內有“無腔不學譚”之說。譚鑫培的後人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巖都繼續從事同一戲種、同一行當,譚門由此被稱為“梨園傳奇”,更被稱作一部“濃縮的中國京劇史”。

26日,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巖,譚門三代一同現身於首都劇場,只為參加此間一場京劇普及活動。

“看到這麼多人喜歡京劇,我真的特別高興”,92歲的譚元壽說,“我盼著這門傳統藝術能很好地傳承下去”。

當日,譚孝曾的幾位弟子和譚正巖現場為觀眾表演了多段譚派經典唱段,譚孝曾與譚正巖更是現場為京劇愛好者講述了譚派的歷史和特點。

譚孝曾說:“京劇的好,京劇不同尋常的藝術價值,現在很多觀眾都認可,但是要說了解,還是很不夠,我們為此應當竭盡所能。”

提及京劇傳承,譚孝曾主張首當重視老戲的整理,“傳統戲肯定是基礎,包括創作方式,以演員為中心進行編導,才能最大限度展現京劇表演程式的美。”

2017年是譚派創始人、京劇大師譚鑫培先生誕辰170週年,北京京劇院奠基人之一譚富英先生誕辰111週年。譚孝曾在當年的紀念演出中特別整理出多年不曾登臺的老戲《硃砂痣》《摘英會》。

那一次的整理和演出給了譚孝曾很大的信心,“早先的演出多是演‘戲核’,對於從前的戲迷來說那種方式是合適的,但是對於現在的對於京劇不是那麼熟悉的觀眾來說,故事的來龍去脈交待清楚才更有吸引力,所以我們把老戲的情節進行了完善,節奏調整得更加緊湊,事實證明,這麼做很有效果。”

譚孝曾表示,一段時間以來,自己固定留出時間反覆看錄像聽錄音,從影像化的歷代譚派弟子表演中,“加頭加尾”整理全本“老戲”。“從演出效果和上座率來看,這條路的探索是很有價值的。”譚孝曾說。

全力主張“尊重傳統,該怎麼演就怎麼演”的譚孝曾對於京劇“跨界”的態度令人頗感意外,“我不排斥這些跨界融合,譚正巖(譚孝曾之子)正在利用這些新途徑推廣京劇。”

“特別是年輕人,總會覺得京劇的欣賞門檻很高,我覺得得想辦法讓他們先能接觸到,接觸到才有可能真的喜歡上。”譚正巖說。

事實上,譚正巖在老戲中下的功夫很深,挑樑了不少非常“吃功夫”的大戲,亦得到梨園內老一輩的肯定。

譚正巖認為,“老戲應該堅守原味,但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很多東西肯定不是百分之百的,所以我覺得全心全意學之外,也要鑽研人物的背景,研究出他的‘真實性’。”

近兩年,譚正巖帶著京劇參加了不少綜藝節目,甚至讓京劇以另一番面貌出現在時尚演出平臺,“京劇其實包容性很強,和電音、美聲等等都能碰撞出另一種美感。”譚正巖說,“我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能‘意外’與京劇相遇,我相信京劇的魅力。”

譚鑫培曾囑咐後輩,“幹好這行,就得付出,不能只守著譚家這碗飯。”當日的藝術普及活動上,已是古稀之年的譚孝曾表示自己未敢懈怠。(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