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叔巖與言菊朋之比較觀

戲曲 言菊朋 餘叔巖 京劇 梅蘭芳 梨園雜志 2018-12-10

蘇少卿

蘇少卿(1890-1971),徐州人。票界名宿、戲劇評論家。字相辰,藝名寄生。自幼喜愛京劇,曾發表過大量有關京劇、崑曲等戲曲劇種的文章。蘇少卿對全國名伶名票在藝術上的得與失,大都進行過評論,實為伶人知音。他主編過《戲劇半月刊》、《大戲考》、《袖珍戲考》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應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之約,長期主持廣播京劇講座,為傳揚京劇藝術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經梅蘭芳介紹至北京中國戲曲學校任教,為培養新一代藝術人才勤奮耕耘。

 叔巖、菊朋二人,雖一系內行出身,一為票友下海,然其相同處頗多,全是庚寅年(光緒十六年)生人,又同師,先後從陳彥衡先生學譚派,到晚年又同是病魔潦倒,菊朋四十二歲時,忽患大頭甕症,到頭髮脫光,嗓音傷壞,叔巖從四十歲到死,十三年中時常病不離床,以致大戲不能演唱,僅有時與梅蘭芳配《游龍戲鳳》等小戲,五十四歲更患小便不通症,由醫生施手術小腹部開一小洞,以皮管接到膀胱處,其苦可知。

餘叔巖與言菊朋之比較觀

餘叔巖便裝照

 此外二人有女也相同。叔巖有三掌珠,菊朋也有三千金。某年,叔巖曾因北平某報刊登一則關於其女與男友交遊新聞,叔巖盛怒之下,竟對某報館大問興罪之師。菊朋更因女兒行為浪漫,父女意見不合,形同陌路。

 再二人更相同處,就是都得廣大觀眾擁護,叔巖是余三勝之孫,餘紫雲之子,十三四歲時即一唱而紅,後以倒嗓一度退出梨園,終以酷愛此道,乃又“重整旗鼓”先從陳彥衡先生研究不到一年,後經王某介紹拜老譚為師,老譚性本懶惰,又因叔巖嗓音欠佳,結果可教之戲有限,僅一出“太平橋”系老譚親授,惟叔巖固內行出身,文武全材,颱風漂亮,身段美妙,更能就其低音改良唱腔,而另創“餘派”。三十幾歲時已經成名。菊朋系票友下海,武工根底稍差,唱工甚好,十八九歲時喜學譚派戲,到二十五、六歲時已經很紅,第一次登臺在北平江西會館唱《二進宮》學老譚中年時剛音唱法,頗有心得。民國十三年正式下海,在上海老共舞臺與梅蘭芳掛牌。

餘叔巖與言菊朋之比較觀

言菊朋、言慧珠之《打漁殺家》

 菊朋文學根底很深,對音韻字眼比叔巖考究。叔巖也不差,惟因嗓少,中氣不足,每有力不從心之慨,常將硬腔改軟,例如,譚派戲《戰太平》“背轉身來謝神靈”本用中州韻,叔巖則改唱湖廣音。菊朋晚年因病壞嗓,常將陽平聲改唱低音,也別成“言派”。

 比較說,餘言二人,總算得譚派中二大賢人,菊朋在票界中更可謂出類人傑,二人還有幾種相同的唱片,如《空城計》“我本是臥龍崗”,《魚腸劍》“一事無成兩鬢斑”,《法場換子》“恨薛剛小奴才”等。諸君有興不妨將這幾張唱片比較一下,當覺各有滋味。

餘叔巖與言菊朋之比較觀

言菊朋之《空城計》

 如與後輩老生相較,則叔巖菊朋之死,實令人有“良材已逝難再得”之嘆!足見近年文化退步,舊劇沒落,蓋舊劇是最好教育工具,現有人提倡改良,惟改良固佳,若不改良豈非更糟,本人以為欲圖改良,應先提倡復古廣羅天才英才,集思廣益,致力研究老戲,去蕪存菁,以求改進,俾舊劇前途,可發揮光大,願我同志共勉。

(《上海遊藝》1946年第3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