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記憶中的古城“三道十字街”'

忻州 攝影 人生第一份工作 秀容小夥 2019-09-15
"
"
忻州:記憶中的古城“三道十字街”

近日看到“唐林攝影畫報”刊發王貴林老師拍攝的這張忻州古城照片。心想這座大門很像自己“二完小”讀小學時,郝景文老師住過的院落。懷著緬懷的心情,終於在興寺街與仰聖巷交叉的“三道十字街”找到了這座大門。仰聖巷南口原有木刻“仰聖巷”字樣的木牌樓,北口則通往學道街文廟。巷子與興寺街十字交叉處,找到的這座磚碹大門,屬於典型明清風格。大門青磚表面有些剝落,不規則的磚縫裂紋有些擴大,兩合大門扇依然那樣結實而滄桑。院子裡雜居的住戶增加了不少,院主人為保護這座大門也做過很多修繕。60年來留在記憶中的這座大門矗立自己面前,挺拔如故。門前那顆高大的國槐樹,茂盛的枝葉為大門遮風避雨,發達遒勁的根系直插基層,一直在為大門助力。這裡距“二完小”不遠,大概就是這個原因,郝老師租住在院裡的西房,方便工作吧。老師戴著高度近視的黑框眼鏡,滿臉的慈母心,操著能夠聽出來的五臺口音普通話講課,很受歡迎。老師的女兒楊(同學)、族侄郝(同學)和我們同齡同學,從小學直到1967年忻縣中學高中畢業。

當時我家住在打磨巷口,離老師家不遠,願意經常到老師家幫忙舁水、抬炭-------。那時忻州城內可供飲用水的水井有限,離老師家最近的水井在北仰聖巷的北口,學道街原來文廟照壁的南端。每天早晚時間在此處擔水的人都需要排隊等候。寬大的井口上方,橫架著三米多長的石條又長又厚,正中鑿出兩個五寸見方的孔洞,在石條的前後兩側分別安裝一轆轤,可滿足兩人同時絞水。轆轤一圈一圈轉動,井鴨子套著的木水桶裝滿了清澈的水,從黑洞洞的井裡升了起來。那時我們年小力小,膽子也小,擔心絞不動轆轤,絞水時需要兩個人一起來,老師在旁邊保駕。更擔心的是從井口處提出水桶時的危險,非常的小心翼翼,戰戰兢兢。擔不動兩桶水,兩人舁一桶很是開心。說實話,為了能多給老師舁幾次水,舁水回來時的惡作劇,竟能一次只剩多半桶。老師體貼地摸著我們的肩膀,還吩咐舁水時不要太滿。自己心裡很溫暖,又有些不好意思。那時古城裡生活的人,包括老師燒火做飯、冬天爐火取暖使用的煤炭,要去周家南一巷口的“炭站”去憑證購買。一個星期天,我們幫老師去買煤。老師辦理手續後,我們用籮頭“舁炭”。負責稱煤的老大爺,非常認真地先看準檯秤上的稱砣砝碼,再定準橫杆上的計量刻度。撒手後橫杆不起,表示分量不足,橫杆抬起頂死上方,表示分量超限。經過多次的“多了、少了”的較量後,我們才可以舁炭走了。有時候會趁老大爺不注意,跳上臺秤稱一稱自己的體重,看一看自己的分量。每次都因讀不懂橫杆上刻度的含義無法實現,結果還會被老大爺當著老師的面罵了個人血噴頭。一臉的無奈,一臉的對不住老師,默默無聲地舁炭回來。想起這些童年往事,至今仍覺天真無邪的快樂,好像老師還在我們身邊。(陳世琦)

THE END -

來源:秀容在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