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確定中 尋找確定性'

"

□金學偉

無論是社會領域還是經濟領域,都可用到兩句古詩,一句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趕舊人”,一句是“沉舟側半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企業再優秀,到一定時候都會落寞,何況大多數公司都是平凡的企業。以過去的統計數據來說,企業平均壽命40年,平均高成長期11年。百年老店有,長壽公司也有,但都是鳳毛麟角。碰對是運氣,碰錯是天理。

前幾天我給朋友們講A股市場,對2440點這個底部不需要過度懷疑,因為我們早在這之前和之後就證明過它的有效性和循環級別的相稱性。目前市場實際上已類似70年代後期的美國股市,底部已現,但經濟基本面和上市結構以及股價結構還不利於大盤上升,需要一個漫長過程來完成系統自調適。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做投資?粗粗理了下思路:如果說2638點前主要是成長投資,2638點後主要是價值投資,那麼在當前這個階段中,無論價值投資還是成長投資,都無法給我們帶來可靠的、可以讓我們滿意的收益。原因就在確定性高的個股,價格都已不菲,大多數公司在這個調適期中都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過去有一種說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那麼哪些東西是確定的呢?

首先,社會不斷髮展,經濟不斷擴張,隨之而來的是股市的市值與股票指數會不斷上漲,這裡的“不斷”當然是指一個大的歷史跨度,不是每天每月每年都上漲,這是凱恩斯的長期好友理論,已為各主要國家的股市所證明,是確定的。

其次,經濟與社會發展猶如一場長期的淘汰賽,在這個比賽中,一定時段的強者恆強是客觀規律。各主要股市,按照市值、營收等指標篩選出來的成份股指數表現總是好於全市場加權平均指數,就是一個證明,這也是確定的。

其三,任何階段,都會有新興的成長公司出現,成為黑馬,成為牛股,這也是確定的。

其四,股票投資的利潤來源有兩個,一個是來自公司價值的提升,另一個是來自市場永無止息的波動。前者分享的是公司紅利,後者分享的是市場紅利。公司紅利來自公司價值提升,市場紅利來自人性,一段時間的悲觀到一段時間的樂觀,這也是確定的。

在高度不確定的階段中,依據上述4個確定性,我想我們首先可考慮資金的分配問題:一部分專門做指數化投資,買ETF;一部分押注好的標的股;還有一部分可考慮待時機成熟時做分級基金。這三個部分,風險依次提高,收益也依次提高。

過去講人性的弱點是貪婪與恐懼。其實真正貪婪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是恐懼,包括某些看似貪婪的衝動行為,實際上也是一種恐懼——對失去機會的恐懼。如果手中有較大量的持倉,這種類型的恐懼就會少很多。因此可考慮把50%以上資金放在ETF上,做指數化投資。

收益不高,這是大多數人不喜歡做指數化投資的主要原因。其實,大多數行情中,ETF的收益總是高於同期大盤指數,哪怕是最指數化的滬深300指數。比如,2440點到3288點,滬綜指最高漲幅34.8%,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則超過40%。

這一是因為綜合指數的負擔更重,你漲我跌彼此抵消的現象嚴重。二是因為當行情啟動時,盤子較大的股票往往成為大資金的首要考慮對象。

本週一則資本市場深化改革方案成型,A股將迎來連串重磅利好的消息在朋友圈裡廣泛傳播,其中一條就是長期資金入市。這些資金入市,優先考慮的還是那些較大市值的股票。

當然,過於擬合綜合指數的ETF不是最好的指數化投資標的。比之更好的是建立在各種類股、行業、風格、概念指數上的ETF,它們在每一波行情中,都會較大比例的領先於同期大盤指數。把它們作為一攬子投資標的,根據自己喜好,再結合當前市場情況,選取其中一個或幾個作為投資標的,通常能獲得很好的風險收益比。

成交及規模也是選擇ETF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有些ETF,規模太小,日平均成交額也很小,一般就不宜選。在相同的ETF中,要儘可能選擇規模較大的、日均成交額至少在1000萬元以上,成交額僅幾十萬元的不宜作為投資標的。

有兩位投資者曾經為短線風險大還是長線風險大爭論。一個說,短線風險大,這價格波動怎麼抓得準?一個說,長線風險大,企業未來會出現什麼變化怎麼吃得準?短線的走勢至少是我能看得見摸得著的。

兩人說的都沒錯,他們分別指的是投資的兩類風險,價格波動的風險和企業經營的風險。應對價格波動風險的最好途徑有兩個:一是對交易時機的準確把握,二是長期持有,用時間來熨平價格波動。前者需要技巧,後者需要承擔企業經營變化的風險。而ETF則可以有效地避免這種風險,所以我認為,通過ETF對股票做長期投資,將在A股市場中逐漸繁盛起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