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偏快或偏慢預示患心血管病?聽專家咋說

心血管病 心臟病 貧血 睡眠 藥品 人民網 2018-12-01

編者按:“身體健康是革命的本錢”,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於工作,急於應酬,卻忽略了身體健康這塊風水寶地。其實,平時稍加註意,提早預防,健康就在我們身邊。人民健康網推出《“健”識早知道》專欄,專為你收集整理平時忽略的健康知識,做您的健康智庫,同您一起將健康進行到底!

心跳頻率是評判心臟狀態的基本指標之一。正常情況下,成年人的靜息心跳次數在每分鐘60~100次屬正常範圍,超出100次或少於60次,都被認為是非正常狀態,醫學上分別診斷為“心動過速”和“心動過緩”。但心跳偏快或偏慢能預示患了心血管病嗎?

眾所周知,除疾病能改變心跳頻率外,還有很多情況可以造成心跳速度的變化。比如,人在運動時比安靜時心跳要快些,女性比男性心跳得快些,兒童比成年人心跳快些,運動員因為經常鍛鍊,心跳有時可以達到每分鐘50次左右,這些都屬於正常現象。

心率指標的所謂“非正常”,有些也確實與疾病有關,但不可一概歸類為與心臟疾病相關。以心跳每分鐘超過100次,即“心動過速”為例,它並不是病名,而是一個症狀。心動過速分生理性、藥物性、病理性三種,除了心臟本身有病,如各種類型的心臟病、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其他原因如貧血、發熱、急慢性感染、休克、甲狀腺機能亢進,煤氣中毒等,也會引起心動過速。正常人在運動、重體力勞動或情緒激動、興奮、焦慮時,服烈酒、濃茶、濃咖啡或吸菸過多以及服用了某些藥物等,都可使心跳加速。

“心動過緩”或者“心跳過慢”的病因也很多,分病理性及生理性兩種。生理性竇性心動過緩者,心率及脈搏每分鐘50~60次屬正常現象,不用治療,常見於正常人睡眠中或體力活動較多的人。而冠心病、心肌病以及老人心臟傳導系統退行性病變引起的心跳變慢,有時每分鐘只跳30次或40次;迷走神經功能興奮,可對心臟起到抑制作用,令心跳減慢;服用某些藥物,如β-受體阻滯劑、利血平、胍乙啶、嗎啡、洋地黃、奎尼丁、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異搏定、新斯的明、麻醉藥等,則可引起竇性心動過緩。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狀腺機能減退、阻塞性黃疸、顱內壓增高、高血鉀、鹼中毒、抑鬱症等,同樣會影響到心跳速度,造成心動過緩。

因此,簡單地以心跳快慢來判斷是否患有心血管病不可取。患心血管病可以影響到心跳快慢,但心跳快慢不能說明一定是得了心血管病。同樣,心率一直偏快的人也未必比其他人更易得心臟病。

心臟每分每秒都在不知疲倦地工作,正常心跳速度為每分鐘60~100次;如果超過了100次,就被稱為心動過速。不過,心跳快並不全是心臟病的信號。美國《讀者文摘》雜誌網站總結了心跳過快的7個原因。

1. 壓力和焦慮。這些精神因素會造成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激素的釋放,升高心率和血壓。如能舒緩情緒,心跳過速的現象就會自行消失。可嘗試放鬆,練習深呼吸、瑜伽和太極。

2. 刺激性飲料。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等具有興奮作用的物質會升高血壓,加速心跳。美國梅奧診所的心臟病專家建議,成年人每天咖啡因攝入量不要超過400毫克,大致相當於4杯咖啡。

3. 脫水。脫水時,有效血容量會減小,引起血壓降低,進而迫使心臟更為努力地工作,加速跳動。大量出汗後要及時喝水或含有電解質的飲料,以補充流失的體液和礦物質。

4. 缺覺。睡眠不足也會增加皮質醇激素的分泌量,導致心率和血壓上升。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成年人每晚保證7~9個小時的優質睡眠。

5. 疼痛。發表在《梅奧診所學報》上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急性疼痛引發的應激反應會造成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瞳孔擴張和血液中的皮質醇含量升高,治療後心跳便會恢復正常。

6. 懷孕。孕婦的心臟承受了更多的壓力。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成果顯示,到妊娠末期,子宮接受了母親血液供應量的1/5,使心臟泵出的血液量增加30%~50%,導致心跳加快。

7. 甲狀腺問題。甲狀腺分泌的多種激素對人體主要器官的功能有調節作用,甲狀腺激素不足(甲狀腺功能減退)時,心率便會降低,而過量的甲狀腺激素(甲狀腺功能亢進)會升高心率。若懷疑是甲狀腺問題造成的心跳加速,應進行甲功五項檢查。

《美國醫學會雜誌》的心臟病學子刊發表了一項研究稱,針對社區人群的觀察結果顯示,每分鐘心率增快5次,心衰風險就增加13%,死亡風險增加13%,最適宜的心率是60次/分。

關於心率與死亡率,尤其是心率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關聯,過去有過不少研究。例如2014年公佈的、以隨訪嚴謹和數據完整著稱的弗拉明翰研究,得出了“心率每增加11次/分,總死亡風險增加15%”的結論。可以肯定地說,心率越快、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越高。由於心臟的每次跳動,都會帶來一次血流脈衝和血管的被動彈力舒縮,對全身的動脈都是一種衝擊。在各種力的作用下,心跳次數越多,對動脈的損傷就越大,也越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和血管內皮損傷。另外,心率是人體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的共同結果,心率增快可能是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兒茶酚胺激素分泌過多等各種病理過程的表現。這些因素是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衰等疾病形成中的重要機制。降低心率是最重要的治療目標,研究已證實,使用藥物將心衰病人的心率降低10次/分,3年內的死亡風險可下降11%。

特定人群如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應儘量將心率控制在60次/分。廣大健康人群,只要心率處於60~100次/分的正常範圍,就沒問題。同時,控制飲食、減輕體重、增加有氧運動等,也有降低靜息心率的作用,無論健康人還是心腦血管病人,都應堅持這樣的生活方式。

季節交替,不少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心率不穩。其實,我們身體上就自帶一個輔助調理心血管病的重要穴位——內關穴,經常按揉能緩解病證。

位置:內關穴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屈腕肌腱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時,一手握拳並屈起手腕,會看到兩條突出的肌腱,內關穴就在這兩條肌腱之間,另一隻手並起三指放在腕橫紋上,就是內關穴所在處。

按揉方法:將一隻手的拇指放在另一隻手的內關穴上,稍向下點壓後,旋轉揉動,直到產生酸脹感,力度適中,可兩隻手交替點揉對側。

功能:內關穴可以調理三焦、寬胸和胃、養心安神、開竅鎮痛。對於陣發性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絞痛等有良效。值得一提的是,內關穴對於心率有雙向調節作用,可使過快或過慢的心率調整至正常水平。該穴不僅對調理心血管疾病有效,還能緩解胃酸過多、嘔吐、腸絞痛、胃痙攣等。

穴位按摩只能起到輔助作用,患者還應遵醫囑按時用藥,以免延誤病情。

很多人認為,心率過慢時血壓會降低,這是不準確的。實際上,心動過緩是導致繼發性高血壓的原因之一。

動脈血管內總會保持一定的壓力,即血壓。在血壓的作用下,血液源源不斷地流動,向全身輸送新鮮血液。血壓的根本動力來自心臟,心臟片刻不停地舒張和收縮,舒張時,各心腔充盈血液;收縮時就把血液噴射入動脈血管,形成一定的壓力,這時測得的血壓叫收縮壓。

動脈血管是有彈性的。當心髒收縮射血、血液流動的同時,動脈血管會因其本身固有的彈性而舒張,從而儲存很多能量。心臟舒張時暫時停止向血管內射血,這時動脈血管會逐漸回縮,進而推動血液向前流動,這時的血壓叫舒張壓。

如果心跳太慢,在舒張期心臟各腔內就會充盈更多血液,致使收縮期排出的血液增多,於是收縮壓會更高。這就是心率太慢導致高血壓的主要原因。心率太慢時,心臟舒張期會延長,動脈血管儲存的能量可能較早釋放完,等不到下個收縮期的到來,血管已經完全回縮,舒張期血壓會降低。所以,心率慢導致的高血壓,其重要特徵是單純收縮壓增高、舒張壓不高甚至降低、脈壓差增大。老年人的動脈彈性更差,心臟收縮期儲存的能量更少,因而舒張期動脈血管壁釋放的回縮力就更小,這種情況在老年人中很常見。

很多人並不知道,心動過緩會導致高血壓。實際上,很多心率太慢的高血壓患者,在糾正心動過緩、提升心率後,其血壓會降低,就是這個道理。

在醫學上,心動過緩可分3 種類型。輕度的心動過緩,心率為50~59次/分鐘,多為生理性的,常見於老年人、運動和睡眠中,一般無症狀。少數人偶感輕微頭暈、胸悶、心悸、乏力。中度的心動過緩,心率為35~49 次/分鐘,多伴有器質性病變,持續出現可引起心腦臟器供血不足、心絞痛、心功能不全、暈厥等。重度心動過緩者,心率小於35 次/分鐘,常出現竇房傳導阻滯等,嚴重時危及生命。

心動過緩常見於60 歲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礎性疾病的老年人,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其常見症狀有頭暈、乏力、暈厥、眼前發黑等大腦供血不足系列表現。不典型症狀有眩暈、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易疲勞、稍微運動就氣短、突發呼吸困難、胸悶胸痛等全身表現。

但有些心動過緩並沒有症狀,或一般情況下症狀並不明顯,體檢時偶然發現的居多。如果體檢時,心臟檢查(心電圖、24 小時動態心電圖、心臟超聲)報告單中出現以下文字,即使沒有症狀,也需格外警惕:心動過緩(心電圖或24 小時動態心電圖),長間隙(心電圖或24 小時動態心電圖),室速/室性心動過速(心電圖或24 小時動態心電圖),心臟擴大(心超報告)。

造成心動過緩的原因五花八門,如果是生理性的,例如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好,心臟跳動頻率要比一般人慢,會出現生理性竇性心動過緩,其心臟檢查未發現異常,且沒有明顯症狀,可暫不處理。如果是病理性的,長期持續的各種緩慢性心律失常可引起心肌病變,需積極尋找並治療可逆性誘因。

輕度心動過緩(心率50~60 次/分鐘),如果無症狀或症狀輕微,不需緊急處理,過度治療反而會使心跳加快,但臨床應避免使用引起心率變慢藥物。中度心動過緩者,需要應用提高心率的中藥或西藥,並臨床觀察。出現心腦重要臟器供血不足、心絞痛、心功能不全、暈厥等症狀者,需要安裝起搏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