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

“帶著孩子晚上睡不好,讓我兒子晚上跟保姆睡能行嗎?”

朋友剛生完寶寶沒多久,她想睡個好覺,所以想讓寶寶跟保姆睡。

我建議她還是自己帶著睡吧,她卻疑惑不解,覺得花了那麼大的價錢請的保姆,怎麼就不能帶孩子睡了呢?

育兒專家小巫曾說過:”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

“帶著孩子晚上睡不好,讓我兒子晚上跟保姆睡能行嗎?”

朋友剛生完寶寶沒多久,她想睡個好覺,所以想讓寶寶跟保姆睡。

我建議她還是自己帶著睡吧,她卻疑惑不解,覺得花了那麼大的價錢請的保姆,怎麼就不能帶孩子睡了呢?

育兒專家小巫曾說過:”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這話雖然有點嚴重,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也是有道理的。

1.孩子和誰親,就願意跟誰睡

我同學琳琳只陪自己的寶寶睡了8個多月,後來要上班,就讓婆婆過來照顧寶寶,婆婆和寶寶熟悉後,就帶著寶寶睡了。

琳琳上班後,想要儘快進入工作的狀態,再加上婆婆對孩子照顧的也很好,所以很多時候都是琳琳到家了,寶寶睡著了,琳琳下班了,寶寶還沒醒。尤其是10個多月斷奶後,寶寶基本上就不找媽媽了。

寶寶現在1周半,偶爾週末休息時,琳琳想讓寶寶跟自己睡,可孩子哪怕再困,就是要找奶奶才能睡下。有時候琳琳不甘心,就在寶寶睡著後偷偷把他抱到自己床上,可孩子總會在夜裡醒來,然後哭著找奶奶。

孩子的表現一度讓琳琳特別難受,寶寶和奶奶比和媽媽親。感覺像是自己種下去的小樹,眼看它發芽長葉抽枝了,卻被別人連根拔走了,心裡好委屈。

"

“帶著孩子晚上睡不好,讓我兒子晚上跟保姆睡能行嗎?”

朋友剛生完寶寶沒多久,她想睡個好覺,所以想讓寶寶跟保姆睡。

我建議她還是自己帶著睡吧,她卻疑惑不解,覺得花了那麼大的價錢請的保姆,怎麼就不能帶孩子睡了呢?

育兒專家小巫曾說過:”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這話雖然有點嚴重,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也是有道理的。

1.孩子和誰親,就願意跟誰睡

我同學琳琳只陪自己的寶寶睡了8個多月,後來要上班,就讓婆婆過來照顧寶寶,婆婆和寶寶熟悉後,就帶著寶寶睡了。

琳琳上班後,想要儘快進入工作的狀態,再加上婆婆對孩子照顧的也很好,所以很多時候都是琳琳到家了,寶寶睡著了,琳琳下班了,寶寶還沒醒。尤其是10個多月斷奶後,寶寶基本上就不找媽媽了。

寶寶現在1周半,偶爾週末休息時,琳琳想讓寶寶跟自己睡,可孩子哪怕再困,就是要找奶奶才能睡下。有時候琳琳不甘心,就在寶寶睡著後偷偷把他抱到自己床上,可孩子總會在夜裡醒來,然後哭著找奶奶。

孩子的表現一度讓琳琳特別難受,寶寶和奶奶比和媽媽親。感覺像是自己種下去的小樹,眼看它發芽長葉抽枝了,卻被別人連根拔走了,心裡好委屈。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奧地利生物學家康拉德.勞倫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鴨子分為A、B兩組,A組是由鴨子媽媽孵化,B組是由機器孵化。A組鴨寶寶們破殼的一刻見到的是鴨媽媽,B組的鴨寶寶們破殼的一刻,見到的是勞倫茲,而這兩組鴨寶寶在受到驚嚇時,B組的鴨寶寶們跑到了勞倫茲身後,而不是鴨媽媽的身後,它們把勞倫茲當成了“鴨媽媽”。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印刻效應”實驗。

在人類的親子關係中,雖然不存在第一眼的“印刻效應”,因嬰兒剛出生時他們的視力很弱,但是他們能通過媽媽的聲音和體味來知道媽媽,10月懷胎,媽媽的體味和聲音都是寶寶熟悉的。

"

“帶著孩子晚上睡不好,讓我兒子晚上跟保姆睡能行嗎?”

朋友剛生完寶寶沒多久,她想睡個好覺,所以想讓寶寶跟保姆睡。

我建議她還是自己帶著睡吧,她卻疑惑不解,覺得花了那麼大的價錢請的保姆,怎麼就不能帶孩子睡了呢?

育兒專家小巫曾說過:”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這話雖然有點嚴重,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也是有道理的。

1.孩子和誰親,就願意跟誰睡

我同學琳琳只陪自己的寶寶睡了8個多月,後來要上班,就讓婆婆過來照顧寶寶,婆婆和寶寶熟悉後,就帶著寶寶睡了。

琳琳上班後,想要儘快進入工作的狀態,再加上婆婆對孩子照顧的也很好,所以很多時候都是琳琳到家了,寶寶睡著了,琳琳下班了,寶寶還沒醒。尤其是10個多月斷奶後,寶寶基本上就不找媽媽了。

寶寶現在1周半,偶爾週末休息時,琳琳想讓寶寶跟自己睡,可孩子哪怕再困,就是要找奶奶才能睡下。有時候琳琳不甘心,就在寶寶睡著後偷偷把他抱到自己床上,可孩子總會在夜裡醒來,然後哭著找奶奶。

孩子的表現一度讓琳琳特別難受,寶寶和奶奶比和媽媽親。感覺像是自己種下去的小樹,眼看它發芽長葉抽枝了,卻被別人連根拔走了,心裡好委屈。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奧地利生物學家康拉德.勞倫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鴨子分為A、B兩組,A組是由鴨子媽媽孵化,B組是由機器孵化。A組鴨寶寶們破殼的一刻見到的是鴨媽媽,B組的鴨寶寶們破殼的一刻,見到的是勞倫茲,而這兩組鴨寶寶在受到驚嚇時,B組的鴨寶寶們跑到了勞倫茲身後,而不是鴨媽媽的身後,它們把勞倫茲當成了“鴨媽媽”。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印刻效應”實驗。

在人類的親子關係中,雖然不存在第一眼的“印刻效應”,因嬰兒剛出生時他們的視力很弱,但是他們能通過媽媽的聲音和體味來知道媽媽,10月懷胎,媽媽的體味和聲音都是寶寶熟悉的。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指出:“睡覺恰恰是人在排味最濃的時候,孩子在你的屋裡,他聞到你的氣味,他就覺得你親近”。

孩子和誰睡覺,其實就是孩子跟誰建立了情感穩定性。

2.幼年時缺乏陪伴,孩子會和父母不親

孩子對媽媽的依戀關係是會轉移和消失的,錯過的依戀關係也是不可逆轉的。如果媽媽的角色被替代,那可能這種依戀就會轉移到別人身上。

孩子出生的前三年,特別是剛出生的第一年,孩子會跟照顧者產生情感依戀,而依戀的主體是主要照看他的那個人。

電影《天堂回信》中的小主角晨晨,由於父母在他幾個月大時就被派去了國外,所以一直都是爺爺照顧他的。

在晨晨5歲多時,晨晨的媽媽從國外回來了,晨晨見到媽媽時,即緊張又陌生,也跟媽媽親近不起來。

"

“帶著孩子晚上睡不好,讓我兒子晚上跟保姆睡能行嗎?”

朋友剛生完寶寶沒多久,她想睡個好覺,所以想讓寶寶跟保姆睡。

我建議她還是自己帶著睡吧,她卻疑惑不解,覺得花了那麼大的價錢請的保姆,怎麼就不能帶孩子睡了呢?

育兒專家小巫曾說過:”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這話雖然有點嚴重,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也是有道理的。

1.孩子和誰親,就願意跟誰睡

我同學琳琳只陪自己的寶寶睡了8個多月,後來要上班,就讓婆婆過來照顧寶寶,婆婆和寶寶熟悉後,就帶著寶寶睡了。

琳琳上班後,想要儘快進入工作的狀態,再加上婆婆對孩子照顧的也很好,所以很多時候都是琳琳到家了,寶寶睡著了,琳琳下班了,寶寶還沒醒。尤其是10個多月斷奶後,寶寶基本上就不找媽媽了。

寶寶現在1周半,偶爾週末休息時,琳琳想讓寶寶跟自己睡,可孩子哪怕再困,就是要找奶奶才能睡下。有時候琳琳不甘心,就在寶寶睡著後偷偷把他抱到自己床上,可孩子總會在夜裡醒來,然後哭著找奶奶。

孩子的表現一度讓琳琳特別難受,寶寶和奶奶比和媽媽親。感覺像是自己種下去的小樹,眼看它發芽長葉抽枝了,卻被別人連根拔走了,心裡好委屈。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奧地利生物學家康拉德.勞倫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鴨子分為A、B兩組,A組是由鴨子媽媽孵化,B組是由機器孵化。A組鴨寶寶們破殼的一刻見到的是鴨媽媽,B組的鴨寶寶們破殼的一刻,見到的是勞倫茲,而這兩組鴨寶寶在受到驚嚇時,B組的鴨寶寶們跑到了勞倫茲身後,而不是鴨媽媽的身後,它們把勞倫茲當成了“鴨媽媽”。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印刻效應”實驗。

在人類的親子關係中,雖然不存在第一眼的“印刻效應”,因嬰兒剛出生時他們的視力很弱,但是他們能通過媽媽的聲音和體味來知道媽媽,10月懷胎,媽媽的體味和聲音都是寶寶熟悉的。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指出:“睡覺恰恰是人在排味最濃的時候,孩子在你的屋裡,他聞到你的氣味,他就覺得你親近”。

孩子和誰睡覺,其實就是孩子跟誰建立了情感穩定性。

2.幼年時缺乏陪伴,孩子會和父母不親

孩子對媽媽的依戀關係是會轉移和消失的,錯過的依戀關係也是不可逆轉的。如果媽媽的角色被替代,那可能這種依戀就會轉移到別人身上。

孩子出生的前三年,特別是剛出生的第一年,孩子會跟照顧者產生情感依戀,而依戀的主體是主要照看他的那個人。

電影《天堂回信》中的小主角晨晨,由於父母在他幾個月大時就被派去了國外,所以一直都是爺爺照顧他的。

在晨晨5歲多時,晨晨的媽媽從國外回來了,晨晨見到媽媽時,即緊張又陌生,也跟媽媽親近不起來。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在晨晨的心裡,爺爺才是他最親近的人,所以在爺爺和媽媽一起接他放學時,別的小朋友都喊著媽媽,奔向了媽媽的懷抱,可是晨晨卻越過媽媽,一頭扎進爺爺懷裡,興奮的跟爺爺講著一天的見聞;過年時,媽媽要帶晨晨出門,讓晨晨穿自己為他準備的新衣服,可晨晨不願意,要在家陪爺爺……

也難怪晨晨媽後來會在屋裡哭了起來,換作任何一個媽媽可能都會很心酸吧!

3歲前是孩子與父母建立良好關係的重要時段,被視為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錯過這個關鍵期,很難讓孩子和父母變得親近。

有人說,孩子小不懂事,大了就會跟父母親了,但是即使親,也總會缺少一塊。

我朋友的兒子,出生3個月時就被送回老家讓爺爺奶奶照顧,3歲孩子上幼兒園時才接到身邊。據她說,平時孩子也會跟她和孩子爸爸玩,去哪裡也會跟著。

要是他們兩口子出門了,不在家多少天孩子也不會問,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不在家一兩天,孩子都會問。這種感覺,就像書的一頁,缺少了一角,讓你總因為看不全那一頁的內容而略顯遺憾。

"

“帶著孩子晚上睡不好,讓我兒子晚上跟保姆睡能行嗎?”

朋友剛生完寶寶沒多久,她想睡個好覺,所以想讓寶寶跟保姆睡。

我建議她還是自己帶著睡吧,她卻疑惑不解,覺得花了那麼大的價錢請的保姆,怎麼就不能帶孩子睡了呢?

育兒專家小巫曾說過:”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這話雖然有點嚴重,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也是有道理的。

1.孩子和誰親,就願意跟誰睡

我同學琳琳只陪自己的寶寶睡了8個多月,後來要上班,就讓婆婆過來照顧寶寶,婆婆和寶寶熟悉後,就帶著寶寶睡了。

琳琳上班後,想要儘快進入工作的狀態,再加上婆婆對孩子照顧的也很好,所以很多時候都是琳琳到家了,寶寶睡著了,琳琳下班了,寶寶還沒醒。尤其是10個多月斷奶後,寶寶基本上就不找媽媽了。

寶寶現在1周半,偶爾週末休息時,琳琳想讓寶寶跟自己睡,可孩子哪怕再困,就是要找奶奶才能睡下。有時候琳琳不甘心,就在寶寶睡著後偷偷把他抱到自己床上,可孩子總會在夜裡醒來,然後哭著找奶奶。

孩子的表現一度讓琳琳特別難受,寶寶和奶奶比和媽媽親。感覺像是自己種下去的小樹,眼看它發芽長葉抽枝了,卻被別人連根拔走了,心裡好委屈。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奧地利生物學家康拉德.勞倫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鴨子分為A、B兩組,A組是由鴨子媽媽孵化,B組是由機器孵化。A組鴨寶寶們破殼的一刻見到的是鴨媽媽,B組的鴨寶寶們破殼的一刻,見到的是勞倫茲,而這兩組鴨寶寶在受到驚嚇時,B組的鴨寶寶們跑到了勞倫茲身後,而不是鴨媽媽的身後,它們把勞倫茲當成了“鴨媽媽”。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印刻效應”實驗。

在人類的親子關係中,雖然不存在第一眼的“印刻效應”,因嬰兒剛出生時他們的視力很弱,但是他們能通過媽媽的聲音和體味來知道媽媽,10月懷胎,媽媽的體味和聲音都是寶寶熟悉的。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指出:“睡覺恰恰是人在排味最濃的時候,孩子在你的屋裡,他聞到你的氣味,他就覺得你親近”。

孩子和誰睡覺,其實就是孩子跟誰建立了情感穩定性。

2.幼年時缺乏陪伴,孩子會和父母不親

孩子對媽媽的依戀關係是會轉移和消失的,錯過的依戀關係也是不可逆轉的。如果媽媽的角色被替代,那可能這種依戀就會轉移到別人身上。

孩子出生的前三年,特別是剛出生的第一年,孩子會跟照顧者產生情感依戀,而依戀的主體是主要照看他的那個人。

電影《天堂回信》中的小主角晨晨,由於父母在他幾個月大時就被派去了國外,所以一直都是爺爺照顧他的。

在晨晨5歲多時,晨晨的媽媽從國外回來了,晨晨見到媽媽時,即緊張又陌生,也跟媽媽親近不起來。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在晨晨的心裡,爺爺才是他最親近的人,所以在爺爺和媽媽一起接他放學時,別的小朋友都喊著媽媽,奔向了媽媽的懷抱,可是晨晨卻越過媽媽,一頭扎進爺爺懷裡,興奮的跟爺爺講著一天的見聞;過年時,媽媽要帶晨晨出門,讓晨晨穿自己為他準備的新衣服,可晨晨不願意,要在家陪爺爺……

也難怪晨晨媽後來會在屋裡哭了起來,換作任何一個媽媽可能都會很心酸吧!

3歲前是孩子與父母建立良好關係的重要時段,被視為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錯過這個關鍵期,很難讓孩子和父母變得親近。

有人說,孩子小不懂事,大了就會跟父母親了,但是即使親,也總會缺少一塊。

我朋友的兒子,出生3個月時就被送回老家讓爺爺奶奶照顧,3歲孩子上幼兒園時才接到身邊。據她說,平時孩子也會跟她和孩子爸爸玩,去哪裡也會跟著。

要是他們兩口子出門了,不在家多少天孩子也不會問,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不在家一兩天,孩子都會問。這種感覺,就像書的一頁,缺少了一角,讓你總因為看不全那一頁的內容而略顯遺憾。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兒童心理學研究顯示,嬰兒人際交往關係發展的順序是:親子關係—玩伴關係—群體關係。

1歲半歲前,是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媽媽通過身體接觸,情感交流,對孩子的及時迴應來建立依戀關係。若媽媽的角色被其他養育者代替,孩子的情感依戀自然全盤轉移到其他養育者身上。

如果1歲半前媽媽愛意缺失,1歲半以後母子母女發展的關係也只能是玩伴關係,很難彌補回親子關係。

跟孩子最親的,往往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照顧最多,付出最多的人。

3.“隔代幫忙”不應變成“隔代撫養“

孩子出生前幾年,往往正是父母們在事業上打拼最忙的時候,絕大多數父母都會幫助子女看下一代。

有的年輕父母覺得既然長輩能帶孩子,就全權把孩子交給長輩帶。在孩子剛過了哺乳期,一歲左右甚至更早,就把帶孩子的任務“承包”給了祖輩,即使生活在一起,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一切事務,都由老人包辦,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只是業餘的角色。更有一些沒條件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家長,乾脆把孩子全託給老人,一週見一次,或者一個月見一次甚至一年見一次。

"

“帶著孩子晚上睡不好,讓我兒子晚上跟保姆睡能行嗎?”

朋友剛生完寶寶沒多久,她想睡個好覺,所以想讓寶寶跟保姆睡。

我建議她還是自己帶著睡吧,她卻疑惑不解,覺得花了那麼大的價錢請的保姆,怎麼就不能帶孩子睡了呢?

育兒專家小巫曾說過:”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這話雖然有點嚴重,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也是有道理的。

1.孩子和誰親,就願意跟誰睡

我同學琳琳只陪自己的寶寶睡了8個多月,後來要上班,就讓婆婆過來照顧寶寶,婆婆和寶寶熟悉後,就帶著寶寶睡了。

琳琳上班後,想要儘快進入工作的狀態,再加上婆婆對孩子照顧的也很好,所以很多時候都是琳琳到家了,寶寶睡著了,琳琳下班了,寶寶還沒醒。尤其是10個多月斷奶後,寶寶基本上就不找媽媽了。

寶寶現在1周半,偶爾週末休息時,琳琳想讓寶寶跟自己睡,可孩子哪怕再困,就是要找奶奶才能睡下。有時候琳琳不甘心,就在寶寶睡著後偷偷把他抱到自己床上,可孩子總會在夜裡醒來,然後哭著找奶奶。

孩子的表現一度讓琳琳特別難受,寶寶和奶奶比和媽媽親。感覺像是自己種下去的小樹,眼看它發芽長葉抽枝了,卻被別人連根拔走了,心裡好委屈。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奧地利生物學家康拉德.勞倫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鴨子分為A、B兩組,A組是由鴨子媽媽孵化,B組是由機器孵化。A組鴨寶寶們破殼的一刻見到的是鴨媽媽,B組的鴨寶寶們破殼的一刻,見到的是勞倫茲,而這兩組鴨寶寶在受到驚嚇時,B組的鴨寶寶們跑到了勞倫茲身後,而不是鴨媽媽的身後,它們把勞倫茲當成了“鴨媽媽”。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印刻效應”實驗。

在人類的親子關係中,雖然不存在第一眼的“印刻效應”,因嬰兒剛出生時他們的視力很弱,但是他們能通過媽媽的聲音和體味來知道媽媽,10月懷胎,媽媽的體味和聲音都是寶寶熟悉的。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指出:“睡覺恰恰是人在排味最濃的時候,孩子在你的屋裡,他聞到你的氣味,他就覺得你親近”。

孩子和誰睡覺,其實就是孩子跟誰建立了情感穩定性。

2.幼年時缺乏陪伴,孩子會和父母不親

孩子對媽媽的依戀關係是會轉移和消失的,錯過的依戀關係也是不可逆轉的。如果媽媽的角色被替代,那可能這種依戀就會轉移到別人身上。

孩子出生的前三年,特別是剛出生的第一年,孩子會跟照顧者產生情感依戀,而依戀的主體是主要照看他的那個人。

電影《天堂回信》中的小主角晨晨,由於父母在他幾個月大時就被派去了國外,所以一直都是爺爺照顧他的。

在晨晨5歲多時,晨晨的媽媽從國外回來了,晨晨見到媽媽時,即緊張又陌生,也跟媽媽親近不起來。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在晨晨的心裡,爺爺才是他最親近的人,所以在爺爺和媽媽一起接他放學時,別的小朋友都喊著媽媽,奔向了媽媽的懷抱,可是晨晨卻越過媽媽,一頭扎進爺爺懷裡,興奮的跟爺爺講著一天的見聞;過年時,媽媽要帶晨晨出門,讓晨晨穿自己為他準備的新衣服,可晨晨不願意,要在家陪爺爺……

也難怪晨晨媽後來會在屋裡哭了起來,換作任何一個媽媽可能都會很心酸吧!

3歲前是孩子與父母建立良好關係的重要時段,被視為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錯過這個關鍵期,很難讓孩子和父母變得親近。

有人說,孩子小不懂事,大了就會跟父母親了,但是即使親,也總會缺少一塊。

我朋友的兒子,出生3個月時就被送回老家讓爺爺奶奶照顧,3歲孩子上幼兒園時才接到身邊。據她說,平時孩子也會跟她和孩子爸爸玩,去哪裡也會跟著。

要是他們兩口子出門了,不在家多少天孩子也不會問,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不在家一兩天,孩子都會問。這種感覺,就像書的一頁,缺少了一角,讓你總因為看不全那一頁的內容而略顯遺憾。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兒童心理學研究顯示,嬰兒人際交往關係發展的順序是:親子關係—玩伴關係—群體關係。

1歲半歲前,是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媽媽通過身體接觸,情感交流,對孩子的及時迴應來建立依戀關係。若媽媽的角色被其他養育者代替,孩子的情感依戀自然全盤轉移到其他養育者身上。

如果1歲半前媽媽愛意缺失,1歲半以後母子母女發展的關係也只能是玩伴關係,很難彌補回親子關係。

跟孩子最親的,往往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照顧最多,付出最多的人。

3.“隔代幫忙”不應變成“隔代撫養“

孩子出生前幾年,往往正是父母們在事業上打拼最忙的時候,絕大多數父母都會幫助子女看下一代。

有的年輕父母覺得既然長輩能帶孩子,就全權把孩子交給長輩帶。在孩子剛過了哺乳期,一歲左右甚至更早,就把帶孩子的任務“承包”給了祖輩,即使生活在一起,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一切事務,都由老人包辦,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只是業餘的角色。更有一些沒條件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家長,乾脆把孩子全託給老人,一週見一次,或者一個月見一次甚至一年見一次。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甩手掌櫃型的父母,有時候覺得這樣也挺好,自己的生活自由而輕鬆。但是沒有肌膚相親、一言一語、一歌一笑的陪伴,有哪有親密母子關係和親密父子關係而言呢?而孩子與父母間親子關係的質量,又決定了孩子未來和整個世界的相處質量。

又或者,孩子跟長輩親,我要把孩子搶回來

有的媽媽發現孩子跟爺爺奶奶比自己親,會產生焦慮,要把孩子搶回來的想法。

教育專家許玉乾認為這種想法也是非常錯誤的:“孩子與祖輩親,說明祖輩愛孩子,孩子也愛祖輩。並不存在爭奪愛的問題,而應該反思,為什麼孩子和你不親?應該怎麼做把關係彌補回來?”

與其糾結孩子和誰睡,就跟誰親的問題上,不如把心思放在讓孩子願意主動和你睡,願意和你親上!

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壓力,“隔代幫忙”很錦上添花,但一定要做到孩子跟父母親,更願意和父母睡。

4.陪伴的基礎上,恰到好處的愛,是最理想的父母之愛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是孩子一生的缺失,也是父母深深的遺憾。但是如果父母因為自己的需要而捨不得跟孩子分開,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

臺灣主持人狄鶯與孫鵬嘗試做過3次試管,才最終在37歲高齡生下兒子,而他對兒子也是十分的溺愛,在兒子十幾歲時,還會與其同床,陪兒子一起入睡。

"

“帶著孩子晚上睡不好,讓我兒子晚上跟保姆睡能行嗎?”

朋友剛生完寶寶沒多久,她想睡個好覺,所以想讓寶寶跟保姆睡。

我建議她還是自己帶著睡吧,她卻疑惑不解,覺得花了那麼大的價錢請的保姆,怎麼就不能帶孩子睡了呢?

育兒專家小巫曾說過:”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這話雖然有點嚴重,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也是有道理的。

1.孩子和誰親,就願意跟誰睡

我同學琳琳只陪自己的寶寶睡了8個多月,後來要上班,就讓婆婆過來照顧寶寶,婆婆和寶寶熟悉後,就帶著寶寶睡了。

琳琳上班後,想要儘快進入工作的狀態,再加上婆婆對孩子照顧的也很好,所以很多時候都是琳琳到家了,寶寶睡著了,琳琳下班了,寶寶還沒醒。尤其是10個多月斷奶後,寶寶基本上就不找媽媽了。

寶寶現在1周半,偶爾週末休息時,琳琳想讓寶寶跟自己睡,可孩子哪怕再困,就是要找奶奶才能睡下。有時候琳琳不甘心,就在寶寶睡著後偷偷把他抱到自己床上,可孩子總會在夜裡醒來,然後哭著找奶奶。

孩子的表現一度讓琳琳特別難受,寶寶和奶奶比和媽媽親。感覺像是自己種下去的小樹,眼看它發芽長葉抽枝了,卻被別人連根拔走了,心裡好委屈。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奧地利生物學家康拉德.勞倫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鴨子分為A、B兩組,A組是由鴨子媽媽孵化,B組是由機器孵化。A組鴨寶寶們破殼的一刻見到的是鴨媽媽,B組的鴨寶寶們破殼的一刻,見到的是勞倫茲,而這兩組鴨寶寶在受到驚嚇時,B組的鴨寶寶們跑到了勞倫茲身後,而不是鴨媽媽的身後,它們把勞倫茲當成了“鴨媽媽”。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印刻效應”實驗。

在人類的親子關係中,雖然不存在第一眼的“印刻效應”,因嬰兒剛出生時他們的視力很弱,但是他們能通過媽媽的聲音和體味來知道媽媽,10月懷胎,媽媽的體味和聲音都是寶寶熟悉的。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指出:“睡覺恰恰是人在排味最濃的時候,孩子在你的屋裡,他聞到你的氣味,他就覺得你親近”。

孩子和誰睡覺,其實就是孩子跟誰建立了情感穩定性。

2.幼年時缺乏陪伴,孩子會和父母不親

孩子對媽媽的依戀關係是會轉移和消失的,錯過的依戀關係也是不可逆轉的。如果媽媽的角色被替代,那可能這種依戀就會轉移到別人身上。

孩子出生的前三年,特別是剛出生的第一年,孩子會跟照顧者產生情感依戀,而依戀的主體是主要照看他的那個人。

電影《天堂回信》中的小主角晨晨,由於父母在他幾個月大時就被派去了國外,所以一直都是爺爺照顧他的。

在晨晨5歲多時,晨晨的媽媽從國外回來了,晨晨見到媽媽時,即緊張又陌生,也跟媽媽親近不起來。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在晨晨的心裡,爺爺才是他最親近的人,所以在爺爺和媽媽一起接他放學時,別的小朋友都喊著媽媽,奔向了媽媽的懷抱,可是晨晨卻越過媽媽,一頭扎進爺爺懷裡,興奮的跟爺爺講著一天的見聞;過年時,媽媽要帶晨晨出門,讓晨晨穿自己為他準備的新衣服,可晨晨不願意,要在家陪爺爺……

也難怪晨晨媽後來會在屋裡哭了起來,換作任何一個媽媽可能都會很心酸吧!

3歲前是孩子與父母建立良好關係的重要時段,被視為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錯過這個關鍵期,很難讓孩子和父母變得親近。

有人說,孩子小不懂事,大了就會跟父母親了,但是即使親,也總會缺少一塊。

我朋友的兒子,出生3個月時就被送回老家讓爺爺奶奶照顧,3歲孩子上幼兒園時才接到身邊。據她說,平時孩子也會跟她和孩子爸爸玩,去哪裡也會跟著。

要是他們兩口子出門了,不在家多少天孩子也不會問,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不在家一兩天,孩子都會問。這種感覺,就像書的一頁,缺少了一角,讓你總因為看不全那一頁的內容而略顯遺憾。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兒童心理學研究顯示,嬰兒人際交往關係發展的順序是:親子關係—玩伴關係—群體關係。

1歲半歲前,是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媽媽通過身體接觸,情感交流,對孩子的及時迴應來建立依戀關係。若媽媽的角色被其他養育者代替,孩子的情感依戀自然全盤轉移到其他養育者身上。

如果1歲半前媽媽愛意缺失,1歲半以後母子母女發展的關係也只能是玩伴關係,很難彌補回親子關係。

跟孩子最親的,往往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照顧最多,付出最多的人。

3.“隔代幫忙”不應變成“隔代撫養“

孩子出生前幾年,往往正是父母們在事業上打拼最忙的時候,絕大多數父母都會幫助子女看下一代。

有的年輕父母覺得既然長輩能帶孩子,就全權把孩子交給長輩帶。在孩子剛過了哺乳期,一歲左右甚至更早,就把帶孩子的任務“承包”給了祖輩,即使生活在一起,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一切事務,都由老人包辦,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只是業餘的角色。更有一些沒條件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家長,乾脆把孩子全託給老人,一週見一次,或者一個月見一次甚至一年見一次。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甩手掌櫃型的父母,有時候覺得這樣也挺好,自己的生活自由而輕鬆。但是沒有肌膚相親、一言一語、一歌一笑的陪伴,有哪有親密母子關係和親密父子關係而言呢?而孩子與父母間親子關係的質量,又決定了孩子未來和整個世界的相處質量。

又或者,孩子跟長輩親,我要把孩子搶回來

有的媽媽發現孩子跟爺爺奶奶比自己親,會產生焦慮,要把孩子搶回來的想法。

教育專家許玉乾認為這種想法也是非常錯誤的:“孩子與祖輩親,說明祖輩愛孩子,孩子也愛祖輩。並不存在爭奪愛的問題,而應該反思,為什麼孩子和你不親?應該怎麼做把關係彌補回來?”

與其糾結孩子和誰睡,就跟誰親的問題上,不如把心思放在讓孩子願意主動和你睡,願意和你親上!

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壓力,“隔代幫忙”很錦上添花,但一定要做到孩子跟父母親,更願意和父母睡。

4.陪伴的基礎上,恰到好處的愛,是最理想的父母之愛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是孩子一生的缺失,也是父母深深的遺憾。但是如果父母因為自己的需要而捨不得跟孩子分開,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

臺灣主持人狄鶯與孫鵬嘗試做過3次試管,才最終在37歲高齡生下兒子,而他對兒子也是十分的溺愛,在兒子十幾歲時,還會與其同床,陪兒子一起入睡。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我小舅媽年輕時是個女強人,前幾年要了二胎,可能是要彌補過去的遺憾,她把所有的愛都放在了我這個二胎小表弟身上。小表弟現在都快6歲了,夜奶還沒斷。其他人有時也會勸小舅媽給孩子斷了,可舅媽總說孩子夜裡不喝上一口,睡不好,怕影響孩子睡眠。其實我們都能感覺到舅媽很享受這種狀態。

狄鶯和我小舅媽對孩子的這種過度依戀,這可能已經不是出於孩子的需求,更多是出於對自己的保護——讓自己心安理得。

而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從來都沒有標準可言。但是好的父母,往往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陪伴,對孩子的需求及時地滿足;在孩子長大了,又能給孩子樹立邊界意識,響應孩子的要求,但會講究方法和時機,並不是百依百順。孩子越長越大,雖心裡不捨,但依然會做出分離的決定。

"

“帶著孩子晚上睡不好,讓我兒子晚上跟保姆睡能行嗎?”

朋友剛生完寶寶沒多久,她想睡個好覺,所以想讓寶寶跟保姆睡。

我建議她還是自己帶著睡吧,她卻疑惑不解,覺得花了那麼大的價錢請的保姆,怎麼就不能帶孩子睡了呢?

育兒專家小巫曾說過:”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這話雖然有點嚴重,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也是有道理的。

1.孩子和誰親,就願意跟誰睡

我同學琳琳只陪自己的寶寶睡了8個多月,後來要上班,就讓婆婆過來照顧寶寶,婆婆和寶寶熟悉後,就帶著寶寶睡了。

琳琳上班後,想要儘快進入工作的狀態,再加上婆婆對孩子照顧的也很好,所以很多時候都是琳琳到家了,寶寶睡著了,琳琳下班了,寶寶還沒醒。尤其是10個多月斷奶後,寶寶基本上就不找媽媽了。

寶寶現在1周半,偶爾週末休息時,琳琳想讓寶寶跟自己睡,可孩子哪怕再困,就是要找奶奶才能睡下。有時候琳琳不甘心,就在寶寶睡著後偷偷把他抱到自己床上,可孩子總會在夜裡醒來,然後哭著找奶奶。

孩子的表現一度讓琳琳特別難受,寶寶和奶奶比和媽媽親。感覺像是自己種下去的小樹,眼看它發芽長葉抽枝了,卻被別人連根拔走了,心裡好委屈。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奧地利生物學家康拉德.勞倫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鴨子分為A、B兩組,A組是由鴨子媽媽孵化,B組是由機器孵化。A組鴨寶寶們破殼的一刻見到的是鴨媽媽,B組的鴨寶寶們破殼的一刻,見到的是勞倫茲,而這兩組鴨寶寶在受到驚嚇時,B組的鴨寶寶們跑到了勞倫茲身後,而不是鴨媽媽的身後,它們把勞倫茲當成了“鴨媽媽”。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印刻效應”實驗。

在人類的親子關係中,雖然不存在第一眼的“印刻效應”,因嬰兒剛出生時他們的視力很弱,但是他們能通過媽媽的聲音和體味來知道媽媽,10月懷胎,媽媽的體味和聲音都是寶寶熟悉的。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指出:“睡覺恰恰是人在排味最濃的時候,孩子在你的屋裡,他聞到你的氣味,他就覺得你親近”。

孩子和誰睡覺,其實就是孩子跟誰建立了情感穩定性。

2.幼年時缺乏陪伴,孩子會和父母不親

孩子對媽媽的依戀關係是會轉移和消失的,錯過的依戀關係也是不可逆轉的。如果媽媽的角色被替代,那可能這種依戀就會轉移到別人身上。

孩子出生的前三年,特別是剛出生的第一年,孩子會跟照顧者產生情感依戀,而依戀的主體是主要照看他的那個人。

電影《天堂回信》中的小主角晨晨,由於父母在他幾個月大時就被派去了國外,所以一直都是爺爺照顧他的。

在晨晨5歲多時,晨晨的媽媽從國外回來了,晨晨見到媽媽時,即緊張又陌生,也跟媽媽親近不起來。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在晨晨的心裡,爺爺才是他最親近的人,所以在爺爺和媽媽一起接他放學時,別的小朋友都喊著媽媽,奔向了媽媽的懷抱,可是晨晨卻越過媽媽,一頭扎進爺爺懷裡,興奮的跟爺爺講著一天的見聞;過年時,媽媽要帶晨晨出門,讓晨晨穿自己為他準備的新衣服,可晨晨不願意,要在家陪爺爺……

也難怪晨晨媽後來會在屋裡哭了起來,換作任何一個媽媽可能都會很心酸吧!

3歲前是孩子與父母建立良好關係的重要時段,被視為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錯過這個關鍵期,很難讓孩子和父母變得親近。

有人說,孩子小不懂事,大了就會跟父母親了,但是即使親,也總會缺少一塊。

我朋友的兒子,出生3個月時就被送回老家讓爺爺奶奶照顧,3歲孩子上幼兒園時才接到身邊。據她說,平時孩子也會跟她和孩子爸爸玩,去哪裡也會跟著。

要是他們兩口子出門了,不在家多少天孩子也不會問,可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不在家一兩天,孩子都會問。這種感覺,就像書的一頁,缺少了一角,讓你總因為看不全那一頁的內容而略顯遺憾。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兒童心理學研究顯示,嬰兒人際交往關係發展的順序是:親子關係—玩伴關係—群體關係。

1歲半歲前,是親子關係發展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媽媽通過身體接觸,情感交流,對孩子的及時迴應來建立依戀關係。若媽媽的角色被其他養育者代替,孩子的情感依戀自然全盤轉移到其他養育者身上。

如果1歲半前媽媽愛意缺失,1歲半以後母子母女發展的關係也只能是玩伴關係,很難彌補回親子關係。

跟孩子最親的,往往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照顧最多,付出最多的人。

3.“隔代幫忙”不應變成“隔代撫養“

孩子出生前幾年,往往正是父母們在事業上打拼最忙的時候,絕大多數父母都會幫助子女看下一代。

有的年輕父母覺得既然長輩能帶孩子,就全權把孩子交給長輩帶。在孩子剛過了哺乳期,一歲左右甚至更早,就把帶孩子的任務“承包”給了祖輩,即使生活在一起,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一切事務,都由老人包辦,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只是業餘的角色。更有一些沒條件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家長,乾脆把孩子全託給老人,一週見一次,或者一個月見一次甚至一年見一次。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甩手掌櫃型的父母,有時候覺得這樣也挺好,自己的生活自由而輕鬆。但是沒有肌膚相親、一言一語、一歌一笑的陪伴,有哪有親密母子關係和親密父子關係而言呢?而孩子與父母間親子關係的質量,又決定了孩子未來和整個世界的相處質量。

又或者,孩子跟長輩親,我要把孩子搶回來

有的媽媽發現孩子跟爺爺奶奶比自己親,會產生焦慮,要把孩子搶回來的想法。

教育專家許玉乾認為這種想法也是非常錯誤的:“孩子與祖輩親,說明祖輩愛孩子,孩子也愛祖輩。並不存在爭奪愛的問題,而應該反思,為什麼孩子和你不親?應該怎麼做把關係彌補回來?”

與其糾結孩子和誰睡,就跟誰親的問題上,不如把心思放在讓孩子願意主動和你睡,願意和你親上!

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壓力,“隔代幫忙”很錦上添花,但一定要做到孩子跟父母親,更願意和父母睡。

4.陪伴的基礎上,恰到好處的愛,是最理想的父母之愛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是孩子一生的缺失,也是父母深深的遺憾。但是如果父母因為自己的需要而捨不得跟孩子分開,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

臺灣主持人狄鶯與孫鵬嘗試做過3次試管,才最終在37歲高齡生下兒子,而他對兒子也是十分的溺愛,在兒子十幾歲時,還會與其同床,陪兒子一起入睡。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我小舅媽年輕時是個女強人,前幾年要了二胎,可能是要彌補過去的遺憾,她把所有的愛都放在了我這個二胎小表弟身上。小表弟現在都快6歲了,夜奶還沒斷。其他人有時也會勸小舅媽給孩子斷了,可舅媽總說孩子夜裡不喝上一口,睡不好,怕影響孩子睡眠。其實我們都能感覺到舅媽很享受這種狀態。

狄鶯和我小舅媽對孩子的這種過度依戀,這可能已經不是出於孩子的需求,更多是出於對自己的保護——讓自己心安理得。

而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從來都沒有標準可言。但是好的父母,往往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陪伴,對孩子的需求及時地滿足;在孩子長大了,又能給孩子樹立邊界意識,響應孩子的要求,但會講究方法和時機,並不是百依百順。孩子越長越大,雖心裡不捨,但依然會做出分離的決定。

育兒專家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父母請重視,別睡錯了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就像北大才女趙婕曾寫道:“我欽佩一種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無論工作再忙,生活再累,相信總會有工作和孩子兼顧的辦法。在他小的時候,我們無需做完美的父母,但必須盡職盡責,沒有陪伴的長度,哪有感情的厚度呢?

愛就是為了在一起,陪伴而又懂得分寸,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國高級育嬰師,多年母嬰護理經驗,多網絡平臺原創作者。關注母嬰健康和0-10歲孩子的養育和教育,同時也是二孩媽媽,育兒路上我們在一起,歡迎關注銀花育兒!

原創不易,看完受累點個贊再走吧!願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呵護和陪伴裡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