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修理”頸動脈能有效預防“腦梗死”

心血管病 中風 腫瘤 高血壓 糖尿病 神經微創介入張世榮 2018-12-11

在人類死亡的疾病譜上,中風僅次於冠心病和腫瘤居第三位。目前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2/1000,其中75%以上發生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約1/4的患者在發病後1年內死亡,而倖存者中有半數生活不能自理。

不吸菸、控制高血壓和糖尿病、少吃動物內臟等高膽固醇飲食等對預防中風有著重要作用,而“頸部血管開刀防中風”這一積極治療對策,歐美等地已將其作為預防中風的常規手術開展了20多年,並使其人口的中風發病率明顯下降。


早期“修理”頸動脈能有效預防“腦梗死”


中風包括腦缺血性病變和腦出血性病變兩大類,其中大腦缺血導致的缺血性中風,即腦梗死佔80%,其餘20%的中風是高血壓、顱內動脈瘤破裂等顱內出血引起的。

腦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大腦的動脈狹窄或閉塞,供應大腦的動脈有一對頸內動脈和一對椎動脈。大量的統計資料表明,80%的腦梗死患者血管狹窄或閉塞的部位在顱外的頸內動脈及椎動脈。常見的原因有頸內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椎動脈狹窄扭曲、頸動脈瘤、頸動脈體瘤、多發性大動脈炎及鎖骨下動脈竊血綜合徵等。對於因頸內動脈、椎動脈狹窄閉塞導致的腦梗死,如果在發病前通過手術糾正動脈的病變,恢復大腦的正常血流則可避免中風。


早期“修理”頸動脈能有效預防“腦梗死”


發現患者的中風前兆是至關重要的,這在現代醫學條件下已不困難。頸動脈狹窄早期,部分患者只是在冠狀動脈造影或頸部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查時偶然發現狹窄病變,表現為頸部可聞及血管雜音。缺血加重後,患者會出現腦短暫缺血性發作,如缺血發生在頸動脈系統,則表現為突發的肢體無力或癱瘓、感覺障礙、失語、單眼短暫失明,一般沒有意識障礙。如果缺血發生於椎動脈系統,則表現為眩暈、複視、步態不穩,有時出現耳鳴、聽力障礙、吞嚥困難等。無論缺血部位在何處,一般症狀持續時間短暫,只幾分鐘到數小時,且不留後遺症,但同樣的發作可反覆出現,甚至一天幾次。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小中風”。如果這種現象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在醫學上稱為“可逆缺血性神經功能障礙”,最嚴重的缺血則導致完全性卒中,即腦梗死。此時患者腦組織中出現明顯梗死灶,神經功能障礙長期不能恢復,最終致殘或致死。在動脈狹窄病變早期,手術可使病人徹底康復,即使是已經發生過腦梗死的患者,只要全身狀況允許,也應進行手術,因為腦血流的恢復可以預防再次中風的發生,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早期“修理”頸動脈能有效預防“腦梗死”


西安醫學院第三醫院神經外科張世榮主任,目前針對頸動脈狹窄主要採用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此手術是將狹窄部位的血栓、粥樣硬化斑塊及破壞的動脈內膜一起切除,使狹窄的動脈管腔恢復至正常的口徑。

張主任強調:年齡超過60歲的老年人,尤其有吸菸習慣的,或伴有高血壓、糖尿病,或有冠心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等疾病的,以及有中風家族史的老年人,每年都應進行一次頸部動脈的多普勒超聲檢查,有缺血癥狀及頸動脈、椎動脈狹窄超過50%的患者都應儘早手術治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