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指標一高,與50多種疾病有關!簡單三招,不吃藥也能降低患病風險!

近些年,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死亡率也高居首位,又有低齡化、低收入人群快速增長的趨勢,情況不容樂觀。

其實,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科普早已深入人心,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幾個“危險指標”,如:壞膽固醇、甘油三酯等,卻鮮少有人知道另一個“危險分子”——同型半胱氨酸(Hcy)

研究發現,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不僅是血管出現問題的獨立危險因子,還與冠心病、中風、糖尿病、抑鬱症、老年性痴呆、癌症、骨質疏鬆等50多種疾病有關!

這個指標一高,與50多種疾病有關!簡單三招,不吃藥也能降低患病風險!

1

什麼是“同型半胱氨酸”?

我們每天都能從飲食中獲取蛋氨酸,它是人體必需的一種氨基酸,但當它在體內轉化時,會生成一種中間代謝產物——同型半胱氨酸。

正常情況下,機體能快速的將同型半胱氨酸代謝轉化為谷胱甘肽等其它物質,也就是說,健康人體內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非常少

在理想狀態下,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平均只有10μmol/L左右,正常不超過15個單位,最佳不超過6個單位。但當機體發生功能障礙,同型半胱氨酸無法順利代謝時,就會在體內越積越多,一旦超過15個單位就要進行干預了。

這個指標一高,與50多種疾病有關!簡單三招,不吃藥也能降低患病風險!

2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低

身體相對越健康

一般而言,同型半胱氨酸指標越高,疾病發病風險越高,以心血管疾病為例。

它能導致內皮舒張因子的活性降低,脂質過氧化增強,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引起炎症反應,從而造成血小板粘性增加,動脈彈力層破壞,形成動脈硬化甚至血栓等病變。

這個指標一高,與50多種疾病有關!簡單三招,不吃藥也能降低患病風險!

有數據統計: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每增加5個單位,全因死亡風險增加49%,死於心血管病的風險增加50%,死於癌症的風險增加26%;

但若從16個單位以上降到6個單位以下,癌症風險可降低33%,心臟病風險降低75%,老年痴呆風險降低50%,基本上等於延長了10年的壽命。

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同型半胱氨酸含量越低,人體就更為健康長壽

這個指標一高,與50多種疾病有關!簡單三招,不吃藥也能降低患病風險!

但日常飲食也會產生同型半胱氨酸,每個人體內都有,哪些因素會引起同型半胱氨酸的異常升高呢?

3

4大危險因素

可致同型半胱氨酸異常升高

1

缺乏營養

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謝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在維生素B12和葉酸的調控下轉化為甲硫氨酸,二是在胱硫醚β--合成酶和維生素B6的作用下被分解。

也就是說,這些營養素不足,可造成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這個指標一高,與50多種疾病有關!簡單三招,不吃藥也能降低患病風險!

2

疾病與藥物

甲狀腺功能減退、腎功能衰竭、嚴重貧血、惡性腫瘤等疾病,以及一氧化氮、抗癲癇藥、利尿藥、煙酸等藥物可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3

性別與年齡

一般而言,以性別為說,男性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於女性,且男性的患病率明顯高於女性,但女性在絕經期後其水平會有所升高。

相對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也會升高。因為年齡越大,新陳代謝功能降低,對營養素的吸收會減弱,相關酶的活性降低,臟器功能減退。

這個指標一高,與50多種疾病有關!簡單三招,不吃藥也能降低患病風險!

4

遺傳因素

如果存在基因缺陷,造成酶活性降低,或是同型半胱氨酸代謝障礙,包括直系親屬得過老年痴呆、高血壓等疾病,都可能導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此外,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會引起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比如:吸菸、酗酒,大量飲用飲料、濃茶等。那麼,哪些人群容易升高同型半胱氨酸呢?

同型半胱氨酸易升高人群

1、年齡大於55歲;

2、吸菸,過量飲酒、咖啡、茶葉;

3、缺乏運動,久坐不動;

4、長期壓抑;

5、完全熟食,或愛吃紅肉;

6、長期食鹽攝入量過多;

7、有三高、癌症、老年痴呆等家族史;

8、缺乏B族營養素等。

同型半胱氨酸升高雖是多種疾病的高危因素,但缺乏特異性表現症狀,鮮少被人關注。如有需要,可在空腹10-12h後到醫院進行抽血檢查。

這個指標一高,與50多種疾病有關!簡單三招,不吃藥也能降低患病風險!

4

記住3句話

幫你降低同型半胱氨酸

相比於性別、遺傳等因素,我們更能從營養素的缺乏方面著手,控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大量研究證實:補充維生素B6、維生素B12和葉酸可以降低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但怎麼補更有效?

1

主食少精多粗

一般而言,未加工的穀物、豆類等主食中含有較多的B族維生素。但現如今,人們為追求口感,常吃精細化主食,多次加工後,會造成大量營養素的流失。

因此,日常要堅持粗細搭配,粗糧佔到1/3-2/3,特別是伴有三高、肥胖等群體,可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

豆類中富含葉酸和維生素,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輔助保護血管。每天將50g豆類代替部分主食,能顯著控制餐後血糖、血壓,調節三高,輔助降低壞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

提示:

粗糧雖好,但也不宜吃太多,以免加重胃腸道負擔,引起消化不良等症。

這個指標一高,與50多種疾病有關!簡單三招,不吃藥也能降低患病風險!

2

多吃蔬果,用點酵母、大蒜

新鮮蔬果中富含B族維生素,日常應保證每天攝入300-500g。有需要時,可適當補充複合維生素或B族維生素,如一些體質衰弱的老年人。

其中大蒜不僅能與維生素B1結合,轉化成對大腦健康特別好的蒜硫銨素,又有“抗癌物質”鍺、硒元素,可以每天吃一瓣大蒜或當配料用。

酵母含有的維生素B族最為全面,且富含葉酸,可以提供維生素B1日常所需量的10%,維生素B2的2%,維生素B6的1%。日常可有意識的適當多吃。

這個指標一高,與50多種疾病有關!簡單三招,不吃藥也能降低患病風險!

提示:

綠葉蔬菜的葉酸含量較高,但葉酸易受陽光、加熱等因素而發生氧化。因此,買回來的綠葉菜要儘量避免光照,減少爆炒等高溫烹調。

3

肉類少吃紅肉,多吃魚

豬、牛、羊等紅肉雖好,但蛋氨酸含量較高,飽和脂肪酸也較高,且吃多了會增加癌症風險,甚至已被歸入了“2A級致癌物”。因此要控制好紅肉攝入量,每天攝入量不超過50g,高脂肪含量肉類更要少吃。

日常可多用魚肉、雞胸肉、豆類等補充優質蛋白,比如:每週至少吃3次魚、5次豆類或豆製品。

此外,堅持均衡飲食,科學運動,並戒菸限酒,少喝茶和咖啡,女性要特別注意改善雌激素缺乏的症狀。

這個指標一高,與50多種疾病有關!簡單三招,不吃藥也能降低患病風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