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雲觀察:氫燃料電池汽車優勢明顯,為何被市場制約,難以推廣?

新能源汽車 技術 經濟 交通 能源 氫雲鏈 2019-05-23

氫燃料電池車具有三大優勢:零排放、降低車企減排壓力、單次加氫僅需幾分鐘,可行駛1000公里、電池壽命長,低溫性能適範性強等

4月初,三款氫燃料電池車首次登上《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享受每輛車20萬-50萬的國家補貼,與部分地方政府的等額補貼,總額最高可達售價的70%,補貼力度至少會持續到2020年。

儘管氫燃料電池車廣受關注,但其產業發展仍然屬於初始階段,需要長期發展,2018年全國銷量僅為1527輛。

氫雲觀察:氫燃料電池汽車優勢明顯,為何被市場制約,難以推廣?


氫雲鏈認為,未來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這種情況將會有所改善!

但是目前,氫燃料電池技術研發還是遇到較大困境,核心零部件技術研發難度大!如:高壓儲氫罐研發難度大、氫燃料電池多項關鍵技術還未突破、零部件國產化程度低等,除此之外,制氫成本和用車等困境也是面臨推廣較大難題。

但氫雲鏈認為:真正制約氫燃料電池真正走向實用、走向市場、走向大眾生活的障礙是經濟規模的制氫、加氫技術及其社會普遍度、技術上(電堆和整車技術)的可靠性等。其中加氫網絡是基礎設施,是普及氫能應用的基礎。

短距離運輸長管拖車氣態氫氣運輸最經濟,300公里以上液氫槽車運輸更經濟:氫氣運輸的方式包括氣態氫氣輸送、液態氫氣輸送和固態氫氣輸送。前兩者將氫氣加壓或液化後再利用交通工具運輸,這是目前加氫站比較常用的方式,固態氫氣輸送通過金屬氫化物進行運輸。如果考慮氫氣液化裝置的投入、液化能耗等等因素,氣態氫氣的運輸最經濟,長管拖車氣態氫氣運輸成本最低可以達到50公里2.3元/kg,摺合為46元(噸·公里),/當運輸距離超過300公里,液氫槽車運輸變得更經濟。

氫雲觀察:氫燃料電池汽車優勢明顯,為何被市場制約,難以推廣?


國內加氫站核心設備基本依賴進口,加氫機有望最先國產化:

加氫站與現有較為成熟的壓縮天然氣(CNG)加氣站相似,主要設備包括卸氣柱(站外製氫加氫站)、壓縮機、儲氫罐、加氫機、管道、控制系統、氮氣吹掃裝置、放散裝置以及安全監控裝置等等,無論是站外製氫加氫站還是站內製氫加氫站其核心設備都是壓縮機、儲氫罐和加氫機,它們分別佔到加氫站建設成本的30%、11%、13%,目前國內加氫站核心設備基本依賴進口,加氫機已有國內公司取得突破,有望最先實現國產化。

國內加氫網絡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可以借鑑國外經驗:

起步階段主要通過政府政策引導、以及政府示範項目示範;進入商業化運營後,加氫站的建設應以主要城市為中心,然後再在連通主要城市的交通幹道(高速)上建設,形成初步的氫能高速路(網絡);在規模經濟顯現前,適當的補貼政策是必要的;相關標準成熟後,應該鼓勵產業資本(民間資本)參與建設加氫站;加氫站降成本方面,除了技術革新之外,應該充分考慮油氣綜合加註站。

氫雲觀察:氫燃料電池汽車優勢明顯,為何被市場制約,難以推廣?


總體而言,氫燃料汽車的發展前景廣闊,各方企業和政府不斷佈局,產業鏈加速籌備,是未來的朝陽產業。但是氫能、氫燃料電池的產業化、商業化、生活化之路還很漫長。

據報道,目前國內已有企業成功研發了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解決了氫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的供給問題,而多家企業正在研發的70MPa儲氫罐也即將具備量產的能力。

氫雲觀察:氫燃料電池汽車優勢明顯,為何被市場制約,難以推廣?

另有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的科研團隊,分別研發出了不使用鉑的燃料電池催化劑,極大降低了成本的同時有效提升了催化劑活性。

氫雲鏈總結:

現在氫燃料電池汽車面臨的問題正在變得越來越好,政策越來越明晰,產業鏈企業實力大幅提升,地方政府積極性越來越高。同時,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市場認可度也在提升,推廣步伐在加快,產業態勢正在步入一個良性循環。

風險提示:

1)加氫站網絡建設不達預期;2)加氫站關鍵設備國產化進程不達預期;3)產業政策和補貼政策波動風險;4)燃料電池成本下降不及預期等。

聲明:以上信息均來自公開信息,不做任何投資建議!氫雲鏈資訊遵循價值投資框架,關注產業發展動態,挖掘公司價值創造能力,解讀政策變化趨勢,歡迎大家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