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燃料電池汽車每輛補貼50萬。


“水氫車”在忽悠誰?新能源汽車曾騙補23億元 謹防氫概念重蹈覆轍


水氫發動機成“皇帝的新裝”?

近日,南陽青年汽車宣稱“車輛只需加水就能行駛”,引發巨大爭議,能量守恆、催化劑等成為了熱詞。同時,這件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此前的“水變油事件”、“巴鐵事件”。

隨著事件的持續發酵,水氫發動機的關鍵制氫技術專利發明人、湖北工業大學教授董仕節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南陽日報》的報道存在誤導作用,試驗車不是隻加水就能反應,還加了鋁合金。青年汽車的負責人沒有如實介紹原理。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中,他們已經獲得了10多項專利,其中有兩項專利授權給了青年汽車集團。但目前距離大規模的技術應用,還有一定距離。

針對此事,新華社發表評論稱,一個多次失信的企業,帶著一項尚不成熟的技術,卻得到當地的大力背書,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的“招商飢渴症”;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評論稱,八字都沒一撇,為何著急宣稱“可以實時製取氫氣,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動輒鑼鼓喧天,慣於彩旗招展,不僅無益於工作,更讓人疑慮。

據瞭解,氫能技術並非新鮮事物,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氫能作為戰略性能源來發展。1807年IsaacdeRivas製造了首輛氫內燃車,但並不太成功。20世紀70年代,美國就成功地將燃料電池,應用於雙子星五號太空船和阿波羅號宇宙飛船,成為第一個實現氫能源技術應用的國家。然而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因成本問題,氫能源技術的發展近乎停滯。

直到2014年日本燃料電池技術的突破,氫能源也重新受到重視。數據統計,自2013年氫燃料電池車商業化,到2017年底,全球總計售出6475輛氫燃料電池乘用車,其中豐田銷量佔比超過75%。


“水氫車”在忽悠誰?新能源汽車曾騙補23億元 謹防氫概念重蹈覆轍


2018年則被認為是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爆發之年。來自政策和資本的雙重刺激,讓氫燃料電池成為了“風口”。據不完全統計,上汽大通、宇通客車、中通客車、比亞迪、金龍汽車、北汽集團、福田汽車等車企,都緊盯氫燃料這片“新藍海”,主要集中在商用車領域。

氫燃料電池概念是否過熱?是否會帶來新的騙補行為?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對時間財經表示,氫燃料電池目前確實溫度過高。全國各地都在大力發展氫燃料電池,前景描繪的過於樂觀,存在一些問題。目前,氫燃料電池技術不成熟,商業化道路還很漫長,一窩蜂去搞氫能源,企業可能很快會被淘汰。


“水氫車”在忽悠誰?新能源汽車曾騙補23億元 謹防氫概念重蹈覆轍


前車之鑑

據新華社報道,此次並非南陽首次招商引入有汙點的企業。據南陽市交通運輸局官網消息,2016年5月,南陽市政府與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計劃投資人民幣100億元用於巴鐵應用線的建設、機車購置、站臺建設等。

其實,業界對氫燃料電池泡沫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21世紀初,為推動光伏等產業發展,國家在其發展初期都給予一定的補貼支持。2009年7月,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佈《關於實施金太陽示範工程的通知》,對併網光伏發電項目按光伏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總投資的50%給予補助,偏遠無電地區獨立光伏發電系統按總投資的70%給予補助。

“金太陽示範工程”項目採用了被業界所熟知的“事前補貼”方式,即項目投資方拿到項目批覆,建設項目即可拿到補貼果。最終出現項目建設為了獲得補貼,事實上並未正真投入發電或者以次充好等騙補行為。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審計署發現,有348個項目單位擠佔挪用、虛報冒領“三款科目”資金16.17億元,佔延伸審計資金額的2.6%。其中,金太陽示範工程補助資金累計為81 .49億元,太陽能光電建築應用示範補助資金累計為20 .06億元,這超100億資金中有2 .2億元被11家企業通過虛報申報材料等各種方式違規獲得。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新能源汽車生產51.7萬輛,銷售50.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1.7%和53%,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位。

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車企騙取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的事情。2016年9月,財政部將新能源汽車部分嚴重“騙補”的5家典型案例向社會公開,包括蘇州金龍、蘇州吉姆西、深圳五洲龍、奇瑞萬達貴州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少林客車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2月,再有7家廠商因騙補被處罰,分別是金華青年汽車、上汽唐山客車、重慶力帆、鄭州日產、上海申沃、南京特種汽車、重慶恆通7家。

財政部部長肖捷曾表示,已經對部分騙補企業從嚴處理和處罰,追回騙補資金和罰款約23億元,並且對有問題的車輛不再補貼,對閒置的車輛也暫緩清算。

與此同時,國家相關部門決定對新能源汽車補貼加強監管。比如,電動乘用車最高補貼檔位在退坡後僅為2.5萬元,相比較2018年減少50%。插電式混合動力由2018年的2.2萬元減少為1萬元。同時,還提高了補貼的門檻。

大躍進?

最近,隨著國家《“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等政策的陸續發佈、2019年發展氫能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各地對氫能的規劃佈局開始提速,氫能產業鏈迎來爆發式增長。

據統計,2019年一季度氫能燃料電池國內投資總額遠超 480 億元,涉及14個省26個地區。燃料電池市場銷售快速增長。中汽協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8輛和273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2倍和135.5倍。

除了政策,補貼也為企業所看重。近兩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退坡中,對於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車型的補貼大幅減少。但對於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補貼並未縮水,燃料電池商用車的補貼金額仍是50萬元/輛。

汽車行業分析師鍾師告訴時間財經,很多廠商正是看中這一點,想繼續拿到這些補貼。政府補貼本身是激勵廠商進行產品研發、創新,但其中肯定會“魚龍混雜”。先發展,後規範,這是氫燃料電池發展的合理路徑。

但在氫能源電池火爆的背後,確是關鍵技術未突破,商業化路途緩慢。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表示,更應當重視的問題是氫能技術、即前端的氫燃料,比如製取、運輸、儲存、壓縮等環節。目前大家都只關注到燃料電池系統本身,但與氫相關的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並不理想。比如,車載儲氫技術存在以下問題:碳纖維成本高、儲氫重量比較低、能量損失比較大。所以,關鍵是要加深對氫能相關的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以及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汽車研究所所長陳全世也曾表示,目前國內的氫燃料電池有些熱的過頭了,都熱衷於造車,而不是做基礎研究攻克關鍵技術。“現在國內燃料電池研究挺熱,但據我所知,不少車企的燃料電池都是從加拿大買,想從日本買但是買不到。目前,關鍵技術都沒解決,怎麼做產業化?政府和車企應該聯合大學等研究機構,把膜、催化劑、極板等基礎問題解決了,而不是做多少輛車。”(北京時間財經 歐陽西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