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獨家|張國寶:2017,重塑中的世界與中國能源格局

新能源 石油 張國寶 能源 中國能源報 2017-05-07
重磅獨家|張國寶:2017,重塑中的世界與中國能源格局重磅獨家|張國寶:2017,重塑中的世界與中國能源格局

4月26日,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在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做了題為《重塑中的世界與中國能源格局》的報告。與2012年的《重塑中的世界能源格局》相比,現在國寶主任眼中的世界能源格局有相同也有變化,特朗普“顛覆式”能源政策是否改變了他的判斷?國際油價今年會不會有大的波動?而關於重塑中的中國能源格局,他更是一口氣回答了“煤炭是否達到消費峰值”、“對棄水棄風棄光棄核的看法”、“對可再生能源補貼的意見”、“對停止審批棄光棄風地區項目的看法”等十幾個熱點問題,理性客觀又直言不諱,直戳行業痛點。

兩個半小時的報告讓人收穫頗豐,本報記者整理出其中精華部分,分享給大家。

重磅獨家|張國寶:2017,重塑中的世界與中國能源格局

演講 丨 張國寶

整理 丨 程宇婕

全文約4700字 建議閱讀 8分鐘

重磅獨家|張國寶:2017,重塑中的世界與中國能源格局

全球石油生產中心西移,消費中心東移

這是我生病後在國內第一次參加能源講座。能源是經濟生活中很重要的話題,我也一直在學習,所以很珍惜這次交流的機會。糧食、水、空氣、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要素,能源的進步和發展始終推動和伴隨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從自古以來以薪柴為主的能源結構到19世紀轉變為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特別是瓦特發明蒸汽機是與化石能源使用密切相關,極大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歷史進展的里程碑。

由於電的發明,更加清潔高效的二次能源越來越廣泛替代一次能源。21世紀可再生能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特別是以德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宣佈棄核,目標是全部使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奧巴馬執政期間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簽訂了巴黎氣候協定;福島核事故促使日本停止運行大部分核電,大幅增加了日本LNG的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亞洲的LNG價格;全球剛剛興起的核電熱受到了打擊;頁岩氣、頁岩油的成功開發提高了美國的能源自給率,喊出了“能源獨立”的口號,對中東的油氣依賴減少。

同時,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國家能源需求增加。從一季度的數據看,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進口國。美國有學者認為中國在中東的利益和義務不匹配。美國國內的天然氣價格持續低迷,相當長時間內只有2-4美元/mmbtu ,這也打壓了國際油氣的價格,天然氣現貨的價格穩定在7美元/mmbtu左右。

由於大慶油田的發現,中國在1963年從原油進口國變成了原油可以自給,還可以有少量出口換匯。但這隻維持了30年,1993年中國又成為原油進口國,且進口量逐年增加,2016年進口了3.8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65.2%。

這些變化概括起來,就是石油生產的中心在西移,石油消費的中心在東移。美國頁岩油氣的開發,成為能源重塑世界格局最好的詮釋。可再生能源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這和兩個因素密切相關,第一是氣候變暖已逐漸成為共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全球潮流;第二是2014年前油價、煤價、天然氣價格的上漲,人類開始擔心有朝一日化石能源面臨枯竭,所以太陽能、風能、水能得到了重視。

2013年中國煤炭消費已達峰值

不可否認存在利益集團,不同行業的看法和訴求不同,搞煤炭的不容易同意“去煤化”的提法,更多強調煤電是可以清潔利用的,指責可再生能源不可調節的缺點。不同行業在誰是霧霾元凶的看法上也有分歧。不可否認的是,“去煤化”已經成為政策主流,煤炭行業對此應該有清醒認識。

煤炭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煤炭工人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但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佔比太高,至今以煤為原料的火電裝機還超過70%,燃煤發電量佔比高達65.2%。煤炭消費量佔到全世界近一半,年消費從2000年的12億噸增加到2016年的37億噸。而核電發電佔比只有3%,風電也是3%左右。

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作規劃時常常使用彈性係數來測算。能源消費的增長一般是GDP增速乘以0.8的彈性係數,剩下的0.2是考慮到技術進步,節能帶來的消費減少。按照這樣的增速,能源消費只會一年比一年高,再過幾年就到了40億噸。如果到不了40億噸,有人就會認為保證不了GDP的增長。但我不這麼看,我認為2013年煤炭消費37億噸已經達到了峰值,目前這個數字已經連續3年下降,今後會不會上去呢?可能性不大。煤炭一半用在發電,另外一半用在鋼鐵、水泥、化工、散煤等,鋼鐵都在去產能,所以不但沒有增量,說不定還有減量。可以大膽預測,煤炭消費已經到了峰值。

特朗普能源觀的一些認知誤區

傳統共和黨代表大財團利益,政策傾向於支持傳統的石油煤炭,特朗普競選時就聲稱要退出巴黎氣候變化公約,強調解決煤炭工人的就業問題,傳統的煤炭生產州成為特朗普的主要票倉。他還在競選中貶低新能源,取消了奧巴馬的清潔能源法案。

這說明,能源問題和政治問題密切相關。

但我要說特朗普的能源認識主要來自於其幕僚,他是一個成功的房地產商人,在能源領域的知識並不充分。他有關能源的一些觀點與事實都有不符。例如他在競選時曾說加州南岸的風機是一堆廢銅爛鐵,很多是中國生產的,但我多方查證後發現並沒有中國製造的,我當即就和GE高層交流,建議他告訴特朗普正確的信息。當選後特朗普到《紐約時報》座談時,特朗普改口不再提是中國製造了,但說美國不製造風機,都是德國和日本製造的。事實上GE及關聯公司生產的風機佔到了美國市場的40%以上,我又建議GE高層應大膽告訴特朗普正確的信息。

當選總統後,特朗普開始認識到退出巴黎氣候協議的複雜性和美國要付出的代價,據說是受其女婿影響。特朗普的能源政策是不斷認識,不斷修正的,但重視傳統能源的取向毋庸置疑,已大幅削減了新能源的預算。特朗普應該注意到,新能源也是吸納就業的重要產業,美國太陽能每百萬千瓦吸納的就業人數要多於傳統能源。中美貿易不平衡,特朗普要求減少中美貿易赤字的前提下,中國是否會從美國進口煤炭石油天然氣?我們拭目以待。

今年油價超60美元/桶概率不大

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低迷,能源需求增量減緩,能源供應由緊張轉變為寬鬆,價格隨之下降,石油最低價曾經跌到過每桶30美元的低谷。雖然在緩慢回升,但仍在每桶50到55美元之間徘徊。最近WTI油價又跌到50美元/桶以下,上漲乏力,主要還是供應寬鬆。如果沒有大的國際突發事件,今年上半年油價會徘徊在50美元這個區間,全年超過60美元/桶的概率不大。

美國的頁岩油氣、中東的石油和天然氣,更多要考慮歐洲和亞洲市場,更加重視中國的需求。OPEC國家間因為訴求不同,達成並遵守減產協議非常不易,沙特為了保持市場份額,不惜打價格戰。剛剛恢復油氣生產的伊拉克、利比亞急著拿油換錢,伊朗也要保持市場份額。所以限產不易。OPEC通過減產操縱油價的能力在減弱,保住市場份額是沙特等主要產油國的主要政策取向。油價下降的時候陰謀論很盛行——到底是沙特為了打壓美國頁岩油氣故意壓低價格,還是美國為了分化OPEC打壓沙特油價?我看更多還是市場的供需變化在起決定性作用,但金融炒作,地緣政治對油價的影響確實在增強,石油的金融屬性在增加,短期油價波動受到匯率和股市等金融市場的影響較大。美元升值,肯定油價下跌,美元貶值,肯定油價上升。

建議以電代油,以煤代油

說到能源安全,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石油供應安全。電力、煤炭都不是問題。今年一季度,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石油對外依存度65.2%,大約1/6的石油用作化工原料生產乙烯等,5/6還是作為燃料主要用於交通運輸。儘管新能源汽車也在發展,但和傳統燃油車比還是少數。石油用於發電的比重越來越少。

2016年中國的原油產量2億噸,世界排名第五。同年進口量已經達到3.8億噸。美國一些預測機構甚至認為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能達到80%。我曾經提議搞石油替代產品,以電代油,以煤代油。過去生產乙烯都是石油做原料,現在已經成功實現煤制乙烯。全國大概建成有18套煤制烯烴裝置,年生產能力1000萬噸乙烯。

發展電動汽車方興未艾,除了減少排放,電動汽車是最典型的以電代油。電動汽車最關鍵的還是動力電池技術,目前以三元鋰電池為主流,無論是特斯拉的鎳鈷鋁鋰、比亞迪的磷酸鐵鋰,還是最近銀隆的鈦酸鋰,都屬於三元鋰電池。

也有企業仍然關注超級電容和燃料電池的開發,日本豐田本田都推出了氫燃料電池,豐田希望2018年進入中國市場。鋰電池受到續航距離、充電時間和電量衰減的制約,容重比比較小。電池重量重,還要防止自燃。燃料電池的催化劑較貴,基礎設施和制氫大規模產業化不成熟。石墨烯同樣沒有真正進入實際應用。今後儲能電池的發展方向究竟是鋰電池、燃料電池、還是超級電容?還有待觀察。

希望有企業站出來說不要補貼

這幾年中國能源領域發生了里程碑式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處於電力供應的緊張狀態,拉閘限電成為那個年代的寫照,2014年以後這一狀態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從缺電轉為電力供應過剩,發電設備的發電小時數逐年下降。2016年年發電小時數已經降到了3785小時,下降了203小時。而火電機組設計的年平均發電小時是5500小時,已經影響了發電企業的效益

去年因為煤價較低,發電企業效益可觀。但隨著煤價回升,發電企業感到了壓力,發電企業重蹈鋼鐵、煤炭產能過剩的擔憂越來越大。出現這一轉折的原因是我國多年持續不斷的高強度的電力建設。1949年解放時我國裝機容量才173萬千瓦,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5712萬千瓦,1987年1億千瓦,1994年2億千瓦,2016年16.5億千瓦。2005年以後幾乎每年新增1億千瓦。

我國火電機組的先進性強於美國,每千瓦時煤耗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發電裝機容量的持續增長也帶來了發展的煩惱,由於在建機組很多,今後幾年裝機容量還將增長,發電小時數還會下降。這兩年棄風棄光棄水報道很多,甚至也發生了棄核。這麼多的浪費實在可惜!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大堆理由,但我認為根本原因是出現了電力的過剩。現在風電加光伏只佔全國發電量的4%,如果輸配電和儲能裝置跟得上,這點電不應該棄之不用。電網公司有個10%可再生能源電力配備90%火電的理論,簡稱“打捆外送”。地方政府也願意這麼做,拉動了地方建設。如果這個理論成立,風電光電還不如不上,因為每增加10%風光電就要增加90%的煤電。

再一個問題就是儲能跟不上,儲能還未形成氣候。有報道說2016年我國棄清潔能源1300億千瓦時,按一度電0.5元計算,相當於650億元白白扔掉了。另外,國家去年補貼可再生能源可能也在600多億元。羊毛出在羊身上,補貼的錢也是從廣大消費者來的。如果拿這筆錢建儲能設施,那該多好!

而且一有補貼,騙補也來了;同時補貼不到位,企業意見又很大。我認為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自身也有問題,他們總希望能躺在國家補貼身上。這不是好現象。我曾經設想過,如果誰能拍胸脯說:“我不要補貼了!”這樣的新能源企業應該允許滿發,全額收購。國家能源局看到棄風棄光情況愈演愈烈,出臺了一個政策,規定棄風棄光達到一定比例的地區,不允許再上新的建設項目。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我認為這種行政審批手段不是好辦法,容易捱罵。不如讓不要補貼的企業自己決定要不要建設。

油氣領域走出去並沒有吃虧

天然氣目前在一次能源中佔的比例不高,只有6%。天然氣價格較貴,發電價格高於煤電,除了調峰和熱電聯產以外,推廣比較難。儲氣能力不足、資源不足也是天然氣發展制約因素。還有一些認識問題需要在實踐中慢慢調整。現在提倡的分佈式能源用天然氣的很普遍,小燃機既可以供電又可以供熱,夏天還可以製冷。

我國現在在建核電機組是世界上最多的,受福島事件的影響,開工的少了,按規劃2020年運行核電裝機容量要達到5800萬千瓦。引進消化機組坎坷不斷,已經拖期了三年,自主研發的華龍一號剛剛開工,建成還要4、5年時間。要不要大力發展核電?社會上有不同意見,吵來吵去也沒有結果。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島國,難道就沒有受到福島事件的影響嗎?為什麼還要上新的核電站?還要交給中國人。因為這些年中國一直沒有停過,我國核電的製造能力已經走在了世界前面。同時要注意核廢料的處理問題。

互聯網+現在很熱門,互聯網加能源當然沒問題,但如果把電力互聯網簡單比照信息互聯網,可能有點問題。電力和信息畢竟不同,信息可以通過無線傳輸,電力沒有物理連接是不行的。即使能互聯,也受地緣政治問題的影響。所以電力互聯網比信息互聯網難得多。如果政治上互信、能源上互補,當然可以互聯,但很多地方不具備這個條件。中朝電網互聯行不行?技術上沒什麼不行,但地緣政治行嗎?中國的電網有必要和美國的電網像信息互聯網一樣聯起來嗎?我支持電網走出去,把中國的輸電技術和設備帶出去。

能源的對外合作中,石油、天然氣佔了很大比重。中亞天然氣管道、中俄、中哈原油管道等等,都是能源走出去可圈可點的案例。但也有“中石油虧了”,“委內瑞拉的投資打了水漂”等等各種各樣的聲音。就以委內瑞拉為代表,因為油價下跌,它希望延長還款年限,這並不是賴賬,至今執行還是順暢的。還有很多投資項目早期的投資已經回收了。另外有些媒體對油氣的規律不瞭解。油氣投資是否成功不是看當年產量,要看儲量和未來開發前景。

總體來說,我們在油氣領域的走出去不但從政治上有意義,從經濟上也是合算的,並沒有吃虧。

END

你可能還想閱讀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盧奇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