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心理學——如何正確面對親人死亡'

心理學 不完美媽媽 寧靜 張霆煒—實用心理學堂 2019-07-28
"


"


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心理學——如何正確面對親人死亡


小時候對死亡毫無概念,因為死掉的人兒總是能被仙女復活,然後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26歲那年,外公去世,是我人生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亡,悲傷和愧疚的情緒伴隨我很久,直到接觸心理學後,我才療愈了這部分創傷。

也是那個年紀開始,我的朋友們也陸陸續續遇到這樣的事情,可能是久未謀面的小學同學,可能是前幾天還一起吃過飯的同事,或是逐漸老去的父母和親人……

前天,李詠去世。昨天,金庸去世。大家一片感慨。

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我們說“節哀”,說“走好”,說“珍惜”,說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

然而,刀子割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像是一個一直在長卻總也長不好的傷口,是很長很長一段時間的不能言說和不可觸及。

當死亡是註定時,如何面對死亡,就成了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和麵對的課題

從心理學和個案經驗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感受


"


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心理學——如何正確面對親人死亡


小時候對死亡毫無概念,因為死掉的人兒總是能被仙女復活,然後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26歲那年,外公去世,是我人生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亡,悲傷和愧疚的情緒伴隨我很久,直到接觸心理學後,我才療愈了這部分創傷。

也是那個年紀開始,我的朋友們也陸陸續續遇到這樣的事情,可能是久未謀面的小學同學,可能是前幾天還一起吃過飯的同事,或是逐漸老去的父母和親人……

前天,李詠去世。昨天,金庸去世。大家一片感慨。

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我們說“節哀”,說“走好”,說“珍惜”,說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

然而,刀子割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像是一個一直在長卻總也長不好的傷口,是很長很長一段時間的不能言說和不可觸及。

當死亡是註定時,如何面對死亡,就成了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和麵對的課題

從心理學和個案經驗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感受


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心理學——如何正確面對親人死亡


1.允許悲傷,但不沉溺

我有一個朋友,十幾年前父親去世時,一滴眼淚都沒有流。後來,在個案裡,他觸碰到心底這份壓抑已久的悲傷時,突然間淚流滿面。

我還有一個同學,她的父親去世時,告訴她,不許哭,以後她就是家裡的頂樑柱了,要照顧媽媽和弟弟妹妹。為她進行療愈時,她說:

“我從來沒有在家人面前流過眼淚,可是每次午夜夢迴,枕頭都是溼的。”

悲傷是面臨死亡時最直接和主要的情緒。如果你能感受到它,請看到它,請允許它,也請你允許自己表達這份情緒

你可以對自己說“我的悲傷,我看到你了,我允許自己去感受你,表達你。”

很多朋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拼命壓抑著內心的悲傷,直到自己以為自己已經沒事了。卻不知,這樣的情緒處理方式,只會讓悲傷成為深層的記憶,並且對身體產生很多破壞。

我還遇到過幾個案子,案主都是在出生前,或者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或母親。關於父母的記憶是如此遙遠和模糊,他們以為自己沒有悲傷

殊不知,早在負責邏輯記憶的海馬體長成之前,負責記錄情緒的杏仁核,已經將這份悲傷儲存在了身體深處。而越是深層的情緒,破壞性就越強。

個案裡曾遇到過一個四十歲的案主,事業每到一定的高峰期,就會諸事不順而衰退,就是因為這份破壞動力的影響。


"


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心理學——如何正確面對親人死亡


小時候對死亡毫無概念,因為死掉的人兒總是能被仙女復活,然後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26歲那年,外公去世,是我人生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亡,悲傷和愧疚的情緒伴隨我很久,直到接觸心理學後,我才療愈了這部分創傷。

也是那個年紀開始,我的朋友們也陸陸續續遇到這樣的事情,可能是久未謀面的小學同學,可能是前幾天還一起吃過飯的同事,或是逐漸老去的父母和親人……

前天,李詠去世。昨天,金庸去世。大家一片感慨。

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我們說“節哀”,說“走好”,說“珍惜”,說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

然而,刀子割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像是一個一直在長卻總也長不好的傷口,是很長很長一段時間的不能言說和不可觸及。

當死亡是註定時,如何面對死亡,就成了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和麵對的課題

從心理學和個案經驗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感受


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心理學——如何正確面對親人死亡


1.允許悲傷,但不沉溺

我有一個朋友,十幾年前父親去世時,一滴眼淚都沒有流。後來,在個案裡,他觸碰到心底這份壓抑已久的悲傷時,突然間淚流滿面。

我還有一個同學,她的父親去世時,告訴她,不許哭,以後她就是家裡的頂樑柱了,要照顧媽媽和弟弟妹妹。為她進行療愈時,她說:

“我從來沒有在家人面前流過眼淚,可是每次午夜夢迴,枕頭都是溼的。”

悲傷是面臨死亡時最直接和主要的情緒。如果你能感受到它,請看到它,請允許它,也請你允許自己表達這份情緒

你可以對自己說“我的悲傷,我看到你了,我允許自己去感受你,表達你。”

很多朋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拼命壓抑著內心的悲傷,直到自己以為自己已經沒事了。卻不知,這樣的情緒處理方式,只會讓悲傷成為深層的記憶,並且對身體產生很多破壞。

我還遇到過幾個案子,案主都是在出生前,或者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或母親。關於父母的記憶是如此遙遠和模糊,他們以為自己沒有悲傷

殊不知,早在負責邏輯記憶的海馬體長成之前,負責記錄情緒的杏仁核,已經將這份悲傷儲存在了身體深處。而越是深層的情緒,破壞性就越強。

個案裡曾遇到過一個四十歲的案主,事業每到一定的高峰期,就會諸事不順而衰退,就是因為這份破壞動力的影響。


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心理學——如何正確面對親人死亡


2.小心你的愧疚

和悲傷不同,在面對死亡議題的時候,愧疚也很常見,但更深層,不易察覺,破壞性也更強。

在我外公離世的前一天,我曾收到來自他的一條空白短信。當時我以為是他不小心按錯,沒有回電。沒想到第二天就是天人永別。

在之後的6年裡,每每想到此事,我都自責不已。再加上外公去世前尚有一些願望沒有達成,愧疚的情緒一直折磨著我。

這種情緒的直接後果是:愧疚會讓人經常性的自我譴責,同時又於事無補,把整個生命都消耗在與過去做鬥爭中

與過去鬥爭,如何能贏?

電影《唐山大地震》的母親,因為在關鍵時刻放棄女兒,也是一直生活在愧疚中。

愧疚的人是生活在過去的人,他們不去體驗現在的快樂,更沒有明天的夢想,他們僅僅在不斷的反省自己的錯誤與過失,從而試圖為自己的失誤還債。”

如果你感到有自責/後悔/內疚,請小心這份情緒。它們的影響比你想象得要深很多,會破壞你的情緒、身體、事業和生活。


"


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心理學——如何正確面對親人死亡


小時候對死亡毫無概念,因為死掉的人兒總是能被仙女復活,然後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26歲那年,外公去世,是我人生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亡,悲傷和愧疚的情緒伴隨我很久,直到接觸心理學後,我才療愈了這部分創傷。

也是那個年紀開始,我的朋友們也陸陸續續遇到這樣的事情,可能是久未謀面的小學同學,可能是前幾天還一起吃過飯的同事,或是逐漸老去的父母和親人……

前天,李詠去世。昨天,金庸去世。大家一片感慨。

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我們說“節哀”,說“走好”,說“珍惜”,說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

然而,刀子割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像是一個一直在長卻總也長不好的傷口,是很長很長一段時間的不能言說和不可觸及。

當死亡是註定時,如何面對死亡,就成了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和麵對的課題

從心理學和個案經驗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感受


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心理學——如何正確面對親人死亡


1.允許悲傷,但不沉溺

我有一個朋友,十幾年前父親去世時,一滴眼淚都沒有流。後來,在個案裡,他觸碰到心底這份壓抑已久的悲傷時,突然間淚流滿面。

我還有一個同學,她的父親去世時,告訴她,不許哭,以後她就是家裡的頂樑柱了,要照顧媽媽和弟弟妹妹。為她進行療愈時,她說:

“我從來沒有在家人面前流過眼淚,可是每次午夜夢迴,枕頭都是溼的。”

悲傷是面臨死亡時最直接和主要的情緒。如果你能感受到它,請看到它,請允許它,也請你允許自己表達這份情緒

你可以對自己說“我的悲傷,我看到你了,我允許自己去感受你,表達你。”

很多朋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拼命壓抑著內心的悲傷,直到自己以為自己已經沒事了。卻不知,這樣的情緒處理方式,只會讓悲傷成為深層的記憶,並且對身體產生很多破壞。

我還遇到過幾個案子,案主都是在出生前,或者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或母親。關於父母的記憶是如此遙遠和模糊,他們以為自己沒有悲傷

殊不知,早在負責邏輯記憶的海馬體長成之前,負責記錄情緒的杏仁核,已經將這份悲傷儲存在了身體深處。而越是深層的情緒,破壞性就越強。

個案裡曾遇到過一個四十歲的案主,事業每到一定的高峰期,就會諸事不順而衰退,就是因為這份破壞動力的影響。


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心理學——如何正確面對親人死亡


2.小心你的愧疚

和悲傷不同,在面對死亡議題的時候,愧疚也很常見,但更深層,不易察覺,破壞性也更強。

在我外公離世的前一天,我曾收到來自他的一條空白短信。當時我以為是他不小心按錯,沒有回電。沒想到第二天就是天人永別。

在之後的6年裡,每每想到此事,我都自責不已。再加上外公去世前尚有一些願望沒有達成,愧疚的情緒一直折磨著我。

這種情緒的直接後果是:愧疚會讓人經常性的自我譴責,同時又於事無補,把整個生命都消耗在與過去做鬥爭中

與過去鬥爭,如何能贏?

電影《唐山大地震》的母親,因為在關鍵時刻放棄女兒,也是一直生活在愧疚中。

愧疚的人是生活在過去的人,他們不去體驗現在的快樂,更沒有明天的夢想,他們僅僅在不斷的反省自己的錯誤與過失,從而試圖為自己的失誤還債。”

如果你感到有自責/後悔/內疚,請小心這份情緒。它們的影響比你想象得要深很多,會破壞你的情緒、身體、事業和生活。


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心理學——如何正確面對親人死亡


3.如何面對親人的離世

也許老天看到我在面對死亡時有份功課需要完成,所以它也安排了很多很多與死亡相關的個案來幫我。

在我個人做過的和圍觀張老師做過的個案裡,與死亡有關的個案佔了相當一部分比例。

有個共同的特點是:在所有死亡的個案裡,那些離開的人,其實都已經平靜了。塵世間的凡塵瑣事,已經不會對他們有所影響。甚至對一些離開的人來說,離開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

相反的,當活在世上的人,因為親人的離開而沉浸在悲傷中,或因為自責而不允許自己快樂,甚至想追隨親人一起離開時,反而會叨擾到逝者的平靜,讓他們的靈魂不安。


"


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心理學——如何正確面對親人死亡


小時候對死亡毫無概念,因為死掉的人兒總是能被仙女復活,然後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26歲那年,外公去世,是我人生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亡,悲傷和愧疚的情緒伴隨我很久,直到接觸心理學後,我才療愈了這部分創傷。

也是那個年紀開始,我的朋友們也陸陸續續遇到這樣的事情,可能是久未謀面的小學同學,可能是前幾天還一起吃過飯的同事,或是逐漸老去的父母和親人……

前天,李詠去世。昨天,金庸去世。大家一片感慨。

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我們說“節哀”,說“走好”,說“珍惜”,說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

然而,刀子割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像是一個一直在長卻總也長不好的傷口,是很長很長一段時間的不能言說和不可觸及。

當死亡是註定時,如何面對死亡,就成了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和麵對的課題

從心理學和個案經驗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感受


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心理學——如何正確面對親人死亡


1.允許悲傷,但不沉溺

我有一個朋友,十幾年前父親去世時,一滴眼淚都沒有流。後來,在個案裡,他觸碰到心底這份壓抑已久的悲傷時,突然間淚流滿面。

我還有一個同學,她的父親去世時,告訴她,不許哭,以後她就是家裡的頂樑柱了,要照顧媽媽和弟弟妹妹。為她進行療愈時,她說:

“我從來沒有在家人面前流過眼淚,可是每次午夜夢迴,枕頭都是溼的。”

悲傷是面臨死亡時最直接和主要的情緒。如果你能感受到它,請看到它,請允許它,也請你允許自己表達這份情緒

你可以對自己說“我的悲傷,我看到你了,我允許自己去感受你,表達你。”

很多朋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拼命壓抑著內心的悲傷,直到自己以為自己已經沒事了。卻不知,這樣的情緒處理方式,只會讓悲傷成為深層的記憶,並且對身體產生很多破壞。

我還遇到過幾個案子,案主都是在出生前,或者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或母親。關於父母的記憶是如此遙遠和模糊,他們以為自己沒有悲傷

殊不知,早在負責邏輯記憶的海馬體長成之前,負責記錄情緒的杏仁核,已經將這份悲傷儲存在了身體深處。而越是深層的情緒,破壞性就越強。

個案裡曾遇到過一個四十歲的案主,事業每到一定的高峰期,就會諸事不順而衰退,就是因為這份破壞動力的影響。


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心理學——如何正確面對親人死亡


2.小心你的愧疚

和悲傷不同,在面對死亡議題的時候,愧疚也很常見,但更深層,不易察覺,破壞性也更強。

在我外公離世的前一天,我曾收到來自他的一條空白短信。當時我以為是他不小心按錯,沒有回電。沒想到第二天就是天人永別。

在之後的6年裡,每每想到此事,我都自責不已。再加上外公去世前尚有一些願望沒有達成,愧疚的情緒一直折磨著我。

這種情緒的直接後果是:愧疚會讓人經常性的自我譴責,同時又於事無補,把整個生命都消耗在與過去做鬥爭中

與過去鬥爭,如何能贏?

電影《唐山大地震》的母親,因為在關鍵時刻放棄女兒,也是一直生活在愧疚中。

愧疚的人是生活在過去的人,他們不去體驗現在的快樂,更沒有明天的夢想,他們僅僅在不斷的反省自己的錯誤與過失,從而試圖為自己的失誤還債。”

如果你感到有自責/後悔/內疚,請小心這份情緒。它們的影響比你想象得要深很多,會破壞你的情緒、身體、事業和生活。


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心理學——如何正確面對親人死亡


3.如何面對親人的離世

也許老天看到我在面對死亡時有份功課需要完成,所以它也安排了很多很多與死亡相關的個案來幫我。

在我個人做過的和圍觀張老師做過的個案裡,與死亡有關的個案佔了相當一部分比例。

有個共同的特點是:在所有死亡的個案裡,那些離開的人,其實都已經平靜了。塵世間的凡塵瑣事,已經不會對他們有所影響。甚至對一些離開的人來說,離開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

相反的,當活在世上的人,因為親人的離開而沉浸在悲傷中,或因為自責而不允許自己快樂,甚至想追隨親人一起離開時,反而會叨擾到逝者的平靜,讓他們的靈魂不安。


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心理學——如何正確面對親人死亡


4.我們還能做什麼?

問:如何判斷自己已經療愈了這份創傷?

答:當你能夠真正平靜的談起這件事情,內心不再有悲傷和情緒波動時。

問:我很怕父母有一天會離開,怎麼辦?

答:有機會的時候多做一些事情,直到就算他們明天就離開,你也不會後悔為止。

問:正確面對死亡,最關鍵的是什麼?

答:臣服

當逝去已成事實時,更好的面對方法是:

讓他們傳承下來的生命,也就是你的生命,更有價值。

如此,生者更有力量,而逝者也更加寧靜。

這是我們對逝者的祝福,也是我們的愛。

最後分享一個在個案治療裡,我們引導案主正確看待死亡的心法:

“我會在我的心裡為你留一個位置”

“我會做些好事去紀念你”

“我會活得幸福快樂,表達對你傳承的生命的尊重”

最後,祝福活著的人,祝福離開的人。

願我們各自安好,未來換個空間再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