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心理小白,你需要知道哪些心理學術語?

心理學 卡爾·榮格 抑鬱症 大眾汽車 一杯咖啡心理 2019-05-31
作為一名心理小白,你需要知道哪些心理學術語?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有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

我是一名心理學小白,但是又想了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來完善和提升自己,你覺得我從哪裡入手比較好?

一般來說,這個時候我往往會推薦他讀幾本書。不過有不少人反映,推薦的書要麼太厚了,他要消化好一陣,要麼看完覺得沒辦法馬上運用。

所以,我想也許先從瞭解一些基本概念、比較實用的心理學術語開始,可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心理學術語,其實有很多,一本《普通心理學》的通識課裡會介紹幾百個專業術語,但是,真正對普通大眾來說,可以直接運用到自己生活中,用於理解自己和世界的,也不是很多。

所以,這次想從介紹一些對大家來說,比較實用的心理學術語的角度,來幫助大家通過學習這些術語,更好地增進對心理學的認識,不斷完善自己。

1 積極傾聽

作為一名心理小白,你需要知道哪些心理學術語?

你如何判斷你是不是在認真聽別人講話呢?

是一邊看手機還能聽清他們的談話,還是你和別人面對面,而突然發現 “啊,我知道你們在訴說,可我走神了”?這些都是傾聽,卻不是積極傾聽。

積極傾聽是指你能沉浸在對方的談話裡,並表示出傾聽是你的責任所在。

你不會因電子產品分神,也不去臆測傾訴者將會說什麼。你即使不說話,傾訴者都能從你的眼神和肢體語言得到真實迴應。缺乏積極傾聽是很容易造成溝通失效的。因此,展現出你傾聽時的專注對解決問題會非常有幫助。

建議:

下一次你在傾聽時,試著展現你的專注吧。選擇你能拒絕干擾而專注的身體姿勢。學會去聽傾訴者說什麼而不是去猜他們會說什麼。

卡爾 · 榮格認為,一個能檢測你是否在積極傾聽的方法就是向傾訴者複述你聽到的內容。通過傾訴者的判斷,你就知道你的專注能力是否提高了。

2 元認知

作為一名心理小白,你需要知道哪些心理學術語?

幾千年來,哲學家都在對人類的想法進行思考。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弗拉維爾把這種對想法的思考稱為元認知

這個概念非常有用,它指的是,如果我們能觀察自己的思考,我們或許就能改變它。不被消極、非理性或不健康的想法束縛,而是通過覺察,去觀察瞭解想法本身。不再被想法控制,而是去觀察和認識它,並選擇性地改變它。

建議:

想要提高元認知,你可以先從理解這個概念開始——做你想法的觀察者。如果你想更進一步,接下去就可以探索一下你的想法是否在影響你,它們從哪裡來,是想保留它們還是改變它們。

3 內外一致

作為一名心理小白,你需要知道哪些心理學術語?

很多人心裡藏著個害怕失去而學會討好的“小孩”。

比如很多人都認識這樣的“好好先生”,他從來不會說“不”。他們總以為做個順從他人想法的人,可以過得更舒服,卻總會感覺到越過越累,事情也並沒有變得更好。

這就是“表裡不一致”。

心理學家薩提亞認為,人類的溝通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言語層面,一個是情感層面,往往這種情感層面會通過表情、手勢、語氣等“顯現出來”。而如果言語層面和情感層面的表達是一致的,那就是“內外一致”,在這種狀態下,每個人的內心需要得到了尊重,情緒也會得到及時的處理。如果你內心有太多的恐懼和脆弱,可是外表還表現出一副非常上進,堅強的樣子,那麼這就是嚴重的“內外不一致”,長此以往,很容易得抑鬱症。

建議:

要實現這個一致性,你對外界傳達的信息要能對應上內在的自己。

首先請思考價值觀。從小事開始,思考你想法和行為的依據。在一天結束的時候,想一想你今天做的事是否符合你的價值觀,這帶給你的感受是怎樣的。想一想怎麼做才能取得更多的內外一致。

4 內心衝突

作為一名心理小白,你需要知道哪些心理學術語?

和內外一致關聯的,是內心衝突。內心衝突是由於你的想法、信念和行動不一致而帶來的不適感。很多時候我們在經歷這種衝突,卻認識不到是缺乏了內外一致性。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裡昂·費斯延格認為,這種內外一致性的失衡會對我們造成心理刺激,比如不安、挫敗感和悲傷。

例如:你可能覺得離開一個糟糕的工作環境能使你快樂,但你又認為一時間沒有工作會使你不快樂。

這些觀點上的衝突可能會對你造成心理刺激,而你自己可能意識不到這就是壓力的來源。

建議:

因此,當你意識到內心衝突時,要學著去調整自己,盡力做到內外一致。

通過反覆這樣的練習,你的這種注意力就能變成一種有效對照,當你感受到心理刺激時,就知道需要做哪些調整了。

5 同理心

作為一名心理小白,你需要知道哪些心理學術語?

你可能知道同理心這個詞,但怎麼定義呢?

比如你對大多數人都有善意的好感,但這更可能是同情。

儘管你知道同理心和同情有區別,但還是有可能理解成同情。不過沒關係,這兩個詞是相近的,所以你這麼想也差得不多。

同情可以考慮為一種感同身受——你不用經歷別人的經歷,卻能用邏輯理解別人在某個情況下的心情。好比你不用去歷經真實的失去,卻能想象那種場景並感到遺憾、憐憫和憂慮。

同理心會比這更深一層次。同理心不是去想象別人的經歷,而是換位思考想象自己經歷別人的情景。同情和同理心的重要區別在於同情是把自己當作主體,而同理心把別人融入到自己的角色。

建議:

想要區分同情和同理心,得問問你是否把自己當作主體。要注意同理心可能帶給你比想象更強烈的情感體驗,所以在體驗同理的過程中,還是要當心經歷情緒混亂。畢竟處理情緒混亂並不容易,甚至還會給別人帶來負面影響。

所以,同理心的實現,最好是一步一步來。可以先從親近的人開始,這樣也更容易達成。比如先對一個你愛的人嘗試同理,再進而選擇一個和你聯繫更少的人。

6 賦能

作為一名心理小白,你需要知道哪些心理學術語?

賦能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但在心理學上它有專業的定義。通常賦能是一個褒義詞。在心理學中,它確實有給別人權力的意思,但這種支持的程度也是需要考慮的。


作為一名心理小白,你需要知道哪些心理學術語?

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幫助我們愛的人成就夢想,但有時候這種愛和憐憫會帶來副作用。想象鐘形曲線(又稱正態曲線,它是一根兩端低中間高的曲線)的最高點,當協助強度超出最佳點時就可能弊大於利。

例如:我們理所應當的認為父母會把照顧支持孩子放在第一位。但是,如果一個孩子有致命毒癮,給孩子經濟幫助能幫助他戒掉毒癮嗎?這種幫助的行為可能是錯誤的。

另一方面,擔憂孩子的毒癮,幫他尋求幫助,看似恰當的方式,實現起來也會困難重重。

建議:

為避免不恰當的賦能,對鼓勵他人的方式我們也要負起責任。一開始就要從整體上去評估幫助的意圖,並記住幫助達到一定程度就可能起反作用。

想一想鐘形曲線,看看右側末端,如果你給予的幫助太多,你覺得會發生什麼?通過實際效果去把握幫助的適當程度,如果給予太多了就學會減少。

假想自己是被賦能的人也是個好方法。用心體會是否在某一程度,那些幸運的幫助反而削弱了你的自主性、可信度或責任感?

7 情感糾纏

作為一名心理小白,你需要知道哪些心理學術語?

家庭治療師和家庭治療理論家薩爾瓦多·米紐秦認為,情感糾纏是男女、家庭、朋友關係中破壞邊界引起的不良產物。它可能混淆自己與他人的想法、感覺和價值觀,產生過度依賴,或是其他令人擔憂的精神健康問題。

情感糾纏這個概念促使我們思考自我,思考我們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別人的影響。不是說被別人所驅動就會變得心理不健康,但如果所做之事都按照別人的想法,那就是一種不健康的狀態了。

例如:一個孩子可能選擇從事父母做得不錯的事業,這件看似應該做的事,讓父母開心了,卻也能讓孩子失去自我。

情感糾纏也受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自我缺失,尤其是帶著沮喪和不滿的情緒,可以引發更多精神健康問題。

建議:

為避免情感糾纏,要進一步認識自我:

你是誰?誰在影響你?有哪方面你希望改變,卻又害怕改變會造成別人的不開心?

如果有,請考慮你和這個人關係的質量。因為這份關係可能是摻雜的,不健康的。

8 投射

作為一名心理小白,你需要知道哪些心理學術語?

投射就是我們把自己的擔憂歸屬到別人的身上。作為一種防禦機制,這種想法是在潛意識的自我擔憂下產生的,但出於自我保護,這種認識會被凸顯到別人身上而不是你自己。

卡爾·榮格對此有一個簡潔地總結,“任何引起我們不快的事請都能讓我們更好的瞭解自己。”

建議:

所以當你對別人感到沮喪時,請反思這種感覺是否與你自身相關。

例如:兩個關係健康的夥伴決定同居。夥伴A在一個月後抱怨B不講衛生。這能投射出A的個人衛生問題嗎?是不是僅僅A更注重衛生或者說A對房間不夠衛生感到焦慮呢?

當別人給你帶來負面情緒時,在思考他們有沒有問題之前,請先反思你自身的問題。

9 心理因素

作為一名心理小白,你需要知道哪些心理學術語?

現代社會,把精神健康和生理健康聯繫在一起已經非常常見了,這並非一個新概念。特別是在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過去這種聯繫沒有被拿出來討論不是因為這個概念不存在,而是在這些國家,長期以來,精神和生理是被視為一個整體的。

美國紐約大學醫學教授約翰·薩諾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發現,95%的慢性疼痛都源於心理,大半疾病都來自情緒。

疼痛和疾病,總是困擾著人們,讓人去之而後快。但尋找原因,往往並非來自身體內在結構的缺陷和異常。

既然慢性疼痛和疾病,大多有心理原因,大都是受壓抑的情緒引起的,焦慮、憤怒、恐懼……那麼從這個角度入手,就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我們的身體健康。

建議:

應用這個概念,在出現生理不適時學會從整體去考慮。不把生理和心理當成兩件事,而是想想什麼事情引起了這些不適。

當然,不是說要忽略生理刺激,而是幫助你從心理和生理各方面去改善自己的健康。

10 圖式

作為一名心理小白,你需要知道哪些心理學術語?

依據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的理論,人們在學習過程中,會進行分類,追溯到希臘時期的形狀和圖表。

圖式就是分類方法中一個重要的整合體系,是整合知識的一個網絡。圖式是靈活的,特別是在早期,我們可以根據知識邊界的擴大去改變它。

例如:一個小孩子去參觀農場,他第一次看到馬,很興奮地指著馬喊 “狗狗”。旁邊的大人很可能聽了大笑,然後告訴他這是馬。

在這過程中小孩子實際上拓展了他的詞彙和圖式。我們是具備終身學習能力的,所以,嚴格上說圖式能在任何時候擴展。

建議:

利用好圖式,要敢於做一個終身學習者。雖然認知的侷限會使學習的難度隨著我們變老而增長,但與老一套說法相反的是,我們確實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有的人對自己的看法總是消極的,這也是因為他們的圖式裡總是積累那些“消極”的信息,從來沒有擴展過自己關於“積極”一面的圖式。利用好這點,也可以有助於改進自身心理狀態。


作為一名心理小白,你需要知道哪些心理學術語?


以上就是一些實用的心理學術語,相信通過本文解讀,你對於這些心理學術語到底是什麼含義,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加以應用,有了一定了解。

當然真正要應用好這些術語,還是需要“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真正把這些術語和操作性的建議應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從現在起,就嘗試“積極傾聽”,並且肯細心聽取別人的反饋,我們的身心狀態才會逐漸得以改善。


作為一名心理小白,你需要知道哪些心理學術語?

本文系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團隊原創出品

“一杯咖啡”是由一群心理諮詢師和愛心志願者共同發起的公益心理團隊,2012年從上海出發。本著讓每個人都能用得起心理服務的初心,以助人自助、生命影響生命為宗旨,提供“一杯咖啡換一次心理諮詢”公益諮詢,“一杯咖啡換一次相遇”公益單身交友,“一杯咖啡換一次心靈聚會”公益心理團體活動,“心理師成長”公益心理諮詢師及心理學愛好者學習交流活動,參與者只需花費相當於一杯咖啡的費用即可參加上述活動。一杯咖啡自媒體平臺不定期更新原創翻譯讀書等精品心理科普文章,累計已800多篇原創作品。曾被《中國日報》、《新聞晨報》、《東方早報》、《悅己》雜誌、上海交通廣播電臺、《上海老年報》等多家媒體報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