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6、隋代—南和縣——《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襄國郡南和縣(今邢臺南和縣)的"澧河橋",於隋開皇十一年建造於東韓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橋·根據澧水橋石碑記載:"碧柱浮空,煙雲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陰",可見此係平原河道上比較宏偉壯觀的大石橋,此橋系南和縣鄉紳宋文彪老人捐資修建,為連接晉、冀、魯經襄國和清河郡的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澧水橋曾於明代被洪水沖壞,後經歷重修,今澧水橋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橋頭石獅和澧水橋碑等重要文物。 澧水石橋碑澧水石橋碑位於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裡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地民眾修橋以濟交通的事實,考證甚詳,對有關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一九八二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6、隋代—南和縣——《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襄國郡南和縣(今邢臺南和縣)的"澧河橋",於隋開皇十一年建造於東韓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橋·根據澧水橋石碑記載:"碧柱浮空,煙雲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陰",可見此係平原河道上比較宏偉壯觀的大石橋,此橋系南和縣鄉紳宋文彪老人捐資修建,為連接晉、冀、魯經襄國和清河郡的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澧水橋曾於明代被洪水沖壞,後經歷重修,今澧水橋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橋頭石獅和澧水橋碑等重要文物。 澧水石橋碑澧水石橋碑位於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裡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地民眾修橋以濟交通的事實,考證甚詳,對有關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一九八二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7、隋代——南宮縣——《大隋南宮令宋君碑》

宋君碑,全名《大隋南宮令宋君碑》,又名《南宮定覺寺碑》,也叫《隋碑》、《宋君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覺寺住持女僧大庵(人稱美尼姑)為感念南宮令宋景於隋開皇十一年修建定覺寺,特請碑文為河間劉炫(字光伯)撰寫,自己篆刻碑文而形成此碑。宋君碑書體為漢隸,承襲後漢末期遺範。結體嚴謹,點畫流暢,有飛舞瀟灑之感。風韻神采,古樸雄奇,富有藝術感染力,因為它是少有的存世隋碑中隸書寫的端莊優美的碑刻。被邢侗稱為:文絕、字絕、篆額絕的三絕碑。目前該碑刻座落於南宮北大街129師部舊址院內,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風雨飄搖中字跡多被沖刷,此碑,為研究我國隋代隸書文化的唯一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6、隋代—南和縣——《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襄國郡南和縣(今邢臺南和縣)的"澧河橋",於隋開皇十一年建造於東韓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橋·根據澧水橋石碑記載:"碧柱浮空,煙雲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陰",可見此係平原河道上比較宏偉壯觀的大石橋,此橋系南和縣鄉紳宋文彪老人捐資修建,為連接晉、冀、魯經襄國和清河郡的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澧水橋曾於明代被洪水沖壞,後經歷重修,今澧水橋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橋頭石獅和澧水橋碑等重要文物。 澧水石橋碑澧水石橋碑位於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裡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地民眾修橋以濟交通的事實,考證甚詳,對有關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一九八二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7、隋代——南宮縣——《大隋南宮令宋君碑》

宋君碑,全名《大隋南宮令宋君碑》,又名《南宮定覺寺碑》,也叫《隋碑》、《宋君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覺寺住持女僧大庵(人稱美尼姑)為感念南宮令宋景於隋開皇十一年修建定覺寺,特請碑文為河間劉炫(字光伯)撰寫,自己篆刻碑文而形成此碑。宋君碑書體為漢隸,承襲後漢末期遺範。結體嚴謹,點畫流暢,有飛舞瀟灑之感。風韻神采,古樸雄奇,富有藝術感染力,因為它是少有的存世隋碑中隸書寫的端莊優美的碑刻。被邢侗稱為:文絕、字絕、篆額絕的三絕碑。目前該碑刻座落於南宮北大街129師部舊址院內,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風雨飄搖中字跡多被沖刷,此碑,為研究我國隋代隸書文化的唯一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6、隋代—南和縣——《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襄國郡南和縣(今邢臺南和縣)的"澧河橋",於隋開皇十一年建造於東韓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橋·根據澧水橋石碑記載:"碧柱浮空,煙雲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陰",可見此係平原河道上比較宏偉壯觀的大石橋,此橋系南和縣鄉紳宋文彪老人捐資修建,為連接晉、冀、魯經襄國和清河郡的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澧水橋曾於明代被洪水沖壞,後經歷重修,今澧水橋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橋頭石獅和澧水橋碑等重要文物。 澧水石橋碑澧水石橋碑位於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裡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地民眾修橋以濟交通的事實,考證甚詳,對有關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一九八二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7、隋代——南宮縣——《大隋南宮令宋君碑》

宋君碑,全名《大隋南宮令宋君碑》,又名《南宮定覺寺碑》,也叫《隋碑》、《宋君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覺寺住持女僧大庵(人稱美尼姑)為感念南宮令宋景於隋開皇十一年修建定覺寺,特請碑文為河間劉炫(字光伯)撰寫,自己篆刻碑文而形成此碑。宋君碑書體為漢隸,承襲後漢末期遺範。結體嚴謹,點畫流暢,有飛舞瀟灑之感。風韻神采,古樸雄奇,富有藝術感染力,因為它是少有的存世隋碑中隸書寫的端莊優美的碑刻。被邢侗稱為:文絕、字絕、篆額絕的三絕碑。目前該碑刻座落於南宮北大街129師部舊址院內,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風雨飄搖中字跡多被沖刷,此碑,為研究我國隋代隸書文化的唯一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8、唐代——沙河——宋璟碑

宋璟碑,是我國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因碑文是唐代“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並書”,所以也稱“顏魯公碑”。該碑現坐落在邢臺市橋西區李村鄉東戶村(原屬沙河市沙河城鎮)中學院內,原系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6、隋代—南和縣——《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襄國郡南和縣(今邢臺南和縣)的"澧河橋",於隋開皇十一年建造於東韓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橋·根據澧水橋石碑記載:"碧柱浮空,煙雲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陰",可見此係平原河道上比較宏偉壯觀的大石橋,此橋系南和縣鄉紳宋文彪老人捐資修建,為連接晉、冀、魯經襄國和清河郡的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澧水橋曾於明代被洪水沖壞,後經歷重修,今澧水橋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橋頭石獅和澧水橋碑等重要文物。 澧水石橋碑澧水石橋碑位於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裡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地民眾修橋以濟交通的事實,考證甚詳,對有關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一九八二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7、隋代——南宮縣——《大隋南宮令宋君碑》

宋君碑,全名《大隋南宮令宋君碑》,又名《南宮定覺寺碑》,也叫《隋碑》、《宋君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覺寺住持女僧大庵(人稱美尼姑)為感念南宮令宋景於隋開皇十一年修建定覺寺,特請碑文為河間劉炫(字光伯)撰寫,自己篆刻碑文而形成此碑。宋君碑書體為漢隸,承襲後漢末期遺範。結體嚴謹,點畫流暢,有飛舞瀟灑之感。風韻神采,古樸雄奇,富有藝術感染力,因為它是少有的存世隋碑中隸書寫的端莊優美的碑刻。被邢侗稱為:文絕、字絕、篆額絕的三絕碑。目前該碑刻座落於南宮北大街129師部舊址院內,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風雨飄搖中字跡多被沖刷,此碑,為研究我國隋代隸書文化的唯一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8、唐代——沙河——宋璟碑

宋璟碑,是我國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因碑文是唐代“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並書”,所以也稱“顏魯公碑”。該碑現坐落在邢臺市橋西區李村鄉東戶村(原屬沙河市沙河城鎮)中學院內,原系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6、隋代—南和縣——《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襄國郡南和縣(今邢臺南和縣)的"澧河橋",於隋開皇十一年建造於東韓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橋·根據澧水橋石碑記載:"碧柱浮空,煙雲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陰",可見此係平原河道上比較宏偉壯觀的大石橋,此橋系南和縣鄉紳宋文彪老人捐資修建,為連接晉、冀、魯經襄國和清河郡的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澧水橋曾於明代被洪水沖壞,後經歷重修,今澧水橋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橋頭石獅和澧水橋碑等重要文物。 澧水石橋碑澧水石橋碑位於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裡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地民眾修橋以濟交通的事實,考證甚詳,對有關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一九八二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7、隋代——南宮縣——《大隋南宮令宋君碑》

宋君碑,全名《大隋南宮令宋君碑》,又名《南宮定覺寺碑》,也叫《隋碑》、《宋君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覺寺住持女僧大庵(人稱美尼姑)為感念南宮令宋景於隋開皇十一年修建定覺寺,特請碑文為河間劉炫(字光伯)撰寫,自己篆刻碑文而形成此碑。宋君碑書體為漢隸,承襲後漢末期遺範。結體嚴謹,點畫流暢,有飛舞瀟灑之感。風韻神采,古樸雄奇,富有藝術感染力,因為它是少有的存世隋碑中隸書寫的端莊優美的碑刻。被邢侗稱為:文絕、字絕、篆額絕的三絕碑。目前該碑刻座落於南宮北大街129師部舊址院內,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風雨飄搖中字跡多被沖刷,此碑,為研究我國隋代隸書文化的唯一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8、唐代——沙河——宋璟碑

宋璟碑,是我國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因碑文是唐代“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並書”,所以也稱“顏魯公碑”。該碑現坐落在邢臺市橋西區李村鄉東戶村(原屬沙河市沙河城鎮)中學院內,原系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9、唐代——隆堯縣——《安樂寺碑》

《安樂寺碑》,唐上元元年(674年)立,碑主為“邢州刺史上柱國紀王李慎(唐太宗第十子)”,該碑碑首六龍及佛龕內佛、菩薩、弟子,雕刻極為精美生動;全碑刻“無量壽佛經”一部,書法莊嚴大方,功力深厚,堪稱“經書體”典範,故此碑為初唐雕刻、書法雙絕的藝術珍品。線存於隆堯縣碑刻館。

李慎(628年-689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生母韋貴妃。 貞觀五年(631年)進封申王,貞觀十年(636年)改封紀王,食邑八百戶。此後多次封秦州都督、襄州刺史,邢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後食邑加至一千戶。 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貞起兵推翻武則天政權,李慎受牽連下獄,後被流放領表,又說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歲。 邢州,今邢臺市在隋唐宋金時期的建置名稱,治所今邢臺市區,轄邢臺、沙河、南和、任縣、內丘、柏仁(隆堯)、鉅鹿、平鄉(含廣宗)等八縣。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6、隋代—南和縣——《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襄國郡南和縣(今邢臺南和縣)的"澧河橋",於隋開皇十一年建造於東韓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橋·根據澧水橋石碑記載:"碧柱浮空,煙雲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陰",可見此係平原河道上比較宏偉壯觀的大石橋,此橋系南和縣鄉紳宋文彪老人捐資修建,為連接晉、冀、魯經襄國和清河郡的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澧水橋曾於明代被洪水沖壞,後經歷重修,今澧水橋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橋頭石獅和澧水橋碑等重要文物。 澧水石橋碑澧水石橋碑位於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裡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地民眾修橋以濟交通的事實,考證甚詳,對有關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一九八二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7、隋代——南宮縣——《大隋南宮令宋君碑》

宋君碑,全名《大隋南宮令宋君碑》,又名《南宮定覺寺碑》,也叫《隋碑》、《宋君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覺寺住持女僧大庵(人稱美尼姑)為感念南宮令宋景於隋開皇十一年修建定覺寺,特請碑文為河間劉炫(字光伯)撰寫,自己篆刻碑文而形成此碑。宋君碑書體為漢隸,承襲後漢末期遺範。結體嚴謹,點畫流暢,有飛舞瀟灑之感。風韻神采,古樸雄奇,富有藝術感染力,因為它是少有的存世隋碑中隸書寫的端莊優美的碑刻。被邢侗稱為:文絕、字絕、篆額絕的三絕碑。目前該碑刻座落於南宮北大街129師部舊址院內,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風雨飄搖中字跡多被沖刷,此碑,為研究我國隋代隸書文化的唯一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8、唐代——沙河——宋璟碑

宋璟碑,是我國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因碑文是唐代“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並書”,所以也稱“顏魯公碑”。該碑現坐落在邢臺市橋西區李村鄉東戶村(原屬沙河市沙河城鎮)中學院內,原系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9、唐代——隆堯縣——《安樂寺碑》

《安樂寺碑》,唐上元元年(674年)立,碑主為“邢州刺史上柱國紀王李慎(唐太宗第十子)”,該碑碑首六龍及佛龕內佛、菩薩、弟子,雕刻極為精美生動;全碑刻“無量壽佛經”一部,書法莊嚴大方,功力深厚,堪稱“經書體”典範,故此碑為初唐雕刻、書法雙絕的藝術珍品。線存於隆堯縣碑刻館。

李慎(628年-689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生母韋貴妃。 貞觀五年(631年)進封申王,貞觀十年(636年)改封紀王,食邑八百戶。此後多次封秦州都督、襄州刺史,邢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後食邑加至一千戶。 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貞起兵推翻武則天政權,李慎受牽連下獄,後被流放領表,又說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歲。 邢州,今邢臺市在隋唐宋金時期的建置名稱,治所今邢臺市區,轄邢臺、沙河、南和、任縣、內丘、柏仁(隆堯)、鉅鹿、平鄉(含廣宗)等八縣。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6、隋代—南和縣——《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襄國郡南和縣(今邢臺南和縣)的"澧河橋",於隋開皇十一年建造於東韓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橋·根據澧水橋石碑記載:"碧柱浮空,煙雲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陰",可見此係平原河道上比較宏偉壯觀的大石橋,此橋系南和縣鄉紳宋文彪老人捐資修建,為連接晉、冀、魯經襄國和清河郡的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澧水橋曾於明代被洪水沖壞,後經歷重修,今澧水橋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橋頭石獅和澧水橋碑等重要文物。 澧水石橋碑澧水石橋碑位於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裡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地民眾修橋以濟交通的事實,考證甚詳,對有關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一九八二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7、隋代——南宮縣——《大隋南宮令宋君碑》

宋君碑,全名《大隋南宮令宋君碑》,又名《南宮定覺寺碑》,也叫《隋碑》、《宋君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覺寺住持女僧大庵(人稱美尼姑)為感念南宮令宋景於隋開皇十一年修建定覺寺,特請碑文為河間劉炫(字光伯)撰寫,自己篆刻碑文而形成此碑。宋君碑書體為漢隸,承襲後漢末期遺範。結體嚴謹,點畫流暢,有飛舞瀟灑之感。風韻神采,古樸雄奇,富有藝術感染力,因為它是少有的存世隋碑中隸書寫的端莊優美的碑刻。被邢侗稱為:文絕、字絕、篆額絕的三絕碑。目前該碑刻座落於南宮北大街129師部舊址院內,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風雨飄搖中字跡多被沖刷,此碑,為研究我國隋代隸書文化的唯一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8、唐代——沙河——宋璟碑

宋璟碑,是我國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因碑文是唐代“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並書”,所以也稱“顏魯公碑”。該碑現坐落在邢臺市橋西區李村鄉東戶村(原屬沙河市沙河城鎮)中學院內,原系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9、唐代——隆堯縣——《安樂寺碑》

《安樂寺碑》,唐上元元年(674年)立,碑主為“邢州刺史上柱國紀王李慎(唐太宗第十子)”,該碑碑首六龍及佛龕內佛、菩薩、弟子,雕刻極為精美生動;全碑刻“無量壽佛經”一部,書法莊嚴大方,功力深厚,堪稱“經書體”典範,故此碑為初唐雕刻、書法雙絕的藝術珍品。線存於隆堯縣碑刻館。

李慎(628年-689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生母韋貴妃。 貞觀五年(631年)進封申王,貞觀十年(636年)改封紀王,食邑八百戶。此後多次封秦州都督、襄州刺史,邢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後食邑加至一千戶。 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貞起兵推翻武則天政權,李慎受牽連下獄,後被流放領表,又說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歲。 邢州,今邢臺市在隋唐宋金時期的建置名稱,治所今邢臺市區,轄邢臺、沙河、南和、任縣、內丘、柏仁(隆堯)、鉅鹿、平鄉(含廣宗)等八縣。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0、唐代——隆堯縣——《光業寺碑》

《光業寺碑》,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立,象城縣令楊晉撰文。碑體巨大(高4.37米,寬1.4米),記載了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生平、追封帝號和修建祖陵、光業寺的史實,是考證李唐祖陵在邢臺隆堯的最權威的文字史料,是隆堯縣歷史價值最大的碑刻,彌足珍貴。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6、隋代—南和縣——《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襄國郡南和縣(今邢臺南和縣)的"澧河橋",於隋開皇十一年建造於東韓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橋·根據澧水橋石碑記載:"碧柱浮空,煙雲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陰",可見此係平原河道上比較宏偉壯觀的大石橋,此橋系南和縣鄉紳宋文彪老人捐資修建,為連接晉、冀、魯經襄國和清河郡的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澧水橋曾於明代被洪水沖壞,後經歷重修,今澧水橋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橋頭石獅和澧水橋碑等重要文物。 澧水石橋碑澧水石橋碑位於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裡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地民眾修橋以濟交通的事實,考證甚詳,對有關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一九八二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7、隋代——南宮縣——《大隋南宮令宋君碑》

宋君碑,全名《大隋南宮令宋君碑》,又名《南宮定覺寺碑》,也叫《隋碑》、《宋君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覺寺住持女僧大庵(人稱美尼姑)為感念南宮令宋景於隋開皇十一年修建定覺寺,特請碑文為河間劉炫(字光伯)撰寫,自己篆刻碑文而形成此碑。宋君碑書體為漢隸,承襲後漢末期遺範。結體嚴謹,點畫流暢,有飛舞瀟灑之感。風韻神采,古樸雄奇,富有藝術感染力,因為它是少有的存世隋碑中隸書寫的端莊優美的碑刻。被邢侗稱為:文絕、字絕、篆額絕的三絕碑。目前該碑刻座落於南宮北大街129師部舊址院內,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風雨飄搖中字跡多被沖刷,此碑,為研究我國隋代隸書文化的唯一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8、唐代——沙河——宋璟碑

宋璟碑,是我國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因碑文是唐代“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並書”,所以也稱“顏魯公碑”。該碑現坐落在邢臺市橋西區李村鄉東戶村(原屬沙河市沙河城鎮)中學院內,原系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9、唐代——隆堯縣——《安樂寺碑》

《安樂寺碑》,唐上元元年(674年)立,碑主為“邢州刺史上柱國紀王李慎(唐太宗第十子)”,該碑碑首六龍及佛龕內佛、菩薩、弟子,雕刻極為精美生動;全碑刻“無量壽佛經”一部,書法莊嚴大方,功力深厚,堪稱“經書體”典範,故此碑為初唐雕刻、書法雙絕的藝術珍品。線存於隆堯縣碑刻館。

李慎(628年-689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生母韋貴妃。 貞觀五年(631年)進封申王,貞觀十年(636年)改封紀王,食邑八百戶。此後多次封秦州都督、襄州刺史,邢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後食邑加至一千戶。 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貞起兵推翻武則天政權,李慎受牽連下獄,後被流放領表,又說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歲。 邢州,今邢臺市在隋唐宋金時期的建置名稱,治所今邢臺市區,轄邢臺、沙河、南和、任縣、內丘、柏仁(隆堯)、鉅鹿、平鄉(含廣宗)等八縣。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0、唐代——隆堯縣——《光業寺碑》

《光業寺碑》,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立,象城縣令楊晉撰文。碑體巨大(高4.37米,寬1.4米),記載了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生平、追封帝號和修建祖陵、光業寺的史實,是考證李唐祖陵在邢臺隆堯的最權威的文字史料,是隆堯縣歷史價值最大的碑刻,彌足珍貴。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6、隋代—南和縣——《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襄國郡南和縣(今邢臺南和縣)的"澧河橋",於隋開皇十一年建造於東韓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橋·根據澧水橋石碑記載:"碧柱浮空,煙雲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陰",可見此係平原河道上比較宏偉壯觀的大石橋,此橋系南和縣鄉紳宋文彪老人捐資修建,為連接晉、冀、魯經襄國和清河郡的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澧水橋曾於明代被洪水沖壞,後經歷重修,今澧水橋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橋頭石獅和澧水橋碑等重要文物。 澧水石橋碑澧水石橋碑位於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裡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地民眾修橋以濟交通的事實,考證甚詳,對有關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一九八二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7、隋代——南宮縣——《大隋南宮令宋君碑》

宋君碑,全名《大隋南宮令宋君碑》,又名《南宮定覺寺碑》,也叫《隋碑》、《宋君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覺寺住持女僧大庵(人稱美尼姑)為感念南宮令宋景於隋開皇十一年修建定覺寺,特請碑文為河間劉炫(字光伯)撰寫,自己篆刻碑文而形成此碑。宋君碑書體為漢隸,承襲後漢末期遺範。結體嚴謹,點畫流暢,有飛舞瀟灑之感。風韻神采,古樸雄奇,富有藝術感染力,因為它是少有的存世隋碑中隸書寫的端莊優美的碑刻。被邢侗稱為:文絕、字絕、篆額絕的三絕碑。目前該碑刻座落於南宮北大街129師部舊址院內,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風雨飄搖中字跡多被沖刷,此碑,為研究我國隋代隸書文化的唯一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8、唐代——沙河——宋璟碑

宋璟碑,是我國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因碑文是唐代“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並書”,所以也稱“顏魯公碑”。該碑現坐落在邢臺市橋西區李村鄉東戶村(原屬沙河市沙河城鎮)中學院內,原系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9、唐代——隆堯縣——《安樂寺碑》

《安樂寺碑》,唐上元元年(674年)立,碑主為“邢州刺史上柱國紀王李慎(唐太宗第十子)”,該碑碑首六龍及佛龕內佛、菩薩、弟子,雕刻極為精美生動;全碑刻“無量壽佛經”一部,書法莊嚴大方,功力深厚,堪稱“經書體”典範,故此碑為初唐雕刻、書法雙絕的藝術珍品。線存於隆堯縣碑刻館。

李慎(628年-689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生母韋貴妃。 貞觀五年(631年)進封申王,貞觀十年(636年)改封紀王,食邑八百戶。此後多次封秦州都督、襄州刺史,邢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後食邑加至一千戶。 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貞起兵推翻武則天政權,李慎受牽連下獄,後被流放領表,又說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歲。 邢州,今邢臺市在隋唐宋金時期的建置名稱,治所今邢臺市區,轄邢臺、沙河、南和、任縣、內丘、柏仁(隆堯)、鉅鹿、平鄉(含廣宗)等八縣。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0、唐代——隆堯縣——《光業寺碑》

《光業寺碑》,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立,象城縣令楊晉撰文。碑體巨大(高4.37米,寬1.4米),記載了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生平、追封帝號和修建祖陵、光業寺的史實,是考證李唐祖陵在邢臺隆堯的最權威的文字史料,是隆堯縣歷史價值最大的碑刻,彌足珍貴。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1、宋代——平鄉縣——大觀聖作之碑

邢臺市平鄉縣大觀聖作之碑為原平鄉縣文廟的遺物,原址在平鄉鎮,現遷至平鄉縣豐州鎮平安公園內。此碑保存較好,刻工精良,在體量上僅次於趙州大觀聖作之碑,是研究北宋學校教育、科舉制度及書法藝術的實物資料,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觀聖作之碑,始刻於宋大觀二年(1108年)青石質料,碑身為一塊整體的石料雕刻而成,高浮雕七龍盤頂,龜趺座通高5.14米,碑身高4.34米,厚0.38米。碑首陽面中間陰刻“大觀聖作之碑”六個楷書大字,為權相蔡京題寫,碑文由宋徽宗趙佶所撰,並由書學博士李時雍奉敕仿宋徽宗“瘦金體”摹寫而成,筆法俊逸、嚴謹規整,不失書法妙品。該碑嫻熟的雕刻工藝,精湛的書法藝術比較少見,是研究宋代石刻工藝和宋代書法的珍貴史料。 文物保護 2002年,出土於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糧站,現遷址到豐州鎮,是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基本完好,全國存世只有6通,河北保存完好的只有2通,另一通在趙縣,兩碑同一天刻立。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6、隋代—南和縣——《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襄國郡南和縣(今邢臺南和縣)的"澧河橋",於隋開皇十一年建造於東韓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橋·根據澧水橋石碑記載:"碧柱浮空,煙雲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陰",可見此係平原河道上比較宏偉壯觀的大石橋,此橋系南和縣鄉紳宋文彪老人捐資修建,為連接晉、冀、魯經襄國和清河郡的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澧水橋曾於明代被洪水沖壞,後經歷重修,今澧水橋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橋頭石獅和澧水橋碑等重要文物。 澧水石橋碑澧水石橋碑位於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裡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地民眾修橋以濟交通的事實,考證甚詳,對有關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一九八二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7、隋代——南宮縣——《大隋南宮令宋君碑》

宋君碑,全名《大隋南宮令宋君碑》,又名《南宮定覺寺碑》,也叫《隋碑》、《宋君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覺寺住持女僧大庵(人稱美尼姑)為感念南宮令宋景於隋開皇十一年修建定覺寺,特請碑文為河間劉炫(字光伯)撰寫,自己篆刻碑文而形成此碑。宋君碑書體為漢隸,承襲後漢末期遺範。結體嚴謹,點畫流暢,有飛舞瀟灑之感。風韻神采,古樸雄奇,富有藝術感染力,因為它是少有的存世隋碑中隸書寫的端莊優美的碑刻。被邢侗稱為:文絕、字絕、篆額絕的三絕碑。目前該碑刻座落於南宮北大街129師部舊址院內,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風雨飄搖中字跡多被沖刷,此碑,為研究我國隋代隸書文化的唯一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8、唐代——沙河——宋璟碑

宋璟碑,是我國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因碑文是唐代“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並書”,所以也稱“顏魯公碑”。該碑現坐落在邢臺市橋西區李村鄉東戶村(原屬沙河市沙河城鎮)中學院內,原系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9、唐代——隆堯縣——《安樂寺碑》

《安樂寺碑》,唐上元元年(674年)立,碑主為“邢州刺史上柱國紀王李慎(唐太宗第十子)”,該碑碑首六龍及佛龕內佛、菩薩、弟子,雕刻極為精美生動;全碑刻“無量壽佛經”一部,書法莊嚴大方,功力深厚,堪稱“經書體”典範,故此碑為初唐雕刻、書法雙絕的藝術珍品。線存於隆堯縣碑刻館。

李慎(628年-689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生母韋貴妃。 貞觀五年(631年)進封申王,貞觀十年(636年)改封紀王,食邑八百戶。此後多次封秦州都督、襄州刺史,邢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後食邑加至一千戶。 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貞起兵推翻武則天政權,李慎受牽連下獄,後被流放領表,又說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歲。 邢州,今邢臺市在隋唐宋金時期的建置名稱,治所今邢臺市區,轄邢臺、沙河、南和、任縣、內丘、柏仁(隆堯)、鉅鹿、平鄉(含廣宗)等八縣。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0、唐代——隆堯縣——《光業寺碑》

《光業寺碑》,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立,象城縣令楊晉撰文。碑體巨大(高4.37米,寬1.4米),記載了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生平、追封帝號和修建祖陵、光業寺的史實,是考證李唐祖陵在邢臺隆堯的最權威的文字史料,是隆堯縣歷史價值最大的碑刻,彌足珍貴。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1、宋代——平鄉縣——大觀聖作之碑

邢臺市平鄉縣大觀聖作之碑為原平鄉縣文廟的遺物,原址在平鄉鎮,現遷至平鄉縣豐州鎮平安公園內。此碑保存較好,刻工精良,在體量上僅次於趙州大觀聖作之碑,是研究北宋學校教育、科舉制度及書法藝術的實物資料,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觀聖作之碑,始刻於宋大觀二年(1108年)青石質料,碑身為一塊整體的石料雕刻而成,高浮雕七龍盤頂,龜趺座通高5.14米,碑身高4.34米,厚0.38米。碑首陽面中間陰刻“大觀聖作之碑”六個楷書大字,為權相蔡京題寫,碑文由宋徽宗趙佶所撰,並由書學博士李時雍奉敕仿宋徽宗“瘦金體”摹寫而成,筆法俊逸、嚴謹規整,不失書法妙品。該碑嫻熟的雕刻工藝,精湛的書法藝術比較少見,是研究宋代石刻工藝和宋代書法的珍貴史料。 文物保護 2002年,出土於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糧站,現遷址到豐州鎮,是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基本完好,全國存世只有6通,河北保存完好的只有2通,另一通在趙縣,兩碑同一天刻立。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6、隋代—南和縣——《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襄國郡南和縣(今邢臺南和縣)的"澧河橋",於隋開皇十一年建造於東韓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橋·根據澧水橋石碑記載:"碧柱浮空,煙雲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陰",可見此係平原河道上比較宏偉壯觀的大石橋,此橋系南和縣鄉紳宋文彪老人捐資修建,為連接晉、冀、魯經襄國和清河郡的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澧水橋曾於明代被洪水沖壞,後經歷重修,今澧水橋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橋頭石獅和澧水橋碑等重要文物。 澧水石橋碑澧水石橋碑位於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裡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地民眾修橋以濟交通的事實,考證甚詳,對有關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一九八二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7、隋代——南宮縣——《大隋南宮令宋君碑》

宋君碑,全名《大隋南宮令宋君碑》,又名《南宮定覺寺碑》,也叫《隋碑》、《宋君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覺寺住持女僧大庵(人稱美尼姑)為感念南宮令宋景於隋開皇十一年修建定覺寺,特請碑文為河間劉炫(字光伯)撰寫,自己篆刻碑文而形成此碑。宋君碑書體為漢隸,承襲後漢末期遺範。結體嚴謹,點畫流暢,有飛舞瀟灑之感。風韻神采,古樸雄奇,富有藝術感染力,因為它是少有的存世隋碑中隸書寫的端莊優美的碑刻。被邢侗稱為:文絕、字絕、篆額絕的三絕碑。目前該碑刻座落於南宮北大街129師部舊址院內,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風雨飄搖中字跡多被沖刷,此碑,為研究我國隋代隸書文化的唯一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8、唐代——沙河——宋璟碑

宋璟碑,是我國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因碑文是唐代“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並書”,所以也稱“顏魯公碑”。該碑現坐落在邢臺市橋西區李村鄉東戶村(原屬沙河市沙河城鎮)中學院內,原系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9、唐代——隆堯縣——《安樂寺碑》

《安樂寺碑》,唐上元元年(674年)立,碑主為“邢州刺史上柱國紀王李慎(唐太宗第十子)”,該碑碑首六龍及佛龕內佛、菩薩、弟子,雕刻極為精美生動;全碑刻“無量壽佛經”一部,書法莊嚴大方,功力深厚,堪稱“經書體”典範,故此碑為初唐雕刻、書法雙絕的藝術珍品。線存於隆堯縣碑刻館。

李慎(628年-689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生母韋貴妃。 貞觀五年(631年)進封申王,貞觀十年(636年)改封紀王,食邑八百戶。此後多次封秦州都督、襄州刺史,邢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後食邑加至一千戶。 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貞起兵推翻武則天政權,李慎受牽連下獄,後被流放領表,又說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歲。 邢州,今邢臺市在隋唐宋金時期的建置名稱,治所今邢臺市區,轄邢臺、沙河、南和、任縣、內丘、柏仁(隆堯)、鉅鹿、平鄉(含廣宗)等八縣。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0、唐代——隆堯縣——《光業寺碑》

《光業寺碑》,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立,象城縣令楊晉撰文。碑體巨大(高4.37米,寬1.4米),記載了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生平、追封帝號和修建祖陵、光業寺的史實,是考證李唐祖陵在邢臺隆堯的最權威的文字史料,是隆堯縣歷史價值最大的碑刻,彌足珍貴。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1、宋代——平鄉縣——大觀聖作之碑

邢臺市平鄉縣大觀聖作之碑為原平鄉縣文廟的遺物,原址在平鄉鎮,現遷至平鄉縣豐州鎮平安公園內。此碑保存較好,刻工精良,在體量上僅次於趙州大觀聖作之碑,是研究北宋學校教育、科舉制度及書法藝術的實物資料,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觀聖作之碑,始刻於宋大觀二年(1108年)青石質料,碑身為一塊整體的石料雕刻而成,高浮雕七龍盤頂,龜趺座通高5.14米,碑身高4.34米,厚0.38米。碑首陽面中間陰刻“大觀聖作之碑”六個楷書大字,為權相蔡京題寫,碑文由宋徽宗趙佶所撰,並由書學博士李時雍奉敕仿宋徽宗“瘦金體”摹寫而成,筆法俊逸、嚴謹規整,不失書法妙品。該碑嫻熟的雕刻工藝,精湛的書法藝術比較少見,是研究宋代石刻工藝和宋代書法的珍貴史料。 文物保護 2002年,出土於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糧站,現遷址到豐州鎮,是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基本完好,全國存世只有6通,河北保存完好的只有2通,另一通在趙縣,兩碑同一天刻立。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2、宋代-威縣-王羲之—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碑

《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碑,刻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戌辰(1088年),由李公澤撰文,張潔集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行書字而成碑文。

《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石刻,石刻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1088),“李公澤所撰,張潔集晉王右軍行書成文”。共470字,標題加正文21行,文後兩行小字為附記,未計入字數。靖康二年,金國南下,攻戰火中三清殿被毀該石刻被埋於地下。民國二年(1913)出土於威縣。現存於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6、隋代—南和縣——《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襄國郡南和縣(今邢臺南和縣)的"澧河橋",於隋開皇十一年建造於東韓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橋·根據澧水橋石碑記載:"碧柱浮空,煙雲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陰",可見此係平原河道上比較宏偉壯觀的大石橋,此橋系南和縣鄉紳宋文彪老人捐資修建,為連接晉、冀、魯經襄國和清河郡的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澧水橋曾於明代被洪水沖壞,後經歷重修,今澧水橋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橋頭石獅和澧水橋碑等重要文物。 澧水石橋碑澧水石橋碑位於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裡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地民眾修橋以濟交通的事實,考證甚詳,對有關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一九八二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7、隋代——南宮縣——《大隋南宮令宋君碑》

宋君碑,全名《大隋南宮令宋君碑》,又名《南宮定覺寺碑》,也叫《隋碑》、《宋君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覺寺住持女僧大庵(人稱美尼姑)為感念南宮令宋景於隋開皇十一年修建定覺寺,特請碑文為河間劉炫(字光伯)撰寫,自己篆刻碑文而形成此碑。宋君碑書體為漢隸,承襲後漢末期遺範。結體嚴謹,點畫流暢,有飛舞瀟灑之感。風韻神采,古樸雄奇,富有藝術感染力,因為它是少有的存世隋碑中隸書寫的端莊優美的碑刻。被邢侗稱為:文絕、字絕、篆額絕的三絕碑。目前該碑刻座落於南宮北大街129師部舊址院內,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風雨飄搖中字跡多被沖刷,此碑,為研究我國隋代隸書文化的唯一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8、唐代——沙河——宋璟碑

宋璟碑,是我國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因碑文是唐代“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並書”,所以也稱“顏魯公碑”。該碑現坐落在邢臺市橋西區李村鄉東戶村(原屬沙河市沙河城鎮)中學院內,原系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9、唐代——隆堯縣——《安樂寺碑》

《安樂寺碑》,唐上元元年(674年)立,碑主為“邢州刺史上柱國紀王李慎(唐太宗第十子)”,該碑碑首六龍及佛龕內佛、菩薩、弟子,雕刻極為精美生動;全碑刻“無量壽佛經”一部,書法莊嚴大方,功力深厚,堪稱“經書體”典範,故此碑為初唐雕刻、書法雙絕的藝術珍品。線存於隆堯縣碑刻館。

李慎(628年-689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生母韋貴妃。 貞觀五年(631年)進封申王,貞觀十年(636年)改封紀王,食邑八百戶。此後多次封秦州都督、襄州刺史,邢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後食邑加至一千戶。 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貞起兵推翻武則天政權,李慎受牽連下獄,後被流放領表,又說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歲。 邢州,今邢臺市在隋唐宋金時期的建置名稱,治所今邢臺市區,轄邢臺、沙河、南和、任縣、內丘、柏仁(隆堯)、鉅鹿、平鄉(含廣宗)等八縣。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0、唐代——隆堯縣——《光業寺碑》

《光業寺碑》,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立,象城縣令楊晉撰文。碑體巨大(高4.37米,寬1.4米),記載了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生平、追封帝號和修建祖陵、光業寺的史實,是考證李唐祖陵在邢臺隆堯的最權威的文字史料,是隆堯縣歷史價值最大的碑刻,彌足珍貴。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1、宋代——平鄉縣——大觀聖作之碑

邢臺市平鄉縣大觀聖作之碑為原平鄉縣文廟的遺物,原址在平鄉鎮,現遷至平鄉縣豐州鎮平安公園內。此碑保存較好,刻工精良,在體量上僅次於趙州大觀聖作之碑,是研究北宋學校教育、科舉制度及書法藝術的實物資料,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觀聖作之碑,始刻於宋大觀二年(1108年)青石質料,碑身為一塊整體的石料雕刻而成,高浮雕七龍盤頂,龜趺座通高5.14米,碑身高4.34米,厚0.38米。碑首陽面中間陰刻“大觀聖作之碑”六個楷書大字,為權相蔡京題寫,碑文由宋徽宗趙佶所撰,並由書學博士李時雍奉敕仿宋徽宗“瘦金體”摹寫而成,筆法俊逸、嚴謹規整,不失書法妙品。該碑嫻熟的雕刻工藝,精湛的書法藝術比較少見,是研究宋代石刻工藝和宋代書法的珍貴史料。 文物保護 2002年,出土於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糧站,現遷址到豐州鎮,是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基本完好,全國存世只有6通,河北保存完好的只有2通,另一通在趙縣,兩碑同一天刻立。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2、宋代-威縣-王羲之—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碑

《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碑,刻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戌辰(1088年),由李公澤撰文,張潔集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行書字而成碑文。

《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石刻,石刻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1088),“李公澤所撰,張潔集晉王右軍行書成文”。共470字,標題加正文21行,文後兩行小字為附記,未計入字數。靖康二年,金國南下,攻戰火中三清殿被毀該石刻被埋於地下。民國二年(1913)出土於威縣。現存於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6、隋代—南和縣——《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襄國郡南和縣(今邢臺南和縣)的"澧河橋",於隋開皇十一年建造於東韓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橋·根據澧水橋石碑記載:"碧柱浮空,煙雲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陰",可見此係平原河道上比較宏偉壯觀的大石橋,此橋系南和縣鄉紳宋文彪老人捐資修建,為連接晉、冀、魯經襄國和清河郡的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澧水橋曾於明代被洪水沖壞,後經歷重修,今澧水橋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橋頭石獅和澧水橋碑等重要文物。 澧水石橋碑澧水石橋碑位於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裡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地民眾修橋以濟交通的事實,考證甚詳,對有關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一九八二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7、隋代——南宮縣——《大隋南宮令宋君碑》

宋君碑,全名《大隋南宮令宋君碑》,又名《南宮定覺寺碑》,也叫《隋碑》、《宋君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覺寺住持女僧大庵(人稱美尼姑)為感念南宮令宋景於隋開皇十一年修建定覺寺,特請碑文為河間劉炫(字光伯)撰寫,自己篆刻碑文而形成此碑。宋君碑書體為漢隸,承襲後漢末期遺範。結體嚴謹,點畫流暢,有飛舞瀟灑之感。風韻神采,古樸雄奇,富有藝術感染力,因為它是少有的存世隋碑中隸書寫的端莊優美的碑刻。被邢侗稱為:文絕、字絕、篆額絕的三絕碑。目前該碑刻座落於南宮北大街129師部舊址院內,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風雨飄搖中字跡多被沖刷,此碑,為研究我國隋代隸書文化的唯一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8、唐代——沙河——宋璟碑

宋璟碑,是我國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因碑文是唐代“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並書”,所以也稱“顏魯公碑”。該碑現坐落在邢臺市橋西區李村鄉東戶村(原屬沙河市沙河城鎮)中學院內,原系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9、唐代——隆堯縣——《安樂寺碑》

《安樂寺碑》,唐上元元年(674年)立,碑主為“邢州刺史上柱國紀王李慎(唐太宗第十子)”,該碑碑首六龍及佛龕內佛、菩薩、弟子,雕刻極為精美生動;全碑刻“無量壽佛經”一部,書法莊嚴大方,功力深厚,堪稱“經書體”典範,故此碑為初唐雕刻、書法雙絕的藝術珍品。線存於隆堯縣碑刻館。

李慎(628年-689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生母韋貴妃。 貞觀五年(631年)進封申王,貞觀十年(636年)改封紀王,食邑八百戶。此後多次封秦州都督、襄州刺史,邢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後食邑加至一千戶。 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貞起兵推翻武則天政權,李慎受牽連下獄,後被流放領表,又說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歲。 邢州,今邢臺市在隋唐宋金時期的建置名稱,治所今邢臺市區,轄邢臺、沙河、南和、任縣、內丘、柏仁(隆堯)、鉅鹿、平鄉(含廣宗)等八縣。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0、唐代——隆堯縣——《光業寺碑》

《光業寺碑》,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立,象城縣令楊晉撰文。碑體巨大(高4.37米,寬1.4米),記載了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生平、追封帝號和修建祖陵、光業寺的史實,是考證李唐祖陵在邢臺隆堯的最權威的文字史料,是隆堯縣歷史價值最大的碑刻,彌足珍貴。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1、宋代——平鄉縣——大觀聖作之碑

邢臺市平鄉縣大觀聖作之碑為原平鄉縣文廟的遺物,原址在平鄉鎮,現遷至平鄉縣豐州鎮平安公園內。此碑保存較好,刻工精良,在體量上僅次於趙州大觀聖作之碑,是研究北宋學校教育、科舉制度及書法藝術的實物資料,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觀聖作之碑,始刻於宋大觀二年(1108年)青石質料,碑身為一塊整體的石料雕刻而成,高浮雕七龍盤頂,龜趺座通高5.14米,碑身高4.34米,厚0.38米。碑首陽面中間陰刻“大觀聖作之碑”六個楷書大字,為權相蔡京題寫,碑文由宋徽宗趙佶所撰,並由書學博士李時雍奉敕仿宋徽宗“瘦金體”摹寫而成,筆法俊逸、嚴謹規整,不失書法妙品。該碑嫻熟的雕刻工藝,精湛的書法藝術比較少見,是研究宋代石刻工藝和宋代書法的珍貴史料。 文物保護 2002年,出土於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糧站,現遷址到豐州鎮,是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基本完好,全國存世只有6通,河北保存完好的只有2通,另一通在趙縣,兩碑同一天刻立。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2、宋代-威縣-王羲之—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碑

《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碑,刻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戌辰(1088年),由李公澤撰文,張潔集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行書字而成碑文。

《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石刻,石刻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1088),“李公澤所撰,張潔集晉王右軍行書成文”。共470字,標題加正文21行,文後兩行小字為附記,未計入字數。靖康二年,金國南下,攻戰火中三清殿被毀該石刻被埋於地下。民國二年(1913)出土於威縣。現存於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3、元代—柏鄉縣—賈母貞節碑

位於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該碑系元朝中憲大夫度支少監賈庭瑞為其母所立,由楊載撰文,書法家趙孟頫書,字跡筆畫豐潤,婉轉流暢,結構勻稱優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此碑高360釐米,寬100釐米,厚40釐米,龜趺座,蟠螭首,碑額趙氏篆書"賈母貞節碑記"。此碑在"文革"間被損嚴重,1982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6、隋代—南和縣——《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襄國郡南和縣(今邢臺南和縣)的"澧河橋",於隋開皇十一年建造於東韓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橋·根據澧水橋石碑記載:"碧柱浮空,煙雲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陰",可見此係平原河道上比較宏偉壯觀的大石橋,此橋系南和縣鄉紳宋文彪老人捐資修建,為連接晉、冀、魯經襄國和清河郡的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澧水橋曾於明代被洪水沖壞,後經歷重修,今澧水橋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橋頭石獅和澧水橋碑等重要文物。 澧水石橋碑澧水石橋碑位於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裡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地民眾修橋以濟交通的事實,考證甚詳,對有關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一九八二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7、隋代——南宮縣——《大隋南宮令宋君碑》

宋君碑,全名《大隋南宮令宋君碑》,又名《南宮定覺寺碑》,也叫《隋碑》、《宋君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覺寺住持女僧大庵(人稱美尼姑)為感念南宮令宋景於隋開皇十一年修建定覺寺,特請碑文為河間劉炫(字光伯)撰寫,自己篆刻碑文而形成此碑。宋君碑書體為漢隸,承襲後漢末期遺範。結體嚴謹,點畫流暢,有飛舞瀟灑之感。風韻神采,古樸雄奇,富有藝術感染力,因為它是少有的存世隋碑中隸書寫的端莊優美的碑刻。被邢侗稱為:文絕、字絕、篆額絕的三絕碑。目前該碑刻座落於南宮北大街129師部舊址院內,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風雨飄搖中字跡多被沖刷,此碑,為研究我國隋代隸書文化的唯一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8、唐代——沙河——宋璟碑

宋璟碑,是我國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因碑文是唐代“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並書”,所以也稱“顏魯公碑”。該碑現坐落在邢臺市橋西區李村鄉東戶村(原屬沙河市沙河城鎮)中學院內,原系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9、唐代——隆堯縣——《安樂寺碑》

《安樂寺碑》,唐上元元年(674年)立,碑主為“邢州刺史上柱國紀王李慎(唐太宗第十子)”,該碑碑首六龍及佛龕內佛、菩薩、弟子,雕刻極為精美生動;全碑刻“無量壽佛經”一部,書法莊嚴大方,功力深厚,堪稱“經書體”典範,故此碑為初唐雕刻、書法雙絕的藝術珍品。線存於隆堯縣碑刻館。

李慎(628年-689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生母韋貴妃。 貞觀五年(631年)進封申王,貞觀十年(636年)改封紀王,食邑八百戶。此後多次封秦州都督、襄州刺史,邢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後食邑加至一千戶。 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貞起兵推翻武則天政權,李慎受牽連下獄,後被流放領表,又說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歲。 邢州,今邢臺市在隋唐宋金時期的建置名稱,治所今邢臺市區,轄邢臺、沙河、南和、任縣、內丘、柏仁(隆堯)、鉅鹿、平鄉(含廣宗)等八縣。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0、唐代——隆堯縣——《光業寺碑》

《光業寺碑》,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立,象城縣令楊晉撰文。碑體巨大(高4.37米,寬1.4米),記載了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生平、追封帝號和修建祖陵、光業寺的史實,是考證李唐祖陵在邢臺隆堯的最權威的文字史料,是隆堯縣歷史價值最大的碑刻,彌足珍貴。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1、宋代——平鄉縣——大觀聖作之碑

邢臺市平鄉縣大觀聖作之碑為原平鄉縣文廟的遺物,原址在平鄉鎮,現遷至平鄉縣豐州鎮平安公園內。此碑保存較好,刻工精良,在體量上僅次於趙州大觀聖作之碑,是研究北宋學校教育、科舉制度及書法藝術的實物資料,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觀聖作之碑,始刻於宋大觀二年(1108年)青石質料,碑身為一塊整體的石料雕刻而成,高浮雕七龍盤頂,龜趺座通高5.14米,碑身高4.34米,厚0.38米。碑首陽面中間陰刻“大觀聖作之碑”六個楷書大字,為權相蔡京題寫,碑文由宋徽宗趙佶所撰,並由書學博士李時雍奉敕仿宋徽宗“瘦金體”摹寫而成,筆法俊逸、嚴謹規整,不失書法妙品。該碑嫻熟的雕刻工藝,精湛的書法藝術比較少見,是研究宋代石刻工藝和宋代書法的珍貴史料。 文物保護 2002年,出土於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糧站,現遷址到豐州鎮,是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基本完好,全國存世只有6通,河北保存完好的只有2通,另一通在趙縣,兩碑同一天刻立。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2、宋代-威縣-王羲之—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碑

《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碑,刻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戌辰(1088年),由李公澤撰文,張潔集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行書字而成碑文。

《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石刻,石刻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1088),“李公澤所撰,張潔集晉王右軍行書成文”。共470字,標題加正文21行,文後兩行小字為附記,未計入字數。靖康二年,金國南下,攻戰火中三清殿被毀該石刻被埋於地下。民國二年(1913)出土於威縣。現存於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3、元代—柏鄉縣—賈母貞節碑

位於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該碑系元朝中憲大夫度支少監賈庭瑞為其母所立,由楊載撰文,書法家趙孟頫書,字跡筆畫豐潤,婉轉流暢,結構勻稱優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此碑高360釐米,寬100釐米,厚40釐米,龜趺座,蟠螭首,碑額趙氏篆書"賈母貞節碑記"。此碑在"文革"間被損嚴重,1982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4、元代——內丘縣——劉秉忠書丹—《重修鵲山神應王廟記碑》

《國朝重修鵲山神應王廟》碑,元代碑刻。位於山門口西側,坐西面東。元至元五年(1268年)立石。碑青石質,高2.8米,寬0.94米,厚0.3米,弧形碑首,浮雕六龍,矩形碑額,龜跌座。碑文楷書,計30行,少者5字,多者53字,共計1025字,碑陰字多漫漶。藏春居士劉秉忠書丹。此碑不但是研究扁鵲生平的重要史料,而且碑文可折射出修扁鵲殿的滄桑歷史。元朝太醫院顏天翼於至元五年重修此廟,中途病逝,其妻張氏及其長子伯祿,繼承遺志,完成未竟之業,其次子伯祥,請求皇帝立碑,世祖忽必烈應允沼令翰林學士王鄂撰寫“神應鵲王廟記”碑文,由元朝重臣、太保,邢臺人劉秉忠書丹。 此碑在考古研究上和書法芝術上均有較高的價值,是目前現存難得的碑刻。

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臣王鄂奉敕撰,藏春居士劉秉忠書丹,前中書省都事劉鬱篆額。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6、隋代—南和縣——《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襄國郡南和縣(今邢臺南和縣)的"澧河橋",於隋開皇十一年建造於東韓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橋·根據澧水橋石碑記載:"碧柱浮空,煙雲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陰",可見此係平原河道上比較宏偉壯觀的大石橋,此橋系南和縣鄉紳宋文彪老人捐資修建,為連接晉、冀、魯經襄國和清河郡的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澧水橋曾於明代被洪水沖壞,後經歷重修,今澧水橋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橋頭石獅和澧水橋碑等重要文物。 澧水石橋碑澧水石橋碑位於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裡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地民眾修橋以濟交通的事實,考證甚詳,對有關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一九八二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7、隋代——南宮縣——《大隋南宮令宋君碑》

宋君碑,全名《大隋南宮令宋君碑》,又名《南宮定覺寺碑》,也叫《隋碑》、《宋君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覺寺住持女僧大庵(人稱美尼姑)為感念南宮令宋景於隋開皇十一年修建定覺寺,特請碑文為河間劉炫(字光伯)撰寫,自己篆刻碑文而形成此碑。宋君碑書體為漢隸,承襲後漢末期遺範。結體嚴謹,點畫流暢,有飛舞瀟灑之感。風韻神采,古樸雄奇,富有藝術感染力,因為它是少有的存世隋碑中隸書寫的端莊優美的碑刻。被邢侗稱為:文絕、字絕、篆額絕的三絕碑。目前該碑刻座落於南宮北大街129師部舊址院內,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風雨飄搖中字跡多被沖刷,此碑,為研究我國隋代隸書文化的唯一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8、唐代——沙河——宋璟碑

宋璟碑,是我國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因碑文是唐代“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並書”,所以也稱“顏魯公碑”。該碑現坐落在邢臺市橋西區李村鄉東戶村(原屬沙河市沙河城鎮)中學院內,原系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9、唐代——隆堯縣——《安樂寺碑》

《安樂寺碑》,唐上元元年(674年)立,碑主為“邢州刺史上柱國紀王李慎(唐太宗第十子)”,該碑碑首六龍及佛龕內佛、菩薩、弟子,雕刻極為精美生動;全碑刻“無量壽佛經”一部,書法莊嚴大方,功力深厚,堪稱“經書體”典範,故此碑為初唐雕刻、書法雙絕的藝術珍品。線存於隆堯縣碑刻館。

李慎(628年-689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生母韋貴妃。 貞觀五年(631年)進封申王,貞觀十年(636年)改封紀王,食邑八百戶。此後多次封秦州都督、襄州刺史,邢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後食邑加至一千戶。 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貞起兵推翻武則天政權,李慎受牽連下獄,後被流放領表,又說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歲。 邢州,今邢臺市在隋唐宋金時期的建置名稱,治所今邢臺市區,轄邢臺、沙河、南和、任縣、內丘、柏仁(隆堯)、鉅鹿、平鄉(含廣宗)等八縣。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0、唐代——隆堯縣——《光業寺碑》

《光業寺碑》,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立,象城縣令楊晉撰文。碑體巨大(高4.37米,寬1.4米),記載了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生平、追封帝號和修建祖陵、光業寺的史實,是考證李唐祖陵在邢臺隆堯的最權威的文字史料,是隆堯縣歷史價值最大的碑刻,彌足珍貴。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1、宋代——平鄉縣——大觀聖作之碑

邢臺市平鄉縣大觀聖作之碑為原平鄉縣文廟的遺物,原址在平鄉鎮,現遷至平鄉縣豐州鎮平安公園內。此碑保存較好,刻工精良,在體量上僅次於趙州大觀聖作之碑,是研究北宋學校教育、科舉制度及書法藝術的實物資料,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觀聖作之碑,始刻於宋大觀二年(1108年)青石質料,碑身為一塊整體的石料雕刻而成,高浮雕七龍盤頂,龜趺座通高5.14米,碑身高4.34米,厚0.38米。碑首陽面中間陰刻“大觀聖作之碑”六個楷書大字,為權相蔡京題寫,碑文由宋徽宗趙佶所撰,並由書學博士李時雍奉敕仿宋徽宗“瘦金體”摹寫而成,筆法俊逸、嚴謹規整,不失書法妙品。該碑嫻熟的雕刻工藝,精湛的書法藝術比較少見,是研究宋代石刻工藝和宋代書法的珍貴史料。 文物保護 2002年,出土於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糧站,現遷址到豐州鎮,是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基本完好,全國存世只有6通,河北保存完好的只有2通,另一通在趙縣,兩碑同一天刻立。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2、宋代-威縣-王羲之—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碑

《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碑,刻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戌辰(1088年),由李公澤撰文,張潔集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行書字而成碑文。

《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石刻,石刻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1088),“李公澤所撰,張潔集晉王右軍行書成文”。共470字,標題加正文21行,文後兩行小字為附記,未計入字數。靖康二年,金國南下,攻戰火中三清殿被毀該石刻被埋於地下。民國二年(1913)出土於威縣。現存於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3、元代—柏鄉縣—賈母貞節碑

位於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該碑系元朝中憲大夫度支少監賈庭瑞為其母所立,由楊載撰文,書法家趙孟頫書,字跡筆畫豐潤,婉轉流暢,結構勻稱優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此碑高360釐米,寬100釐米,厚40釐米,龜趺座,蟠螭首,碑額趙氏篆書"賈母貞節碑記"。此碑在"文革"間被損嚴重,1982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4、元代——內丘縣——劉秉忠書丹—《重修鵲山神應王廟記碑》

《國朝重修鵲山神應王廟》碑,元代碑刻。位於山門口西側,坐西面東。元至元五年(1268年)立石。碑青石質,高2.8米,寬0.94米,厚0.3米,弧形碑首,浮雕六龍,矩形碑額,龜跌座。碑文楷書,計30行,少者5字,多者53字,共計1025字,碑陰字多漫漶。藏春居士劉秉忠書丹。此碑不但是研究扁鵲生平的重要史料,而且碑文可折射出修扁鵲殿的滄桑歷史。元朝太醫院顏天翼於至元五年重修此廟,中途病逝,其妻張氏及其長子伯祿,繼承遺志,完成未竟之業,其次子伯祥,請求皇帝立碑,世祖忽必烈應允沼令翰林學士王鄂撰寫“神應鵲王廟記”碑文,由元朝重臣、太保,邢臺人劉秉忠書丹。 此碑在考古研究上和書法芝術上均有較高的價值,是目前現存難得的碑刻。

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臣王鄂奉敕撰,藏春居士劉秉忠書丹,前中書省都事劉鬱篆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5、清代——南宮縣——重修南宮縣學碑

南宮碑,全稱《重修南宮縣學碑》,因碑額題有篆文“重修文廟碑記”,故也叫《重修文廟碑記》,位於邢臺市南宮市,是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在當時代理縣令李傅棣主持下重修南宮縣學即文廟時,請當時著名書法家、散文家、教育家、“桐城派”學者張裕釗撰文並書丹的記事碑。該碑“文、字雙美”,無論從書法的角度還是講文章的思想性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創立了“南宮體”(“六朝體”)書法,字體結構裡圓外方,方中帶圓,頗有風神;圓中見方,內藏筋骨,使每一個字都顯得既充實而又有餘韻,堪稱“柔峻相間,融而化之”,曾被譽為“在近代書壇上別開生面,獨創一格”的“南宮碑體”。稱為“文字雙美”,刻鐫兼優的藝術珍品。此碑刻於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通高2.4米,寬0.89米,厚0.25米,優質青石刻成。碑文有楷書13行,共650字。該碑現立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南宮中學院內,保存完好,1982 年被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61、隆堯—北魏—《楊翬碑》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又稱《西河魏碑》,或稱《楊宣碑》。

原位於河北省邢臺地區隆堯縣堯山鄉西河村東北200米處的楊翬墓地,現存隆堯縣文物保管所碑刻館內,隆堯碑刻群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於北魏宣武帝(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碑文楷書26行,行43字。書法遒勁而致佳,筆氣渾厚,意態跳宕,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內,隸意濃厚,有典型的魏碑風格,為歷代評碑名家所推崇,以其書法價值著稱國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有50年代拓本,拓片長1.38米,寬0.83米。

關於此碑,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列為“精品上”。清末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對此碑也有較詳細的著錄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2、邢臺—北魏—南良舍閣頂披肩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於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後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幾代為官,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曇和虔崇佛教,其築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3、南和縣—北齊—造像碑

北齊造像碑,位於邢臺南和縣治北,南和縣醫院老院內(今中醫院),北100米為邢臺與臨西公路。此碑刻於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 據《南和縣誌》記載,北齊造像碑原在南和縣慧炬寺內,寺院已塌毀,

此碑高4.30米,寬1.45米,厚0.39米,碑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佛像下刻有供養人姓名。正中佛龕下鐫刻著“大齊天保巳卯(公元559年)二月十三日慧炬寺僧道閻募造”。碑陰上部有佛光形佛龕28個,雕有大小佛像36尊。下部圭形佛龕十個,凸形佛龕一個,造像十七尊。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現碑身埋在地下,露出地面部分,高2.80米,寬1.45米,厚0.39米,於一九六七年,建磚結構碑樓一個。

北齊造像碑,對於研究北齊時期的佛教歷史和雕刻藝術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一九八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4、平鄉—北齊—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北柴村,俗稱“響鈴碑”原在北柴村東福勝寺卓舊址,現移至縣文化局院內,碑高2.3米,寬0.84米,北齊天統元年(565)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碑造形美觀,刻工精良,藝術價值較高。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5、邢臺縣-北齊-常樂寺碑

常樂寺碑,始立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49年曆史,該碑縱170釐米,闊70釐米,碑首為六條盤絞的螭,螭所圍中心為兩兩相背的四尊佛像,碑側亦造佛像兩尊,碑正面為楷書大字,正中書“常樂寺”,左側書“大齊天統年置”。字體直接晉楷遺範,並開唐楷之先兆。碑陰為碑文,記述了教禪經傳之況及當時任青冀二州刺史之郭溫集五百豪戶之資造經修寺之績,共存725字,其中歌頌了佛陀釋迦牟尼,也歌頌了道教的老子以及其西行化胡為佛的功績。北齊碑書的一大特徵為隸書復興,該碑文書體即為其典型體現,然其獨特之處在於用北碑筆法寫平正的漢隸,並雜揉某些篆法,形成了一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寓平靜、雄強、優雅於一體的別樣書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6、隋代—南和縣——《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

襄國郡南和縣(今邢臺南和縣)的"澧河橋",於隋開皇十一年建造於東韓村澧河上,系大型石橋·根據澧水橋石碑記載:"碧柱浮空,煙雲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陰",可見此係平原河道上比較宏偉壯觀的大石橋,此橋系南和縣鄉紳宋文彪老人捐資修建,為連接晉、冀、魯經襄國和清河郡的交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澧水橋曾於明代被洪水沖壞,後經歷重修,今澧水橋仍保存有隋朝古槐、橋頭石獅和澧水橋碑等重要文物。 澧水石橋碑澧水石橋碑位於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院內。碑刻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跌座,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裡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地民眾修橋以濟交通的事實,考證甚詳,對有關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一九八二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7、隋代——南宮縣——《大隋南宮令宋君碑》

宋君碑,全名《大隋南宮令宋君碑》,又名《南宮定覺寺碑》,也叫《隋碑》、《宋君碑》,位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覺寺住持女僧大庵(人稱美尼姑)為感念南宮令宋景於隋開皇十一年修建定覺寺,特請碑文為河間劉炫(字光伯)撰寫,自己篆刻碑文而形成此碑。宋君碑書體為漢隸,承襲後漢末期遺範。結體嚴謹,點畫流暢,有飛舞瀟灑之感。風韻神采,古樸雄奇,富有藝術感染力,因為它是少有的存世隋碑中隸書寫的端莊優美的碑刻。被邢侗稱為:文絕、字絕、篆額絕的三絕碑。目前該碑刻座落於南宮北大街129師部舊址院內,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風雨飄搖中字跡多被沖刷,此碑,為研究我國隋代隸書文化的唯一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8、唐代——沙河——宋璟碑

宋璟碑,是我國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因碑文是唐代“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並書”,所以也稱“顏魯公碑”。該碑現坐落在邢臺市橋西區李村鄉東戶村(原屬沙河市沙河城鎮)中學院內,原系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9、唐代——隆堯縣——《安樂寺碑》

《安樂寺碑》,唐上元元年(674年)立,碑主為“邢州刺史上柱國紀王李慎(唐太宗第十子)”,該碑碑首六龍及佛龕內佛、菩薩、弟子,雕刻極為精美生動;全碑刻“無量壽佛經”一部,書法莊嚴大方,功力深厚,堪稱“經書體”典範,故此碑為初唐雕刻、書法雙絕的藝術珍品。線存於隆堯縣碑刻館。

李慎(628年-689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生母韋貴妃。 貞觀五年(631年)進封申王,貞觀十年(636年)改封紀王,食邑八百戶。此後多次封秦州都督、襄州刺史,邢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後食邑加至一千戶。 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貞起兵推翻武則天政權,李慎受牽連下獄,後被流放領表,又說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歲。 邢州,今邢臺市在隋唐宋金時期的建置名稱,治所今邢臺市區,轄邢臺、沙河、南和、任縣、內丘、柏仁(隆堯)、鉅鹿、平鄉(含廣宗)等八縣。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0、唐代——隆堯縣——《光業寺碑》

《光業寺碑》,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立,象城縣令楊晉撰文。碑體巨大(高4.37米,寬1.4米),記載了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生平、追封帝號和修建祖陵、光業寺的史實,是考證李唐祖陵在邢臺隆堯的最權威的文字史料,是隆堯縣歷史價值最大的碑刻,彌足珍貴。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1、宋代——平鄉縣——大觀聖作之碑

邢臺市平鄉縣大觀聖作之碑為原平鄉縣文廟的遺物,原址在平鄉鎮,現遷至平鄉縣豐州鎮平安公園內。此碑保存較好,刻工精良,在體量上僅次於趙州大觀聖作之碑,是研究北宋學校教育、科舉制度及書法藝術的實物資料,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觀聖作之碑,始刻於宋大觀二年(1108年)青石質料,碑身為一塊整體的石料雕刻而成,高浮雕七龍盤頂,龜趺座通高5.14米,碑身高4.34米,厚0.38米。碑首陽面中間陰刻“大觀聖作之碑”六個楷書大字,為權相蔡京題寫,碑文由宋徽宗趙佶所撰,並由書學博士李時雍奉敕仿宋徽宗“瘦金體”摹寫而成,筆法俊逸、嚴謹規整,不失書法妙品。該碑嫻熟的雕刻工藝,精湛的書法藝術比較少見,是研究宋代石刻工藝和宋代書法的珍貴史料。 文物保護 2002年,出土於邢臺市平鄉縣平鄉鎮糧站,現遷址到豐州鎮,是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基本完好,全國存世只有6通,河北保存完好的只有2通,另一通在趙縣,兩碑同一天刻立。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2、宋代-威縣-王羲之—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碑

《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碑,刻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戌辰(1088年),由李公澤撰文,張潔集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行書字而成碑文。

《新宗城縣三清殿記》石刻,石刻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1088),“李公澤所撰,張潔集晉王右軍行書成文”。共470字,標題加正文21行,文後兩行小字為附記,未計入字數。靖康二年,金國南下,攻戰火中三清殿被毀該石刻被埋於地下。民國二年(1913)出土於威縣。現存於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3、元代—柏鄉縣—賈母貞節碑

位於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該碑系元朝中憲大夫度支少監賈庭瑞為其母所立,由楊載撰文,書法家趙孟頫書,字跡筆畫豐潤,婉轉流暢,結構勻稱優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此碑高360釐米,寬100釐米,厚40釐米,龜趺座,蟠螭首,碑額趙氏篆書"賈母貞節碑記"。此碑在"文革"間被損嚴重,1982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4、元代——內丘縣——劉秉忠書丹—《重修鵲山神應王廟記碑》

《國朝重修鵲山神應王廟》碑,元代碑刻。位於山門口西側,坐西面東。元至元五年(1268年)立石。碑青石質,高2.8米,寬0.94米,厚0.3米,弧形碑首,浮雕六龍,矩形碑額,龜跌座。碑文楷書,計30行,少者5字,多者53字,共計1025字,碑陰字多漫漶。藏春居士劉秉忠書丹。此碑不但是研究扁鵲生平的重要史料,而且碑文可折射出修扁鵲殿的滄桑歷史。元朝太醫院顏天翼於至元五年重修此廟,中途病逝,其妻張氏及其長子伯祿,繼承遺志,完成未竟之業,其次子伯祥,請求皇帝立碑,世祖忽必烈應允沼令翰林學士王鄂撰寫“神應鵲王廟記”碑文,由元朝重臣、太保,邢臺人劉秉忠書丹。 此碑在考古研究上和書法芝術上均有較高的價值,是目前現存難得的碑刻。

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臣王鄂奉敕撰,藏春居士劉秉忠書丹,前中書省都事劉鬱篆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15、清代——南宮縣——重修南宮縣學碑

南宮碑,全稱《重修南宮縣學碑》,因碑額題有篆文“重修文廟碑記”,故也叫《重修文廟碑記》,位於邢臺市南宮市,是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在當時代理縣令李傅棣主持下重修南宮縣學即文廟時,請當時著名書法家、散文家、教育家、“桐城派”學者張裕釗撰文並書丹的記事碑。該碑“文、字雙美”,無論從書法的角度還是講文章的思想性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創立了“南宮體”(“六朝體”)書法,字體結構裡圓外方,方中帶圓,頗有風神;圓中見方,內藏筋骨,使每一個字都顯得既充實而又有餘韻,堪稱“柔峻相間,融而化之”,曾被譽為“在近代書壇上別開生面,獨創一格”的“南宮碑體”。稱為“文字雙美”,刻鐫兼優的藝術珍品。此碑刻於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通高2.4米,寬0.89米,厚0.25米,優質青石刻成。碑文有楷書13行,共650字。該碑現立於河北省邢臺南宮市南宮中學院內,保存完好,1982 年被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現存的15通珍貴碑刻文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