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文藝文章:行走羅陽

西湖 東江 文章 羅浮山 博羅發佈 博羅發佈 2017-11-04

西湖文藝文章:行走羅陽

西湖文藝文章:行走羅陽

西湖文藝文章:行走羅陽

“青山綠水四大湖,千丈城牆九門戶;三千精英居住所,人傑地靈建郡都。”短短一首詩,道盡古城羅陽風貌。

博羅縣羅陽鎮,因處羅浮山之南而得名,亦寓意為“羅浮山朝陽之地”,羅陽也似乎自古註定是一片朝陽福地。據史載,博羅自公元前214年設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而在更早的先秦時期,現在的羅陽鎮就曾是縛婁國建都之地。羅陽,可謂歷史悠久,鍾靈毓秀。

作為土生土長、並在這裡工作多年的羅陽人,不矯情地說,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調入惠州工作後,幾乎每個週末我都回羅陽探望雙親,直至雙親離世、兒子出外讀書工作、自己退休,依舊頻繁返回故鄉,行走於羅陽。

回到羅陽,我總愛登上葫蘆嶺,俯瞰博羅城。

嶺下的縣城,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街道四通八達,昔日的古城小鎮,一派嶄新樣貌。而另一側,一橋飛架東江,隔岸變通途,對面水的處女地,也迎來開發的曙光。

記得兒時曾有“惠州遊西湖,博羅玩葫蘆”的說法,我們一幫“50後”發小沒少在這裡玩耍。每逢春節,更是成千上萬民眾往嶺上奔,都想登高望景。那時,嶺上只有一座上世紀六十年代建起的小亭,再加一片錯落的小樹林。記得我還寫過一首詩,嘆惜博羅城建的落後。但現在不同了,這些年,嶺上先是重建了東嶽宮,香火鼎盛,朝拜者眾。接著依江向南,又豎起一座鐵柺李“葫蘆吐九珠”的塑像,讓遊人感懷於古時神奇的傳說。嶺東還建起了一座望江亭,與嶺西舊亭為伴,相得益彰,從此,舊亭不再孤獨。如今,登嶺遊人如鯽,晨練夜步,輕歌曼舞,一派怡樂昇平。有詩者曰:市民指向葫蘆,更加鬱鬱蔥蔥。

從嶺上下來,我慣常會去往東山湖,湖光山色,粉黛翠綠,讓人心頭愜意油然而生。

東山,羅陽人再熟悉不過了。過去,這裡是亂葬崗,也是我小時候割草、隨父親鋤稔樹頭當柴燒的地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東山因地質隊過度勘探開採,滿目瘡痍,坑坑窪窪,處處是黃土疙瘩。而在前些年,縣裡祭起大手筆,興建起了省級東山森林公園,更是築起了巧奪天工的東山湖。這湖就像是鑲嵌在東山上的一塊寶鏡,澄澈碧綠,配上玉帶般的環湖綠道,顏值極高,引得遊人紛紛點贊。羅陽民眾晨昏散步鍛鍊、吸氧健身,更是添一好去處。

眼前此景,可謂:荒山出平湖,綠鏡巧裝梳;逍遙穿盤道,身心尤寬舒。

近年,除了登山盤湖,我還愛跨過榕溪瀝,踏足觀背村,這裡的“山鄉鉅變”,著實令人慨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村前那座恢宏大氣的新牌坊大門,鐫刻著“羅浮毓秀丹穈長壽存臻美,觀橋古樸溪流源遠鑄滄桑”楹聯。步入村門,村道兩旁的牆繪長廊上,一幅幅宜古宜今、正能量滿溢的精美彩繪格外吸引眼球。走到觀前橋,踏過那用紅條石砌築、有八百多年曆史的橋面,橋邊那棵已有五百多年的老榕樹的筋脈根鬚盡收眼底,讓人思緒瞬間穿透歷史的煙雲。觀背村處在城鄉結合部,過去以髒亂差聞名。如今,觀背村脫穎而出,移一步,換一景,以壁畫村驚豔亮相,以現代文化部落取代了髒亂差舊顏。“滿村都是畫,我想去看看”,儼然城中時尚。

近日,我又迎著晨風回到羅陽。先到舊時的老街坊友記雲吞店吃上一碗雲吞,仍是舊時味道,而後,我再次行走在羅陽的大街小巷,忽如一夜春風來,驟感處處新花開。

正值博羅舉全縣之力爭創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的當口,作為縣城所在地的羅陽鎮,理所當然衝在前列。此時此地,總能與文明不期而遇。路面乾淨整潔,車輛停放井井有條,商販擺賣井然有序,文明禮讓的群眾、和睦淳樸的民風,總能於此領略。難怪在街上碰上親朋舊友,說起此事,都情不自禁,嘖嘖稱讚縣城今日之變。過去的 “廣告牆”、“塗鴉體”、“牛皮癬”紛紛變臉換裝,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弘揚古時精華與現代文明的彩繪、壁畫。公益廣告以圖畫的形式躍然牆上,映入眼簾,不失為羅陽一道清新亮麗的風景線。縣城正按照“一巷一主題、一街一精品”的思路,加強街道文化建設,促進創文見實效。真可謂:牆繪裝點此縣城,羅陽今朝更好看。

雨絲潤物細無聲,春風又綠東江岸。通過正能量的傳播,群眾耳濡目染髮生了可喜變化,縣城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質的提升,催生了羅陽鎮的現代文明建設。這些年,羅陽鎮榮獲“全國創建文明工作先進村鎮”、“全國文明村鎮”、“廣東省宜居示範城鎮”, 最近還被評為“國家衛生縣城”。羅陽,朝陽之地;羅陽,東江河畔一顆明珠。正煥發勃勃生機,欣欣向榮,千年古鎮彰顯新韻。

有道是:歷史厚重在羅陽,葫蘆神韻此間藏。東江相伴千古事,何處可比今故鄉?

(來源:惠州日報-西湖文藝,作者:龔國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