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
"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說:“夏朝是從啟開始的。”嚴格地說,在大禹時代,人類社會還沒有進入到小康社會,彼時,私有財產制業已逐臻成熟。隨後,“塗山會盟”、“鈞石之響”,刑法、監獄、懲戒正式出現,代表著所謂的公有制業已逐漸轉變成為私有制,“公天下”亦開始慢慢地轉變為“家天下”。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她孜孜不倦默默無聞地孕育了我們的先祖,更哺育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文明。在中國文字尚未出現之前,文明的發展蹤跡,只能在舊遺址和一些遺器上瞥見些許端倪。

"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說:“夏朝是從啟開始的。”嚴格地說,在大禹時代,人類社會還沒有進入到小康社會,彼時,私有財產制業已逐臻成熟。隨後,“塗山會盟”、“鈞石之響”,刑法、監獄、懲戒正式出現,代表著所謂的公有制業已逐漸轉變成為私有制,“公天下”亦開始慢慢地轉變為“家天下”。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她孜孜不倦默默無聞地孕育了我們的先祖,更哺育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文明。在中國文字尚未出現之前,文明的發展蹤跡,只能在舊遺址和一些遺器上瞥見些許端倪。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先秦時期,中國分成了九州,甘肅省境的絕大多數地區屬於雍、涼二州,在一些文人的筆下,他們把甘肅寫成“雍涼之地”。古時,甘肅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不僅表現在軍事方面,在農作物糧食生產方面更是尤為重要。《史記》有言:“隴右熟,天下足。“粟”、“麥”等重要農作物,在西北地區的甘肅境內,距今4500年之前,就已經完全出現了。

甘肅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流經地,甘肅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主要以豐富的彩陶著稱,而這些神奇的彩陶,記錄了約8000年以來的中華文明過渡史。

我國的彩陶史,要從八8000年前的“大地灣文明”起,它經歷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等,一直延續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從伊始到衰敗的完整彩陶發展史。

"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說:“夏朝是從啟開始的。”嚴格地說,在大禹時代,人類社會還沒有進入到小康社會,彼時,私有財產制業已逐臻成熟。隨後,“塗山會盟”、“鈞石之響”,刑法、監獄、懲戒正式出現,代表著所謂的公有制業已逐漸轉變成為私有制,“公天下”亦開始慢慢地轉變為“家天下”。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她孜孜不倦默默無聞地孕育了我們的先祖,更哺育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文明。在中國文字尚未出現之前,文明的發展蹤跡,只能在舊遺址和一些遺器上瞥見些許端倪。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先秦時期,中國分成了九州,甘肅省境的絕大多數地區屬於雍、涼二州,在一些文人的筆下,他們把甘肅寫成“雍涼之地”。古時,甘肅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不僅表現在軍事方面,在農作物糧食生產方面更是尤為重要。《史記》有言:“隴右熟,天下足。“粟”、“麥”等重要農作物,在西北地區的甘肅境內,距今4500年之前,就已經完全出現了。

甘肅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流經地,甘肅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主要以豐富的彩陶著稱,而這些神奇的彩陶,記錄了約8000年以來的中華文明過渡史。

我國的彩陶史,要從八8000年前的“大地灣文明”起,它經歷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等,一直延續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從伊始到衰敗的完整彩陶發展史。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齊家文明的發現,仍舊要歸功於仰韶文化之父安特生,他是瑞典人,1924年,安特生在甘肅廣河縣齊家坪發現了該文化遺址,遂命名為“齊家文化”。

但因為出土的彩陶相對而言,著實顯得有些粗陋,其丰神豔麗也比不上馬家窯的彩陶,因此他認為齊家文化要早於馬家窯文化。隨後安特生的助手在整理遺址的一些遺物時發現,有些陶器有嚴重仿造青銅器的之嫌,而且“其行為非常明顯”,於是他推斷,齊家文化可能是要比仰韶文化晚一些的“晚期新石器文明”。

爾後,我國著名的“七院院士”、亦是中國考古大師夏鼐先生來到甘肅,他認真研究,仔細觀察,對齊家文化出土的大量文物進行了一一觀究,特別是包括“天下第一鏡”在內的青銅器做了嚴格評估之後,夏先生認定齊家文化是稍晚於仰韶文化的早期青銅器時代文化,亦屬於石器向銅器過度的一種文化,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銅石並用文化”。

"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說:“夏朝是從啟開始的。”嚴格地說,在大禹時代,人類社會還沒有進入到小康社會,彼時,私有財產制業已逐臻成熟。隨後,“塗山會盟”、“鈞石之響”,刑法、監獄、懲戒正式出現,代表著所謂的公有制業已逐漸轉變成為私有制,“公天下”亦開始慢慢地轉變為“家天下”。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她孜孜不倦默默無聞地孕育了我們的先祖,更哺育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文明。在中國文字尚未出現之前,文明的發展蹤跡,只能在舊遺址和一些遺器上瞥見些許端倪。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先秦時期,中國分成了九州,甘肅省境的絕大多數地區屬於雍、涼二州,在一些文人的筆下,他們把甘肅寫成“雍涼之地”。古時,甘肅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不僅表現在軍事方面,在農作物糧食生產方面更是尤為重要。《史記》有言:“隴右熟,天下足。“粟”、“麥”等重要農作物,在西北地區的甘肅境內,距今4500年之前,就已經完全出現了。

甘肅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流經地,甘肅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主要以豐富的彩陶著稱,而這些神奇的彩陶,記錄了約8000年以來的中華文明過渡史。

我國的彩陶史,要從八8000年前的“大地灣文明”起,它經歷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等,一直延續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從伊始到衰敗的完整彩陶發展史。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齊家文明的發現,仍舊要歸功於仰韶文化之父安特生,他是瑞典人,1924年,安特生在甘肅廣河縣齊家坪發現了該文化遺址,遂命名為“齊家文化”。

但因為出土的彩陶相對而言,著實顯得有些粗陋,其丰神豔麗也比不上馬家窯的彩陶,因此他認為齊家文化要早於馬家窯文化。隨後安特生的助手在整理遺址的一些遺物時發現,有些陶器有嚴重仿造青銅器的之嫌,而且“其行為非常明顯”,於是他推斷,齊家文化可能是要比仰韶文化晚一些的“晚期新石器文明”。

爾後,我國著名的“七院院士”、亦是中國考古大師夏鼐先生來到甘肅,他認真研究,仔細觀察,對齊家文化出土的大量文物進行了一一觀究,特別是包括“天下第一鏡”在內的青銅器做了嚴格評估之後,夏先生認定齊家文化是稍晚於仰韶文化的早期青銅器時代文化,亦屬於石器向銅器過度的一種文化,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銅石並用文化”。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當時,這一言論流出,瞬間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但夏先生堅持認定這一研究的突破性意義。因為仰韶文化是在河南發現的,而當時80%的人都認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應該是廣袤無垠的大中原,然而“西北中心文明”的出現,一下子打破了“中原源頭之說”的寧靜,隨之喧鬧之聲紛至沓來,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無論如何,這一突破性的研究對當今華夏文明的探源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意義。

恩格斯曾說:“青銅器、文字、城市是文明的三大標誌。”

到六、七十年代的時候,中國考古隊發掘了多處齊家文化的重要墓葬遺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海樂都柳灣遺址、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永靖大何莊遺址和秦魏家遺址,這些文明的遺址的發掘,徹底揭示了齊家文化的面貌。

"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說:“夏朝是從啟開始的。”嚴格地說,在大禹時代,人類社會還沒有進入到小康社會,彼時,私有財產制業已逐臻成熟。隨後,“塗山會盟”、“鈞石之響”,刑法、監獄、懲戒正式出現,代表著所謂的公有制業已逐漸轉變成為私有制,“公天下”亦開始慢慢地轉變為“家天下”。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她孜孜不倦默默無聞地孕育了我們的先祖,更哺育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文明。在中國文字尚未出現之前,文明的發展蹤跡,只能在舊遺址和一些遺器上瞥見些許端倪。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先秦時期,中國分成了九州,甘肅省境的絕大多數地區屬於雍、涼二州,在一些文人的筆下,他們把甘肅寫成“雍涼之地”。古時,甘肅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不僅表現在軍事方面,在農作物糧食生產方面更是尤為重要。《史記》有言:“隴右熟,天下足。“粟”、“麥”等重要農作物,在西北地區的甘肅境內,距今4500年之前,就已經完全出現了。

甘肅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流經地,甘肅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主要以豐富的彩陶著稱,而這些神奇的彩陶,記錄了約8000年以來的中華文明過渡史。

我國的彩陶史,要從八8000年前的“大地灣文明”起,它經歷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等,一直延續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從伊始到衰敗的完整彩陶發展史。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齊家文明的發現,仍舊要歸功於仰韶文化之父安特生,他是瑞典人,1924年,安特生在甘肅廣河縣齊家坪發現了該文化遺址,遂命名為“齊家文化”。

但因為出土的彩陶相對而言,著實顯得有些粗陋,其丰神豔麗也比不上馬家窯的彩陶,因此他認為齊家文化要早於馬家窯文化。隨後安特生的助手在整理遺址的一些遺物時發現,有些陶器有嚴重仿造青銅器的之嫌,而且“其行為非常明顯”,於是他推斷,齊家文化可能是要比仰韶文化晚一些的“晚期新石器文明”。

爾後,我國著名的“七院院士”、亦是中國考古大師夏鼐先生來到甘肅,他認真研究,仔細觀察,對齊家文化出土的大量文物進行了一一觀究,特別是包括“天下第一鏡”在內的青銅器做了嚴格評估之後,夏先生認定齊家文化是稍晚於仰韶文化的早期青銅器時代文化,亦屬於石器向銅器過度的一種文化,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銅石並用文化”。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當時,這一言論流出,瞬間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但夏先生堅持認定這一研究的突破性意義。因為仰韶文化是在河南發現的,而當時80%的人都認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應該是廣袤無垠的大中原,然而“西北中心文明”的出現,一下子打破了“中原源頭之說”的寧靜,隨之喧鬧之聲紛至沓來,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無論如何,這一突破性的研究對當今華夏文明的探源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意義。

恩格斯曾說:“青銅器、文字、城市是文明的三大標誌。”

到六、七十年代的時候,中國考古隊發掘了多處齊家文化的重要墓葬遺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海樂都柳灣遺址、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永靖大何莊遺址和秦魏家遺址,這些文明的遺址的發掘,徹底揭示了齊家文化的面貌。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從八十年代開始,一直到近些年考古學陸陸續續的發掘,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對文物鑑定方面的精準度亦在日益提升,齊家文化得到了相對準確的定義。有了非常專業的考古學家作斷定,齊家文化晚期進入歷史上所說的夏朝。考古學家和一些史學家認真研究,並發現齊家文化和夏朝,此二者關聯甚大,或者直接可以說:齊家文化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並非二里頭文明。

說到這裡,不得不給大家提一句,通常考古界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二里頭文化是進入青銅時代的標誌,但隨著齊家文化的研究日漸深入,很多科學家和考古學家都認為齊家文化才是青銅時代文化,甚至要比傳統意義講的“銅石並用”更進一步。

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考古學》正式將“齊家文化”列入青銅時代,《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也認為齊家文化是夏商時代、西北地區非常重要的青銅時代文化。

"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說:“夏朝是從啟開始的。”嚴格地說,在大禹時代,人類社會還沒有進入到小康社會,彼時,私有財產制業已逐臻成熟。隨後,“塗山會盟”、“鈞石之響”,刑法、監獄、懲戒正式出現,代表著所謂的公有制業已逐漸轉變成為私有制,“公天下”亦開始慢慢地轉變為“家天下”。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她孜孜不倦默默無聞地孕育了我們的先祖,更哺育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文明。在中國文字尚未出現之前,文明的發展蹤跡,只能在舊遺址和一些遺器上瞥見些許端倪。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先秦時期,中國分成了九州,甘肅省境的絕大多數地區屬於雍、涼二州,在一些文人的筆下,他們把甘肅寫成“雍涼之地”。古時,甘肅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不僅表現在軍事方面,在農作物糧食生產方面更是尤為重要。《史記》有言:“隴右熟,天下足。“粟”、“麥”等重要農作物,在西北地區的甘肅境內,距今4500年之前,就已經完全出現了。

甘肅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流經地,甘肅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主要以豐富的彩陶著稱,而這些神奇的彩陶,記錄了約8000年以來的中華文明過渡史。

我國的彩陶史,要從八8000年前的“大地灣文明”起,它經歷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等,一直延續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從伊始到衰敗的完整彩陶發展史。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齊家文明的發現,仍舊要歸功於仰韶文化之父安特生,他是瑞典人,1924年,安特生在甘肅廣河縣齊家坪發現了該文化遺址,遂命名為“齊家文化”。

但因為出土的彩陶相對而言,著實顯得有些粗陋,其丰神豔麗也比不上馬家窯的彩陶,因此他認為齊家文化要早於馬家窯文化。隨後安特生的助手在整理遺址的一些遺物時發現,有些陶器有嚴重仿造青銅器的之嫌,而且“其行為非常明顯”,於是他推斷,齊家文化可能是要比仰韶文化晚一些的“晚期新石器文明”。

爾後,我國著名的“七院院士”、亦是中國考古大師夏鼐先生來到甘肅,他認真研究,仔細觀察,對齊家文化出土的大量文物進行了一一觀究,特別是包括“天下第一鏡”在內的青銅器做了嚴格評估之後,夏先生認定齊家文化是稍晚於仰韶文化的早期青銅器時代文化,亦屬於石器向銅器過度的一種文化,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銅石並用文化”。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當時,這一言論流出,瞬間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但夏先生堅持認定這一研究的突破性意義。因為仰韶文化是在河南發現的,而當時80%的人都認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應該是廣袤無垠的大中原,然而“西北中心文明”的出現,一下子打破了“中原源頭之說”的寧靜,隨之喧鬧之聲紛至沓來,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無論如何,這一突破性的研究對當今華夏文明的探源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意義。

恩格斯曾說:“青銅器、文字、城市是文明的三大標誌。”

到六、七十年代的時候,中國考古隊發掘了多處齊家文化的重要墓葬遺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海樂都柳灣遺址、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永靖大何莊遺址和秦魏家遺址,這些文明的遺址的發掘,徹底揭示了齊家文化的面貌。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從八十年代開始,一直到近些年考古學陸陸續續的發掘,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對文物鑑定方面的精準度亦在日益提升,齊家文化得到了相對準確的定義。有了非常專業的考古學家作斷定,齊家文化晚期進入歷史上所說的夏朝。考古學家和一些史學家認真研究,並發現齊家文化和夏朝,此二者關聯甚大,或者直接可以說:齊家文化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並非二里頭文明。

說到這裡,不得不給大家提一句,通常考古界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二里頭文化是進入青銅時代的標誌,但隨著齊家文化的研究日漸深入,很多科學家和考古學家都認為齊家文化才是青銅時代文化,甚至要比傳統意義講的“銅石並用”更進一步。

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考古學》正式將“齊家文化”列入青銅時代,《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也認為齊家文化是夏商時代、西北地區非常重要的青銅時代文化。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這兩種說法雖旁徵博引、斬釘截鐵,但目前還未得到考古學家大範圍的普遍認可。要知道二里頭文化是在龍山文化的基礎上興起的青銅時代文化,那顯然是受到了齊家文化的巨大影響,有意思的是,這麼極其耐人尋味的一個現象,卻沒有引起史學界的高度重視。究其經緯,最大的可能是:齊家文化以青海甘肅寧夏為中心,分佈到了陝西內蒙古,更是波及影響到了河南山西的二里頭文化核心地帶。二里頭文化以河南山西為中心,開始輻射,也分佈到了陝西內蒙右,這般算來,它也影響到了甘、青齊家文化的核心區。

近些年,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的不斷深入,諸如此類的論斷越來越被史學界所接受。2014年9月下旬,中外考古專家實地考察了廣河川齊家坪遺址和大夏古城等遺蹟,之後他們認為:“齊家文化”是中國最早的青銅時代文化,並且它和夏朝最為接近,極有關聯;而二里頭文化可能是夏代中晚期文化,比二里頭文化更早的青銅文化應該是齊家文化。

"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說:“夏朝是從啟開始的。”嚴格地說,在大禹時代,人類社會還沒有進入到小康社會,彼時,私有財產制業已逐臻成熟。隨後,“塗山會盟”、“鈞石之響”,刑法、監獄、懲戒正式出現,代表著所謂的公有制業已逐漸轉變成為私有制,“公天下”亦開始慢慢地轉變為“家天下”。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她孜孜不倦默默無聞地孕育了我們的先祖,更哺育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文明。在中國文字尚未出現之前,文明的發展蹤跡,只能在舊遺址和一些遺器上瞥見些許端倪。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先秦時期,中國分成了九州,甘肅省境的絕大多數地區屬於雍、涼二州,在一些文人的筆下,他們把甘肅寫成“雍涼之地”。古時,甘肅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不僅表現在軍事方面,在農作物糧食生產方面更是尤為重要。《史記》有言:“隴右熟,天下足。“粟”、“麥”等重要農作物,在西北地區的甘肅境內,距今4500年之前,就已經完全出現了。

甘肅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流經地,甘肅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主要以豐富的彩陶著稱,而這些神奇的彩陶,記錄了約8000年以來的中華文明過渡史。

我國的彩陶史,要從八8000年前的“大地灣文明”起,它經歷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等,一直延續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從伊始到衰敗的完整彩陶發展史。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齊家文明的發現,仍舊要歸功於仰韶文化之父安特生,他是瑞典人,1924年,安特生在甘肅廣河縣齊家坪發現了該文化遺址,遂命名為“齊家文化”。

但因為出土的彩陶相對而言,著實顯得有些粗陋,其丰神豔麗也比不上馬家窯的彩陶,因此他認為齊家文化要早於馬家窯文化。隨後安特生的助手在整理遺址的一些遺物時發現,有些陶器有嚴重仿造青銅器的之嫌,而且“其行為非常明顯”,於是他推斷,齊家文化可能是要比仰韶文化晚一些的“晚期新石器文明”。

爾後,我國著名的“七院院士”、亦是中國考古大師夏鼐先生來到甘肅,他認真研究,仔細觀察,對齊家文化出土的大量文物進行了一一觀究,特別是包括“天下第一鏡”在內的青銅器做了嚴格評估之後,夏先生認定齊家文化是稍晚於仰韶文化的早期青銅器時代文化,亦屬於石器向銅器過度的一種文化,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銅石並用文化”。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當時,這一言論流出,瞬間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但夏先生堅持認定這一研究的突破性意義。因為仰韶文化是在河南發現的,而當時80%的人都認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應該是廣袤無垠的大中原,然而“西北中心文明”的出現,一下子打破了“中原源頭之說”的寧靜,隨之喧鬧之聲紛至沓來,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無論如何,這一突破性的研究對當今華夏文明的探源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意義。

恩格斯曾說:“青銅器、文字、城市是文明的三大標誌。”

到六、七十年代的時候,中國考古隊發掘了多處齊家文化的重要墓葬遺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海樂都柳灣遺址、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永靖大何莊遺址和秦魏家遺址,這些文明的遺址的發掘,徹底揭示了齊家文化的面貌。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從八十年代開始,一直到近些年考古學陸陸續續的發掘,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對文物鑑定方面的精準度亦在日益提升,齊家文化得到了相對準確的定義。有了非常專業的考古學家作斷定,齊家文化晚期進入歷史上所說的夏朝。考古學家和一些史學家認真研究,並發現齊家文化和夏朝,此二者關聯甚大,或者直接可以說:齊家文化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並非二里頭文明。

說到這裡,不得不給大家提一句,通常考古界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二里頭文化是進入青銅時代的標誌,但隨著齊家文化的研究日漸深入,很多科學家和考古學家都認為齊家文化才是青銅時代文化,甚至要比傳統意義講的“銅石並用”更進一步。

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考古學》正式將“齊家文化”列入青銅時代,《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也認為齊家文化是夏商時代、西北地區非常重要的青銅時代文化。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這兩種說法雖旁徵博引、斬釘截鐵,但目前還未得到考古學家大範圍的普遍認可。要知道二里頭文化是在龍山文化的基礎上興起的青銅時代文化,那顯然是受到了齊家文化的巨大影響,有意思的是,這麼極其耐人尋味的一個現象,卻沒有引起史學界的高度重視。究其經緯,最大的可能是:齊家文化以青海甘肅寧夏為中心,分佈到了陝西內蒙古,更是波及影響到了河南山西的二里頭文化核心地帶。二里頭文化以河南山西為中心,開始輻射,也分佈到了陝西內蒙右,這般算來,它也影響到了甘、青齊家文化的核心區。

近些年,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的不斷深入,諸如此類的論斷越來越被史學界所接受。2014年9月下旬,中外考古專家實地考察了廣河川齊家坪遺址和大夏古城等遺蹟,之後他們認為:“齊家文化”是中國最早的青銅時代文化,並且它和夏朝最為接近,極有關聯;而二里頭文化可能是夏代中晚期文化,比二里頭文化更早的青銅文化應該是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我們都知道,青銅器是點燃我們華夏曆史文明的灼灼火光,它凝螢成炬,其勢甚威。在中華歷史的轉折和裂響之中,青銅器的出現,無疑給我們偉大的文明增添了一抹無與倫比的魅力,它身姿莊重、器形和諧,在青色的時空光影中忽閃忽現,彷彿在時間的那頭,又好似在空間的這頭;它經緯交錯,伴隨著農人的耕喝和戰馬的嘶吼,一起跨回了歷史塵封的冉冉歲月;它橫越古今,周身疊韻,在人類不經意的遐想之餘,驀然回首,倏忽間呈現給了我們一種回味無窮的文化經典,更奉送給了我們一種渾身是勁的文化力量。

"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說:“夏朝是從啟開始的。”嚴格地說,在大禹時代,人類社會還沒有進入到小康社會,彼時,私有財產制業已逐臻成熟。隨後,“塗山會盟”、“鈞石之響”,刑法、監獄、懲戒正式出現,代表著所謂的公有制業已逐漸轉變成為私有制,“公天下”亦開始慢慢地轉變為“家天下”。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她孜孜不倦默默無聞地孕育了我們的先祖,更哺育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文明。在中國文字尚未出現之前,文明的發展蹤跡,只能在舊遺址和一些遺器上瞥見些許端倪。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先秦時期,中國分成了九州,甘肅省境的絕大多數地區屬於雍、涼二州,在一些文人的筆下,他們把甘肅寫成“雍涼之地”。古時,甘肅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不僅表現在軍事方面,在農作物糧食生產方面更是尤為重要。《史記》有言:“隴右熟,天下足。“粟”、“麥”等重要農作物,在西北地區的甘肅境內,距今4500年之前,就已經完全出現了。

甘肅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流經地,甘肅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主要以豐富的彩陶著稱,而這些神奇的彩陶,記錄了約8000年以來的中華文明過渡史。

我國的彩陶史,要從八8000年前的“大地灣文明”起,它經歷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等,一直延續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從伊始到衰敗的完整彩陶發展史。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齊家文明的發現,仍舊要歸功於仰韶文化之父安特生,他是瑞典人,1924年,安特生在甘肅廣河縣齊家坪發現了該文化遺址,遂命名為“齊家文化”。

但因為出土的彩陶相對而言,著實顯得有些粗陋,其丰神豔麗也比不上馬家窯的彩陶,因此他認為齊家文化要早於馬家窯文化。隨後安特生的助手在整理遺址的一些遺物時發現,有些陶器有嚴重仿造青銅器的之嫌,而且“其行為非常明顯”,於是他推斷,齊家文化可能是要比仰韶文化晚一些的“晚期新石器文明”。

爾後,我國著名的“七院院士”、亦是中國考古大師夏鼐先生來到甘肅,他認真研究,仔細觀察,對齊家文化出土的大量文物進行了一一觀究,特別是包括“天下第一鏡”在內的青銅器做了嚴格評估之後,夏先生認定齊家文化是稍晚於仰韶文化的早期青銅器時代文化,亦屬於石器向銅器過度的一種文化,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銅石並用文化”。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當時,這一言論流出,瞬間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但夏先生堅持認定這一研究的突破性意義。因為仰韶文化是在河南發現的,而當時80%的人都認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應該是廣袤無垠的大中原,然而“西北中心文明”的出現,一下子打破了“中原源頭之說”的寧靜,隨之喧鬧之聲紛至沓來,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無論如何,這一突破性的研究對當今華夏文明的探源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意義。

恩格斯曾說:“青銅器、文字、城市是文明的三大標誌。”

到六、七十年代的時候,中國考古隊發掘了多處齊家文化的重要墓葬遺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海樂都柳灣遺址、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永靖大何莊遺址和秦魏家遺址,這些文明的遺址的發掘,徹底揭示了齊家文化的面貌。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從八十年代開始,一直到近些年考古學陸陸續續的發掘,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對文物鑑定方面的精準度亦在日益提升,齊家文化得到了相對準確的定義。有了非常專業的考古學家作斷定,齊家文化晚期進入歷史上所說的夏朝。考古學家和一些史學家認真研究,並發現齊家文化和夏朝,此二者關聯甚大,或者直接可以說:齊家文化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並非二里頭文明。

說到這裡,不得不給大家提一句,通常考古界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二里頭文化是進入青銅時代的標誌,但隨著齊家文化的研究日漸深入,很多科學家和考古學家都認為齊家文化才是青銅時代文化,甚至要比傳統意義講的“銅石並用”更進一步。

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考古學》正式將“齊家文化”列入青銅時代,《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也認為齊家文化是夏商時代、西北地區非常重要的青銅時代文化。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這兩種說法雖旁徵博引、斬釘截鐵,但目前還未得到考古學家大範圍的普遍認可。要知道二里頭文化是在龍山文化的基礎上興起的青銅時代文化,那顯然是受到了齊家文化的巨大影響,有意思的是,這麼極其耐人尋味的一個現象,卻沒有引起史學界的高度重視。究其經緯,最大的可能是:齊家文化以青海甘肅寧夏為中心,分佈到了陝西內蒙古,更是波及影響到了河南山西的二里頭文化核心地帶。二里頭文化以河南山西為中心,開始輻射,也分佈到了陝西內蒙右,這般算來,它也影響到了甘、青齊家文化的核心區。

近些年,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的不斷深入,諸如此類的論斷越來越被史學界所接受。2014年9月下旬,中外考古專家實地考察了廣河川齊家坪遺址和大夏古城等遺蹟,之後他們認為:“齊家文化”是中國最早的青銅時代文化,並且它和夏朝最為接近,極有關聯;而二里頭文化可能是夏代中晚期文化,比二里頭文化更早的青銅文化應該是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我們都知道,青銅器是點燃我們華夏曆史文明的灼灼火光,它凝螢成炬,其勢甚威。在中華歷史的轉折和裂響之中,青銅器的出現,無疑給我們偉大的文明增添了一抹無與倫比的魅力,它身姿莊重、器形和諧,在青色的時空光影中忽閃忽現,彷彿在時間的那頭,又好似在空間的這頭;它經緯交錯,伴隨著農人的耕喝和戰馬的嘶吼,一起跨回了歷史塵封的冉冉歲月;它橫越古今,周身疊韻,在人類不經意的遐想之餘,驀然回首,倏忽間呈現給了我們一種回味無窮的文化經典,更奉送給了我們一種渾身是勁的文化力量。

齊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頭文明?

在中國古代,古老而神祕的青銅器具,彷彿有種說不出道不明的魔力。它受人牽掛,也一直牽扯著華夏大地上那些紛紛擾擾的列國神經。諸侯相競,逐鹿中原,長江飲馬,問鼎中原……

而今我們看到這些端莊而又不失威武的青銅盛器,它們端坐在安靜的博物館內,雖銅鏽斑斑,但瞥其一角,便能一下子回到那個令人神往的歷史時期,哪裡有戰馬的狂吼,亦有精工巧匠們刀鑿斧鋸的鋥鋥之音!

歷史,我正在“穿雲裂石”不辭辛勞地朝你奔赴而來。

歷史,我正在翻山越嶺、大口呼吸著你給我的無限沁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