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渭區孝義鎮的“大澇池”傳奇故事及孝義鎮“孝義”的由來

臨渭區孝義鎮的“大澇池”傳奇故事及孝義鎮“孝義”的由來

臨渭區孝義鎮的“大澇池”傳奇故事及孝義鎮“孝義”的由來

"雞叫一聲聽三縣"是臨渭區孝義鎮一個古老的雅稱,孝義鎮是個古鎮,在明、清數百年間,先後出現嚴、趙、喬、柳、王、吳等富豪家族,經營諸業遍及省內及四川等地,收入豐厚,銀子用車拉船載,有"銀城"之稱。

鎮上的的民居、府第建築木雕石刻精美,至今仍保留多處。遠在宋代,這裡就是一個村落,叫做"仇村"。以一池塘為界,東叫東仇村。這個池塘也叫澇池,過去,北方大部分村子中間都有澇池,大都是土挖的一個泥坑。孝義鎮的澇池卻是一個石砌花雕的大澇池,堪稱"渭南一絕"。這個石砌花雕的大澇池修建於清乾隆年間。

這個被傳為佳話的石砌澇池,池呈正方形,如今石欄雕花雖已黯淡,但神韻猶在,一色灰白石料砌就,池壁自基礎計25層,12層碌碡,12層石條,露出地面部分,五尺一欄,由花色斑斕的浮雕石壁圍定,不施一鐵,北壁石欄有通道兩個,伸向東、西大街。整個建築顯得嚴整、淳樸、精美、大方。

聽當地人說,石澇池大概修築於乾隆到嘉慶年間,這個大澇池,也叫"天泉"。在古時,池水清澈,裡面有很多小魚。石塘四周高,下雨時雨水沿街流向澇池。每到盛夏季節,鎮上的人們在池塘四周乘風納涼,聽說書,唱曲子。池中魚兒悠遊,蛙聲陣陣,池旁柳樹上蟬鳴悅耳,一派江南水鄉風光,為古鎮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傳說孝義鎮街澇池名叫"天泉",是因為澇池正中有口水井,通向江河遠洋,天泉里居住有一個金蛤蟆,每當夜深人靜時便浮上水面,石塘裡霞光萬丈,蛙聲四起,孝義鎮日見繁榮。若干年後的一天,孝義城裡忽然出現一個身披袈裟的喇嘛,徜徉在天泉附近,在第三天的夜半這個喇嘛趁人不備盜走了金蛤蟆,從此,天泉乾涸,孝義衰落。

說到孝義的來歷,老人們說,這可能與“孝子義犬”有關吧!明代初年,東仇村嚴邦佐的母親去世,葬於村東的甘河岸邊。嚴邦佐在母親的墳塋造廬住守,相伴3年,此所謂“廬墓”。嚴邦佐養有一犬,每日嚴邦佐放錢在竹籃裡,掛在犬脖子上,犬便去街市上購食購物。夜晚,犬臥床下,人犬不離,人們根據是清代 創作的 短篇小說《義犬》的故事,說嚴邦佐養的這隻狗也是有靈性的動物,不僅如此,它還忠誠地幫主人為其母守墓行孝,成就了嚴邦佐的孝行。人們說是“孝子義犬。”這恐怕是孝義鎮名“孝義”的由來吧。

渭水長流,孝義人留得孝義傳天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