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農民工到中短篇小說作家,創作來源於生活...'

"

這位農民作家,從農民到農民工再到專業作家,自1994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共發表、出版作品400餘萬字,出版作品20多部,獲泰山文藝獎、冰心兒童圖書獎等多項大獎,作品深受讀者喜愛。

"

這位農民作家,從農民到農民工再到專業作家,自1994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共發表、出版作品400餘萬字,出版作品20多部,獲泰山文藝獎、冰心兒童圖書獎等多項大獎,作品深受讀者喜愛。

他從農民工到中短篇小說作家,創作來源於生活...

創作之路,道阻且長

上世紀80年代,懷揣作家夢的文學青年有很多,大家紛紛踏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邢慶傑是在這條道路最“擁擠”的時候走上來的,“那時候,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好像到處都是文學青年,但文學畢竟不能當飯吃,能成為專業作家的更是鳳毛麟角。”

那個年代,有少數比較偏執的青年作者,什麼也不幹,孤注一擲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一心想成為作家,然而往往事與願違,最後作家沒當上,生活也一蹋糊塗。“所以我們首先要有一個職業,無論是當農民還是工人、幹部,要有個能維持正常生活的職業,再利用業餘時間創作。

如果時機成熟了,靠寫作能吃上飯了,或者成為專業作家了,再專職創作。”

"

這位農民作家,從農民到農民工再到專業作家,自1994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共發表、出版作品400餘萬字,出版作品20多部,獲泰山文藝獎、冰心兒童圖書獎等多項大獎,作品深受讀者喜愛。

他從農民工到中短篇小說作家,創作來源於生活...

創作之路,道阻且長

上世紀80年代,懷揣作家夢的文學青年有很多,大家紛紛踏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邢慶傑是在這條道路最“擁擠”的時候走上來的,“那時候,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好像到處都是文學青年,但文學畢竟不能當飯吃,能成為專業作家的更是鳳毛麟角。”

那個年代,有少數比較偏執的青年作者,什麼也不幹,孤注一擲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一心想成為作家,然而往往事與願違,最後作家沒當上,生活也一蹋糊塗。“所以我們首先要有一個職業,無論是當農民還是工人、幹部,要有個能維持正常生活的職業,再利用業餘時間創作。

如果時機成熟了,靠寫作能吃上飯了,或者成為專業作家了,再專職創作。”

他從農民工到中短篇小說作家,創作來源於生活...

只有投身創作的人才知道,理想有多豐滿,現實就有多骨感。

從小喜歡聽故事的邢慶傑,小學就開始嘗試寫作,“到了初中,我的作文備受語文老師的青睞,幾乎每一篇都是作文課上的範文。我寫的小說也經常在同學們之間傳閱。那時我經常幻想著有一天自己寫的文章能變成鉛字發表在報刊上,能出版自己的專著……”邢慶傑回憶。

然而,夢想很快就被無情的現實擊碎。初中畢業後,因家庭條件無力承擔學費,邢慶傑最終選擇回家務農。文學夢像是在這一刻戛然而止,每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地伺候莊稼,繼續寫作成了遙不可及的事情。“可是,我心中的那團火依舊在默默燃燒著。那個時候,我訂閱了自己知道的所有書刊雜誌,閒下來就閱讀。”邢慶傑表示,他堅信自己的寫作天賦,能夠靠筆桿子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當然,他也知道,文學創作更是一場持久戰。

“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我終於創作了我的第一篇中篇小說《巷情》。小說寫成後,我又滿懷信心地用了整整4個晚上的時間工工整整地謄寫清楚,寄到省城的一家雜誌社。”但兩個多月過去了,稿子如石沉大海。漫長的等待中,邢慶傑對文章又進行了反覆的修改,並不斷謄寫、寄出,謄寫、寄出……“共寄了14家雜誌社。又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還是沒有得到哪怕一家雜誌社的一點兒消息。儘管如此,我也沒有灰心,依舊每天不斷地讀、不斷地寫。4年時間,寫了五六十萬字,往外投了200多次稿。現實給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這些作品最終一篇也沒能變成‘鉛字’。”邢慶傑表示。

"

這位農民作家,從農民到農民工再到專業作家,自1994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共發表、出版作品400餘萬字,出版作品20多部,獲泰山文藝獎、冰心兒童圖書獎等多項大獎,作品深受讀者喜愛。

他從農民工到中短篇小說作家,創作來源於生活...

創作之路,道阻且長

上世紀80年代,懷揣作家夢的文學青年有很多,大家紛紛踏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邢慶傑是在這條道路最“擁擠”的時候走上來的,“那時候,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好像到處都是文學青年,但文學畢竟不能當飯吃,能成為專業作家的更是鳳毛麟角。”

那個年代,有少數比較偏執的青年作者,什麼也不幹,孤注一擲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一心想成為作家,然而往往事與願違,最後作家沒當上,生活也一蹋糊塗。“所以我們首先要有一個職業,無論是當農民還是工人、幹部,要有個能維持正常生活的職業,再利用業餘時間創作。

如果時機成熟了,靠寫作能吃上飯了,或者成為專業作家了,再專職創作。”

他從農民工到中短篇小說作家,創作來源於生活...

只有投身創作的人才知道,理想有多豐滿,現實就有多骨感。

從小喜歡聽故事的邢慶傑,小學就開始嘗試寫作,“到了初中,我的作文備受語文老師的青睞,幾乎每一篇都是作文課上的範文。我寫的小說也經常在同學們之間傳閱。那時我經常幻想著有一天自己寫的文章能變成鉛字發表在報刊上,能出版自己的專著……”邢慶傑回憶。

然而,夢想很快就被無情的現實擊碎。初中畢業後,因家庭條件無力承擔學費,邢慶傑最終選擇回家務農。文學夢像是在這一刻戛然而止,每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地伺候莊稼,繼續寫作成了遙不可及的事情。“可是,我心中的那團火依舊在默默燃燒著。那個時候,我訂閱了自己知道的所有書刊雜誌,閒下來就閱讀。”邢慶傑表示,他堅信自己的寫作天賦,能夠靠筆桿子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當然,他也知道,文學創作更是一場持久戰。

“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我終於創作了我的第一篇中篇小說《巷情》。小說寫成後,我又滿懷信心地用了整整4個晚上的時間工工整整地謄寫清楚,寄到省城的一家雜誌社。”但兩個多月過去了,稿子如石沉大海。漫長的等待中,邢慶傑對文章又進行了反覆的修改,並不斷謄寫、寄出,謄寫、寄出……“共寄了14家雜誌社。又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還是沒有得到哪怕一家雜誌社的一點兒消息。儘管如此,我也沒有灰心,依舊每天不斷地讀、不斷地寫。4年時間,寫了五六十萬字,往外投了200多次稿。現實給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這些作品最終一篇也沒能變成‘鉛字’。”邢慶傑表示。

他從農民工到中短篇小說作家,創作來源於生活...

興趣之餘,還要熱愛

興趣,是很多作家走上寫作之路的第一步,但想成為一名真正的“作家”,還需要一份對創作難以割捨的熱愛。興趣只是敲門磚,熱愛才是恆久遠的保障。某次採訪中,邢慶傑坦言,近30年時間,自己只在堅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寫作。

為了生計,邢慶傑之後進入一家建築公司成為一名農民工。陰差陽錯下,成為了一名承建民房的包工頭。於是,每承包一家民房,邢慶傑就請僱主給自己找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就這樣每天利用飯後的休息時間,趴在桌子上讀和寫。彼時,很多人勸他別寫這個叫作“小說”的玩意兒了,做好建築活兒才能發大財。每當聽到這樣的言論,邢慶傑總是一笑置之。

不斷地閱讀,不斷地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和素材。1990年5月,邢慶傑第一篇小小說《愛的準繩》終於在遼寧丹東內部刊物《杜鵑》上發表。文章發表後,捧著樣刊的邢慶傑翻到刊有自己作品的那一頁,看了又看,看了又看。

從《白貔記》《一九八七年的情詩》《母愛的震撼》《善良的回報》《油菜花開香兩岸》《沉重的父愛》《屠蛇記》到《草原歷險記》《百年魔咒》;從《像風一樣消失》《透明的琴聲》《我的名字叫鷹》《表姐》《孤獨的玉米》《玉米的馨香》《證據》《真愛無敵》《愛從結束開始》到《扎西的菜園子》《一九三七年的愛情》……積累到了,總有收穫。從發表第一篇作品到1993年年底,邢慶傑又連續在各級報刊發表小小說50多篇。2010年,邢慶傑調至德州市文聯創作室,成為一名專業作家。2011年,成為省作協第二批簽約作家,也是當時德州市唯一一位省作協簽約作家。

對於創作,邢慶傑表示,作家只有憑藉對生活和文學的熱愛,不斷地閱讀,不斷地沉到生活裡獲取靈感和素材才能保持旺盛的創作生命。作家的作品都是寫給讀者看的,因此,一位作家要寫內心的東西,心裡要裝著他的讀者,但也不能有意識地去迎合讀者。

"

這位農民作家,從農民到農民工再到專業作家,自1994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共發表、出版作品400餘萬字,出版作品20多部,獲泰山文藝獎、冰心兒童圖書獎等多項大獎,作品深受讀者喜愛。

他從農民工到中短篇小說作家,創作來源於生活...

創作之路,道阻且長

上世紀80年代,懷揣作家夢的文學青年有很多,大家紛紛踏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邢慶傑是在這條道路最“擁擠”的時候走上來的,“那時候,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好像到處都是文學青年,但文學畢竟不能當飯吃,能成為專業作家的更是鳳毛麟角。”

那個年代,有少數比較偏執的青年作者,什麼也不幹,孤注一擲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一心想成為作家,然而往往事與願違,最後作家沒當上,生活也一蹋糊塗。“所以我們首先要有一個職業,無論是當農民還是工人、幹部,要有個能維持正常生活的職業,再利用業餘時間創作。

如果時機成熟了,靠寫作能吃上飯了,或者成為專業作家了,再專職創作。”

他從農民工到中短篇小說作家,創作來源於生活...

只有投身創作的人才知道,理想有多豐滿,現實就有多骨感。

從小喜歡聽故事的邢慶傑,小學就開始嘗試寫作,“到了初中,我的作文備受語文老師的青睞,幾乎每一篇都是作文課上的範文。我寫的小說也經常在同學們之間傳閱。那時我經常幻想著有一天自己寫的文章能變成鉛字發表在報刊上,能出版自己的專著……”邢慶傑回憶。

然而,夢想很快就被無情的現實擊碎。初中畢業後,因家庭條件無力承擔學費,邢慶傑最終選擇回家務農。文學夢像是在這一刻戛然而止,每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地伺候莊稼,繼續寫作成了遙不可及的事情。“可是,我心中的那團火依舊在默默燃燒著。那個時候,我訂閱了自己知道的所有書刊雜誌,閒下來就閱讀。”邢慶傑表示,他堅信自己的寫作天賦,能夠靠筆桿子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當然,他也知道,文學創作更是一場持久戰。

“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我終於創作了我的第一篇中篇小說《巷情》。小說寫成後,我又滿懷信心地用了整整4個晚上的時間工工整整地謄寫清楚,寄到省城的一家雜誌社。”但兩個多月過去了,稿子如石沉大海。漫長的等待中,邢慶傑對文章又進行了反覆的修改,並不斷謄寫、寄出,謄寫、寄出……“共寄了14家雜誌社。又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還是沒有得到哪怕一家雜誌社的一點兒消息。儘管如此,我也沒有灰心,依舊每天不斷地讀、不斷地寫。4年時間,寫了五六十萬字,往外投了200多次稿。現實給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這些作品最終一篇也沒能變成‘鉛字’。”邢慶傑表示。

他從農民工到中短篇小說作家,創作來源於生活...

興趣之餘,還要熱愛

興趣,是很多作家走上寫作之路的第一步,但想成為一名真正的“作家”,還需要一份對創作難以割捨的熱愛。興趣只是敲門磚,熱愛才是恆久遠的保障。某次採訪中,邢慶傑坦言,近30年時間,自己只在堅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寫作。

為了生計,邢慶傑之後進入一家建築公司成為一名農民工。陰差陽錯下,成為了一名承建民房的包工頭。於是,每承包一家民房,邢慶傑就請僱主給自己找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就這樣每天利用飯後的休息時間,趴在桌子上讀和寫。彼時,很多人勸他別寫這個叫作“小說”的玩意兒了,做好建築活兒才能發大財。每當聽到這樣的言論,邢慶傑總是一笑置之。

不斷地閱讀,不斷地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和素材。1990年5月,邢慶傑第一篇小小說《愛的準繩》終於在遼寧丹東內部刊物《杜鵑》上發表。文章發表後,捧著樣刊的邢慶傑翻到刊有自己作品的那一頁,看了又看,看了又看。

從《白貔記》《一九八七年的情詩》《母愛的震撼》《善良的回報》《油菜花開香兩岸》《沉重的父愛》《屠蛇記》到《草原歷險記》《百年魔咒》;從《像風一樣消失》《透明的琴聲》《我的名字叫鷹》《表姐》《孤獨的玉米》《玉米的馨香》《證據》《真愛無敵》《愛從結束開始》到《扎西的菜園子》《一九三七年的愛情》……積累到了,總有收穫。從發表第一篇作品到1993年年底,邢慶傑又連續在各級報刊發表小小說50多篇。2010年,邢慶傑調至德州市文聯創作室,成為一名專業作家。2011年,成為省作協第二批簽約作家,也是當時德州市唯一一位省作協簽約作家。

對於創作,邢慶傑表示,作家只有憑藉對生活和文學的熱愛,不斷地閱讀,不斷地沉到生活裡獲取靈感和素材才能保持旺盛的創作生命。作家的作品都是寫給讀者看的,因此,一位作家要寫內心的東西,心裡要裝著他的讀者,但也不能有意識地去迎合讀者。

他從農民工到中短篇小說作家,創作來源於生活...

短篇小說,素材和手法很關鍵

有評論稱:“長篇小說是生活,中篇小說是故事,短篇小說是藝術。”

評論家徐晨亮曾於文章中寫到,邢慶傑因小小說成名,在此領域的成就已為同行所公認。……說到他在細節處理與人物塑造上的特色,自然可以聯繫小小說的文體特徵,或置於汪曾祺、林斤瀾、阿城、聶鑫森、談歌、孫方友等名家所確立的當代筆記小說文脈之中審視。

談起短篇小說,邢慶傑則表示,短篇小說因篇幅有限,會更加考驗一位作家對生活的概括和提煉能力,“所以說,短篇小說創作關鍵有兩點,寫什麼和怎麼寫,也就是素材和手法。素材的來源,無非兩種,直接來源和間接來源,直接來源是作家本人的親身經歷,間接來源則是聽別人講、在書上看等,比如好多作品就有作家本人的影子。小說《玉米的馨香》根據我個人親身經歷改寫,《失衡》 則來源於和朋友們的一次聊天。”

今年,又簽約省作協成為第五批簽約作家,談起今後的創作計劃,邢慶傑透露,最近寫了兩部中篇,“一部待發,一部正在修改中。此外,還有三部短篇小說在三家雜誌待發。今年和省作協的簽約任務基本完成,下半年我準備寫一部長篇,已有幾個構想。”

作家簡介

邢慶傑,男,1970年5月生,德州市文聯創作室專業作家,省作協第二批簽約作家。自1994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共發表、出版作品400餘萬字,出版作品23部。已在《飛天》《中國作家》《北京文學》《文藝報》《山花》《雨花》《當代小說》等刊物發表作品多篇,並多次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以及年度選本轉載。曾獲首屆中駿杯《小說選刊》雙年獎讀者最佳印象獎、第二屆泰山文藝獎(文學創作獎)、“冰心兒童圖書獎”等20餘個文學獎項。


精彩熱文:

她是北大才女,可天妒英才,“賣米”一文看哭了無數人

他哈佛碩士畢業,20年資助2.3萬名艾滋遺孤從富變窮

她是最神祕的中國奇女子,曾轟動全世界,卻消失了

他是卑微的中國文盲,失蹤百年全世界尋找他

和所有父母、學生一起成長,點擊最上方頭像關注“教育行動”

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