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

清代詩人納蘭容若在他的《蝶戀花》裡悼念亡妻: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容若痛失盧氏,感慨再無共賞月之人,佳人已逝,芳蹤無處追尋。

而在近代,有一位文學巨匠,同樣一往深情,用自己的雙手締造了愛情的神話。

他對愛情的專一,就像他的文學思想充滿了真與善一樣。愛情,在他那裡永遠都是最美的樣子。

他就是巴金。

"

清代詩人納蘭容若在他的《蝶戀花》裡悼念亡妻: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容若痛失盧氏,感慨再無共賞月之人,佳人已逝,芳蹤無處追尋。

而在近代,有一位文學巨匠,同樣一往深情,用自己的雙手締造了愛情的神話。

他對愛情的專一,就像他的文學思想充滿了真與善一樣。愛情,在他那裡永遠都是最美的樣子。

他就是巴金。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巴金與蕭珊: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

"

清代詩人納蘭容若在他的《蝶戀花》裡悼念亡妻: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容若痛失盧氏,感慨再無共賞月之人,佳人已逝,芳蹤無處追尋。

而在近代,有一位文學巨匠,同樣一往深情,用自己的雙手締造了愛情的神話。

他對愛情的專一,就像他的文學思想充滿了真與善一樣。愛情,在他那裡永遠都是最美的樣子。

他就是巴金。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巴金與蕭珊: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1936年,巴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成了長篇小說《家》。這部作品意義深刻,巴金因此在文壇名聲大噪。

一個叫蕭珊的女孩在讀過巴金的作品後,開始給他寫信。女孩以信表心,不斷跟巴金訴說自己對文學作品、對現實生活的看法。

有一天,巴金在拆信時,忽然發現一張照片。

拾起一看,玉照中白衣黑裙的女孩擁有俏皮的短髮,滿臉的稚氣,眼神中還有著童真。她嘴角上揚,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照片的背面寫著:“ 給我敬愛的先生留個紀念。”

估計連巴金本人也未曾想到,就是這位熱情、勇敢的姑娘,會陪伴他走過一生的旅程。

因兩人年齡有差距,每次給蕭珊回信,巴金總是稱她為“我的小友”。

在巴金的眼裡,蕭珊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她就是千萬個給他寫信的讀者中的一員。

但此時,蕭珊的眼裡卻只有巴金。她在給巴金的信中,傾訴苦惱,也暢談文學與人生,她已經將巴金視為自己的知己。

她正處於花開的年齡,通過給巴金寫信,青春的悸動裡滿溢著她的傾慕和思戀。

而巴金,在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一種微妙的情愫在心頭潛滋暗長,這種感覺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

清代詩人納蘭容若在他的《蝶戀花》裡悼念亡妻: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容若痛失盧氏,感慨再無共賞月之人,佳人已逝,芳蹤無處追尋。

而在近代,有一位文學巨匠,同樣一往深情,用自己的雙手締造了愛情的神話。

他對愛情的專一,就像他的文學思想充滿了真與善一樣。愛情,在他那裡永遠都是最美的樣子。

他就是巴金。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巴金與蕭珊: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1936年,巴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成了長篇小說《家》。這部作品意義深刻,巴金因此在文壇名聲大噪。

一個叫蕭珊的女孩在讀過巴金的作品後,開始給他寫信。女孩以信表心,不斷跟巴金訴說自己對文學作品、對現實生活的看法。

有一天,巴金在拆信時,忽然發現一張照片。

拾起一看,玉照中白衣黑裙的女孩擁有俏皮的短髮,滿臉的稚氣,眼神中還有著童真。她嘴角上揚,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照片的背面寫著:“ 給我敬愛的先生留個紀念。”

估計連巴金本人也未曾想到,就是這位熱情、勇敢的姑娘,會陪伴他走過一生的旅程。

因兩人年齡有差距,每次給蕭珊回信,巴金總是稱她為“我的小友”。

在巴金的眼裡,蕭珊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她就是千萬個給他寫信的讀者中的一員。

但此時,蕭珊的眼裡卻只有巴金。她在給巴金的信中,傾訴苦惱,也暢談文學與人生,她已經將巴金視為自己的知己。

她正處於花開的年齡,通過給巴金寫信,青春的悸動裡滿溢著她的傾慕和思戀。

而巴金,在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一種微妙的情愫在心頭潛滋暗長,這種感覺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蕭珊寄給巴金的照片

"

清代詩人納蘭容若在他的《蝶戀花》裡悼念亡妻: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容若痛失盧氏,感慨再無共賞月之人,佳人已逝,芳蹤無處追尋。

而在近代,有一位文學巨匠,同樣一往深情,用自己的雙手締造了愛情的神話。

他對愛情的專一,就像他的文學思想充滿了真與善一樣。愛情,在他那裡永遠都是最美的樣子。

他就是巴金。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巴金與蕭珊: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1936年,巴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成了長篇小說《家》。這部作品意義深刻,巴金因此在文壇名聲大噪。

一個叫蕭珊的女孩在讀過巴金的作品後,開始給他寫信。女孩以信表心,不斷跟巴金訴說自己對文學作品、對現實生活的看法。

有一天,巴金在拆信時,忽然發現一張照片。

拾起一看,玉照中白衣黑裙的女孩擁有俏皮的短髮,滿臉的稚氣,眼神中還有著童真。她嘴角上揚,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照片的背面寫著:“ 給我敬愛的先生留個紀念。”

估計連巴金本人也未曾想到,就是這位熱情、勇敢的姑娘,會陪伴他走過一生的旅程。

因兩人年齡有差距,每次給蕭珊回信,巴金總是稱她為“我的小友”。

在巴金的眼裡,蕭珊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她就是千萬個給他寫信的讀者中的一員。

但此時,蕭珊的眼裡卻只有巴金。她在給巴金的信中,傾訴苦惱,也暢談文學與人生,她已經將巴金視為自己的知己。

她正處於花開的年齡,通過給巴金寫信,青春的悸動裡滿溢著她的傾慕和思戀。

而巴金,在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一種微妙的情愫在心頭潛滋暗長,這種感覺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蕭珊寄給巴金的照片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18歲的蕭珊與巴金通信半年。一向鬱鬱寡歡的巴金卻未想過要見面。

後來,女孩在信中寫道:“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

巴金被這個熱情洋溢的女孩打動了,於是答應了她的請求。

1936年8月的一天,在上海南京東路719號的新雅粵菜館裡,兩人終於得以見面。

蕭珊身處叛逆時期,感覺自家猶如牢籠。她告訴巴金,自己想離家出走,去外面闖蕩。

巴金聞言,趕忙說:

“千萬不要這樣,像你這樣的少年還是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很難遠走高飛的。

現在社會紛繁複雜,決不可衝動行事。你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再行動啊。”

巴金的話,猶如知己良言,打消了蕭珊離家出走的念頭。自此,蕭珊更加依賴巴金,視他為自己的靈魂伴侶。

此後蕭珊常去拜訪巴金,關心他的生活起居。蕭珊作為女性的細膩與溫情,讓終日在文字中勞作的巴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

而兩人感情的升溫是源於一件事情。

蕭珊父親曾為她包辦婚姻,但她心中一直只有巴金。

當他諮詢巴金的想法時,巴金卻表示:這件事由你自己考慮決定。蕭珊一時失望至極,跑出巴金住處。

巴金趕緊下樓解釋:

“我是說她還小,一旦考慮不成熟,會悔恨終身的。

將來她長大能有主見了,成熟了,還願意要我這個老頭子,那我就和她生活在一起。”

就是這樣一番話語,巴金說出了內心深處的顧慮,同時也堅定了蕭珊追求愛情的決心。

"

清代詩人納蘭容若在他的《蝶戀花》裡悼念亡妻: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容若痛失盧氏,感慨再無共賞月之人,佳人已逝,芳蹤無處追尋。

而在近代,有一位文學巨匠,同樣一往深情,用自己的雙手締造了愛情的神話。

他對愛情的專一,就像他的文學思想充滿了真與善一樣。愛情,在他那裡永遠都是最美的樣子。

他就是巴金。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巴金與蕭珊: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1936年,巴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成了長篇小說《家》。這部作品意義深刻,巴金因此在文壇名聲大噪。

一個叫蕭珊的女孩在讀過巴金的作品後,開始給他寫信。女孩以信表心,不斷跟巴金訴說自己對文學作品、對現實生活的看法。

有一天,巴金在拆信時,忽然發現一張照片。

拾起一看,玉照中白衣黑裙的女孩擁有俏皮的短髮,滿臉的稚氣,眼神中還有著童真。她嘴角上揚,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照片的背面寫著:“ 給我敬愛的先生留個紀念。”

估計連巴金本人也未曾想到,就是這位熱情、勇敢的姑娘,會陪伴他走過一生的旅程。

因兩人年齡有差距,每次給蕭珊回信,巴金總是稱她為“我的小友”。

在巴金的眼裡,蕭珊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她就是千萬個給他寫信的讀者中的一員。

但此時,蕭珊的眼裡卻只有巴金。她在給巴金的信中,傾訴苦惱,也暢談文學與人生,她已經將巴金視為自己的知己。

她正處於花開的年齡,通過給巴金寫信,青春的悸動裡滿溢著她的傾慕和思戀。

而巴金,在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一種微妙的情愫在心頭潛滋暗長,這種感覺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蕭珊寄給巴金的照片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18歲的蕭珊與巴金通信半年。一向鬱鬱寡歡的巴金卻未想過要見面。

後來,女孩在信中寫道:“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

巴金被這個熱情洋溢的女孩打動了,於是答應了她的請求。

1936年8月的一天,在上海南京東路719號的新雅粵菜館裡,兩人終於得以見面。

蕭珊身處叛逆時期,感覺自家猶如牢籠。她告訴巴金,自己想離家出走,去外面闖蕩。

巴金聞言,趕忙說:

“千萬不要這樣,像你這樣的少年還是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很難遠走高飛的。

現在社會紛繁複雜,決不可衝動行事。你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再行動啊。”

巴金的話,猶如知己良言,打消了蕭珊離家出走的念頭。自此,蕭珊更加依賴巴金,視他為自己的靈魂伴侶。

此後蕭珊常去拜訪巴金,關心他的生活起居。蕭珊作為女性的細膩與溫情,讓終日在文字中勞作的巴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

而兩人感情的升溫是源於一件事情。

蕭珊父親曾為她包辦婚姻,但她心中一直只有巴金。

當他諮詢巴金的想法時,巴金卻表示:這件事由你自己考慮決定。蕭珊一時失望至極,跑出巴金住處。

巴金趕緊下樓解釋:

“我是說她還小,一旦考慮不成熟,會悔恨終身的。

將來她長大能有主見了,成熟了,還願意要我這個老頭子,那我就和她生活在一起。”

就是這樣一番話語,巴金說出了內心深處的顧慮,同時也堅定了蕭珊追求愛情的決心。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蕭珊心中對巴金有著濃濃的愛意

"

清代詩人納蘭容若在他的《蝶戀花》裡悼念亡妻: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容若痛失盧氏,感慨再無共賞月之人,佳人已逝,芳蹤無處追尋。

而在近代,有一位文學巨匠,同樣一往深情,用自己的雙手締造了愛情的神話。

他對愛情的專一,就像他的文學思想充滿了真與善一樣。愛情,在他那裡永遠都是最美的樣子。

他就是巴金。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巴金與蕭珊: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1936年,巴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成了長篇小說《家》。這部作品意義深刻,巴金因此在文壇名聲大噪。

一個叫蕭珊的女孩在讀過巴金的作品後,開始給他寫信。女孩以信表心,不斷跟巴金訴說自己對文學作品、對現實生活的看法。

有一天,巴金在拆信時,忽然發現一張照片。

拾起一看,玉照中白衣黑裙的女孩擁有俏皮的短髮,滿臉的稚氣,眼神中還有著童真。她嘴角上揚,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照片的背面寫著:“ 給我敬愛的先生留個紀念。”

估計連巴金本人也未曾想到,就是這位熱情、勇敢的姑娘,會陪伴他走過一生的旅程。

因兩人年齡有差距,每次給蕭珊回信,巴金總是稱她為“我的小友”。

在巴金的眼裡,蕭珊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她就是千萬個給他寫信的讀者中的一員。

但此時,蕭珊的眼裡卻只有巴金。她在給巴金的信中,傾訴苦惱,也暢談文學與人生,她已經將巴金視為自己的知己。

她正處於花開的年齡,通過給巴金寫信,青春的悸動裡滿溢著她的傾慕和思戀。

而巴金,在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一種微妙的情愫在心頭潛滋暗長,這種感覺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蕭珊寄給巴金的照片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18歲的蕭珊與巴金通信半年。一向鬱鬱寡歡的巴金卻未想過要見面。

後來,女孩在信中寫道:“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

巴金被這個熱情洋溢的女孩打動了,於是答應了她的請求。

1936年8月的一天,在上海南京東路719號的新雅粵菜館裡,兩人終於得以見面。

蕭珊身處叛逆時期,感覺自家猶如牢籠。她告訴巴金,自己想離家出走,去外面闖蕩。

巴金聞言,趕忙說:

“千萬不要這樣,像你這樣的少年還是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很難遠走高飛的。

現在社會紛繁複雜,決不可衝動行事。你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再行動啊。”

巴金的話,猶如知己良言,打消了蕭珊離家出走的念頭。自此,蕭珊更加依賴巴金,視他為自己的靈魂伴侶。

此後蕭珊常去拜訪巴金,關心他的生活起居。蕭珊作為女性的細膩與溫情,讓終日在文字中勞作的巴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

而兩人感情的升溫是源於一件事情。

蕭珊父親曾為她包辦婚姻,但她心中一直只有巴金。

當他諮詢巴金的想法時,巴金卻表示:這件事由你自己考慮決定。蕭珊一時失望至極,跑出巴金住處。

巴金趕緊下樓解釋:

“我是說她還小,一旦考慮不成熟,會悔恨終身的。

將來她長大能有主見了,成熟了,還願意要我這個老頭子,那我就和她生活在一起。”

就是這樣一番話語,巴金說出了內心深處的顧慮,同時也堅定了蕭珊追求愛情的決心。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蕭珊心中對巴金有著濃濃的愛意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錢鍾書曾如此描述楊絳: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如同錢鍾書的感情,之前的巴金已抱定了獨身主義,遇到蕭珊後,他才第一次有了對婚姻的渴望。

因為戰爭原因,直到1944年5月1日,蕭珊和巴金決定結婚。

他們沒有傢俱,沒有新被,沒有新衣,也沒有邀請任何親友,只向親友印發了一張旅行結婚的通知。

從相識到決定結婚,他們戀愛八年。這八年間,他們因為戰爭離散相聚,唯一不變的是那份真摯的感情。

而此時巴金已經40歲了,而蕭珊只有27歲。

婚後,蕭珊對巴金照顧有加,她視巴金為自己的生命中最為珍貴的人。

“能夠作為你的妻子,在我永遠是一件值得慶耀的事。”所以蕭珊在人們面前,在通信中,一直都稱巴金為“李先生”。

巴金也愛蕭珊,哪怕只有幾天的分離,他都會給蕭珊寫信,傾訴衷腸。

他們婚後的四五年中僅有兩次小別。相愛的人總是希望一刻都不會分開。

"

清代詩人納蘭容若在他的《蝶戀花》裡悼念亡妻: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容若痛失盧氏,感慨再無共賞月之人,佳人已逝,芳蹤無處追尋。

而在近代,有一位文學巨匠,同樣一往深情,用自己的雙手締造了愛情的神話。

他對愛情的專一,就像他的文學思想充滿了真與善一樣。愛情,在他那裡永遠都是最美的樣子。

他就是巴金。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巴金與蕭珊: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1936年,巴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成了長篇小說《家》。這部作品意義深刻,巴金因此在文壇名聲大噪。

一個叫蕭珊的女孩在讀過巴金的作品後,開始給他寫信。女孩以信表心,不斷跟巴金訴說自己對文學作品、對現實生活的看法。

有一天,巴金在拆信時,忽然發現一張照片。

拾起一看,玉照中白衣黑裙的女孩擁有俏皮的短髮,滿臉的稚氣,眼神中還有著童真。她嘴角上揚,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照片的背面寫著:“ 給我敬愛的先生留個紀念。”

估計連巴金本人也未曾想到,就是這位熱情、勇敢的姑娘,會陪伴他走過一生的旅程。

因兩人年齡有差距,每次給蕭珊回信,巴金總是稱她為“我的小友”。

在巴金的眼裡,蕭珊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她就是千萬個給他寫信的讀者中的一員。

但此時,蕭珊的眼裡卻只有巴金。她在給巴金的信中,傾訴苦惱,也暢談文學與人生,她已經將巴金視為自己的知己。

她正處於花開的年齡,通過給巴金寫信,青春的悸動裡滿溢著她的傾慕和思戀。

而巴金,在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一種微妙的情愫在心頭潛滋暗長,這種感覺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蕭珊寄給巴金的照片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18歲的蕭珊與巴金通信半年。一向鬱鬱寡歡的巴金卻未想過要見面。

後來,女孩在信中寫道:“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

巴金被這個熱情洋溢的女孩打動了,於是答應了她的請求。

1936年8月的一天,在上海南京東路719號的新雅粵菜館裡,兩人終於得以見面。

蕭珊身處叛逆時期,感覺自家猶如牢籠。她告訴巴金,自己想離家出走,去外面闖蕩。

巴金聞言,趕忙說:

“千萬不要這樣,像你這樣的少年還是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很難遠走高飛的。

現在社會紛繁複雜,決不可衝動行事。你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再行動啊。”

巴金的話,猶如知己良言,打消了蕭珊離家出走的念頭。自此,蕭珊更加依賴巴金,視他為自己的靈魂伴侶。

此後蕭珊常去拜訪巴金,關心他的生活起居。蕭珊作為女性的細膩與溫情,讓終日在文字中勞作的巴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

而兩人感情的升溫是源於一件事情。

蕭珊父親曾為她包辦婚姻,但她心中一直只有巴金。

當他諮詢巴金的想法時,巴金卻表示:這件事由你自己考慮決定。蕭珊一時失望至極,跑出巴金住處。

巴金趕緊下樓解釋:

“我是說她還小,一旦考慮不成熟,會悔恨終身的。

將來她長大能有主見了,成熟了,還願意要我這個老頭子,那我就和她生活在一起。”

就是這樣一番話語,巴金說出了內心深處的顧慮,同時也堅定了蕭珊追求愛情的決心。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蕭珊心中對巴金有著濃濃的愛意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錢鍾書曾如此描述楊絳: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如同錢鍾書的感情,之前的巴金已抱定了獨身主義,遇到蕭珊後,他才第一次有了對婚姻的渴望。

因為戰爭原因,直到1944年5月1日,蕭珊和巴金決定結婚。

他們沒有傢俱,沒有新被,沒有新衣,也沒有邀請任何親友,只向親友印發了一張旅行結婚的通知。

從相識到決定結婚,他們戀愛八年。這八年間,他們因為戰爭離散相聚,唯一不變的是那份真摯的感情。

而此時巴金已經40歲了,而蕭珊只有27歲。

婚後,蕭珊對巴金照顧有加,她視巴金為自己的生命中最為珍貴的人。

“能夠作為你的妻子,在我永遠是一件值得慶耀的事。”所以蕭珊在人們面前,在通信中,一直都稱巴金為“李先生”。

巴金也愛蕭珊,哪怕只有幾天的分離,他都會給蕭珊寫信,傾訴衷腸。

他們婚後的四五年中僅有兩次小別。相愛的人總是希望一刻都不會分開。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巴金、蕭珊和女兒小林在一起

"

清代詩人納蘭容若在他的《蝶戀花》裡悼念亡妻: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容若痛失盧氏,感慨再無共賞月之人,佳人已逝,芳蹤無處追尋。

而在近代,有一位文學巨匠,同樣一往深情,用自己的雙手締造了愛情的神話。

他對愛情的專一,就像他的文學思想充滿了真與善一樣。愛情,在他那裡永遠都是最美的樣子。

他就是巴金。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巴金與蕭珊: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1936年,巴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成了長篇小說《家》。這部作品意義深刻,巴金因此在文壇名聲大噪。

一個叫蕭珊的女孩在讀過巴金的作品後,開始給他寫信。女孩以信表心,不斷跟巴金訴說自己對文學作品、對現實生活的看法。

有一天,巴金在拆信時,忽然發現一張照片。

拾起一看,玉照中白衣黑裙的女孩擁有俏皮的短髮,滿臉的稚氣,眼神中還有著童真。她嘴角上揚,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照片的背面寫著:“ 給我敬愛的先生留個紀念。”

估計連巴金本人也未曾想到,就是這位熱情、勇敢的姑娘,會陪伴他走過一生的旅程。

因兩人年齡有差距,每次給蕭珊回信,巴金總是稱她為“我的小友”。

在巴金的眼裡,蕭珊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她就是千萬個給他寫信的讀者中的一員。

但此時,蕭珊的眼裡卻只有巴金。她在給巴金的信中,傾訴苦惱,也暢談文學與人生,她已經將巴金視為自己的知己。

她正處於花開的年齡,通過給巴金寫信,青春的悸動裡滿溢著她的傾慕和思戀。

而巴金,在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一種微妙的情愫在心頭潛滋暗長,這種感覺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蕭珊寄給巴金的照片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18歲的蕭珊與巴金通信半年。一向鬱鬱寡歡的巴金卻未想過要見面。

後來,女孩在信中寫道:“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

巴金被這個熱情洋溢的女孩打動了,於是答應了她的請求。

1936年8月的一天,在上海南京東路719號的新雅粵菜館裡,兩人終於得以見面。

蕭珊身處叛逆時期,感覺自家猶如牢籠。她告訴巴金,自己想離家出走,去外面闖蕩。

巴金聞言,趕忙說:

“千萬不要這樣,像你這樣的少年還是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很難遠走高飛的。

現在社會紛繁複雜,決不可衝動行事。你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再行動啊。”

巴金的話,猶如知己良言,打消了蕭珊離家出走的念頭。自此,蕭珊更加依賴巴金,視他為自己的靈魂伴侶。

此後蕭珊常去拜訪巴金,關心他的生活起居。蕭珊作為女性的細膩與溫情,讓終日在文字中勞作的巴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

而兩人感情的升溫是源於一件事情。

蕭珊父親曾為她包辦婚姻,但她心中一直只有巴金。

當他諮詢巴金的想法時,巴金卻表示:這件事由你自己考慮決定。蕭珊一時失望至極,跑出巴金住處。

巴金趕緊下樓解釋:

“我是說她還小,一旦考慮不成熟,會悔恨終身的。

將來她長大能有主見了,成熟了,還願意要我這個老頭子,那我就和她生活在一起。”

就是這樣一番話語,巴金說出了內心深處的顧慮,同時也堅定了蕭珊追求愛情的決心。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蕭珊心中對巴金有著濃濃的愛意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錢鍾書曾如此描述楊絳: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如同錢鍾書的感情,之前的巴金已抱定了獨身主義,遇到蕭珊後,他才第一次有了對婚姻的渴望。

因為戰爭原因,直到1944年5月1日,蕭珊和巴金決定結婚。

他們沒有傢俱,沒有新被,沒有新衣,也沒有邀請任何親友,只向親友印發了一張旅行結婚的通知。

從相識到決定結婚,他們戀愛八年。這八年間,他們因為戰爭離散相聚,唯一不變的是那份真摯的感情。

而此時巴金已經40歲了,而蕭珊只有27歲。

婚後,蕭珊對巴金照顧有加,她視巴金為自己的生命中最為珍貴的人。

“能夠作為你的妻子,在我永遠是一件值得慶耀的事。”所以蕭珊在人們面前,在通信中,一直都稱巴金為“李先生”。

巴金也愛蕭珊,哪怕只有幾天的分離,他都會給蕭珊寫信,傾訴衷腸。

他們婚後的四五年中僅有兩次小別。相愛的人總是希望一刻都不會分開。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巴金、蕭珊和女兒小林在一起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1966年,十年浩劫開始。巴金作為文化名人,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他幾經折磨,痛苦不已。

此時,蕭珊成為他的精神支柱。巴金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回家,每次都沮喪至極,但看到她的笑臉,內心便充滿了歡喜。

巴金是這樣回憶那段歲月的:

有一個時期我和她每晚臨睡前要服兩粒眠爾通才能夠閉眼,可是天將發白就都醒了。

我喚她,她也喚我。

我訴苦般地說:“日子難過啊!”她也用同樣的聲音回答:“日子難過啊!”

但是她馬上加一句:“要堅持下去。”或者再加一句:“堅持就是勝利!”

好的愛情,總是這樣讓人感到安全。

在她面前,他像一個脆弱無助的孩子,需要她的安慰和溫暖。兩個人就這樣相互攙扶、相互鼓勵,十分堅定地走下去。

可是,巴金還在苦苦掙扎著,蕭珊已堅持不住。巴金的艱難歷程尚未結束,蕭珊便被查出了腸癌。

1972年7月底,蕭珊癌細胞擴散。在進手術室以前,她生平第一次對巴金說:“看來,我們要分別了……”

病榻上的她,顏色憔悴,眼神已然失去光彩。她含淚地望著他:

“我不願離開你。沒有我,誰來照顧你啊?”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最擔心的事情竟是:我離去後,你何以獨活?

可她最終未能堅持住。開刀後僅5天,蕭珊走了。

"

清代詩人納蘭容若在他的《蝶戀花》裡悼念亡妻: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容若痛失盧氏,感慨再無共賞月之人,佳人已逝,芳蹤無處追尋。

而在近代,有一位文學巨匠,同樣一往深情,用自己的雙手締造了愛情的神話。

他對愛情的專一,就像他的文學思想充滿了真與善一樣。愛情,在他那裡永遠都是最美的樣子。

他就是巴金。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巴金與蕭珊: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1936年,巴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成了長篇小說《家》。這部作品意義深刻,巴金因此在文壇名聲大噪。

一個叫蕭珊的女孩在讀過巴金的作品後,開始給他寫信。女孩以信表心,不斷跟巴金訴說自己對文學作品、對現實生活的看法。

有一天,巴金在拆信時,忽然發現一張照片。

拾起一看,玉照中白衣黑裙的女孩擁有俏皮的短髮,滿臉的稚氣,眼神中還有著童真。她嘴角上揚,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照片的背面寫著:“ 給我敬愛的先生留個紀念。”

估計連巴金本人也未曾想到,就是這位熱情、勇敢的姑娘,會陪伴他走過一生的旅程。

因兩人年齡有差距,每次給蕭珊回信,巴金總是稱她為“我的小友”。

在巴金的眼裡,蕭珊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她就是千萬個給他寫信的讀者中的一員。

但此時,蕭珊的眼裡卻只有巴金。她在給巴金的信中,傾訴苦惱,也暢談文學與人生,她已經將巴金視為自己的知己。

她正處於花開的年齡,通過給巴金寫信,青春的悸動裡滿溢著她的傾慕和思戀。

而巴金,在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一種微妙的情愫在心頭潛滋暗長,這種感覺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蕭珊寄給巴金的照片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18歲的蕭珊與巴金通信半年。一向鬱鬱寡歡的巴金卻未想過要見面。

後來,女孩在信中寫道:“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

巴金被這個熱情洋溢的女孩打動了,於是答應了她的請求。

1936年8月的一天,在上海南京東路719號的新雅粵菜館裡,兩人終於得以見面。

蕭珊身處叛逆時期,感覺自家猶如牢籠。她告訴巴金,自己想離家出走,去外面闖蕩。

巴金聞言,趕忙說:

“千萬不要這樣,像你這樣的少年還是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很難遠走高飛的。

現在社會紛繁複雜,決不可衝動行事。你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再行動啊。”

巴金的話,猶如知己良言,打消了蕭珊離家出走的念頭。自此,蕭珊更加依賴巴金,視他為自己的靈魂伴侶。

此後蕭珊常去拜訪巴金,關心他的生活起居。蕭珊作為女性的細膩與溫情,讓終日在文字中勞作的巴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

而兩人感情的升溫是源於一件事情。

蕭珊父親曾為她包辦婚姻,但她心中一直只有巴金。

當他諮詢巴金的想法時,巴金卻表示:這件事由你自己考慮決定。蕭珊一時失望至極,跑出巴金住處。

巴金趕緊下樓解釋:

“我是說她還小,一旦考慮不成熟,會悔恨終身的。

將來她長大能有主見了,成熟了,還願意要我這個老頭子,那我就和她生活在一起。”

就是這樣一番話語,巴金說出了內心深處的顧慮,同時也堅定了蕭珊追求愛情的決心。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蕭珊心中對巴金有著濃濃的愛意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錢鍾書曾如此描述楊絳: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如同錢鍾書的感情,之前的巴金已抱定了獨身主義,遇到蕭珊後,他才第一次有了對婚姻的渴望。

因為戰爭原因,直到1944年5月1日,蕭珊和巴金決定結婚。

他們沒有傢俱,沒有新被,沒有新衣,也沒有邀請任何親友,只向親友印發了一張旅行結婚的通知。

從相識到決定結婚,他們戀愛八年。這八年間,他們因為戰爭離散相聚,唯一不變的是那份真摯的感情。

而此時巴金已經40歲了,而蕭珊只有27歲。

婚後,蕭珊對巴金照顧有加,她視巴金為自己的生命中最為珍貴的人。

“能夠作為你的妻子,在我永遠是一件值得慶耀的事。”所以蕭珊在人們面前,在通信中,一直都稱巴金為“李先生”。

巴金也愛蕭珊,哪怕只有幾天的分離,他都會給蕭珊寫信,傾訴衷腸。

他們婚後的四五年中僅有兩次小別。相愛的人總是希望一刻都不會分開。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巴金、蕭珊和女兒小林在一起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1966年,十年浩劫開始。巴金作為文化名人,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他幾經折磨,痛苦不已。

此時,蕭珊成為他的精神支柱。巴金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回家,每次都沮喪至極,但看到她的笑臉,內心便充滿了歡喜。

巴金是這樣回憶那段歲月的:

有一個時期我和她每晚臨睡前要服兩粒眠爾通才能夠閉眼,可是天將發白就都醒了。

我喚她,她也喚我。

我訴苦般地說:“日子難過啊!”她也用同樣的聲音回答:“日子難過啊!”

但是她馬上加一句:“要堅持下去。”或者再加一句:“堅持就是勝利!”

好的愛情,總是這樣讓人感到安全。

在她面前,他像一個脆弱無助的孩子,需要她的安慰和溫暖。兩個人就這樣相互攙扶、相互鼓勵,十分堅定地走下去。

可是,巴金還在苦苦掙扎著,蕭珊已堅持不住。巴金的艱難歷程尚未結束,蕭珊便被查出了腸癌。

1972年7月底,蕭珊癌細胞擴散。在進手術室以前,她生平第一次對巴金說:“看來,我們要分別了……”

病榻上的她,顏色憔悴,眼神已然失去光彩。她含淚地望著他:

“我不願離開你。沒有我,誰來照顧你啊?”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最擔心的事情竟是:我離去後,你何以獨活?

可她最終未能堅持住。開刀後僅5天,蕭珊走了。

真正相濡以沫的愛情:我願意與你的骨灰共眠

巴金在蕭珊追悼會上

蕭珊去世後,巴金在幾天之內就白掉了頭髮。3年之後,巴金才獲許把蕭珊的骨灰捧回。

他將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邊,每夜與之共眠。

“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裡有我的血和淚。”

從妻子離開的那一天起,巴金每天的期待,就是與妻子在夢裡相逢。

這種期待,承載了太多的思念,成為了望眼欲穿的渴望。

“人死猶如燈滅。我不相信有鬼。

但是,我又多麼希望有一個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的世界,那麼我同蕭珊見面的日子就不遠了。”

2005年10月17日19時6分,巴金逝世,享年101歲。

根據巴金的遺願,他和妻子蕭珊的骨灰被撒入上海長興島附近的東海。

他們終於一起投奔大海的懷抱,也會重新找回彼此的懷抱。

從此,這世間最偉大的愛情終於重合,再沒有什麼能將他們分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