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怎麼凍?你“凍”對了嗎?'

""“春捂秋凍”怎麼凍?你“凍”對了嗎?

“一場秋雨一場寒。”幾場秋雨過後,天氣漸涼,秋意愈濃。古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秋凍”有科學道理嗎?都有哪些講究?凍到哪一天才合適呢?

春捂秋凍的意義是什麼

秋季是夏季與冬季的過渡期,天氣由熱轉冷,秋凍是為了增強人體對寒冷的耐受性,以便應付我們更為殘酷的嚴冬。如果此時過早穿上棉衣,便無法讓身體得到鍛鍊,不能很好地增強身體抵抗能力。

從中醫角度講,人體和大自然是有機的整體,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人體的變化和大自然的變化(如春秋交替)規律相一致和同步時,人體會保持一種健康狀態,一旦這種規律被打破,即意味著人體健康平衡遭到破壞,任其發展必將形成各種病症。因此,只要氣溫不低於20度(一般在農曆八、九月份),人們都應該適當讓身體承受一下冷凍,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防禦機制的作用。如果氣溫降到15℃以下達兩週以上,我們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春捂秋凍”怎麼凍?你“凍”對了嗎?

“一場秋雨一場寒。”幾場秋雨過後,天氣漸涼,秋意愈濃。古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秋凍”有科學道理嗎?都有哪些講究?凍到哪一天才合適呢?

春捂秋凍的意義是什麼

秋季是夏季與冬季的過渡期,天氣由熱轉冷,秋凍是為了增強人體對寒冷的耐受性,以便應付我們更為殘酷的嚴冬。如果此時過早穿上棉衣,便無法讓身體得到鍛鍊,不能很好地增強身體抵抗能力。

從中醫角度講,人體和大自然是有機的整體,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人體的變化和大自然的變化(如春秋交替)規律相一致和同步時,人體會保持一種健康狀態,一旦這種規律被打破,即意味著人體健康平衡遭到破壞,任其發展必將形成各種病症。因此,只要氣溫不低於20度(一般在農曆八、九月份),人們都應該適當讓身體承受一下冷凍,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防禦機制的作用。如果氣溫降到15℃以下達兩週以上,我們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春捂秋凍”怎麼凍?你“凍”對了嗎?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秋凍不意味著要挨凍

從中醫角度講,“秋凍”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當天氣突然變冷時,適當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可能會生病。

“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另外,晚秋天氣較涼,也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嚴,避免過多出汗,使陽氣外洩,但也不能凍得打寒戰,這樣不但不能增強抵抗力,反而會被凍出病來。

“秋凍”的第二層含義是“拖延添衣時間”。晚秋可以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適當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夠接受為限度。

南北方“秋凍”要區別對待

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南方秋涼來得較晚,晝夜溫差變化不大,甚至入冬後也不太冷,因此不必過早、過快地添衣,應適當延長“秋凍”的時間。而北方秋涼來得較早,晝夜溫差變化大,早晚氣溫較低時應及時增添衣物,以防著涼。

"“春捂秋凍”怎麼凍?你“凍”對了嗎?

“一場秋雨一場寒。”幾場秋雨過後,天氣漸涼,秋意愈濃。古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秋凍”有科學道理嗎?都有哪些講究?凍到哪一天才合適呢?

春捂秋凍的意義是什麼

秋季是夏季與冬季的過渡期,天氣由熱轉冷,秋凍是為了增強人體對寒冷的耐受性,以便應付我們更為殘酷的嚴冬。如果此時過早穿上棉衣,便無法讓身體得到鍛鍊,不能很好地增強身體抵抗能力。

從中醫角度講,人體和大自然是有機的整體,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人體的變化和大自然的變化(如春秋交替)規律相一致和同步時,人體會保持一種健康狀態,一旦這種規律被打破,即意味著人體健康平衡遭到破壞,任其發展必將形成各種病症。因此,只要氣溫不低於20度(一般在農曆八、九月份),人們都應該適當讓身體承受一下冷凍,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防禦機制的作用。如果氣溫降到15℃以下達兩週以上,我們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春捂秋凍”怎麼凍?你“凍”對了嗎?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秋凍不意味著要挨凍

從中醫角度講,“秋凍”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當天氣突然變冷時,適當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可能會生病。

“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另外,晚秋天氣較涼,也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嚴,避免過多出汗,使陽氣外洩,但也不能凍得打寒戰,這樣不但不能增強抵抗力,反而會被凍出病來。

“秋凍”的第二層含義是“拖延添衣時間”。晚秋可以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適當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夠接受為限度。

南北方“秋凍”要區別對待

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南方秋涼來得較晚,晝夜溫差變化不大,甚至入冬後也不太冷,因此不必過早、過快地添衣,應適當延長“秋凍”的時間。而北方秋涼來得較早,晝夜溫差變化大,早晚氣溫較低時應及時增添衣物,以防著涼。

“春捂秋凍”怎麼凍?你“凍”對了嗎?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秋季7個部位千萬不要凍

1.頭部

頭為“諸陽之匯”,若頭部受寒,體內陽氣會散失大部,神經血管供血受影響,引起頭痛,如女性經期神經性頭痛便是氣血不足加上受寒所致。

2.脖子

這個部位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

3.肩膀

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相對比較脆弱,容易受傷。有肩頸疼痛者,在天氣變冷時更要注意肩部保暖,最好圍個披肩睡覺。

4.腹部

上腹受涼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甚至疼痛,特別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涼對女性傷害大,容易誘發痛經和月經不調等,經期婦女尤其要加以重視。平日應做足腹部保暖,睡覺時用毛巾蓋著腹部。

5.背部

背部是人體健康的屏障,若受寒易引起心肺受寒。

6.膝關節

如果膝蓋受到風寒侵襲,會出現麻木、痠痛等症狀,長此以往還會引發關節炎。建議外出時最好不要再穿著短褲。

7.雙腳

“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腳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而腳部又彙集了全身的經脈,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

"“春捂秋凍”怎麼凍?你“凍”對了嗎?

“一場秋雨一場寒。”幾場秋雨過後,天氣漸涼,秋意愈濃。古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秋凍”有科學道理嗎?都有哪些講究?凍到哪一天才合適呢?

春捂秋凍的意義是什麼

秋季是夏季與冬季的過渡期,天氣由熱轉冷,秋凍是為了增強人體對寒冷的耐受性,以便應付我們更為殘酷的嚴冬。如果此時過早穿上棉衣,便無法讓身體得到鍛鍊,不能很好地增強身體抵抗能力。

從中醫角度講,人體和大自然是有機的整體,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人體的變化和大自然的變化(如春秋交替)規律相一致和同步時,人體會保持一種健康狀態,一旦這種規律被打破,即意味著人體健康平衡遭到破壞,任其發展必將形成各種病症。因此,只要氣溫不低於20度(一般在農曆八、九月份),人們都應該適當讓身體承受一下冷凍,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防禦機制的作用。如果氣溫降到15℃以下達兩週以上,我們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春捂秋凍”怎麼凍?你“凍”對了嗎?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秋凍不意味著要挨凍

從中醫角度講,“秋凍”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當天氣突然變冷時,適當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可能會生病。

“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另外,晚秋天氣較涼,也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嚴,避免過多出汗,使陽氣外洩,但也不能凍得打寒戰,這樣不但不能增強抵抗力,反而會被凍出病來。

“秋凍”的第二層含義是“拖延添衣時間”。晚秋可以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適當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夠接受為限度。

南北方“秋凍”要區別對待

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南方秋涼來得較晚,晝夜溫差變化不大,甚至入冬後也不太冷,因此不必過早、過快地添衣,應適當延長“秋凍”的時間。而北方秋涼來得較早,晝夜溫差變化大,早晚氣溫較低時應及時增添衣物,以防著涼。

“春捂秋凍”怎麼凍?你“凍”對了嗎?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秋季7個部位千萬不要凍

1.頭部

頭為“諸陽之匯”,若頭部受寒,體內陽氣會散失大部,神經血管供血受影響,引起頭痛,如女性經期神經性頭痛便是氣血不足加上受寒所致。

2.脖子

這個部位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

3.肩膀

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相對比較脆弱,容易受傷。有肩頸疼痛者,在天氣變冷時更要注意肩部保暖,最好圍個披肩睡覺。

4.腹部

上腹受涼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甚至疼痛,特別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涼對女性傷害大,容易誘發痛經和月經不調等,經期婦女尤其要加以重視。平日應做足腹部保暖,睡覺時用毛巾蓋著腹部。

5.背部

背部是人體健康的屏障,若受寒易引起心肺受寒。

6.膝關節

如果膝蓋受到風寒侵襲,會出現麻木、痠痛等症狀,長此以往還會引發關節炎。建議外出時最好不要再穿著短褲。

7.雙腳

“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腳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而腳部又彙集了全身的經脈,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

“春捂秋凍”怎麼凍?你“凍”對了嗎?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以下五類人不能秋凍

1、心腦血管病人

深秋季節氣溫變化大,溫差、風速、大氣壓都處於較大的波動狀態。這種變化多端的天氣會使人的皮膚、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也會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嚴重時還會導致冠心病患者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症狀,甚至還會使血管脆裂發生中風,引起偏癱,危及生命。

所以,凡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深秋季節不但不應該秋凍,更應該注意保暖,隨著天氣的變化及時增添衣服,以免舊病復發影響身體健康。

2、哮喘、支氣管炎病人

對於一些有慢性支氣管炎的老年人,本身氣道的防禦功能較差,著涼時身體的抵抗力大大下降,被病菌病毒入侵後易引起感冒、咳嗽,還會引起扁桃腺炎和肺炎。哮喘病人對季節氣溫、溼度的變化極為敏感,抵抗力弱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哮喘。

另外,食物和空氣中的過敏物質大量增加也是該病易發的重要原因。有哮喘和支氣管炎的病人,保暖對他們很重要,要及時地增減衣物。

3、胃病病人

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由於深秋時節氣溫變化無常,特別是冷空氣驟襲胃腸,如果防護不當,就會使舊病復發。患有潰瘍病的人不宜秋凍的原因是,人體受寒冷的刺激後,血液中的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使原有的胃潰瘍再次發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嚴重併發症。

4、老寒腿病人

老寒腿患者在受寒時會使症狀加重。老寒腿屬於中醫“痺症”範疇,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類風溼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得了老寒腿病的老人,從秋季開始就應該注意腿部保暖。

5、體寒的女性患者

對於一些體寒的女性朋友,尤其是一到冬季就手腳冰涼,小腹寒冷的女性,秋季務必要注意自己腳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體寒,甚至造成宮寒、月經不調等疾病的侵擾。

"“春捂秋凍”怎麼凍?你“凍”對了嗎?

“一場秋雨一場寒。”幾場秋雨過後,天氣漸涼,秋意愈濃。古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秋凍”有科學道理嗎?都有哪些講究?凍到哪一天才合適呢?

春捂秋凍的意義是什麼

秋季是夏季與冬季的過渡期,天氣由熱轉冷,秋凍是為了增強人體對寒冷的耐受性,以便應付我們更為殘酷的嚴冬。如果此時過早穿上棉衣,便無法讓身體得到鍛鍊,不能很好地增強身體抵抗能力。

從中醫角度講,人體和大自然是有機的整體,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人體的變化和大自然的變化(如春秋交替)規律相一致和同步時,人體會保持一種健康狀態,一旦這種規律被打破,即意味著人體健康平衡遭到破壞,任其發展必將形成各種病症。因此,只要氣溫不低於20度(一般在農曆八、九月份),人們都應該適當讓身體承受一下冷凍,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防禦機制的作用。如果氣溫降到15℃以下達兩週以上,我們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春捂秋凍”怎麼凍?你“凍”對了嗎?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秋凍不意味著要挨凍

從中醫角度講,“秋凍”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當天氣突然變冷時,適當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可能會生病。

“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另外,晚秋天氣較涼,也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嚴,避免過多出汗,使陽氣外洩,但也不能凍得打寒戰,這樣不但不能增強抵抗力,反而會被凍出病來。

“秋凍”的第二層含義是“拖延添衣時間”。晚秋可以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適當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夠接受為限度。

南北方“秋凍”要區別對待

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南方秋涼來得較晚,晝夜溫差變化不大,甚至入冬後也不太冷,因此不必過早、過快地添衣,應適當延長“秋凍”的時間。而北方秋涼來得較早,晝夜溫差變化大,早晚氣溫較低時應及時增添衣物,以防著涼。

“春捂秋凍”怎麼凍?你“凍”對了嗎?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秋季7個部位千萬不要凍

1.頭部

頭為“諸陽之匯”,若頭部受寒,體內陽氣會散失大部,神經血管供血受影響,引起頭痛,如女性經期神經性頭痛便是氣血不足加上受寒所致。

2.脖子

這個部位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

3.肩膀

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相對比較脆弱,容易受傷。有肩頸疼痛者,在天氣變冷時更要注意肩部保暖,最好圍個披肩睡覺。

4.腹部

上腹受涼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甚至疼痛,特別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涼對女性傷害大,容易誘發痛經和月經不調等,經期婦女尤其要加以重視。平日應做足腹部保暖,睡覺時用毛巾蓋著腹部。

5.背部

背部是人體健康的屏障,若受寒易引起心肺受寒。

6.膝關節

如果膝蓋受到風寒侵襲,會出現麻木、痠痛等症狀,長此以往還會引發關節炎。建議外出時最好不要再穿著短褲。

7.雙腳

“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腳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而腳部又彙集了全身的經脈,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

“春捂秋凍”怎麼凍?你“凍”對了嗎?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以下五類人不能秋凍

1、心腦血管病人

深秋季節氣溫變化大,溫差、風速、大氣壓都處於較大的波動狀態。這種變化多端的天氣會使人的皮膚、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也會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嚴重時還會導致冠心病患者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症狀,甚至還會使血管脆裂發生中風,引起偏癱,危及生命。

所以,凡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深秋季節不但不應該秋凍,更應該注意保暖,隨著天氣的變化及時增添衣服,以免舊病復發影響身體健康。

2、哮喘、支氣管炎病人

對於一些有慢性支氣管炎的老年人,本身氣道的防禦功能較差,著涼時身體的抵抗力大大下降,被病菌病毒入侵後易引起感冒、咳嗽,還會引起扁桃腺炎和肺炎。哮喘病人對季節氣溫、溼度的變化極為敏感,抵抗力弱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哮喘。

另外,食物和空氣中的過敏物質大量增加也是該病易發的重要原因。有哮喘和支氣管炎的病人,保暖對他們很重要,要及時地增減衣物。

3、胃病病人

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由於深秋時節氣溫變化無常,特別是冷空氣驟襲胃腸,如果防護不當,就會使舊病復發。患有潰瘍病的人不宜秋凍的原因是,人體受寒冷的刺激後,血液中的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使原有的胃潰瘍再次發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嚴重併發症。

4、老寒腿病人

老寒腿患者在受寒時會使症狀加重。老寒腿屬於中醫“痺症”範疇,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類風溼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得了老寒腿病的老人,從秋季開始就應該注意腿部保暖。

5、體寒的女性患者

對於一些體寒的女性朋友,尤其是一到冬季就手腳冰涼,小腹寒冷的女性,秋季務必要注意自己腳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體寒,甚至造成宮寒、月經不調等疾病的侵擾。

“春捂秋凍”怎麼凍?你“凍”對了嗎?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秋季養生不只“春捂秋凍”

在穿衣方面,適當“秋凍”有必要。氣溫下降時,人們要適時添加衣物,但添衣切忌太快太多,要讓人體慢慢適應逐步下降的氣溫,使身體防寒能力增強。需要注意的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關節炎等疾病的患者不宜“秋凍”。

在飲食方面,宜適量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甘蔗、梨、藕、菠菜、豆漿、鴨蛋、蜂蜜等。“少辛增酸”,少食辛味食物,如蔥、姜、蒜、辣椒等,以補肝氣收肺氣;可多吃些酸味食物,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檸檬、山楂等。

在日常起居方面,應早睡早起,遠離秋乏。一般而言,秋季以晚上10點左右入睡為宜。適當午睡有利於消除困頓和疲乏感,但時間不宜過長,以半小時至1小時為宜。

在日常養護方面,秋季要注意補水。秋季天氣較為乾燥,人體會出現皮膚緊繃、起皮脫屑、嘴脣掉皮、大便乾結等秋燥現象,應多喝水、多喝粥。

在運動方面,強度不宜過大。秋季是運動養生的好時節,應以慢運動為主,尤其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最好選擇平緩輕鬆、出汗較少的運動,如打太極拳、步行等。

提醒大家,就算對體格健康的人群,“春捂秋凍”也是有條件的。一般情況下,日照溫度在15℃-20℃時,人們可適當減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時,這一原則就不再適用。秋凍要順應自然變化,盲目“秋凍”,切不可取。

(據新華網、齊魯晚報、安徽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綜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