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洞簫的文化定位與審美特點(二)【簫與琴】

文:高天晨

簫與笛並稱的時候,簫是一種樂器,有別於笛的是,簫表達的情感不是那麼明亮直接,而是有一種淡然的智慧。這種發幽微於自心的方式,其實是古代文人更喜愛的感覺。文人與知識分子的概念不完全相同,文人是一種對生命具有通透見地的人,文人不僅僅擅長駕馭文字,更能在生命格局上調御感知,體踐生命中的哲思。

中國古代文人對於樂器來說,最典型的就是古琴。古琴歷史悠久,其實並非世俗意義上的樂器,更是古代文人進德修身的雅器。儒道兩家的雅士,不論是留心於鐘鼎還是寄情懷于山林,不論是積極處世還是心向自然,不論是進取成名還是謙退沖虛,身邊都離不開古琴的影子。

中國洞簫的文化定位與審美特點(二)【簫與琴】

古代文人音樂的審美特徵之一就是儒道並舉,文人彈琴,對內是整理心緒,對外是抒發詩意,內外貫通而冥合自然,獲得中庸之趣,且能審視自我放鬆身心。“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如李白所言,古琴更像是文人與自然的媒介和通道。

唐代元稹說“ 簫聲吟茂竹,虹影逗虛簷。” 簫也是文人喜愛之雅器,常與古琴並提,共成雅事。琴簫合奏在古代文人雅集中常常出現,兩位演奏者常常視對方為知音。金庸先生在其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也塑造了曲洋和劉正風兩位琴簫知音的形象。

中國洞簫的文化定位與審美特點(二)【簫與琴】

清代的袁枚說:“簫來天霜,琴生海波“,在古人的詩句裡,簫與琴總是構建同類的情境畫面,因為二者在氣質和內涵中是極其貼近的,簫聲如水,琴音如瀾。琴曲隨流水,簫聲逐鳳凰。琴簫與文人的內心世界聯通,在合奏共鳴中演繹人心與自然的平衡美感。

筆者曾經作一詩,表達簫與書法筆墨的融通之感:

花語無聲墜碧空,持簫有韻舞微風。積寒凝雪成玉樹,一氣吹來落硯中。

簫作為文人雅器,蘊含幾種不同的性格特點:空、靜、暗、遠、幽

中國洞簫的文化定位與審美特點(二)【簫與琴】

簫的性格:空

“空”在這裡是一種美學意象,是自然之特點,塑造的情境是一個具有博大空間感的自然,比如山谷溪流,曠野星辰,甚至大漠孤煙,都是“空”的美學情境。王維有詩云“夜靜春山空”。

古琴與洞簫,在表達自然的時候,大多會有“空”的美學意境,似乎在一個廣大的空間中,人反而成了一個點綴,這個在國畫中經常會用到,人是空間中的一個小點,就更顯示出自然的包容與其蘊含的生命空間性。

中國洞簫的文化定位與審美特點(二)【簫與琴】

唐代的丘丹有詩云:“露滴梧葉鳴,秋風桂花發。中有學仙侶,吹簫弄山月”

明代的楊基有詩云:“江靜月在水,山空秋滿亭。自彈還自罷,初不要人聽。”

這兩首詩分別描寫的是簫和古琴,所營造的自然感覺都是一樣的,如畫國畫一般,先是鋪陳景色,塑造空間感,最後才把人所作的事情表達出來。簫和琴的音樂特質,所朝向的正如同國畫的方法一般,是建立一種空間感的生命格局,琴和簫絕對不會構建一種逼仄緊促的感覺。

中國洞簫的文化定位與審美特點(二)【簫與琴】

簫的性格:

簫稱之為雅,關鍵是其能表達一種靜謐的情感,這種情感不是吶喊,而是訴說;不是抱怨,而是抒發。靜是一種平衡,而非不動,簫是構建一種高度的情緒管理機制,與古琴相同,即使表達激昂如同《廣陵散》也並非把情緒外化,而是內斂而示靜。

宋代程俱說“流泉響琴築,松竹皆簫竽”,琴簫的“靜”的美學,與自然中的流泉與松竹融為一體。靜並非死寂,而是如流泉般的順勢流淌,如松竹般隨風搖曳。靜,是一種高級的動。

聽簫,若是聽血脈噴張,則那並非文人簫色,文人簫更像是一種內省,並非為表演而表達,而是以抒發作為自我整理的手段。

中國洞簫的文化定位與審美特點(二)【簫與琴】

查阜西與溥雪齋琴簫合奏

簫的性格:暗

簫的性格並非直接明亮,而是一種深沉和淡然,如果轉化成視覺,簫是暗色,古琴亦然。看樂器本身,古琴之漆和洞簫所選之竹大多數都是深暗之色,這是成熟的顏色。故而,簫聲也常常在夜裡出現,引人遐思。

元人有詩云:“秦女高吹月下簫”,元代李瓚詩曰:“彈琴松樹裡,吹簫清夜間” 。簫聲的暗,是往往在夜裡月下,簫的氣質會更加的凸顯,簫更像隱士,聲音忽隱忽現,往往是隻聞簫聲不見人。

宋代晁衝之說“東湖七月湖水平,鱗波暗織簫籟聲”,簫的聲音是不經安排的,不主動的,似乎是暗處默默而自然的聲音,這種聲音不會擾人,更不會驚嚇,而是在沉默之上顯示出一種淡然的力量,這種力量綿長而有後力,緩緩通向自然之理趣。如明代韓上桂詩:“玉簫起處暗驚神,曲緩瑤臺逸韻真”。

中國洞簫的文化定位與審美特點(二)【簫與琴】

簫的性格:遠

簫有隱士的性格,並不與熱鬧毗鄰,卻對自然有著時間和空間上的遙遠追問。這種追問即是洞簫的“遠”的性格。王維說“何事吹簫向碧空”,可見古人不僅僅在鬆間書齋吹簫,有時候也會讓聲音直達雲霄,是對天的追問。

琴高背穩容追逐,借與天風遞玉簫——宋·程公許

古琴與簫類同,都有一種向大自然追問哲思的美學形態。這種追問讓他們的空間感和時間感都拉長,簫之美不僅僅在於細微,也在於追問天地的格局。簫音縷縷如同焚香,直達天聽,似乎人間的簫聲可以把一些信息“傳遞上去”。

相較古琴,簫的演奏形態更接近訴說,因為吹簫時候氣息進出,隨之情緒起伏,像是一種間接的語言在訴說內心無法明表的思緒。簫之性情,在於自我對話的細微闡發,回憶經年,往事歷歷在目,此為時間之“遠”;簫之品格,在於與天地對話的生命性追問,遠山空濛,雲端朝霞,日月星辰,此為空間之“遠”。

中國洞簫的文化定位與審美特點(二)【簫與琴】

簫的性格:幽 ​​​​

幽,是潛隱安閒之態。簫聲之幽,是說簫的性格並非爭搶好勝,並非顯擺炫技,也並非直抒胸臆。簫是一種迂迴的,安閒的狀態,這種狀態包含著內在的勃勃生機,卻不會一瀉千里的消耗自己。明代方獻夫說:“琴簫幽洞合,花竹遠亭芳。”

古代文人的雅緻情調,常常被後世的現代藝術觀念解讀。文人演奏樂器,其目的與現代的直抒情懷的方式根本不同,文人吹簫彈琴,即使是表達自己的傷感,也是跳出來,是旁觀者的視角,體會自己曾經的經歷或者俯瞰眾生與歷史的傷痛,產生惆悵莫名的隱隱感動,並不會主觀的主動的表達直接情緒。

“幽”是典型的中國美學的意象,既有深遠之意,與洞簫之“洞”相符,也有潛隱之意。這與中國古代文人的性格狀態十分符合。幽是隱隱約約,非藏非顯,如同水墨之意境。

中國洞簫的文化定位與審美特點(二)【簫與琴】

簫的幾種性格,表達的是簫作為雅器的文人情懷與特徵,筆者總結以上簫的特點,作一首七律,名為《簫》

一息往來歌九天,至柔信守樂延年

心觀聚散妙音至,指落浮沉幽意傳。

莫道簫聲同宇宙,須將紫氣布山川。

豈聞天霜空懷夢,猶有滄海韻滿船。 ​​​​

中國洞簫的文化定位與審美特點(二)【簫與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