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演奏家馬曉暉:用二胡演奏讓世界瞭解中國和中國文化

樂器 二胡 民族樂器 音樂 藝術 人民網 2018-12-17
二胡演奏家馬曉暉:用二胡演奏讓世界瞭解中國和中國文化

從6歲時的懵懂選擇開始,著名二胡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員馬曉暉就與二胡結下不解之緣,自此人琴相依,難捨難分。她1997年開啟全球巡演並講學,2007年擔任“特奧會”愛心大使、2010年成為世博會申博文化大使和上海旗袍文化大使,並幾度擔任美國數所大學的訪問學者、客座教授及藝術顧問……二胡帶給馬曉暉的,有成就,也有艱辛,更多的是夢想成真的喜悅。

“這些年,我做得最多的就是通過二胡演奏,讓世界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瞭解中國民眾,這樣的經歷,本身就是非常有意義的”,馬曉暉認為,自己二胡演奏之路越走越寬,二胡這一樂器在國際樂壇的認知度也日益提高,都是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

二胡演奏家馬曉暉:用二胡演奏讓世界瞭解中國和中國文化

出生於大學校園的馬曉暉六歲開始學琴,從小深受校園文化薰陶,大學教授的父母也對她的音樂興趣加以培養。11歲那年,看電影《百花爭豔》,被“二胡皇后”閔惠芬英姿颯爽的二胡演奏深深吸引,從此就立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二胡演奏家。當時馬曉暉身居的峨眉山腳下的西南交大,根本找不到專業老師,投師無門,一度非常沮喪。

轉機發生在1978年,因為改革開放,各類藝校在全國開始招生了,馬曉暉有機會從幾千名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入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不過,考取上音附中的過程卻有些驚險,雖然她的專業成績突出,但因為從未接觸過,“視唱練耳”的筆試成績不理想。

時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賀綠汀以及丁善德、何佔豪等就馬曉暉的情況進行了討論,最後同意破格錄取,讓她試讀一年,給了她真正踏入藝術殿堂大門的機會。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馬曉暉感慨道,前輩藝術家的惜才愛才之心,一直深深感動、激勵著她,也更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讓她有幸師從於著名二胡教育家王乙教授,成了心中“女神”閔慧芬老師的“小師妹”。

二胡演奏家馬曉暉:用二胡演奏讓世界瞭解中國和中國文化

沉醉於二胡的神奇,震撼於民族音樂的豐富底蘊,更感恩於老師的培育,馬曉暉開啟了音樂追夢新旅程,並與二胡相伴一生。

提起二胡,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悲涼一直是二胡的刻板印象。多年來,馬曉暉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讓更多人聽到二胡不同的色彩、多元的個性,並用二胡進行她的創新。

1996秋季,德國鋼琴家提姆·歐文斯聽了馬曉暉演奏的二胡曲《河南小曲》,被二胡豐富鮮活、極富個性化的表現力深深吸引,提出希望和她合作,由此促成了馬曉暉藝術生涯中第一次以二胡同西洋樂器進行正式的“對話”。

對兩種樂器的磨合耗時9天后,“二胡與鋼琴對話”的中西跨界巡演正式啟幕,受到了業內外人士與海外樂評家的高度評價,這也為她日後的“二胡與世界握手”全球巡演打下了堅實的信心與基礎。

1999年,馬曉暉作為上海申博文化大使,與世博辦公室一行四人,揹著二胡奔赴非洲四國用音樂連接情感,期待有更多的外國友人支持在上海舉辦世博會,“這一經歷,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音樂的力量與自身的責任”,馬曉暉說。

到了2000年,電影《臥虎藏龍》上映,影片的“原聲音樂”獲得了包括奧斯卡獎在內的全球無數國際大獎,而馬曉暉應邀與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演奏“二胡與大提琴”主題音樂的二重奏對話,這段音樂,就此風靡全球,也讓更多人認識了二胡藝術之美。

2007年,馬曉暉作為訪問學者赴美,期間,以特奧會愛心大使的身份,帶領一組民樂室內樂在紐約聯合國大廳演奏,受到了聯合國官員的歡迎。她與這群特殊孩子們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鼓勵和帶領他們學習二胡。在之後上海特奧會開幕式上,馬曉暉和這些特殊的學生們一同成功完成了二胡版的《音樂之聲》,用民樂展示了對特殊群體的關愛,向世界傳遞中國傳統藝術的人文關懷。

“這些經歷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一直對改革開放心存感恩的馬曉暉動情地說,沒有改革開放,不可能來上海系統學習二胡演奏藝術;也不可能走出國門去看世界、開眼界,在更加廣闊的天地裡追尋夢想;更不要提實現自己的理想。

在馬曉暉看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的進步,特別是民眾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中國和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高。中國的音樂也隨著對外交流的逐漸頻繁走向世界,民族音樂有了更廣闊的平臺。國家的自信,民眾的自信,文化的自信,都在這40年中充分展現了出來。她也透過自己在最近20多年的國際文化交流中,見證了這一巨大的變化。

“改革開放改變了我的生命軌跡,上海成為我的家,中國文化成為我的養分,而海派文化造就了我的品味人生與藝術風格,我付出了艱辛,但收穫了夢想成真的喜悅”,馬曉暉坦言,在上海得到了許多源自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帶來的機遇,藝術生命之花在這座城市中不斷綻放,“我守住了心中的初心——二胡演奏,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國海派民樂演奏家、教育家而感到自豪”。

除了致力於推廣民樂,馬曉暉還熱心為歸僑僑眷和華僑華人服務,多次參與“四海同春”歐洲慰問演出,積極參加兩岸文化交流,多次赴臺參演。

1997年9月,馬曉暉加入了中國致公黨,她說她在這個組織裡,感受到了“致力為公,僑海一家”的家國情懷,也更珍惜作為一個文化使者所承擔的責任。

從2000年開始,馬曉暉還擔任了上海市政協委員,連任三屆共15年。除了參與一些集體提案,她提交的個人提案“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等獲得了優秀提案獎。

科技的進步,給音樂傳播、音樂教育帶來了巨大的讓人遐想的空間。談及未來,馬曉暉正在考慮音樂是否能和大數據結合,和人工智能結合,讓這些本有些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從而更為有效地展現中華文化的精髓。而她本人將會不斷進取、吸收養分,創作出更多符合時代脈搏的藝術作品,在全球範圍內用音樂講好“中國故事”,做好一名稱職的中國文化大使,與全世界分享魅力中國。

“我希望社會能培養出更多的複合型高端人才,加強美育教育,培養審美能力,讓更多的年輕人成為熱愛國家和人民、文化知識豐富、藝術底蘊濃厚的有用之才,為中國增添更多的活力”,馬曉暉表示,樂意以音樂為媒,藉助民主黨派的平臺乃至整個大統戰的平臺,為社會多做一些事情,傳播真善美。

( 記者 許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