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古渡口:廣業渡'

""仙居古渡口:廣業渡

廣業渡是南宋仙居八大古渡口之一。

據南宋陳耆卿的《嘉定赤城志》記載,廣業渡在仙居縣西六十里,也系是書所載的仙居最西面的一個渡口。又《光緒仙居縣誌》載:“廣業渡,在縣西六十里,卽九郎渡也。”由此可見,廣業渡亦名九郎渡,其具體位置當位於九郎溪上。九郎溪,按照《光緒仙居縣誌》的記錄:“大溪東流經橫溪市南,支流別出,是為橫溪,坎頭渡在焉;又東經俞店南,為九郎溪”,實系永安溪的幹流。民間相傳,九郎溪原名九龍溪,因北面九龍山而得名。南宋開禧元年(1205)時,新坊沈氏有八世祖朝議大夫制置司參議沈存良辭世於任上,因輔弼朝政卓有功績,朝廷頒詔,追賜嘉獎,並遣六部九侍郎,護送靈柩歸葬於九龍溪南岸的新羅九峰山。嗣後,皇帝頒詔改九龍溪為“九郎溪”。

九郎溪流經的區域大約有十餘里之長。唐五代時,永安溪東流至五都潘處,因六都溪口水自南向北的橫衝而北折,橫貫小埠頭、橫溪上街一帶至市橋,又南折經俞店村西。而自俞店村西始,經溪頭村南,向東匯聚瞿溪至埠頭,是為九郎溪(按九龍溪水有四源:出黃榆嶺,東南流為四鳥坑,又東南二十里至下俞,木溪水自西來會;木溪出栝蒼嶺,東南流,由西溪出鄭橋,為半坑,至朱塘岸,慈溪水自西來注;慈溪亦出栝蒼嶺,東流為鄭墺坑,又東經赤城山側,為道院洞坑,至朱塘岸入於木溪,東流至下俞,與瞿溪會。)。是故,溪南岸的呂前村金氏亦以“九郎溪金氏”自稱。據《呂前金氏宗譜》載,北宋末年,有金蒙(1039-1112)者督糧自溫州運往省城,回程途經呂前,因洪水阻途,留宿呂前,為主人呂氏相中,遂入贅為婿,成為九郎溪(呂前)金氏的始遷祖。金蒙在呂前所受阻的渡口也就是後來的呂前渡,而其對岸西面的九郎溪上也就是廣業渡之所在。

廣業一詞源自《易經》“聖人崇德而廣業”之語。九郎溪上的渡口以廣業相名,則可能與附近的一座寺院有關。據《光緒仙居縣誌》記載,仙居縣西七十里有治平院,舊名廣業院,唐建中三年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更名為治平禪院(元代夏若水曾舍田入寺,所撰碑至清代康熙年間猶存)。因之,橫溪一帶舊時便俗稱為廣業垟,渡口因臨近禪院也便以廣業相稱。同時,縣誌以及廣業渡東面村落族姓宗譜的記錄表明,北宋時期,廣業渡周遭區域已經是人口聚集之地。新坊沈氏始遷祖沈希古已於吳越開運二年(945),入贅上阪為婿,並於九龍溪(後改為九郎溪)也即後來所說的溪頭構築堂宅,定居發祥。其後,又有俞元,於宋熙寧(1068-1077)年間,官居台州總領,跟隨主帥赴臺州滅寇靖邊,鎮守仙居;並因仙居百姓的挽留,與長子俞柄(字汝佐,號東川)卜居西鄉九郎溪,其地也就是後來的俞店。宗族的聚族而居,人口的興旺,自然而然也就促進了區域社會的繁榮。民間相傳,吳越國時期,廣業寺東面的東山有碼頭,大丬地有窯場,窯器自東山碼頭裝貨運銷台州各地。而迨至南宋後期,廣業渡已經成為仙居西部的大渡口之一,並形成了市集,市期二五八,此即橫溪市的前身。

宋元時九郎溪水道出現了一次大的變動。其上游的永安溪水道,自水南坎頭處直接向東直衝,在俞店村處與九郎溪相連,原坎頭至市橋,市橋與俞店處的溪道逐漸淤積為宜居的平地。又因廣業院更名為治平院,橫溪之名遂成為其地的新地名。元代的姚德恭(字符禮,姚岸人。以保陣功歷升浙東副都元帥。)與清代臨海葉舟的詩則分別反映了這一區域變化前後不同的景略。姚德恭的《橫溪別友》雲:“十里盡溪濆,鳴驂沸水雲。可誰憑北望,之子向西分。岸近漁歌早,山深曉籟聞。相將重立馬,躑躅夕陽曛。”葉舟的《渡橫溪》則雲:“竹杖芒鞋得得來,橫溪溪畔小春回。霜林紅葉都飛盡,但見前村數點梅。”由姚、葉兩詩可見,元代至清代的三四百年間,原來的廣業垟已經被稱作橫溪,自五都而下的溪流及荒灘變成了村落。當然,永安溪水道的變動可能也對廣業渡產生了影響。筆者以為,原本的廣業渡或鄰近六都市橋的廣業寺(筆者以為即民間傳說中的東山渡),而在永安溪水道的改道過程中可能經歷了向東南移了十餘里,並坐落在了後來七都溪頭村九郎渡(又稱黃堂渡)附近。這也就是為什麼《嘉定赤城志》的記錄中廣業渡偏離六都的廣業垟、廣業寺(縣西七十里),距離縣城六十里,而《光緒仙居縣誌》則認定廣業渡即九郎渡的原因。

明代中後期時廣業渡進入了黃金時期。尓時,六都、七都一帶的橫溪、溪頭、俞店進入了人口興盛時期;永安溪水運、蒼嶺古道則催發了商貿的發達,而廣業渡恰好起到了連接陸路和水陸的樞紐作用。正如明代萬曆二十一年的《九龍渡碑記》(此九郎渡實為廣業渡)所載的:“縣治之西有九郎一渡,西聯婺括,東達臺寧,實為括蒼要津。原設官渡,歲久船壞……不勝載行,行旅阻逗連日。”為之,由主簿曾學周倡議,出錢造船,捐田復置,以便行人。時人楊先春曾有《贈曽主簿詩》雲:菜茹不入曾公房,捐俸造舟成康莊。日渡行人應且徧,溱洧何如今九郎。可見,廣業官渡復置後,行旅是絡繹不絕。同時,渡口周遭區域再度出現了繁榮景象,廣業市也再度興起(《萬曆仙居縣誌》載:廣業市,在縣西六十里。)不過,在其後的一百多年裡,廣業渡卻由興盛逐漸走向了消亡。

明末清初之際是廣業渡的一個轉折時期。期間,九郎溪可能經歷了逐漸向南侵蝕的過程,原廣業渡所在的九郎溪段水運功能逐漸消退。清嘉慶年間時,其地已僅可行魚舟,俞店俞氏烈女守節抱石沉九郎溪,便是為漁夫的撐杆戳到所發現。迨至清光緒年間時,廣業渡之所在已經是退化成淺灘,《光緒仙居縣誌》謂其“水淺可涉”。與此同時,作為對原廣業渡功能的延續的渡口再度向東移動,出現了後來所說的呂前渡;商貿的運船則開始以橫溪的小埠頭作為主要的停靠點。而原本以廣業渡為基點的廣業市也向西移動——清康熙年間時已經完全被廢棄,代之的是橫溪市,市期依舊為二五八。

(原標題:《仙居古渡口:廣業渡》,原作者:王巧賽,編輯楊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