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在藝術中最難的就是有所言說

卻又靜默無聲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把所有描述宇宙的方程都列出來

也根本沒有一個能定義「現在」

我們甚至無法

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劃出界限

《時間簡史》

忙碌的體驗是奇幻的。

每一秒鐘都在急匆匆地進入未來,同時過去的回憶在迅速消散,好像大腦的空間十分有限,並不像謠傳中那樣只開發了小小一部分,要接收大量鮮活湧入的無聊日常,就必須要清除掉陳舊的、「再也不會用到」的過往(這是大腦幫我們判斷的)。

因此人群也產生了分裂。

有一些人總是在朝未來奔去,他們對生活充滿熱情,同時對他人十分不自覺地冷漠(因為那總是要被拋到身後,甚至清除掉記憶的);有一些人更想要活在過去,他們懷舊,念情,總是記得人本質裡的天真善良,興致勃勃地討論「你記得那一年嗎,我們做的蠢事」「你怎麼會不記得呢?那件事多有趣啊」。

由於我們是活在並沒有「現在」這個時刻的三維宇宙中,於是這兩種人,就在所感受到的時空中,不斷越離越遠。或許這也是一種精神相對論。

當你在照鏡子時看到的自己,並不是真實的。1、你看到的是大約十億分之一秒前的自己;2、你看到的影像實際上是幾十億個波函數的平均效果。

長久以來我都在琢磨這個問題,是什麼讓我們的時間感如此不同,又是什麼讓我們產生精神質變。

在我們年輕時,往往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改造原生世界的自我。

小部分人成功了,大部分人失敗了;小部分人持續一生都在努力,大部分人中途由於太累放棄了;小部分人最終坦然接受命運給予自己的一切,大部分人一邊抱怨,又一邊持續懶惰著。

這也是有時候,一個堅定的「信仰」會充滿魅惑力的地方:好像只需虔誠禱告和等待,想要的一切就會自然降臨。

沒有比這更輕鬆的捷徑了。

(清醒的人都明白,缺乏明確計劃的目標,跟雙手合十許願沒差別)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Kirche am Hohenzollernplatz, Berlin, Germany - Johann Freidrich Höger, 1933. All images via Thibaud Poirier

教堂、冥想室、博物館、圖書館,都是這樣給人安定的精神力量的建築空間。

這些環境是為堅定你的「信仰」而建——無論是宗教、科學,還是靈脩——人們在這裡靜思,獲得靈感和堅持自我道路的勇氣。

建設一所這樣的神聖殿堂,是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就在不斷摸索、創造和積累的能力。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Trinity College Library, Dublin, 1732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Saint Moritz, Augsburg, Germany - John Pawson, 2013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Salle Labrouste, Paris, 1868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Resurrection of Christ, Köln, Germany - Gottfried Böhm, 1957

藝術家 Thibaud Poirier 周遊世界,記錄這些充滿神聖感的場所,那些不同地域的人生活、學習、禱告時周圍的建築環境。

最有名的教堂,以及最不可思議的圖書館。

Thibaud 在這些場所關閉時進去拍攝,空無一人,讓觀眾得以完全將注意力集中在結構和設計上,使建築本身的魔幻感無限放大。

Sacred Spaces

在這個系列裡,Thibaud Poirier 拍攝了德國、荷蘭、法國、丹麥和日本的 29 座教堂,它們都建於上個世紀,可以從中看到近百年前的人是如何設計宗教空間結構的。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Grundtvigs Kirke, Copenhagen, Denmark - Peder Vilhelm Jensen-Klint, 1927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Opstandingskerk, Amsterdam - Marius Duintjer, 1956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Kapelle, Berlin, Germany - Axel Schultes and Charlotte Frank, 1999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Saint Joseph, Le Havre, France - Auguste Perret, 1956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Saint Anselm’s Meguro, Tokyo, Japan - Antonin Raymond, 1954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Notre dame du Chêne, Viroflay, France - Louis, Luc and Thierry Sainsaulieu, 1966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Saint Mary’s Cathedral, Tokyo, Japan - Kenzo Tange, 1964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Cathédrale de la Résurrection, Evry, France (Mario Botta, 1999)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Notre Dame de Toute Joie, Grigny, France (Claude Balick, 1973)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Notre Dame de Toute Joie, Grigny, France (Claude Balick, 1973)

Palaces of self-discovery:

A series on libraries

該系列靈感來自卡爾維諾的一句話:「閱讀是孤獨的」。Thibaud Poirier 走遍歐洲那些最不可思議的圖書館,就像指紋一樣,每個建築師都為神聖的精神探索創造了一個無與倫比的空間。微小又美好的細節無處不在,從自然光到人造光的平衡、更便於閱讀的設計、保存古代文本的環境,到定製使用桌櫃、打造獨立思考角落,大師們曾為設計這些圖書館傾盡心力。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Biblioteca Joanina, Coimbra, 1728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Bibliothèque de la Sorbonne, Salle Jacqueline de Romilly, Paris, 1897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Bibliothèque Sainte-Geneviève, Paris, 1850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Bibliothèque de l’Hotel de Ville de Paris, Paris, 1890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Grimm Zentrum Library, Berlin, 2009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Stadtbibliothek, Stuttgart, 2011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Biblioteca Angelica, Rome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Galerie Diane, Fontainebleau

現代教會和圖書館,在如今看來都是一個微妙的結構:在神學、哲學與現代生活高速碰撞的爭鬥下,它必須抵抗風暴,同時保持與古老傳統的聯繫。

能在當前的漩渦中掙扎生存下來,靠的是一種現代技術難以替代的魔力——鑽入人類精神的最深處,知道他們想要的,並給予他們平靜。以及在密閉的巨大建築裡,周邊是與自己產生共振的他人,那種神奇的歸屬感:在這裡的人,都與我相似。

所以探索儀式空間,其實也是在探索自己的內心。想要的是什麼?什麼能讓我平靜?

回到最開頭,那個我總在琢磨的問題,是什麼讓我們產生精神質變?

更深奧的我難以表述,但我十分確信,這個變化的絕對前提是,你已經足夠了解自己。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 發呆一分鐘 #

(真不好意思,莫名其妙寫了篇哲學文)

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教堂,圖書館,以及精神相對論

Morning Rocks

一個小眾,安靜,展示未知之美的線上雜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