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區位於西安城區的東北部,東沿鐵路專用線與灞橋區為界,南依東大街、永樂路、建工路與碑林區、雁塔區毗鄰,北連龍首北路與未央區接壤,西以北大街與蓮湖區相連。東西長7.63公里,南北寬7.23公里。地理座標為東經108°56'32″~109°01'34″,北緯34°14'09″~34°18'03″。

新城區地勢平坦,東南部略高,西北部較低,海拔高度397.2~466米,相對高差68.8米,最高點位於東郊韓森冢,最低點位於北郊含元東路東段南側,地面坡度一般小於3度。總面積為29.98平方公里。

西漢建都長安(今漢城),設京兆尹

陝西西安“新城區”概況

新城區(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分長安、霸城、北山三縣之地置萬年縣,治所在長安城內,開始了兩縣分治長安城的局面,新城區地境領於萬年縣。

隋開皇二年(582年)修建大興城,新城區地境開始成為城市的一部分。唐代又在城北營建大明宮。現新城區地境仍屬萬年縣治,轄區位於唐城的東宮、大明宮的含元殿、宣政殿以及翊善、來庭、光宅、永昌、長樂、十六王宅、大寧、興寧、永興、安興、永嘉等11個坊。

隋唐及其之後,萬年縣曾不斷易名。隋開皇三年(583年)改為大興縣;唐武德元年(618年)複名萬年縣,天寶七年(748年)以“萬國咸寧”意改為咸寧縣,至德三年(758年)複名萬年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改名大年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複名萬年縣。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更名樊川縣;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改名咸寧縣,直到明清仍為咸寧縣。民國2年(1913年)2月撤銷咸寧縣,轄境劃歸長安縣,新城區地境又領於長安縣。

民國17年(1928年),西安首次設市,市轄區以原屬長安的西安城區及東、西、南、北四關為範圍。區境城內部分屬西安市治,城外部分仍領於長安縣。民國19年(1930年)11月撤銷西安市建制,新城區地境又領於長安縣。但實際上長安縣逐步不再管理西安城關,其少數事項由省政府有關廳局直接辦理,多數事項由省設專門機構管理。[4]

民國33年(1944年)9月,再次設立西安市建制。第二年11月,設立區級建制,共12個區,按序數命名。今新城區境為原第四、五、八區及第十區的一部分。[3]

建國後,1954年,西安市進行區劃調整,將12個區合併調整為9個區,由第四、五區及第十區的第六鄉合併組成新城區。

八路軍辦事處

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是1937年至1946年期間,我黨我軍設在國民黨統治區的一個公開的合法機構。它的主要任務是:宣傳黨的抗日主張,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招收和輸送進步青年去延安,壯大革命力量;為陝甘寧邊區和抗日前線領取、轉運和採購戰爭物資。

大明宮遺址

大明宮是唐京城長安“三大內”中規模較大的一座,位於當時長安城北的禁苑中。坐北朝南,居高臨下,氣勢宏偉。大明宮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名“永安宮”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他父親李淵修建的夏宮。工程未完,李淵便死,遂於貞觀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宮”。高宗龍塑二年(公元662年),斂收雍、通、歧等十五州的民錢,減百官一個月的薪俸,重建大明宮。

新城黃樓

新城黃樓位於省政府院內北側,座北向南,屋頂呈五角形,一層建築東西長30.84米,南北長22.4米,圍牆壁用黃色塗之,故稱黃樓。張學良、楊虎城二將軍把蔣介石在臨潼扣俘後,曾關押在此,後來又在此會談,達成團結抗日協議。屬於國家重點保護單位,未開發。

東嶽廟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古城內長樂門北側昌仁裡小學內。始建於宋徽宗政和年間,為祭岱宗(泰山)而建。明弘治年間(1488~1505)、萬曆十年(1582)及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都有擴充修葺東嶽廟是封建統治階級為祭祀岱宗而修建的。岱宗亦稱岱山,就是今山東省泰安市的泰山,系我國著名大山

秦莊襄王墓

秦莊襄王墓位於東郊韓森寨以西,今動物園東門外,當地稱“韓森冢”。冢高22米,原佔地60餘畝,1993年約30餘畝。因冢上有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的一塊“秦莊襄王墓”碑石,故過去一直誤認為此墓為秦莊襄王墓。但據《史記·秦本記》記載,戰國晚期秦國建都咸陽,昭襄王、宣太后、悼太子、莊襄王和皇帝太后(始皇墓)均葬在“芷陽”。

革命公園

陝西西安“新城區”概況

新城區(3)

革命公園位於西安市西五路東段北側,現有面積10公頃,1927年2月,為紀念西安城被軍閥劉鎮華圍困期間死難的軍民,在清滿城廢址上建立1926年春,軍閥劉鎮華率軍10萬,圍攻西安城八月之久。國民軍將領楊虎城、李虎臣率軍民堅守。時稱二虎守長安。後馮玉祥率援軍入陝,共同擊潰劉鎮華軍。守城期間,軍民死難約5萬人,約佔當時西安城內人口四分之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