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任藝術指導的《寶蓮燈》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須進行產業化改革的導演,上海各電影單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即後來的上影集團。他將市區的老舊廠房置換了郊區幾倍的土地,開啟內地影視基地拍攝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對上海影城一定不會陌生。這裡也是在吳貽弓的主持下,於1991年建成,成為上海首家五星級影院,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的先河,至今還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院之一。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任藝術指導的《寶蓮燈》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須進行產業化改革的導演,上海各電影單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即後來的上影集團。他將市區的老舊廠房置換了郊區幾倍的土地,開啟內地影視基地拍攝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對上海影城一定不會陌生。這裡也是在吳貽弓的主持下,於1991年建成,成為上海首家五星級影院,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的先河,至今還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院之一。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吳貽弓留給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參與創辦了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九十年代初,中國需要舉辦自己的電影節。但該怎麼辦,沒人知道。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任藝術指導的《寶蓮燈》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須進行產業化改革的導演,上海各電影單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即後來的上影集團。他將市區的老舊廠房置換了郊區幾倍的土地,開啟內地影視基地拍攝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對上海影城一定不會陌生。這裡也是在吳貽弓的主持下,於1991年建成,成為上海首家五星級影院,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的先河,至今還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院之一。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吳貽弓留給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參與創辦了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九十年代初,中國需要舉辦自己的電影節。但該怎麼辦,沒人知道。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吳貽弓帶著一個翻譯,跑遍了當年度的柏林和東亞多個電影節,研究各個部門的工作和功能,並反覆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研討留下哪些項目。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任藝術指導的《寶蓮燈》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須進行產業化改革的導演,上海各電影單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即後來的上影集團。他將市區的老舊廠房置換了郊區幾倍的土地,開啟內地影視基地拍攝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對上海影城一定不會陌生。這裡也是在吳貽弓的主持下,於1991年建成,成為上海首家五星級影院,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的先河,至今還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院之一。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吳貽弓留給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參與創辦了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九十年代初,中國需要舉辦自己的電影節。但該怎麼辦,沒人知道。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吳貽弓帶著一個翻譯,跑遍了當年度的柏林和東亞多個電影節,研究各個部門的工作和功能,並反覆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研討留下哪些項目。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徐克、保羅·考克斯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組委會經費有限,每人一天的伙食費只有一塊錢,一干就是幾個月;張文蓉口中“還沒我家廚房大”的小辦公室,55歲的吳貽弓通宵打地鋪幾乎是常態。

回首當年的前幾屆電影節,會看到這些草創者不同凡響的長遠眼光和雄心壯志。謝晉和吳貽弓拿出了自己世界範圍內的朋友圈,吳貽弓請來了大島渚,並用電子郵件多次溝通請來了奧利弗·斯通。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任藝術指導的《寶蓮燈》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須進行產業化改革的導演,上海各電影單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即後來的上影集團。他將市區的老舊廠房置換了郊區幾倍的土地,開啟內地影視基地拍攝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對上海影城一定不會陌生。這裡也是在吳貽弓的主持下,於1991年建成,成為上海首家五星級影院,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的先河,至今還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院之一。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吳貽弓留給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參與創辦了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九十年代初,中國需要舉辦自己的電影節。但該怎麼辦,沒人知道。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吳貽弓帶著一個翻譯,跑遍了當年度的柏林和東亞多個電影節,研究各個部門的工作和功能,並反覆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研討留下哪些項目。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徐克、保羅·考克斯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組委會經費有限,每人一天的伙食費只有一塊錢,一干就是幾個月;張文蓉口中“還沒我家廚房大”的小辦公室,55歲的吳貽弓通宵打地鋪幾乎是常態。

回首當年的前幾屆電影節,會看到這些草創者不同凡響的長遠眼光和雄心壯志。謝晉和吳貽弓拿出了自己世界範圍內的朋友圈,吳貽弓請來了大島渚,並用電子郵件多次溝通請來了奧利弗·斯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大島渚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任藝術指導的《寶蓮燈》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須進行產業化改革的導演,上海各電影單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即後來的上影集團。他將市區的老舊廠房置換了郊區幾倍的土地,開啟內地影視基地拍攝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對上海影城一定不會陌生。這裡也是在吳貽弓的主持下,於1991年建成,成為上海首家五星級影院,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的先河,至今還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院之一。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吳貽弓留給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參與創辦了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九十年代初,中國需要舉辦自己的電影節。但該怎麼辦,沒人知道。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吳貽弓帶著一個翻譯,跑遍了當年度的柏林和東亞多個電影節,研究各個部門的工作和功能,並反覆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研討留下哪些項目。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徐克、保羅·考克斯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組委會經費有限,每人一天的伙食費只有一塊錢,一干就是幾個月;張文蓉口中“還沒我家廚房大”的小辦公室,55歲的吳貽弓通宵打地鋪幾乎是常態。

回首當年的前幾屆電影節,會看到這些草創者不同凡響的長遠眼光和雄心壯志。謝晉和吳貽弓拿出了自己世界範圍內的朋友圈,吳貽弓請來了大島渚,並用電子郵件多次溝通請來了奧利弗·斯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大島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索菲亞·羅蘭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而今,每年六月的上海,已經成為全球電影人一年一度的聚會,也是中國影迷心心念唸的盛事。

2012年,和肺癌戰鬥了多年的吳貽弓,獲頒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白髮蒼蒼的他,在賈樟柯、甯浩、陸川等新生代導演的簇擁下走上舞臺。他表達了對這個獎項的感謝和惶恐,最後他說,“電影萬歲”。

那一刻,全場起立鼓掌,姜文抿緊了嘴角,鞏俐溼了眼眶。

或許吳貽弓的一生是有遺憾的,他的作品不多,創作黃金期也短;但他卻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他最愛的電影事業。

今年5月,在病床上的吳貽弓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上海電影萬歲”。或許他的電影,如今已無法復刻;但他對電影的愛與奉獻,理應成為每個電影人的渴望。

吳導,一路走好!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任藝術指導的《寶蓮燈》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須進行產業化改革的導演,上海各電影單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即後來的上影集團。他將市區的老舊廠房置換了郊區幾倍的土地,開啟內地影視基地拍攝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對上海影城一定不會陌生。這裡也是在吳貽弓的主持下,於1991年建成,成為上海首家五星級影院,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的先河,至今還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院之一。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吳貽弓留給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參與創辦了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九十年代初,中國需要舉辦自己的電影節。但該怎麼辦,沒人知道。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吳貽弓帶著一個翻譯,跑遍了當年度的柏林和東亞多個電影節,研究各個部門的工作和功能,並反覆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研討留下哪些項目。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徐克、保羅·考克斯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組委會經費有限,每人一天的伙食費只有一塊錢,一干就是幾個月;張文蓉口中“還沒我家廚房大”的小辦公室,55歲的吳貽弓通宵打地鋪幾乎是常態。

回首當年的前幾屆電影節,會看到這些草創者不同凡響的長遠眼光和雄心壯志。謝晉和吳貽弓拿出了自己世界範圍內的朋友圈,吳貽弓請來了大島渚,並用電子郵件多次溝通請來了奧利弗·斯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大島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索菲亞·羅蘭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而今,每年六月的上海,已經成為全球電影人一年一度的聚會,也是中國影迷心心念唸的盛事。

2012年,和肺癌戰鬥了多年的吳貽弓,獲頒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白髮蒼蒼的他,在賈樟柯、甯浩、陸川等新生代導演的簇擁下走上舞臺。他表達了對這個獎項的感謝和惶恐,最後他說,“電影萬歲”。

那一刻,全場起立鼓掌,姜文抿緊了嘴角,鞏俐溼了眼眶。

或許吳貽弓的一生是有遺憾的,他的作品不多,創作黃金期也短;但他卻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他最愛的電影事業。

今年5月,在病床上的吳貽弓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上海電影萬歲”。或許他的電影,如今已無法復刻;但他對電影的愛與奉獻,理應成為每個電影人的渴望。

吳導,一路走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生涯作品必看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任藝術指導的《寶蓮燈》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須進行產業化改革的導演,上海各電影單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即後來的上影集團。他將市區的老舊廠房置換了郊區幾倍的土地,開啟內地影視基地拍攝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對上海影城一定不會陌生。這裡也是在吳貽弓的主持下,於1991年建成,成為上海首家五星級影院,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的先河,至今還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院之一。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吳貽弓留給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參與創辦了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九十年代初,中國需要舉辦自己的電影節。但該怎麼辦,沒人知道。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吳貽弓帶著一個翻譯,跑遍了當年度的柏林和東亞多個電影節,研究各個部門的工作和功能,並反覆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研討留下哪些項目。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徐克、保羅·考克斯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組委會經費有限,每人一天的伙食費只有一塊錢,一干就是幾個月;張文蓉口中“還沒我家廚房大”的小辦公室,55歲的吳貽弓通宵打地鋪幾乎是常態。

回首當年的前幾屆電影節,會看到這些草創者不同凡響的長遠眼光和雄心壯志。謝晉和吳貽弓拿出了自己世界範圍內的朋友圈,吳貽弓請來了大島渚,並用電子郵件多次溝通請來了奧利弗·斯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大島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索菲亞·羅蘭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而今,每年六月的上海,已經成為全球電影人一年一度的聚會,也是中國影迷心心念唸的盛事。

2012年,和肺癌戰鬥了多年的吳貽弓,獲頒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白髮蒼蒼的他,在賈樟柯、甯浩、陸川等新生代導演的簇擁下走上舞臺。他表達了對這個獎項的感謝和惶恐,最後他說,“電影萬歲”。

那一刻,全場起立鼓掌,姜文抿緊了嘴角,鞏俐溼了眼眶。

或許吳貽弓的一生是有遺憾的,他的作品不多,創作黃金期也短;但他卻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他最愛的電影事業。

今年5月,在病床上的吳貽弓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上海電影萬歲”。或許他的電影,如今已無法復刻;但他對電影的愛與奉獻,理應成為每個電影人的渴望。

吳導,一路走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生涯作品必看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城南舊事》 (1983)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沈潔 / 張豐毅 / 張閩 / 鄭振瑤 / 嚴翔


根據林海音自傳小說《城南舊事》改編,小女孩英子在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度過童年,以及她見證的幾段悲歡離合。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任藝術指導的《寶蓮燈》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須進行產業化改革的導演,上海各電影單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即後來的上影集團。他將市區的老舊廠房置換了郊區幾倍的土地,開啟內地影視基地拍攝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對上海影城一定不會陌生。這裡也是在吳貽弓的主持下,於1991年建成,成為上海首家五星級影院,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的先河,至今還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院之一。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吳貽弓留給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參與創辦了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九十年代初,中國需要舉辦自己的電影節。但該怎麼辦,沒人知道。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吳貽弓帶著一個翻譯,跑遍了當年度的柏林和東亞多個電影節,研究各個部門的工作和功能,並反覆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研討留下哪些項目。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徐克、保羅·考克斯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組委會經費有限,每人一天的伙食費只有一塊錢,一干就是幾個月;張文蓉口中“還沒我家廚房大”的小辦公室,55歲的吳貽弓通宵打地鋪幾乎是常態。

回首當年的前幾屆電影節,會看到這些草創者不同凡響的長遠眼光和雄心壯志。謝晉和吳貽弓拿出了自己世界範圍內的朋友圈,吳貽弓請來了大島渚,並用電子郵件多次溝通請來了奧利弗·斯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大島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索菲亞·羅蘭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而今,每年六月的上海,已經成為全球電影人一年一度的聚會,也是中國影迷心心念唸的盛事。

2012年,和肺癌戰鬥了多年的吳貽弓,獲頒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白髮蒼蒼的他,在賈樟柯、甯浩、陸川等新生代導演的簇擁下走上舞臺。他表達了對這個獎項的感謝和惶恐,最後他說,“電影萬歲”。

那一刻,全場起立鼓掌,姜文抿緊了嘴角,鞏俐溼了眼眶。

或許吳貽弓的一生是有遺憾的,他的作品不多,創作黃金期也短;但他卻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他最愛的電影事業。

今年5月,在病床上的吳貽弓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上海電影萬歲”。或許他的電影,如今已無法復刻;但他對電影的愛與奉獻,理應成為每個電影人的渴望。

吳導,一路走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生涯作品必看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城南舊事》 (1983)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沈潔 / 張豐毅 / 張閩 / 鄭振瑤 / 嚴翔


根據林海音自傳小說《城南舊事》改編,小女孩英子在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度過童年,以及她見證的幾段悲歡離合。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任藝術指導的《寶蓮燈》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須進行產業化改革的導演,上海各電影單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即後來的上影集團。他將市區的老舊廠房置換了郊區幾倍的土地,開啟內地影視基地拍攝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對上海影城一定不會陌生。這裡也是在吳貽弓的主持下,於1991年建成,成為上海首家五星級影院,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的先河,至今還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院之一。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吳貽弓留給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參與創辦了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九十年代初,中國需要舉辦自己的電影節。但該怎麼辦,沒人知道。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吳貽弓帶著一個翻譯,跑遍了當年度的柏林和東亞多個電影節,研究各個部門的工作和功能,並反覆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研討留下哪些項目。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徐克、保羅·考克斯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組委會經費有限,每人一天的伙食費只有一塊錢,一干就是幾個月;張文蓉口中“還沒我家廚房大”的小辦公室,55歲的吳貽弓通宵打地鋪幾乎是常態。

回首當年的前幾屆電影節,會看到這些草創者不同凡響的長遠眼光和雄心壯志。謝晉和吳貽弓拿出了自己世界範圍內的朋友圈,吳貽弓請來了大島渚,並用電子郵件多次溝通請來了奧利弗·斯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大島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索菲亞·羅蘭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而今,每年六月的上海,已經成為全球電影人一年一度的聚會,也是中國影迷心心念唸的盛事。

2012年,和肺癌戰鬥了多年的吳貽弓,獲頒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白髮蒼蒼的他,在賈樟柯、甯浩、陸川等新生代導演的簇擁下走上舞臺。他表達了對這個獎項的感謝和惶恐,最後他說,“電影萬歲”。

那一刻,全場起立鼓掌,姜文抿緊了嘴角,鞏俐溼了眼眶。

或許吳貽弓的一生是有遺憾的,他的作品不多,創作黃金期也短;但他卻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他最愛的電影事業。

今年5月,在病床上的吳貽弓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上海電影萬歲”。或許他的電影,如今已無法復刻;但他對電影的愛與奉獻,理應成為每個電影人的渴望。

吳導,一路走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生涯作品必看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城南舊事》 (1983)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沈潔 / 張豐毅 / 張閩 / 鄭振瑤 / 嚴翔


根據林海音自傳小說《城南舊事》改編,小女孩英子在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度過童年,以及她見證的幾段悲歡離合。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闕里人家》 (1992)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朱旭 / 趙爾康 / 張文蓉 / 魏宗萬


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老舊的孔家經歷了一場巨大的爭執和改變。心底裡的顧忌始終不流露表面,一個屋簷下,卻有永遠說不出的隱臺詞。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任藝術指導的《寶蓮燈》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須進行產業化改革的導演,上海各電影單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即後來的上影集團。他將市區的老舊廠房置換了郊區幾倍的土地,開啟內地影視基地拍攝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對上海影城一定不會陌生。這裡也是在吳貽弓的主持下,於1991年建成,成為上海首家五星級影院,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的先河,至今還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院之一。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吳貽弓留給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參與創辦了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九十年代初,中國需要舉辦自己的電影節。但該怎麼辦,沒人知道。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吳貽弓帶著一個翻譯,跑遍了當年度的柏林和東亞多個電影節,研究各個部門的工作和功能,並反覆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研討留下哪些項目。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徐克、保羅·考克斯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組委會經費有限,每人一天的伙食費只有一塊錢,一干就是幾個月;張文蓉口中“還沒我家廚房大”的小辦公室,55歲的吳貽弓通宵打地鋪幾乎是常態。

回首當年的前幾屆電影節,會看到這些草創者不同凡響的長遠眼光和雄心壯志。謝晉和吳貽弓拿出了自己世界範圍內的朋友圈,吳貽弓請來了大島渚,並用電子郵件多次溝通請來了奧利弗·斯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大島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索菲亞·羅蘭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而今,每年六月的上海,已經成為全球電影人一年一度的聚會,也是中國影迷心心念唸的盛事。

2012年,和肺癌戰鬥了多年的吳貽弓,獲頒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白髮蒼蒼的他,在賈樟柯、甯浩、陸川等新生代導演的簇擁下走上舞臺。他表達了對這個獎項的感謝和惶恐,最後他說,“電影萬歲”。

那一刻,全場起立鼓掌,姜文抿緊了嘴角,鞏俐溼了眼眶。

或許吳貽弓的一生是有遺憾的,他的作品不多,創作黃金期也短;但他卻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他最愛的電影事業。

今年5月,在病床上的吳貽弓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上海電影萬歲”。或許他的電影,如今已無法復刻;但他對電影的愛與奉獻,理應成為每個電影人的渴望。

吳導,一路走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生涯作品必看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城南舊事》 (1983)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沈潔 / 張豐毅 / 張閩 / 鄭振瑤 / 嚴翔


根據林海音自傳小說《城南舊事》改編,小女孩英子在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度過童年,以及她見證的幾段悲歡離合。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闕里人家》 (1992)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朱旭 / 趙爾康 / 張文蓉 / 魏宗萬


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老舊的孔家經歷了一場巨大的爭執和改變。心底裡的顧忌始終不流露表面,一個屋簷下,卻有永遠說不出的隱臺詞。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任藝術指導的《寶蓮燈》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須進行產業化改革的導演,上海各電影單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即後來的上影集團。他將市區的老舊廠房置換了郊區幾倍的土地,開啟內地影視基地拍攝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對上海影城一定不會陌生。這裡也是在吳貽弓的主持下,於1991年建成,成為上海首家五星級影院,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的先河,至今還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院之一。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吳貽弓留給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參與創辦了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九十年代初,中國需要舉辦自己的電影節。但該怎麼辦,沒人知道。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吳貽弓帶著一個翻譯,跑遍了當年度的柏林和東亞多個電影節,研究各個部門的工作和功能,並反覆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研討留下哪些項目。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徐克、保羅·考克斯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組委會經費有限,每人一天的伙食費只有一塊錢,一干就是幾個月;張文蓉口中“還沒我家廚房大”的小辦公室,55歲的吳貽弓通宵打地鋪幾乎是常態。

回首當年的前幾屆電影節,會看到這些草創者不同凡響的長遠眼光和雄心壯志。謝晉和吳貽弓拿出了自己世界範圍內的朋友圈,吳貽弓請來了大島渚,並用電子郵件多次溝通請來了奧利弗·斯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大島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索菲亞·羅蘭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而今,每年六月的上海,已經成為全球電影人一年一度的聚會,也是中國影迷心心念唸的盛事。

2012年,和肺癌戰鬥了多年的吳貽弓,獲頒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白髮蒼蒼的他,在賈樟柯、甯浩、陸川等新生代導演的簇擁下走上舞臺。他表達了對這個獎項的感謝和惶恐,最後他說,“電影萬歲”。

那一刻,全場起立鼓掌,姜文抿緊了嘴角,鞏俐溼了眼眶。

或許吳貽弓的一生是有遺憾的,他的作品不多,創作黃金期也短;但他卻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他最愛的電影事業。

今年5月,在病床上的吳貽弓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上海電影萬歲”。或許他的電影,如今已無法復刻;但他對電影的愛與奉獻,理應成為每個電影人的渴望。

吳導,一路走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生涯作品必看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城南舊事》 (1983)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沈潔 / 張豐毅 / 張閩 / 鄭振瑤 / 嚴翔


根據林海音自傳小說《城南舊事》改編,小女孩英子在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度過童年,以及她見證的幾段悲歡離合。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闕里人家》 (1992)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朱旭 / 趙爾康 / 張文蓉 / 魏宗萬


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老舊的孔家經歷了一場巨大的爭執和改變。心底裡的顧忌始終不流露表面,一個屋簷下,卻有永遠說不出的隱臺詞。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

導演: 吳永剛 / 吳貽弓

主演: 李志輿 / 張瑜 / 林彬 / 茅為蕙

十年動盪時期,被祕密押送的詩人秋石登上了長江客輪,在小小的船艙裡,每個人都經歷著運動帶來的苦難。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任藝術指導的《寶蓮燈》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須進行產業化改革的導演,上海各電影單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即後來的上影集團。他將市區的老舊廠房置換了郊區幾倍的土地,開啟內地影視基地拍攝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對上海影城一定不會陌生。這裡也是在吳貽弓的主持下,於1991年建成,成為上海首家五星級影院,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的先河,至今還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院之一。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吳貽弓留給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參與創辦了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九十年代初,中國需要舉辦自己的電影節。但該怎麼辦,沒人知道。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吳貽弓帶著一個翻譯,跑遍了當年度的柏林和東亞多個電影節,研究各個部門的工作和功能,並反覆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研討留下哪些項目。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徐克、保羅·考克斯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組委會經費有限,每人一天的伙食費只有一塊錢,一干就是幾個月;張文蓉口中“還沒我家廚房大”的小辦公室,55歲的吳貽弓通宵打地鋪幾乎是常態。

回首當年的前幾屆電影節,會看到這些草創者不同凡響的長遠眼光和雄心壯志。謝晉和吳貽弓拿出了自己世界範圍內的朋友圈,吳貽弓請來了大島渚,並用電子郵件多次溝通請來了奧利弗·斯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大島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索菲亞·羅蘭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而今,每年六月的上海,已經成為全球電影人一年一度的聚會,也是中國影迷心心念唸的盛事。

2012年,和肺癌戰鬥了多年的吳貽弓,獲頒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白髮蒼蒼的他,在賈樟柯、甯浩、陸川等新生代導演的簇擁下走上舞臺。他表達了對這個獎項的感謝和惶恐,最後他說,“電影萬歲”。

那一刻,全場起立鼓掌,姜文抿緊了嘴角,鞏俐溼了眼眶。

或許吳貽弓的一生是有遺憾的,他的作品不多,創作黃金期也短;但他卻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他最愛的電影事業。

今年5月,在病床上的吳貽弓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上海電影萬歲”。或許他的電影,如今已無法復刻;但他對電影的愛與奉獻,理應成為每個電影人的渴望。

吳導,一路走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生涯作品必看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城南舊事》 (1983)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沈潔 / 張豐毅 / 張閩 / 鄭振瑤 / 嚴翔


根據林海音自傳小說《城南舊事》改編,小女孩英子在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度過童年,以及她見證的幾段悲歡離合。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闕里人家》 (1992)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朱旭 / 趙爾康 / 張文蓉 / 魏宗萬


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老舊的孔家經歷了一場巨大的爭執和改變。心底裡的顧忌始終不流露表面,一個屋簷下,卻有永遠說不出的隱臺詞。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

導演: 吳永剛 / 吳貽弓

主演: 李志輿 / 張瑜 / 林彬 / 茅為蕙

十年動盪時期,被祕密押送的詩人秋石登上了長江客輪,在小小的船艙裡,每個人都經歷著運動帶來的苦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任藝術指導的《寶蓮燈》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須進行產業化改革的導演,上海各電影單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即後來的上影集團。他將市區的老舊廠房置換了郊區幾倍的土地,開啟內地影視基地拍攝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對上海影城一定不會陌生。這裡也是在吳貽弓的主持下,於1991年建成,成為上海首家五星級影院,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的先河,至今還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院之一。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吳貽弓留給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參與創辦了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九十年代初,中國需要舉辦自己的電影節。但該怎麼辦,沒人知道。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吳貽弓帶著一個翻譯,跑遍了當年度的柏林和東亞多個電影節,研究各個部門的工作和功能,並反覆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研討留下哪些項目。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徐克、保羅·考克斯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組委會經費有限,每人一天的伙食費只有一塊錢,一干就是幾個月;張文蓉口中“還沒我家廚房大”的小辦公室,55歲的吳貽弓通宵打地鋪幾乎是常態。

回首當年的前幾屆電影節,會看到這些草創者不同凡響的長遠眼光和雄心壯志。謝晉和吳貽弓拿出了自己世界範圍內的朋友圈,吳貽弓請來了大島渚,並用電子郵件多次溝通請來了奧利弗·斯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大島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索菲亞·羅蘭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而今,每年六月的上海,已經成為全球電影人一年一度的聚會,也是中國影迷心心念唸的盛事。

2012年,和肺癌戰鬥了多年的吳貽弓,獲頒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白髮蒼蒼的他,在賈樟柯、甯浩、陸川等新生代導演的簇擁下走上舞臺。他表達了對這個獎項的感謝和惶恐,最後他說,“電影萬歲”。

那一刻,全場起立鼓掌,姜文抿緊了嘴角,鞏俐溼了眼眶。

或許吳貽弓的一生是有遺憾的,他的作品不多,創作黃金期也短;但他卻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他最愛的電影事業。

今年5月,在病床上的吳貽弓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上海電影萬歲”。或許他的電影,如今已無法復刻;但他對電影的愛與奉獻,理應成為每個電影人的渴望。

吳導,一路走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生涯作品必看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城南舊事》 (1983)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沈潔 / 張豐毅 / 張閩 / 鄭振瑤 / 嚴翔


根據林海音自傳小說《城南舊事》改編,小女孩英子在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度過童年,以及她見證的幾段悲歡離合。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闕里人家》 (1992)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朱旭 / 趙爾康 / 張文蓉 / 魏宗萬


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老舊的孔家經歷了一場巨大的爭執和改變。心底裡的顧忌始終不流露表面,一個屋簷下,卻有永遠說不出的隱臺詞。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

導演: 吳永剛 / 吳貽弓

主演: 李志輿 / 張瑜 / 林彬 / 茅為蕙

十年動盪時期,被祕密押送的詩人秋石登上了長江客輪,在小小的船艙裡,每個人都經歷著運動帶來的苦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少爺的磨難》(1987)

導演: 張建亞 / 吳貽弓

主演: 陳佩斯 / 趙家玲 / 李緯 / 羅爾夫·霍帕

奮鬥了一生的大富翁金春浩死前擔心花天酒地的兒子金福,希望他學好,但金福不以為意。但當一封信從美國寄來,金福發現自己居然已經完全破產……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任藝術指導的《寶蓮燈》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須進行產業化改革的導演,上海各電影單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即後來的上影集團。他將市區的老舊廠房置換了郊區幾倍的土地,開啟內地影視基地拍攝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對上海影城一定不會陌生。這裡也是在吳貽弓的主持下,於1991年建成,成為上海首家五星級影院,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的先河,至今還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院之一。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吳貽弓留給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參與創辦了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九十年代初,中國需要舉辦自己的電影節。但該怎麼辦,沒人知道。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吳貽弓帶著一個翻譯,跑遍了當年度的柏林和東亞多個電影節,研究各個部門的工作和功能,並反覆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研討留下哪些項目。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徐克、保羅·考克斯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組委會經費有限,每人一天的伙食費只有一塊錢,一干就是幾個月;張文蓉口中“還沒我家廚房大”的小辦公室,55歲的吳貽弓通宵打地鋪幾乎是常態。

回首當年的前幾屆電影節,會看到這些草創者不同凡響的長遠眼光和雄心壯志。謝晉和吳貽弓拿出了自己世界範圍內的朋友圈,吳貽弓請來了大島渚,並用電子郵件多次溝通請來了奧利弗·斯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大島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索菲亞·羅蘭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而今,每年六月的上海,已經成為全球電影人一年一度的聚會,也是中國影迷心心念唸的盛事。

2012年,和肺癌戰鬥了多年的吳貽弓,獲頒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白髮蒼蒼的他,在賈樟柯、甯浩、陸川等新生代導演的簇擁下走上舞臺。他表達了對這個獎項的感謝和惶恐,最後他說,“電影萬歲”。

那一刻,全場起立鼓掌,姜文抿緊了嘴角,鞏俐溼了眼眶。

或許吳貽弓的一生是有遺憾的,他的作品不多,創作黃金期也短;但他卻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他最愛的電影事業。

今年5月,在病床上的吳貽弓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上海電影萬歲”。或許他的電影,如今已無法復刻;但他對電影的愛與奉獻,理應成為每個電影人的渴望。

吳導,一路走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生涯作品必看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城南舊事》 (1983)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沈潔 / 張豐毅 / 張閩 / 鄭振瑤 / 嚴翔


根據林海音自傳小說《城南舊事》改編,小女孩英子在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度過童年,以及她見證的幾段悲歡離合。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闕里人家》 (1992)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朱旭 / 趙爾康 / 張文蓉 / 魏宗萬


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老舊的孔家經歷了一場巨大的爭執和改變。心底裡的顧忌始終不流露表面,一個屋簷下,卻有永遠說不出的隱臺詞。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

導演: 吳永剛 / 吳貽弓

主演: 李志輿 / 張瑜 / 林彬 / 茅為蕙

十年動盪時期,被祕密押送的詩人秋石登上了長江客輪,在小小的船艙裡,每個人都經歷著運動帶來的苦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少爺的磨難》(1987)

導演: 張建亞 / 吳貽弓

主演: 陳佩斯 / 趙家玲 / 李緯 / 羅爾夫·霍帕

奮鬥了一生的大富翁金春浩死前擔心花天酒地的兒子金福,希望他學好,但金福不以為意。但當一封信從美國寄來,金福發現自己居然已經完全破產……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任藝術指導的《寶蓮燈》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須進行產業化改革的導演,上海各電影單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即後來的上影集團。他將市區的老舊廠房置換了郊區幾倍的土地,開啟內地影視基地拍攝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對上海影城一定不會陌生。這裡也是在吳貽弓的主持下,於1991年建成,成為上海首家五星級影院,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的先河,至今還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院之一。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吳貽弓留給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參與創辦了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九十年代初,中國需要舉辦自己的電影節。但該怎麼辦,沒人知道。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吳貽弓帶著一個翻譯,跑遍了當年度的柏林和東亞多個電影節,研究各個部門的工作和功能,並反覆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研討留下哪些項目。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徐克、保羅·考克斯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組委會經費有限,每人一天的伙食費只有一塊錢,一干就是幾個月;張文蓉口中“還沒我家廚房大”的小辦公室,55歲的吳貽弓通宵打地鋪幾乎是常態。

回首當年的前幾屆電影節,會看到這些草創者不同凡響的長遠眼光和雄心壯志。謝晉和吳貽弓拿出了自己世界範圍內的朋友圈,吳貽弓請來了大島渚,並用電子郵件多次溝通請來了奧利弗·斯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大島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索菲亞·羅蘭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而今,每年六月的上海,已經成為全球電影人一年一度的聚會,也是中國影迷心心念唸的盛事。

2012年,和肺癌戰鬥了多年的吳貽弓,獲頒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白髮蒼蒼的他,在賈樟柯、甯浩、陸川等新生代導演的簇擁下走上舞臺。他表達了對這個獎項的感謝和惶恐,最後他說,“電影萬歲”。

那一刻,全場起立鼓掌,姜文抿緊了嘴角,鞏俐溼了眼眶。

或許吳貽弓的一生是有遺憾的,他的作品不多,創作黃金期也短;但他卻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他最愛的電影事業。

今年5月,在病床上的吳貽弓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上海電影萬歲”。或許他的電影,如今已無法復刻;但他對電影的愛與奉獻,理應成為每個電影人的渴望。

吳導,一路走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生涯作品必看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城南舊事》 (1983)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沈潔 / 張豐毅 / 張閩 / 鄭振瑤 / 嚴翔


根據林海音自傳小說《城南舊事》改編,小女孩英子在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度過童年,以及她見證的幾段悲歡離合。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闕里人家》 (1992)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朱旭 / 趙爾康 / 張文蓉 / 魏宗萬


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老舊的孔家經歷了一場巨大的爭執和改變。心底裡的顧忌始終不流露表面,一個屋簷下,卻有永遠說不出的隱臺詞。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

導演: 吳永剛 / 吳貽弓

主演: 李志輿 / 張瑜 / 林彬 / 茅為蕙

十年動盪時期,被祕密押送的詩人秋石登上了長江客輪,在小小的船艙裡,每個人都經歷著運動帶來的苦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少爺的磨難》(1987)

導演: 張建亞 / 吳貽弓

主演: 陳佩斯 / 趙家玲 / 李緯 / 羅爾夫·霍帕

奮鬥了一生的大富翁金春浩死前擔心花天酒地的兒子金福,希望他學好,但金福不以為意。但當一封信從美國寄來,金福發現自己居然已經完全破產……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些女人》(2018)

導演: 吳貽弓 / 江平 / 李作楠

主演: 何賽飛 / 胡可 / 殷桃 / 白冰


二戰期間,長江邊一群不同身份、性情各異的女子,加入了抗日的洪流,不惜犧牲性命,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涅槃永生。


"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驚聞噩耗,一時間感慨良多。在從事電影相關行業前,對於吳貽弓導演的瞭解只是《城南舊事》的導演,那部曾經美得令我心醉的電影。

而後來,他成為我教科書裡一個學術化的概念: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代導演的歷史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


他們是新中國電影教育進入專業化的成品,上承前幾代導演的成果,卻在畢業之後不久迎來了十年動盪。當吳貽弓與謝飛、吳天明等在八十年代打造了百花齊放的電影盛況,又很快進入領導崗位,為此後的第五代扶上馬再送一程。

吳貽弓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導演作品只有十部,不算高產;對於中國電影尤其是上海電影產業,他又是繞不過的一個名字。然而回首半生,這位為電影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所有稱呼裡,導演始終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在我心裡,他就是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回首吳貽弓這輩子,可謂波瀾壯闊;但細細回味,卻多有遺憾。但相同的是,無論在何種崗位上,他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講著美好的故事,創造驚人的業績。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38年,吳貽弓出生於重慶。那是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的第一年。伴隨著吳貽弓成長的,是日本飛機對重慶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渴望和平的父親為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藏”之意,“貽弓”則寓意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正如這個理想主義色彩厚重的名字,吳貽弓後來的電影多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有著詩化的文人氣。他拍過沒有反面人物的《巴山夜雨》,也有“不講故事”的《城南舊事》。

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一屆,沒想到第一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為他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意見:北電不應該只學習觀摩蘇聯影片,還要讓學生了解美、法、意三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56年,吳貽弓(前排左二)與北京電影學院同學


少年吳貽弓立刻被扣上了“反蘇、反社會主義陣營,反黨”的帽子。但他1957年的首部實驗長片《大木匠》,又讓他獲得了吳永剛、謝晉等導演的看重,畢業之後,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大木匠》


1962年,他作為助理導演參與拍攝電影《李雙雙》,劇組裡飾演孫桂英的,是首次出演關鍵配角的張文蓉。他們在次年成婚後相守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一位採訪者和吳貽弓對談的時候,還記得張文蓉在一邊微笑地聽著。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張文蓉


張文蓉後來主演了吳貽弓的許多電影。在1990年的電視劇《圍城》裡,這對影壇伉儷還聯合出演了周經理夫婦。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出演《圍城》


他的生活也是理想主義式的,什麼都不能將他擊倒。十年“文革”期間,吳貽弓在化工廠裡“戰高溫”。當其他人懷著滿懷怨氣感嘆“荒廢、蹉跎”,1980年,吳貽弓卻拍了一部沒有壞人的《巴山夜雨》。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我們熟悉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去年為吳貽弓所做傳記《流年未肯付東流》中,稱他“與眾不同”。“‘文革’十年他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他的業餘時間都在讀書,積累自己,所以特殊年代一結束,他已經是蓄勢待發的狀態,一點點火星,馬上就能點亮。”

1980年代,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交相輝映的時代,也是中國電影全速起飛的時代。1984年的《城南舊事》,獲得了當年馬尼拉電影節的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開啟了此後謝飛、吳天明、張藝謀等在國際拿獎無數的序幕。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1983年3月,《城南舊事》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獲獎


但此後的吳貽弓,卻已經悄然進入了作為行政領導的生涯。不變的,還是他理想主義者的本色。1993年首屆上海電影節,居然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中國臺灣電影《無言的山丘》,引起巨大爭議。

還是吳貽弓站出來說,《無言的山丘》拍得好;如果連這點胸懷都沒有,那還不如把國際直接拿掉,辦個上海電影節就完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他以理想主義的方式,承擔著內心的遺憾,做了一輩子自己認為對的事。多年之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背影。

2

一個導演的自我追尋


說起第四代導演,常見的學術話術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但他們形成的導演風格同樣不容忽視。

吳貽弓的導演風格其實並不突出,長短片全算在內,他只拍過十部電影。他好像什麼都拍,喜劇、正劇、鬧劇,革命敘事、民國曆險、兩岸關係都能拍,也都能拍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革命戰爭題材的《姐姐》(1984)


從某種程度來說,他拍的似乎一直都是命題作業,而很少有他自己真正想拍的故事。但縱觀這些電影,你會發現他來源於此前導演所形成的風格:一種精緻古典的文人審美,表達時代的困頓和理想主義的希望。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年的《巴山夜雨》,第二代導演、曾拍攝《神女》的吳永剛掛名總導演,而吳貽弓第一次作為導演主導拍攝。後來有人說,那是第二代導演的謝幕,也是第四代導演的首次亮相。

被人久久記住的是,這部講述文革期間,一位詩人在長江上被押送的經歷,卻並不悲傷,反而顯得極美,後來在《廬山戀》裡紅遍全國的張瑜在片中飾演押送人員,同樣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反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電影裡頗有紀錄氣質的巴山景觀,帶著極具意象化的氣質,變換為神女的巴山,勾連了神話和現代。而在後來的《城南舊事》裡,這種氣質化為香山的漫山紅葉。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是吳貽弓真正獨立執導一部電影,所用的劇本卻是北影廠棄用的本子,當時小說《城南舊事》並未在內地出版,還被認為“沒故事”。吳貽弓把這個故事帶到了上海,後來搭建了一條北京風情的街道完成了拍攝。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或許在吳貽弓的創作生涯裡,這部電影是他本人最想講的故事。隨著電影唱遍全國的《送別》,是五歲時小學一年級的吳貽弓在學校所學。四十年後,這首歌和《城南舊事》將他的藝術生命推向巔峰。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2005年吳貽弓與《城南舊事》演員重聚

電影以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用幾件事的見聞串聯起上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如北影廠的意見,這不是一部講故事的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剛開始放映也確實反響寥寥,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城南舊事》居然家喻戶曉,乃至成為經典之作。影片最後賣出了115個拷貝,相當於80多萬票房,這也是當年上影廠賺錢最多的電影。

多年後,有人問吳貽弓:“現在這個時代,還能不能拍出《城南舊事》那樣的電影?”沉思良久,他說:“這個電影在現在不可能誕生,因為那是屬於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留住了這份深情的吳貽弓,註定成為中國電影史不容錯過的一頁。

馬尼拉電影節歸來後不久,吳貽弓接到任命,將擔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彼時他的《流亡大學》正要開機,吳貽弓向上級申請延期一年,先完成了這部電影。

他或許已經知道,走上行政崗位之後,自由拍攝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壓在他身上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3

一個電影人的奉獻


張文蓉曾在結婚20週年時寫過一篇《話說我的丈夫吳貽弓》。文章的結尾,她寫道:“吳貽弓的位置, 應該是在電影創作崗位上。但願他能從繁忙的、不勝負擔的行政領導的苦惱中早日解脫出來。”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多年後,吳貽弓本人也曾多次表達自己的遺憾。2006年起,吳貽弓開了博客“申江小吳”,記錄了此後七八年自己與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鬥爭的故事。在開博的自述中他難免自嘲地稱自己作品“數量實在可憐”。

他一生的很多時候都處在“被選擇”的境地,拍什麼電影是廠裡分配,做領導也是必須“服從組織安排”。但如果當時能夠選擇的話,他還是想繼續拍電影。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在他90年代之後的創作生涯裡,只有《闕里人生》等寥寥幾部作品。但同時,作為上海電影行業的一任領導,他在一個行業劇變的時代開創了新的局面。

作為上影廠廠長,吳貽弓提出了“創作集體”的體制,以純粹的電影創作思維,重新打造上影廠的金字招牌。作為第五代導演一員的張建亞,在他的支持下拍攝瞭如《三毛從軍記》《緊急迫降》等作品。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任藝術指導的《寶蓮燈》


他也是最早提出必須進行產業化改革的導演,上海各電影單位在他的一力主持下成立上海電影總公司,即後來的上影集團。他將市區的老舊廠房置換了郊區幾倍的土地,開啟內地影視基地拍攝的先河。

上海本地的影迷,對上海影城一定不會陌生。這裡也是在吳貽弓的主持下,於1991年建成,成為上海首家五星級影院,開創了中國多廳影院的先河,至今還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院之一。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而吳貽弓留給上海電影乃至中國電影最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參與創辦了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九十年代初,中國需要舉辦自己的電影節。但該怎麼辦,沒人知道。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謝晉導演


吳貽弓帶著一個翻譯,跑遍了當年度的柏林和東亞多個電影節,研究各個部門的工作和功能,並反覆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研討留下哪些項目。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徐克、保羅·考克斯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組委會經費有限,每人一天的伙食費只有一塊錢,一干就是幾個月;張文蓉口中“還沒我家廚房大”的小辦公室,55歲的吳貽弓通宵打地鋪幾乎是常態。

回首當年的前幾屆電影節,會看到這些草創者不同凡響的長遠眼光和雄心壯志。謝晉和吳貽弓拿出了自己世界範圍內的朋友圈,吳貽弓請來了大島渚,並用電子郵件多次溝通請來了奧利弗·斯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大島渚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與索菲亞·羅蘭在第一屆上影節發佈會


而今,每年六月的上海,已經成為全球電影人一年一度的聚會,也是中國影迷心心念唸的盛事。

2012年,和肺癌戰鬥了多年的吳貽弓,獲頒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白髮蒼蒼的他,在賈樟柯、甯浩、陸川等新生代導演的簇擁下走上舞臺。他表達了對這個獎項的感謝和惶恐,最後他說,“電影萬歲”。

那一刻,全場起立鼓掌,姜文抿緊了嘴角,鞏俐溼了眼眶。

或許吳貽弓的一生是有遺憾的,他的作品不多,創作黃金期也短;但他卻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他最愛的電影事業。

今年5月,在病床上的吳貽弓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上海電影萬歲”。或許他的電影,如今已無法復刻;但他對電影的愛與奉獻,理應成為每個電影人的渴望。

吳導,一路走好!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吳貽弓生涯作品必看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城南舊事》 (1983)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沈潔 / 張豐毅 / 張閩 / 鄭振瑤 / 嚴翔


根據林海音自傳小說《城南舊事》改編,小女孩英子在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度過童年,以及她見證的幾段悲歡離合。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闕里人家》 (1992)

導演: 吳貽弓

主演: 朱旭 / 趙爾康 / 張文蓉 / 魏宗萬


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老舊的孔家經歷了一場巨大的爭執和改變。心底裡的顧忌始終不流露表面,一個屋簷下,卻有永遠說不出的隱臺詞。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巴山夜雨》 (1980)

導演: 吳永剛 / 吳貽弓

主演: 李志輿 / 張瑜 / 林彬 / 茅為蕙

十年動盪時期,被祕密押送的詩人秋石登上了長江客輪,在小小的船艙裡,每個人都經歷著運動帶來的苦難。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少爺的磨難》(1987)

導演: 張建亞 / 吳貽弓

主演: 陳佩斯 / 趙家玲 / 李緯 / 羅爾夫·霍帕

奮鬥了一生的大富翁金春浩死前擔心花天酒地的兒子金福,希望他學好,但金福不以為意。但當一封信從美國寄來,金福發現自己居然已經完全破產……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那些女人》(2018)

導演: 吳貽弓 / 江平 / 李作楠

主演: 何賽飛 / 胡可 / 殷桃 / 白冰


二戰期間,長江邊一群不同身份、性情各異的女子,加入了抗日的洪流,不惜犧牲性命,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涅槃永生。


沉痛悼念吳貽弓導演,他就是中國電影人最好的樣子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藤井樹觀影團”已同步入駐平臺

| 微博 | 今日頭條 | 一點資訊 | 豆瓣 |

| 搜狐號 | 企鵝號 | 什麼值得買 | 大魚 |

| 趣頭條 | 虎嗅 | 百家號 | 新知 | 大風號 |

合作、投稿、諮詢請聯繫:17717464097

轉載聲明:原創文章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