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的《送別歌》因為吳貽弓導演的電影《城南舊事》而婦孺皆知。誰曾想,今天,我們也要以《送別歌》為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送別。早上7時32分,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逝世,享年80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4年起先後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上海影城主任。他主導創辦了中國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

吳貽弓父親的授業恩師,包括李叔同。這讓吳貽弓本能地在《城南舊事》中選用了《送別》。許多年來,這段循環在幾代人耳邊的旋律總是讓人想起小英子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和蕭索的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城……這部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的佳作,是吳貽弓代表作之一,是當時街頭巷尾的熱點議題,在上世紀80年代收穫的票房相當於80萬元。

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巴山夜雨》也有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意境。中國美學追求的意境,在吳貽弓的電影作品裡有著充分且現代的表達。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他執導的影片最鮮明的風格。

吳貽弓的主要電影作品還有:《我們的小花貓》《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

他曾說,“所有稱呼裡,導演是我最看重的一個。”他執導的電影被評論家們稱為“散文詩”,採用一種寫意原則,多有一種古典詩詞意境及對於中國傳統山水繪畫和戲曲藝術的借鑑運用。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以前常說,金色的童年、玫瑰色的少年,青春年華總不會輕易忘記,常常在創作過程中表現出來。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這是2012年吳貽弓獲頒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時的感言,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回望與總結。

今年5月,這位與上海電影、中國電影耳鬢廝磨了一生的老藝術家,在病榻上用盡全力寫下“上海電影萬歲”。

光明日報 記者 顏維琦,部分內容綜合自新民晚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