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位於五臺縣東北隅,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與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進入五臺山景區,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安排,那就是首先進行“人車分離”,即遊客和遊客乘坐而來的旅遊大巴分別通過檢票口後,遊客重新登上原來的旅遊大巴,而不是遊客在檢票後轉乘景區提供的觀光車。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之所以這樣安排,可能與五臺山景區範圍比較大,景區形成比較早,未能建成全覆蓋的公共交通網絡有關。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原以為進了五臺山都要吃素的,但實際上在“同豐山莊”享用的午餐還是有不少的葷香,只是因為甲硝唑的副作用,我的食慾依然不振。勉強吃了幾口飯,索性走出餐廳先看看周邊的風景。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同豐山莊”外面的這條河叫“清水河”,是流經五臺山的一條重要河流。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10月初的五臺山秋意漸濃,山坡和河谷已經被染上了秋天的顏色,一片蕭索。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午餐後拜訪的第一座寺廟是“鎮海寺”。鎮海寺緊鄰公路,依山而建,是座名副其實的“山”寺。“鎮海寺”照壁下面的護坡牆上,除了“鎮海寺”寺名,還有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

據說,寺側曾有清泉,相傳為“海眼”,也就是可以通往大海的“眼睛”。“海眼”龍王的第九子螭吻因貪戀民女由此而出,使泉水氾濫成災,後被文殊菩薩移來文殊寺的大銅鍋鎮住。後人為紀念此事,在銅鍋上修建了一座覆缽式磚塔,並取名為“鎮海塔”。明代又於此建寺,是為“鎮海寺”。清初將鎮海寺改為藏傳佛教的“黃廟”,使之成為五臺山十大“黃廟”之一。鎮海寺因傳為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順治的出家之地和三世章嘉活佛的圓寂之所而聞名於世。有關順治皇帝在五臺山出家的說法均出自稗官野史,正史並無記載。章嘉全名章嘉呼圖克圖,是清代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格魯派最大轉世活佛。因一世章嘉出生於張姓之家,故稱“張家”,後來按諧音把“張家”改成頗具藏語色彩的“章嘉”。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三世章嘉活佛被雍正帝封為“灌頂普惠廣慈大國師”。清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降旨,封三世章嘉活佛為“扎薩克達喇嘛”,負責掌管京城各寺廟及喇嘛事務。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再賜“振興黃教大慈大同師”之印,三世章嘉活佛作為大國師,開始掌管京城、漠南蒙古地區宗教事務。清乾隆五十二年(1786年)三世章嘉在五臺山鎮海寺圓寂。一般認為,章嘉活佛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僅次於達賴和班禪。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從山腳下的山門到半山腰的天王殿,要走過一段蜿蜒而上的石階路。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沿途古木參天,很有“曲徑通幽”的感覺。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寺前欄柱上飄揚著的五彩經幡告訴我們,這是座藏傳佛教寺院。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鎮海寺座坐西朝東,只有兩進院落,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觀音殿三座殿堂。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天王殿為硬山頂,兼有第二道寺門的功用,裡面供奉的是大肚彌勒佛。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天王殿兩側還分別闢有兩座小門,右側門楣上懸“龍門”匾額,意為只有皇帝才有資格從此門進寺。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大雄寶殿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建在高約1米的臺基之上,殿內正面佛壇上有三尊佛像,中為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三世佛”背後是面西而坐的觀音像,也就是俗稱的“倒坐觀音”。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大雄寶殿兩山外牆及後外牆繪有八幅藏族“唐卡”風格的大幅壁畫。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內容分別為“橫三世佛”、“三十五佛”、“五方文殊菩薩”、“大白傘蓋佛母”、“觀清上師圖”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這些壁畫色彩濃郁,筆法古樸,民族風格鮮明。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大雄寶殿的背面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觀音殿又稱“三大士殿”,裡面供奉的是“三大士”,即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這三尊佛像是三世章嘉活佛專門從印度請來的,都是莊重、偉岸、鬍鬚滿腮的男子形象,堪稱原汁原味的菩薩真身像。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門聯“慈悲廣大普度苦海迷津;法相奇殊示現大士真容”似乎是在向信眾和遊客“炫耀”,這裡的菩薩像才是真正的“原版”,其它的都屬於“山寨”。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殿前稍左立有一通古碑,碑文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駕幸鎮海寺時所題寫。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大雄寶殿南側有一道牆門,門楣上懸有“永樂院”匾額。“永樂院”又稱“塔院”,是三世章嘉活佛的住所和圓寂後的歸葬之地。永樂院包括東西兩個院落。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在東邊的小院落裡,東端是硬山頂面闊三楹的伽藍殿,裡面供奉的是關公。院內南北各有一棵古鬆,北為“長壽鬆”,南為“送子鬆”,傳為三世章嘉活佛手植,上面掛滿了香客、遊人留下的祈福帶。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女兒也花了10元錢“請”了一條祈福帶,戰戰兢兢爬上高櫈,恭恭敬敬地掛了上去。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院內依牆有兩通古碑,其上字跡已不可辨。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西邊的院落比較大,院中央聳立的即是三世章嘉活佛的靈塔。這是座覆缽式佛塔,為三世章嘉活佛圓寂後奉乾隆帝諭旨建造。塔基為方形,由條石構築,其上是雕刻精緻、裝飾華麗的漢白玉八角單層束腰須彌座。束腰八面雕刻著“乘象入胎”、“腋下誕生”、“四門出行”、“夜半出家”、“靜悟成道”、“牧女獻乳”、“降伏眾魔”和“雙林涅槃”等佛本生故事。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束腰轉角處各雕有一尊健壯有力的金剛力士,作承託塔身狀。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塔身正面有一火焰形佛龕,內雕三尊佛像。關於這三尊佛像有好幾種說法,有人認為是“橫三世佛”,也有人認為是“豎三世佛”。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除了三尊佛像,塔身還雕有八尊形象生動的彩色菩薩像。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塔剎高大潔白,十三級相輪上覆以雕刻精美的銅質鎏金傘蓋。此塔富麗堂皇,氣魄非凡,稱得上是覆缽式佛塔中的精品。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靈塔西是一座兩層硬山捲棚頂樓閣,門匾為“祈福殿”,因其內供奉有藏傳佛教祖師宗喀巴,故亦稱“祖師殿”。殿額左側的“香客慈雲”匾額由康熙帝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題寫。把一塊堂堂的御匾掛在殿額的旁邊,不知道鎮海寺的當家人是怎麼考慮的。難道順治帝真的在鎮海寺出過家,鎮海寺並由此自傲進而“輕視”他的兒子嗎?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祈福殿內的酥油燈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祈福殿前的功德碑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靈塔所在院落的東南北三面建有半壁廊,廊內牆壁上繪有白度母、綠度母、四大天王、吉祥王菩薩、哼哈二將、葉衣觀音等彩色壁畫。

造訪的第二座寺廟是“靈峰寺”。靈峰寺始建於唐代,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重修,現在的靈峰寺重建於1998年,也是一座藏傳佛教寺廟。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靈峰寺前是一座頗有氣勢的六柱五門五樓石雕牌坊,明間坊額“五臺聖境仰天大佛”由佛教領袖、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居士書寫。這座石雕牌坊精雕細琢,額、聯刻工不俗,是新建石牌坊中難得的佳品。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與精工打造的牌坊不太協調的是,靈峰寺前面的庭院凌亂不堪,建築牆皮、油漆、彩繪剝落,呈現敗象,給人以“買得起房子,沒錢裝修”的感覺。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靈峰寺的主體“五方文殊殿”建在一座高臺上,自北而南依次為東臺聰明文殊殿、南臺智慧文殊殿、中臺孺童文殊殿、西臺獅子文殊殿和北臺無垢文殊殿。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這“五方文殊殿”是五臺山特有的一個寺廟現象,可能和五臺山範圍比較廣大,各處寺廟距離比較遠有關。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看看五臺山的寺廟分佈圖可以知道,在五臺山的五座山峰,也就是東、南、西、北、中五個臺地上,分別建有供奉文殊菩薩一種法像的寺廟。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這樣一來,如果來五臺山的香客和信眾要把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都朝拜到,就必須登上五座山峰,即“大朝臺”。但對於絕大多數香客和信眾,特別是旅遊者來說,登上五座山峰基本不可能,於是就有了把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一處供人朝拜的設計。這種在一地即完成的朝拜,叫“小朝臺”,類似今天某種物件或儀式的簡化版。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實際上,在五臺山還有更為簡化的朝拜五方文殊的版本,那就是黛螺頂的“五方文殊殿”。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在黛螺頂的這座“五方文殊殿”裡,一殿當中即集中了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讓朝拜者只需轉轉身就可以完成自己的夙願。

五臺山朝拜五方文殊可以走簡化“路線”的設計說明,佛祖更看重信眾的心是否真誠,即所謂“心誠則靈”;佛祖更看重信眾是否真心向佛,即所謂“心到佛知”。那種翻山越嶺、跋山涉水,一步一磕頭、見廟就燒香的極度虔誠做法可能並不是佛祖所提倡的,更像是某些信眾的自我解讀,就像高香越燒越高,請香的價錢越來越離譜。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為免去朝拜者上上下下的辛苦,這五座佛殿之間均有天橋相連,可以讓朝拜者的朝拜一氣呵成。我並非信徒,但為了沾沾文殊菩薩的智慧之氣,在年過半百時還能提高點智商,也非常認真地跟著女兒把五座佛殿走了一遍,向每一個文殊菩薩的法像都報了到。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在東臺聰明文殊殿和南臺智慧文殊殿之間豎有一通石碑,上書“靈峰勝境”四個楷體大字,落款是“康熙甲戍仲夏”。仔細觀察這通石碑會發現,碑心的四個字應該不是一個年代的,“靈”字更像是原碑,其它三個字顯然是後來補上的。翻看手中的五臺山旅遊資料,偶然看到一幅菩薩頂牌坊的照片,依稀可辨的仿額“靈峰勝境”竟然和靈峰寺的這通石碑是一個版本!所不同的是,坊額是橫書,石碑是豎寫。有關資料介紹說,菩薩頂牌坊“靈峰勝境”四個字為康熙帝御筆,為康熙帝在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駕幸五臺山時所題。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站在“五方文殊殿”所在的高臺上望向對面的弓步山,起伏的山峰宛若一尊仰天大佛,靈峰寺之名大概由此而來。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上)

從高臺上下來,偶然發現高臺的東北林木叢中有一座八角五層密簷式磚塔。該塔造型古樸,歲月的痕跡隨處可見,一看就是座有些履歷的古塔。在網上搜索有關信息,知道這是座建於元代的仿木磚塔,塔名為“佛日圓明舍利塔”。佛日圓明,即海雲大士,是元代著名禪師,為元初諸帝所重,曾敕封“光天鎮國大士”、“佛日圓明大師”等號;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在五臺山華嚴寺圓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