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丨吳三桂の野望

01

康熙的佈局

書接上文

吳三桂輕易拿下湖南、四川后,康熙被迫調整部署。

自古以來,由南往北打,有三條主要進軍路線:

一是由四川攻打漢中,翻越秦嶺,進入陝西關中;

二是從湖南渡江進攻湖北,然後由荊襄過武勝關進入中原腹地;

三是從江淮進軍,拿下徐州,進入山東。

相應地,如果在這三條進軍路線上的戰略要地或雄關險隘部署重兵,那麼對方所謂的北伐將異常艱難。

四川方面,康熙特命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莫洛坐鎮西安,全權處理川陝方面戰事。

湖北方面,重中之重,康熙命徐治都固守彝陵(又稱夷陵,今湖北宜昌),防止吳軍從四川東出夔州(今重慶奉節)進入湖北。又從荊州分兵駐守襄陽、鄖陽(今屬湖北十堰),組成了荊襄防線。

吳三桂很受傷。

在西線,漢中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只要清軍不出內亂,基本打不過去。

在中線,是滿洲重兵集團,要過江的話,只能與滿洲兵硬槓,代價有點過大。

三藩之亂丨吳三桂の野望

1675年五月三藩之亂形勢圖

02

吳三桂為什麼不過江?

長江邊上的吳三桂在想些什麼呢?

1674年3月,吳軍抵達長江南岸後,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一如後來的太平天國。

當眾人打算北上中原時,東王楊秀清力排眾議,主張順江東下,佔領南京作為根本,然後四面出擊,與滿清爭奪天下。

到了吳三桂這裡,面臨的情況也差不多。

有人建議全軍渡江北上,直搗燕京;有人建議順流東下,拿下江淮,截斷南北漕運;有人建議佔據關中、巴蜀自立為王。

對於這些建議,吳三桂都沒有聽從,而是命令就地防守。

重點問題來了。

三藩之亂失敗,很多人歸咎於吳三桂優柔寡斷,沒有趁清廷來不及防備,一鼓作氣渡過長江,以至於把進攻作戰打成了防守戰,喪失了戰場主動權和戰略有利態勢,最後被清廷慢慢耗死。

吳三桂為什麼不過江,我們來分析一下。

不敢過江?

吳軍佔領嶽州,是在1674年三月,而碩岱、勒爾錦統帥的八旗禁旅已經於1674年正月底二月初陸續抵達了荊州。也就是說,清軍搶先1個月在長江北岸佈防了。

此時,雲集在荊州的八旗軍有一萬多人,綠營兵人數不詳。

八旗軍戰鬥力雖然無法與入關時期的八旗勁旅相提並論,但戰鬥力也不至於像後來那麼不堪,這些人訓練紮實、裝備精良,對清廷忠心耿耿。而吳三桂麾下,保守估計12萬人,其中還有數萬跟隨其征戰多年的老兵,戰鬥力並不弱。

如果吳軍強渡長江,必然是一場大規模的硬仗,就看誰敢下本錢,誰輸得起。

吳三桂首先認慫:你等不知虛實,我與他同用兵多年,其騎射是最不可當的。如今我們依山阻水,還可以自守,若到平原,你們如何敵得過他?

吳三桂口中的他,指的就是八旗兵。三十年過去了,吳三桂還對八旗騎兵的戰力心懷恐懼。

四十六年前,17歲的吳三桂敢率領20名家丁衝入皇太極四萬大軍陣中救父。

四十六年後,63歲的吳三桂統帥著十幾萬人不敢過江與萬餘八旗兵一決雌雄。

年輕的時候,一腔豪情,無知無畏,什麼都敢嘗試,恨不得把整個世界都踩在腳下,不瘋魔不成活……

老了,閱盡世事,有牽掛,有責任,有畏懼,有顧慮,怎一個“穩”字了得。

江湖越老,膽子越小。

不想過江?

吳三桂起兵的出發點,不是為了打江山當皇帝,這從吳三桂的一系列反常表現能看出來。

吳三桂逮捕折爾肯等人後,在1674年四月又將他們放了,還讓他們給康熙帶了封奏章,具體內容已不得而知,但是康熙看後很生氣——詞語乖戾,妄行乞請。意思就是吳三桂太猖狂,竟敢和朕討價還價。

憑常識可以猜測,吳三桂肯定不會對康熙說:把皇位讓給我吧,你回東北吃豬肉燉粉條去。

吳三桂奏章的內容很可能是劃江而治,罷兵休戰。

康熙爽快的拒絕了,下令處死了在北京的吳應熊。

吳三桂聞訊大驚,沉重的感嘆道:真騎虎難下了!

即便如此,吳三桂仍然沒有放棄初心,一年後,也就是1675年四月,吳三桂找達賴喇嘛向康熙傳話,要求裂土罷兵。

康熙再次拒絕:吳三桂是亂臣賊子,要麼投降要麼死,沒有商量餘地!

古語有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

吳三桂已經求其下了,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03

康熙見招拆招

戰爭還在繼續。

中路,清軍重兵雲集荊楚,吳三桂只得從兩翼尋求突破。

於是,吳軍從湖南分兵,進攻江西,與耿精忠遙相呼應,兩軍會師,連下江西三十餘城,江西總督董衛國連連向清廷告急。

高手過招,見招拆招,吳三桂攻,康熙自然得受。

一、中央施壓。除了增調滿洲八旗和察哈爾、科爾沁等蒙古諸部前往荊州外,1674年六月,康熙任命多羅貝勒尚善為安遠靖寇大將軍,率軍進攻嶽州,牽制吳軍向兩翼發展。

二、馳援江西。命內大臣希爾根、禮部尚書哈爾哈齊率軍坐鎮江西,回調增援廣東的清軍,固守江西。

三、嚴守江南。命內大臣阿密達揚威將軍,率軍馳援江寧(今南京),任命賴塔為平南將軍,率軍入駐杭州,命安南將軍華善守京口,提前佈局,加固二線戰略要地的防禦力量,進可攻退可守。

吳三桂四面開花,清廷八面固守,問題來了,清廷哪來那麼多兵?

吳三桂看似很強大,其實他就雲貴兩省的本錢,湖南和四川還需要時間消化。

反觀滿清,已入主中國30年,在全國絕大部分地方建立了嚴密而高效的統治體系,能夠動員龐大的人力物力支持戰爭。

三藩之亂時,清廷掌握著60萬綠營和十幾萬八旗,軍隊人數遠超吳三桂,如果吳三桂不能趁清廷集中兵力之前,取得突破性進展,那麼戰爭將會演化成持久戰,清廷會憑藉強大的戰爭潛力,源源不斷地暴兵,戰場上的清軍會越打越多。

如果把三藩之亂看成一場病,那麼康熙的部署就是一副副藥劑。

是藥三分毒,康熙的部署,雖然有效遏止了吳軍的攻勢,但卻產生了三個嚴重後果。

不知大家留心沒有,康熙任命了很多將軍,但大家基本一個也沒聽說過,什麼希爾根、阿密達,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老外。

從名字就可以聽出來,這些人是滿洲親貴,不是王爺就是貝勒爺。

王爺和貝勒爺的指揮水平不好評估,但是政治立場絕對堅定,這是很重要的。

要知道,吳三桂起兵的一大口號就是反滿,驅逐韃奴。這個口號的統戰力量十分強大,如果用漢人將領率軍平叛,容易被吳三桂忽悠的倒戈。

所以打吳軍主力,必須滿洲皇室宗親和八旗兵上,漢將和綠營兵,只是助攻、替補、運輸隊。

一個國家,兩支軍隊,朝廷厚此薄彼,把另一支軍隊不當人,比如炮灰衝鋒等最危險的任務,往往是綠營兵上,八旗軍可以隨意抽調綠營的士兵、武器、馬匹,功勞是八旗軍的,鍋永遠是綠營背。

這種赤裸裸的歧視和壓迫,時間長了必然會激發漢軍將士反抗。

陝西提督王輔臣首先發難,打響了反對“尊滿歧漢”的第一槍。

04

王輔臣反清

王輔臣,明末大同總兵姜襄的部下,驍勇異常,戰力彪悍,人稱馬鷂子,後隨姜襄投降滿清,之後隨洪承疇南征,事後又隨吳三桂鎮守雲南。

1670年,清廷為了分化吳三桂集團,提拔王輔臣為陝西提督,鎮守平涼(以前屬於陝西)。

王輔臣很能打,腦子也靈活,尤其善於處理與領導之間的關係。所以不僅洪承疇欣賞他,吳三桂也待他如子侄,調去陝西時,吳三桂送了他兩萬兩路費,還拉著他的手說道:到了平涼,別忘了老夫。

王輔臣調去陝西后,沒過幾年舒服日子,莫洛來了。

莫洛是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擱現在也是常委級別的領導,不好伺候。

果然,莫洛坐鎮陝西之後,王輔臣的看家本領卻失效了。以前最會和領導處關係的人,現在成了領導眼中討嫌的人,經常被輕視排擠敲打,兩人關係很緊張。

除此之外,王輔臣的身份也確實比較尷尬:吳三桂起兵後,曾派人勸王輔臣跟自己一起幹,王輔臣沒同意,還把使者和信件送給清廷,以表忠心。

三藩之亂丨吳三桂の野望

王輔臣(劇照)

王輔臣以為自己是在自證清白,但是在別人眼裡,那是故作掩飾,保不準哪天形勢變了,你就附逆了。有造反動機,有造反能力,不懷疑你懷疑誰?

1674年十二月,陝西寧羌,忍無可忍的王輔臣,煽動部下攻擊莫洛大營,殺死了莫洛,之後,吳三桂的使者和20萬兩白銀及時出現,王輔臣終於加入吳三桂陣營。

王輔臣反叛後,率兵回到了平涼,然後四面攻略,隴右地區紛紛叛附,戰火蔓延到了北方。

陝甘是西北門戶,各民族雜居融合,邊防和維穩任務艱鉅,所以這兩省是清廷重兵駐屯之地。王輔臣叛亂後,清廷經過短暫的慌亂之後,立馬反應過來,調集重兵圍堵,歷經半年終於把王輔臣壓迫到了平涼、固原、慶陽三地。

王輔臣雖然沒能把西北搞翻天,但卻幫助西線的吳軍拿下漢中——趁清軍集中力量對付王輔臣之際,王屏藩、吳之茂率軍拿下了漢中,取得了西線北伐最重要的前進基地,下一步,吳軍或進入關中橫斷西北,或進入秦隴與王輔臣會師。

1675年八月,清軍三面圍攻平涼,屢攻不下。吳之茂則率軍猛攻秦州地區(今甘肅天水),以圖解救王輔臣,兩軍打得難分難解,戰局逐漸僵化。

西北戰事的膠著讓康熙十分不滿,1676年二月,康熙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主持西北戰事,戰事才慢慢取得突破。

圖海緊緊咬住王輔臣,親自督兵奮戰,拿下了平涼城北的制高點虎山墩,截斷了經固原向平涼運輸糧草的通道,然後居高臨下,炮轟平涼城。

局勢急轉直下,但是王輔臣不甘心失敗,手下還有兩萬精銳,只要吳軍給力,殺過來接應,還是有翻盤的可能的。

王輔臣一面派人乞降拖延時間,一面緊急求援。

吳之茂聞訊,驅動大軍猛攻通渭(今甘肅定西市),吳軍經過奮戰,終於攻下了通渭,不料清軍援兵及時趕到,扳回戰局,吳軍再次受阻。

外援被阻,糧草斷絕,六月十五日,王輔臣被迫投降。

三藩之亂丨吳三桂の野望

平定王輔臣之亂

清軍能在擋住吳軍的同時,滅掉王輔臣,除了兵力雄厚之外,離不開河西四將的百戰之功。

河西四將,即甘肅提督張勇、寧夏提督趙良棟、甘肅總兵孫克思、西寧總兵王進寶,這四人率領麾下的綠營軍,才是清軍西線作戰的主力。

對此,康熙十分欣慰:自古漢人逆亂,亦唯以漢兵剿平,彼時豈有滿洲兵助戰哉?

意思就是:漢人叛亂,由漢人鎮壓,沒有滿洲兵助戰,以漢制漢,我是不是很吊。

05

平南藩尚之信入夥

王輔臣之亂被平定後,西線進入了長期的對峙狀態。圖海幾次三番請戰,均被康熙駁回。

在康熙看來,兩湖戰場才是重中之重,川陝戰爭不宜輕舉妄動。

王輔臣之亂是第一個副作用,尚之信叛亂是第二個副作用。

湖南、廣西、福建都是叛軍的地盤,江西岌岌可危,救援廣東的清軍也被調回了江西戰場,臺灣方面的鄭經也時不時來廣東海面打打秋風,這一切使得廣東形勢非常危急。

1676年初,平南王尚可喜憂病交加,臥床不起,長子尚之信趁機接管了平南王府的大權。

前面說過,尚之信是一個混世魔王,他對尚可喜和清廷都很不滿,一個不讓他繼承家業,一個不讓他襲爵,心裡憋著氣。

二月二十一日,尚之信易服改幟,宣佈起兵,並炮轟清軍大營,驅逐駐守廣東的八旗兵。

為了羞辱老爹發洩憤怒,尚之信還讓他媽把尚可喜的辮子剪了,尚可喜一顆紅心向大清,經不住打擊,抑鬱而死。

至此,三藩皆反。

第三個副作用,是察哈爾之亂。

察哈爾親王孛兒只斤·布爾尼是林丹汗的孫子,也是皇太極的外孫,為人桀驁不馴,時常夢想為祖、父報仇,擺脫滿清的控制,恢復大元帝國的榮耀。

三藩之亂爆發後,清廷不停調兵南下,致使北京異常空虛,布爾尼獲得這一情報後,大喜不已,與部下商量起兵事宜,還派人到漠南串聯,聯絡蒙古諸部共同反清。

1675年三月二十五日,布爾尼正式起兵反清,乃蠻部和喀爾喀貴族垂扎布附叛,三部拼湊了萬餘人向北京殺來。

吳三桂將絕大部分清軍主力牽制到了南邊,此時布爾尼如果給力,率領一萬多蒙古騎兵閃擊空虛的北京,將會給滿清統治以致命一擊。

不過,布爾尼到底不是葛爾丹那樣的梟雄,只是一枚志大才疏的庸人。

還沒造反之前,消息就洩露了,造了反之後,又被清軍秒殺,簡直丟人。

布爾尼起兵後,康熙命多羅郡王鄂禮為撫遠大將軍,圖海為副將軍,前往平叛。又派人前往漠南蒙古諸部搞統戰,分化瓦解孤立布爾尼等人。

至於平叛士兵,朝廷沒有,自己想辦法。

圖海在八旗家奴中挑選精壯男子,拼湊了數萬人,即開赴前線。

這隻倉促組成的部隊,缺乏訓練,如果與布尼爾的騎兵硬槓,死多活少。

想要取勝,只能寄希望於趁敵不備,以突襲的方式挫敵鋒芒,以震敵膽。

為了保證士氣,忽悠這些人快速進軍,圖海下令大軍所過州郡村堡,皆可劫掠,搶到的財寶都是自己的。

家奴們一聽,都想打了雞血似的,一個比一個跑得快。

四月二十二日,數萬清軍突然出現在達祿,布爾尼的盟友懾於清軍勢力,紛紛離去,布尼爾勢力大減。

兩軍隨即展開大戰,圖海再次忽悠家奴們:你們以前搶的都是窮鬼,撈不到幾個錢,現在在你們面前的察哈爾部,是以前元朝的繼承人,他們都是行走的土豪,珠玉寶貨數不勝數,隨便搞點,都可以富貴一生。朝廷只要敵人的首級,財寶有本事你們自己取。

家奴們聽罷,士氣值瞬間滿格,無不以一當百,布爾尼大敗,隨即被科爾沁和碩額駙沙律射殺,叛亂平定。

察哈爾之亂這麼戲劇性的被平定,不是圖海厲害,而是布爾尼太垃圾。

簡單的一次突襲行動,洩密不說,搞了一個多月,還在蒙古地界晃悠,被別人一咋呼,小弟們紛紛跑路,簡直是造反界的恥辱。

06

耿精忠掉鏈子

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三藩之亂局勢發生轉折的一年。

這一年,平涼王輔臣投降,西線川陝進入相持階段,中線湖廣戰場,雙發依然沒有任何進展,東線閩浙方面,耿精忠卻漸漸支撐不住了。

三藩之亂丨吳三桂の野望

平定三藩之亂示意圖

耿精忠的失敗,推到了三藩之亂的第一張多米羅骨牌,此後,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相繼被清軍收復,吳三桂大勢已去。

耿精忠是如何第一個倒下的?

下回分解。


參考資料

《清代三藩研究》劉鳳雲

《王輔臣之亂新論》蘆婷婷

《三藩之亂時西線清軍作戰的再思考》蘆婷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