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魏、韓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中國另一個將星閃耀的時代來臨--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的戰爭不再是維持周王室秩序,而是直接吞併,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如果縱橫家、法家、墨家、兵家開始在社會舞臺上大展拳腳。

吳起,真正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可惜沒遇上明主

各諸侯國主也因為怕被吃掉或想吃掉別人,紛紛尋求出路:變革。說到變革,我們在歷史上學的“商鞅變革”其實不是最早的變革,最先變革的是魏文侯。任用了李悝進行變法。李悝變法的第一個方面是整合並創造魏國的新政治制度。通過“使民適足,價平而止”的平糶法,達到“使民無傷,而農益勸”的目標。這種平糶法的唯一目標,是保護與激勵農耕者的積極性,自覺抑制商人階層的利益,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最終目的。依據魏國的實力增長時段,李悝變法在公元前403年之前完成,也就是在周王室正式承認魏為諸侯國之前完成。變法完成之後,魏國一舉成為戰國七雄中的超強大國,魏文侯也成為最負盛名的戰國君主。

此時,吳起:一代將星走向了舞臺。

吳起到了魏國。魏文侯先是任用吳起為西河守,統率對秦軍事行動,取得了不少小勝利,但始終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

變法之後,魏國實力大增,吳起隨即為魏國訓練出了一支裝備精良、戰術素養極高的大軍,使天下軍隊聞之變色,號稱“魏武卒”。隨後,魏文侯以吳起為統帥,發動了大規模的對秦作戰。

吳起,真正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可惜沒遇上明主

公元前408年,也就是魏文侯即位的第38年,魏國連續作戰,全部攻佔河西高原與關中東部地帶,將秦國壓縮到關中的華山以西(在《大秦帝國》裡有詳細介紹)。兩年後,魏國又以樂羊為統帥,一舉攻滅中山國。緊接著,魏國聯合趙韓兩國對齊國大舉進攻,斬首三萬,俘獲兵車兩千輛。公元前400年,魏國又聯合趙韓兩國大舉攻楚,戰勝楚軍。

可惜啊,公元前396年,魏文侯病逝。魏武侯魏擊即位,魏國依然對秦國、楚國、齊國等大國,以及對鄭國等中等諸侯,保持了強勁的連續攻勢,並獲得了一連串的巨大勝利。這種攻勢,一直保持到公元前390年。估計魏國被人使了反間計,名將吳起被排擠出魏國。隨著吳起的離開,魏國的大國攻勢戰爭陷入低潮。“固國不以山河之險”就是吳起留下的名言。

魏國厄運也從此開始;

吳起到了楚國,遇上楚悼王,被任命為令尹,開始對楚國進行變革。所以吳起為僅僅是兵家,在治國策略方面毫不遜色於李悝、商鞅。

楚悼王在楚貴族們的眼裡也是“數逆天首”君主,二人一拍即合,在楚悼王支持下開始迅速推行變法。

吳起變法比較於此前魏國的李悝變法,內容要深廣了許多。可以說吳起在楚國的變法,是戰國變法走向深化的第一步。後續韓國的申不害、秦國商鞅都深研過了吳起的改革方法。

吳起變法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已經表現出了巨大的成效。

戰國,能夠不顧戰爭威脅而一力變法的機遇太少太少。吳起變法的歷史實際,也是一邊變法,一邊應對戰爭。吳起在短短數年之間,率領楚軍南征北戰,為楚國同時在三大戰場獲得了巨大勝利。

吳起,真正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可惜沒遇上明主

第一戰場,吳起率軍平定了楚國東南的雲夢澤地域,此即後世所謂的洞庭、蒼梧之地,使這一地區的百越族群有效地融入了楚國。這一勝利,為楚國消除了嶺南以北的長期亂局,為增強楚國實力作出了巨大貢獻。此所謂吳起“南平百越”。

第二戰場,吳起率軍攻滅了淮水流域的兩個中等諸侯——陳國、蔡國。此所謂“北並陳蔡”。吞滅這兩個國家,使楚國在淮北地帶有了穩固的根基,對楚國向北伸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戰國後期,楚國一度將都城遷到了陳,將淮北之地建成了抵抗秦國的戰略要地。

第三戰場,吳起率軍實施大國作戰,向北進攻秦國,也對當時的超強大國魏國發動了攻勢戰爭。對秦國戰爭,史無具體記載。但是,因援救趙國而對魏國的攻勢戰爭,卻很有氣勢,“戰於州西,出於樑門,軍舍林中,馬飲於大河”,一直進攻到黃河南岸。

吳起變法後,楚國對其他大國戰爭取得的最大的勝利。所以楚國能列入天下戰國,就其實際而言,正是從吳起的軍威開始的。對於楚國來說,變法後的威力是一道極其罕見的強烈光芒。這道光芒,刺疼了天下,更刺疼了楚國的舊貴族勢力。刺疼了天下,是“諸侯患楚之強”。刺疼了貴族,是“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不幸的是,正當吳起獲得了最大的戰場勝利,變法後盾的楚悼王卻突然病故了。這是吳起一生的第五次重大事變——變法大業中途夭折,在國君靈堂慘遭殺害。

歷史給的結局,吳起死後,楚國變法成果基本流產,楚國力量在整體上大大削弱了。同時,也有了另一個結果,楚國的貴族集團與王權之間,從此找到了一條妥協共存的道路。這條道路的基本點是,貴族集團重新掌握了實際權力,但也容納了由王權主導的相對變革。王權承認貴族的封地治權,而不再在變革中推行取締封地的政策。

直到戰國末期,楚國的實際權力一直掌握在昭、景、屈、黃、項幾大貴族集團的手裡。其後,雖然在王權主導下也有過些許改革(屈原變革),但是,與戰國變法應有的深度,已經相距太大了。楚國便一蹶不振了。《韓非子·問田篇》說:“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而富強。

吳起的死,實為可惜,通過以上兩個案例說明:

吳起既能帶兵找勝仗,也能有治國之策,能強兵也能富國。只是舊勢力太過於深根蒂固,他的死,也是文明進步中無法避免的社會代價。只可嘆喟是“生不逢時”。

他的部分才能可以通過與魏武侯的對話看出

武侯問曰:“願聞治兵、料人、固國之道。”

意思是:我想知道關於治理軍隊、統計人口、鞏固國家的方法。

起對曰:“古之明王,必謹君臣之禮,飾上下之儀,安集吏民,順俗而教,簡寡良才,以備不虞。昔齊桓募士五萬,以霸諸侯;晉文召為前行四萬,以獲其志;秦繆置陷陳三萬,以服鄰敵。故強國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卒。樂以進戰效力,以顯其忠勇者,聚為一卒。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見功於上者,聚為一卒。棄城去守,欲除其醜者,聚為一卒。此五者,軍之練銳也。有此三千人,內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矣。”

吳起回答說:“古時賢明的國君,必嚴守君臣間的禮節,講究上下間的法度,使吏民各得其所,按習俗進行教育,選募能幹的人,以防不測。從前齊桓公招募勇士五萬,賴以稱霸諸侯。晉文公招集勇士四萬作為前鋒,以得志於天下,泰穆公建立衝鋒陷陣的部隊三萬,用以制服鄰近的敵國。所以,發備圖強的君主,必須查清人口,把勇敢強壯的人,編為一隊。把樂意效命顯示忠勇的人,編為一隊。把能攀高跳遠、輕快善走的人,編為一隊。把因罪罷官而想立功報效的人,編為一隊。把曾棄守城邑而想洗刷恥辱的人,編為一隊。這五種編隊都是軍隊中的精銳部隊。如果有這樣三十人,由內出擊可以突破敵人的包圍,由外進攻,可以摧毀敵人的城邑。”

在《吳子兵法》不僅有兵家之道,還是治國之法。有人說吳起為什麼不能列入戰國名將一列,我在說如果將他只是列為名將,才是真正屈才。

相關推薦

推薦中...